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泥石流是怎么产生的
泥石流是一种突然爆发的、破坏性极大的特殊洪流。这种洪流中含有大量的泥沙和石块,因此,也有流泥、石洪、走龙等叫法。当泥石流爆发时,山鸣地动,响声如雷,暴雨、洪水或冰雪融水夹杂着泥沙、巨石混合成一股粘稠的泥浆,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沿陡坡奔腾而下,直到山下平坦的地方才停止下来,堆积成一片扇状石海。一次泥石流经历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大。它可以把良田变为荒漠,把果园变为泥塘,还会冲毁路基、桥梁、闸涵,堵塞河道,掩埋房屋,甚至毁灭村镇、城市,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失。
1970年,南美秘鲁的安第斯山发生了一次冰川泥石流,三千多万立方米的冰雪泥石冲入了容加依城。顷刻间,全城被彻底摧毁,3万居民全部遇难。这次泥石流的威力甚大,它翻越了相对高度为100米的山岭,把一块3吨重的岩石移动了600多米。
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半干旱山区或高原冰川区。这里的地形十分陡峭,泥沙、石块等堆积物较多,树木很少。这种地区一旦暴雨来临或冰川解冻,大大小小的石块有了足够的水分,便会顺着斜坡滑动起来,形成泥石流。人们采取修筑谷坝、导流堤,植树固坡等措施,可以防止泥石流的发生。
㈡ 印度尼西滑坡、泥石流频发的原因
印尼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的交汇处,地壳活动,地震、火山频繁;岩体破碎,土层疏松;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降水量丰富,多暴雨易引发滑坡、泥石流~
㈢ 泥石流是怎样发生的
泥石流是在地势险峻的地方,由于地震、暴雨、洪水而引发的,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地震、暴雨、洪水等强烈的能量致使山体垮塌,垮塌的山体顺着山势向下冲击就形成了泥石流。
㈣ 泥石流形成条件
一、水源条件
工程区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水源有降雨、冰雪融水,以及冰雪消融与降雨混合型洪水等,它们提供形成泥石流的水体成分和动力条件,进而引发泥石流。
1.大气降雨
工程区气候主要特点是垂直地带明显,南湿北干,为复杂多样的高原山地气候。从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变化看,主要受夏季强大的季风环流和冬季环流的影响。干季(11月至次年4月)主要受大陆内部干冷气团控制,受北方冷空气南下的影响,气候干燥寒冷,多大风、风沙、浮尘,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左右。湿季(5~10月),主要受印度洋北上的西南暖湿气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气候凉爽,光照较强,空气湿润,降水量占全年的90%左右。工程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650mm左右(表2-1),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5~10月,此段时间也是降雨型泥石流集中发生的时间(表2-2)。
表2-1 工程区多年平均降水量
表2-2 工程区月平均降水量 单位:mm
续表
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它们在24h内降雨量的下限值依次为10mm,25mm,50mm,100mm)均可激发泥石流。甘孜县历史最大日降雨量为40.9mm,出现在1995年6月3日;壤塘县历史最大日降雨量为49mm,出现在1966年7月28日,6~9月降水中,均出现30mm以上的1d最大降水量。阿坝县历史最大日降雨量达67.80mm,出现在1968年7月12日。工程区具备降雨型泥石流形成的降水条件。
工程区一年的降雨可形成两个峰值,峰值在6~9月,8月降雨相对减少(图2-1),反映出冬春的冰雪积累量大,夏秋季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暴雨日数多的特点。降雨强度对泥石流形成有触发作用,降雨强度越大,越容易触发泥石流。
