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小提琴是如何进入中国的

小提琴是如何进入中国的

发布时间:2022-05-28 03:26:53

Ⅰ 懂历史的进来第一个把小提琴引进中国的人是谁

我是天津音乐学院附中的,小提的,我老师最喜欢就是梅纽因,他们以前公派去李斯特音乐学院时,现场听过,他给我讲,梅纽因1 感情真挚 2 谦虚
我及其认同第二点,他一个神童,在正当红之时,隐退一年多,找老师!!!
因为他的持弓我很佩服他这点他留下的唱片效果都不是很好了
那时录音技术还不是很好,很遗憾
我相信,即使有的人很崇拜海飞慈,米尔斯坦之类技术派的大师,过一段时间,迟早,也会对梅纽因,谢林,奥义斯特拉和这样的感情,细腻的拉法所感动的

而且,我觉得,老头还是慈祥点的好,别向海飞兹似的老冷冰冰的:)不讨人喜欢

Ⅱ 小提琴的来历

小提琴的由来

小提琴这种乐器由来已久,究竟是谁发明了小提琴,无从考证。不像汽车、飞机、电灯、电话都有据可查,知道是何人,何时发明。

人们在1550年的一幅壁画上找到了一把有三条弦的小提琴,这是至今能见到的最早的小提琴样子。一直到17世纪,意大利克雷蒙那的制作大师阿玛蒂才将小提琴定形为今天人们使用的的形状、尺寸,并使用4条琴弦。

小提琴------Violin是意大利文,记得我们初学小提琴时,人们还不太知道这是什么乐器,演出时听众中经常有人称小提琴是:“歪脖琴”。

在大型交响乐队中,坐在前面的弦乐大家族中有第一、第二小提琴声部,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五个声部,小提琴是其中的高音声部。

小提琴有琴头、琴颈、指板和琴身几个主要部位。琴身又包括面板、背板、侧板、面板是枫木,背板、侧板和琴头是云杉,指板是木质坚硬的乌木。

从前使用的弓子是弯的,近似二胡弓子形状,随着演奏技术的发展和需要,于18世纪未才固定成现代的形状。

小提琴音域宽广,有3个半八度经常作用,偶尔还可以超过这个音域,4条弦分别是G、D、A、E,音色各不相同。

小提琴由于是用弓子演奏的乐器,可以演奏持续的长音,是一件表现力非常丰富的歌唱性的乐器,可以演奏非常抒情、甜美、娓婉、动听的旋律,又能奏出热情、激动的曲调和活泼、欢快、强有力的音乐。

Ⅲ 小提琴是谁创造的

目前对小提琴最早的明确记载是 Jambe de Fer于1556年出版于里昂的《音乐摘要》(Epitome musical)。此时小提琴已经传遍欧洲。但关于小提琴的起源,史学家有许多不同说法,有一说是起源于“乌龟壳琴”,有个年轻人在沙滩上散步,忽然听到一种悦耳的声音,他仔细一找,原来是踢到空龟壳,龟壳震动发出的声音。他回家一琢磨,发明了一种类似空龟壳的乐器。这就是小提琴的开山鼻祖。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现在的样子,可“万变不离其宗”,小提琴的琴孔还是龟背壳演变的样子。有说是起源于北非,有说是起源于印度,也有说是起源于西欧等等。有这么一个传说:5千年前斯里兰卡有一位君主名叫瑞凡那,他把圆柱形的木头掏空制成了与中国二胡极为相似的乐器称瑞凡那

高档小提琴
斯特隆(Ravanastron),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瑞凡那斯特隆随着贸易往来而流传四方,这便是小提琴的鼻祖了。不过从有史料记载起,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意大利北部城镇布里细亚(Brescia)名叫达萨洛制成的(Gaspa ro da salo 1542-1609)。但在同一个时期,格里蒙那(Cremona)城中的A.阿玛蒂(AndreaAmatil520-1580),也制作了与现代小提琴更为相近似的小提琴。从16世纪到18世纪,意大利的小提琴制造业随着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G.P玛基尼、N.阿玛蒂、A.斯特拉第瓦利和C.爪内利四位杰出名匠。18世纪以后,世界各国的小提琴制造业都是仿照意大利这些小提琴制作者的琴型和尺寸来制作小提琴的。近百年来,小提琴的结构也没什么大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大利是小提琴的故乡。而玛基尼、阿玛蒂、斯特拉第瓦利、瓜内利当年所制作的小提琴,现今已成了稀世珍宝、旷世杰作。
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小提琴大约产生于十六世纪中叶,那时的许多珍品现在还保存在欧洲一些博物馆内。小提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埃及乐器“里拉”(Lyre),十五世纪,意大利人对其进行了改革,并用马尾制成弓子拉奏,定名为Violin,即小提琴。后又经过多年演变,小提琴的形成与制作才基本固定下来。
现存最早的小提琴是一把“查理九世”(Charles IX),由安德里亚·阿玛蒂在1560年制作于意大利北部城市克雷莫纳(Cremoa)。而至今为止最有名的小提琴,应该是安东尼奥·斯特拉底瓦里(Antonio Stradivari)1716年制作的“弥赛亚”(Le Messie),也作“Salabue”,这把琴现藏于英国牛津的Ashmolean博物馆。

