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人是如何成为马来西亚的第三大民族的,他们实行种姓制度吗
印度的种姓制度可谓是举世闻名,这种用肤色来严格划分人民身份的“贱籍制度”也是世间罕见。“种姓”在梵文中的意思为“色”,简而言之就是用人们皮肤的颜色来区分种姓等级,印度人将有着白色皮肤的雅利安人称之为高贵者,将有着黑色皮肤的达罗毗荼人称之为被征服者,所以白色人种就为高级种姓,而黑色皮肤则成为了低级种姓,这是对于种姓制度最简单的一种解释与划分。真正的种姓制度,其实将印度人划分成4个阶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由于印度人在该国并不占有主导地位,处于劣势的印度人,首先在经济、教育、政治上逐步向马来人、华人靠拢,甚至连宗教观念都发生了改变。再加上马来地区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混合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对于不同的国家、民族、种族的人民,呈现出广大的包容性,只能体现出种族隔阂与种族歧视的种姓制度,根本不可能在这片具有包容性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所以种姓制度在马来西亚印度人的观念中逐渐淡漠,甚至不复存在,这何尝不是一种人民追求平等的表现。
② 多个地区拼凑起来的印度,为什么没有地区闹独立
很多人都知道印度这个概念在历史上,就是地区的称呼,为并非一个国家,今天的印度是在大英帝国撮合下才有的大统一国家,很多地区拼凑起来的国家,为什么没有地区闹独立那。或者说有这样的地方闹独立,却没有独立出去。
还有就是印度的军队对外打仗不敢说怎样,对内镇压应该是可以的,军队的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也保证印度各不敢造次。
印度不同于中国,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时候是统一的,而印度从笈多王朝解体后就没有由本土居民建立的统一国家,而民主制度下这样的国家已经存在了70年,这在印度1000多年的历史上已经是空前伟大的奇迹了。
③ 关于印度人的历史
南亚印度民族集团之一。又译“兴都斯坦人”。约18050 万人(1978),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德里邦、拉贾斯坦邦、 哈里亚纳邦、 比哈尔邦,以及全国各大城市。 中国史籍中称其居住地为 “身毒”、“贤豆”、“天竺”、“印度”等。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混有澳大利亚人种成分。一般认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14世纪左右迁入的古代雅利安游牧部落与当地达罗毗荼人的混血后裔,故有人称之为“雅利安-达罗毗荼人”。肤色从浅褐至黑色都有,其中上层较白,下层较黑。系由许多族源相同、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接近的地区性民族集团组成。印度并不把他们作为一个民族看待。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印度斯坦语,其中包括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均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印地语以天城字体的梵文字母为基础,包含较多梵语词汇,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乌尔都语则是在莫卧儿王朝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既有印地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又有土耳其语和其他语言的词汇。其书面语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印度斯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部分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公元前 7世纪在吠陀教基础上形成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司万能和婆罗门至上;把人分成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和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四大种姓,并另有贱民等级。尔后,又由4大种姓演变出许多亚种姓。种姓之间界线森严,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8~9世纪,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形成目前的印度教,为大多数南亚人所信仰。公元前6~前5世纪,作为反婆罗门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兴起,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13世纪印度教复兴,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挤,但在亚洲其他地区得到广泛传播。耆那教目前信徒虽少,但还有相当势力。早期商人带来伊斯兰教。随着12世纪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兰教势力越来越大,至16世纪占据统治地位。目前,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受印度教种姓制度影响,穆斯林中也有等级之分(有人称之为“族姓”),分为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但等级界线不及印度教种姓那么严格。
印度斯坦人历史悠久,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间写成《吠陀》,成为婆罗门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后来成书的还有 《奥义书》、 《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经,流传至今,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在天文、 历算、 医学、音韵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印度斯坦人与中国人民早有友好交往。公元前117年,张骞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5世纪及以后,中国高僧法显、玄奘曾游学其地,许多印度僧人也曾前来中国讲经。
印度斯坦人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组成。印度教徒实行种姓内婚,多为父母包办。妇女地位低下,寡妇不许再嫁。寡妇殉葬之事,至今时有发生。印度教徒一般采用火葬,余烬投河。恒河是印度教的圣河,认为骨灰投入圣河是人生最好的归宿,可来世得福。为此,很多病人、老人不惜长途跋涉来到恒河岸边,等待最后时刻的降临。男子一般穿无领长袖宽衣,下着围裤或着宽大衣裤。妇女上穿浅色开襟短袖紧身衣,下围彩色纱丽,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纱丽与紧身衣之间袒露一段腰身。妇女首饰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饰。
