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唐朝时期世界各国都是什么时期
唐朝(618年—907年[1] ),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东边,日本飞鸟时代(600-710),奈良时代(710-7940,平安时代前期(794-967年)
朝鲜,统一新罗时代
越南,基本归唐管辖。
西南,印度,拉其普特时期
中东,阿拉伯帝国(阿拉伯语:الامبراطورية العربية,632年—1258年),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均称之为大食,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
北方,俄罗斯,6世纪,东斯拉夫人逐渐向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等地区迁徙。862年,以留里克为首的瓦朗几亚人征服东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辅罗斯。12世纪分裂为若干独立公国。1237年蒙古军队入侵,建立钦察汗国。
欧洲,英国
居住在德国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麦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莱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从5世纪中叶起陆续侵入不列颠。入侵过程延续约一个半世纪。入侵者洗劫城镇和乡村,不列颠人被杀戮或沦为奴隶,有的被驱赶到西部、西北部山区,或被入侵者同化,形成后来的英格兰人,或称英吉利人。
到7世纪初,入侵者先后建立起7个强国:东部和东北部盎格鲁人的麦西亚、诺森伯利亚和东盎格利亚,南部撒克逊人的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苏塞克斯,东南部朱特人的肯特。这个时期史称“七国时代”,也成为了后来的英格兰王国的雏形。英格兰这个名字源自“盎格鲁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为“盎格鲁人之地”,后音译变成了England。而古英语就是盎格鲁人的语言的意思。至今,盎格鲁撒克逊还用来代指英国人或者英国后裔。
6世纪末,基督教传入英国。597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在位)派修士奥古斯丁到英格兰传教。到7世纪下半叶,英格兰全境基本上都皈依了罗马基督教。
丹麦入侵
从8世纪末开始,以丹麦人为主体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屡屡入侵英国。为抗击丹麦人,威塞克斯王国国王埃格伯特(约802~839在位)于827年统一七国,建立统一的英格兰王国。
到9世纪末,丹麦人已在大不列颠岛上建立大片居留地。879年,阿尔弗烈德大王和丹麦人订立条约,将英格兰东北部划归丹麦管辖,称为“丹麦区”。
10世纪初,阿尔弗烈德大王的后继者逐渐收复丹麦区。
法国,法兰克王国成立,丞相丕平成实际统治者。加洛林王朝,查理大帝
好累,其他的你自己网络吧
Ⅱ 唐朝强盛时期,印度陷入混乱,为何唐朝没有选择征服印度
在唐朝强盛时期,印度确实陷入了混乱和分裂状态,但是唐朝并没有选择直接征服印度。这一决策背后的原因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唐朝的内部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以及中印间的外交关系等。
首先,从唐朝的内部情况来看,尽管其国力强盛,但在其鼎盛时期,国内也存在着不少内忧外患。比如,唐朝的北部边疆经常遭受突厥、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南方则存在着不少尚未完全平定的民族和地方势力。此外,唐朝内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也较为严重,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源进行治理。因此,唐朝并没有足够的军力和资源向印度扩张。
其次,从唐朝与印度的外交关系来看,唐朝一直秉持着和平相处的外交政策。在唐朝初期,印度的一些小国就主动向唐朝朝贡,而唐朝也对其采取了友好的态度,与印度保持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唐朝并没有选择征服印度,而是通过外交手段维护了两国的和平关系。
另外,唐朝没有选择征服印度还与其对印度的认知有关。在当时,唐朝对印度的了解还比较有限,对其文化和历史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唐朝并没有像对待一些邻近国家那样将其视为潜在的威胁或竞争对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相对较远的国家,没有将其纳入扩张计划中。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唐朝没有征服印度并不意味着两国之间没有冲突和竞争。事实上,在唐朝后期和宋朝时期,中国与印度之间发生过多次的战争和争端。但是,这些冲突和争端并非源于唐朝没有选择征服印度,而是由于两国之间的地缘政治、贸易和文化等方面的复杂关系所致。
总之,唐朝没有选择征服印度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唐朝的内部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以及与印度的外交关系都限制了其向印度扩张的可能性。此外,唐朝对印度的认知和文化差异也影响了其决策。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展示了唐朝的外交政策和国策,也反映了当时中印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情况。
唐朝与印度的关系在整个古代历史中都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虽然在唐朝初期的时候,印度的一些小国向唐朝朝贡,但唐朝并没有像对待一些邻近国家那样将其视为潜在的威胁或竞争对手。相反,唐朝对印度保持了友好的态度,并通过外交手段维护了两国的和平关系。这种友好关系在后来的历史中也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在唐朝后期和宋朝时期,中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逐渐增多。两国之间的商人和文化交流团队不仅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也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虽然在这个时期也发生过一些冲突和争端,但这些冲突并不是源于唐朝没有征服印度,而是由于两国之间的地缘政治、贸易和文化等方面的复杂关系所致。
总的来说,唐朝没有选择征服印度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虽然在这个时期中印之间存在着一些冲突和争端,但整个历史进程中更多的是友好交流和互相学习的过程。这种友好关系不仅展示了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相学习的情况,也为今天的友好合作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Ⅲ 印度历史的简史年表
1. 史前时期(约前2500年—前1500年)
- 哈拉帕文明时期(约前2500年—前1500年),在印度河流域兴起,与我国五帝、夏、商时期相当。
2. 奴隶社会(约前1500年—公元4世纪)
- 吠陀时期(约前1500年—前700年),与我国的商后至西周时期相对应。
- 恒河流域列国时期(约前700年—前400年),与我国的东周时期相吻合。
- 孔雀王朝时期(约前322年—前185年),大致与我国的东周末至西汉初年相对应,阿育王统治时期(前273年—前232年)达到鼎盛。
- 从前150年至公元300年,印度遭受多次外族入侵,与我国的东汉、三国时期相一致。
- 贵霜王朝时期(公元100年—公元300年),由外族建立,迦腻色伽统治时期(公元120年—162年)达到鼎盛。
3. 封建社会(公元4世纪—18世纪)
- 笈多王朝时期(320年—600年),与我国的晋、南北朝、隋时期相对应,旖陀罗笈多二世统治时期(380年—414年)为鼎盛。
- 戒日王朝时期(606年—647年),与唐朝初期相对应。
- 阿拉伯人入侵时期(700年—1200年),与我国的唐朝至宋朝相对应。
- 德里苏丹王朝时期(1206年—1526年),与我国的元、明时期相一致,苏丹王穆罕默德·图兰统治时期(1296年—1316年)为鼎盛。
- 莫卧儿王朝时期(1526年—1757年),与我国的明末至清初相对应,阿克巴统治时期(1556年—1605年)和奥郎则布统治时期(1658年—1707年)分别为鼎盛。
4.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757年—1947年)
- 印度遭受英国统治,直至1947年独立。
Ⅳ 唐朝时期阿拉伯帝国侵略统治古印度没
没有。阿拉伯人统治印度是中国宋朝至明朝时期。笈多帝国在中亚白匈奴人的入侵下逐渐解体,中国唐朝时期的印度处于四分五裂的时期,只有戒日王曾建立短暂的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