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历史上进行的义和团运动,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在清朝末年内忧外患,在国家内部有猛烈的义和团运动,摧毁了爆发运动那一带大部分政治基础统治。在国家外部则是西方列强的侵入,国家的统治岌岌可危。有人说如果没有义和团运动,那么当时还不会落下如此的地步,在我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完全是错误的话。历史上的义和团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利大于弊,对于国家来说是利大于弊,对于那些统治者来说才是弊大于利。他们虽然行动上有些错误,但是他们思想上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对的。
义和团的运动对于整个民族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因为在那个时候,如果你不站起来,不反抗,你就只有受到洋人和清政府的压迫。他们站起来反抗,是为了让自己拥有更好的生活,这也是他们独立意识的觉醒,这对于我们国家整体觉醒来说是具有引导性的作用,因为义和团的运动拉起了序幕,后来爆发了一系列的运动,最终将中国拯救于水火。这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是有先进意义的,他们虽然方式并不合理,是因为他们没有受到过教育,但是他们的价值和意义却体现了出来。
❷ 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一次自发的有组织的反帝反封的爱国主义运动,它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和延缓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
但义和团运动在打击外国侵略者时表现出偏狭的排斥和仇恨,同时带有强烈的迷信落后色彩另一方面,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致使义和团在战斗中被欺骗、被利用、被出卖。
❸ 毛主席是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3-25
❹ 历史上真实的义和团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何说没那么高尚
晚清时期,民生凋敝,外敌欺辱,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时代。而在这种背景之下,发迹于山东河北一带的民间救国组织义和团,倒是扮演了一个反抗外敌的形象。在教科书里面,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挥舞着大刀长矛,用血肉之躯,抵挡着八国联军的侵略,谱写了一篇反抗外敌的不朽赞歌。
所以,义和团最初我们可以说他是好的、是正义的,是穷苦大众面对列强的反抗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捍卫者。
❺ 历史上的义和团,到底是不是群愚昧无知的暴民
关于义和团究竟是“反帝国主义的爱民者”还是一群“愚昧无知的暴民”,历来争议不断。那么义和团到底是“爱国者”还是一群“暴民”,今天我们不妨来讨论一波!
的确义和团的成员们没有文化,还搞封建迷信、断电线、喝纸灰,打仗也不行基本上一遇到洋人即刻崩溃,也有不少不法之徒混进他们之中,不分好歹滥杀无辜,最后还被清政府出卖送给了洋人。
❻ 暴行累累,愚昧无知的义和团运动,为何仍被高度评价
义和团运动虽然说造成了社会上极大的混乱,但是不可否认的确实是有一些作用对于当时中国抵抗外国列强起到了一些好处,所以才得到高度评价。
其实义和团里面的人本身就是那一些没什么知识文化的农民,那么自然的他们对待西方列强的行为也是采取以暴制暴。而且他们面对来势汹汹的八国联军时,是敢于上前斗争的,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才震慑住了外国列强。也让那些人知道,中华民族并不是很容易就征服的,就算是底层人民也有强烈的抵抗意识。
❼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
义和团运动最伟大的功绩应该是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使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
义和团运动的高潮虽说为期不过三个月,并且最终还在清政府的叛卖下,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陷于失败,但是,它的丰功伟绩却是昭昭在人耳目的。它的功绩,概括起来说是: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保存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悠久文化,阻止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可能爆发,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并成为"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这些功绩,主要是在中国方面;不过其中有些也涉及到了世界方面,具有了世界历史意义:
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
义和团运动是通过拳民的英勇战斗,在瓜分危机三次缓解的基础上才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这三次瓜分危机的缓解是:1900年6月20日联军《大沽宣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一次缓解;7月3日美国《海约翰通牒》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二次缓解;10月16日《英德协定》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三次缓解。三次缓解的过程从所谓有限的军事行动到"领土与行政的完整",从"利益均沾"到不利用中国形势"获得领土利益"等,都是一次比一次更加具体明确,并使个别具有领土野心、企图趁火打劫的帝国主义强盗也终于没有达到目的。因此,通过义和团运动中三次瓜分危机的缓解,结果就起到了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作用 。
