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现代饮食文化繁荣创新的具体表现
第一,中国传统宴席制出现了改良趋势。国传统的宴席方式是共享一席的会食制,遇有喜庆节日,无不是以大宴宾朋来表示,其特征可用”食前方丈”来概括。这种津液交流的会食制虽然显得热烈隆重,彼此表现得亲密无间,和气一团,但从卫生的角度来看太不妥当,也很浪费。这种宴会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民族思想的影响,饮食 毕竟是民族心理的一种折射,在这个因素的主导下,卫生也就退居其次了。 与中国的饮食方式不同,西方流行分食制和自助餐。这种饮食方式,卫生节俭是一个方面,同时也是为了社交的需要,如自助餐很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要求,从饮食方式中反映出了在不同文化的熏陶下所形成的不同国民性格。 自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自助餐这种饮食方式的传入,中国知识界兴起了改良宴会之风。他们参照中西宴会的规格,组成中西合璧的宴席。历经多次改革,当代中国在许多正式的场合,如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实行了分餐制,有些场合也改为自助餐了。中国传统宴席方式的改变已成为一种不可逆传的趋势。 第二,烹饪更注重科学。中国传统的烹饪方法,比较注重菜肴的整体效果,讲究调和鼎鼐,把味道放在首位,很难进行定性定量的具体分析,带有浓郁的中国哲学的调和色彩。一切讲究的整体配合,以菜肴的色香味形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之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饮食的丰富和善于变化。而西方烹饪方法多从理性角度考虑,注重营养和卫生,对味道之美反而不大讲究,呈现出味道单一、营养价值一目了然的特点,反映了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饮食概念。随着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中国知识界也开始学习西方,从烹饪原理和食物化学的角度来对其传统烹饪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出现了一批对食物成分和烹饪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专着与论文。东西方的烹饪方法正在不断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第三,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就象汉唐时期西域食品传入中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民的饮食生活一样,近代西方饮食文化的舶来,也引起了中国近现代饮食生活的较大变化,如啤酒、汽水、奶茶、蛋糕以及各类西式快餐,渐渐受到了中国人的欢迎,同时也加快了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另外,西菜中做,中菜西做,中西合璧也为人们所接受,如“铁扒牛肉”、“华洋里脊”、“西法大虾”、“西洋鸭肝”等菜,均是西菜中做、中菜西做的佳品,常出现在20世纪初中国的食单上。可以说,近现代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就是融合中西饮食文化精华于一炉的过程中实现的。概而言之,近代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在经过了一段与中国文化相冲突的过程后,正逐渐融合于中国文化之中,正如严昌洪先生《西俗东渐记》所说:“由冲突走向融合的结果,是外来的许多习尚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须臾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呈现出与祖、父辈完全不同的风貌。”这就使中国传统饮食生活中出现了创新,而创新中又蕴含着传统。就象农作物的近亲繁殖,必然使其原有的优良本性逐渐退化,而远缘杂交,不仅可以保持双方原先所具有的优良本性,还可以提高它的品质。近代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如同这种农作物远缘杂交一样,产生了既有传统特征,又有外来风格,而且也不是它们简单综合的中国近现代饮食文化,在文化形态上完成了古代向近代的转型,并促进了中国社会更加开放。“在这里,关键是既不盲目排外,又不一概西学,博采域外文化精华以兴我中华,这既是中国饮食文化创造的方法,也是中国文化发展方向”。