图2-1 工程区各月平均降水量
2.冰雪融水
工程区年平均气温见表2-3,气温的主要特点是年际变化小,昼夜温差大,11月至次年3月为低温期,6~8月为高温期,月平均气温见表2-4和图2-2。
表2-3 工程区多年平均气温
表2-4 工程区月平均气温 单位:℃
图2-2 工程区各月平均气温
从积雪融化来看,高山积雪区的多年积雪和季节性积雪在暖季强烈消融,融雪水流促成泥石流暴发。冰雪融水的强度除积雪量的大小外,主要受气温的控制和影响。
除冰雪消融径流外,冰雹融水亦为泥石流提供了水分来源。暖季多是阵性大风伴随暴雨、冰雹突然袭击,造成溪水暴涨,山洪泥石流暴发使沟边大片农作物毁于一旦,成群小牲畜被洪水冲走。
3.混合型
混合型水流是指冰雪融水径流和降雨径流叠加,即在泥石流形成过程中,冰雪水源一般是主要的水动力条件,降雨起着促进作用,特别是持续高温后又紧接强度较大的降雨,就会形成规模较大和历时较长的泥石流。
二、松散固体物质条件
充足的松散固体物质是形成泥石流的基本条件。影响松散固体物质的因素很多,如地质构造和不同地层岩性等都可以以不同方式提供碎屑物质,构成泥石流活动的物质基础。
1.地质构造和地震
青藏高原不是一个统一的断块,构造年代、变形年代、应力强度等都有很大的差异。由于亚欧大陆板块和印度大陆板块发生碰撞,青藏高原是在晚中生代到古近纪间通过陆块的拼合而成。两大板块的碰撞不仅使大陆地壳分裂成薄片,互相冲掩与堆叠,导致陆块内部沉积盖层变形,使松散堆积层厚度加大,而且导致年轻花岗岩的强烈活动和地热异常的普遍发育。
工程区地表结构破碎,覆盖层土壤薄,溪沟纵横分布,长期切蚀形成若干岭谷地貌单元,相对高差多在500~1500m,坡度多为25°~45°之间,出露岩层多为破碎页岩、板岩,风化作用强,稍遇水力侵蚀,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便垮塌,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条件。
工程区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作用的接触地带,随着青藏高原隆起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活动构造,以及重新活动的老构造带。上升运动引起剥蚀作用加剧,沟谷下切,从而造成地表被切割,山高谷深。强烈的新构造运动使基岩部分变质、破碎,使得堆积扇或河流阶地上的第四系松散物质成为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补给源地。
地震是现代地壳活动最明显的反映。工程区岩层在烈度较大的地震作用下,降低了强度而变得破碎、疏松,使山体稳定性遭到破坏,不仅加速了松散固体物质的积累过程,而且还能直接激发泥石流的形成。如桑日麻断裂具有较宽的破碎带,控制着杜柯河河谷的展布和第三系(古、新近系)发育,断裂带曾于1947年发生达日7.75级地震,实际上工程区杜柯河流域就有26条泥石流沟,证明了地质构造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
2.岩性
工程区地壳稳定性差,构造体系复杂,多弧形褶皱,出露地表的岩层多为变质砂岩、千枚岩、片岩、板岩等,这些岩层软弱易风化,如西康群的砂岩、千枚岩地层,抗风化能力低,岩层破碎,这都有利于松散固体物质源源不断地补给泥石流的形成。
由于工程区气温寒冷,温差大,风化作用强烈,岩体在地质构造作用下较为破碎,岩体裂隙受构造作用影响不断扩大加深,并产生新的风化裂隙,岩体完整性遭到破坏进而解离为碎片、碎块和砂粒。工程区化学风化不明显,但大多数流域内分布有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等粘土矿物,容易出现遇水膨胀、崩解、软化、泥化等现象。由于广泛而持续的风化作用,在谷坡表层常形成风化壳(厚度可达数十米),成为泥石流形成的物质来源。
三、地貌条件
地貌条件对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两个:一是通过地势为泥石流提供位能,赋予泥石流较大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能量;二是在坡地或沟道的一定演变阶段内,提供足够数量的物质(水体和土体)。泥石流形成的地貌条件主要包括泥石流沟的沟床比降、沟坡坡度、坡向、汇水区面积和沟谷形态等。
