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佛教结夏安居要用农历计算而不是印度历法
结夏安居: 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订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此期间,出家众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这是雨季期间草木、虫蚁繁殖最多,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而遭世人讥嫌,因此禁止外出。
佛教现在已经是本土佛教了。和印度佛教已经不大一样了,因为传入中国的时候要与当时的很多比如时间日期民俗和民众理解等等相适应而不断的更改,而当时国人几乎除了官就是民,官就那么几个,当时的民除了少说的商人之外,全都是农民,而农民耕夕需要大致时间,而农历就是为了农民耕夕而量身定制的,当时主历就是农历,现在的公历其实是西方传过来的以他们所谓的“万能的神”而做的日历,所以那时候的星期天又叫礼拜天,是定时礼拜他们的神的日子,现在很多农村依然这么叫。而民生啊季节啊节日啊节气等都不一样,所以就用的是农历而不是印度历法了,只是个人观点结夏安居时间是根据气候而定,目的是为了减免误伤生灵 ,同时精进修行。
中国与印度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
佛陀制定结夏安居的具体时间是因气候而定,农历与中国气候息息相关,故而在中国,采用农历是比较适合的。
Ⅱ 汉传佛教僧人为什么不乞食不吃肉
佛在世时,出家僧人们每日身披袈裟,手持着钵,四处乞食游化,只有在雨季里,才回到精舍或固定的一处结夏安居,此时不再出外托钵乞食。对僧人而言,“乞食”蕴涵着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是降伏骄慢,不贪美味,毫无选择,专心修道;另一方面则是借着乞食因缘与居士接触,给予布施种福田、说法的机会。所以,乞食是僧人的正命。原始佛教不允许僧人垦土掘地、种植蔬果,认为这些行为会伤害生命。
佛教初传中国时,中国汉地的僧人也坚守着佛陀的遗教,但后来僧人逐渐放弃托钵乞食的方式,最早可见的记录是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四○五年)道恒的《释驳论》中指出当时沙门“或垦殖田圃,与农夫齐流”,可知当时僧人已开始耕种了。
为什么中国僧人无法再过乞食的生活呢?这与中国的民情及僧团在中国的发展有关。
在中国文化里,“乞讨”是卑贱的行为,何况在普遍重视劳动的大社会,僧人乞食,被视为“不事劳作,不事生产”,难以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与尊敬;其次僧团人数不断增加扩大,寺院又位处偏远,端赖托钵乞食有实质的困难。在此情况下,自南北朝以降,皇室贵族以赐田与舍田的方式供养僧人,不再直接布施饮食;相对地,僧团也必须自行组织生产的方式,以便自给自足。
到唐朝时,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正式开启中国僧伽生活新型态,僧人开始过着“昼而农、夜而禅”自耕自食的农禅生活,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身体力行的高风亮节,成为后代僧人效法的榜样,在作务中修行也成为僧人奉行不渝的信念。
那么,中国汉传佛教僧人为什么要吃素呢?佛在世时,僧人既是乞食,居士供养什么,比丘就接受什么,因此佛陀并未禁止僧人食肉,除了象肉、马肉、龙肉、人肉不得吃,其余肉类,只要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三净肉),皆可接受(见四分律)。
中国僧人素食和笃信大乘佛教的梁武帝有莫大的关系。公元五一一年梁武帝召集诸沙门立誓永断酒肉,并以法令公告,违者严惩。由于帝王的推动,加上中国寺院自耕自食,广大的庄园提供素食来源,这项教团改革,收到极大的成效,直至今日中国佛教僧团仍坚行素食。
佛门以慈心戒杀素食,正是悲悯众生、长养大乘慈悲的表现。以往的寺院经济普遍贫困,加以僧人勤俭,腌酱特多,每日斋饭,除中午一餐吃饭外,多半食粥,佐以陈年腌菜。现今拜经济成长之福,僧人的饮食也随着转变,各种豆制品、大豆蛋白合成品,坚果、菌类等,即营养又可口,佛门素食逐渐被社会大众认知并接受,现在吃素的人越来越多了。
实际上,吃不吃素和信不信佛没有很直接的关系,汉传佛教坚持吃素是汉传佛教的传统习惯。内心拥有佛教里真正的戒律和因果,有着一颗真正向善的心,才是更为重要的。“目中有人福报多!口中有德助缘多!心中有佛欢喜多!”