现藏柏林的一把斯特拉迪瓦里琴
近代小提琴约在1550年就已为人们所熟悉,系由当时流行的乐器雷贝克和臂提利拉琴演变而来。通常所说小提琴前身维奥尔,在构造、调弦、演奏技巧等方面,对现代小提琴的形成都无决定性影响。人们曾普遍认为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威尼斯、布雷西亚和克雷莫纳一带是小提琴的诞生地。16世纪后期,意大利的小提琴制作业出现了两个着名的小提琴制作流派,一派是以阿马蒂父子为代表的克雷莫纳制琴派;另一派是以萨洛的加斯帕罗(1540~1609)和他的学生G.P.马吉尼为代表的布雷西亚制琴派。这两派制作的小提琴各有特长,经历了几百年,至今仍属上等珍品。
1650~1750年,是小提琴制作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着名小提琴制作家,如N.阿马蒂、J.斯坦纳,以及被人们认为最杰出的制作家A.斯特拉迪瓦里和G.瓜尔内里等人。阿马蒂所制小提琴的面板和背板弧度较大,音质好,用来演奏室内乐,有如明亮的女高音。18世纪后期,G.B.维奥蒂赞扬了斯特拉迪瓦里琴,维奥蒂的老师G.普尼亚尼与N.帕格尼尼喜爱瓜尔内里琴之后,这两位制琴大师的作品才被人们所欣赏,并取得了巨大名望。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尔内里琴具有在大厅中演奏协奏曲时所需要的音响传送力。
18世纪后,小提琴制作业的领先地位从意大利转至法国。这个时期小提琴的造型不断改进,已取得更大音量和更好的音质。法国制琴家N.吕波(1758~1824)以斯特拉迪瓦里为典范,把法国的制琴技术和意大利的制琴技术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法国的F.图尔特(1747~1835)约在1785年对琴弓的长度、重量、形状、装置等方面又进行了重大改革。小提琴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反映了J.海顿、W.A.莫扎特和 L.van贝多芬作品中具有的歌唱性,以及运弓方面的更大变化等对小提琴性能上的要求。
1789~179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随着贵族与皇室的衰落,音乐也从宫廷走向民间,出现了为公众服务的交响乐队和音乐厅。为适应环境的变革,小提琴需要增大音量。18世纪末~19世纪初,小提琴琴颈加长变细,并向后倾斜:指板变长;琴马变高,并具更大的弧度;G弦早已包有银丝。这些变革的目的是为适应更大的张力。琴弦的增长使琴面上的压力增大,于是低音梁变长变厚,音柱也加粗,以此获得更大更有力的声音。1820年前后L.施波尔发明了腮托,使左手从完全承担持琴的作用中解放出来。腮托的设置,使左手在换把、揉弦、按弦更加自如。

小提琴
18世纪末,音乐学院在欧洲相继出现,它使小提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了机器制琴业的发展。法国的米尔库、德国的米滕瓦尔德都是大量生产小提琴的地方。法国的J.-B.维约姆是 19世纪制琴业的着名人物。
维约姆雇用一些工人,在他的指导下制造小提琴,并以其名为牌号出售。他从世界各地搜集到许多散失在私人手中的优质琴,把它们送到演奏家、收藏家的手中,或者是博物馆。
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伟大作曲家巴哈曾于1720年为小提琴创作了六首无伴奏作品:三首奏鸣曲,三首古组曲,是小提琴独奏曲的精华。今天请朋友们欣赏的是:巴哈的《 E大调前奏曲》,选自其第三首无伴奏组曲,由20世纪杰出小提琴家Itzhak Perlman 于1988年录制。它使用的是Guarneri – Gesu 小提琴,制作于1740年。
西洋小提琴传入中国是在清朝末年(约1920年代)。民国初,学堂音乐教育兴起,人们对外国音乐发生兴趣。从1920年代开始,世界着名小提琴大师先后到中国演出,鼓舞了许多热爱音乐的青年学习小提琴,并随之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建等地创立了音乐专科;许多高水平的小提琴家来华工作,同时也培养了众多中国自己的教师和演奏家,如:马思聪,刘天华,冼星海和黎国荃等。从这一时期开始,也陆续出版和翻译了不少《小提琴演奏法》,并有作曲家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中国小提琴曲,像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何占豪和陈刚合作的《梁祝》和陈刚所作的《苗岭的早晨》等。

中档小提琴
从1980年代开始,一批中国自己培养的青年小提琴家分别在众多的国际大赛中获奖,胡坤既是其中第一位。他曾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林耀基教授,并获得芬兰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的第五名好成绩。请欣赏他1999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由陈刚根据苗族口笛独奏编曲。胡坤现在任教于英国梅纽因音乐学校和皇家音乐学院,他使用的是一把制作于1734年的小提琴。
中国在小提琴制造上,近年享有国际声誉。广州乐器厂陈锦农所制红棉牌小提琴,1980年获美国第4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音质金奖”;北京提琴厂戴宏祥所制小提琴,获1983年于联邦德国卡塞尔市举行的斯波尔国际提琴制作比赛的“音质金奖”。

Ⅳ 学小提琴的问题~~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


在挑选小提琴前,维罗尼卡(veronica)带大家解下小提琴的基本构造。

声明:本文所有提琴图片均为维罗尼卡(Veronica)系列产品实拍,维罗尼卡(Veronica)品牌对本文中所有提琴的图片拥有独家版权,严谨盗用!如需下载使用必须在图片下方标注:图片来自维罗尼卡(Veronica)品牌,否则维罗尼卡(Veronica)保留一切法律诉讼的权利。