沟床比降是流体由位能转变为动能的地貌条件,是影响泥石流形成和运动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比降大的沟床有利于堆积物的运动,要求附加外力(水动力)作用较小,反之则要求启动动能较大。表2-5反映了工程区泥石流沟的沟床纵坡统计情况,表明300‰~400‰的沟谷所占的比例最多,其次是100‰~200‰和200‰~300‰,最大沟床比降为650‰,最小沟床比降为7‰,平均沟床比降为320‰。泥石流的启动(发生)临界坡度大约为14°,相当于249.3‰沟床纵坡。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工程区沟床比降为100‰~400‰,对泥石流的形成和运动最为有利。
表2-5 工程区泥石流沟沟床纵坡分级统计
工程区泥石流分布因受谷坡坡向水热条件差异的影响,导致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显现出一定的坡向差异,具体表现为7个流域中位于左岸(朝向东南)的泥石流沟的数量(占总数76%)明显多于右岸(朝向西北)的数量(占总数24%),杜柯河和达曲流域更加突出。
四、激发条件
激发条件(如降雨、冰雪融水、冰崩雪崩等)是决定泥石流是否发生的动能因素。不同的激发条件决定着发生不同类型的泥石流,其强弱决定着泥石流规模的大小。
1.工程区内的降雨型泥石流
对于降雨型泥石流,国内外一些研究者指出,其发生与10min和1h的降雨量(雨强)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强暴雨的局地性和短历时雨强对泥石流的产生有着激发作用,主要集中在1h雨强2~10mm和10min雨强0.5~3.5mm范围内。如1994年杜柯河上杜柯乡金木达村暴发的泥石流,1995年杜柯河上杜柯乡西穷寺院暴发的泥石流,都是由于局地性暴雨引起的。再如1992年6月,由于壤塘县连续降雨近一个月,导致宗科沟以及上杜柯乡一带发生了大量的坡面泥石流和沟谷泥石流。冰雹和暴雨共同作用下,更容易激发泥石流,如壤塘县2003年石里乡牙拉村、宗科乡、茸木达乡和中壤塘乡由于冰雹和暴雨共同作用暴发了4场泥石流,直接经济损失共100多万元。
2.工程区内的冰雪融水型泥石流
对于冰雪融水所引发的泥石流,同气温的关系密切。工程区冰雪融水泥石流多与冬春积雪和首场(暴)雨有关,发生在气温回升时。
五、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退化,从而引发泥石流。泥石流发生后往往形成荒沟和石滩,又使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造成恶性循环。
工程区人烟稀少,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内,森林茂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表现为:(1)森林过度砍伐,毁林开荒,刀耕火种,陡坡垦殖,加剧了水土流失;(2)过度放牧,草场退化,山坡裸露地变为泥石流源地;(3)不合理的集运材方式,破坏地表结构,加速沟床侵蚀,促进泥石流形成;(4)设厂、开矿、筑路、修渠、建库等,切坡弃渣破坏岩土的稳定性,增加泥石流源地的土量。
㈤ 泥石流是如何形成的
泥石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而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水文气象条件。
1.
地形条件
简单的说,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区域,这个区域的地形地貌要有利于积蓄泥土、石块等松散的物质,还要能汇集大量的水源,并且能够产生快速的流动。
按照上面要求,泥石流一般形成在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形宽阔地段,周围的山坡陡峻,一般都是30°~60°的陡坡。陡坡上一般都比较破碎,而且没有什么植被覆盖。这样的斜坡经常被冲沟切割,并发育崩塌、滑坡等。在这样条件下,上坡上的水流和松散的固体物质就比较容易汇集。
当有了产生泥石流的区域后,还得有一个通道供泥石流搬运这些大量的泥沙石块。这些通道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者冲沟,谷壁非常陡峭。通常泥石流在沟内流动的时候,还会冲刷下来沟床和沟壁的土石块,加大泥石流的流量。
当泥石流冲出山谷或深沟以后,会遇到一个平缓宽阔的地区,它的动能自然减小,最后停积下来。
2.
