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结合《中国制造2025》如何把自己培养成国家的合格建设者
摘要 如何把自己锻炼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㈡ 中国制造2025 现在的年轻人不去制造业 制造业以后何去何从
个人认为制造业有两个发展方向。
1:匠人精神的制造业。
2:AI,自动生产线。
但是两者最终有殊途同归,所见略同的感觉。
匠人模式的制造并非注重手工打造,而是注重其工作态度,投入,奉献的精神。制造业涉及非常广泛,不仅仅是做手机电脑电视机。从最基础的采矿,石油制造末端,也就是原材料的提炼,加工,研发,合成开始。有了好材料,好技术,好精神,好设备,才能有最终的好产品。这一整个过程个人认为是需要大量人员参与的。一线参与人员一般称为技工。有了最基础的技术工人,最基础的原材料得以开发利用,才能有上层建筑的持续新增。回顾中国1949年成立至今,几乎没有人愿意将自己一辈子奉献给到基层技术领域。大多数人想要的是舒服的收入。坐在办公室里敲敲键盘每个月就有不错的薪水。不愿意在生产线或是工地上班,这一想法在90年代之前的绝大多数中国家庭都是这么想的。间接导致了中国国民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全靠买买买。反观邻国日本,大家并不在意你的工作是什么,同样有很多人愿意一辈子在加工行业当一辈子的钳工等。也造就日本各项工业基础的强大。中国人会愿意一辈子当钳工吗?
再来说说AI生产线。小米前段时间在发布会上说明自己有建成了无人工厂来组装手机。有人说这代表未来的制造业。但是我想问,生产线是谁来生产的?手机零配件是谁来生产的?控制系统是谁来生产的?用的材料是谁来生产的?不可否认我国的上层工业发展的很快,也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高铁,航母,战斗机,5G,领先世界的电子产品水平。但是你知道吗?从身边最常接触到的一种材料来举例子:塑料。塑料行业基本三分天下:日本(宝理,旭化成,三菱等等等等等等),美国(杜邦),欧洲各国。不管是汽车,还是家电行业的用料,人家都指定要求日本材,没见过要求用中国材的(如果有一定是低端,次要,价格便宜的产品上的)。另外我们掌握高端技术的企业很多是国企,私人企业掌握高端技术的还是非常少的。相比日本美国,大多高科技企业都不是国家控股的。侧面反映出中国工厂只能代工生产,到转变成为设计创造还有一些阶段。
某种意义上来说全球合作无疑是巨大的商业成功。但近期来国际局势变化不断,对于中国的各种技术封锁不亚于当年的原子能技术封锁。所以中国要想真正立足于世界之巅,基础工业的强大是必须要有的,通过自嗨,嘻哈,流量赚取的钱不能长久。中国要跟各国相比各项实力说实话也真的太累了。
回到主题。如果当代年轻人没有投入到基础制造业中,中国的基础制造业会发展的很慢。或许我们被现在的上层技术发展的迅猛势头遮蔽了眼睛,也许保持现状也会相安无事很多年。但相信某个时间点经由一个契机发生一场变故,是骡子是马此刻便知。
㈢ 如何认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时代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2025年,中国制造应该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和制造机械化,并且,其制造业的附加值和创新基本达到一个新高度。有必要的话,中国应该学习国外经验,把低碳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经济留在中国,把一些重工业污染不安全的制造业放在国外。最好中国把制造业进行多样化的分工,把设计和创造,工业服务业等服务业留在本国或留在本国的沿海地区,打造高端制造业的区域贸易模式,建设精细化的自贸区联盟。
㈣ “中国制造2025”要怎么做
中国制造2025要实现四大转变: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三是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四是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同时,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统筹利用各方面优良资源,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为发展方针,提出战略对策并配套一系列行动计划,具体可分为八项战略对策:
一是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并分两个阶段推进:2020年前,广泛推行数字化制造,在优势行业以重点企业为主体开展智能制造应用示范;2020年后,全面推广智能制造。高度重视发展数控系统、伺服电机、传感器、测量仪表等关键部件,以及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制造装备等关键装备;突破一批“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和智能制造装备;推进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企业的试点和应用。
二是提高产品设计能力。推广应用先进设计技术,开发设计工具软件,构建设计资源共享平台;由代加工向代设计、出口自创产品和品牌转变;制定激励创新设计的政策。
三是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四是强化制造基础。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及产业技术基础这“四基”的整体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质量的优劣,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应高度重视,需要以产业需求和技术变革为牵引、以专业化为方向、以标准化为基础强化工业基础。
五是提升产品质量。严格质量监管,建立质量诚信体系;提高重大装备质量一致性、稳定性;推进品牌创建。
