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洋海啸纵深多少
这次地震发生的范围主要位于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交界处,消亡边界.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到2005年1月10日为止的统计数据显示,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已经造成15.6万人死亡,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右图为各国在此次海啸中死亡人数统计:
(2005年1月10日)
资料:何为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移动了上万公里仍不减雄风,足见它的巨大威力。
海啸无情人有情。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给当地人民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浩劫,中国人民感同身受,我们虽不富有,但我们真情无私。
澳大利亚政府1月5日宣布,该国将向地震和海啸受灾国提供价值8.1亿美元的援助,超过德国的6.74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捐助国。到目前为止,全球援助总额增至30亿美元。
香港为灾区捐款7亿 创下单一城市及人口捐款之冠
中新网1月9日电 印度洋海啸灾情前所未有地触动了香港市民,他们踊跃为灾民捐款。港人这次赈灾捐款,除了打破香港有史以来的捐款纪录外,也创造了以单一城市及人均捐款计算的全球之冠。据了解,香港各界已筹得近7亿港元的赈灾款项,平均每位香港市民捐款达100港元。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香港各大赈灾机构中,香港红十字会筹得赈灾款项达 2.89亿元,宣明会筹得1.05亿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筹款7300万元,乐施会筹款逾3800多万港元,“无国界医生”筹款为1700万港元,救世军筹款1300万港元。再加上香港特区政府及其它民间赈灾团体的筹款数字,以及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等地200多位演艺人士参与的“爱心无国界演艺界大汇演”已筹得的3641万港元善款,赈灾捐款总数已接近7亿港元。
遇难人数统计:
印度尼西亚:238,945
斯里兰卡:30,957
印度:16,389
泰国:5,393
马尔代夫:82
马来西亚:68
缅甸:61
孟加拉:2
索马里:298
坦桑尼亚: 10
肯尼亚:1
总计:292,206
㈡ 为什么印度洋海啸会达到不可思议的35m浪高
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地震规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在海底附近传播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海啸在海洋的传播速度大约每小时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邻两个浪头的距离也可能远达500到650公里,当海啸波进入陆棚后,由于深度变浅,波高突然增大,它的这种波浪运动所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并形成“水墙”。
最大海啸阿拉斯加西南的瓦尔迪兹海面太平洋北部1964年3月28日“威廉王卫之声”地震后的海啸浪高 67米.
啸源位置 日期 浪高(米) 受害地区 死亡人数
加拿大温哥华岛 1700年1月26日 ? 北加州至温哥华岛、日本 ?
葡萄牙 1755年11月1日 16 欧洲西部、摩洛哥和西印度群岛 60,000
琉球群岛 1771年4月24日 85 琉球群岛 11,941
巽他海峡 1883年8月26日 35 爪哇和苏门答腊 36,000
日本三陆 1896年 30 日本 27,122
阿留申群岛 1946年4月1日 32 阿留申群岛、夏威夷和加州 165
智利 1960年5月22日 25 智利、夏威夷和日本 1,260
阿拉斯加 1964年3月27日 32 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和加州 ?