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条件决定了泥石流发生的空间和地点,但是如果没有大量的泥沙和石块,泥石流就不再是泥石流而是普通的洪水了。决定大量泥沙石块来源的正是地质条件。泥石流经常发生的地区,一般都是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崩塌滑坡灾害多发的地段。这样的地区,一方面为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的土石来源,另一方面也因为地势陡峻,巨大的高差为泥石流提供强大的动能。
3.
气象水文条件
有了砂土岩石,有了活动的场所,没有水也无法形成泥石流。泥石流的发生与短时间内大量的流水有密切的关系。一次,短时间内强度较大的暴雨或者冰川和积雪消融,或者高山湖泊、水库的突然溃决等。这些突然的水流奔腾而下,才容易形成泥石流。除此之外,平时气温的频繁变化,冷热交替,降水的侵蚀,都会加速山坡上岩石的风化破碎,这些都会增加破碎物质,有利于泥石流的产生。
由上述可知,泥石流发生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在时间上,多发生在降雨集中的雨汛期或高山冰雪强烈消融的季节,主要是在每年的夏季。在空间上,多分布于构造强烈的陡峻的山区。
㈥ 印度降雨引发泥石流,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印度的降雨引发看泥石流,致使多辆车被掩埋。地质灾害的发生会给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也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和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的活动有关。它们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广泛性,区域性,并且不可避免。自然灾害
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预防躲避,在躲避泥石流或是山体滑坡的方法是从两侧向下逃跑。地质灾害给我们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地质灾害直接导致了我国的经济严重损失,人员伤亡数量增多。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震,火山等等。地质灾害多是由人或者是自然的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引起的。地质灾害既是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也是属于人为灾害。
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一些有关的检测系统,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可以是在周边修建一些建筑拦截水沟,也可以在其内部修建排水系统,也可以在表面植树等,防止地下水渗透等一系列措施。
㈦ 泥石流形成的外部条件
1.气象水文条件
来自地质体之外的,长时间降水、暴雨、冰雪融水、地表水体溃决所形成的水流,不仅是泥石流物质形成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而且也是泥石流获得初始动能,得以流动的能量提供者。所以,水流的加入被视为一种外部条件。
对于广大泥石流活动区来说,降水及其形成的水文过程是各种外部条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其中暴雨和特大暴雨常引发群发的泥石流,形成规模也较大。
我国除西北、西藏北部和内蒙古西部为降水稀少的内陆气候区外,其余地区都受季风气候的控制,夏季和秋季为多雨季节。
影响我国的夏秋降水的季风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一是来自西南,它将印度洋上空形成的水汽通过横断山南北走廊进入西藏东部、云南、贵州、四川,甚至影响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天气,造成大量的降雨,受这股气流的影响,1963年9月18日,云南东川1小时的降雨量达55.2mm;1977年5月14日成昆铁路线上的汉罗沟2小时的降雨量为127mm,这些暴雨均引发大规模泥石流暴发;另一方向的季风来自太平洋,夏秋之季,太平洋上形成的含有大量水分的热带气旋,以台风的形式从我国东部和东南部沿海登陆,每次都造成大范围暴雨或特大暴雨天气现象,其影响范围可以到达我国中西部,受此影响,1981年7月27日8号强热带风暴袭击了东北,辽宁老帽山地区6小时降雨量达395mm,最大短时降水达116.5mm/h,引发了巨大的泥石流。
除降水因素外,气温的升高,导致冰雪强烈消融也是引发某些特殊地区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西北、西南一些高海拔地区,常年积雪或分布着大面积的冰川,当夏季气温升高,冰雪大量融化,时常会引发泥石流,我国西藏波密地区、新疆的天山地区就属这种情况。
研究表明,泥石流活动的频繁程度和规模与大气降水的时间分布、强度有着明显的统计关系。
