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战时中国武器有哪些
首先,先明确一件事,就是二战时的中国(中华民国)是一个农业国,军工生产能力不强,因此从外国购买武器,由于各地军阀喜好,条件不同,导致了武器种类繁多,中国也被冠以“万国武器博物馆”之称。那么我不一定说得全,尽量做到全面,从海陆空军各军种给你说一下中国的装备。
首先是步兵的标配步枪,这里最主要的两款步枪都是国产步枪,即汉阳1888式步枪(主要是列装川军,黔军等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地方军阀)和中正式步枪(主要供给中央军,晋绥军,桂军,粤军等部队),此外,也有一些军阀列装一些其它步枪,比如中央军精锐部队(德械师)在列装中正式时也有一部分德国毛瑟1924式步枪,滇军用的是比利时FN1935式步枪,东北军用的是日本三八式步枪以及东北兵工厂生产的辽13式步枪,此外还有一些军阀用着意大利卡尔卡诺式步枪(粤军)和法国勒贝尔1886式步枪(滇军),数量比较少,且这两款步枪在当时已经过时。故影响力有限。在抗战中期,由于苏联援助,中国获得了一批苏联莫辛纳甘式步枪,主要配给了中央军,湘军,粤军等身处一线,比较受重庆政府“照顾”的部队,战争后期,在印度的驻印军(新1军和新6军)以及云南的远征军(不是第一次远征军!主要是71军,8军,54军,5军)列装了美国的M1加兰德自动步枪(不知道有没有列装春田步枪)和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这里中国军队主要是中正式步枪最为经典(虽然没有汉阳式普遍),中正式步枪是民国仿制德国毛瑟1924式的成果,口径为7.92mm,相比之下日军的制式步枪三八式步枪口径为6.5mm,因此中正式的威力要大于三八式,而且工艺简单,适合中国大规模量产,可靠性还是还不错的,缺点还是有的,比如射程,不如三八式步枪,其次是精度,不如三八式,然后是后坐力大,中正式仿造的毛瑟步枪是一款西方步枪,它是以西方士兵的体格设计的,西方士兵普遍比亚洲士兵更魁梧,高大,使得中国士兵由于营养不良无法承受强大的后坐力导致疲惫不堪,最后是长度,中正式加装刺刀的总长度不如三八式加刺刀长度,这会使中国士兵在肉搏战中吃亏。总之,中正式与三八式各有优劣,三八式只要不是打到要害都不至于死,中正式只要命中非死即伤。后期随着加兰德自动步枪的进入,中国军队的轻武器对日本形成了碾压状态,主要得益于中国军队自动火器多的优势。
第二是手枪,手枪方面,中国的德械师官兵配备了毛瑟军用手枪(俗称盒子炮),军官则配备了比利时的勃朗宁手枪(高级将领)和美国的M1911(没错,就是这个军用手枪之王,一般给了驻印军将领)。相比之下日本的南部十四式手枪(日本士兵不用手枪,将领才有),穿透力极弱,连木板都不一定打得穿。手枪方面中国也是优于日本。
冲锋枪方面,中国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首次使用了冲锋枪,型号是德国的MP18“伯格曼”冲锋枪(俗称花机关),也就是一战末期德国“暴风突击队”的制式武器。后来被各路军阀列装,其中中央军与东北军最多,淞沪会战时国军德械师中也大量列装了MP18冲锋枪(主要是高级将领卫队和经验丰富的老兵),经常将这些士兵集中起来组成花机关突击队使用。后期中国从美国引进了M3冲锋枪(就是那个黄油枪)和汤姆森冲锋枪以及英国的司登式冲锋枪,逐渐对日本形成了火力覆盖,而日本由于对白刃战的迷信以及认为“百发百中(步枪射击)优于百发一中(冲锋枪射击)”的观念一直没有考虑列装冲锋枪,直到战争末期在太平洋被美军以及中国战场被中国军队用冲锋枪打得抬不起头时 才弄出来一款百式冲锋枪,不过数量不多且性能平平,因此冲锋枪方面中国完胜。
机枪方面,分为轻重机枪,轻机枪,中国最多的轻机枪莫过于捷克ZB26式轻机枪,此外,抗战前,中国军队还列装有瑞士启拉利式轻机枪(主要集中亮相于“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十九路军)和丹麦麦德森轻机枪,德国MG13轻机枪(主要是中国从德国进口的坦克,装甲车上携带的),法国哈奇开斯M1922式(滇军,中央军装备,号称“后勤噩梦”),芬兰拉蒂M26式轻机枪,比利时FN1930式轻机枪(滇军)。抗战中期苏联援助了中国一部分捷格加廖夫轻机枪(DP机枪),后期中国军队则通过租借法案获得了英国的布伦式轻机枪(其实战争前中国从英国购买的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上面就是布伦式轻机枪),加拿大的勃然式轻机枪,美国M1918式轻机枪。相比之下,日本最有名的轻机枪莫过于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歪把子),由于编制统一,后勤比中国轻松的多,但缺点也多,比如可靠性极差,经常卡壳故障,且独特的漏斗式供弹方式要求射手训练有素,所以一旦射手战死,其它士兵不会上弹,很可能造成火力中断。因此中国除了后勤方面之外,轻机枪(主要是捷克式)性能是优于歪把子的。
重机枪方面,中国列装最多的就是仿制德国MG08重机枪的国产24式重机枪,当然,国内还是有相当一部分MG08重机枪的,除此之外,位于云南的“法械师”滇军拥有法国哈奇开斯M1914式重机枪(这装备中央军都眼馋)。抗战后期通过租借法案获得了利器——美国M2重机枪(俗称老干妈)。日本的九二式重机枪性能也算不错,至少可靠性方面比二四式重机枪好,但是适用环境不如二四式重机枪,射速也不如二四式,总之,重机枪方面,双方持平,如果这中国多一点哈奇开斯和老干妈,就是绝对的碾压了。
接下来就是辅助类支援武器,比如高射机枪,机关炮,迫击炮,掷弹筒方面了。首先是高射机枪与机关炮,机关炮的定义一般是20mm及其以上的小型速射火炮,同时部分机关炮是高平两用的,放高打飞机放平打装甲。高射机枪一般指大于重机枪口径低于20mm口径的大型机枪。在当时,中国军队拥有的高射机枪很少,我所知道的似乎只有一款——法国哈奇开斯M1930式高射机枪(列装滇军),而且数量不多且弹药补给困难。似乎出现在禹王山战役,60军用它打爆了几辆日军装甲车,修滇缅公路时,也用它来防空过。日军方面的高射机枪我不清楚。不过机关炮方面,中国还是比较多的,估计抗战前有个三四百门。型号也是五花八门的,最多的应该是瑞士的苏罗通20mm机关炮和厄利孔20mm机关炮,其次是丹麦麦德森20mm机关炮,意大利布雷达20mm机关炮,最少的是法国哈奇开斯25mm机关炮(滇军有4门)。其中性能最好的,最受欢迎的是瑞士厄利孔机关炮,相比之下日本的九七式机关炮在供弹方面,射速射程方面均不及厄利孔机关炮,但日军装备较多,厄利孔在中国最多不过一百多门,影响力有限。