本文作者:见习编辑

Ⅳ 小提琴象征着什么,代表着什么

小提琴象征优雅代表浪漫,现代小提琴的出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自17世纪以来西方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被誉为“乐器皇后”,其制作本身是一门精致的艺术。

小提琴音色优美,接近人声,音域宽广,表现力强,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一直在乐器中占有显着的地位,流转着一句俗语钢琴是“乐器之王”小提琴就是“乐器中的王后”。

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着名作曲家写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经典作品,小提琴演奏家在这种乐器上注入了灵魂,发展了精湛的演奏艺术。小提琴既可以合奏,又可以进行单独演奏。

(5)小提琴是如何进入中国的扩展阅读

着名小提琴曲

1、《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是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帕布罗·德·萨拉萨蒂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

2、《梁祝》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这支中国有史以来最着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创世纪。、

Ⅵ 中国近现代小提琴发展

中国式培养对小提琴艺术发展的限制
作为一个从业余爱好者到专业领域“进化”过来的留学生,我深刻体会到摆在对小提琴艺术有所追求的学生面前的“三座大山”。
性格决定命运,培养决定修养!后期表现的结果直接体现了前期培育的制度和方式。对于中国西洋乐器的学习过程,我们可以拿来和中国体育竞技先作一个联系比较。中国人在纯技术类个人和青少年项目往往非常优秀,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田径、游泳等项目上屡或金牌,但非传统类和集体项目上就做得很不理想了。不必说男足永不翻身,有了姚明的中国男篮,就是以往强势的女排和女足,也失去了绝对优势。痛定思痛,经过了数十年的总结反思改进,为什么成绩总是令人难以期待呢或渐行下坡呢?官方回答这个问题时,总能总结为“客场劣势、发挥紧张失常、运气不好”。但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队员的前期培养来分析。中国体育的培养往往以勤练苦练为主,身体培养为主,基本技术训练为主,其他各方面的训练我们是一不知道二不理解。导致我们的队员除了技术以外别的一无所有,在遇到技术实力相当,其他方面能力强过我们的,能不败下阵来吗?
小提琴被称为最难的乐器,那也只是从纯技术方面作此评价的。因为很难,所以在前期基本功培养阶段,个人的悟性和教育导致技术上容易分出高下。技术又帮助了乐曲的完成质量,中国人的音乐感性天才也是人才倍出,再加上青少年时期的勤学苦练,所以我们的人才主要出现于青少年阶段。但是普遍到了中期人才断层,小苗子都不能顺利成长,集中体现了我们在艺术培养上的失误和个人训练上的问题。
这些问题我总结为“三座大山”:
第一,我们过度把主要精力和主要资源放在青少年的重复训练。这里有二重点:一是青少年时代,二是重复训练。音乐附中的魔鬼训练是出了名的,业余高中小学生为了考级考音乐学校也拼命“添砖加瓦”。但一旦达到目标后就开始放任,业余的进了附小附中,附中的进了大学,都不再保持以往的动力继续加油了。要做到“持之以恒”,既要做到保持对小提琴和艺术的渴求,又不能被越来越多的诱惑所吸引。教育方面在少年时的强压到大学时的骤减,也让人在突然面对自由选择时不知所措。训练方面由于长时间的对基本功枯燥反复的被动惯性训练,导致思维僵硬,难以发挥主动能力接受更多新概念,打破原有模框进行自我否定和超越。练习小提琴,更多的是一种概念上的意愿和创造,而并非对已有概念的重复劳动和循环表现。所以在青年阶段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索性上启发,既不要任其自流,也不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仅铺好路还让学生只延此路发展。比较好的方式,是积极挑起学生兴趣,把握住学习的主流方向,让学生在成长中发展识别力和确定自己的个性,走出有正确意识的个性之路。就像一位刚开车的司机,需要有人给他把握住方向盘,支着油门,只要控制在前进的方向不撞车就可以。渐渐的他就不需要更多的扶持,能够自己知道如何驾驶自己的车了。
第二,我们对小提琴演奏及艺术表演的认识错误。刚才说到的重复训练,其实就是我们在练习过程中的一种盲区。出于对把握性的控制,我们往往错误理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认为千遍练习之下百无一失。当然这对成功率是有一定的提高的。但是在台上的每一次舞台情况都和练习中不一样,心理状态也不一样,真正的小提琴演奏中是绝对没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有可能在关键时刻到来之前的一次疏忽导致手感和心态不稳,这一变化极有可能导致后面的一连串失误。要保证每次都一样的客观情况是不可能的,何况精彩的演出也不是千遍一律的演奏能出来的。这点和之前所说的体育比赛的例子是相同的。上个月结束的体操世界杯最后一日,三位有望夺冠的中国选手出场时不是开头失误,就是关键时刻出错,要么结尾出现大问题。这三位在预选时、集体比赛时,都不曾有如此大的失误,为什么台上就会出现那么大的失误呢?一是缺少心理学教程,二,主要的是对比赛或表演的认识不全面。就小提琴表演来说,是一种从内心的意识呼唤,一种共鸣。如果谁有强烈的呼唤意识,他的意识又清晰敏感,技术上又没有障碍,可以将意识转换成音乐,那他就能保持住一种良好的惯性不断自我表现下去。这些感觉,不是重复训练时能感受到的。就像人如果常吃一种食物,时间长了也就没任何第一次吃的良好感觉了。必须带有强烈的感觉去进行每一次训练并调整,进行必要的休息去忘记之前的感觉误差,下一次尽量产生误差更小的正确感觉。这样才能在演奏时呼唤出自己析的意识,而不仅是上一次的模仿。
意识的体现,意味着人从本能状态、感性状态转化为控制状态、理性状态。而越是神童,越是难以克服这座大山。因为过度依靠本身演奏的对象在转换过程中越难以摆脱以往的感性,最着名的例子也许要数梅纽因了吧。所以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重新提炼技术。这也是中国式教育和学生本身比较轻视的区域。我们可能更注重“童子功”,认为基本功从小打好吃本吃到老。其实这种思想是非常短浅的,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的注入新内容、新方面。从多方面定位同一种东西,才能做到技术更稳定,内容更丰富。也可以说,从18岁大学开始学的音乐艺术,才是学习生涯的断奶期,艺术生涯的起步。
第三:对西方音乐艺术及个性的理解。对音乐的理解不同国家有多方面的,意大利人认为是歌唱,德国人认为是信仰,西班牙人用来跳舞,美国人用来娱乐等等...各个国家的个性也不一样,还是意大利人,他们认为个性要表现要夸张;德国人认为要理智要保守;西班牙人要热情奔放;美国人要炫耀要明星。那么中国人呢?中国人本身对音乐的态度差不多是中肯的,不同的风格用他们民族的方式去演绎,对个性也是中庸态度的。可惜西方音乐不是我们的传统艺术,大部分的教师因为没有受过外国传统的教育,而直接拿着乐谱自己思索,或是受到少数外国专家的指点,而形成片面的思维方式再传承下去,越来越变味,导致学生们无法理解正确的音乐含义而演奏。这就有点像让土生土长的地方人去学校拿本书教普通话了。这一点是我国的特殊国情造成的。在大学以前,观众对学生的要求不会从精神和内容上过高要求学生,而青年阶段的音乐演奏,如果没有内容和个性作为基础,是不会让观众从精神上得到取悦的。这一点也是从练习式乐曲走向主题式乐曲时碰到的一块门坎。这种理解,不仅仅是音乐表面的线条,响度,节奏变化和音色所能直观体现的。更崇高的是通过所发的乐音所能让听众得到的精神感受和共鸣。不然也只是像拍得很清晰的照片而已,没有自身的艺术色彩罢了。这最后的大山,看来不用洋铁锄或中外合资铲,还是很难移走的。
也许,对于一位七老八十的艺术大师来说,这些个大山只是小土坡三座。但是对于在国内奋斗的学生们来说,这三座山很可能会挡住前进的脚步。要从根本上进行改进,我们的意志需要更加坚强和理智!