西里伯斯海 1976年8月16日 30 菲律宾群岛 5,000
苏门答腊西北外海 2004年12月26日 ? 印度洋 30万以上
㈢ 印度洋海啸
(一)印度洋海啸概况
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2004年12月26日晨7点59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3°19'N、95°19.47'E)海底40km处发生里氏9.1级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使印度洋周边的十几个国家受灾,造成约30万人死亡,600万人无家可归。受灾严重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泰国、索马里和塞舌尔等。海啸还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灾区很多水井和泉水源头都受到了海水的冲击无法使用,土地盐碱化,海岸受到侵蚀,海草、红树林沼泽、珊瑚及海洋动物等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和影响。
(二)印度洋海啸原因
引发印度洋海啸的苏门答腊地震震中位于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交界处,发震断层沿板块边缘延展1200km,断层上下盘平均错距15m,地震活动强烈。
海啸的破坏力来自高大海浪强烈水平冲击和水位突然升高引起的淹没。海啸沿海岸线呈带状分布,直接袭击低平的河口与海湾等。对房屋、桥梁、供排水、供电、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和船只、车辆、农田、果园、风景区、盐场等造成破坏。印度洋海啸灾损严重还在于:灾区人员(包括游客)密集、居民缺乏有关海啸及逃生的知识、印度洋沿岸国家没有海啸预警系统等。
(三)救援情况
灾后,联合国、中国、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沙特阿拉伯等向受灾国提供了包括捐款、援助物资、医疗和救援人员、损失评估专家等救灾援助。
(四)灾后重建
灾后各国援助受灾国建设学校、医院、饮水及卫生设施、基础设施工程。2007年教育领域投入资金达到1.5亿美元,建成了100多所学校,仍有250多所学校正在建设中。其他方面如儿童保健及营养、防治艾滋病等工作也有所成效。
(五)减灾对策
1.合理规划
海岸地带参考本次海啸受灾范围,发生海啸频度与强度、距海岸线的远近、地势高低等因素,规划建造永久性居住区时避开容易遭受海啸灾害的区域,将房屋布局在海拔较高且有适宜的逃生通道的海岸高地。房屋主体结构、附属构件以及相互连接要有足够的强度,靠近海边的房屋尽量建3层以上,底层不能住人等。
在用地规划上考虑给海浪留出若干通道,通过分流可以有效降低水头。
2.消减海啸水头
海滩上种植红树林,沿岸低平地带,按一定宽度相间种植高密度的椰树、蒲葵、槟榔等乔灌木,可以有效地消减、阻挡海浪的涌入。
㈣ 看完电影海啸奇迹怎么写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案例分析内容
1956年8月初,中心在我省象山登陆的巨型超强台风(代号5612),不仅给浙江带来严重灾难,同时给上海、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市造成严重灾害,迄今已50年过去了,回顾那次百年不遇的巨型超强台风,温故知新或许有所裨益,特别是当前全球气温变暖,灾害性天气不仅频数增多,而且强度特大,动辄打破历史记录,例如前年影响我省台风多达七次是往年的二倍,其中有三次中心登陆浙江,这是82年来所没有;去年卡特里娜飓风把美国新奥乐良市几乎全城摧毁,至今未全恢复。气象灾害无疑是造成社会的不安定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今后更好的防御特大超强台风特对5612作一回顾。
检索对比近60年登陆我国大陆的台风,中心气压之低、范围之广、风速之大、暴潮之高、降水之烈、破坏力之强,未有超过5612者,强度居我国大陆第二位的是1969年7月28日在汕头登陆的6903台风,暴潮也曾给汕头牛田洋军民造成严重损失。至于登陆浙江强度居第二位的是去年0515台风(卡努)强度为945百帕,居浙江第三位的是去年的0509(麦莎)和前年的0414(云娜),强度都是950百帕。
5612的主要特点是:
1、范围特大:6级风圈半径超过1000公里,当中心在象山登陆时,北到青岛南至厦门同时都在6级风圈的范围内,曾有学者把半径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巨型台风”,半径小于100公里的称为“微型台风”,普通台风的半径多为300-400公里,5612是普通台风的3倍以上实属罕见。
2、中心气压特低,风力特强。5612登陆时中心气压为923百帕,这是中心登陆大陆迄今所测到的最低值。风速达65米/秒,往年气象部门由于采取原始的蒲氏风级,最高只有12级,对12级以上的超强台风难以表达,今年起采用扩充的蒲氏风级延伸到17级,这样对超强台风就可以正确表达了,但是5612台风风速达65米/秒,超越了17级的最高等级,到了18级,可见5612是一次罕见的超强台风。
据象山巡守的岗哨称:台风袭击时人们根本站不起来,只能伏地爬行,暴风雨如同竹丝鞭一样的抽打在脸上疼痛异常,就连喘气都很困难。
