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人怎么欣赏诗

中国人怎么欣赏诗

发布时间:2022-05-24 17:31:33

‘壹’ 如何欣赏古诗

古诗词一般由三个内容组成:(一)、意境 (二)、语言 (三)、形式欣赏古诗词就把这三方面作为切入点,来探究古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与形式美。我们就从这三方面入手,寻找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一、 意境美古诗词的意境大约可分为八个方面:1、雄奇阔大写景:雄奇壮美,气势雄浑;抒情:奔腾震荡,磅礴酣畅 语言:渲染夸张,惊心动魄。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 作者: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2、旷放开朗写景:脱尘拔俗,虚实相生。 抒情:旷达开朗,舒缓绵长。语言:健朗明快,奇谲俊远。 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3、苍凉悲壮 写景:苍茫阔远,峭拔萧疏。抒情:毫纵雄健,慷慨苍凉。 语言:古朴遒劲,刚正惨烈。如: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4、深邃沉郁内容:深蓄积厚,感情深沉,曲回郁结语言:不事雕琢,绝少夸张,长于以情动人。如: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以上四点表现出的形象是:崇山峻崖,横绝太空;大河横前,波涛汹涌。这四种给我们的美感是:激扬振奋,奔放热情,深沉坚实,劲健悲慨。体现一种阳刚美。5、浓艳瑰丽大多是题材为酒边花开,盛装美人之类。艺术形象:金碧辉煌,浓艳绝人。如:温庭筠《菩萨蛮》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送君闻马嘶。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6、淡泊静谧题材是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飘逸情趣。如: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7、清新素雅题材:大自然的景物,纯洁的人物。表现手法:细致纤丽,清奇婉转,像是“流泉鸣琴”。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8、凄冷寒凉情事环境大多是哀伤凄冷,如愀如悲,如泣如诉。以凄婉楚恻打动人心,以悲剧的形式来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产生审美的愉悦。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以上四种比较杂,有浓妆艳抹的,有清静淡雅的,有凄婉忧伤的,以此来表达诗人的际遇情怀。

‘贰’ 古诗词是如何欣赏

古诗词一般由三个内容组成:(一)、意境 (二)、语言 (三)、形式欣赏古诗词就把这三方面作为切入点,来探究古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与形式美。我们就从这三方面入手,寻找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一、 意境美古诗词的意境大约可分为八个方面:1、雄奇阔大写景:雄奇壮美,气势雄浑;抒情:奔腾震荡,磅礴酣畅 语言:渲染夸张,惊心动魄。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 作者: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2、旷放开朗写景:脱尘拔俗,虚实相生。 抒情:旷达开朗,舒缓绵长。语言:健朗明快,奇谲俊远。 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3、苍凉悲壮 写景:苍茫阔远,峭拔萧疏。抒情:毫纵雄健,慷慨苍凉。 语言:古朴遒劲,刚正惨烈。如: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4、深邃沉郁内容:深蓄积厚,感情深沉,曲回郁结语言:不事雕琢,绝少夸张,长于以情动人。如: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以上四点表现出的形象是:崇山峻崖,横绝太空;大河横前,波涛汹涌。这四种给我们的美感是:激扬振奋,奔放热情,深沉坚实,劲健悲慨。体现一种阳刚美。5、浓艳瑰丽大多是题材为酒边花开,盛装美人之类。艺术形象:金碧辉煌,浓艳绝人。如:温庭筠《菩萨蛮》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送君闻马嘶。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6、淡泊静谧题材是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飘逸情趣。如: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7、清新素雅题材:大自然的景物,纯洁的人物。表现手法:细致纤丽,清奇婉转,像是“流泉鸣琴”。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8、凄冷寒凉情事环境大多是哀伤凄冷,如愀如悲,如泣如诉。以凄婉楚恻打动人心,以悲剧的形式来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产生审美的愉悦。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以上四种比较杂,有浓妆艳抹的,有清静淡雅的,有凄婉忧伤的,以此来表达诗人的际遇情怀。二、 语言美诗词的语言最精粹,最精炼,它概括力强,体制小,要求语言必须准确、生动、形象。如同绘画的颜料。如《红楼梦》香菱学诗,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直”说明这里荒旱无风,将士的刚强和坚强就表现出来了。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十个字六种景物,野店晨霜,旅客道路的辛苦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三、 形式美在诗歌的发展中形成的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其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独具一格。早期是“四言”,到了汉魏六朝,“五言”“七言”兴起,到了南朝,齐代永明年间,有人发明了汉字声调,根据这种声调,以及双生叠韵这些规律来研究诗句中的声、韵、调的配合,要求写诗“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间轻重悉异”。讲究对偶,就出现了注重音韵的新体“永明体”,到后来,格律诗的形成,及后来的骈文和词、曲等文学样式。 到了唐代初年,在此基础上产生律诗和绝句(格律诗是从唐代开始的),包括后来的词曲,在句速、每一句的声调,字的声调,以及句末的押韵,句与句之间的对仗,全诗的这种结构的规律,都有一定的格式。所以,格律诗就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基本形式。诗词曲都是如此。有了一定的格律要求,读起来轻重缓急相间,长短有致,抑扬顿挫,韵调和谐,这就更加丰富了十个的表现力和艺术美。古典诗词格律要求很严格,比较复杂,但基本要求主要是三个方面:1、平仄;2押韵;3、对仗。概而言之,我国古代优秀的诗、词、曲作品有着高度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