迫击炮掷弹筒方面,说白了,掷弹筒就是“超轻型迫击炮”优点是便于携带,随停随射,缺点是没有瞄准装置,精度不如迫击炮。掷弹筒方面,中国主要是缴获日军的掷弹筒加以仿制(外国人不用掷弹筒这个装备)。迫击炮方面,中国军队的迫击炮来源有四种,一是战场缴获(日本89式迫击炮),二是国外购买,三是国外购买后仿制,四是自己生产(貌似只有东北兵工厂做到了),国外购买的迫击炮主要是法国的布朗德81mm迫击炮(滇军)和德国的GRW50mm迫击炮(中央军),后期通过租界法案获得了美国M1型81mm迫击炮。国内仿制的迫击炮主要是三一式60mm迫击炮(上世纪80年代才退役),性能上优于日本大正十式掷弹筒和八九式迫击炮。国内自产的迫击炮主要是东北兵工厂出产的120mm重型迫击炮。最后说一下,日军没有配备火焰喷射器和火箭筒,反坦克步枪,中国则通过租借法案获得了美制火焰喷射器和巴祖卡火箭筒。日军有92式步兵炮,性能优异,中国军队也多缴获装备。
火炮方面,火炮我这里分成了反坦克炮,山炮,榴弹炮,高射炮4种,反坦克炮方面,德国在抗战前向中国竭力推荐他们的PAK37mm反坦克炮(也就是后来被德军称为“敲门砖”的火炮),中国总共购入500多门,主要列装中央军精锐德械师。虽然37mm火炮在欧洲火力贫弱,但面对日军的薄皮坦克,37mm火炮可以轻松击穿其装甲。中期的苏联援助中获得了苏联45mm反坦克炮,后期通过租界法案获得了美国M3式37mm反坦克炮,列装美械师。日军的反坦克炮与(九四式37mm反坦克炮)中国实力相当,都是37mm。但中国却有一种火炮实力优于37mm反坦克炮,它就是奥地利百禄47mm反坦克炮(也可以成为步兵炮),重量轻于PAK37反坦克炮,威力也大于它,只可惜数量没有PAK37多,中国军队当时仅有100门。
山炮方面,中国军队当时列装最多的火炮是瑞典博福斯M1930式75mm山炮(中央军),其次是晋造17式75mm山炮(晋绥军,仿造日本41式山炮,将射程提高至7km),辽十四式75mm山炮(东北军),法国M1897式75mm山炮(赫赫有名的“意大利炮”),法国施耐德1928式轻山炮(约52门),法国施耐德M1919式75mm山炮(40门)以及滇军少量的施耐德M1906式65mm山炮(滇军装备)。与之相对应的日本九四式山炮性能远远不及博福斯与施耐德山炮,一体现在射速上,博福斯M1930式和法国M1897式山炮极限射速达到了恐怖的每分钟30发(两秒一发的逆天射速)是九四式(10发/分)远远不及的,二是射程上,九四式山炮射程为8.3km而施耐德M1897式为8.7km,博福斯M1930更是达到的9.1km。所以质量上中国山炮优于日本,但数量少也是个硬伤。后期通过苏援和租借法案获得了苏联76mm山炮和美国M1式75mm山炮。
榴弹炮方面,抗战前中国向德国购买了48门sFH18式150mm重型榴弹炮,这批火炮在淞沪会战时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麻烦,虽然德国货不错,但是问题还是有的,关键就在于太重了,中国的公路与桥梁承受不住,行动不便。其次,日军的89式150mm重榴炮射程超过了sFH18式,不过好在日军的89式榴弹炮数量比sFH18还少,不成气候。后期通过租界法案获得了美国的M1式105mm榴弹炮,成为了中国军队后期的主要重火力。此外,滇军手上有2门法国施耐德M1917式105mm榴弹炮,后期美国向中国提供了他们自己仿制的法国施耐德M1918式155mm重型榴弹炮。此外,在抗战前,东北兵工厂生产出了240mm的重炮,不过月产只有2门,九一八事变中也被日军全部缴获。
高射炮方面,中国进口的是德国88mm高射炮(好像是固定的要塞防空炮,功能有限)和瑞典博福斯的40mm高射炮,数量也不太多,不过博福斯40mm高射炮性能的确不错,战绩也不错。
接下来是坦克及装甲车辆,中国最早的坦克应该是张作霖向法国购买的雷诺FT-17坦克(世界上第一款旋转炮塔的坦克)和意大利的菲亚特3000型坦克,英国NC27型轻型坦克,美国M1917式轻型坦克,这批坦克在九一八事变中也被日军缴获,除了张学良此前送给南京的2辆FT-17坦克。中央军也在战前购买过一批菲亚特3000不过数量未知。除此之外,中国军队由于在长城抗战中被日军装甲车打得抬不起头,所以以徐庭瑶(中国装甲兵之父,国军名将杜聿明,关麟征等的老上司,长城抗战是为17军军长)为代表的军官主张发展中国的装甲部队,南京政府随即开始向西方国家购买坦克装甲车,具体型号有英国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53辆),英国维克斯MKE/F式轻型坦克(20辆),维克斯M1931式两栖坦克(29辆),意大利CV33超轻型坦克(94辆),德国1号轻型坦克(17辆),222型装甲车(10辆),德国豪须式(221型)装甲车(约13辆),德国223型装甲车(4辆),法国AMR35坦克(中央军12辆,滇军4辆)。抗战爆发后这些装甲车辆也损失殆尽,昆仑关战役后,中国向波兰购买了45辆仿制的雷诺坦克以加入第五军,苏联也援助了中国88辆T-26轻型坦克和4辆BT-5快速坦克以及一部分装甲车(30多辆),这些装备和那45辆雷诺,16辆AMR35坦克,20多辆德国装甲车以及94辆CV33超轻型坦克共同构成了中国第一支机械化军。战争后期,通过租界法案,中国获得了美国的M3A1“斯图亚特”轻型坦克,M2A4史都华中型坦克,M3装甲运兵车和M4谢尔曼中型坦克,英国的“环球载具”装甲运兵车。相比之下,日本的九五式坦克和八九式坦克名义上是“中型坦克”实际上连轻型坦克都算不上,无法在500m外击穿这些美制或苏制坦克装甲,而这些外援坦克上的37,45,76mm火炮可以轻松击穿日军坦克装甲(日军坦克装甲薄到中国重机枪都可以打穿)。所以当后期美援到时,中国在装甲力量上就超越了日本。