3、暴潮特高产生海啸,海啸的发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海底地震(或火山)引起的,如2004年印度洋海啸;另一种是强台风引起的,如5612、6903等,由于气压特低,引起海面上吸,高有7米以上,直径有数十公里和眼区大小相当,中心在象山林海乡登陆时把守护在海塘上军民3084人卷走,据生还者称海塘高为3米,暴潮超过海塘约4米,潮水越过海塘后很快散开,故海啸持续时间不长约15-30分钟,潮水急进急退,纵深10公里,海啸短短几十分钟就把平时十分热闹的镇市夷为平地,有的只剩下一片瓦砾场,景物十分凄凉。1922年广东汕头一次登陆的台风也出现海啸,海水急进急退夺去5万人,以后瘟疫流行又死亡20万人,那一次潮高为4.6米,比5612要低,6903袭击汕头牛田洋的海啸比1922年的一次略低些约4.4米。
4、暴雨特强,山洪特大,中心所经之处浙北到处山洪暴发,景象恐怖,当山洪奔注时水头如一条白练(布)飞速前伸,在平地上水流两边凝聚成如刀削一般,人向前奔逃时,起初未见身后有水,转瞬间就被洪水追及,再瞬间就水深没膝,其势如钱江大潮,所到之处冲毁堤塘、房屋、人畜、树木、水稻等,片刻间一片汪洋。不少山区还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山洪暴发残酷 情景甚至超过暴风雨。
由于风雨潮特大,造成的灾情也特重,全省死亡4926人,伤5万余人,洪涝面积735万亩,毁房85万间,毁水利设施2.7万处,桥梁1500多座,39%公路被破坏,沉毁船只3500多条,死牲畜万头,……杭州景区3万多株树木倒断。
5612台风的预报警报正确及时,大大减轻了损失,收到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并在1956年10月23日专为此发函《关于八月初台风预报有功人员授奖的指示》。
既然预报正确及时为何还造成重大损失?除了不可抗拒的因素外,主要对台风引起的海啸认识不足,强调军民在海塘上坚持“抗台”而被巨浪卷走,这是一条血的教训。
近60年为什么巨型超强台风不出现在台风影响次数多的广东福建而出现在浙江?这是因为登陆广东的台风它的源地多在南海,而南海的海域东西向宽度还不到1000公里,难以形成 直径达2000公里的巨型台风,另外,广东纬度较低,距南海台风源地很近,还没充分发展加强时就登陆减弱了。而正面登陆浙江的台风都来自太平洋,这里有足够大的空间形成巨型台风,浙江纬度偏北些,移来的台风大多充分发展壮大,尤其浙江以东辽阔的洋面毫无屏障,不像福建,东有台湾的阻挡而削弱台风,因此巨型超强台风不出现在粤闽而出现在浙江。
通过5612再结合近60年其他中心登陆浙江的台风,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1、有序的组织人员安全转移是减免伤亡的有效措施,通过5612与去年几次超台风袭击浙江进行对比,为什么去年人员伤亡特少?除气象部门准确的预报外,与省委省府、省防指和各级有关部门,领导有力、措施得当,事前组织群众有序转移有关,例如去年0515卡努超强台风,风力达17级,由于事前转移了105万人,在这样超强台风袭击下只死亡14人,这实在是个奇迹!同样去年0509麦莎15级强台风由于转移了124万人,只死亡4人。对比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去年卡特里娜飓风,登陆时风、雨、潮却把新奥尔良市搞得狼狈不堪,飓风袭来前未能有组织的转移,飓风临近,仓促间又大量堵车,结果死亡1千多人,看来浙江省的防台水平和防台组织能力远远超过最先进的美国,这是我们“以人为本”的方针创造的奇迹。
2、全球变暖,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出现频数增多,浙江是巨型超强台风出现的省份,因此防灾应立足于防大灾和特大灾害。在“三农”建设和长远规划中,似应考虑百年一遇的情况,随着我省经济不断的增长,应能有条件进行高标准的防灾建设,资金来源可从多方面多渠道的筹集,用以逐步改变不堪一击的设施成为经得住百年一遇的重灾考验的工程。对住房、厂房、校舍、仓库、大型 活动场所的选址要避开易受海潮、山洪泥石流等发生的地方,各种建筑物都要能抗大风、防雷暴。
3、台风海啸和天文大潮是人员伤亡的最大杀手。5612的海啸夺去3084人,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能产生海啸最重要的指标是中心气压,凡中心最低气压小于930百帕时,必然要产生毁灭性的海啸,事前一定要组织群众及早转移。海啸的破坏力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海潮滥溢,二是海潮的挟裹下,对建筑物的堤塘的猛烈冲击,三是对海岸的冲蚀。
台风袭击时如在阴历的初三或十八前后,这时正值天文大潮,即使不是超强台风,中心气压不是太低,不能形成海啸,但因风雨潮三结合,也能出现暴潮造成重灾,例如9417台风在瑞安登陆时农历7月15日,狂风暴雨加上大潮,海水倒灌,海塘决口,造成1126人死亡217人被洪水围困。天文潮的烈度虽然不及海啸,但造成的危害不可低估。
4、注意连续台风的叠加灾害。鉴于台风活动频数增多,应注意“连环台风”的袭击,也就是短时间内连续有两三个以上台风先后袭击同一地区产生叠加灾害,后到的台风即使强度不大也能出现大灾,例如1990年8月20日到9月8日,18天中连续有9012、9015、9017、9018四次台风袭击浙江,造成40年来飞云江最大洪水,全省有1300多万亩农田受淹。
5、不仅5612等各次台风能造成山洪暴发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每年一般的暴雨也能引发地质灾害,特别浙江省“七山一水二分田”山地很多,防治山洪减轻地质灾害是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当前需进一步强调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保护森林,制止乱砍乱伐现象;不断宣传森林对抑制山洪,减轻地质灾害,改善局部气候的重要作用。虽然我省森林复蓄率很高,但不少地方为了眼前局部利益乱砍乱伐对减轻山洪和地质灾害非常不利,极应引起重视。
