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日本如何发展中国

日本如何发展中国

发布时间:2022-05-24 19:58:45

❶ 日本为什么拿出1000亿日元帮助中国经济发展

我们再来算算本金。日元从71年开始升值85年签署广场协议,到76年1美圆=296.5日元,80年1美圆=226,第四批日元贷款前三年(96至98年)金额为5800亿日元,项目为40个?假如要是在91--95年还贷款那就不是10倍了、对华日贷是不是“低息”,226亿日元=2.82亿美金=67。

这么大的利润还要我们感谢这不是无耻是什么?有的人会说日本支持了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只想说世界上没有平白无故的爱。中国对日逆差是多少我想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一个贫穷的中国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而人民币对美元比价降为8.2:1。则每1000亿日元贷款的年利息就变为6150万元人民币。凭空每千亿日元贷款就多生出4425万元人民币的年利息,99年1999年6月1美元=120日元前后,所以,日本要出钱。老大说要出钱,作为反款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这叫支持吗?这同中国买美国国债,买俄罗斯的武器是一道理,都是顺差的反款。为什么不是国债而是基础设施建设,那是因为只有中国的基础建设好才能经济好才能从中国身上赚到更多的钱.75%.6,小弟不敢不出,但是,美国早建设完了用不着你贷,所以日本一样是买美国的国债。这可以看出贷给中国的基础建设的钱都是对日本有好处的,既可以保证专款专用又可以保证升值至少10倍,可以说广场协议老美抢了日本一把,但是,日本政府对我国一般无偿援助共计1153?不:1的日元对美元比价。1998年11月*访日时双方确定第四批对华日元贷款后两年金额为3900亿日元,项目为28个?答案肯定不是。当时,日元对美元的比价一度从260:1狂升至80,注资啊。现在我们要还226亿日元=1.88亿美金=15。每1000亿日元贷款须支付的年利息为1725万元人民币.8亿人民币看看当时日本给中国贷款的时间是1979年.5元人民币,当时,一个日本市场上最新型的随身听不超过人民币600元:1的日元与美元比价.5亿人民币。
我们取个历史汇率的大概中间值,假设按200,日元对美金最高是80:1,人民币对美金最低24!这还不算巨额的贷款本金因为汇率变动带来的巨大损失。

那么日本政府自1979年至2000年3月对我国的一般无偿援助就仅相当于约6万亿日元贷款一年、或是6000亿日元贷款十年的利息因汇率变动所形成的差价!而二十余年间日本对华日元贷款及能源贷款合计是42809亿日元,而中国市场上基本是日本已经淘汰的商品售价是2000元人民币:1的人民币与美元比价来算,1979年至2000年3月,日本对我无偿援助约合人民币26亿5318万8000元。
第四批日元贷款(1996-2000年) 5800亿日元(1996-1998年) 3900亿日元(1999- 2000年)。
另,能源贷款 1979年至1995年三批能源贷款合计17000亿日元。为什么日本不给美国基础建设贷款,日前大约是119:1。
自1979年至2000年3月。
第一批日元贷款 (1979-1983年)3309亿日元。其中前三批为16109亿日元(79年至95年)。
第二批日元贷款(1984-1990年) 4700亿日元、是不是该我们“知恩图报”,相信大家心中有数。

在二十世纪末,日元大幅升值,而这个在日本已经淘汰的商品售价在日本不到200元人民币.63亿人民币,79年的1.5亿人民币20年后我们得还10倍,美国吗,日本把一流的卖给日本本土,淘汰了的卖给欧洲,那就以日元形势放贷。
第三批日元贷款(1990-1995年) 8100亿日元:1!谁掏钱。要让中国人民富裕一些怎么办,可以加大对华出口再大蛋糕上切下一块来。于是,为什么日本要向中国放款难道真的是什么友好嘛,贷款20年到1999年归还本金:1。了解随身听的哥们都知道。

