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泉州的历史资料
泉州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座古老城市,与台湾一水之隔,人杰地灵,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是我国首批的历 史文化名城。
泉州古港实是泉州人民的生命线。“港口兴,泉州兴”,在大自然的精心雕琢下,形成了由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构成的古刺桐港(亦称泉州港)。东面沿海的刺桐港是宋元时期我 国和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为我国古代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凭借大自然的恩赐,泉州的先民打开了城门,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南朝(520至527年)间,天竺(今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到南安九日山延福寺翻译梵文佛经,是迄今已知泉州最早的海外交通、文化交流之例证。八世纪后期,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兴起,注重从海上经兰竺和我国进行贸易。唐代,泉州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出现"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五代时,闽王王审知为“资公用”,和泉州统治者重视"招徕海中蛮夷商贾",用钢铁、陶瓷交换蕃商66金贝、珠宝、香料,因而泉娼,梅交外贸继续发展,为宋元时期泉州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宋代泉州有三条海外航线:东北线为泉州——明州(宁波)——高丽(今朝鲜)——日本;东南线为泉州——澎湖——麻逸(今菲律宾民多洛岛)——渤泥(今印尼加里曼丹);西南线为泉州——西沙——占城(今越南中部),其中一路至渤泥,另一路自占城抵三佛齐(今苏门答腊),越过马六甲海峡,经细兰(今斯里兰卡)--印度故临——波斯湾沿阿拉伯海西行至亚丁湾和东非的弼琶罗(今索马里)——层拔(今桑给巴尔)。当时泉州与日本、高丽、古城、渤泥、 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马六甲(马来西亚)、蒲甘(今缅甸)、天竺、细兰、波斯、大食、弼琶罗、层拔等57国家和地区有海交贸易关系,泉州港呈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蕃商都居住在泉州东南隅的“蕃人巷”。他们运来犀象、珠玑、玻璃、玛瑙、香料、胡椒,运去丝绸,瓷器、茶叶。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南宋古船,反映了宋代泉州湾对外贸易的繁荣。这艘南宋末年的帆船,载重量约200吨,船上遗物很多。除有香料木、胡椒及其他贵重药物外,还有木牌、木签、贝壳、桃、李、橄榄、荔枝等果核,以及唐宋钢铁钱、宋代陶瓷器等。这对我国与世界的海上考古,具有重大价值,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是艰难曲折的。南宋嘉定年间,真德秀知泉州时,正是泉州海外贸易衰退的时期。他针对时弊,重振泉州经济和海外贸易。三年间,来泉蕃舶大增,再现泉州海外贸易之雄风。
元初,世祖忽必烈委任弃宋投元的阿拉伯人后裔蒲寿庚招徕蕃商互市,“各从所欲”。蒲氏后裔任福建行省左丞,受命招谕南海诸国蕃商。此后,元朝政府几次重大的招谕活动,都从泉州港启航,且主要由泉州当局负责,并有蒲氏亲信参加。元朝年间,泉州多次设行省,恢复市舶司,与98个国家、地区有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海外贸易处于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海港之一,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驾齐驱。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泉,说泉州港比埃及亚历山大港还要繁荣,港湾中有许多印度的大船,是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1347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泉;也说泉州“为世界最大港口,港中有大船百余,小船不可胜数”。宋元时期泉州港的繁盛,为泉州、福建的经济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友好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元末,泉州陷入10年战乱。明清两代实行闭关俄国政策。明中晚期,倭寇严重扰乱和殖民者东来,清初禁海迁界,晋江日渐淤塞,加上官吏贪赃舞弊,使泉州海外贸易逐渐衰弱。晋江安平(安海)港距府城较远,有较好的通商基础,在郑芝龙家族的努力下,发展成为私商海港,为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较早的地区之一。
⑵ 泉州在历史上的作用。。 比如海上丝绸之路的那种求完整