‘叁’ 古诗词赏析的方法

一、写景抒情诗。

写景抒情诗主要描绘的是山水名胜、唯美的自然风光,其写景手法通常采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衬、对比等。

在赏析时,第一步就是要指出其写景的手法;第二步就是简要概况一下诗中呈现出的景象和写景手法的作用。

第三步就是要揭露出诗人抒发的是何种感情,有的是赞扬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仅是抒发对眼前美景的喜爱,有的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反衬自身仕途或遭遇的不幸等,这主要从写景手法和诗人当时所处的背景展开论述。

二、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主要描绘所咏之物的形与神,以此寄托诗人高尚的情怀,表现诗人的志向。这类诗主要是状物,描写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拟人、反衬、正衬、对比、欲扬先抑等。

在赏析时,第一步是将诗人所状之物的形给概括的描述出来;第二步将形反映出来的神加之于诗人身上,可结合诗人历来的形象和所处的背景来综合判断。

例如,陶渊明咏菊,菊花可能并不能给人带来淡泊名利的神韵,但是结合对诗人的了解可知,陶渊明是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故可综合判断诗中所传之意。

三、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主要通过缅怀历史英烈或描述历史典故,来表明诗人的立场和情感。这类诗主要是绘史,描写的方法最常见的有对比和衬托。

在赏析时,第一步就是要点明诗人所描绘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基础;第二步就是要结合作者写诗当下的时事背景,两者加以比较;第三步就是道明诗人的主观看法和抒发的情感,这类诗多半是借古讽今,亦或是抒发沧桑巨变、物事人非的怅然之情。

四、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主要通过描绘边塞壮丽的风光和将士们的军旅生活,来表现将士们的思乡之情。这类诗的绘景通常大气豪迈、恢弘壮丽,故而多采用夸张、比喻等手法。

在赏析时,第一步简要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和边塞将士的生活;第二步就是道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魄;第三步就是以诗人的立场表达其自身的情感,通常是对将士们的敬意。

五、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主要描绘自然风光和农家生活,诗境大多清新淡雅,宁静隽永。这类诗一般融合写景和记事,手法多变,词藻优美。

在赏析时,第一步描绘自然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景象;第二步抒发诗人对恬静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可结合诗人背景,考虑是否还表达了诗人想要归隐田园的隐居之意。