六是推行绿色制造。促进流程制造业绿色发展,建立循环经济链;开发和推广节能、节材和环保的产品、装备、工艺;发展再制造工程。
七是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高端制造业比重。
八是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由大规模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转向定制化的规模生产,实现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业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变。
2. 重点领域
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中国制造2025”,对于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10大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3. 强化保障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移动宽带在制造业的应用,系统集成度越来越高、系统管控难度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强化质量保障。应结合应用要求开展全面专业的系统测试评估,结合国外先进的智能产品指标,开展国内外产品对标测评,以提升应用质量。例如,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已经开展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对比测评、工业智能电子系统的对比测评,对于保障系统质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㈤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道路上我们能做些什么
重视科技,重视人才,改革学风,严厉打击学术腐败,改变短视和浮夸的作风,否则只能是世界工厂。
㈥ 中国智能制造2025我们需要做出的努力
如果投资回报期不能控制在三年以内,或者不能通过智能制造带来生产效益提升,该智能制造项目是没必要的。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朱海,曾在施耐德创新开放日的主题演讲中发表上述观点。
诚然,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动下,因为一些利好政策与政治因素,中国的制造企业都在积极推动产线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向升级。但在热潮之下,更应该冷静分析:智能制造一定要先医后药、量力而行。因为缺少投资回报率的成本投入,哪怕是30%,也可能把一个好企业给拖垮。
所谓先医后药,就是先对企业进行诊断,再拟最适合企业的路径方法。任何步骤都绕不过先做好产品,进行创意产品设计,使其产品易于面向机器人装配、低成本又高质量;再打造卓越的流程,拥有最少的浪费和最好的质量。在成功完善了以上两步之后,再评估企业在通往工业4.0的道路上所到达的层次,进行业务需求排序,搭建智能制造的框架,构建良好的布局等。说到底引进机器人,推动智能化进程,更像是一个结果,而非神奇的济世良方,适合于所有的企业。
所谓量力而行,指的就是企业主必须认清企业所处位置、拥有的实力,清楚认知每一个位置的前进目标,在纷繁复杂的现状里找到最适合企业所走的路径,切忌盲目跟风。不贴合实际地去购置大量机器人的后果只能是造成资金的浪费以及机器人的闲置,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应该学习德国人的务实精神,抛却不切实际的行为,稳扎稳打地将企业的基础打好。只有拥有了强大的实力、完备的规划,才能在智能化时代顺理成章地转化升级,进入全新的未来!
㈦ 当代大学生应对中国制造2025应怎样做
提高创新意识;加强核心技术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到企业工厂去实习,看看社会上需要的是哪些,可以在学习中注重哪些。
关注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多看相关新闻和资料。可以从工控、计算机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考虑如何与制造业结合。
㈧ 面对"中国制造2025",谈一谈作为个人有哪些作为的2000字论文
中国制造2025计划”也被称为“中国版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概念首先是由中国工程院在向中央和国务院提交的《关于制定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建议》中提出的。工程院的建议一经提出,即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在国务院统筹下,由工信部牵头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20多个部委以及50多名院士,正式编制《中国制造2025计划》。今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进行了部署。
㈨ 作为当代大学生助力中国制造2025,我们应该怎么做
做好本职工作,对本职工作进行革新,创造。
㈩ 你觉得面对《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新要求,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面对他们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从自己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