6、5612台风期间,各地曾普通发生“四断”。所谓“四断”是指断水、断电、断交通、断通信。当气象部门发布台风警报后如对本地有严重影响时,应做好各方面的预防措施,为避免因“四断”而发生生活困难,各家各户最好准备“应急非常袋”,袋内应放好手电筒、蜡烛、凉开水或纯净水及3天用量的干粮以及常用药品等,最好每人都有一袋,当发生意外或洪水包围时可维持生活等待救援。
7、患难见真情,通过每次防灾救灾工作都能涌现出不少好人好事,英雄模范人物和优秀党员干部,从5612抗灾经验曾级大的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和军民关系;尤其是驻浙三军在防灾救灾中都曾做出突出贡献,今后我们也应该抓住一些动人事迹通过媒体大力宣传报导 ,无疑可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别是灾后各级领导干部深入灾区进行慰问、救助、安置灾民、处理善后、指导恢复生产,能使群众切实感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衷心感激党和政府。
8、5612过后在农村中曾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为正确的气象预报群众印象很深刻,思想上容易接受科学知识,当前农村不少地方封建迷信思想有所抬头,应结合“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荣辱观的宣传,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人力财力支持的一系列科普工作。
中国气象局秦大河局长,前年曾在《中国气象报》上发表一篇《不断开创气象科普新局面》的重要文章,指出“。。。。天气是永恒的话题,天气预报警报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化的到来,气象科普要不断更新内容,提高公众应用气象信息的能力。。。。。”又说“气象科普要与时俱进,就必须树立大科普观念,不仅大力宣传普及天气知识,也要普及气候和气候变化方面的知识,还要提高人们开展利用气象资源水平与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趋得避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这些指导性意见如何贯彻执行,建议中国气象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定期召开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一方面研究秦局长的意见,同时研究如何集中优势力量搞好科普工作,南北各地天气气候不同,北有寒潮、沙尘暴,南有台风、暴雨等,应分别提出一些科普内容,包括气候变化、灾害生态、趋得避害等多方面课题,分工协作,搞出一些丰富多彩、科学性、趣味性、可读性强的作品,有些可制成影视片、图片、科普 文章。要奖励优秀科普作品和科普工作者及有关单位。
㈤ 历史上海啸最高是多少米
人类历史的前三是
1771,琉球,85米
1963,智利,25米
2004,印度洋,10米以上
但是地球历史上最大的具有杀伤力的海啸是恐龙灭绝时彗星撞击造成的,保底1km,当然当时爆心附近1000公里的水基本上都被炸出大气层了,所以浪高无限,不过这已经不能算海啸了
㈥ 为什么顶级海啸大多只有几十米,美国利图亚湾海啸却能达到500米以上呢
美国利图亚湾海啸并不是单纯的海啸,它和地震也有关系。1958年利图亚湾大海啸发生于1958年7月9日,规模达到8.3级的地震引发了一场山崩,使得逾3千万立方米的冰山掉入阿拉斯加利图亚湾。利图亚湾的海水因而严重移位,造成了高达524米的海啸。该海啸是有记录以来最高的海啸,也颠覆了海洋学学家对海啸的认知。
利图亚湾是一个潮汐汊道,最深有220米。但海湾出口的地方最深只有10米。海湾到最后分成两个峡湾,皆为夏洛特皇后断层的一部分。
在过去的150年中,利图亚湾还有另外3个超过50米的海啸,分别为:1854年(120米),1899年(61米)以及1936年(150米),但都没有比1958年那次海啸来得高。利图亚湾有21船员死于该湾强劲的潮汐水流。
死亡人数最多的2004年印度洋海啸:
死亡人数:约22.6万
原因:海地地震
2004年12月26日,强达里氏9.1—9.3级大地震袭击了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岸,持续时间长达10分钟。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甚至危及到远在索马里的海岸居民。仅印尼就死了16.6万人,斯里兰卡死了3.5万人。印度、印尼、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马尔代夫和东非有200多万人无家可归。
死亡22.6万人,在地震死亡人数中只排名第四,但在海啸死亡人数中却排名第一。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1958年利图亚湾大海啸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利图亚湾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海啸
㈦ 印度洋海啸是什么回事
说道海啸就想到印度尼西亚!一个大胆屠杀中国人的国家!每次看到他们国家海啸我打心里高兴!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地震海啸分两种
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说,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㈧ 海啸最高能达到多少米
世界最高的海啸是1771年的琉球群岛海啸,浪高85米.