Ⅶ 小提琴是不是中国乐器

不是的,属于西洋乐器,现代意义上的小提琴(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它的前身起源于古希腊或小亚细亚地区。

Ⅷ 小提琴音乐的发展过程

近代小提琴约在1550年就已为人们所熟悉,系由当时流行的乐器雷贝克和臂提利拉琴演变而来。通常所说小提琴前身维奥尔,在构造、调弦、演奏技巧等方面,对现代小提琴的形成都无决定性影响。人们曾普遍认为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威尼斯、布雷西亚和克雷莫纳一带是小提琴的诞生地。16世纪后期,意大利的小提琴制作业出现了两个着名的小提琴制作流派,一派是以阿马蒂父子为代表的克雷莫纳制琴派;另一派是以萨洛的加斯帕罗(1540~1609)和他的学生 G.P.马吉尼为代表的布雷西亚制琴派。这两派制作的小提琴各有特长,经历了几百年,至今仍属上等珍品。

1650~1750年,是小提琴制作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着名小提琴制作家,如N.阿马蒂、J.斯坦纳,以及被人们认为最杰出的制作家A.斯特拉迪瓦里和G.瓜尔内里等人。阿马蒂所制小提琴的面板和背板弧度较大,音质好,用来演奏室内乐,有如明亮的女高音。18世纪后期,G.B.维奥蒂赞扬了斯特拉迪瓦里琴,维奥蒂的老师G.普尼亚尼与N.帕格尼尼喜爱瓜尔内里琴之后,这两位制琴大师的作品才被人们所欣赏,并取得了巨大名望。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尔内里琴具有在大厅中演奏协奏曲时所需要的音响传送力。

18世纪后,小提琴制作业的领先地位从意大利转至法国。这个时期小提琴的造型不断改进,已取得更大音量和更好的音质。法国制琴家N.吕波(1758~1824)以斯特拉迪瓦里为典范,把法国的制琴技术和意大利的制琴技术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法国的F.图尔特(1747~1835)约在1785年对琴弓的长度、重量、形状、装置等方面又进行了重大改革。小提琴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反映了J.海顿、W.A.莫扎特和 L.van贝多芬作品中具有的歌唱性,以及运弓方面的更大变化等对小提琴性能上的要求。

1789~179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随着贵族与皇室的衰落,音乐也从宫廷走向民间,出现了为公众服务的交响乐队和音乐厅。为适应环境的变革,小提琴需要增大音量。18世纪末~19世纪初,小提琴琴颈加长变细,并向后倾斜:指板变长;琴马变高,并具更大的弧度;G弦早已包有银丝。这些变革的目的是为适应更大的张力。琴弦的增长使琴面上的压力增大,于是低音梁变长变厚,音柱也加粗,以此获得更大更有力的声音。1820年前后L.施波尔发明了腮托,使左手从完全承担持琴的作用中解放出来。腮托的设置,使左手在换把、揉弦、按弦更加自如。