泉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40处。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泉州历史文化悠久,构成其人口的主体为古老的中原河洛人,河洛语之一闽南语为泉州的主体语言。西晋年间(公元280年左右)中原发生五胡乱华,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于泉州晋江、洛阳江两岸,今泉州自此兴起。迄今泉州每个家族的姓氏均对应一个或多个郡望堂号,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来历。唐、宋、元朝,泉州逐步发展成为世
魅力泉州(15张)界大港,在《马可·波罗游记》里,马克·波罗认为只有亚历山大港可以和它相提并论,甚至比亚历山大港更加宏伟。当地人们普遍信仰宗教,各种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时期佛教则更为鼎盛。宋、元时期的泉州,对外贸易发达,因此也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故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五代太守留从效为发展泉州奠定伟大功绩;明代时期,泉州着名的古代思想家李贽为延续和创新汉文明矢志不渝;明后时期民族英雄郑成功为保全汉文明和抵御外侮南征北战。泉州还是多名杰出海外华人的祖籍地,非常着名的有:菲律宾国父荷西·黎萨,印尼前总统瓦希德。泉州迄今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汉族原生态曲艺“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布袋戏等。
貌似总而言之就是个港口
⑶ 泉州城的基本概况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3年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省经济中心。 北接省城福州、莆田,南毗厦门,东望台湾宝岛,西接漳州、龙岩、大田县、尤溪县。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通行和漳州、厦门、台湾等同一种语言:闽南语(河洛语)或客家话。 泉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40处。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泉州历史文化悠久,构成其人口的主体为古老的中原河洛人,河洛语之一闽南语为泉州的主体语言。西晋年间(公元280年左右)中原发生五胡乱华,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于泉州晋江、洛阳江两岸,今泉州自此兴起。迄今泉州每个家族的姓氏均对应一个或多个郡望堂号,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来历。唐、宋、元朝,泉州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大港,在《马可·波罗游记》里,马克·波罗认为只有亚历山大港可以和它相提并论,甚至比亚历山大港更加宏伟。当地人们普遍信仰宗教,各种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时期佛教则更为鼎盛。宋、元时期的泉州,对外贸易发达,因此也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故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五代太守留从效为发展泉州奠定伟大功绩;明代时期,泉州着名的古代思想家李贽为延续和创新汉文明矢志不渝;明后时期民族英雄郑成功为保全汉文明和抵御外侮南征北战。泉州还是多名杰出海外华人的祖籍地,非常着名的有:菲律宾国父荷西·黎萨,印尼前总统瓦希德。泉州迄今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汉族原生态曲艺“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布袋戏等。 别称:鲤城、刺桐城、温陵
Quanzhou和Zayton为泉州的英文名称。
地理位置:北纬24°22’—25°56’,东经117°34’—119°05’
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人口800万人(不含金门县),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族占1.8%。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风俗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格。儒、释、道等多种宗教并盛,互为融合。
泉州是全国着名侨乡,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共有750多万泉籍华侨、华人(其中90%居住在东南亚各国。)75万泉籍港澳同胞,254万归侨、侨眷,全市150多个乡镇中重点侨乡占四分之三。目前,在台湾,有44.8%的汉族同胞(约900万人)明朝、清朝时祖籍是泉州。90年代以来,泉州工业迅猛发展,产值跃居全省第一,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晋江鞋业、晋江陶瓷、晋江服装、石狮服装、安溪茶叶、德化陶瓷、南安石材、南安水暖、惠安石雕、泉港石化。地方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相映生辉,泉州市的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数量均居福建省第一,全国城市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现任领导
