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哲学艺术有哪些

中国哲学艺术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5-23 18:26:25

① 中华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

《溯源》第一部:这是一部史前之前的历史,记录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等人的前生前世在上一个世界末日来临之前,为世人所做的一切。这是一部历史,更是一部哲学史,它屡屡打破人的惯有思维和认知,带人回归自然,回归自性,回归生命的源头。在这里,提出了一些哲学理念,通过德弘、小龙、巨蟒等“人物”,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溯源》第二部:这仍然是一部史前之前的简史,通过概述魔鬼丹家族几代人的不同梦想和追求,引出了骇人听闻的“升灭计划”,从而提出了“精神生命”和“生命精神”的理念。“升灭计划”实施之后,地球上的人类经历了灭亡与重生,然后又一次从兴旺走向衰落,由此揭示一个并非秘密的秘密,即并不新鲜的真理——贪婪和私欲必将导致灭亡,不论是国家,民族,集体,还是个人,而生命的最终归处是由“生命精神”走向“精神生命。

《溯源》作者红尘闲云确立的一个选题,计划用二十年的时间完成至少五十部长篇。其写作规划是,以我们国家的哲学发展为主线,借助相关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寓哲学于故事,让读者在趣味横生的故事中,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从而打破惯性思维,重新缔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事实上,第二部是第一部的前奏,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真相,讲述了盘古和女娲造人的过程,掠过了“女娲补天”的真实镜头,交待了主要人物们出现在第一部中之前的一些经历。由此引出十方式思维。可以这样理解:《溯源》(第一部)只不过是一个“前言”,《溯源》第二部也不过是一个“大序”。
注:已完成(即将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

② 中国哲学对中国艺术有什么影响

从《易经》开始,中国古典哲学便走上了形而上学的朴素的唯物与神秘主义的哲学之路。知白守黑的中国书法艺术正是在艺术领域诠释了《易经》为代表的,特别是顺从阴阳五行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哲学基本理义。

然而在庞杂的中国古典哲学体系中,真正对中国书法艺术产生重大影响的代表,笔者认为非老庄体系和孔孟体系莫属。老子与庄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以朴素的唯物观点,把天地万物终归于一个字,即“道”字上。在他们的体系中,道是天地之始,是万物之终。道是一,有了道才可以生二,生三,生万物。于是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道的发展变化虽是物质的,但因为道的不可知性,又决定了道所影响的思维形式是形而上的,是可心悟但是不可知的,道又是在自然中自由自在的存在的。

正如《逍遥逰》中的北冥之鱼可以水击三千里,扶摇上九天。其自由之举可以称为现代西方美学思想中所表达的最壮美的自由形式了。现代西方美学思想刚建立百余年,而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的老庄等先哲们已经在其不朽的《道德经》、《庄子》中进行了对美的形式准确无误的叙述。老子的《道德经》中治大国如烹小鲜,它的大美之谈以及庄周在《逍遥逰》、《齐物论》等着作中以寓言的形式物化的美的最高境界的阐释,真正从哲学的角度阐述艺术与哲学的深源关系。至于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章法布局以及知白守黑,运笔中的气盖山河之势,我们不难看出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子。而中国书法史上的晋书的伟大辉煌也正是老庄哲学的嫡系——玄学思想在当时的影响,使一代士族贵族开创了晋朝书法艺术的长河之源;于此,我们还是不能不谈谈孔孟体系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书法的深远影响。

孔孟哲学以中庸、礼、乐为核心,其中庸的思想筑建了封建制的基石上,礼恰以礼仪之法度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准则,而乐的哲学思想又以活泼的形式对后代进行施教。中庸的严肃性使我们的民族遵守了方正。所以在中原之地,无论是城或家都是以方形为主。从中国文字的演变看,原来错落自然的大篆被方正的小篆、隶书、楷书所代替,特别是到了唐朝方块字几乎成了主宰中国书法的主流,其中中庸之道的影响可想而知。孔孟哲学中的礼在书法中被发挥至法度,成为宫廷书家们力推并加以普及的书写法度,其肃然性不亚于一种崇拜。而“乐”的思想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中国书法艺术的创造。细观历代书法作品,特别是行、草书的创作过程,乐的思想是贯彻始终的。中国书法是线的艺术,由于毛笔的运用,这种线的艺术千变万化,就如同一曲伟大的乐章,抑扬顿挫,时如万马奔腾,时如轻声细语。正是书法中的这些一挥而就,下笔难改的线,使中国的书法艺术成为伟大的不可复制的艺术精品。所以“乐”的思想在中国书法艺术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再如由于宋朝时,人们遵从朱熹的理学,所以当时文人以理学思想为艺术感悟的基础,使以宋四家为代表的一代书法艺术达到了美的最高点。

