A. 银鲳简介
银鲳,学名为Pampus argenteus,又因其地方名多样,如平鱼、白鲳等,英文名Silvery pomfret,日文名 マナガゾォ。它属于动物界中的脊索动物门Chordata,具体分类在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下的鲈形目Perciformes,鲳亚目Stromateoidei科,鲳属Pampus种。
这种鱼类的活动范围广泛,主要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涵盖了波斯湾、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等国家的海域,以及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缅甸、日本、中国、韩国、台湾、柬埔寨、菲律宾、印尼等地。在东海,银鲳的迁徙规律显着,春季自台湾北部北上至东海北部,5月立夏后,它们会进入浅水区进行繁殖,偏好于10至20米深度的岩礁和沙滩,特别是河口区域,卵具有漂浮性,每次产卵量可达8万至35万粒。
产卵后,银鲳会分散觅食,秋季南下度过冬期。随着暖流增强,它们会再次沿南北方向进行索饵洄游。银鲳的食性以小鱼小虾及浮游生物为主,因其游泳速度较慢和小嘴巴,常以水母、硅藻和绕足类为食。因其经济价值高,银鲳是近洋机动渔船的主要捕捞目标,如1998年宁波市的捕获量就达到36619吨。银鲳肉质鲜美,体长可达30至40厘米,重量在1公斤至1.5公斤之间,肉质丰满,骨刺少,是上等的海产珍品,近年来其价值显着提升。
银鲳,是我们常说的鲳鱼中的一种,属鱼产形目,鲳亚目鲳科鱼类。体形侧偏,头胸相连明显,口、眼都很小,两颌各有一行细牙,食道侧囊内具有乳头状突起,嘴舌不能伸缩;背鳍与臀鳍同形,稍长,无腹鳍,鳍刺很短,尾鳍叉形,下叶长于上叶;体披细小的园鳞,颜色银白,故称银鲳。常见的鲳鱼多为银鲳、江浙一带渔民也叫鲳片鱼、平鱼等。
B. 鲳鱼的常见品种
一、银鲳
亦称镜鱼、平鱼,银鲳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东海银鲳,春季从台湾海域北部北上到东海北部,每年5月上旬(立夏)以后,渔群就北移进入浅水区生殖,喜欢在浅海岩礁、沙滩水深10米~20米一带,早晨及黄昏时在水中上层活动,不甚活跃。喜欢在阴影处成群,小潮时鱼群更为集中。
(2)印尼哪里有白鲳鱼扩展阅读:
鲳鱼属于鲈形目,鲳科。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头较小,吻圆,口小,牙细。鳃孔小,鳃耙短弱,排列稀松。上颌骨达眼前缘的下方。两颌各有1行细齿,排列紧密。成鱼腹鳍消失,尾鳍分叉颇深。下叶较长,体银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以甲壳类等为食。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体长约20厘米。
鲳鱼为近海中下层鱼类。以小鱼、水母、硅藻等为食。有季节性回游习性,生殖期5-6月。鲳鱼主要分布于中国沿海、日本中部、朝鲜和印度东部。
C. 没有鳞的海鱼 肚子是白色的 是什么鱼啊
没有鳞、肚子是白色的海鱼俗称鲅鱼,超市标签为马鲛鱼。
鲅鱼也叫蓝点马鲛(学名),硬骨鱼纲,鲈形目,鲅科。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中华马鲛”Scomberomorussinensis,斑点马鲛,康氏马鲛等,马鲛的俗称还有燕鱼、板鲅、竹鲛、尖头马加、青箭等。牙齿锋利,游泳迅速、性情凶狠一般长0.26--0.52米,最长可达1米,重20公斤,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均有,属暖性上层鱼,以中上层小鱼为食,夏秋季结群洄游,部分进入渤海产卵,秋汛常成群索饵于沿岸岛屿及岩礁附近,为北方经济鱼之一。
马鲛鱼肉质细嫩洁白,糯软鲜爽,营养丰富,尾巴的味道特别好,物美价廉。素有“鲳鱼嘴,马鲛尾”之说。马鲛鱼属近海温水性洄游鱼类,鱼期:4-6月,由于以鱼虾等水生动物为食,故马鲛鱼生得浑身肥满,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产优质鱼类。马鲛鱼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丰富蛋白质、维生素A、矿物质等营养元素,有补气、平咳作用,对体弱咳喘有一定疗效,马鲛鱼还具有提神和防衰老等食疗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