‘肆’ 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

我是一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喜欢读诗,写诗,背诗。自从人类群居集体生产和生活的时候开始就有诗歌产生了,诗歌,记录了人类的每一步发展,描写生活,歌颂美好,歌颂爱情,赞美圣贤或批判丑恶。从魏晋风度到大唐盛世,诗歌更是达到了顶峰,优秀诗人层层辈出。诗与词也是齐头并进。到了宋代,词的发展也是登峰造极。我欣赏古诗词就是从最早的诗经读起,以诗歌来探寻古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诗词把中国的文明与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通过欣赏古典诗词,更加了解了文明古国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欣赏诗词要了解诗词的出处,社会背景和诗人所着诗词的艺术形式和高度,也读一读诸如【人间词话】解析类工具书,通过它更能广泛和深入的解析诗词的艺术形式,艺术高度,和社会意义。这仅是个人的一己之见,希望能给予借鉴。

‘伍’ 如何欣赏外国诗歌

诗歌欣赏,无论中外都有一些共同规律。比如说,都要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追求诗的意境美;都要驰骋想象的翅膀,获取言外之旨的蕴藉美;都要反复吟诵,领略诗的形式美和音乐美等等。然而,欣赏外国诗与欣赏中国诗又有所不同。这主要取决于三方面原因:首先,是外国诗同中国诗本身的差别(需要说明,外国诗这个概念极其宽泛,除了中国诗以外,世界各国的诗都可以包括在内。其中有些东方国家如朝鲜、日本等,它们的诗或受中国影响,或同中国诗比较接近,我们这里主要谈的是外国诗中的西方部分,以欧美诗为主)。每一国的诗都植根于它民族的土壤,反映着不同的民族生活、时代风貌、社会习俗,在诗体、风格、形式上都自有特色。拿中国诗同西方诗相比,中诗重抒情,西诗重叙事;中诗以简隽短篇为优,西诗以长篇史诗见长;中诗讲含蓄,西诗多明朗……差别甚多,论诗的标准自然也有所不同。其次,是翻译的转折。诗是所有文体中最难翻译的,因为诗的音韵,诗的内涵是很难翻译而不受损伤的,无论是直译(按字义译),还是意译(按意思译),都将丧失许多原诗的精彩,甚至面目全非。正像茅盾先生所说:“诗经过翻译,即使译的极谨慎,和原文极吻合,亦只能算是某诗的Retold(译述),不能视为即是原诗。原诗所备的种种好处,翻译时只能保留一二种,决不能完全保留。”(《译诗的一些意见》)阅读译诗比起欣赏外国诗的原作,意趣锐减,不可同日而语。再者,是读者的口味。中国人吃面包香肠,总觉得不像正式饭食。中国历来以诗国着称,自己有世界上最丰富宝贵的诗歌遗产,唐诗宋词几乎家喻户晓,从而也养成了我们自己的欣赏习惯,审美趣味,中国人往往以欣赏中国诗的眼光、心理去鉴别外国诗的优劣,这就容易发生偏差。
以上三方面因素造成了我们在欣赏外国诗时的一种隔膜感和心理障碍。那么,欣赏外国诗究竟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呢?怎样才能实事求是地,公允地去评价、鉴赏外国诗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不宜苛求外国诗的音韵美。
我国明代诗人谢榛说过,好诗应当是“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四溟诗话》)。这四条标准里,除了第四条外,前三条讲的都是诗的语言美和声韵美。黑格尔也曾说:“至于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惟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谓富于意象的富丽词藻还更重要。”的确,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吟诵如歌、悠扬悦耳,是诗的魅力之一,这对于格律诗来说尤为重要。自由诗虽无严整的格律,但仍需用别种方式体现出它的语言美和声韵美。