18世纪末,音乐学院在欧洲相继出现,它使小提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了机器制琴业的发展。法国的米尔库、德国的米滕瓦尔德都是大量生产小提琴的地方。法国的J.-B.维约姆是 19世纪制琴业的着名人物。

维约姆雇用一些工人,在他的指导下制造小提琴,并以其名为牌号出售。他从世界各地搜集到许多散失在私人手中的优质琴,把它们送到演奏家、收藏家的手中,或者是博物馆。

中国在小提琴制造上,近年享有国际声誉。广州乐器厂陈锦农所制红棉牌小提琴,1980年获美国第4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音质金奖”;北京提琴厂戴宏祥所制小提琴,获1983年于联邦德国卡塞尔市举行的斯波尔国际提琴制作比赛的“音质金奖”。

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小提琴大约产生于十六世纪中叶,那时的许多珍品现在还保存
在欧洲一些博物馆内。小提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埃及乐器“里拉”(Lyre),
十五世纪,意大利人对其进行了改革,并用马尾制成弓子拉奏,定名为Violin,即小提琴。
后又经过多年演变,小提琴的形成与制作才基本固定下来.

小提琴 (Violin) 是一个四条弦的弓弦乐器,是提琴家族中的主要和高音成员
(该族系中的其它成员是: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现代小提琴起源于
意大利的克瑞莫纳,在1600-1750年间成为最大的小提琴制作中心。着名的有:
Amati, Stradivari,及 Guarneri;他们制造的乐器现今都是无价之宝。
小提琴的五度定弦为:G, D, A, E, 音域超过3 个半组,是所有管弦乐团必不可少的正规乐器。

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伟大作曲家巴哈曾于1720年为小提琴创作了六首无伴奏作品:
三首奏鸣曲,三首古组曲,是小提琴独奏曲的精华。今天请朋友们欣赏的是:
巴哈的《 E大调前奏曲》,选自其第三首无伴奏组曲,由20世纪杰出小提琴家
Itzhak Perlman 于1988年录制。它使用的是Guarneri – Gesu 小提琴,制作于1740年。

关于小提琴的起源,史学家有许多不同说法,有说是起源于北非,有说是起源于印度,
也有说是起源于西欧等等。有这么一个传说:5千年前斯里兰卡有一位君主名叫瑞凡那,
他把圆柱形的木头掏空制成了与我国二胡极为相似的乐器称瑞凡那斯特隆(Ravanastron),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瑞凡那斯特隆随着贸易往来而流传四方,这便是小提琴的鼻祖了。
不过从有史料记载起,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意大利北部城镇布里细亚(Brescia)名
叫达萨洛制成的(Gaspa ro da salo 1542-1609)。但在同一个时期,格里蒙那(Cremona)
城中的A.阿玛蒂(AndreaAmatil520-1580),也制作了与现代小提琴更为相近似的小提琴。
从16世纪到18世纪,意大利的小提琴制造业随着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出现了G.P玛基尼、N.阿玛蒂、A.斯特拉第瓦利和C.爪内利四位杰出名匠。18世纪以后,
世界各国的小提琴制造业都是仿照意大利这些小提琴制作者的琴型和尺寸来制作小提琴的。
近百年来,小提琴的结构也没什么大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大利是小提琴的故乡。
而玛基尼、阿玛蒂、斯特拉第瓦利、爪内利当年所制作的小提琴,现今已成了稀世珍宝、旷世杰作。

2. 小提琴在中国 ~ 陈刚《苗岭的早晨》

西洋小提琴传入中国是在清朝末年(约1920年代)。民国初,学堂音乐教育兴起,
人们对外国音乐发生兴趣。从1920年代开始,世界着名小提琴大师先后到中国演出,
鼓舞了许多热爱音乐的青年学习小提琴,并随之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建等地创立
了音乐专科;许多高水平的小提琴家来华工作,同时也培养了众\多中国自己的教师和
演奏家,如:马思聪,刘天华,冼星海和黎国荃等。从这一时期开始,也陆续出版和
翻译了不少《小提琴演奏法》,并有作曲家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中国小提琴曲,像是
《梁祝》和《苗岭的早晨》等,都是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刚先生所作。

从1980年代开始,一批中国自己培养的青年小提琴家分别在众\多的国际大赛中获奖,
胡坤既是其中第一位。他曾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林耀基教授,并获得芬兰西贝柳斯国
际小提琴比赛的第五名好成绩。请欣赏他1999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由陈刚根据苗族
口笛独奏编曲。胡坤现在任教于英国梅纽因音乐学校和皇家音乐学院,他使用的是一把制作于1734年的小提琴。