❷ 中国文化(烹饪)
中国烹饪文化
烹饪是人类在烹调与饮食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含烹调技术、烹调生产活动、烹调生产出的各类食品、饮食消费活动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众多精神产品。
中国烹饪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东方魅力,主要表现为以味的享受为核心、以饮食养生为目的的和谐与统一。
烹饪艺术
中国的烹饪艺术是在烹饪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并丰富起来的。具有实用目的与审美价值紧密相联的特点。如陶制炊器的器形从实用需要设计出发,本意为放置平稳,受热均匀,但却给人以对称、均衡美的感受。陶器、铜器、铁器的不断演进,不仅是对工艺、性能方面的改进,还包含着追求形式美的意图。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烹饪越来越具有审美性质,直至发展成为实用与审美并重的各种花色造型菜点及丰盛华丽的筵席。中国烹饪艺术虽然受到烹饪原料、烹饪技术、食品实用功能等因素的制约,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但它与其他艺术种类相比较,却有自己的艺术特点,即融绘画、雕塑、装饰、园林等艺术形式于一体。
中国烹饪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这里主要通过肴馔本身的色、形、香、味、滋与筵席组合来窥其一斑。人们常把前者概称为味觉艺术;将后者称为筵席艺术。
味觉艺术与筵席艺术归结为味的艺术。中国烹饪既讲究生理味觉的美,也注重心理味觉(即味外之味)的美,从而使人们在烹调师调制的饮食之中得到物质与精神交融的满足。这便是中国烹饪艺术精髓之所在。
①味觉艺术 人对于食物的选择早已摆脱了对先天本能的依赖,主要凭教养获得的后天经验,包括自然的、生理的 、心理的、习俗的诸多因素,其核心则是对味的实用和审美的选择。烹饪艺术所指的味觉艺术,是指审美对象广义的味觉。广义的味觉错综复杂。人们感受的馔肴的滋味、气味,包括单纯的咸、甜、酸、苦、辛和千变万化的复合味,属化学味觉;馔肴的软硬度、粘性、弹性、凝结性及粉状、粒状、块状、片状、泡沫状等外观形态及馔肴的含水量、油性、脂性等触觉特性,属物理味觉;由人的年龄、健康、情绪、职业,以及进餐环境、色彩、音响、光线和饮食习俗而形成的对馔肴的感觉,属心理味觉。中国烹饪的烹与调,正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味感现象,运用调味物质材料,以烹饪原料和水为载体,表现味的个性,进行味的组合,并结合人们心理味觉的需要,巧妙地反映味外之味和乡情乡味,来满足人们生理的、心理的需要,展示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烹饪艺术核心的味觉艺术。烹饪技术是实现味觉艺术的手段。其主旨乃是“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
②筵席艺术 是中国烹饪艺术的又一表现形式。一份精心设计编制的筵席菜单,对菜点色 、形 、香 、味、滋的组合,餐具饮器的配置,烹调技法的运用,菜肴、羹汤、点心的排列,馔肴总体风味特色的表现,都有周密的安排。它是时代、地区、饭店(或餐馆)的烹调技术水平和烹饪艺术水平的综合反映。审美主体——与筵者的食欲、情绪、心理,均受筵席菜单设计的烹饪艺术效果所左右。
筵席艺术遵循现实美(包括社会环境、社会事物的美和自然事物的美 )与艺 术 美 的美学一般原理进行艺术创作 。传承至今的筵席艺术创作活动,主要注意下列两点:①筵席格局以菜肴为中心,体现艺术形式上的多样统一。筵席菜肴的多样化,通过炸、熘、爆、炒、烧等多种技法,荤素原料多种选配,丁、丝 、块 、条 、片等多种形态,黄、红 、白、绿等多种色彩,酥、脆、嫩、软等多种质地 ,咸 、甜 、 鲜、香等多种味感表现其艺术性。②菜点组合排列,表现艺术节奏与旋律感。筵席菜点的这种味的起伏变化,有若音乐旋律中的节奏强弱、速度快慢、旋律高低,使审美主体与筵者越吃越有兴趣,越吃越有味道。
烹饪科学
中国烹饪中的科学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心内容,在于符合营养要求,达到养生效果的烹调与饮食的终极目的。
①五味调和的美食观 《黄帝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味是饮食五味的泛称,和是饮食之美的最佳境界。这种和,由调制而得,既能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又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使身心需要能在五味调和中得到统一。美食的调和,是对饮食性质、关系深刻认识的结果。味是调和的基础。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饮食五味的调和,以合乎时序为美食的一项原则。中国烹饪科学依据调顺四时的原则,调和与配菜都讲究时令得当,应时而制作肴馔。追求肴馔适口,应以适口者为珍。