陆军完结,空军方面,我们分成战斗机与轰炸机两种。首先要先明确抗日战争中制空权归属问题,首先是全面抗战最初,即淞沪会战刚刚爆发之时,由于日军陆航海航(日本当时没有独立的空军)没有做好准备,且中国空军战机,机场多集中与华东地区,所以制空权在中国手中,这一时间,中国空军轰炸机不断轰炸日军阵地与舰船,给日军造成了不小杀伤,随着日军登陆,制空权开始进入争夺状态,双方互有胜负,中国由于飞机少,依赖进口,处于下风,但制空权也没有完全落入日军手中,随着苏联援助,中国空军恢复了元气,开始逐渐占据上风,直到日军的零式战机出现,壁山空战使中国空军损失惨重,日军彻底获得了制空权,这种现象持续到了1944年飞虎队来华,中国才驾驶着美国飞机再度与日军争雄,1945年,中国空军完全夺取了制空权(比如湘西会战)。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飞机的质量,数量,飞行员素质决定了制空权的归属。在战争开始之前,中国空军号称600架飞机,实际上能起飞作战的只有373架,一码归一码,数量少,质量却不差,中国空军当时的当家主力战斗机是美制霍克-3战斗机(74架),其次是美国P-26“玩具枪”战斗机(10架),霍克-2战斗机(3架),V65C“可塞”侦察机(41架),英国“格斗士”战斗机(40架),意大利菲亚特CR32战斗机(6架,最好的双翼战斗机),布雷达Ba27战斗机(11架),法国第瓦汀510C战斗机(56架)。轰炸机主要是美国A12“雪莱克”攻击机(20架),诺斯罗普2EC轻型轰炸机(45架),B-18“道格拉斯”中型轰炸机(58架),B-10“马丁”重型轰炸机(6架,“轰炸”日本的就是她),德国亨舍尔He-111型重型轰炸机(6架)。同一时期日军的九二式战斗机,九六式战斗机性能不如这些外援货,但胜在了数量众多,日军在开战前拥有2700多架飞机是中国的近8倍。中期苏联援助的伊-15(347架)和伊-16(13架),斯勃3轰炸机进入中国成功抵消了日军九七式战斗机的威胁,与日军不分伯仲,随着苏援的终止与日本零式战机(零式机动性很好,但缺点是防护性极差)的加入,中国空军所有型号战机显得十分落后,制空权丧失,直到后期美援P-38“飞蛇”,P-40“战斧”(飞虎队标配),P-51“野马”(二战最好的战斗机之一)战斗机和B-25中型轰炸机的加入,中国夺回了制空权。
海军方面,中国海军在抗战前的总吨位是7.6万吨,日军则是中国的30倍有余,中国海军最大吨位的军舰是“华甲”号水上飞机母舰(8600吨,满载10000吨以上,可搭载7架飞机),最大的火炮战舰是“海圻”号轻巡洋舰(4300吨,清朝老爷舰),最先进的军舰是采购自日本的“宁海”号轻巡洋舰和根据“宁海”号仿制的“平海”号轻巡洋舰(2958吨),此外,中国海军其它比较有实力的军舰是:“镇海”号水上飞机母舰(2908吨,中国最早的准航母),“德胜”级水上飞机母舰2艘(932吨,“德胜”,“威胜”),“逸仙”号轻巡洋舰(1500吨),肇和级轻巡洋舰2艘(2600吨,“肇和”,“应瑞”),海容级轻巡洋舰3艘(2900吨,“海容”,“海筹”,“海琛”),以及很有名的“中山”号护卫舰(780吨)。其它军舰多是炮舰,吨位不大,也不出名(比如“咸宁”,“永绥”,“醒狮”,“楚同”等),此外海军还有15艘购自英国,德国,意大利的鱼雷快艇,编成了“岳飞”,“文天祥”,“史可法”,“颜杲卿”四个大队。海军也在江阴海战和虎门海战中全军覆没,直到抗战结束也没恢复,直到战后日本赔偿战舰以及美国英国赠送军舰,中国海军才开始恢复。
Ⅱ 现代武器的资料,不要网址,只要资料
新中国成立时,我军(主要是陆军)的武器装备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开国大典大阅兵时,我军展示了75毫米野战炮、105毫米榴弹炮、37和57毫米高炮等,以及P—15型歼击机、蚊式轰炸机、PT—19型教练机、L—5型通信观察机。
然而,由于有些武器是在战争中从敌人手中夺过来的,因此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步兵武器装备多,海、空军和陆军特种兵的武器装备少,陈旧落后。尤其是飞机、军舰少得可怜,坦克、大炮也为数不多。60架作战飞机多达10个机种,有的已破旧不堪,有的缺少配件。
国庆大典之后,为了改善武器装备,中共中央确定进口苏式武器装备。194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访苏时,于27日向斯大林、华西列夫斯基和布尔加宁等提出了向苏联购买飞机装备等问题。经双方商定,当年10月15日苏联飞机第一批进口。至年底,共进口各型飞机185架。朝鲜战争爆发后,我国加速了从苏联进口武器装备的步伐。1950年和1951年,共接收了12个苏军航空兵师的装备,进口了36艘苏联鱼雷快艇。1953年6月4日,我国又和苏联签订了进口(含转让制造)81艘舰艇的协定。1951年至1954年间,还从苏联进口了60个步兵师的武器装备和36个步兵师的轻武器。空军从1950年10月至1954年初组建了多个航空兵师,拥有各型飞机3000多架,形成了包括歼击、强击、轰炸、侦察、运输航空兵的空中力量。1954年和1955年,苏联军队从安东(今丹东)、沈阳和旅大地区撤回国内时,我军有偿接收了苏军1个潜艇基地、5个歼击机师、1个轰炸机师、2个步兵师、1个机械化师、3个地面炮兵师、3个高射炮兵师等部队的大部分武器装备。
到1955年底,我国共进口和接收苏式各种枪80余万支(挺),火炮1.1万多门,坦克装甲车辆3000多辆,飞机约5000架,舰艇约200艘(含转让制造部分),雷达和探照灯1400多部,无线电和有线电通信机1.2万多部,舟桥15套,主要工程机械500多部,防化专用车辆100多辆,以及各种弹药和配套装备。
自从1956年7月19日,在东北沈阳,我国仿制生产的第一架歼击机即歼—5型,首飞蓝天成功。中国人民由此步入航空工业从仿制到自行研制、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1956年以后,还进口了不少飞机、舰艇和其它个别装备的仿制样机。在进口苏式武器装备的同时,我军先后成立了炮兵、坦克、空军、海军、工兵等学校。我国抓紧了军工建设和武器装备的生产。
1951年初,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主任,代总参谋长聂荣臻、重工业部部长李富春为副主任的中央兵工委员会,根据朝鲜战争的需要,提出了提早进行兵工建设的方针,并于同年6月20日作出了《关于兵工建设问题的决定》。按照这个决定,1952年以前,军工企业自制了一些轻武器和弹药,修复了一部分旧杂式武器备装备。从1953年起,逐步开始仿制苏式武器装备,先后新建和扩建了79个规模较大的军事工厂,武器装备的仿制和试制投入了生产。到1955年底,我军利用进口和国产的武器装备,换装和新装备了陆海空三军师级单位。
至此,海军和空军的装备已初具规模,陆军特种兵的装备也迅速发展起来,步兵的旧杂式武器装备绝大部分被淘汰,基本上实现了武器装备的制式化、全军武器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比新中国成立时大大提高了一步。1959年,我国又自行研制了“59”式中型坦克,从而宣告了中国不能生产坦克的历史结束。此时,我国航空工业短短建国十年内,自己研制出了超音速喷气战斗机和轰炸机。