印度斯坦人历史上长期遭受殖民统治。1757年爆发印度和英国的普拉西大战,印度战败,逐步沦为英殖民地。1849年英侵占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斯坦人与全国人民一道掀起了反英大起义。1947年印度斯坦人与国内其他民族一起获得独立。
印度斯坦人主要从事农业。农村实行种姓服务制度,按传统职业分工。恒河地区是印度主要农业区之一,北部主要种植小麦、 玉米、 大麦和豆类;南部种植水稻、油料作物、甘蔗和棉花等。一部分人在工厂、矿山做工;手工纺织普遍,以棉纺、刺绣及金属制品等精巧手工艺着称于世。近年来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但在农村中主要是封建性小农经济。
④ 印度和中国实现民族独立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中国是通过战争这样的暴力途径,印度是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没战争。
⑤ 印度这个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印度从来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不是有一个民族为主的国家。历史上的印度是许许多多国家的总称,是一个地区名称,不是国名。后来英国殖民者来到南亚,他们成立了一个东印度公司,也就是在东方的印度地区“经商”的公司。这个公司用军队推翻了原来当地的许许多多国家的政权,掠夺、压迫、残害殖民地人民,还把势力渗透到中国西藏等地。后来有个叫甘地的人绝食请愿,希望由“印度人”接管这个殖民地的权利。沉沦的日不落帝国在二战打击下已经无力经管东印度公司治下的大片土地,于是他们送了一个顺水人情:你们“印度”独立吧!只要还在“英联邦”就可以了。于是这个甘地不费一枪一弹做了印度的开国总统。原来饱受殖民者侵害的各殖民地亡国人民,再次沦为“印度政府”的国民,饱受“印度人”的欺凌压迫,这种压迫包括宗教压迫、经济压迫政治压迫种族压迫形形色色。不久伊斯兰教徒们就独立出来一个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还有斯里兰卡。但是其他较小民族的独立被镇压。“印度人”对殖民者没有放一枪一弹,但是对追求自由独立人权的各民族人民却从没有心慈手软。他们的屠杀和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世界历史上从来就不存在一个叫印度的国家。我们早就知道那里是天竺各国,曾经的“西方极乐世界”。今天的这个国家是帝国主义殖民者的遗产。今天的印度继承了殖民者的一切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思维。是老殖民者的现实代理人。他们在思维上和他们以前的宗主是一模一样的,手段是一样残忍可耻的。今天的印度统治者和老殖民者一脉相承,是压迫南亚各民族的集团和工具。如果我们承认印度主张的中印边界,不如请“东印度公司”回来更好。 在那个所谓“民主、自由”的印度,贫穷落后,等级森严,少数民族永无出头之日。只有极少数殖民继承者享受尊严和富贵。我们如果有一点良心,就应该向那个地方输出革命。至少可以输出思想。退一万步,和它不相往来,任其自灭。最愚蠢的是支持它、向它投降。但是按老殖民者制造的“民主、自由、普世价值”,就是中国向印度学习,对它投降。
⑥ 印度什么时候独立的
1947年8月15日独立。二战结束后,英国实力急剧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经不可能维持。1946年发生印度皇家海军起义。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根据该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于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宣告结束。
印度共和国(印地语: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语: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印地语:भारत;英语:India),是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一个国家,英联邦的会员国之一。
古印度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作为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具有绚丽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国境内)王子创立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也是个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族等级制度问题较为严重。印度在软件业出口方面表现突出,金融,研究,技术服务等行业也有快速发展。
⑦ 古印度人与现在的印度人是同一个民族吗
古印度人与现在的印度人是同一个民族,北印度雅利安民族以印度斯坦人为最多,此外还有马拉地人、吉吉拉特人、奥萨人等等民族,因为信仰伊斯兰教而从印度独立出去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分别以旁遮普人和孟加拉人为主体,而达罗毗荼诸民族,以泰卢固人口最多,此外还有泰米尔人等。
(7)印度人怎么独立民族扩展阅读:
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也是目前印度人口最稀少的种族。他们属于尼罗格人种尼格利陀类型,最初来自非洲。这一人种的特征是:肤色暗黑,头发纤细卷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宽厚。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全国共有100多个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约占总人口的30%,其余分别为:泰卢固族8.6%,孟加拉族7.7%,马拉地族7.6%,泰米尔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纳达族占3.9%,马拉雅拉姆族3.9%,奥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
⑧ 印度是如何独立的
西方国家在印度的殖民活动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1600年英国在印度建立东印度公司,按着荷兰、法国也先后入侵印度。1757年6月爆发了印英普拉西战役,印度战败,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49年英国占领印度全境。19世纪中叶印度出现宗教和政治改革运动,民族主义政治团体日益增多,1885年12月28日印度国大党成立。1891年4月,英国殖民者制造阿姆利则惨案,致使圣雄甘地领导的国大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不合作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1946年2月,印度水兵在孟买和马德拉斯等地举行反英起义。英国为摆脱危机,派使团访印,并提出建立印度联邦、召开制宪会议、成立临时政府的计划。