②养生食治的营养观 《黄帝内经》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主。”这个观念认为人的饮食,目的在于使人体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围绕着这个目的,逐渐形成了中国式的传统的养生食治学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一膳食结构不仅使中华民族得以生存与发展,而且避免了许多“文明病”的困扰,为海外营养学家所称道。还有一个收获则是药膳,可收无病养生、有病食治的效果。它与法国烹饪、土耳其烹饪齐名,并称为世界烹饪的三大风味体系。
❸ 中国烹饪艺术一般包括哪些方面500字
中国烹饪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一、中国烹任是文化
将烹饪作为一种文化来描述,却是不太长久的事。有人曾指出: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史,一半是烹饪文化,这话有一定道理。中国烹饪文化博、大、精、深、厚、美、长可谓绝无仅有。
数千年来,数不尽的名菜佳肴、精食美点,从民间供进宫廷,供帝王后妃享用:又有多少珍美味,从宫廷流传到民间香飘四溢,脍炙人口、宫廷菜、官府菜和民间各地风味大菜,成帮成系、上承下传,托起了中国传统风味菜肴之架构。其高超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堪称世界一流,孙中山先生叹赏中国烹饪时说:“悦目之画、悦耳之音皆为艺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艺术一道也。"源远流长的中国烹饪,曾营造出多少百年老店,培育出多少绝技名厨,制造出多少美味佳肴。
中国烹饪文化是一种从烹调到饮食消费全过程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包括了烹调技术和调制的各类美食、饮食消费、饮食养生及由此延伸出的饮食文化,这就是独具东方魅力的中国烹饪文化。
二、中国烹任是科学
要搞清中国烹饪的科学蕴含,首先要知晓中国烹饪的特色。
中国烹饪的独特标准可以概括为六个字:色、香味、形、滋(食物的质感),养(食物的营养),六者必须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使人们得到视觉。
嗅觉、触觉,味觉的综合饮食享受才算是完美的统一.其中又以味的享受为核心,以养的享受为目的。而工艺流程,膳食结构与饮食制度,大多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建立的,它们都饱蕴着中华民族的独有特色。
中国烹饪中的味与养生的有机统一,早在两千年以前人们就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人们一方面讲究调和五味,追求美食:另一方面指出五味令人口爽,但又不能贪享厚味,饮食要有节制:并将五味之间五味与人体健康的辩证关系讲述得十分清楚。从而总结出"谨和
五味"才是中华民族的饮食观。美味的中国菜肴堪称营养与色、香、形、滋的完美结合,在此基础上还必须侧重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才是符合中国烹饪的。
三、中国烹饪是艺术中国烹饪是一门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综合的艺术。
烹调师是它的创作者,他们运用烹饪工艺、按照人们对美食追求的规律,塑造出色、香、味、形、滋、养俱美的食物,提供人们饮食审美的享受,从而使人们得到物质与精神交融的满足。作为综合艺术。
❹ 近当代中国烹饪的发展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1.干燥或粉状快捷食品
干燥或粉状快捷食品,如快餐面条,方便面、快餐果汁等,这些食品在食用前加水浸泡或冲开即可食用。此类食品在国内已成为大众化食品。
2.软灌装食品
灌装食品以塑料薄膜夹、铝铂作薄形袋状,内装食品。因其扁平,导热好,无须要求如罐头那样高温长时间灭菌,一般经100℃~110℃,20~30分钟即可,便于携带。食物内容也可复杂多样,很受食用者的欢迎但价格偏高。
3.各种烹调好的食品
烹调好的食品,如烧麦、饺子、油煎的各种鱼、肉、菜等放入饭盒,迅速冷冻,一直在-20℃保存。在食用前,用微波炉或其他加热器加热后即可食用。这类方便食品适合于有热食习惯的人,且其口味鲜美,携带方便,可带回家食用,虽须加热但仍然是方便的食品。