然而,这种语言美和声韵美,一旦换了一种别国语言,它的美也就至少丧失大半了。因为各国的语言结构和特征差别很大,翻译主要是词语和意思的转达,却不可能转达语音。英国诗人雪莱在《诗辩》中曾说过,“诗人的语言牵涉着声音中某种一致与和谐的重现,倘若没有这种一致与和谐的重现,诗也就不成其为诗了。”所以他认为“译诗是白费力气。”这话虽然失之偏激,但有相当的道理。比如,我们读一下梁宗岱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之十八首: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他可爱也比他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他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给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
但你的长夏将永远不会凋落,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
这诗将长在,并且赐给你生命。
译者严格遵照莎翁的十四行体的格律,以四、四、四、二的句式,译成ABAB(天婉践短)CDCD(烈蔽折毁)EFEF(落芳泊长)GG(睛命)的韵式,译得很显匠心,文词优美,诗意甚浓。但这种韵律适用于英语的特点,却不适合汉语。我们读惯了中国诗的押韵方式(或一韵到底,或偶句押韵等),对于莎氏的这种韵律仍难感受到它的音乐美。
再如,雪莱的《西风颂》有许多模仿西风劲烈的声音,尤其是它的开头:
OwildWestWind,thoubreathofAutumn’sbeing,(哦,犷野的西风,秋之实体的气息!)
用英语朗读起来大有西风扫荡一切的磅礴气势。魏尔伦的《泪洒落我的心》里,诗人大量采用了回旋韵(即每一节首尾两行重复同一词作韵)和谐音词(如ilplenre\|ilplent哭泣—下雨)造成一种和声共鸣的效果,来表达诗人心中难以排解的苦痛。尽管我们的译家尽了很大努力,体现出了原诗的部分风貌,但朗读英文和法文原诗的音韵效果用中文是绝难体现的。所以,我们欣赏外国诗,主要是读它的内容,对诗的音乐美不能苛求,外国诗的朗诵效果一般是不理想的。
当然,诗的音韵美并不全靠外在的语言的音乐性,还需依靠内在的情感的韵律,即诗人情绪和情感波动的节奏。这种情感的韵律美同语言的音韵美,原是互为表里、和谐统一的。译诗虽难传达语言的音韵美,却可以较多保留情感的韵律美,这对自由诗来说更为明显。所以在译诗中,自由诗比起格律诗来,在音韵上的损失要小得多。何况还有一些外国诗,语言的音韵美也可以不同程度地翻译过来。比如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主要靠阶梯式的鲜明的节奏,字句又简短劲健,朗诵起来铿锵有力,很有感染力。由此可见,外国诗的音韵美并非全都丧失,只是不要像欣赏中国古典诗那样期望过高而已。
二、不宜寻章摘句,一味追求文词美。
诗的语言是高度精炼的,汉语又大多是以单音字为基本单位,欣赏中国诗往往着眼于字词之美。我国古典诗歌一向讲究炼字、炼句,有“诗眼”“词眼”之说。这些“诗眼”“词眼”大多能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融贯全篇的作用,所谓“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所谓“一字妥贴,则全篇生色”。因而,从齐梁时代的诗论、文论巨着《诗品》《文心雕龙》始,就有了寻章摘句评诗的先例。寻找名句、佳句,并细加玩味,成了我国读者的一种欣赏习惯。
外国诗里固然也不乏名句、警句。像雪莱《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像歌德的一些格言诗,像日本一些精彩的俳句,也很受人喜爱。因为外国诗也讲究语言的锤炼,讲究文词的华美。古典长诗不说,即便是现代派诗人的即兴之作也随处可见其用语之精妙,读读庞德的《地铁车站》、艾略特的《窗前晨景》就可见一斑。