市委书记:黄少萍;市长:郑新聪
⑷ “谁是球王”泉州战罢 印尼华侨后裔勇夺后冠
本次“谁是球王”泉州海选从12月9日公布以来,已经吸引了200多名业余羽毛球爱好者的积极参与。泉州作为我国的“东亚文化之都”,历史上就是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城市,同时也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和富集地。本次“谁是球王”泉州海选的报名中就有多个民族的羽球爱好者加入到“球王”的争夺中来,选手的多样性同样也展现了“谁是球王”全民健身全民参与的理念。泉州羽毛球协会还将利用“谁是球王”进一步推动建设本地健康羽球生活平台,利用“球王”榜样传播健康快乐的生活理念,带动更多的群众加入到羽毛球健身的队伍。
本场海选首先进行的是男双决赛,由赵麟/许林毅对阵苏彧俊/张智敏。两对选手都是泉州本地有名的业余高手,第一局比赛的比分一直呈现胶着状态,双方一直打到10:10,最终苏彧俊/张智敏抓住对手失误,成功拿下第一局。第二局开始后,双方失误频繁,但苏彧俊/张智敏组合率先找回状态继续强攻对手,很快获得第二局的胜利,最终顺利成为泉州男双“球王”。赛后张智敏表示,自己和苏彧俊虽然平时总在一起训练,但两天前他们才为了“谁是球王”专门组成了双打组合,因此本场比赛进入状态较慢,第二局才打出了自己的节奏,希望能在大区赛中更进一步。
⑸ 关于福建泉州的详细资料急需
泉州是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又称鲤城(市区地图似鲤鱼)、刺桐城(古时据说遍布刺桐树)、温陵,地处福建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中文名称: 泉州 外文名称: Quanzhou 别名: 鲤城、刺桐城、温陵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下辖地区: 4市辖区,5县,3县级市 政府驻地: 福建省泉州市庄府巷24号 电话区号: 0595 邮政区码: 362000 地理位置: 福建省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 面积: 11015平方公里 人口: 786万人(2009年) 方言: 闽南话 气候条件: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着名景点: 涂门街、府文庙等 机场: 泉州晋江机场 火车站: 泉州站等 车牌代码: 闽C 市花: 刺桐花 市树: 刺桐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自1999年起历年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省经济中心。北承省会福州、莆田,南毗厦门,东望台湾宝岛,西接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通行和漳州、厦门、台湾等同一种语言:闽南语(河洛语)。 历史文化 泉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40处。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泉州历史文化悠久,构成其人口的主体为古老的中原河洛人,河洛语即闽南语为泉州的主体语言。西晋年间(公元280年左右)中原发生五胡乱华,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于泉州晋江、洛阳江两岸,今泉州自此兴起。迄今泉州每个家族的姓氏均对应一个或多个郡望堂号,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来历。唐、宋、元朝,泉州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大港,在《马可·波罗游记》里,马克·波罗认为只有亚历山大港可以和它相提并论,甚至比亚历山大港更加宏伟。当地人们普遍信仰宗教,各种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时期佛教则更为鼎盛。宋、元时期的泉州,对外贸易发达,因此也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故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宋代绍兴年间,一代大儒朱熹曾为泉州开元寺撰写对联云:“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泉州历代人才辈出,唐朝太守留从效为发展泉州奠定伟大功绩;明代时期,泉州着名的古代思想家李贽为延续和创新汉文明矢志不渝;明后时期民族英雄郑成功为保全汉文明和抵御外侮南征北战。泉州还是多名杰出海外华人的祖籍地,非常着名的有:菲律宾国父荷西·黎萨,印尼前总统瓦希德,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泉州迄今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汉族原生态曲艺“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布袋戏等。更多详细资料你看这里 http://www.qz97.com/bbs 吧
⑹ “阿北仔”怎么来的
泉州的一个论坛上说的--