二、第二次飞跃:武器装备从摩托化向机械化的转变,诸军兵种武器装备尤其是空军、海军、二炮部队的武器装突飞猛进,基本实现了由进口化、引进化、仿制化到国产化、自制化、改进化的飞跃
武器装备国产化,是从仿制苏式武器装备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大量仿制的武器装备相继装备部队。其中以军械火炮、通信、工程、防化等武器装备进展最快,到1962年底,所需品种和数量基本上可由国内生产解决。飞机的仿制速度也比较快,继1954年仿制成功雅克—18初级教练机之后,1956年和1959年又先后仿制成功歼5型和歼6型飞机。歼7型飞机和轻型、中型轰炸机,都是60年代先后仿制定型和装备部队的。
50年代海军创建之初,装备的只是从国民党军队缴获来的有限几艘舰艇。建国10周年的时候,我国才有了第一艘自己研制的舰艇。到80年代,海军专用装备完成了苏联提供的鱼雷快艇、鱼雷潜艇、护卫舰、猎潜艇、扫雷舰等舰艇的转让制造和半成品装配,并仿制了其中部分舰艇,装备了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导弹快艇、登陆艇、猎潜艇、鱼雷艇、扫雷艇、常规舰艇与特种舰艇。并多次实施海上作战演练和从近海到太平洋的远航训练,展示出具有多种作战能力。60年代,又依照苏联的技术资料,先后仿制了鱼雷潜艇、水翼鱼雷快艇和两型导弹快艇。
而各种战术导弹的仿制工作却起步较晚,1960年才仿制成功近程地地战术导弹。空空、地空、岸舰、舰舰导弹,先后于60年代中后期仿制成功,装备部队。
从50年代中期开始,在进口和仿制苏式武器装备的同时,即着手武器装备的研制和改造工作。到60年代中期,研制出一批新武器、新装备。据统计,从1958年至1963年4月,经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定型的武器装备及其配套的设备共268项,其中仿制的158项,占59%;自行研制的102项,占38%;改进设计的8项,占3%。1963年,中国自行研制的轻武器、火炮、坦克、装甲车等陆军装备相继定型并装备部队。1964年全年被批准定型的武器装备共95项,其中自行设计的52项,占55%;仿制的43项,占45%。自行研制的武器装备的比重逐年增加。
“文化大革命”中,全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受到了严重挫折和破坏。生产的武器装备质量差,不配套,遗留的质量问题和关键性技术问题较多。1969年至1971年,空军接收的700多架歼6型飞机,有50%缺敌我识别器、火箭发射器和护尾器。在武器装备国产化的过程中,各类装备进展不一。陆军装备除坦克、装甲车辆外进展都比较快,到60年代中期,已先后实现了国产化。而海、空军的专用装备直至70年代中期才基本实现国产化。据统计,到1975年底,全军武器装备中,国产坦克占71%,飞机占75%,战斗舰艇占89%,工程机械占96%,火炮占97%;枪械、通信、防化装备和舟桥渡河器材,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三、第三次飞跃:武器装备研制开始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挖掘自身国防科技潜力,实现了由机械化向电子化、信息化、通用化、自动化方向转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走出一条中国式的武器装备现代化发展之路
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是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为了走出一条中国式的武器装备现代化的路子,粉碎“四人帮”以后,解放军通过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武器装备体制和长远发展规划,加强论证工作,缩短战线,突出重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等措施,不断提高武器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
到1987年,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好转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批新研制成功的武器装备相继服役,使解放军的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1978年,一些科研、生产单位通力合作,于1981年完成了步枪与班用轻机枪成族的设计定型工作。1985年开始成批生产并装备部队,实现了武器装备的通用化、自动化。1977年,77式7.62毫米手枪研制成功。该枪小巧、美观、轻便,比54式手枪减轻36%,突出特点是能单手装填。
从80年代初开始,这种枪即批生产和装备部队。1982年在67—1式轻重两用机枪的基础上,67—2式重机枪研制成功。1985年在77式12.7毫米高射机枪的基础上,85式12.7毫米高射机枪研制成功,基本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77年12月,77式5个型号的木柄手榴弹的设计定型,是中国手榴弹制造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79年,77—1式木柄手榴弹在实战中开始试用,受到了部队的称赞。1982年以后,82—1式拉发火无柄手榴弹和82—2式、82—3式针刺发火无柄手榴弹相继设计定型。1979年,红箭—73反坦克导弹研制成功,并开始成批装备部队。
1980年至1983年期间,73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105毫米无坐力炮和新研制成功的78式82毫米无坐力炮陆续装备部队。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配用的大比重钨合金穿甲弹,具有较远的直射距离和较大的穿甲威力,在1000米射击距离上穿甲厚度比钢质弹提高35%。78式82毫米无坐力炮的直射距离和破甲威力均比65式82毫米无坐力炮大。