而在此期间,为中国政府“适当减免”一点对华日贷的利息、仅仅是利息!结果被日本政府“婉拒”了.2元人民币,日本挣了这么多还要我们感谢它,你说他无耻不,我们看到80,90年代大量的日本淘汰商品涌向中国。对于我本人印象深刻的是随身听!这样对华日贷的年利率就不再是0,肯定有一部分转嫁到我们的头上了,当然是美国的提款机日本。97年按80年的日元汇率算,是贷款额的45倍,当然这是最高值。总体是在45倍--10倍之间.75日元,日元贷款从79年开始、4。日本是亏了还是赚了,而是2,本着“睦邻友好”的原则.56亿日元,谁占便宜谁吃亏.67%。而如果同期日元对美元升水100元,即升至100,美国是不会放弃巨大的中国市场的,小弟也得分点好处啊,日本贷给中国226亿日元=1亿美金=1,欧洲淘汰的才卖给中国。就是因为这个贷款为日本的淘汰商品找到了销路。

不从商品上老说只从汇率说说。自1979年起日本共向我国提供四批日元贷款,合计25809亿日元,79年美元对人民币为1美元=1,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的巨额日元贷款。日本向我国提供的政府贷款约占我国同国外官方资金合作的40%以上,居首位。当时中国政府曾经找日本政府“友好协商”,希望日本政府能体谅中国的难处,1美金=8

❷ 日本对中国的急速发展做出哪些对策

积极拓展中日之间的贸易关系

❸ 日本艺人如何才能成功进入中国娱乐圈

日本是我国的邻国,日本娱乐圈的艺人很少有来中国发展的。如果有的话,那也是一些非常知名的艺人。

有关日本艺人如何才能成功进入中国娱乐圈?我以为大致有以下。去国外发展是有可能的,当然前提是自己的经纪公司要允许,日本到我国的距离很近,艺人有意愿过来发展的话,我们当然是欢迎的。外籍艺人来到我国发展,可以增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这是一件好事,我们不排斥国外的明星过来发展,但是要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发展的话,需要有一定的实力。毕竟现在内娱的竞争非常激烈,不会因为你是外国人就有一定的优待政策,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的。如果实在不行的话,只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去。我国是一个很尊重外国人的国家,况且大家都是亚洲人,那就更有文化上面的共鸣了。
1、去国外发展是有可能的,当然前提是自己的经纪公司要允许。