按泉州人的归纳方法,世人所有的人只分为三种:一种是本地人,一种是阿北仔,一种是外国人。其中本地人并不单指泉州人,而是泛指一切使用闽南语的地方,如厦门、漳州乃至台湾。泉州人是决不会称厦漳、台湾人为阿北仔的,它们另有美称,那就是厦门仔、漳州仔和台湾仔了。那末阿北仔指的是哪里人呢?它指的是一切不会讲闽南语只会讲国语的中国人。不论你来自漠河以北抑或曾母暗沙,也不论你出身高官贵族或者只是平头百姓,更不论你是印尼的“番客”还是美国的华人,只要你不会闽南语而只会国语,那一概统称为阿北仔,简称北仔。在这一点上,一视同仁,决无例外。至于外国人呢?那就是即不懂闽南语又不懂国语的老外了。不过有时泉州人也会将日本人与其它外国人区分开来,特称日本人为“日本鬼仔”,简称“鬼仔”,以示对日本人的厌恶与鄙视。 哆里哆嗦一大堆,只不过想说明一个问题,泉州人是以语言,而不是以地域来区分人的。因此也决不存在什么地域岐视。至于为什么会按语言来区分,我想大概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语言习惯的因素,另一个是风俗习惯的因素。很多人都知道,泉州人日常交流都习惯使用闽南语,某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甚至不会讲国语,而泉州的风俗习惯尤其是某些涉及到礼貌(泉州人称之为礼数)的风俗和其他闽南语地区大体雷同,和别的地方却差别很大。千百年来,泉州人使用着特有的语言,遵循着特有的“礼数”,保留着特有的习惯,延绵至今,倒也并没觉得有什么不方便。不过近年来,随着泉州开放程度的日益加大,许多不懂闽南语的外地人纷纷落户泉州,泉州人一张口就是闽南语和以特有的“礼数”规范自己同时也约束他人的习惯终于遭遇到了种种尴尬。为避免这种尴尬的继续,泉州人想出了用语言区分人的方法,把一切不懂得闽南语言和不懂得闽南风俗的人统称为阿北仔。假如你的老板让你去应酬一个客户,老板特别交代客户是一个“北仔”,那意味着你不能一见面就叽哩咕噜的大讲闽南语,要使用普通话,以免人家不知所云;如果你给该客户泡茶而该客户并没有将“五指按在桌上其中中指不住轻扣桌面作磕头状”,那也不算客户“失了礼数”,你也大可不必因此而耿耿于怀。 综上所述,泉州人称某部份人为阿北仔,只不过为了生活及工作方便罢了,不知情者千万别想当然误会这是泉州人对你们的岐视称呼而愤愤不平,甚至于因而对泉州人群而攻之,制造不和谐的声音,影响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⑺ 泉州这个地方怎么样
泉州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座古老城市,与台湾一水之隔,人杰地灵,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是我国首批的历 史文化名城。 泉州古港实是泉州人民的生命线。“港口兴,泉州兴”,在大自然的精心雕琢下,形成了由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构成的古刺桐港(亦称泉州港)。东面沿海的刺桐港是宋元时期我 国和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为我国古代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凭借大自然的恩赐,泉州的先民打开了城门,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南朝(520至527年)间,天竺(今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到南安九日山延福寺翻译梵文佛经,是迄今已知泉州最早的海外交通、文化交流之例证。八世纪后期,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兴起,注重从海上经兰竺和我国进行贸易。唐代,泉州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出现"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五代时,闽王王审知为“资公用”,和泉州统治者重视"招徕海中蛮夷商贾",用钢铁、陶瓷交换蕃商66金贝、珠宝、香料,因而泉娼,梅交外贸继续发展,为宋元时期泉州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宋代泉州有三条海外航线:东北线为泉州——明州(宁波)——高丽(今朝鲜)——日本;东南线为泉州——澎湖——麻逸(今菲律宾民多洛岛)——渤泥(今印尼加里曼丹);西南线为泉州——西沙——占城(今越南中部),其中一路至渤泥,另一路自占城抵三佛齐(今苏门答腊),越过马六甲海峡,经细兰(今斯里兰卡)--印度故临——波斯湾沿阿拉伯海西行至亚丁湾和东非的弼琶罗(今索马里)——层拔(今桑给巴尔)。当时泉州与日本、高丽、古城、渤泥、 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马六甲(马来西亚)、蒲甘(今缅甸)、天竺、细兰、波斯、大食、弼琶罗、层拔等57国家和地区有海交贸易关系,泉州港呈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蕃商都居住在泉州东南隅的“蕃人巷”。他们运来犀象、珠玑、玻璃、玛瑙、香料、胡椒,运去丝绸,瓷器、茶叶。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南宋古船,反映了宋代泉州湾对外贸易的繁荣。这艘南宋末年的帆船,载重量约200吨,船上遗物很多。除有香料木、胡椒及其他贵重药物外,还有木牌、木签、贝壳、桃、李、橄榄、荔枝等果核,以及唐宋钢铁钱、宋代陶瓷器等。这对我国与世界的海上考古,具有重大价值,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是艰难曲折的。