由于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佛学进入中国后即被改造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即“禅宗”的体系。“禅宗” 的体系即是“吾心即佛”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书法艺术也提倡起“书为心画”的口号,许多书家即以心写书,使书法艺术有了许多文人的心境,一种不雕不饰,天真率直的书风使中国书法真正做到了最有法度的艺术,含韵着最自由的形式的美的诠释。

现在我们也许知道,艺术的创作其实就是艺术家思想的体现。书的是法,而表现的却是意,这种意就是艺术家们头脑里的思想,是几千年中国文化,中国的古代先哲们总结的伟大思想的物化。

书法创作和欣赏活动的每一步都是在审美的范畴内进行。所以什么是美学?什么是审美?进而如何阐述书法中的美?是我们在认识、创作、欣赏书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美源于社会劳动,是劳动认识和创造美;而唯心主义哲学却认为美是心灵的感应,是心里的认识,是天才的创造。这种创造是不被社会物质所左右的,因而美的创造是形而上学的活动。在这一点上唯物与唯心两大哲学学派争论不休,这是哲学家们的问题,我们在此且不去探究。然而作为美的本质却是被人们认识的过程,这个认识既是社会性的,这一点是无疑的。那么美的本质是什么呢?从美被认识(发现)到审美的全过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完整的形象过程,即一件美的东西其所处的地位是完全不为人的意识或物质所左右的。但它却依附于物质与意识之中,然而它却不能被物质的或意识的东西所左右。简单地说,美是自由的形式。而只有自由的形式才真正的体现了美的本质,因为美的本质是自由的形式,所以人们的审美过程也是自由的形式。例如面对一件艺术品,人们观察的角度不同,取得的视觉美感就不同。而人们的心里反映不同对其的美感也不同。同时人们对于同一件艺术品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其审美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对于美的创造也同样为本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对外界的认识,及对所创造艺术形式的把握的不同,而形成了艺术美本身的高低不同。如一个艺术家处于社会生活纷乱、战争、饥寒时期,这些现实冲击着艺术家的生活,在这样的情形中艺术家是不会创作出和谐优美的艺术形式,取而代之的却是崇高、峻拔、险峻的壮美艺术形式。因为只有这样艺术家才能表现现时,才能抒发其内心对所处社会现象自由形式的表现。同样在和平舒适的社会环境中,由于没有了战争与饥饿现象,所以艺术家与人民一道安居乐业,这样舒美的艺术形式就回到艺术家们的创造本体。这样的时代,优美的、自由的表现形式自然而然地在艺术家的手中表现出来。因此艺术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总是随着社会生活的现状而相互体现。我们说大凡审美过程应该包括壮美和优美两大体系,但总的审美形式应该是对自由形式的追求。中国书法艺术从产生到发展也是沿着这一轨迹而形成和发展的。

中国书法从一开始出现就具备了美的本质形式,具备了自由的形式的一切特征,是艺术美的形式。无论书法的初创期的象形,还是真、草、行、隶、篆的五体形式,笔势字画的变化都给人以自由度极强的想象和观赏空间。同时书法艺术家们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的自由的表现形式,更能说明书法艺术具有“美”所涵盖的本质——自由的形式。另外从书法艺术品的欣赏角度看,同一时间,不同的观者以不同的心态对其的欣赏,都能得出不同的审美观点,这一特征正是审美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现象;在书法作者的创作过程中,由于书者所处时代,所持心态等主观与客观因素对书法作品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就此我们得出书法艺术从创作、欣赏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创造美和审视美的过程。

美的过程是一种被认识,被发现的过程,这一点就和规律一样,规律是发现的过程,是认识和掌握运用的过程,而美恰恰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书法艺术作为审美的对象,也自然有这样的过程。它从契刻到书写,从绘画式的笔顺到规范的点画结构,从字形到章法,从甲骨、金文到真、草、隶、篆等多种艺术形式。从简单的划道到枯、湿、浓、淡、飞白诸法的运用,书法艺术也是走着一种被认识掌握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③ 以中国哲学与中国艺术的关系为例,阐述哲学对艺术发展的作用