日本到我国的距离很近,艺人有意愿过来发展的话,我们当然是欢迎的。

有关日本艺人如何才能成功进入中国娱乐圈?大家还有什么想要补充的,欢迎在评论区下方留言。如果你也认可本篇文章,记得点赞加关注哦。

❹ 日本如何对待中国崛起

日中两国保持有序的竞争与合作,不仅是自己国家的崛起,更应该面向整个东亚社会的崛起。通过日中的竞争与合作,共同为东亚整体的发展作出贡献。
内藤 康
“?”接到这样的稿约时,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问题是,中国的编者和读者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答案?假如我主张“日本不愿看到中国崛起”的话,可以想象,会引起他们“日本既然不愿看到中国的崛起,那我们也不承认日本的崛起”的反弹。
诚然,无论是笔者个人,还是日本国内的舆论,都尚未到达对中国的崛起抱无条件欢迎态度的程度。小泉首相在2002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对于正踌躇满志、蓄势待发地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中国的姿态,明言“不是威胁”,“中国充满活力的经济发展给日本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对此,在一些自民党的国会议员中间,有诸如“即使不是在经济领域,在军事领域也是威胁”的议论,并没有把小泉发言原封不动、照单全收的国民也不在少数。当然,对于中国的崛起,就经济层面而言,曾经喋喋不休的“中国威胁论”似乎已静了下来。因为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在钢铁、建筑机械等行业,日本企业蒙受了恩惠。“日本与中国经济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关系”(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关志雄语)的认识得到了普及。
但是,另一方面,日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舆论,认为在政治,特别是安全保障方面,中国依然是威胁。
同时,对于日本的“入常”问题和日美安保体制的强化问题,中方的强烈反弹、抗议的高涨终于酿成了4月的反日风潮。最近,《中国新闻周刊》于8月实施的舆论调查表明,提到日本,首先想到“危险的军国主义国家”的达79.92%,认为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情绪“很可能死灰复燃”的占95.62%,更有55.35%的人断言,“永远不相信日本政府的道歉是诚心的”。
日中两国如此强烈地互不信任,其结果,必然只能在“不承认对方的崛起”、“无法对对方让步”的强硬立场上居高不下,使得外交、资源、环境等方方面面,原本可能的合作也变得困难重重。
近邻国家易生龃龉,甚至刀戈相向,并不少见。譬如印度与巴基斯坦,历史上的英国与西班牙、德国与法国,相互间就发动过对地区主导权的纷争。可是,日中之间却在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中,第一次迎来了“两强”时期。
但是,这种“两强”关系的归宿,决不能导致双方的对立加深,冲突再起。邓小平等前辈留下的“中日友好”遗产的精髓,我以为就是“合则两利,斗则两伤”。作为一对永远无法搬家离开彼此的邻人,日中两国被同样的宿命连结在一起,断不会有“合则两伤,斗则两利”的道理。这一点,理应作为双方最低限度的共识,随时注意不要激起对方国家和国民的不健全、不理智的情感宣泄。
进而,即使把对方定位成竞争“对手”,也应当以良好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为目标。因此,上至领导人,下到普通国民,不断加深、强化一种日中间稀缺的东西,即彼此的信赖与情感至关重要,为此,两国都应当致力于创造有利于此的环境和土壤。首先,对于历史问题等悬案,应谋求一个恰如其分的着陆点,继而激活两国间从首脑到民间各个层次的交流,共同构筑一种面对面、心对心的简单而又切实的双边关系。
在这个基础之上,推进以经济为中心的一体化进程,强化互补关系,使日中无论哪一方的发展都能为两方带来双赢的效益。进入今年,日本以中国经济已经取得高速的发展为由,确立了将对华政府开发援助(ODA)的新增贷款在2008年之前停止的方针。事实上,在表面的说法背后,也有诸如围绕新干线技术引进问题,中国国内掀起了大规模反对运动,对于来自日本的资金和技术,中方表现出的拒斥反应,反过来刺激了日方感情上的反弹,也许才是ODA被叫停的真正原因。
此前日本提供的ODA,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帮助。今后,在新干线和环境技术等领域,其实完全可以由日方提供技术,中方在消化、活用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使双方共同受益。然而,类似的经济互补关系的建立,如果不克服相互间的不信任和互厌的话,恐怕无从谈起。
总之,最终有必要在东亚社会共同摸索一种理想的“崛起”的模式。笔者以前也曾撰文指出,崛起的归宿决不能建立在一国的霸权之上,其指向必须是“和平、民主、多元”的共生形态。其中,日中两国保持有序的竞争与合作,不仅是自己国家的崛起,更应该面向整个东亚社会的崛起。通过日中的竞争与合作,共同为东亚整体的发展作出贡献。如果我们能共享这种共识的话,类似“日本能否接受中国的崛起”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为什么不去促成这种局面的形成呢?

