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的哲学思想有哪些
哲学是研究一般性问题的学说。一般性问题包括:物质、意识、认识、方法、逻辑等。
科学是研究具体性问题的学说。具体性问题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经济等。
在古代,哲学是研究所有问题的学说。如《周易》(周文王)、《道德经》(老子)、《论语》(孔子)等,这些着作的内容包罗万象。《周易》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开端,随后诸子百家提出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在近代,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纷纷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如《九章算术》、《本草纲目》(李时珍1578 )等。
在当代,哲学与科学明确分工,哲学负责研究和解决一般性问题,科学负责研究和解决具体性问题。
其实,哲学早已融入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当中,成为大众化的知识。可以说,现代的普通人都是哲学家,而那些号称哲学专家学者的人都是骗子,因为他们热衷于讲一些虚假的概念和脱离实际的道理,外加几句鸟语,故意把别人搞糊涂方显自己高明,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是在侮辱人们的智商。
哲学并不存在什么深奥的道理。如《王氏哲学》言简意明、通俗易懂,普通人都能理解和掌握。凡是普通人能听懂的哲学就是真哲学,凡是普通人听不懂的哲学就是伪哲学。
Ⅱ 中国传统哲学都包括哪些方面
引言:中国传统哲学都包括哪些方面? 中国的传统哲学文化是有很多方面的,只要传统哲学的源头就是在诸子百家的时期。当时是因为中国传统的思想还没有定下来,百家争鸣的文化更是让中国传统哲学得到了一个融合,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等。最后虽然封建统治是以儒家为主要的主旋律,但是依旧有其他的思想相以衬托,所以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是比较悠久的。
中国的礼仪也是在不断进步的,从传统的哲学中就可以看出中国的礼仪是有很强大的规矩的。无论是从老师还是学生的看法或者是君臣之分等等这些在古代时都是比较严格分明的,并且阶级层次也是比较固化,这也是中国传统的礼仪。其实这些思想不仅是友好的同时有坏的流传到现在的中国的礼仪都是更加礼待他人的一种好的方面。
Ⅲ 中国两大本土哲学和宗教传统,道家和儒家,它们有什么区别
中国两大本土哲学和宗教传统,道教和儒教,大约在同一时间(公元前 6 至 5 世纪)分别起源于现在毗邻的中国东部省份河南和山东。这两种传统在中国文化中渗透了大约 2500 年。两者都与个人创始人有关,尽管在道教的情况下,老子这一人物极为晦涩,他的传统传记的某些方面几乎可以肯定是传奇。一个传统但不太可能的故事是,老子和孔子儒家创始人(公元前 551-479 年)曾见过面,这位前(年长的)哲学家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如此,他们各自的传统有着许多相同的观念(关于人性、社会、统治者、天堂和宇宙),并且在数千年的过程中,他们相互影响和借鉴。
作为古代的爱好者,孔子广泛地试图复兴早期周国(始于公元前 11 世纪)的学问、文化价值观和礼节习俗,以此作为在道德上更新他那个时代(公元春秋时期)和促进个人修身——获得美德(仁,或“仁”)和成为道德楷模(君子,或“君子”)的任务。孔子认为,人人不论地位高低,都可以有仁,这体现在一个人的社会交往中,对他人表现出仁爱。修身的君子通过多年的学习、反思和实践获得道德成熟度和自我知识;因此,他们与在道德上像孩子一样的小人(小人;字面意思是“小人物”)形成对比。
在接下来的 1500 年里,孔子的思想被后来的哲学家以各种方式解释,他们被公认为自己的儒家和新儒家哲学学派的创始人。大约1190年,新儒家哲学家朱熹出版了一部孔子评论汇编,并以口头和书面形式传播。它被称为《论语》或《论语》,自此被视为对孔子生平和教义最可靠的历史记载。
Ⅳ 中国有没有正常人的哲学
难道中国的哲学,是不正常人的哲学?