义和团运动以其英勇战斗的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不得不来一个紧急刹车,中止他们的瓜分罪行。单凭事业的正义性,而不靠英勇的战斗去把它付诸实践,最后也必是一番空话,一事无成。帝国主义列强根本不会因为他们掠夺殖民地的强盗行径的非正义性而停止其疯狂罪行的;不然的话,何以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沦为他们的殖民地了呢?这种人们所谓的"一种可怕的真理"(an awful truth),在世界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义和团运动之所以能起到阻止列强瓜分中国的作用,乃是由于它是一次民族起义运动,是一场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这种运动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军事力量所镇压不了的。数十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史证明,它虽屡经镇压,却此伏彼起,更加茁壮成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它具有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性质的缘故。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义和团运动,它的这种性质就更明显了,规模也大得多了。
保存了中国的文化和文明
义和团运动既然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它就相应地保存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悠久的文化,使我们中华民族这个文明古国得以在这个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掠夺领土的时代中存在下来,中国悠久的文化和文明之保存乃是中国在政治上没有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直接后果。
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本来是互相影响,彼此渗透,互相补充的。毋庸讳言,中国近代由于西方产业革命没有波及到中国,它是落在文化发展的后面了,但是,它是可以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急起直追。迎头赶上的。正像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等代表中国文化的四大发明,曾经有助于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之结束一样,中国文化和文明在将来也是很可能对世界文化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在义和团运动中,英勇的拳民敢于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号称"八国联军"的"挑战"(Challenge)作出"应战"(Response),就把所谓中华民族是"一个未开化的群体","一批没有活力的群众","一群没有民族热望的东亚病夫",所谓中国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病人",是"一个垂死的国家"等种种诬蔑,一扫而光,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它的文化并未衰老,而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没有像挑战一样的应战,就不会产生创造性的火花"。义和团运动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挑战所作出的应战证明,中国文化和文明是有其生存的价值和权力的,而中国几千年来的悠久文化和文明并借此得以保存,义和团运动的功绩是不朽的。
遏制了一场可能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
1900年全面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如果说它曾经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就曾经相应地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瓜分中国领土而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可能爆发。如果说义和团运动不曾阻止列强瓜分中国的话,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后来为了争夺我国东北的势力范围尚且不惜一战。不过,这时发生的帝国主义战争多半不会是日俄战争,却很有可能是英俄战争;也有可能不只是两个国家,而是两个国家以上参加的帝国主义战争。当然,也有通过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协商来进行和平瓜分中国的可能性,虽说这种可能性很难实现。
民族意识觉醒