❺ 中国近代史纲要 日本是如何一步步走上侵华之路的,详述

1937年7月7日,一声枪响震惊中国。从此,不屈的中华民族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民抗战。但是,“七七事变”仅仅是近代日本侵华野心的总爆发。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思想和政策由来已久,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也觊觎已久。臭名昭着的《田中奏折》就赤裸裸地暴露了日本侵略的狼子野心。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会后,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满蒙积极政策”(世称《田中奏折》),疯狂地宣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田中奏折》提出的对外侵略总战略是:第一期夺取台湾,第二期夺取朝鲜,第三期夺取满蒙,第四期征服全中国,第五期征服全世界。日本正是这样一步步地走向侵华之路。 1853年,美国军舰兵临城下,日本幕府次年结束了持续200余年的锁国政策。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将目光瞄向海外,提出向欧美学习,走“富国强兵”之路。这时日本国内的主导思想是:亚洲比西欧落后,应当将亚洲置于“先进”的日本支配之下。日本妄想将其国内的“等级制度”出口到亚太甚至世界范围内。而此时的中国清朝政府正处在内外交困的时期。历史发展到此时,日本侵华就成为必然的结果。之后的70多年里,日本发动了14次侵略战争,其中多次是对华战争。 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台湾,残酷杀戮高山族同胞。 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与澎湖列岛给日本(由于不希望日本在战争中获益过多,俄、法、德出面干涉。清政府虽收回辽东半岛,但支付了3000万两白银偿金。)战后,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开始跻身列强行列。 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日本又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发动日俄战争。战后,日本将朝鲜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同时将俄国在中国东北大连、旅顺的统治权掌握到自己手中,经营“南满铁路”,开始侵入中国东北。日本成为亚洲惟一的帝国主义国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乘机向德国宣战,并迫使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要求,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还得到在中国修路、开矿等许多权利。日本侵略步伐更快了。 1931年,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是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借口炮轰沈阳,至1932年2月,中国东北地区沦入日军之手。随后日军将侵略目标瞄向华北,步步进逼。1932年,日军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3年,侵占热河省,并迫使中方代表签署《塘沽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出长城以南100公里的“非武装地带”,为日军打开通向华北的大门。 1937年7月7日,日本蓄意制造“七七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反击。事后,中共通电全国,号召团结抗日。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宣布准备抗战。“七七事变”后,日军先后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发动全面进攻。中国从此形成两个战场———国民党数十万军队主要在日军进攻的正面作战,是为正面战场;在日占区,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开辟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主战场。 1938年8月13日,日本海军进攻上海,淞沪战役开始。11月12日,上海沦陷。日本军部和政府以为占领南京就可使中国屈服,因此动用20万军队进攻南京。
1938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军屠杀中国平民和士兵30万人以上(史称“南京大屠杀”)。面对日本侵略,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浴血奋战,顽强抵抗,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保卫战等显示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决心。敌后军民则开展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广泛的游击战争,钳制与消耗日军,并在1940年进行了“百团大战”。两党相互配合的抗日持久战,令日军虽占领大片中国国土,但无力对中国实行全面进攻,无法实现征服中国的目的。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和广州,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相持阶段。1943年下半年后,中国军队逐渐转入局部反攻。 1945年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随后出兵中国东北。6日和9日,美国向广岛、长崎投掷了原子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

❻ 二十一世纪日本为什么没能全面压制只发展了七十多年的“新”中国

首先21世纪的日本为什么没能够全面压制发展了70多年的新中国了,因为日本它是需要很多的资源进口,所以他一旦被别人制裁了,那么它的所有的经济以及所有的生活来源都会被切断,所以根本意义上压制不了别人的发展,另外的话美国也在他的身上放了很多的枷锁,所以他是不可能超过中国的发展速度的美国也不会允许他发展的太过于强大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也不会允许他发展的太过于强大这也就是为什么他没有全面压制中国的原因。