《哲学杂谈》
哲学与道学
天道,指宇宙及生命的衍化。人道,即为人处世之道,指个人或群体同外界联系时,应当具备的方法、原则及态度。天道与人道合称源道。
天道学,指人类对于天道的领悟与认识。人道学,指人类对于人道的领悟与认识。天道学与人道学合称道学。
至于“哲学”,思来想去,我也无法给出完美的定义,姑且理解为:对天道及人较为深入的领悟与认识。显然,道学与哲学,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中国哲学
中国文化,崇尚厚重,不事浮华。因而,古代的圣贤,注重“有利于人,有功于世”;对于不大实用的哲学问题,谈论较少——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此类典籍乏人问津而难以流传。
所以,中国的哲学,比较务实,功利性明显;其主要内容,便是对天人之际与为人处世的探讨。
此外,中国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是其它文化无法企及的。由于先哲对阴阳之理,有着深入的领悟,所以思考问题,更为透彻。因而,中国的哲学,更显高深;也需要很高的智慧,方能理解。
因为透彻,所以古代的圣贤,思考问题时,直抵根本,而无凝滞于细枝末节。斯人分析哲学问题,往往由内向外拓展,如同炸鞭炮。在旁人看来,其思想由于缺乏理性,而更为深奥难懂——最典型的,当数道家对天道的阐述。
浅谈西方哲学
对于西方哲学,鄙人涉猎甚少,只能谈谈肤浅的印象。
所谓的“西方”,并不局限于西欧,也包含以西欧文化为主流的国家和地区。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环境;并且,整体而言,西方更为注重“独立”与“自由”——所以,西方文化,更显丰富多彩。
在我看来,西方哲学,多元化与学术性明显。与中国相比,西方的智者,对天道与人的思考,更为广博、繁琐。但是,斯人难以直抵核心,因而常常由表及里探究,如同剥洋葱。
所以,西方哲学:注重逻辑,富有理性,易于理解;也各具特色,万紫千红,且常常文辞冗长。此外,西方的智者,喜好探讨各种哲学问题,而不大关心实用与否;恨不得将“人”拿来“解剖”,把每一个细节都弄明白。
浅谈哲学之未来
在近现代,中西方哲学,似乎都发展乏力。
如今的哲学家,思想之高深,远不及中国的圣贤;思维之宽广,也难以逾越西方的先哲。所以,斯人要么靠研究前人的着作而立身,要么凭后者忽视的细微补丁而成名。
如果没有能够比肩前人且自成体系的名家,日后的哲学,必将停滞不前——与物质遗产一样,若不能继往开来,精神遗产虽可代代相传,却会渐渐减损。
若是立志于在哲学上功成名就,最现实的路径,便是中西合璧——将中国哲学的高深,与西方哲学的宽广,两相融合。当然,前提是,要有很高的智慧——而这智慧,源于道德。
看待哲学
如果知晓哲学包含人道学,那么:应该不会有人,再去质疑前者的意义。哲学的终极意义,便是助人获得最高的智慧与幸福;当然,对常人而言,其最大的价值,便是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
若中国的读者,将国学经典视如草芥,而把西方哲学奉为珍宝,甚至尽心竭力地研究后者——即便收获再多,也不过是给哲学家提鞋的佣人,终究上不得台面。
再者,西方哲学山头林立,思想复杂,篇幅巨长;若对于世事人生,没有深刻而正确的感悟,则缺乏强大的思辨能力,容易在浩瀚的烟海里迷失自己。
须知优秀的哲学家,也是杰出的道德家。若哲人道不高,德不厚,智必不达;便是声名再大,着作再多,也不过是二流货色,必为有识之士所轻视。
此外,以吾愚见,若跻身为哲学家之后,斯人尚不能与幸福相伴,甚至常和痛苦为邻——其作品,不看也罢;便是想去了解,也无须深读。
Ⅳ 中国现代有什么着名的哲学家吗
金岳霖,熊十力,梁漱溟,牟宗三,胡适,冯友兰,南怀瑾等。
1、金岳霖
金岳霖(1895年7月14日-1984年10月19日),男,字龙荪,祖籍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出生于湖南长沙。
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着有《论道》、《逻辑》和《知识论》。
2、熊十力
熊十力(1885.2.18—1968.5.24),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汉族。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镇张家湾人。
中国着名哲学家、思想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 。与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和张君劢、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被称为“新儒学八大家”。
1949年以后,以特别人士身份邀请参加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后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因文革期间患肺炎而心力衰竭,在上海虹口医院病逝,享年84岁。
着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干坤衍》等书。