我国哲学历来是走在艺术前面的,我国哲学按照思想分,主要分为释、道、儒,其中儒道思想的主要发展源头是,易,易的许多思想和观点也直接影响了当时乃至后世艺术的发展。不准确地讲,儒家主要发挥了易中干卦的思想,整体气象比较含弘光,相对应艺术风格就是比较恢弘大气,如汉文化中常见的器物造型,往往厚重朴实;道家主要发挥了坤卦的思想,同时对于易的用有很大发挥,如楚文化器物造型往往细腻雅致。魏晋开始玄学(三玄:《易经》、《老子》、《庄子》)的兴起道家对于书法绘画艺术的影响尤为显着,这种影响可以到元代达到了顶峰,书画作品皆以逸品为上,即是道家思想影响到审美的一种体现;而佛教思想的传入在大大丰富中原思想文化的同时,也对中原艺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在发展中慢慢融合逐渐本土化,而最后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佛教是雕塑艺术在艺术发展上绝对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当然思想对于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建筑艺术、音乐、戏曲等诸多方面。

④ 中国古典哲学对于艺术有什么影响

中国古典哲学对于艺术的巨大影响既体现在作家和作品中,也体现在对于某些艺术流派的影响,如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始玄言诗派”,在魏晋时期流传了近百年时间,这些玄言诗以老庄玄理为主要内容,有明显脱离现实的倾向,也是哲学和艺术生硬的结合。中国哲学——美学对艺术的巨大影响,更是体现在历代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和书法理论等等之中,形成了意境、意象、元气、虚实、理趣、风骨、神韵等许多中国艺术特有的范畴和命题,直接对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产生重要的影响。此外,中国美学的三大主流——儒家、道家和禅宗都以各自不同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中国艺术,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使得这种影响更加错综复杂,需要我们从多彩多姿的艺术作品中去仔细辨析。

⑤ 中国哲学对中国艺术有什么影响

一个民族、时代、社会的艺术,必然与这个民族、时代、社会的哲学相联系.哲学是民族、时代、社会的自我意识,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表现出深刻的哲学观念,它不仅是民族性格、时代精神、社会思潮的产物,同时也能动地参与形成民族性格、时代精神和社会理想,是自己的民族、时代、社会的代表.

亘古至今,绘画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的产物,它是人们的主观思想、理性认识和审美观念在实践的客观反映。多年来,它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一个民族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绘画观念既是社会和民族的人生观、人性观、社会观、历史观、伦理观、价值观的具体反映,也是其哲学观的具体反映。
而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根源。透视中国画,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哲学思想对它的深刻影响。诚如潘天寿所言:“中国画的基础是哲学。”实际上,中国画与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一个血脉相承的有机体,或者说中国画是中国哲学的艺术表达方式。
李德哲发言
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绘画艺术从非自觉进入到自觉创作阶段,要滞后于中国哲学思想的成熟。早在先秦乃至西汉时期,中国绘画所表现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思想并不十分突出,更没有纯表现自我的写意绘画。其原因在于没有文人的主动参与,尤其缺乏中国哲学思想的注入。虽然在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使中国哲学思想空前繁荣,涌现了许多思想流派的诸子百家。他们各自着书立说,主动参政议政。但是到了中国大一统的秦朝,则只确立韩非子“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法家专制思想为治国之术。
直至汉武帝刘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的哲学思想才定于一尊。“举贤良文字之士前后百数”。当时文人当政之余也绘画,久而久之,文人把他的道德文章注入到绘画理论和绘画创作当中。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治政的国家,文人当权影响最大,于是文人画就成了中国画的主流。文人是“志于道,须臾不离道”的,文人评画、论画、画画总离不开“道”。“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准则,这就是中国画多以哲学为本的原因。无论评画、作画,必须以哲学为准则。
在中国绘画思想的体系中,其中就以儒、道、释这三家哲学思想的争鸣为主线,可以说中国绘画思想的发展就在这三家思想不断争鸣与交替发展中前进着。
孔子是中国最早的大哲之一,他基本不谈天道。孔子很重视阐发“道”范畴的人伦涵义。以至于“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的一位学生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也就是说孔子不但罕言天道,而且罕言抽象的人性,对形而上的思辨鲜见诸《论语》。他的三大观念是:仁、礼、中庸。而三者的中心都是人本,都围绕着人格美、人性美、人的行为美、人类社会秩序美在思辨。所以儒家哲学又称为入世哲学。在儒家的“修身”、“务本”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画家必须有高尚的人品,必须读书,必须有广博的文化修养等。“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绩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儒家思想的尊教化、重人伦的“礼”、“仁”思想,直接影响中国画创作的立意及主题思考。“恶以戒世,善以示后”、“明劝戒、着升沉”、“台阁标功臣之烈,宫殿彰贞节之名”、“成教化、助人伦、穷则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在中国画技法中,儒家的方法论― “中庸”,“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直接影响创作语言的运用。绘画在古人看来也既是“道剖而器,德降而艺,即为世资,亦用资世”。这和孔子曾说过的“古之学者也为已,今之学者也为人”,实在是如出一辙。“为己”就是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改造自己。自己为好了,为政自然公正,作文自然充实,绘画自然高雅不俗。