❼ 日本如何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

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了台湾。日本藩阀政府将以前自己在经济上“起死回生”的经验复制到了台湾。 欧洲多用毛织品,对樟脑丸的需求巨大,世界市场上60%的份额被日本三井公司垄断,为了获取暴利,日本商人将台湾的樟树砍伐殆尽。日本强迫让气候适合种植甘蔗的台湾种甘蔗,而台湾只能种植并压榨,蔗糖汁则被运到日本精炼,白糖要再从日本销往世界各地。滥采台湾的森林,美其名曰是为了让农民有田种植稻米,可让台湾人种植水稻,还是为了让日本人吃上廉价大米,台湾遭受双重榨取。大量树木被砍让日本赚一次,开垦出来的农田种水稻还让日本挣一次。台湾同时还得为所谓“文明开化”支付高昂代价,日本人修建铁路、港口、电站,价格高昂还不算,这些都是为了方便日本更多、更大规模地掠夺台湾资源,它们绝不是为了造福于台湾人民。 后藤新平自1898年起任台湾总督府长官,因在台湾建立向日本输送利益的经济传送带有功而被封为“殖民地经营家”,他于1906年再出任“满铁”首任总裁,让他从台湾转战中国东北,就是为了让他复制其在台湾的“成功经验”。“满铁”表面上是中日合资公司,可日本政府一分钱都没掏,将从沙俄那里获得的属于中国的铁路及经营权,被他以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变成了日本政府的“满铁”股份公司本金,同时在日本出售股票,让日本人在股东人数上超过中国。 铁路的进出口在大连港,铁路成为了港口的下游企业,铁路沿线的所有土地、矿产、森林,都变成了日本可支配的财产,“满铁”还继续中国东北修建铁路,可日本既无技术又无资金,日本钱从美国借,铁轨、火车头以及相关设备都由日本三井等从美国进,然后高价出售给“满铁”,满铁的巨大利润空间被挤压到只能维持现状的水平,账面上中国参股一半,可高级管理人员全部是日本人。“满铁”没有任何红利分给中国股东,将钱用于不断衍生、扩张上,不断开设出的新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只是雇佣更多的日本人。这些公司渗透到中国的更多经济领域中,所有的所谓“开发”,都是为了让低价的中国的大豆、煤炭、圆木等原材料,滚滚不断地流入日本;而中国从日本获得的都是高价的工业产品。 日俄战争后,日本能够独资在中国办的工厂,首先是火柴厂,因日本盛产木头和硫磺,有生产火柴的经验积累。一战前后纺织厂开始大举进军中国(照相馆和药店多是日本的间谍机构,药店上的仁丹广告牌,实际上是给军队指示大路方向的路牌)。日本明治初期的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有生丝、茶叶、瓷器。丝织业随着出口增加而发展,但后来丝织减少,棉纺增加。中国当时的纺织以农村的家庭作坊为主,土布无法与日本的机织布竞争,而且市场需求巨大,中国的人工费又只有日本的三或四分之一,与其将织好的布运到中国来销售,不如在中国建厂,就地销售。这样既可以绕过中国对进口成品的关税壁垒,还可以减少运输费,且日本人多地少,种植棉花导致棉田与稻田争地,结果造成日本粮食和棉花价格都高。日本因此改变策略,从英国进口纺织机,从美国、印度等地进口或采购中国棉花,此后日本不再种植棉花,需要的布则从中国进口。 在中国的上海、青岛、天津等,利润最稳定的日资企业就是纺织业,而向军队提供最多“捐款”的也是纺织企业。因纺织企业门槛并不高,中国民族资本建立的纺织厂与日本企业形成竞争之势,中国民族资本的纺织厂因此被日资视为眼中钉,面粉、榨油、碾米厂等都在日资企业的黑名单之中。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驻扎在上海的日本人,主要的工作就是引领日本军队向中国民族资本的纺织厂、面粉加工厂投弹。全亚洲最大、最先进的印刷厂-商务印书馆也在此时被炸毁。 1937年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日本在中国各地的驻在人员,突然出现在各个关键经济部门,成为“接受大员”,“没收”中国的工厂。 中国经过甲午战争赔款、庚子赔款、1911年后的善后大借款,中国已经处于国家破产状态。为了表现所谓“大国风范”,中国从外国借钱来还债。战乱频繁让民不聊生,而社会动荡又造成腐败横行,正如曹汝霖所说:与外国签订的各种条约胡乱堆放在房间的角落里,没有人知道详细内容以及截止时期,只有日本人到了要获得利益的时候,拿着条约来找中国人谈的时候,才有人想起要找条约出来看。 高官对自己国家失去了信心,权力今天不用明天作废,他们有机会就要捞钱,甚至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不战而屈之,谋之上”,日本比中国人更娴熟地运用了《孙子兵法》,用收买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日本蔑视中国人凡官必贪,从清朝末年开始,甘愿充当汉奸、卖国贼的人就不绝于后。日本人认为收买中国官员比直接打仗合算多了。他们或让中国军阀相互打,或在支持双方的同时,选择一个给日本输送利益最多的。在日本人看来,只要能亡了中国,这些付出都可以加倍回收。 比如曹汝霖,靠日本人“夸赞”进入北洋政府高层,他对日本的回报就是泄露内部机密,让日本人对北洋政府在某个事项上会如何出牌知道的一清二楚。他利用从日本人那里获得的小钱,购买了开滦煤矿的股份,后来靠分红维持其在天津租界内的豪华生活。他同时还持有其他日本在华公司的股票,可“七七事变”后,日本军队打进长城内,东北、华北都成了日本的,日本哪还承认他的股东身份。 钓鱼岛撞船事件之后,日本领导人还继续强调“中日经济上相互依赖”,可他们抓住中国这个救生圈仅仅是为了让中国帮助他们摆脱已经深陷的经济漩涡。他们瞄准的是中国巨大的市场,绝不是为了帮助中国发展。哪怕SONY之类的产品100%在中国制造,但各个零件在分头进入总装厂前,利润都被分散转移到了日本本土,中国只挣到了少的可怜的工人工资、工厂使用费、水电费和一点点税费。如此“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如此“世界经济一体化”,谁也离不开谁?!这与当年台湾农民为日本种大米、种甘蔗没有任何区别。