1981年以来,70年代定型的74式双管37毫米高射炮系统、瞄式新型炮瞄雷达,57毫米高射炮—1式指挥仪和80年代定型的警—17丁、582乙、572甲等目标指示雷达陆续装备炮兵部队。1987年,新型双管25毫米高射炮又研制成功,并开始投产。新型自行小高炮也在加速研制。到1987年,其军、军师两级装备的高射炮数比70年代分别增加了1. 43倍和3倍,一个陆军师编制内的高射炮掩护面积增加了2.8倍。
1977年12月以后,先后研制、仿制和改进成功一批性能较好的压制火炮和仪器,并陆续装备部队。此外,还研制成功了新152毫米加农炮、273毫米火箭炮和新82毫米迫击炮,改进成功107毫米自行火箭炮。这些火炮的威力和机动性比过去仿前苏联的同类火炮均有显着提高,形成了新一代的压制火炮系列,使解放军的压制火炮进入全面更新的阶段,提高了炮兵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到1984年,69式坦克、59式坦克的改造型和79式坦克先后装备部队。其中以79式中型坦克的性能最为完善。其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比69式坦克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种坦克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和新部件。1980年,又开始进行了第二代主战坦克的研制工作,1983年进入设计定型试验。为了便于步兵、坦克协同作战,步兵战车也在加紧研制中。
舰艇的发展比较快,有多种新型舰艇陆续装备部队,并基本齐装。舰艇的综合作战能力与过去相比有了显着的提高。中国自行研究制造的某型导弹驱逐舰,装有高参数大功率蒸汽动力装置、导弹武器系统、自动舰炮、舰用雷达、搜索攻击声纳以及电子式指挥仪等新设备,海上作战火力强。
1974年制造出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同年8月交付海军使用。1983年,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开始在海军服役。核潜艇成批装备部队,标志着中国海军的综合作战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中国水面战斗舰艇中第一个采用全封闭、全空调的某型导弹护卫舰已在1986年装备部队。该舰的作战能力、现代化水平和自动化程度,较之先前的导弹护卫舰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使海军舰艇攻防综合作战的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此期间,海军先后研制改进型导弹快艇、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海军导弹、海军歼击/轰炸机、强击机、反潜巡逻机等,并完成了重大科学研究试验。1982年10月,常规动力潜艇首次下水发射动载火箭成功。1983年10月至1984年4月,人民海军派远洋救生船3艘次远航太平洋完成对发射试验通信卫星的跟踪测量任务。1988年9月,又成功地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动载火箭试验……。
空军武器装备方面,1985年,歼7型飞机先后在原机型基础上,增装了航炮,加挂了技术先进的空中格斗导弹,增强了火力和空中格斗能力。新仿制的歼7某型飞机,是一种超音速、全天候歼击机,不仅能截击敌轰炸机、歼击轰炸机和侦察机,还兼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歼8型飞机于1981年开始装备部队。1984年对该机的雷达、火控和发动机系统进行了比较大的改进,定名为歼8I型飞机。专门为海军航空兵研制的水上轰炸机也试飞成功,并装备了部队。1978年至1979年,空军自行改装成功轰6型照相侦察机。1981年,航空兵侦察部队装备了国产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1982年至1985年,海军航空兵的国产运8型飞机加装通信、导航、侦察设备,改装成海上巡逻机,解决了海上侦察巡逻的急需。航空兵侦察部队,从1985年开始装备国产高空、高速歼击机改装的歼侦8型飞机。
此外,1959年,前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新中国的建设面临困境。就是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开始了国防尖端技术的攻坚战。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从此被彻底打破。1966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成立,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核反击部队。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中国从此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这是中国核武器发展的一次飞跃,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
与此同时,中程和远程导弹的研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1970年4月24日,中国用远程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东方红》卫星。1971年,战略导弹部队开始装备中程导弹核武器。80年代初,洲际导弹开始在战略导弹部队中服役。至此,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导弹部队已拥有一定数量、多种型号的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这些战略导弹,既可以从固定的地面阵地和地下井发射,也可以进行机动发射。