义和团运动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滥觞。欧弗莱区在《列强对华财政控制》一文中论证义和团运动时说:"关于它兴起的原因,劳顿引证了义和团领袖于栋成所发布的一个布告,布告写道:'若辈洋人,借通商与传教以掠夺国人之土地、粮食与衣服,不仅污蔑我们的圣教,尚以鸦片毒害我们,以淫邪污辱我们。自道光以来,夺取我们的土地,骗取我们的金钱;蚕食我们的子女如食物,筑我们的债台如高山;焚烧我们的宫殿,消灭我们的属国;占据上海,蹂躏台湾,强迫开放胶州,又想来瓜分中国。'由这段布告看来,义和团的兴起虽然最初发生于幻想,但很明显的还是民族精神的觉醒。" 美国驻华特使柔克义致海约翰信中说:"赫德爵士认为,义和团起义是中国摆脱外国人的束缚,争取民族解放的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所显示出的热情和能量使八国联军司令德国人瓦德西将军感慨万端:"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不过1903年又发生了围绕东北的瓜分危机:"因为俄国占了奉天,各国要实行瓜分的政策") 英国哲学家罗素也在《中国问题》中说,一旦怯弱温和的中国人的热情被激发,也可能变成世上最轻率的赌徒。而1949年以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书上的评价显然带有毛泽东的个人色彩: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失败证明,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就没有人民革命的胜利。
清末的义和团运动以及民国的反廿一条五四运动、五卅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三大群众性民族主义运动,其中五四运动主要为反帝国主义政治主权侵略,而义和团运动和五卅运动则是反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侵略的运动,持续时间更长,影响更深远。
❽ 如何正确评价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一次自发的有组织的反帝反封的爱国主义运动,它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和延缓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
(2) 但义和团运动在打击外国侵略者时表现出偏狭的排斥和仇恨,同时带有强烈的迷信落后色彩,另一方面, 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致使义和团在战斗中被欺骗、被利用、被出卖。
❾ 如何评价义和团
如何评价义和团,讲真话不是讲好话,讲好话也不是讲真话。该用哪种立场来评判一个历史事实?《一个英国观察家眼中的义和团运动》是篇旧文,发表后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很多网站都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也全文转载了。不过,也有网友提出了一些问题,跟夏河年先生的意见有相似之处,不可不适当辩之。
夏河年先生认为,“对义和团的谴责是西方文化入侵的胜利。”这种貌似很正确的判断,其实是一种民族主义情绪蕴涵其中。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大动力之一,是一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凝聚力量。但狭隘的民族主义却是极有害的东西。现在网络也盛行民族主义,爱国喊得很响,某些外国就骂得很凶。这种现象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情绪的泛化表明立场可以,但不解决问题。再说了,喊爱国喊得最响的未必是最爱国的,骂外国骂得最凶的,不少是投入敌方阵容最快的,当然,不可一概而论。
回过头来,对义和团运动这样一种历史事实来说,也是如此,是用事实说话还是站在一个什么立场说话,是立场决定我们的思维呢,还是事实决定我们的思维?立场不可不要,但事实却也不能不要啊。我在回答朋友的时候,有过这样的话,先引在这里:“义和团研究曾与太平天国研究一样,曾是近代史学研究的一大热点。近年来都有中落的趋势,这其间,既有其自身内涵的原因,也有现实对历史的一种支配。所谓对一历史事实的评价,往往是一种现实对历史的支配,一种意识的嫁接。我们不拒绝对一历史事实进行评价,但我们得尽量避免现实的尺度,来以今律古,更不可削足适履,剪裁史料来将就自己的成见。”我对义和团的正义性当然是持肯定的态度的,但对其方式、方法和组织等确实是持否定态度,我们不顾此失彼,不因后者而否定其前者,但也不因其前者就肯定后者,这是需要申明的。
义和团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件很短暂但内涵很丰富,也是一个代表中国转型的一个大事件。落实到义和团运动上来,没有取义和团同种态度和反帝方法的,是否是就给挂上二鬼子、不爱国的“桂冠”,这些问题是值得思考的。方法的选择,不足以进行动机的考量。义和团运动,我们始终认为其勇气可嘉,是民气可畏,但其方法不足取,有人说不用此法,又有何法。法是有的,前有变法,后有革命,都有其诟病处,都有其可取处。相比起来,我们不能不说义和团运动很多方面很荒唐。我们不能因为其民气可嘉就遮掩其这方面的毛病,不能因为所谓时代局限就不指出这样的毛病(实际上同样的时代,并非都有这样的毛病)。
先写到这里,我的基本结论就是:任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可以批评的,可以表扬的,前提是 拿证据来。需要说明,我在本文中并无对义和团的“谴责”之词,只是一种客观描述,对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正义性 是给予了充分的评价和肯定的
❿ 如何正确评价义和团
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期间,中国人民以其不畏强暴、敢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打击和教训了帝国主义者,使它们不敢为所欲为地瓜分中国。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
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