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奈里的鼎鼎大名,对于爱乐者尤其是小提琴乐迷来说无疑是如雷贯耳的了,但是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区别吗?这两大名琴,既有共性,也各有个性。悦耳宏亮的滋润音色,这自然是他们的共性;相对而言,斯特拉迪瓦里较为温暖,委婉流利的音色有时似管乐器般清纯亮丽,有时又恍若天鹅绒般温馨柔媚。如果将斯特拉迪瓦里比作内秀的窈窕淑女,那么瓜奈里就该是高亢激昂的意大利男高音,这就是他们各自的个性了。
斯特拉迪瓦里最适合不以外表的炫技、音色见长的内在型演奏,能够充分体现作品和演奏家的高贵宏伟的风格、深邃的意境。据说约阿幸姆、布什、库贝里克、萨拉萨蒂以及埃尔曼、梅纽因、米尔斯坦、莫里尼、大卫.奥依斯特拉赫等大师都喜欢用斯特拉迪瓦里琴。
瓜奈里的演奏者必须天生具备热情奔放的幻想气质和精湛卓越的表演技巧,运用大幅度的揉弦,使音色洪亮、润美,由此创造出一种强烈的外表刺激与华丽浪漫的激情效果。当然这样的演奏难度系数极大,真正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大师不多,屈指数来,为首的当然是大名鼎鼎的炫技派大师帕格尼尼,以及海菲兹、维厄当、绍尔、维尼亚夫斯基、伊萨伊和斯特恩、阿卡多等等。克莱斯勒虽然自称是个“瓜奈里族”,然而行家们认为他是少数几位两种风格都能运用自如的大师之一。
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奈里及其它们的主人虽然有着如此的不同,但这是需要相当的欣赏水平和一定素质的器材才能区别的,愚如我这般非“金耳朵”的菜鸟,纵有最好的器材,恐怕也是以难正确辨认两种名器的神妙的。就小提琴的确切起源时间而言,时至今日仍然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但据推测大约是在16世纪的初叶。
早期的小提琴制作工艺都是家族式祖传的,因此较为原始也无一个标准的定制,直到了尼科罗.阿玛蒂(1596-1684年)的出现才真正确立了其标准的构造与形制。尼科罗•阿玛蒂是17世纪意大利克雷蒙那小提琴制作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继承了家传的精良制作工艺之后,对提琴的音色、造型、结构以及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由其制作的小提琴突出特点是具有一种饱满、圆润和颇为接近人声歌唱的丰富音色。
尼科罗•阿玛蒂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制作大师同时也还是一位卓越的教师,在他的精心教导下两位晚生脱颖而出,他们继承发扬和光大了克雷蒙那学派的优良传统并且使之成为不朽,他们便是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1644-1737年)和代•吉苏•瓜奈里(1698-1744年)。
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是举世公认的一位最伟大的提琴制作家,他在继承其老师的优良传统的同时还把提琴制作艺术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高峰,以至在他去世后至今的200多年里仍无人能够超越其上。斯特拉迪瓦里曾从阿玛蒂学习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是他最好的学生之一。斯特拉迪瓦里在制作中所追求的创作风格是提琴要具有更宽泛的艺术表现力,更强的力度和更大的音量。在斯特拉迪瓦里的精心制作下,他的提琴不仅有着天鹅绒般甜美的音色,而且还具有浓郁、纯熟与浑厚的低音,穿透力很强。