1996年,人民解放军在东南沿海成功地举行了一系列诸军兵种协同演习。它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的整体防卫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加强,完全能够承担党和人民赋予的捍卫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任务。1997年7月1日,一个历史性的日子到来了。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以威武的姿态、严整的军容踏上香港的土地。
我军又装备了一批新型的国产5.8毫米班用自动步枪、班用机枪和77式与85式12.7毫米大口径机枪,在减轻武器的重量、提高部队的勤务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成功。在此基础上QJZ89式12.7毫米重机枪系统又进一步在减轻重量、提高机动性上做出努力,并采用了许多创新设计,使该武器系统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又研制装备了QLZ87式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是由我国军工企业组成的科研联合体自行设计、制造的,它填补了我军新型步兵自动武器系统的空白,武器、光学瞄准具及弹药全部为新研制。
四、第四次飞跃:以科技强军战略思想为指导,依靠自身科技、借鉴国外技术研制高技术武器装备“杀手锏”,集陆海空三军和二炮高精尖新武器于一体的配套武器装备系统,使现有武器装备成为维持和平的坚强盾牌—陆地猛虎、大海胶龙、监天之鹰、长空利箭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以科技强军战略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的潜力,军民一体,联合攻关,使我军武器装备又发生了质的飞跃。
海军武器装备建设已由初期的空(通用飞机)潜(鱼雷潜艇)快(鱼雷快艇)为主,走向以核潜艇与常规潜艇和海上专用飞机为主;作战武器由火炮为主发展到以鱼雷、导弹为主。五大兵种形成了遍及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结合、兼顾常规作战、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防卫作战体系。为增加常规潜艇的攻击作战能力,我海军潜艇逐步装备了反舰导弹,并且出现了装载战略导弹的常规潜艇。随着我国战略导弹的研制成功,中国海军又研制和建造出了自已的战略导弹常规潜艇。
1997年2月,中国海军两支舰艇编队同时走出国门,走向远洋,先后出访美洲四国和东南亚三国,总航程3万多海里,两支远航舰艇编队的“领头雁”,就是素有“中华第一舰”美称的新型导弹驱逐舰“哈尔滨”号(112)及其姐妹舰“青岛”号(113)。1998年,我海军舰艇编队横渡太平洋抵达美国本土和南美大陆,标志着海上机动编队保障实现了长足的跨越。2002年6月,由“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和“太仓”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的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于6月4日结束对希腊为期4天的友好访问。
空军随着一批批新型作战飞机和防空导弹装备部队,基本形成了高中低档搭配,歼击、对地攻击、运输和多种支援保障飞机相配套的体制系列,构成了高中低空、远中近程相结合的防空火力配系和覆盖全国的对空情报雷达网,使防空作战、空中作战和空降作战手段有了显着提高,形成了以一种大航程、大载弹量、速度快、兼有战斗机及轰炸机功能、技术先进的战斗轰炸机为主强大的空军力量,如“飞豹”FBC-1歼击轰炸机、歼8新型战斗机等。一种新型的非杀伤性武器即高功率微波武器已研制成功,并可以随时投入战场使用。
中国陆军野战防空部队和空军防空兵的导弹部队,共装备有多个型号的地空导弹,已经具有覆盖高、中、低、远、近全空域的能力,而其中又以中低空防御系统较为先进。90-II主战坦克是北方公司为满足现代作战要求而开发的一种全新式坦克。该坦克集中了许多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的主要优点,大量采用了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艺,因而其使用性能优越,设计新颖,操作和维修简单。
我军战略导弹部队已初步形成核导弹与常规导弹兼有、近中远程和洲际导弹齐备的武器系列,能够独立或协同其他军兵种对敌实施自卫核反击和纵深常规打击。
国防科技研究特别是尖端技术科学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与潜射导弹、机动战略导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军有了克敌制胜的“杀手锏”,百亿次银河计算机的问世,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57次卫星发射,卫星测控技术等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成果无不令世人为之惊叹。
中国新型返回式侦察卫星,重3000多千克,其中可回收部分有效载荷的重量和容积,分别增加了53%和15%,密封舱容积增加了20.3%。从1992年到1996年,中国已连续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3颗。与第一代中国侦察卫星相比,中国第二代卫星的轨道寿命、卫星照片的分辨率、胶片的装片量,以及胶片的有效利用率都有大幅度增加。中国的恒星相机摄星能力,从最初4等星可测提高到7等星可测,可测星的数量从10颗左右提高到近200颗,这是大的进步,它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航天照相机技术达到了一个高水平,显示中国已经能够极精确地测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中国空军空中加油机、预警机也已装备部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Ⅲ 中国有哪些世界级军工科技