Ⅲ 僧人不结夏安居算不算犯戒
僧人不结夏安居,不算犯戒,不是戒律,如果有条件结夏安居而不结夏安居,坏轨则,如果没有条件,或者为了利他而牺牲自己的结夏安居,另当别论。
Ⅳ 和尚安居是什么意思
和尚安居的意思是在夏安居的时候,因为在夏天约九十日期间的雨季,不便到外面去乞化度生,所以就集合各方弟子于一处,讲述修行法门及宇宙人生的真理。后来大乘经典的结集,大都是佛陀夏安居时所说的言教。
安居制度的制定,始行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采用。这是由于地处亚热带的印度,气候燠热多雨,夏天的雨季长达三个月,虫蚁繁殖迅速,草木生长繁茂,出家人为避免出外托钵行化时踩伤虫蚁与草木之新芽,招引世人讥嫌,于是规定在雨季里避免外出,聚居一处,安心修道,称为“结夏安居”。

(4)印度雨季僧人安居饮食怎么解决扩展阅读:
安居的起止可分两种,通常视雨季来临的早晚而定,第一种为前安居、后安居。前安居开始于五月十六日到八月十五日;后安居开始于六月十六日到九月十五日。另一种为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前安居开始于四月十六日,中安居开始于四月十七日到五月十五日,后安居开始于五月十六日。
安居时必须划定区域以为结界,僧众不必外出托钵,日常生活所需皆由信徒供养。若无重大事故,不可走出界外,应集中一处,精进禅坐修行。安居的地点并无一定,小屋、树下、山窟、聚落等处皆可。据《五分律》规定,不可在无救护处、冢间、空树、露地处等安居,恐毒蛇、虎豹之类的侵袭。
Ⅳ 信佛的不吃肉忌荤腥那是中国皇帝在瞎搞吗
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出身刹帝利阶层,他并没有歧视肉类的思想,在早期的佛教教义里吃肉并不是罪大恶极的事情。

在白河天皇驾崩之后,这一过分的禁令才渐渐松弛,但还是有不少人坚持不吃任何荤腥,崇信佛法的贵族们更是很自然的把吃素看成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所以,日本公卿贵族主要吃的食物就只有白米饭、饭团、年糕之类。他们配菜的种类也很贫乏,基本上只有咸鱼、腌菜和酱汤。味噌汤则是几百年后日本战国时代的战场速食,此时尚未发明,平安时代的人只知道拿味噌当做蘸酱用。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则会拿出一些栗子、纳豆、梅子、干贝之类“远方的贡品”来改善伙食。上行下效之下全民吃素就成了日本的主流。更要命的是,日本的公卿贵族不但遵守不吃肉的戒律,很多人在饮食上更是和耆那教看齐,发展到连新鲜蔬菜都不吃的地步。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BQYJS 长按左边字母复制
Ⅵ 佛教僧人为什么要结夏安居
结夏安居,制义有三:1.夏季气温高,人易外出,无事游行,妨修道业。2.夏季虫子较多,外出易损害生命,违背慈悲原则。3.防止世人讥嫌诽谤。前二条所作即非,易招讥谤。夏季着衣单薄,外出接触世间男女,惹事生非,容易产生讥嫌诽谤。
Ⅶ 哪位大侠知道方丈守则,寺院管理制度
僧伽制度
sa╮gha
佛教僧尼共同遵守的制度、规定及传统习惯。
出家 佛教信徒为求解脱而出家修行。这种制度原非佛教所创始,古印度早有此风尚。佛教徒出家,先要剃发,这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一般出家人不留胡须,但中国出家僧人剃后仍有复留者。南方国家和中国傣族地区僧人一律不留须。僧人不是充当人、神之间的中介的神职人员,也不能代人祈福禳灾或代神降福免罪。藏传佛教中噶举派、萨迦派等的传法者在家和出家的都有。格鲁派坚持出家制度,寺院有严格的宗教生活。泰国、缅甸和中国傣族地区佛教的出家制度有所不同,男子一生中或者在未成年以前都要出家一次,到寺庙中过僧团生活,接受佛教教育,过了一段时间再还俗。出家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只有三个月,有的数年或数十年,终生为僧的极少。