其哲学观点以佛教唯识学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体,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中国和海外,《大英网络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3、梁漱溟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
中国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生着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4、牟宗三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省栖霞人,祖籍湖北省公安县,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的影响很大,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牟宗三较多地着力于哲学理论方面的专研,谋求儒家哲学与康德哲学的融通,并力图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学”。
代表作有《心体与性体》《才性与玄理》《中国哲学十九讲》《中西哲学之汇通》《现象与物自身》《佛性与般若》等。
5、胡适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着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哲学家
Ⅵ 中国的哲学都有哪些
从年代分,有古代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当代哲学。
从派别上分,有儒家哲学、道家哲学、宗教哲学。。。。。。。。
从流派分,诸如诸子百家、黄老之学、宋明理学。。。。。。
。。。。。。
。。。。。。
。。。。。。
Ⅶ 中国优秀传统的人生哲学有哪些
那就是中庸哲学,《周易》讲的是中庸,儒家讲的也是中庸,中庸哲学里面包含了一切的优秀传统思维。中庸,就是中用,中行,秉持中道,物各得宜,各得其利,人各得其分。
中庸真正的内涵,其实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取中间、或者是和稀泥那种。普遍认为的“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刚刚好”,也只是对中庸的模糊理解,下面我们对中庸的内涵做一个清晰全面的阐述:
1、“正”的思维。正者,无偏私也,至少要“己所不为,勿施于人”,不要老想着歪门邪道、损人利己,那样不得人心。
2、“位”的思维。做好分内事儿,在其位谋其政,不要试图包揽超出职位或者能力范围的事儿,做了也是达不到预想的结果,还会搞糟。
3、“时”的思维。时机不成熟,不能勉强,不急不躁,水到渠成。做好准备,等待胜利向你走来,而不是去追逐胜利,胜可知而不可为。
4、“势”的思维。势,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势只能顺,只能借,而不能违抗,要善于观大势。
5、“德”的思维。就是那种宽厚的品性,抽象地说,德指容载万物、培育万物,成其所成,成其所美,是其所是,皆大欢喜。通过这些作为,也增进了自身的能力,激发自己最大的潜能,成就了最优秀的自己,何乐而不为?
6、“适度”的思维,不要非红即黑,不要都两个极端,适度是一种“度”的把握和拿捏。
7、“条件”思维,也就是做事考虑外部环境,不要自己心里想啥就做啥,自己觉得无比正确,但是如果外部环境和内心想的恰好相悖,那就是不正确,就不能实施。
8、“序”的思维。做任何事,都有的方法流程,都有它的次序、秩序,这是方法的本质所要求的。
9、“层次”思维。层次是无处不在的,在某一次层次,只能解决某一类问题,不能同一个层次解决所有问题,这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各种职位就代表着不同的层次或者说的等级,再比如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市场之间也有层次关系。
10、“礼”的思维。礼是仪式,是程序,是文明礼貌,“礼”在不同社会其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始终都有,得讲究。
11、“阴阳”思维。阴阳同时存在,也就是阴阳相对,阴就是阳,阳就是阴,正就是反,反就是在正,好就是坏,坏就是好,这是辩证思维;阴阳互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好也不是纯粹的好,好中有坏,坏也不是纯粹的坏,坏中有好,就是不要走极端;阴阳互变,阴极反阳,阳极反阴,过犹不及嘛;阴阳也是合一的,阴阳一而二,二而一,万物皆太极,都是一个真假虚实的阴阳组合,不能单方面地看。
12、“君子”思维,中庸是君子秉持的思维,小人则无所不用其极。
13、“亲和”思维。亲者,仁爱也,是“德”的最好表现,仁爱是德发出的光(德之光也)。如果动辄打打杀杀,鱼死网破,这是无德。