中国,乃军工大国也
1- 歼20,全球第二种配备EODAS的第5代战斗机
Ⅳ 中国大型军工厂都有哪些
中国新十大军工企业名单及简称:
一、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核集团。
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科技。
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科工。
四、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航空工业。
五、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发。
六、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
七、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工。
八、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装。
九、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科。
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
【拓展资料】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中几个部门核工业部、航天工业部、兵器工业部等,也曾经叫过五机部、七机部等,这就是中国十大军工集团公司的前身。后来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为了转变政府职能,把这些部门改为公司,1999年为了引入内部竞争机制,这五大军工集团均一分为二,形成了军工十大集团公司。
1998年,国防科技工业是全国亏损最严重的行业之一。成立十大军工集团公司后,各集团公司改革脱困工作迈出坚实步伐。
截至2002年,国防科技工业全行业实现持平并略有盈余,扭转了连续八年全行业亏损的困难局面。
2003年底,各集团公司实现利润36.59亿元。十大军工集团还积极推进企业重组和产权多元化改革,累计有39户军工企业股票上市。中航二集团整体重组上市,在十个军工集团中率先完成主营业务股份制改造。
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取得重要突破,高技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实现重要跨越。十大军工集团公司全力以赴,奋力攻坚,一大批技术含量高、质量性能好的武器装备已交付部队使用。
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各军工集团公司认真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大力推进民用产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Ⅳ 中国军工都仿制过什么
1、直接接收图纸,按许可证方式仿制,如建国初期的大量仿制苏式武器,以及现在的歼11,仿法国SA365“海豚”的直九。
2、根据采购的产品仿制,如仿SA321“超黄锋”的直八。
3、作战缴获,如仿波兰9毫米PM63式微型冲锋枪的国产82式冲锋枪,仿苏122mm火箭炮就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缴获的。越南战争中缴获未爆炸的美军“响尾蛇”导弹参考设计霹雳5空空导弹。
4、第三方转手,如从埃及陆军得到苏联生产的BMP-1战车仿制的86式步兵战车,从埃及获得的米格23用于参考设计歼八、歼九。仿制美国M16的CQ自动步枪。
Ⅵ 中国军工能自主研发的先进武器有哪些哪些是外购哪些是山寨加强版
只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是自己完全弄的,主要是没人卖给你,导弹的初期型号是从前苏联学的但是经过这么多年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的独特谱系已经跟苏式武器没什么关系了,核潜艇从研制之初就是从零开始参考资料只有一个从美国买回来的玩具。航天里运载火箭是在火箭基础上还能保证完全的自主研发,在载人航天上也从俄罗斯学了不少。常规潜艇宋级是最典型的山寨加强基洛级,战斗机的光电和发动机都需要进口而且模仿的痕迹很重歼11b就是SU30的翻版,离完全自主设计生产还是要一段时间的。飞腾2000是S300的仿造型,预警机雷达技术是和以色列合作的,直9是法国的海豚仿造,直8是俄罗斯的米171仿造,反舰导弹和舰载防空导弹也是有苏联的原型的
总体来说中国的军工实力还是比较弱的,如果不走引进仿造升级的道路很多武器可能一生产就落后浪费资源,这几年军事装备的大发展实际上是消化吸收前苏联解体时弄到的技术和专家的结果有些就是苏联的东西本土化或者加强型。相比美俄法德这些国家中国的军工是大大不如,而且由于封锁缺乏技术的引进还要保持武器系统的相对完整在单项上与乌克兰、英国、日本以及一些西欧国家比耶不占上风。
补充:中国目前产的最先进战机太行发动机维护时间为3000小时仅是俄罗斯出口给我们的10000小时的1/3,而且推重比也不行,中国的军事发动机已经严重影响了整体战斗力,海军方面没有方法生产大型舰艇需要的燃汽轮机新型中华盾驱逐舰一直无法量产,空军的J10装备量一直是跟进口发动机数量联动的,到现在装备量不到200,不是我们没钱没产能就是被俄罗斯卡住口子了,连枭龙这种出口战机都是买的俄罗斯的发动机,陆军的99坦克也爆出动力不足不如西方的现役主战坦克凸显中国生产不了大动力柴油机。
中国目前被欧盟和美国武器禁运,他们的武器都买不到。俄罗斯自然是最先进留给自己,最好的外销型卖给印度,中国买到的都至少落后他们最好的一代。比如SU30战机,卖给印度的是MKII,中国的是MKI而他们自己有SU35,这也是中国不得不研究J11B这种仿SU27的原因,要不就完全被压制了。
Ⅶ 中国在49前能生产哪些武器