受戒 佛教徒出家,成为沙弥和沙弥尼,必须受持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以后还须受具足戒。对比丘和比丘尼要求更严格。中国汉地实行昙无德部《四分律》,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为348条。藏传佛教实行说一切有部律,比丘戒为258条。东南亚佛教比丘戒为227条,出家人依戒法规定受持此戒,即取得正式僧尼资格。中国汉族僧尼,由于信仰大乘,除受上述两种戒外,还规定须受菩萨戒。在受此戒时有在头顶上烧香疤的习惯。据说至元代已形成制度。1983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在《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中,认为这种习惯,“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其他民族僧人受戒,原无此项规定。
安居 亦称夏安居、雨安居。古印度在雨季的三个月里,禁止僧尼外出,认为此时万物滋生,外出行走,易伤草木小虫,应定居于一处,坐禅修学,接受供养。这段时间称为安居期。在中国,安居期为农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称夏坐或坐夏。安居前一日称结夏,安居终了举行自恣羯磨,称解夏。
羯磨 意为“会议办事”。僧团按戒律规定,处理僧团或僧侣个人事务时,必须由一定范围内的全体僧众集会决定。一般表决方式为口头问答,征求同意。同意的不说话,不同意的表示意见。大家不说话,羯磨师(执行主席)就说:“僧人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有受戒羯磨、布萨羯磨、自恣羯磨以及临时商办某事而举行的羯磨等。
素食制度 中国汉族僧尼特有的禁止肉食的制度。比丘戒律中原无此项规定,是梁武帝萧衍根据《大般涅盘经》等的教义提倡而普遍实行的。中国蒙藏族喇嘛一般都吃肉;中国傣族和南方国家僧人一样,他们托钵乞食或受人供养,也不排除肉食。大小乘戒律规定僧人不准吃荤,乃禁食大蒜、大葱等气味浓烈、刺激性较强的食物,不是禁止肉食。
丛林清规 丛林,原称“阿兰若”,意为森林、丛林。印度原用以称僧众住处。佛教建立寺院后,泛指佛寺。清规即僧众日常应遵行的规定。在古印度,佛教原规定“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时,原也仿效“依律而住”,但这种不事生产的乞食制度,同中国社会生活不相适应,因此逐渐建立了僧人日常行持、说法、普请(劳动)等的规则。中国最早是东晋道安立下的规范。唐代百丈禅师根据禅宗僧伽发展的需要,制定了着名的《百丈清规》,其中规定僧侣在修道的同时,必须参加农业生产,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过农禅的生活。但《百丈清规》久已失传。现全国僧众遵行的《敕修百丈清规》,是元德辉禅师参照唐宋诸家清规,依托百丈之名修订的。
寺院管理制度 古印度僧团中原只有执掌、监督进食等事项的上座,称为维那,此外别无他职。传入中国后,逐渐形成严格的寺院管理制度。唐以前僧职有上座(全寺之长)、寺主(主管一寺事务)、维那(管僧众庶务),称为“三纲”。唐以后禅宗寺院职位繁多,主管一寺的称住持,亦称方丈、堂头和尚。下设执事僧,一般有西序头首和东序知事。西序有前堂首座和后堂首座(统领全寺僧众)、书记(执掌文书)、知藏(掌佛教经籍)、知客(负责接待外来宾客)、知浴(掌管浴室)、知殿(管佛殿、法堂的香灯)等。东序有都监事(总管寺务)、维那(领众熏修,执掌僧众威仪进退纲纪)、副寺(掌管财务、总务)、典座(管理饮食、住宿等)、直岁(管理寺内劳务)等。