Ⅸ 小提琴前身起源于哪国

小提琴的起源,史学家有许多不同说法,有说是起源于北非,有说是起源于印度,也有说是起源于西欧等等。有这么一个传说:5千年前斯里兰卡有一位君主名叫瑞凡那,他把圆柱形的木头掏空制成了与我国二胡极为相似的乐器称瑞凡那斯特隆(Ravanastron),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瑞凡那斯特隆随着贸易往来而流传四方,这便是小提琴的鼻祖了。不过从有史料记载起,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意大利北部城镇布里细亚(Brescia)名叫达萨洛制成的(Gaspa ro da salo 1542-1609)。但在同一个时期,格里蒙那(Cremona)城中的A.阿玛蒂(AndreaAmatil520-1580),也制作了与现代小提琴更为相近似的小提琴。从16世纪到18世纪,意大利的小提琴制造业随着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G.P玛基尼、N.阿玛蒂、A.斯特拉第瓦利和C.爪内利四位杰出名匠。18世纪以后,世界各国的小提琴制造业都是仿照意大利这些小提琴制作者的琴型和尺寸来制作小提琴的。近百年来,小提琴的结构也没什么大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大利是小提琴的故乡。而玛基尼、阿玛蒂、斯特拉第瓦利、爪内利当年所制作的小提琴,现今已成了稀世珍宝、旷世杰作。
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小提琴大约产生于十六世纪中叶,那时的许多珍品现在还保存在欧洲一些博物馆内。小提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埃及乐器“里拉”(Lyre),十五世纪,意大利人对其进行了改革,并用马尾制成弓子拉奏,定名为Violin,即小提琴。后又经过多年演变,小提琴的形成与制作才基本固定下来.
近代小提琴约在1550年就已为人们所熟悉,系由当时流行的乐器雷贝克和臂提利拉琴演变而来。通常所说小提琴前身维奥尔,在构造、调弦、演奏技巧等方面,对现代小提琴的形成都无决定性影响。人们曾普遍认为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威尼斯、布雷西亚和克雷莫纳一带是小提琴的诞生地。16世纪后期,意大利的小提琴制作业出现了两个着名的小提琴制作流派,一派是以阿马蒂父子为代表的克雷莫纳制琴派;另一派是以萨洛的加斯帕罗(1540~1609)和他的学生 G.P.马吉尼为代表的布雷西亚制琴派。这两派制作的小提琴各有特长,经历了几百年,至今仍属上等珍品。
1650~1750年,是小提琴制作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着名小提琴制作家,如N.阿马蒂、J.斯坦纳,以及被人们认为最杰出的制作家A.斯特拉迪瓦里和G.瓜尔内里等人。阿马蒂所制小提琴的面板和背板弧度较大,音质好,用来演奏室内乐,有如明亮的女高音。18世纪后期,G.B.维奥蒂赞扬了斯特拉迪瓦里琴,维奥蒂的老师G.普尼亚尼与N.帕格尼尼喜爱瓜尔内里琴之后,这两位制琴大师的作品才被人们所欣赏,并取得了巨大名望。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尔内里琴具有在大厅中演奏协奏曲时所需要的音响传送力。
18世纪后,小提琴制作业的领先地位从意大利转至法国。这个时期小提琴的造型不断改进,已取得更大音量和更好的音质。法国制琴家N.吕波(1758~1824)以斯特拉迪瓦里为典范,把法国的制琴技术和意大利的制琴技术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法国的F.图尔特(1747~1835)约在1785年对琴弓的长度、重量、形状、装置等方面又进行了重大改革。小提琴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反映了J.海顿、W.A.莫扎特和 L.van贝多芬作品中具有的歌唱性,以及运弓方面的更大变化等对小提琴性能上的要求。
1789~179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随着贵族与皇室的衰落,音乐也从宫廷走向民间,出现了为公众服务的交响乐队和音乐厅。为适应环境的变革,小提琴需要增大音量。18世纪末~19世纪初,小提琴琴颈加长变细,并向后倾斜:指板变长;琴马变高,并具更大的弧度;G弦早已包有银丝。这些变革的目的是为适应更大的张力。琴弦的增长使琴面上的压力增大,于是低音梁变长变厚,音柱也加粗,以此获得更大更有力的声音。1820年前后L.施波尔发明了腮托,使左手从完全承担持琴的作用中解放出来。腮托的设置,使左手在换把、揉弦、按弦更加自如。
18世纪末,音乐学院在欧洲相继出现,它使小提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了机器制琴业的发展。法国的米尔库、德国的米滕瓦尔德都是大量生产小提琴的地方。法国的J.-B.维约姆是 19世纪制琴业的着名人物。
维约姆雇用一些工人,在他的指导下制造小提琴,并以其名为牌号出售。他从世界各地搜集到许多散失在私人手中的优质琴,把它们送到演奏家、收藏家的手中,或者是博物馆。
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伟大作曲家巴哈曾于1720年为小提琴创作了六首无伴奏作品:三首奏鸣曲,三首古组曲,是小提琴独奏曲的精华。今天请朋友们欣赏的是:巴哈的《 E大调前奏曲》,选自其第三首无伴奏组曲,由20世纪杰出小提琴家Itzhak Perlman 于1988年录制。它使用的是Guarneri – Gesu 小提琴,制作于1740年。
西洋小提琴传入中国是在清朝末年(约1920年代)。民国初,学堂音乐教育兴起,人们对外国音乐发生兴趣。从1920年代开始,世界着名小提琴大师先后到中国演出,鼓舞了许多热爱音乐的青年学习小提琴,并随之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建等地创立了音乐专科;许多高水平的小提琴家来华工作,同时也培养了众\多中国自己的教师和演奏家,如:马思聪,刘天华,冼星海和黎国荃等。从这一时期开始,也陆续出版和翻译了不少《小提琴演奏法》,并有作曲家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中国小提琴曲,像是《梁祝》和《苗岭的早晨》等,都是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刚先生所作。
从1980年代开始,一批中国自己培养的青年小提琴家分别在众\多的国际大赛中获奖,胡坤既是其中第一位。他曾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林耀基教授,并获得芬兰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的第五名好成绩。请欣赏他1999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由陈刚根据苗族口笛独奏编曲。胡坤现在任教于英国梅纽因音乐学校和皇家音乐学院,他使用的是一把制作于1734年的小提琴。
中国在小提琴制造上,近年享有国际声誉。广州乐器厂陈锦农所制红棉牌小提琴,1980年获美国第4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音质金奖”;北京提琴厂戴宏祥所制小提琴,获1983年于联邦德国卡塞尔市举行的斯波尔国际提琴制作比赛的“音质金奖”。
演奏艺术的发展
16世纪,小提琴开始在意大利出现时,一般用来伴舞、伴唱,或直接演奏歌曲。17世纪初,随着小提琴奏鸣曲的出现,演奏技术也相应发展。C.法里纳(约1600~约1640)在1627年的创作中,就采了用双音、震音、颤音及高把位,并模拟猫叫、狗吠、笛、鼓、吉他等声音。一些演奏家与作曲家也竞相仿效;于是模拟杜鹃、夜莺、公鸡等声音的作品,充斥于当时的乐坛。直到17世纪后半叶,意大利作曲家和小提琴家A.科雷利才把小提琴艺术引上了正途。

Ⅹ 小提琴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随着小提琴日臻完善,数百年来出现了无数为之献身的小提琴表演艺术家,19世纪意大利杰出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帕格尼尼,高度地发展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术,他所创造的左手拨奏、弓杆击奏、独弦演奏,双泛音、跳弓、各种双音等这些高难度技巧,极大地发展了小提琴的表现力,并对后来的钢琴和其它乐器的演奏也产生了影响。在小提琴表演艺术的丰碑上,在帕格尼尼的直接影响下,以后出现了维奥蒂、克莱采尔、贝里奥、维俄当、维尼亚斯基、萨拉萨蒂、伊扎依、克莱斯勒、蒂博、斯波尔、约阿希姆、席盖蒂、弗莱什、艾涅斯库、奥尔、海菲茨、梅纽因、奥伊斯特拉赫、斯特恩等,这些金光闪闪的小提琴表演艺术大师的名字,代表着小提琴表演艺术一个一个的高潮,并把小提琴表演艺术不断推向前进。