南宋嘉定年间,真德秀知泉州时,正是泉州海外贸易衰退的时期。他针对时弊,重振泉州经济和海外贸易。三年间,来泉蕃舶大增,再现泉州海外贸易之雄风。 元初,世祖忽必烈委任弃宋投元的阿拉伯人后裔蒲寿庚招徕蕃商互市,“各从所欲”。蒲氏后裔任福建行省左丞,受命招谕南海诸国蕃商。此后,元朝政府几次重大的招谕活动,都从泉州港启航,且主要由泉州当局负责,并有蒲氏亲信参加。元朝年间,泉州多次设行省,恢复市舶司,与98个国家、地区有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海外贸易处于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海港之一,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驾齐驱。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泉,说泉州港比埃及亚历山大港还要繁荣,港湾中有许多印度的大船,是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1347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泉;也说泉州“为世界最大港口,港中有大船百余,小船不可胜数”。宋元时期泉州港的繁盛,为泉州、福建的经济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友好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元末,泉州陷入10年战乱。明清两代实行闭关俄国政策。明中晚期,倭寇严重扰乱和殖民者东来,清初禁海迁界,晋江日渐淤塞,加上官吏贪赃舞弊,使泉州海外贸易逐渐衰弱。晋江安平(安海)港距府城较远,有较好的通商基础,在郑芝龙家族的努力下,发展成为私商海港,为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较早的地区之一。
⑻ 泉州的文化史
泉州是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是我国着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地处福建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同时泉州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泉州历史文化悠久,构成其人口的主体为古老的中原河洛人,河洛语之一闽南语为泉州的主体语言。西晋年间,中原发生五胡乱华,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于泉州晋江、洛阳江两岸,今泉州自此兴起。迄今泉州每个家族的姓氏均对应一个或多个郡望堂号,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来历。唐、宋、元朝,泉州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大港,在《马可·波罗游记》里,马克·波罗认为只有亚历山大港可以和它相提并论,甚至比亚历山大港更加宏伟。当地人们普遍信仰宗教,各种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时期佛教则更为鼎盛。宋、元时期的泉州,对外贸易发达,因此也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故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五代太守留从效为发展泉州奠定伟大功绩;明代时期,泉州着名的古代思想家李贽为延续和创新汉文明矢志不渝;明后时期民族英雄郑成功为保全汉文明和抵御外侮南征北战。泉州还是多名杰出海外华人的祖籍地,非常着名的有:菲律宾国父荷西·黎萨,印尼前总统瓦希德。泉州迄今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汉族原生态曲艺“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布袋戏等。
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古闽越人就已开始。其中儒商文化在泉州经济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推动泉州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加上泉州人“爱拼才会赢”的拼搏精神使得泉州经济不断的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为福建省的经济巨头。
儒商精神这一概念是指一种援儒入商所形成的独特的商业人格和行为规范,所谓儒商也就是指作为商人而要有儒的精神、儒的气度、儒的道德规范,以儒家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为准则去从商、经商,在商业行为中渗透儒家所倡导和躬行的"仁、义、礼、智、信"。
诚信,是儒家倡导的重要道德规范。儒商的经营原则是“诚笃不欺人亦不疑人欺”,所开办的商号买卖公道、童叟无欺,获得了长久而良好的商业信誉。儒商奉行的诚信为本,还表现为守法重约。儒商大多从小就受到“安分守法”的庭训,有凡事“立字为据”的习惯,能够信守契约和法条的要求与原则。这些理念在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现代社会,资讯发达、信息透明、法制健全,无论从商从政还是为人处世,惟有坚持诚实守信、平等待人、彼此无欺,才是长远制胜之道,才能有效促进人的身心和谐与社会和谐。同时,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法治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除了从制度设计上发挥法律与契约的规范作用,还应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与契约意识。