然而,外国诗的语言美,主要不在于个别字、词的妥贴上,能称之为名句传世的,也远不像中国古诗那样多。外国诗语言的魅力大多是以整体形式表现出来的。即使有些警辟的妙句,也往往离不开前前后后的整体结构,很难脱离全诗单独摘出,而不受损伤。比如莎翁的十四行诗,其结尾两句大多称得上是诗中警句,但它一般是全诗的总结,离开了前面十二句,只读最后两句是会深感逊色的。这同中国古诗里摘出某些名句可以独立欣赏是不一样的。倘同中国诗比较的话,它似乎更接近于那种“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汉魏古诗。
三、不可拘泥于欣赏中国诗的传统习惯。
正像白色在中国显示丧逝,在西方表证婚喜,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心理、习惯,在欣赏诗歌方面同样如此。诗,所以能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很重要原因在于它能激发起读者的联想,得到言外之旨,弦外之音的乐趣。巴尔扎克曾在《幻灭》中说:“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艾略特也说:“一首诗对于不同的读者可能显示出多种不同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诗,可以看作是一块激发人想象的多棱宝石,人们从不同角度,借助于不同的光照,可以焕发出绚丽缤纷的不同光彩。一般说,能够激发起读者的联想愈多,这诗的诗味就愈浓,也就愈值得人欣赏。所以雪莱把诗解作“想象的表现”。
激发想象的多寡固然主要取决于诗本身的优劣,但也同读者的文化阅历、审美趣味相关,还同读者的心理素质、欣赏习惯以及想象力有关。就拿欣赏心理和想象力来说,我国的读者读中国诗,一见到“柳”字就会联想到春天,想到爱情,想到送别,想到缠绵;一见到“月”字马上会联想到思亲,思乡,团圆等。这是因为我国读者在中国古诗中见惯了这类诗句,诸如“客舍青青柳色新”,“杨柳岸,晓风残月”,“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类。柳色伤别,望月思乡,已积淀成了我国民族的传统心理(我国人民对中秋团圆的重视即是一例)。所以,狄德罗说:“鉴赏力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捷性”。可是,外国人对柳、月之类就未必如此。外国诗人很少咏柳,专写月亮的也不多,而且一般不把它同爱情、思乡直接联系到一起。这里既有民族的心理差异,也有语言习惯的不同。英国语言学家瑞恰兹认为科学的语言是“指称性的”,而诗歌的语言却是“感情性的”。故而同一词语在不同人心里往往会引起不同感受。这在语言学上叫做“语感”。夏丏尊曾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引自《叶圣陶论创作》)很显然,这种语感的差别,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来说,无疑相距很大。中国把杜鹃当作哀怨的化身,有“杜鹃啼血”之说,李商隐所谓“望帝春心托杜鹃。”而在华兹华斯的名诗《致杜鹃》里,却把杜鹃称为“欢乐的鸟”,激发起诗人的是美好的童年回忆;中国很少有人写诗咏唱玫瑰,玫瑰在中国人心目中十分平凡。但在西方,玫瑰却是爱情的象征,是西方人最喜爱的花种,咏赞玫瑰之作多不胜数。彭斯的名诗《一朵红红的玫瑰》,中国人读来未见十分出色,在西方却几乎家喻户晓,传诵不绝。这就告诉我们在欣赏外国诗时,不能用我们固有的心理定势和传统习惯去衡量,而要依据所在国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去加以理解。对于中西诗风的差异也同样如此,中国人喜爱含蓄美,并不能因此轻视西诗的明朗美;中国人不喜爱读长诗,也不能因此贬低西方史诗的价值。