(1)年降雨量。年降雨量越大,泥石流活动越强,但不同地区的泥石流暴发的年降雨量阈值差异性很大。如云南东川地区,年降雨量在400mm左右就有泥石流活动;而四川华蓥山区则需在800mm以上的年降雨量泥石流才可能活动。
在同一地区,降雨的年际变化对泥石流的活动也具很大的影响,如云南东川蒋家沟,多年丰水期泥石流活动频繁,达15次左右;而在多年枯水期,泥石流活动相对较弱,仅有数次。
(2)季节性降雨。泥石流活动主要分布在雨季,如长江上游地区,由于季风的进退,控制了降雨的时段,季风来得早,则雨季时间提前,一般年降水量较大,泥石流暴发时间也早。反之,随雨季的推迟,年降雨量偏少,泥石流发生得晚,且频数较小。
(3)日降雨量。日降雨对泥石流发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天之中总降雨量对泥石流发生作用方面。由于雨季中多夜雨,致使同步发生的泥石流具规模大、危害重的特点。泥石流发生所需的日降雨量大小取决于流域的地质地貌条件。
(4)雨强。雨强即单位时间的降雨量,主要有1小时雨强和10分钟雨强两种表示方法。泥石流发生的激发条件中,雨强是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据四川泥石流的统计资料表明,泥石流发生的1小时雨强最低在15mm左右,绝大部分在20~60mm之间。
2.人为活动
(1)人为开挖、弃土。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他工程时的岩土体挖掘与弃置。如:云南省东川至昆明公路的老干沟,因修公路及水渠,使山体破坏,加之1966年犀牛山地震又形成崩塌、滑坡,致使泥石流更加严重。又如香港多年来修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和地面建筑,几乎每个工程都要劈山填海或填方,才能获得合适的建筑场地。1972年一次暴雨,使正在施工的挖掘工程现场120人死于滑坡造成的泥石流。
如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铁矿汉罗沟,因不合理堆放弃土、矿渣,1972年一场大雨诱发了矿山泥石流,冲出松散固体物质约1×105m3,淤埋成昆铁路300m和喜(德)-西(昌)公路250m,中断行车,给交通运输带来严重损失。
(2)乱垦滥伐。在人为活动条件下,如山区滥伐森林和不合理开垦土地,造成水土流失,产生大面积滑坡、崩塌,都为泥石流提供了物源。四川、云南等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最严重的泥石流活动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1个世纪来的滥伐森林资源。
如甘肃省白龙江中游现在是我国着名的泥石流多发区。而在1000多年前,那里竹树茂密、山清水秀,后因伐木烧炭,烧山开荒,森林被破坏,才造成泥石流泛滥。
又如,甘川公路石坳子沟山上大耳头,原是森林区,因毁林开荒,1976年发生泥石流毁坏了下游村庄、公路,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当地群众说:“山上开亩荒,山下冲个光。”
泥石流的规模和类型受许多种因素的制约,除上述三种主要因素外,地震、火山喷发等都有可能成为泥石流发生的触发因素。
㈧ 泥石流是如何产生的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1).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3).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具有如下三个规律:(1)季节性: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因集中降雨的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6-9月;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尤其是7、8两个月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这两个月的泥石流灾害约占该地区全部泥石流灾害的90%以上。(2)周期性:泥石流的发生受暴雨、洪水、地震的影响,而暴雨、洪水、地震总是周期性地出现。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暴雨、洪水、地震的活动周期大体相一致。当暴雨、洪水两者的活动周期相叠加时,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动的一个高潮。如云南省东川地区在1966年是近十几年的强震期,使东川泥石流的发展加剧。仅东川铁路在1970-1981年的11年中就发生泥石流灾害250余次。又如1981年,东川达德线泥石流,成昆铁路利子伊达泥石流、宝成铁路、宝天铁路的泥石流,都是在大周期暴雨的情况下发生的。(3)泥石流的发生,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在连续降雨稍后。【泥石流的分布特点】
㈨ 泥石流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泥石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而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水文气象条件。
1.