⑥ 举例说明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国古代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国古典哲学的特点是自然与心灵,中国古代艺术的特点是自然和心灵,尤其要心领神会。
比如园林艺术,经典的中国园林注重意境,似乎天然自成,常常可用鬼斧神工来形容,尽量避免留下人为的痕迹。这种艺术跟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是一脉相承的。

⑦ 思考:中国哲学与中国设计的关系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派设计艺术的关系

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派艺术。西方现代哲学是指 19 世纪中叶以来,为数众多的欧美哲学思潮和流派的总称。西方现代哲学在本体论上,大多具有唯心主义色彩,在认识论上大多具有非理性主义色彩,在人生哲学上大多具有悲观主义色彩。西方现代哲学对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如果没有西方现代哲学作为理论基础,就不会有所谓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
西方现代派艺术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未来主义、迷惘的一代,存在主义文艺、荒诞派、抽象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等数量繁多的西方文艺流派的总称。其思想根源是各种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与后现代为西方现代派艺术从美学思想到创作方法上提供了理论根据,对现代派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方现代派艺术在形式上大多标新立异,追求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其中一些艺术技巧和手法具有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艺术的表现空间,增加了艺术的表现手段。但是,现代派艺术常常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否定和排斥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把一些艺术主张推向极端,使得作品怪诞离奇、隐晦费解、抽象混乱,有时达到了极端荒谬的程度。
从哲学与艺术的关系看,西方现代哲学成为现代派艺术的思想根源,现代派艺术又用艺术的方式宣传了西方现代哲学各流派的思想。有一定的西方现代哲学流派,就会有相应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

中国艺术高度的表现性、抽象性和写意性,来源于它同哲学的自觉联系。通过中国哲学来研究中国艺术,通过中国艺术所表现的哲学精神来理解它的形式。它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统一。追求人与自然、即“人道”与“天道”的统一。这种统一,作为艺术表现的内容,也就是情感与理智的统一,即所谓“以理节情”。把“以理节情”作为音乐创作和一切艺术创作的一条原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独到的地方。
国美学把艺术看体一种成就德性化人格的道路,所以它不要求把艺术作品同具体的客观事物相验证,而是强调“以意为主”,即所谓“取会风骚之意。”即使“传移模写”,目的也是为了“达意”。所以也可以“不求形似”。
按照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的传统精神,除了把艺术看作是思想感情的表现以外,它还把艺术同道德、同一种特定的人格理想联系起来。与《诗学》同时出现的中国第一部美学着作《乐记》指出“乐者,德之华也。”“乐者,通伦理者也。”这样的概括,标志着一条与西方的模仿论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乐记》以后的中国美学,包括各种文论、诗论、画论、书论、词论、甚至戏剧理论,都是沿着这一道路发展的。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表现说”则是先秦美学的核心,在情与理的统一中,将“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作为最高境界。同时,中国哲学“以和为贵”,认为“和”是世界万物最本真、最具创生性的状态。和即是谐和、统一,是艺术最基本的性格。一切矛盾得到调和的世界才是最高的美,一切艺术作品,也正是世界调和的反复。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在中国古典美学看来,是不言而喻的,最广义的艺术也就是最广义的哲学。