‘陆’ 怎么欣赏诗歌

如何欣赏古典诗歌?推荐给你以下几点:
一、 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音韵美、语言美。
诗歌要读。诗的美,诗的意味,有很多在读时才能感受到。因为语言是有声音、有节奏的,不同的声音、节奏能表达不同的情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种短小的句式,急促的节奏,高昂的声音,本身就让人产生气势磅礴、铿锵有力的感觉,表达了诗人高唱入云、雄浑博大的气魄。而柳永的《雨霖铃》就不同了,“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柔缓的节奏,低回的吟唱,让人感受到诗人柔肠百转的离愁别情。
欣赏诗,要读。读诗,还可以配以基调一致的中外名曲,更能展现诗的音韵美和语言美,提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如:吟诵《孔雀东南飞》若配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更容易让学生品味诗的凄美动人之处。
二、 沉思冥想,再现诗人描绘的画面。
诗歌是最纯粹的语言艺术,它以语言形成一个个意象,配以读者的想象,可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如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我们把诗中的意象组合起来,眼前好像出现这样一幅画面:湛蓝的天空多么明净,黄叶飘飘铺满了大地,江河也染上了秋的颜色,水气雾霭凝成了秋的绿意。夕阳西下,映照着山的身影,天水相连浑然一体,只有无情的芳草还是那样无动于衷,远远地逸出在夕阳之外。
诗人借想象把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我们再借想象,把古诗中的艺术形象通过再现而展示出来,使美的感知内容得到补充,使自然和人得到和谐统一。
三、 涵泳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思。
诗歌之所以能产生极强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它具有优美的意境。“意”是对事物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境”是形象,具体的景物和生活画面。意境是合景与情而言,古人有所谓“诗情缘景发”“意与境合”“思与境偕”的说法,诗歌欣赏要由“境”入“意”。要完成由“境”到“意”的升华,把诗人浓缩的生活还原,把诗人结晶的感情展示出来,需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抱负及诗人写诗的社会背景和心理背景。如:要理解李清照前期词的清新明快与后期词的深沉低吟,便要知道李清照晚期因国破家亡而导致的与前期迥然不同的生活状况及思想状况。
四、 融身诗境,引发感情的共鸣。
所谓融身诗境,就是沉浸在诗歌给我们造成的整体的情绪感受里,由此及彼,悟出对人生、对人类、对宇宙的新发现、新理解。这种新发现,这种新理解,可能还是很不具体的,难以用语言表达,但在我们的心灵里,确乎感到了什么,觉出了什么。它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离开了物质实利的世界,使我们受到诗的陶冶、诗人的感化。
陆游说:“能追无尽景,始见不凡人。”能够神游诗的意境,才是一个高明的鉴赏者。惠特曼有一个诗学见解:纸上之诗,严格说来,还不能算诗,只有读者心中引起的感受才能算诗。在诗歌鉴赏中,鉴赏者通过自己的创造性的形象思维获得了意境,并能融身其中,引发共鸣,也就是获得了诗。
下面,以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为例,对上述内容作一具体而系统的阐释: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首先,反复吟诵,品味出诗歌低缓沉郁的格调。
其次,闭目冥想,在脑子里再现诗歌的画面:在寒风急雨的摧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飘落满地的红花,被夹着寒风吹来的寒雨打湿,犹如美人伤心之极而和着胭脂滴下的眼泪。谢了春红而伤心落泪的林花不甘早谢,似在乞求人们再多看几眼,不要狠心离去。然而,落花有意,风雨无情;人虽有心,美景难再。
......

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越调•天净沙]《秋思》可谓马致远小令中的绝唱。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同时存在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念奴娇》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
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
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
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
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
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对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僳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因此,前人论曲,无人推崇这首小令,艺术眼光很高的王国维将它列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并评论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深得唐人绝句妙境“(《人间词话》)。

‘柒’ 如何更好的鉴赏现代诗歌

一、通过想象解读意象

想象是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我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神思》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想象”这一论题。其实,无论写诗也好,写其他的题材的文学作品也罢,都是离不开想象的。对于诗歌来讲,想象无疑是诗歌的特色之一,也是诗人写诗最重要的道具之一。谢冕老师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实际上,就是通过想象去把握诗歌的意象,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就应该从这些问题入手: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含义?诗歌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想象,离不开诗歌语言环境。
《我爱这土地》写了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核心是鸟,借此表达作者对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主旨。从诗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从修饰语可以看出,大地遭受着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这些结论的得出,无不是通过想象,依据诗歌本身的语境解读出来的。