当然,仁爱,不光有亲,有赏,还有刑罚,对于违法犯罪的行为,就得用狱,对于强盗就得用师,这是维护正道所必须要做的。
14、“管理”思维。从某个方面说,中庸其实讲的是管理之道,是做官的学问。任何事情,如果不主动去管理,任其发展,就会搞得一团糟,这也是熵增原理所要求的。道法自然,说的也是顺势自然,而不是纯粹不管不问,放任,甚至放纵。
15、“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致中和”的精神状态理解中庸,它的实质就是控制情绪,追求理性,做正确的事情。“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就要求人们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甚至让“负面情绪”这种概念在你的心智里消失。人最大的困扰是情绪化,导致人不够理性,中庸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的。《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君子所当损者,莫切于此。损什么呢?怒和欲。
由此可见,中庸之道大矣哉,它告诉人们做事,一定要考虑方方面面,全面思维,而不是偏执一面。在儒家那里,中庸就是其道德标准、思维观念和行为准则。对于现代人来说,中庸也确实有能力作为大家立身做事的思维之一种。
Ⅷ 现在中国的主流哲学思想是
回望中华历史,主流哲学思想似乎只有一个儒家思想,也许吧,但想一想,问一问,可能很多人不能否认。那么我们现在更关心的是,我们现在好像没有什么主流的哲学思想,再想一想,问一问,真的是这样吗? 我不这样认为,我们哪里会没有主流哲学思想!我们当然有!那就是毛泽东思想!听起来是不是马上会有人来笑话我,笑我傻,笑我文绉绉!那就尽管让他们笑吧,我不觉得傻,我倒是感觉我的认识来得晚了些,我经过这些年的学习,思考,我才逐渐有了一个较清晰的思路。可惜我们目前的教育形式欠缺,导致我们的受教育方式僵化,以致使很多中国青年一代不能很好理解,很好分析体会,倒是在他们本来叛逆的时代出现了潜意识里的拒绝接受,结果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我一说毛泽东思想就会被笑话。 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延续,每个时期都会、也要有主流的哲学、文化思想。我们要有破有立,但也充分继承和发扬,这样才是正确的,或者说辨证的,科学的,这也就是毛泽东思想——现代、当代中国的主流哲学思想,符合历史的发展,正如中华历史上的儒家思想,或者可以说是孔子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因此我认为中国目前不是没有重要的主流思想,主流文化,毛泽东思想不是空泛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同我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富于辨证的。但是我们特别需要、特别渴望、特别急切要做的是尽快、尽力完善、发展这种哲学思想,让我们普通的老百姓在心中、实际生活中能够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理解、掌握,以便于指导我们的生活。就是说我们有了主心骨,我们不再不知道我们现在在干什么,以后会干什么,我们不再心里彷徨,不再心里忐忑不安,不再有心里危机! 这里的“我们”,就是我们的热血之人,我们这个时代,仍然有着大量类似于五四时代的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内心的缺失,我们也真诚的期盼我们的祖国再次在文化上灿烂辉煌,我们也热切的盼望我们的“领头人”再次高瞻远瞩给予我们指引,让我们再次热血沸腾!我深深相信: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以“毛泽东”命名的哲学思想也会同儒家思想一样璀璨!
Ⅸ 中国有没有哲学
提起哲学家,第一时间会想起的是哪些人?可能是柏拉图,可能是笛卡儿,可能是康德、黑格尔,但也有人会想起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吗?但是在有的人印象或许会是:他们是思想家,但他们算哲学家吗?他们好像与哲学家又有点不同。
诚然,关于中国有没有哲学这个问题,在学界里也莫衷一是。在西方,大学的哲学系甚少会开设关于诸子百家的课程;“哲学概论”一课,不会有关于中国思想的介绍;在大部分英语哲学学术期刊,讨论儒家道家这些思想的论文,也是寥寥可数。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系、期刊,从来不只声称自己是“西方哲学系”或是“西方哲学学报”,而是直截叫“哲学系”与“哲学学报”。
如此情况似乎说明西方学界都预设了中国根本没有哲学这立场,否则上述情况不会出现。相反,在东方的情况就稍有不同,起码大学的哲学系会有不少中国哲学的课,也有不少期刊既接受关于柏拉图的论文亦接受关于墨子的论文。这个反差,只要上上一般西方一些大学哲学系的网页,看看它们的课程表,就会发现明显不过了。
哲学的本质?