不能造重武器,只能造步手枪、机关枪、迫击炮,以及子弹、手榴弹、炮弹等,口径稍大一点的大炮就造不了,更别说飞机、坦克、军舰了。
总之,旧中国的武器生产能力比阿富汗塔利班强不了多少。
——————————————————————————————————
1939年至1948年,民国第二飞机制造厂除制造了若干架“中运一、二、三型”运输机外,还制造了20多架“忠28甲式”教练机、50架“狄克生”初级滑翔机、3架仿伊驱逐机。
但实际上这些飞机连图纸都没有,只是拿各种新旧部件组装起来,连仿制都算不上,是一般的飞机修理厂就能做的事。
Ⅷ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都制造些什么兵器
面向陆、海、空、天以及各军兵种研发生产精确打击、两栖突击、远程压制、 防空反导、信息夜视、高效毁伤等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国有资产投资及经营管理;坦克装甲车辆、火炮、火箭炮、火箭弹、导弹、炮弹、枪弹、炸弹、航空炸弹、深水炸弹、引信、火工品、火炸药、推进剂、战斗部、火控指挥设备、单兵武器、夜视器材、光学产品、电子与光电子产品、工程爆破与防化器材及模拟训练器材、民用枪支弹药、机械、车辆、仪器仪表、消防器材、环保设备、工程与建筑机械、信息与通讯设备、化工材料、医疗设备、金属与非金属材料及其制品、工程建筑材料的开发、设计、制造、销售、设备维修;石油化工、矿产资源开发;民用爆破器材企业的投资管理;货物仓储、货物陆路运输;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承包、监理;设备安装等。
Ⅸ 解放战争中解放军装备的来源和制式都是什么
装备的来源和制式
1、解放军进入东北后,东北军区后勤部专门成立了军事工业部,主要负责从苏军手里接收沈阳地区大东区兵工总厂、文官屯坦克修理厂和孤家子火药厂等多家重要的兵工厂。
2、后苏军又将这些工厂要了回去,但允许军工部拉走了30多部机器和200多吨物资,中共也先后将抚顺、本溪、延边等地的兵工厂、化学工厂数百台机器和上千吨各种原料运走。
3、中共1946年6月向北满撤退时,仅各种军工机器和原料就运了300多车皮。正是有了这些工业基础,中共后来才能在北满的军工生产基地生产战争所需的大量弹药。
4、据统计,军工部后来在珲春建立起子弹厂、手榴弹厂等6个兵工厂,1946年9月一个月就生产子弹13万发,手榴弹35000个。与此同时,军工部在牡丹江、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等地也建立了不同规模的军工厂。
5、到1947年,东北军工的年生产能力达到手榴弹300万个、子弹2000万发、各种炮弹150万发 。
(9)中国军工厂制造了哪些武器扩展阅读
1、1945年苏军占领东北时,抗联也随苏军直接进驻东北,几乎在同一时刻,毛泽东命令关内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冀热辽军区中共部队迅速奔赴东北进行接收。
东北解放军大约获得了枪支30万,轻重机枪2万挺,掷弹筒1000个,各种口径的迫击炮、山炮、野炮约为1500门。
2、而关内解放军的武器装备主要来自抗日战争时缴获的日军武器。
3、没有海空军,全军装备马步枪44.7万支,短枪4.4万支,冲锋枪2678支,轻机枪4.6万挺,重机枪1699挺,枪榴弹1428具,掷弹筒5050具,迫击炮1559门,步兵炮124门,山炮58门,坦克8辆。
4、以装备最好的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为例,装备长短枪13991支,其中冲锋枪等自动武器92支,火炮四十六门,其中最大口径是日制75mm山炮十二门。
5、军工生产方面,各解放区共有兵工厂六十五家,月产步枪一千支,机枪十五挺,迫击炮两门,手榴弹二十七万枚,枪弹三十万发,翻造枪弹七十四万发,迫击炮弹四千七百发,地雷七千六百五十枚。
Ⅹ 中国军火武器制造企业有哪些
1、哈尔滨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经营范围:武器弹药研发、制造及售后服务;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研发、制造及售后服务;矿产品、建材、化工产品、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的批发和进出口;机电设备安装,装卸搬运,房屋租赁;企业管理咨询。
2、中国兵器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617厂)。
经营范围:许可经营项目:氮气制品、氩气制品、二氧化碳制品生产、销售(以上三项凭资质证经营);一般经营项目:坦克装甲车辆及轮式装甲车辆设计、研发、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务;机械制造,汽车和专用汽车整车及零配件设计、研发、制造。
3、中国北方工业公司。
主要北方工业面向市场,不断开发高新技术防务产品,在精确打击、两栖突击、远程压制、防空反导、信息夜视、高效毁伤、反恐防暴、轻武器等方面,显示了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雄厚实力,并以一流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了各国用户的信赖。
4、中国兵工物资集团有限公司。
公司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汽油、煤油、柴油批发(兵工系统内);经营危险化学品;批发定型包装食品、副食品;金属材料、重油、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建筑材料、化工产品(危险化学品除外)、汽车的销售;进出口业务;与上述业务相关的技术咨询、信息服务。
5、北方特种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经营范围:火工品、热电池、航空抛放弹的研究、生产、销售;民爆物品、爆破工程、矿山工程、土石方工程、锂电池、电池材料、成组电池及工程应用、汽车安全系统的项目投资和管理(投资仅限公司自有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