1947年6月3日,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同意把英属印度按局民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巴基斯坦自指令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国和孟加拉国)。同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诞生。印度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终于结束了英国在印度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国。
领导人:甘地,全名为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印度人,1869年生。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在印度被尊称为“圣雄”。
甘地于1888年到伦敦学习法律,回国后在孟买当律师。从1893年起,他在南非长期进行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提出了“非暴力抵抗”的口号。1920年甘地回到印度,倡导对英国殖民政府“不合作运动”。甘地领导国大党积极开展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不久,国大党通过了甘地的“不合作运动”方案。从此,甘地一直是国大党的领袖,“非暴力”思想便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从开始领导国大党到印度独立,甘地在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反抗英国统治,甘地曾3次被捕,先后绝食15次。此外,甘地还主张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在反殖民主义运动中团结合作,并提倡社会改良及妇女地位平等。
⑨ 印度国大党是怎么带领印度人民走向独立的
印度国大党是印度的一支政党。简称国大党。1885年12月在孟买正式成立。创始人是英籍印度退休的官员休谟。国大党成立后的前20年内,政治主张仅限于实行代议制。
1906年,为了扩大本党的影响,国大党在年会上通过了以提拉克为首的极端派提出的四点施政纲领:自治、提倡国货、抵制英货和民族教育。1907年,国大党内部发生了分裂,温和派与英国当局合谋,将极端派排挤出党。1916年,温和派和极端派重新联合。1918年两派又发生分裂,结果温和派脱离该党,建立了印度全国自由联盟。1920年,圣雄甘地在特别会议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议案,从此确立了甘地在国大党内的领导地位。并且,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就成为国大党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指导思想。1927年12月,国大党通过了尼赫鲁提出的要求英国给印度“完全的民族独立”的决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大党反对英国强迫印度参战。1942年8月,国大党发起群众性非暴力运动,要求英国退出印度,被英当局宣布为非法,全部领导人被捕。
1947年8月印度独立,国大党成为执政党,尼赫鲁出任政府总理。1969~1979年,国大党发生过多次大的分裂,先后出现过以尼贾林加帕为首的国大党(组织派),以英迪拉·甘地为首的国大党(甘地派,又译国大党英迪拉派),以雷迪为首的国大党(正统派,后改称为社会主义派)。1981年10月,印度选举委员会承认甘地派国大党为真正的国大党。国大党的目标是:以和平手段建立一个以议会民主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内实现机会均等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权利的平等;对外奉行不结盟政策,并谋求世界和平与友谊。
其实国大党创建的最初目标是为受良好教育的印度人争取分享政府权利,因而没有遭到当局的反对,随后由于激进的主张遭到英国殖民当局的强烈反对,国大党开始转向以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独立为目标。印度独立后,国大党长期执政。国大党(英)主张坚持“民族主义、世俗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四项原则,强调团结、统一、教派和睦;在坚持“混合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前提下,突出改革和发展;以互不干涉、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其对外关系的指导原则。
⑩ 印度人的民族历史
一般认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14世纪左右迁入的古代雅利安游牧部落与当地达罗毗荼人的混血后裔,故有人称之为“雅利安-达罗毗荼人”。 公元前7世纪在吠陀教基础上形成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司万能和婆罗门至上;把人分成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和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四大种姓,并另有贱民等级。尔后,又由4大种姓演变出许多亚种姓。种姓之间界线森严,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
8~9世纪,经商羯罗改革,形成印度教,为大多数南亚人所信仰。
公元前6~前5世纪,作为反婆罗门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兴起,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
13世纪印度教复兴,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挤,但在亚洲其他地区得到广泛传播。耆那教信徒虽少,但还有相当势力。早期商人带来伊斯兰教。
随着12世纪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兰教势力越来越大,至16世纪占据统治地位。
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受印度教种姓制度影响,穆斯林中也有等级之分(有人称之为“族姓”),分为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但等级界线不及印度教种姓那么严格。
19世纪末,在印度沉寂约700年的佛教出现了复兴运动。1891年锡兰(今斯里兰卡)的达磨波罗在印度首创摩诃菩提会,很多佛教胜地恢复旧观,并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1947年印度独立后,佛教活动有了新的发展。
根据1980年的统计,印度有佛教徒5554000人,约占总人口的0.8%,印度的佛教徒虽然人数很少,但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颇有影响。 印度斯坦人历史上长期遭受殖民统治。
1757年爆发印度和英国的普拉西大战,印度战败,逐步沦为英殖民地。
1849年英侵占印度全境。
1857年印度斯坦人与全国人民一道掀起了反英大起义。
1947年印度斯坦人与国内其他民族一起获得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