接下来要讨论的便是西方哲学的本质是什么,而中国思想有否类似的地方。这个问题当然不好回答,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哲学家的哲学作品都十分不同。勉强来说的话,这是共同特色可能是︰讲求论证、严谨、有系统、可再细分成形上学、知识论及逻辑等范畴。下个问题便是,中国有没有思想符合这些条件?
这种思路,正是20世纪中国哲学家冯友兰的想法。他认为中国思想只是表面上符合不了这些条件,中国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把中国思想背后的严谨逻辑结构发掘出来。故此,他的《中国哲学史》(继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后,这是史上第二本中国哲学史)便把中国古代的不同思想分成人文主义、功利主义、怀疑主义等等。
但是这个做法的问题是︰
第一,以这个框架看待中国古代思想的话,很多思想可能会被排除在分析范围之外。唯一比较符合这些条件的学派,就只有墨家思想。更重要的是,就算是能符合这个“哲学条件”剩下的思想也好,他们的发展程度也肯定远比不上现代的西方哲学。墨家的〈墨辩〉篇当然有涉及语言哲学与逻辑问题,但现在还读他们的意义在哪里呢?这样看待中国思想的结果就是把中国思想看成一些极原初、肤浅、幼稚的形上学和知识论,无法说明其价值。
第二,这种做法也有穿凿附会之嫌,把西方哲学的框架硬套在中国古代思想之上,便失却了他们的原意。这问题最极端的表现,就像六、七十年代,整个中国大陆学界都在以唯物、唯心的二分区分去理解中国思想史,结果只是把孔子弄成不再是孔子。
讨论到这里,问题已经变成有没有一个既能包涵中国思想,又不会贬低到他们价值的哲学观念。这也是胡适、冯友兰那一代之后,中国哲学学者努力的方向。例如当代新儒家的牟宗三便认为︰
“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
他认可中国哲学存在,但强调中国哲学传统的特色︰西方哲学主要反省的对象是外在世界、上帝以及知识,而中国哲哲学主要反省的对象是生命本身。又例如最近亦有愈来愈多中国哲学学者,尝试发掘中国古代思想对当代西方哲学问题的贡献,不再只如以前般单纯比较,甚至无意义地穿凿附会。
总结
总的来说,中国有没有哲学这个问题之所以这么复杂,正在于“哲学”这个概念本身就十分复杂。甚至,很有可能“哲学”这个概念本来就没所谓本质,各式各样的哲学并没有共同拥有的特性,结果不如“中国有没有狮子”这类问题可以有明确的答案。但以中国哲学近代的发展来看,这门学科似乎有不少重大的发展,既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思想有更丰富的认识,西方哲学界对中国哲学亦有愈来愈多肯定。
既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保持警惕地说有所谓中国哲学,并以哲学的角度去理解中国经典,不论对中国文化传统,抑或对一般的哲学发展来说都会是好事。
Ⅹ 中国有哲学吗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中国哲学”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中国古典哲学,亦即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一是指中国古典哲学在现代的传承和发展,即中国现代哲学。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对这两方面的含义并没有作严格的区分,因为它们都关涉同一个问题:中国哲学究竟是“哲学在中国”,还是“中国的哲学”。[1]
严格说来,中国哲学被称之为中国哲学,始于上个世纪初,以胡适为首的一些留洋中国学者按照西方哲学的概念系统,疏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工作,迄今不过百年。在中国研究中国哲学,自始就面临着合法性的危机。
通常我们把世界上的哲学划分为三大形态: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然而,把中国哲学归属于哲学的名下,历来存在着不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