中国的发展不断崛起,人们的生活追求由吃饱到吃好,发展到今天合理营养食品的跨越,经历了几代烹饪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合理营养是通过人们摄取一定数量、质量的膳食而实现的。因此,讨论人们的合理营养问题,也就是探讨如何保证和提高膳食质量的问题,目前,我国人民膳食的质量与合理营养的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必须加以改进。由于合理营养与健康密切相关,所以从事烹饪工作的人员在烹饪原料上的选择、膳食的调配和制订膳食制度时都必须按照合理营养的要求来工作,为改善人们的健康水平作出贡献。
❺ 烹调发展繁荣期的主要成就
繁荣时期 又称为铁烹时期。铁鼎始见于舂秋时期,铁锅、铁釜始见于西汉。铁锅带来了快速加热成熟的妙法,水熟油熟混合成熟的烹调法系列逐步形成。烹饪原料,加工性主配料与调味料大大增加,钢刀的使用,使刀工加工愈来愈精细,烹饪工艺日完善、周密。由于石磨的出现,可以加工出精细的面粉、米粉、到魏晋南北朝时,面点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技法与花色品种都丰富起来。这段时期,食品的品种百态千姿,质量越加精美。尤其是地方风味特色逐渐显出,随着饮食市场的繁荣与厨行行帮的产生,发展和交流,促进了大小众多风味的流派的形成,出现了百花争艳,兴旺昌盛的局面。
作为烹饪事业繁荣的一个标志,这一历史时期中,有关烹饪的专着及散见于文献中的相关论述十分丰富,包括各种食经和原料,饮料、食疗等方面的着述,既保存了大量烹饪方面的资料,也反映了中国烹饪事业发展的风貌与蕴涵。
从四个历史时期的粗粗的轮廓,可以看出中国烹饪事业有粗放到细致,由简陋到精美的发展历程;烹调法由单一走向复合,形成众多烹调法;调味由无调味,单一调味发展到复合调味,并形成众多风味;原料由少数到多数,经过筛选,优选形成相对稳定的常用品种,并在此基础形成固定的膳食结构;食品品种也由少到多,并从而形成了主食、副食、零食的饮食体制;等等。这一切便构成中国烹饪现状。整个中国烹饪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纵观之,是在扬弃过程中累进发展的。新的工具,技法诞生,旧的工具、技法大都继续存在于发展。最原始与最现代的并存,兼收并蓄,相辅相成,形成为丰富的积淀,这是与其他事物发展规律明显不同的。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中国烹饪事业今日之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局面。
❻ 中国烹饪文化的烹饪艺术
中国的烹饪艺术是在烹饪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并丰富起来的。具有实用目的与审美价值紧密相联的特点。如陶制炊器的器形从实用需要设计出发,本意为放置平稳,受热均匀,但却给人以对称、均衡美的感受。陶器、铜器、铁器的不断演进,不仅是对工艺、性能方面的改进,还包含着追求形式美的意图。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烹饪越来越具有审美性质,直至发展成为实用与审美并重的各种花色造型菜点及丰盛华丽的筵席。中国烹饪艺术虽然受到烹饪原料、烹饪技术、食品实用功能等因素的制约,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但它与其他艺术种类相比较,却有自己的艺术特点,即融绘画、雕塑、装饰、园林等艺术形式于一体。
中国烹饪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这里主要通过肴馔本身的色、形、香、味、滋与筵席组合来窥其一斑。人们常把前者概称为味觉艺术;将后者称为筵席艺术。 这是中国烹饪艺术的又一表现形式。一份精心设计编制的筵席菜单,对菜点色 、形 、香 、味、滋的组合,餐具饮器的配置,烹调技法的运用,菜肴、羹汤、点心的排列,馔肴总体风味特色的表现,都有周密的安排。它是时代、地区、饭店(或餐馆)的烹调技术水平和烹饪艺术水平的综合反映。审美主体——与筵者的食欲、情绪、心理,均受筵席菜单设计的烹饪艺术效果所左右。
筵席艺术遵循现实美(包括社会环境、社会事物的美和自然事物的美 )与艺 术 美 的美学一般原理进行艺术创作 。传承至今的筵席艺术创作活动,主要注意下列两点:①筵席格局以菜肴为中心,体现艺术形式上的多样统一。筵席菜肴的多样化,通过炸、熘、爆、炒、烧等多种技法,荤素原料多种选配,丁、丝 、块 、条 、片等多种形态,黄、红 、白、绿等多种色彩,酥、脆、嫩、软等多种质地 ,咸 、甜 、 鲜、香等多种味感表现其艺术性。②菜点组合排列,表现艺术节奏与旋律感。筵席菜点的这种味的起伏变化,有若音乐旋律中的节奏强弱、速度快慢、旋律高低,使审美主体与筵者越吃越有兴趣,越吃越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