义利,是儒家关注的核心价值命题。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商把“重义”视为经商的重要原则,强调宁舍利取义而不见利忘义。明代一位着名晋商在总结其经商经验时提出,商人应与士一样,讲究道德修行,做到“利以义制,名以清修”。正确处理义利关系,今天仍然是促进人的身心和谐与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在社会分工与合作十分发达的条件下,人们的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人与人之间具有高度的利益相关性。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现代社会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有机统一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互助友爱等,是促进社会和谐与健康发展的“大义”所在。每个人在谋取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并有助于促进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同时是否妨碍他人合法利益的实现;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使前者服从于后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和谐社会“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求真而务实的泉州商人,不拘泥于传统封建理学的言义、言理、不言利的旧观念,把义与利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又信奉谋利而不忘义,谋利就是为了义,有了利才能真正实现义。否则,空谈义,不谋利,于事无益,于家无补,一切徒劳。泉州商人知书明理,通情达理,在儒家文化熏陶下,他们为人处世礼让三先,轻易不与人争斗,给人以谦恭、儒雅的良好形象。在处理商务活动中,他们以理在先,遵守规矩,守德守义守信。与人相处讲道理,明是非,这使得泉州商人在商务活动中,给人以信任感、可靠感,如此便使其生意不断地做强做大。儒商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泉州宝贵的经济文化的基础,更是泉州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文支撑。
说到泉州的历史与经济,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历史。泉州,古称“刺桐”,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于南朝而发展于唐朝。到了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当时的泉州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
历史上,从泉州港口开出的货船,装载着丝绸和瓷器等物品前往印度洋沿岸,然后进入波斯湾地区,形成了一条联接亚、非、欧、美的海上大动脉,一派繁华热闹。 频繁的贸易让泉州见证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原汉人往泉州的迁移,促进了先进生产工具和造船技术的传播,也使泉州元宵节泉州游园活与海外地区的海上交通成为可能。唐代中叶,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了丝绸外销的主要途径。宋元全盛时期,泉州港更是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不同肤色、不同服饰的外国商人和中国商贾,云集在泉州街头,码头上进口的香料、珠宝,出口的丝绸、瓷器,堆积如山,各国的商船以及前来进贡朝廷的诸侯国使者,都集中在这个盛大的海港。北宋末年,官府在泉州设置来远驿,专门接待来华外国使节。一些外国商人,聚居在泉州城南一带,形成了“蕃人巷”。元代,泉州是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当时与泉州有海上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一百多个,中国和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各国的交往相当频繁。往来的商船为东南亚各国带去了养蚕取丝的技术、精美的宋瓷和青花瓷,也为中国带来了东南亚的染料、埃及的历表、印度的香料,还有药材、犀角、珠宝、钻石和许多珍禽异兽。商船来来往往,每次能装载二三百吨货物,扬帆出海,十分壮观。因为拥挤和超载,当时有些运载货物的商船刚出港口就沉没了,今天泉州港口附近还有百余只沉船,沉船上有大量宋元明清时期的瓷器。