⑧ 佛教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有哪些

摘要:佛教对中国文化有重大的影响。从哲学、文学、艺术甚至日常生活都能看出佛教的烙印。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化;哲学;艺术;风俗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在中国也是最主要的宗教。事实上,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不只限于宗教,它产生的影响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大大超出了宗教之外,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显着的影响。
在哲学领域,中国古代哲学受佛教影响颇深。魏晋南北朝时期,般若学起先通过玄学传播,其后两者相互融合,最后玄学被般若学所取代。到了隋唐时期,佛教甚至超过儒学,成为最强大的思想潮流。唐末宋初,禅宗独盛,在当时的思想界占据重要地位。宋明理学的“理一分殊”、“明心见性”等思想,都是吸收了佛教思想、的成果。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特征是不仅有浓郁的道德说教,还有诗意、唯美的内容,但对形而上的思考较少,并且逻辑性差。而佛教包涵了很多思辩的内容,蕴含了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就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的思想,特别是佛教的唯识、般若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理性和思辨精神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文学领域,佛教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许多汉译佛经具有文笔畅达、词句典雅、善用譬喻的特点,因此对于中国诗歌的影响极大。佛教中的“声明论”,即语言学中的音韵学和训诂学,导致南朝音韵学上四声的发明和诗歌格律的制定,促进了南北朝的山水诗的发展,并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佛教思想,尤其是般若空观和禅宗禅理,也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更多样化。佛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了便于给一般不识字的百姓讲说佛经故事,宝卷、讲俗等由此产生,促进通俗小说的发展。总的来说,中国小说形式、内容、取材和观念的发展变化,都收到了佛教的影响。
在艺术领域,佛教更是在中国古代的绘画、建筑、雕塑都刻下了烙印。汉明帝时期,是我国佛像、佛寺、壁画三大艺术的肇始。这是以从印度带来的佛像置于洛阳白马寺中,并在佛寺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图于壁为标志的。佛教对于绘画方面的影响表现在题材、绘画技巧和观念上。受禅宗影响产生的“禅画”,对唐宋以后的山水画及人物画产生了极大影响。佛教思想下产生的绘画与中国古代绘画强调写实的“工笔画”是完全不同的。王维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一。他将自己参禅所领悟到的意境结合到诗画中,因此他的画以气韵为主,表现了高远淡泊的“南宗”画风。在禅宗精神影响下产生的绘画,脱离了死板的风格,与大自然结合在一起。唐宋至明清到画坛,凡是有名作和名气的画家,都深受佛教思想熏陶。他们的作品往往深远宁静,大有超然物外的意境。禅宗几乎绘画同盛衰,这也算是中国画史上的一大特殊现象了。至于建筑方面,中国早期寺庙的建筑格局是以供奉佛舍利的佛塔为中心的,佛塔是建筑的主体,僧舍和寺庙一般在佛塔的周围修建。这与古印度寺院的建筑风格与要求一脉相承。唐宋时期,寺院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格局:从建筑形式上看,塔在殿的后面。宋朝时期,寺院建筑的格局开始盛行“伽蓝七堂”,如佛殿、法堂、僧房、库房、山门、西净、浴室。南方的寺院有不少是修建在山里,因此常常是借势而建,上高下低。寺院建筑通常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形成了层层叠叠的纵深之感。有的寺院在建筑的构想上十分巧妙,他们使用厅、台、楼、阁、长廊等建筑设施连接整个寺院,院内种植有花草树木,荷花池,果树、苗圃、菜园、茶园等,以鹅暖石铺成小路,构成了寺院建筑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建筑,以及修行者之间所形成的特殊关系,相互关联,彼此呼应,体现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清净、安详、自然、朴素、优美和谐的意境。中国古代的建筑,注重精美而不求实用。如房屋前后的陈列布置,左右的点缀,均有说法,不是西洋以实用为目的的建筑物可比。因此,一般佛寺结构的精致,气派的庄严,气势的弘伟,都是仿效印度原始佛教的状态。至于中国大陆各地都遍布着的佛塔,更能代表佛教的精神,给人神圣崇高之感。中国古代的塑像及铸像也是以佛教的传入为契始的。炖煌石窟之佛像与壁画,形态十分逼真,人物栩栩如生,甚至有飘飘然欲飞之势,实在是中国艺术界的无价珍品。此后经数代的发展变化,至盛唐时,三大艺术终于达到灿烂辉煌、登峰造极的高度,至今仍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忽视的瑰宝。
在风俗方面,中国的传统习俗也受到佛教的渗透和影响。由于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西方净土、饿鬼地狱和吃素念佛等观念,一些与之相对应的民间习俗也就随之产生。由于中国人重视孝道,因此中国佛教的特色之一便是为死去的亲人诵经念佛以便超度亡魂。佛教谈论的孝,不仅要求要侍奉供养,更要使其止恶行善,进而了生脱死,离苦得乐。也因此,佛教提倡的“孝”扩大并充实了中国孝道的内容。佛教还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产生了的影响。如元宵节是释迦麽尼降服众妖魔的日子,因此元宵节要点花灯,灯火辉煌象征着世界的光明和美好。佛教寺院种茶和饮茶的风气也推进了民间茶文化的发展。因为坐禅是佛教徒日常中的重要环节,而坐禅要求头正背直,静心专一。这样长时间静坐,容易导致疲劳困倦,需要清心提神,因此饮茶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好的途径。特别是在禅宗盛行之后,很多禅寺中还专门设了茶堂,把它作为禅僧讨论佛理,招待宾客,品尝名茶的地方。事实上,我国的许多名茶,最初也是产于寺院的。比如碧螺春茶,是由江苏洞庭山碧萝峰水月院僧人首先制作的,它的原名是“水月茶”。通过饮茶,禅师能够把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茶中得到一种领悟。禅师在茶宴上,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与茶道融合在一起,拓宽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内容。③
此外,中国传统音乐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我国古代就十分重视音乐,认为音乐有怡悦性情、改善民心的作用。佛教音乐被称为“梵呗”,它对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僧侣起初用民间或宫廷乐曲改编而成的佛曲,由善于歌唱的僧人进行创新,形成了新的佛曲,促进了中国佛教音乐的不断发展。唐代音乐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佛教音乐更为繁荣,尤其琵琶演奏的艺术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到了宋元时期,器乐演奏开始盛行起来,而佛教也较多地采用这一通俗形式来颂扬佛、菩萨,并以此来吸收更多的佛教信徒。因此佛教音乐对保存和发展民间音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明清时期,众多城市及农村集镇不断兴起,各种民间音乐形式普遍得到发展,其中也包含了佛教音乐的元素。
文化的交流是双方面、相互的。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过程中,佛教文化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二者相互促进,才导致了佛教中国化和中国化佛教盛行的局面。(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⑨ 中国剪纸是如何代表中国原始哲学的