藏传佛教的寺院,有执掌全寺僧众纪律的协敖;管札仓内僧众纪律的格贵;札仓主持人勘布;领僧众集体诵经的翁则;管理札仓行政事务和财产等的强佐;管理札仓内学经事务的雄赖巴等。蒙族地区寺院僧职大体与西藏相同。
傣族聚居地区,佛教僧制最高领袖为松迪阿伽摩尼(大僧正长老),其下有松迪(僧正长老)、帕召祜(阐教长老)、僧伽罗阇(僧王,僧主长老)、沙密(沙门统长老)、祜巴(都统长老)、都(比丘)、帕(沙弥)等。
东南亚一些流行佛教国家的寺院组织和僧伽制度,甚为复杂。泰国僧伽是按行政区划分的,在中央设有僧王、大长老会、僧侣法庭、教学监督部等,地方设有僧长、僧官等,僧侣还划分各种品位等级,分别负责寺庙的管理工作。
佛教传入欧美后,寺院组织为了适应西方社会生活方式,有了很多变化。有些佛教派别的寺院称为教会,和基督教一样划分为若干教区,每个教区辖有若干教会和附属团体,教区和教会都设有专职僧侣,如美国佛教会还附有佛教青年会、妇女会等。
Ⅷ 闭关的僧人的起居饮食是怎样的
闭关的意思在于守护六根,身,口,意,以及保持‘心’不被杂染。 而闭关期间是可以在某个范围走动的,而不是一直坐在一个房子的坐垫上才叫做闭关。
佛陀所指定的雨季安居,其中一个原因是不让僧团到处游走,而在一个地方去精进修行。 原始佛教的尊者在雨季安居期间还是必须去托钵的,而闭关期间则是在无关紧要的时间专注修行,除了吃饭和上厕所。
闭关不太可能像电视剧一般,坐在一个地方不动,不吃。 有些弟子闭关会禁语,但外出是针对超越寺院或者某特定范围才算。 睡觉和冲凉是允许的。但娱乐方面是禁止的。
闭关似乎没有什么条件。
Ⅸ 佛教佛教安居什么意思
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九旬禁足、结制安居,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订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此期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
这是雨季期间草木、虫蚁繁殖最多,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而遭世人讥嫌,因此禁止外出,安居一般在夏季举行,也有于十月十六日至次年元月十五日举行者,称为结冬安居,安居的地点不一定,小屋、树下、山窟、聚落等处皆可,不过,不可在危险、没有救护的地方安居。
安居的首日,称为结夏;圆满结束之日称为解夏、过夏,安居旨在严禁无故外出,以防离心散乱,因此是一种自修自度的观照功夫,是养深积厚,是自我沈潜的修行。

(9)印度雨季僧人安居饮食怎么解决扩展阅读:
佛教安居:来源:安居之制始行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采用,于长阿含卷二游行经、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九等中,记载释尊与弟子安居修行之事迹,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下等,则列举出释尊于四十五年间坐夏之地名。
关于释尊在成道后与弟子第一次举行安居之地点,诸经典所说不一,然一般多以鹿野苑为第一次安居之所在,又据善见律毗婆沙卷三载,阿育王之子摩哂陀与诸比丘在锡兰(今斯里兰卡)支帝耶山(巴 Cetiyagiri)之迦那迦室(巴 KaN!t!aka)坐夏三个月。
至今锡兰等南方佛教诸国仍依照律之规定而行安居之制,据十诵律卷二十四所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等出家五众应行安居,优婆塞、优婆夷在家二众则可不行安居,又出家五众中,比丘与沙弥一起安居修行,比丘尼与沙弥尼、式叉摩尼一起安居修行。
于巴利律藏大品入雨安居犍度(Vassupana^yika-kkhandhaka)等中,规定比丘等若不行安居,则堕恶作(巴 kkat!a,突吉罗)之罪。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