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叫平头老百姓,总是这么说,有什么起源吗
说通俗点,老百姓就是普通的平民大众,也就是公民。呵呵。。。今天的说法吧。
下面的解释比较专业:
1,“老百姓”这是中国人(汉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自称。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女”、“生”,什么样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生的)儿子,就得了一个相应的姓。相传黄帝的母亲是住在姬水边上的,所以黄帝就姓姬;舜的母亲是住在姚虚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时候,子并不跟着父亲姓,比如黄帝,就给他的后代分别赐了12个不同的姓。所以那时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贵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妈妈在哪里住的,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到战国时代以后,在贵族和奴隶之间出现了一个既不是贵族(可能祖上是贵族后来没落了)也不是奴隶(可能祖上是奴隶,后来被主子给放生了)的一个阶级,他们的人数慢慢地比贵族和奴隶还多了起来。所以,“百姓”们来,因为他们也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变成一回事了,书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词语。
因为“黎”字也有年纪大的意思,国人(在此主要指汉人)看来,是大的占便宜的,(比如做人的“老子”、“老爷”、“老祖宗”,或者“老板”,不都是很占便宜的吗?)所以,百姓们就自称“老百姓”,算是天天在官老爷面前自称小民的一点点补偿。但在白纸黑字的古书中,从来没有在“百姓”前面还加个“老”字的。只是不能写书的“庶民”们不知从哪朝哪代起“老百姓、老百姓”地叫到了今天,“老百姓”也只能在老百姓之间才敢说的。
2.老百姓这个词是从封建时代流传下来的.从字面理解的话应该就是"百家姓",应该泛指一切人,但在封建时代则对应于皇室成员,也就是"皇姓".后引申意义为草民,就是除却皇家和士大夫都算老百姓.晋朝时期曾有民间土地主为自己身份底下而发起的抗争运动,就是没有功名和家传渊源的新生富豪要求改变其与普通平民的一致地位.可见古代"士子"与"庶民"间巨大的社会地位差异.
现在,或者是解放以后应该讲,所有人都是老百姓,这应该是解放的目的之一.当时的领导也曾反复强调,干部并不享有特权.当时流行的说法用以区分党政干部与平民的区别,叫那些没有党派,没有职务的人为群众.更多的是一个政治概念和区分.现在很多情况下,领导干部运用老百姓一词,
有很多的意味使人感觉另有含义.你大概所指的就是这些.现在,还是有特权思想\官本位的存在,以至于企业管理层,商界精英,文体明星等等都好象已经不是"老百姓",而是身份特殊,在某个方面享有特权的人了.这在现实中也的确存在.于是,老百姓一词有了地位的含义.一些领导干部在运用时,自觉不自觉的将自己脱离于老百姓概念.从"为人民服务"的角度讲,是不恰当的.如果作为政治身份的区别,则另当别论.
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中,强调了"天赋人权",所有人都平等的享有一个平等的称呼叫"公民",在理论上讲公民权利不因为个人是总统或农民而有差异.实际中存在的贫富\种族等差异造成的等级差别,另当别论.
所以,你的问题很有意义的一点就是,中国语言含义丰富,有时比较模糊,后面的潜台词另人回味.有一天,没有人再以老百姓一词来特指没权没钱的人,中国的社会就发展到新阶段了.人民的权利也就可以充分的实现了.社会就真的和谐了.