剪纸艺术是汉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那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空间观念的二维性,刀味纸感,线条与装饰,写意与寓意等许多方面。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

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

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

民间剪纸之所以能够得以长久广泛的流传,纳福迎祥的表现功能是其主要原因。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

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民间剪纸《鹿鹤同春》是民间传统的主题纹样。民间鹿与禄同音,鹤又被视为长寿的大鸟,因此鹿与鹤在一起又有福禄长寿之意。

在民间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人力劳动成为生存的保证,摆脱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们永恒的理想。民间剪纸以各种形式表达出对生命的渴望,袒护生命,颂扬生命,表现生的欢乐,对生命的崇拜成为人们虔诚的信仰。

《鹰踏兔》是民间洞房的喜花之一,也是传统纹样,在民间流传极广。鹰喻“阳”,同鸡、鸟、鸦一样。在民间神话中称太阳为“三足鸟”,民间称太阳为“鸦”。兔寓意“阴”民间称月为兔。

鹰踏兔暗喻男女情爱,反映了生殖崇拜的主题。民间剪纸中常见的坐帐花、喜花都以隐喻的方式表达出对生命繁衍生息的崇拜与追求。

《扣碗》、《抓髻娃娃》、《鱼唆莲》等为主题的剪纸作品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民间剪纸的表现语言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托物寄语,借用那些约定成俗的观念化形象,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期盼。

种种质朴的怪诞而又包含率真至美的剪纸造型,来源于原始的视觉思维方式和民间审美观念;来自于有程式体系和意象造像组成的独特造型体系;来自于中国的本原哲学和世界观,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阅读全文

与中国哲学艺术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英国怎么废除奴隶制的 浏览:633
如果伊朗石油出口会怎么样 浏览:845
为什么印度最好的城市都那么脏 浏览:295
为什么英国人的厨艺差 浏览:178
印尼盾10000等于多少人民币汇率 浏览:404
印尼什么手机卡信号好 浏览:282
怎么寄东西到印尼 浏览:973
意大利熊油治什么病 浏览:459
意大利黑手党的基地在哪里 浏览:609
印度積架路虎多少钱 浏览:924
意大利虐狗怎么判 浏览:447
印度面条多少钱一碗 浏览:282
亚投行为什么帮印度 浏览:166
中国的睡衣出口怎么样 浏览:442
德军为什么有印度兵 浏览:192
中国五千年有多少次被灭族 浏览:940
朝鲜什么时候属于中国 浏览:575
伊朗美金和欧元怎么贸易 浏览:480
50元印尼盾是多少人民币 浏览:667
意大利女裤44对应国内什么尺码 浏览: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