同其他港口城市一样,泉州至今还保存着海岸文化交流重镇的历史与遗迹,其中包括因港口形成的桥梁建筑,比如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洛阳桥。这座桥梁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将生物学和工程学综合运用的工程,它首创了筏形桥基,并且采用种植牡蛎的方法加固桥基。泉州还有中国古代最长的跨海石桥安平桥,全长2250米,直接从码头插入海岸,供人和货物进出。透过这些桥梁,人们看到了港口昔日的繁荣。古泉州的其他建筑,也体现着中外文化艺术的相互渗透。比如泉州的清净寺,圆形的穹顶、尖拱形的大门,具有十分浓郁的阿拉伯宗教建筑风格,细部结构却又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各国商客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给泉州留下了丰富的遗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泉州确定为“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和“世界宗教博物馆”。
这些宗教遗迹,是泉州发达的海上贸易促成的文化遗存,也与从事航运的人们特有的海神崇拜有关。人们从泉州港口出海时,常在泉州西郊九日山麓的廷福寺举行祈风仪典,祈祷中外商船都能平安地抵达或归来。人们同时还拜祭女性海神妈祖。由于泉州港口的地位和影响,泉州迅速成为妈祖信仰的传播中心,并在华人世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祈风和拜祭仪式中,人们会在岩石上刻上祈祷的记录,长时间以来形成了宝贵的祈风遗迹。这些石刻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记载了泉州港同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和东非等地区的海上贸易史及民间友好交往史,是现存中国古代海外交通史不可多得的重要物证,堪称海上丝绸之路的丰碑。
泉州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可上溯至远古闽越族文化。周秦以后,特别是西晋和唐朝年间,中原汉族大规模南渡入闽,中原文化开始的泉州大地扎根、衍化,土着文化日渐式微,尤其是唐代,泉州港口经济崛起,逐渐成为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于世,与泉州通商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00多个,呈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中原文化蔚为主流,泉州成了“朱子过化之区”。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础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纷拥泉州。泉州文化也受到这些外来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这里有网站,可以自己去看:http://www.8264.com/whither-info-11211.html
⑼ 印尼人为什么要拜郑和
中国元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兴盛期,当时印尼爪哇的杜板与中国泉州有交往,每月都有定期船舶往返。伊斯兰教也随之在印尼盛行。郑和(1405—1433)在七下西洋间每次都在印尼传播伊斯兰教,促进华人穆斯林社区发展。印尼各地建立清真寺。印尼中爪哇省会三宝垄有纪念明朝航海家郑和的三保庙。印尼各地香客都来此地烧香膜拜,并敲锣打鼓、舞龙舞狮、高擎彩旗、手持各种兵器举行骧灾祛病的活动。三保太监成为印尼人的保护神。至今,在每年4月、8月,人们在月光下庙前举行欢快的舞会,以此纪念三保太监。
⑽ 泉州的海外华侨有多少他们分布在世界的那些地方为家乡办了哪些公益事业投资建设了哪些项目
祖籍泉州的海外华人华侨大约有700多万,分布于世界五大洲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0%居住在东南亚各国,旅居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4个国家的泉州侨民,尤为集中。旅外乡亲心系桑梓故土,怀揣回报家乡、兼济苍生的博爱情愫,捐资于文教、卫生、交通、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建造楼宇、购赠设备、设立基金等,济世惠民,拳拳爱心,赫赫义举,德泽黎民而功施社稷,贡献至伟。
城乡处处,先后涌现了华侨大学、仰恩大学、光前学村、慈山学村、季延中学、梧桐中学等巨额侨资建造的知名学府。泉州大地,星罗棋布的侨建学校、医院、体育馆、图书馆、老人会、道路、桥梁,凝聚着海外赤子奉献给父老乡亲的一片真情。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已接受“三胞”捐资超过60亿元人民币。捐资超亿元的个人或团体有李氏基金、黄仲咸、洪祖杭等9个团体和个人,捐资超千万元的有107人。尤其是教育事业,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更是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和财力,在捐助的60多亿元善款中,70%以上用于兴教助学,可以说,泉州从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到中专、大学乃至老年大学,85%以上学校受益于三胞的捐助。其中设立各类教育基金会843个,基金总额达4.32亿元,以基金获利历年用于奖教助学逾5亿元。爱心所及,不囿于一时一地,有的惠及全省、乃至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