㈡ 中国人怎么都是皇帝的新装里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老百姓啊
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是没有自知的,没有独立人格的,长大了你就习惯了,高智商人群只占小部分
㈢ 百姓和老百姓有什么区别
“老百姓”这个称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和听到,它的意思是指芸芸众生,比如人们经常说的“我们老百姓”、“我一个小老百姓”(记得“文革”中陈伯达也矫情地说过他自己是“小小老百姓”)等等,和它相近的名词,还有平民、人民。与“老百姓”同出渊源的是“草民”或“庶民”这些概念,严格说来,“老百姓”、“草民”、“庶民”这些概念都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也即封建社会“官民”、“臣民”统治秩序下的话语。“草民”观念更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因而封建意识也长期遗存的产物,它表述的是无助和自甘平凡(虽然不失为一种妥帖的人生观),它比“老百姓”所体现出的观念更退步。 百姓是各种姓的统称,现只代表人民。
㈣ “老百姓”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老百姓”这是中国人(汉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自称。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女”、“生”,什么样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生的)儿子,就得了一个相应的姓。相传黄帝的母亲是住在姬水边上的,所以黄帝就姓姬;舜的母亲是住在姚虚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时候,子并不跟着父亲姓,比如黄帝,就给他的后代分别赐了12个不同的姓。所以那时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贵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妈妈在哪里住的,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到战国时代以后,在贵族和奴隶之间出现了一个既不是贵族(可能祖上是贵族后来没落了)也不是奴隶(可能祖上是奴隶,后来被主子给放生了)的一个阶级,他们的人数慢慢地比贵族和奴隶还多了起来。所以,“百姓”们来,因为他们也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变成一回事了,书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词语。
因为“黎”字也有年纪大的意思,国人(在此主要指汉人)看来,是大的占便宜的,(比如做人的“老子”、“老爷”、“老祖宗”,或者“老板”,不都是很占便宜的吗?)所以,百姓们就自称“老百姓”,算是天天在官老爷面前自称小民的一点点补偿。但在白纸黑字的古书中,从来没有在“百姓”前面还加个“老”字的。只是不能写书的“庶民”们不知从哪朝哪代起“老百姓、老百姓”地叫到了今天,“老百姓”也只能在老百姓之间才敢说的。
㈤ 如果没有中国老百姓,外国人或者有钱人会不会灭绝不是很多中国人都去国外消费吗
你想多了 非但不会灭绝 他们活的会更好,首先灭绝的是中国猿类 然后中国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沿海就归了外国人,他们可不会做那么多断子绝孙的事,也不会到处打漏井旱井几十米深 往里灌屎 为了自己方便 污染地下水
㈥ 清朝虽然有盛世,但百姓还是没有什么进步的,这是为什么
清朝是满族人的统治,而满族人等级划分特别严格,八旗是清朝的贵族。清朝统治的时候汉族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很多重要的岗位是不让汉族人做的。
但是汉族人是人口基数最大的,又得不到重视,自然很多时候不得民心。清朝的时候一直延续男耕女织耕作制度,老百姓的生活一直是自给自足,不注重科技的发展土地特别集中,国家一直不能进步发展,老百姓的生活也不富裕,男耕女织的耕作制度不改变老百姓的生活一直不能改变。
清朝一直闭关锁国,认为自己很强大,齿于外交,但是事实上在西方国家眼里大清朝非常的落后而且非常的软弱,在外国都在工业革命和发展科技的时候,清朝的统治者还在自己强大繁荣的美梦中。
当西方国家打到大清的时候他们才知道当时的大清已经和西方国家差的天壤之别,也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老百姓的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其实清朝的繁荣一直都是假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根本不能给百姓富裕的生活,如果遇上天灾老百姓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证,困难的家庭甚至贩卖儿女,老百姓衣不裹体。
㈦ 中国老百姓为什么那么冷漠和麻木
社会腐败,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缺少公平正义,以及做了好事不得好报,都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人们变得冷漠和麻木。说到底根子在为政者身上!
㈧ 国外发达国家各行各业都是民营化多的吗为什么我们国家还所谓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老百姓都没有
所谓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应该是指以石油,电力等经济为主体。中国人太多,再大的利益分下来,有不了多少。
㈨ 中国几千年为什么都是弱民思想,而没有强民思想
因为古代大一统的思想,所以提倡弱民思想,这样才能更好的通知天下,如果大家都提倡强民思想,那就不好管理。
㈩ 为什么中国老百姓有钱也不愿意花钱
老百姓不愿意花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和收入结构有关系,和社会领域的制度安排有关系。
一、首先,子女教育、医疗、住房,这三项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非常大,预期风险不稳定。也就是说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长,你越来越不知道未来你的子女教育要花多少钱,看病时你个人要拿多少钱,要拿多少钱出来买房子。这就促成了整个社会非常高的强烈储蓄的愿望,大量的钱要储存着,以规避家庭未来的生活风险。
二.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的结构存在问题。经济理论认为,家庭消费比率随着收入的增长递减,收入越高的家庭消费率越低,收入越低的家庭消费率越高。
三.是阶层认识上的差异,中国对中层的认同偏低。其他一些国家,大部分居民认为自己属于中层,无论客观上收入差距比较大的国家,还是像巴西、美国,或者像法国、日本等收入差距相对小的国家,居民主观感受认为自己属于中层的,大概占到60%左右。但在中国,认为自己属于中层的只有40%左右,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甚至低于印度十几个百分点。
四.是人口老龄化加剧。20几年前我们人口还是一个比较标准的金字塔形状,最上面是100岁,最下面是0岁,越年轻的人口越多。2010年是最标准的人口红利时代,老人和小孩少,劳动力年龄人口最多,大量劳动力的低成本供给,造成我们经济上的辉煌。这个时代就是挣钱的人比例越来越少,你需要抚养的人越来越多,是一个非常大的经济增长的挑战。
五、是村民收入偏低。我们的农民很难靠土地收益就能够获得一个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这是我们农村的一个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