二、通过抒情解读情感

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诗人用其独特的个性特征,用其精练的创作手法,而不惜多次修改以致达到与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诗歌的巨大艺术魅力也在于此!它不像小说,擅长于设置波澜起伏的情节、描写栩栩如生的人物。所以,解读诗歌,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而是求得情感上的共鸣。
如韩瀚写张志新烈士的诗歌《重量》:“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
诗人发挥了自己独特的想象力,精心构置了一个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中心,这就是“生命的天平”。抽象意义上的“生命”本来是无形的,因而也无所谓轻重。诗人借助“天平”这一具体可感的意象,赋予无形之物以有形,并且衡量出不同生命的轻与重。诗人在“生命的天平”的一头安放着烈士“带血的头颅”,另一头则是“所有的苟活者”,使读者由这一形象画面获得视觉上的不平衡感的同时,体会出诗人对烈士的无限崇敬,对他人、对自我的否定与批判,读者的灵魂怎能不为之震撼!它必然会在读者的心灵深处产生一种共鸣。

三、通过猜想解读主旨

诗歌是浓缩的智慧,以最有限的诗句,拓展出最无限的空间;以最精短的形式,承载起最博大的内涵。所以,有时我们要去“猜想”,即对诗歌内容、作者、背景等作综合性思考。
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读这首诗,抓住三个要点:第一节中的“黑夜”“黑色”,第二节中的“光明”。“黑夜”象征着那场空前的浩劫,这种“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之象征;“黑色的眼睛”在这里具有双重寓意:一方面是指这双眼睛曾被“黑夜”所欺骗、所熏染,另一方面指这双眼睛在被欺骗之后发生了深刻的怀疑,它在黑暗中,渐渐培养起一种觉悟,一种适应力和穿透力,它具有了全新的品质,最终成为“黑夜”的叛逆,成为“寻找光明”的生命意志的象征。
有了这种语感,你就会因“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得到一个意象:漆黑笼罩,夜己漆黑,眼己漆黑,一切皆黑,这个世界除了黑,一切皆无。但是“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却在这一片黑暗中显示出了一个亮点,这个亮点虽然也是黑色的,但是这却是黑得发亮的眼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它形象地展示了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是多么顽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环境中生存,即使被最恶毒地摧残,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也不会磨灭。黑暗的巨大和善性的顽强于是就在对比中得到了彰显。
短短的两句诗,冠以一个博大的题目,揭示一个庞大的主题,一代人就被顾城浓缩成两行,无尽话也被顾城浓缩成18个字。《一代人》既是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

四、通过咀嚼解读内涵

含蓄是一种表现艺术美的方法。含蓄是诗歌语言的特色,是它和散文、小说等语言的最大区别之处。宋朝的梅圣俞说过,写诗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可谓道出了含蓄的真谛,故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司空图讲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苏东坡讲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沈德潜说的“弦外音,味外味”,施补华说的“忌直贵曲”,都表达了和梅圣俞相同的看法,因为诗贵含蓄,只有含蓄的诗词才能诗意深厚,韵味无穷。诗歌因不直说而增加欣赏的困难,通过咀嚼品味含蓄,可以较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
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写了一位“美人”。诗人很吝啬,全诗没有用一个“美”字,甚至连美人的相貌、体态、举止和服饰都没有一点描绘。她的“美”藏在“看风景的人”的眼睛里,比“风景”更吸引人,皎洁的美占领了别人思绪翻飞的夜晚,藏在别人的梦里,活在读者的心中。
总之,解读现代诗歌的途径很多,而不限于笔者以上所列举的几种。此外我们还要掌握一些其它的解读方法,句式、结构、章法,节奏美、跳跃性等等都是我们鉴赏诗歌的途径。但无论用什么方法,读懂一首诗,并能产生共鸣,获得愉悦,就是成功!