在小提琴乐曲的海洋里,名家之作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享受,着名作曲家贝多芬、门德尔松、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被誉为世界四大协奏曲,至今响彻音乐会的舞台。西班牙着名小提琴家萨拉萨蒂创作的《流浪者之歌》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首乐曲旋律优美、节奏华丽、色彩绚烂,把吉卜赛流浪民族内心的悲愁与火一般的奔放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乐曲加弱音器演奏的第三段,更是幽静而哀伤,揪人心弦。在浩如烟海的小提琴音乐作品里,令人神驰遐想的杰作真是举不胜举。但是纵观全部小提琴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小提琴家本人所写的作品,如帕格尼尼、维尼亚夫斯基、克莱斯勒、萨拉萨蒂等人的作品,这类作品大都是炫技性的,难度较大,但都合乎小提琴的演奏规律,有很好的舞台效果,是小提琴作品中的明珠;第二类是作曲家与小提琴家合作的作品,如着名的作曲家门德尔松的(e小调协奏曲,是为当时着名的小提琴家费迪南·大卫而写的,勃拉姆斯光彩夺目的《D大调协奏曲》是为当时的小提琴大师约阿希姆写的。法国着名作曲家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是为着名小提琴家萨拉萨蒂写的等等,这类作品在音乐上比较丰富,在技术上又合乎小提琴演奏规律,是不朽的杰作:第三类是作曲家们自己写的作品,如舒曼的协奏曲等,这类作品一般只是从音乐的内容出发,而缺乏小提琴的技术手法,拉起来不大顺手。还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这就是每当出现一位伟大的小提琴家,于是许多作曲家就为之创作,从而使小提琴作品得到繁荣,历史上都是这样的,近代苏联出了个奥伊斯特拉赫也是如此,当奥伊斯特拉赫驰聘世界乐坛时,便有着名作曲家诸如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哈恰图良、米亚斯科夫斯基、拉科夫等人为他专门创作了协奏曲或奏鸣曲。而这些作品至今还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总之,演奏家技艺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小提琴作品的繁荣与发展,而具有高超技巧的作品出现,又促进了演奏家们不断去提高演奏水平。

小提琴传入我国大概是近百年的事,但是我国却不断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与作曲家,一代宗师马思聪是极具代表性的,早在30年代他便驰名遐迩,他所创作的《思乡曲》以优美抒情的旋律,抒发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该作品创作于抗战时期,曲调中那渴望归乡的心绪,在人们的心头泛起了感情的涟漪,唤起人们对蹂躏故土的侵略者的强烈憎恨,这是中国音乐作品中的一首名作,经久不衰,它后来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的前奏曲。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广泛流传,也可以看出我国人民对小提琴艺术是非常喜爱的,《梁祝》这部具有国际影响的小提琴作品,不仅在我国大陆,且在港澳台、在日本和东南亚一带都是深受欢迎的,而且在欧美的一些音乐会舞台上也不时被演奏。近20年,我国还有一大批优秀的青少年小提琴手,在历次重大的国际小提琴演奏比赛中获大奖,胡坤、吕思清、王晓东、张乐、薛伟、戚鸣、刘杨、陆威、李智胜、潘依琼等等,为国家获得了荣誉,这说明我国的小提琴表演艺术己达到国际水平。

我国的提琴制造界,也经常在国际制作比赛中获奖,广东乐器厂的陈锦农、北京提琴厂的戴洪祥,是率先在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获得音质金奖的大师。广东的徐弗、梁国辉、陈益、何恩等老一辈制琴大师制作的琴与弓,也经常在国内外提琴制作比赛中获得好的名次,最近,后起之秀朱明江制作的小提琴在美国的比赛中一举获得音质和工艺两项金奖,这是极其难得的。目前我国的小提琴制作工厂多达50多家,产量可观,北京提琴厂、上海提琴厂。广东乐器厂是生产专业小提琴的名厂,近年来广州的中外合资格里蒙那提琴有限公司更是异军突起,该公司大批量生产的各种规格的提琴,畅销欧美十多个国家,产品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该厂曹树坤、沈炽明制作的琴、关尚持制作的弓已成为演奏家们所钟爱的珍品。

阅读全文

与小提琴是如何进入中国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人眼睛什么颜色最好看 浏览:178
伊朗玫瑰纯露怎么样 浏览:208
中国还要严打扫黄多久 浏览:701
在中国多少人有政治背景 浏览:727
伊朗的石油多少钱一公斤 浏览:265
印度多地爆发冲突死亡多少人 浏览:964
英国六一儿童节在哪里 浏览:179
英国泰萨斯河多少公里 浏览:386
意大利今天晚上穿什么颜色 浏览:224
印度冬天温度现在多少度 浏览:893
印度与中国现在什么情况 浏览:244
美国为什么穷追猛打伊朗 浏览:244
外国人如何买中国汽车票 浏览:398
越南骗婚报警怎么处理 浏览:971
朝鲜越南人口多少 浏览:830
如果国民党领导了中国会怎么样 浏览:763
意大利人为什么这么爱喝咖啡 浏览:870
被骂的回国意大利女人叫什么 浏览:725
缅甸与越南的民工工资哪个低 浏览:733
越南轴承多少钱一个 浏览: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