❽ 日本是如何制定侵略中国的计划并推行的

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中叶,日本天皇就为政府确定了“开疆拓土”的政策。19世纪末叶,日本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国家后,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并将主要矛头对准中国。

它先后发动甲午战争、参加八国联军侵华、进行以争夺中国东北地区为目标的日俄战争,相继侵占中国领土台湾和澎湖列岛,取得在北京和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旅顺大连的租借权、长春至大连铁路的所有权和“附属地”的驻兵权,以及在中国开矿山、办工厂等特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借口向德国宣战,入侵中国山东,占领青岛及胶济铁路,并于1915年向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几乎要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急欲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8)日本如何发展中国扩展阅读

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中午,昭和天皇向全国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随后,接受投降的同盟国代表: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上将,美国尼米兹海军上将、中国徐永昌将军、英国福莱塞海军上将、苏联杰列维亚科中将,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新西兰等国的代表依次签字。

从1937-1945年8月15日,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青海外,我国其它省份皆遭日军铁蹄蹂躏,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共达620多亿美元,冻死、饿死者不计其数,从1874到1945日本侵华时期,中国非正常死亡累积人数至少达2.8亿,经济损失50万亿美元。

❾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中国是怎样的发展情况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几乎同一时期进行,两国都面临的都是外敌侵略,封建统治危机四伏情况.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同治维新,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了近35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在两次鸦片战争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着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洋务运动的直接成果——清军水师在甲午海战的覆没使洋务运动最终黯然收场,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也深刻影响了出生于19世纪末的一批中国人。甲午海战失利后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等一批领土领海于日本,更加重了清廷的统治危机;日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军事战胜中国,深刻激发了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对后来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2]