‘捌’ 古诗词欣赏的步骤是什么

诗歌鉴赏常常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是考虑诗歌的表现手法,1、直抒胸臆3、情景交融5、用典抒情7、叙事抒情2、借景抒情4、托物抒情
答题步骤

(1)解释该词在诗句中的具体含义,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分析。
(2)点明该词运用叠音的手法。
(3)展开联想或想象,描述该词所在诗句的内容或景象。
(4)分析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景物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点明富有韵律感(音律美),增强了表达效果。
这类题的答题模式:
这首诗中( )是叠音词。这个词的意思是( ),描绘了( )画面,烘托了( )的意境,表达了( )情感,妙用叠音词,富有韵律感(音律美),增强表达效果。

(8)中国人怎么欣赏诗扩展阅读:

常见古代诗词的六种描写手法介绍: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
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
(1)侧面描写———衬托
(2)各种修辞手法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5)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
(6)正面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玖’ 诗歌的欣赏要领

古诗词鉴赏方法: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古诗词鉴赏方法:常见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拾’ 赏析古诗词的一般方法

赏析古诗词无非两方面。

一是形式,是近体诗,古体诗,词牌,散曲,还是哪一种格式?古诗词的格式要求相比于今天的现代诗要复杂得多。有些朋友喜欢一开口就说意境——意境更重要是没错的,但是你首先得看是什么东西的意境对不?

就好像你老是对着一条狗说人品好,你说能不能说服别人?首先得是个人,咱们才能讲人品对不?

诗之所有为诗,是有要求和规则的,和现代诗的无下限相比,古诗词对于先做个人是有明确要求的。所以赏析古诗词,首先你得确定它是诗,再确定它是什么诗,然后再具体看内容意境。

就好像我们夸一个人,首先得是个人,然后看是男人还是女人,男人就英俊威猛,女人就柔美娇妹——这是不能乱的。当然现代诗就和现代人一样,可以乱一乱,但是古诗词绝对不行。

作古诗词赏析尤其要注意这一点,不要被一席人的纯意境论给忽悠了。


第二,自然就是看内容,以及内容的拔高——意境了。这其中还包括了各种修辞手法对意境的凸显,也就是说咱们先看写的是什么,然后就要看写得好不好了。

至于内容意境的高下,各人有各人的判断,有欣赏水平的不同,但是也有大数据下的分析。比如说这首诗作的背景、诗人的性格、当时遇到了什么事情,这都是我们赏析一首作品的时候需要注意到的——其实无外乎就是搞清楚诗人的情感逻辑,他为什么会这么想?他为什么会这么写?让他这么想的景色、事情,如果放到我们身上,我们会发出什么样的感叹,或者如何处理?

一旦我们的代入和诗人的情感放送同步,那就能深切体会到诗人在创作时的感情波动——这就叫做产生了通感,指导了是人要说什么,情感共振出诗人当时创作诗歌的情境。

心领神会,就是赏读一首诗词的最高境界。

如果你还能表达出来,那么就是一篇极佳的赏析文章了。

所以赏析古诗词,无非是从格式上分析,从内容上赏读。

这和创作诗歌的时候是一样的,诗人写诗,无非是有内容要表达,然后选择一种合适的体裁抒发。

这就是一个诗人情感变成文字,文字再共振出读者情感的过程。

阅读全文

与中国人怎么欣赏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黑手党的基地在哪里 浏览:608
印度積架路虎多少钱 浏览:923
意大利虐狗怎么判 浏览:445
印度面条多少钱一碗 浏览:281
亚投行为什么帮印度 浏览:166
中国的睡衣出口怎么样 浏览:441
德军为什么有印度兵 浏览:192
中国五千年有多少次被灭族 浏览:939
朝鲜什么时候属于中国 浏览:574
伊朗美金和欧元怎么贸易 浏览:480
50元印尼盾是多少人民币 浏览:666
意大利女裤44对应国内什么尺码 浏览:418
意大利餐馆怎么走的 浏览:706
什么号码打印尼手机划算 浏览:914
去年中国马拉多少伊朗的石油 浏览:252
贝纳利在意大利叫什么名字 浏览:935
印度目前的状况如何 浏览:285
瑞士意大利山脉什么为界 浏览:328
中国龙族世界在哪里 浏览:795
凯撒是越南哪里 浏览: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