地形条件
简单的说,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区域,这个区域的地形地貌要有利于积蓄泥土、石块等松散的物质,还要能汇集大量的水源,并且能够产生快速的流动。
按照上面要求,泥石流一般形成在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形宽阔地段,周围的山坡陡峻,一般都是30°~60°的陡坡。陡坡上一般都比较破碎,而且没有什么植被覆盖。这样的斜坡经常被冲沟切割,并发育崩塌、滑坡等。在这样条件下,上坡上的水流和松散的固体物质就比较容易汇集。
当有了产生泥石流的区域后,还得有一个通道供泥石流搬运这些大量的泥沙石块。这些通道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者冲沟,谷壁非常陡峭。通常泥石流在沟内流动的时候,还会冲刷下来沟床和沟壁的土石块,加大泥石流的流量。
当泥石流冲出山谷或深沟以后,会遇到一个平缓宽阔的地区,它的动能自然减小,最后停积下来。
2.
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条件决定了泥石流发生的空间和地点,但是如果没有大量的泥沙和石块,泥石流就不再是泥石流而是普通的洪水了。决定大量泥沙石块来源的正是地质条件。泥石流经常发生的地区,一般都是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崩塌滑坡灾害多发的地段。这样的地区,一方面为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的土石来源,另一方面也因为地势陡峻,巨大的高差为泥石流提供强大的动能。
3.
气象水文条件
有了砂土岩石,有了活动的场所,没有水也无法形成泥石流。泥石流的发生与短时间内大量的流水有密切的关系。一次,短时间内强度较大的暴雨或者冰川和积雪消融,或者高山湖泊、水库的突然溃决等。这些突然的水流奔腾而下,才容易形成泥石流。除此之外,平时气温的频繁变化,冷热交替,降水的侵蚀,都会加速山坡上岩石的风化破碎,这些都会增加破碎物质,有利于泥石流的产生。
由上述可知,泥石流发生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在时间上,多发生在降雨集中的雨汛期或高山冰雪强烈消融的季节,主要是在每年的夏季。在空间上,多分布于构造强烈的陡峻的山区
㈩ 泥石流是怎么形成的
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它们包括岩性构造、地形地貌、土层植被、水文条件、气候降雨等。泥石流既然是泥、沙、石块与水体组合在一起并沿一定的沟床运(流)动的流动体,那么其形成就要具备三项条件,即水体、固体碎屑物及一定的斜坡地形和沟谷,三者缺一不可。水体主要源自暴雨、水库溃决、冰雪融化等。固体碎屑物来自于山体崩塌、滑坡、岩石表层剥落、水土流失、古老泥石流的堆积物及由人类经济活动,如滥伐山林、开矿筑路等形成的碎屑物。其地形条件则是自然界经长期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高差大、坡度陡的坡谷地形。
当具备了泥石流发生的三项条件,泥石流又是如何形成暴发的呢?一般有三种形式:
(1)地表水在沟谷的中上段侵润冲蚀沟床物质,随冲蚀强度加大,沟内某些薄弱段块石等固体物松动、失稳,被猛烈掀揭、铲刮,并与水流搅拌而形成泥石流。
(2)山坡坡面土层在暴雨的浸润击打下,土体失稳,沿斜坡下滑并与水体混合,侵蚀下切而形成悬挂于陡坡上的坡面泥石流。北京山区农民常称之为“水鼓”、“龙扒掌”。
(3)沟源崩、滑坡土体触发沟床物质活动形成泥石流。既崩、滑体便发生溃决,强烈冲击并带动沟床固体碎屑物的活动而形成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