啸源位置 日期 浪高(米) 受害地区 死亡人数 备注
加拿大温哥华岛 1700年1月26日 ? 北加州至温哥华岛、日本 ?
葡萄牙 1755年11月1日 16 欧洲西部、摩洛哥和西印度群岛 60,000
琉球群岛 1771年4月24日 85 琉球群岛 11,941
巽他海峡 1883年8月26日 35 爪哇和苏门答腊 36,000
日本三陆 1896年 30 日本 27,122
阿留申群岛 1946年4月1日 32 阿留申群岛、夏威夷和加州 165
智利 1960年5月22日 25 智利、夏威夷和日本 1,260
阿拉斯加 1964年3月27日 32 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和加州 ?
西里伯斯海 1976年8月16日 30 菲律宾群岛 5,000
苏门答腊西北外海 2004年12月26日 ? 印度洋 30万以上海啸
㈨ 印度洋海啸多高
印度洋海啸,也称为南亚海啸,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这次地震发生的范围主要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消亡边界。 地处安达曼海。震中位于印尼苏门答腊以北的海底。当地地震局测量为里氏地震规模6.8,香港、中国大陆及美国量度到的强度则为里氏规模8.5至8.7。其后香港天文台和美国全国地震情报中心分别修正强度为8.9和9.0,矩震级为9.0。最后确定为矩震级达到9.3。
海啸高10余米。
㈩ 印度洋海啸是由什么引起的
印度洋海啸,也称为南亚海啸,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导致地震进而引发大规模海啸。地震和海啸发生于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震中位于印尼苏门答腊以北的海底。
在这次罕见的巨大地震中断层移动又导致断层间产生一个空洞,当海水填充这个空洞便产生巨大的海水波动,罕见的大海啸产生了。
在地震约半个小时后,每秒200米速度传播的海底波动就到达了苏门答腊岛亚齐省海岸,约1个小时后就在泰国普吉岛登陆,2个半小时后殃及印度和斯里兰卡,最后甚至冲到东非索马里,造成当地9人死亡。
(10)印度洋海啸纵深多少米扩展阅读
印度洋海啸的突如其来
据报道,在此次灾难中,全球最早得到地震警报的是位于美国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它也是全球公认的水平最高的海啸灾害研究机构。当地时间2014年12月25日下午2时59分,该中心专家通过BP机收到地震讯息,显示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
之后,专家最终将地震确定为9级,不过,他们并没有意识到9级地震将会产生致命的海啸。在全球其他地方,也没有任何一个地震研究机构发出类似的海啸预警。直至新闻播报后,科学家们才意识到究竟发生了什么。
的确,此次地震产生的海啸“隐蔽”得非常巧妙:尽管它能以每小时数百公里的速度在海平面上前进,但它的实际高度不过几厘米左右,行驶在上面的船只根本感觉不到。然而,一旦遭遇地势起伏不平的海岸线、浅滩或相对狭窄的港口,它的狰狞面目就会显现出来。
最重要的是,由于印度洋地区缺乏海啸预警系统,当海啸袭来时,人类的脆弱在狂暴的大自然面前便一览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