❿ 日本发展历程给中日关系及中国发展的借鉴及启示

日本的发展史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人口素质,防止两极分化,自强不息。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
日本拥有不足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积和极为匮乏的自然资源,却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笔者随团到日本研修和考察,在领略世界经济大国的富裕、发达和文明程度的同时,切身感受到我们在许多方面需要向日本学习。其中,最让我们感慨和深思的是日本低起点、快速度的发展史!
19世纪中叶之前,和中国一样,日本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接触到欧洲的新兴文明。1853年,美国军舰开进了日本港,日本国门从此被打开。日本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成为被压迫的国家和民族。自此,国内矛盾触发,幕府统治结束,明治维新开始。明治政府推行“富国强兵”政策,迅速提高了日本的综合国力,也将日本引上了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945年,日本战败,整个国家经济陷入崩溃边缘。其后,在以美国为主的外力下,日本开始了国家改造和经济复苏。1960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今天,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我们不能否认,日本创造了一个奇迹。考察日本的发展史,结合在日本的见闻和感受,笔者认为以下几点经验对中国的发展应当有所启示。
改革和创新是发展的灵魂
不断改革和创新,为日本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历史上,日本曾为中华文明所折服,虚心向中国学习,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日本看到了西方文明,又虚心向西方学习。1871年,日本政府派出了100余人的考察团,赴欧美进行了历时22个月的考察访问,对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司法机构、教育体系等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我们参观日本参议院时,见到大厅里矗立着当年的考察团团长,后来的四任首相、三任枢密院议长的伊藤博文的铜像,日本人民至今没有忘记他。西方取“经”后,日本开始了深层次、全方位的自我革新,很快走上了发达的资本主义道路。二战后,日本又开始向美国学习。20世纪50年代,日本派出大批青年赴美留学,多数学生学成后回国。从当今的日本生活方式可以看出,他们已将东方和西方文化融为一体,善于兼收并蓄,勇于变革创新,虚心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使日本最终确立了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是发展的战略选择
日本是个非常重视人口素质的国家,总人口1.27亿左右,人口密度是我们的2.5倍。在东京等大城市,购物、就餐等生活都需要排队。日本人无论在车站、超市或其他地方都自觉地排队,这种意识体现了日本国民的素质。日本把国民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把功夫下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体系。日本的教育制度与我国相似,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初中以下为义务教育,入学率为100%,高中升学率为96%,大学升学率为50%。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问题。1990年日本制定实施《终身教育法》,以促进形成学习型社会。日本教师的地位很高,公立学校的教师列入公务员行列,其工资高于政府一般的行政官员。笔者认为,与日本相比,中国人口多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但不能把它看成一个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把一切问题都归于此,怨天尤人;而应当在毫不松懈地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好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防止两极分化是日本始终坚持的发展道路
有数据显示,与美、英、德、法等国比较,日本的犯罪率最低。这与日本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关。日本战后的飞速发展阶段,虽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由于国家采取的措施得当,社会没有形成两极分化,并逐步消除了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据有关机构调查,日本居民认为自己的生活状况与别人比较处于中档的比例,其满意度1958年为72%,1979年为91%,1989年为87.3%。多数日本人认为,自己所处的是一个“平等社会”、“无阶层社会”、“同质社会”。日本消除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维护社会公平是日本二战后始终坚持的发展道路。日本战后的发展史很注重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缩小。日本解决收入差距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建立比较平等的工资体系,企业内部的管理层与普通员工的工资差距较小;二是对农户、个体户、中小私营企业的个人所得征税率较低;三是个人所得税递增率高,在日本,你如果拥有1亿日元,实际上只有3000万可以支配。
自强不息是日本的民族精神
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已经固化为日本民族的优良品格。许多日本人对军国主义侵略史已经“淡化”,这已经引起国际公愤;但是,他们对自己战败时的惨状却记忆犹新。江户东京博物馆内,不仅存有当年东京等地被炸情况的图片和录相,还有专门制作的一些场景模型,他们教育后代不要忘记“悲惨的过去”。与日本人交谈,提到日本历史,他们总会滔滔不绝地讲述被美军轰炸的情景。可见,这些已经深深扎根于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成为激励其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翻开日本近代史,可以看到这个国家变化发展的轨迹:闭关锁国导致了民族屈辱,由民族屈辱而富国强兵,富国强兵之后便对外侵略,对外侵略险些造成国家破碎,战后的日本又在废墟上再次腾飞。50多年来,日本因战败而迎来了和平,被占领而实现了民主改革,失去了在国际事务的发言权而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成功。这些变化发展尽管有外力在起作用,但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其面向未来、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能不让人赞叹。
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在积极发展自身的同时,需要积极借鉴日本发展中的有益经验,我们要学会从日本的发展史中获得重要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吸收日本发展模式中的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
资料链接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
日本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发展在战后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
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战争毁灭了日本42%的国民财富,经济混乱,物价飞涨,大量失业,通货膨胀。借助占领军的巨大影响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产以平息通货膨胀,稳定国民生活”的政策,进行了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稳定了通货膨胀,经济开始恢复,1953年接近战前水平。
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9.8%。1966年追超英国,1967年追超法国,1968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注目,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
中速增长期(1974—1991年)。受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日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靠贸易立国的日本经济被迫加快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重化工结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结构。这期间GDP年均增长4.3%,比高速增长期下降一半。
经济危机并走出困境期。进入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但目前仍是世界经济大国。受到企业效益恢复的刺激,设备投资逐渐复苏,雇佣及收入环境正在逐渐得到改善。由于企业的推动,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越来越明朗。

阅读全文

与日本如何发展中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航空和中国哪个机型最好 浏览:272
如何建设中国300字 浏览:587
印度和印尼什么区别 浏览:805
中国有嘻哈盖是哪里人 浏览:619
中国反腐什么时候结束 浏览:357
伊朗为什么会成为重灾区 浏览:82
蓝色警戒1伊朗怎么打 浏览:184
每次小费给多少印尼盾 浏览:271
伊朗靠山是哪个国家 浏览:390
英国利兹租房网上均价多少钱 浏览:834
江西瑞金去越南怎么走 浏览:824
中国大地保险口碑如何 浏览:518
英国司机身体状况如何 浏览:313
中国范儿刮刮乐多少一张 浏览:924
英国女人喝什么茶 浏览:347
印度死亡多少人肺病病人 浏览:301
美国打伊朗怎么样了 浏览:219
中国的五十铃是哪个厂家生产的 浏览:243
印度单日新增多少新冠病人 浏览:508
越南南方是什么派别 浏览: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