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园林艺术中的“诗情画意”都具有哪些共同特点
为了达到这种具有“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中国园林艺术创造了许多艺术表现手法和造园技巧。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自然美,几乎所有园中都有水池、假山、花草、树木等,创造一种小桥流水、荷花飘香的自然风光。
㈡ 中国古典园林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总的来说: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主要的特点,或者说,四个主要的风格特征。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惟其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明代造园专家计成在《园治》起首篇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
(三)、诗画的情趣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诗情,不仅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
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与“沧浪”之说暗合。
(四)、意境的涵蕴: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也就是说把主观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感情激动和理念联想。
㈢ 如何创造园林意境
如何创造园林意境
古典园林对意境的追求
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园林的进步与发展,不仅在于物质技术,更在于人文方面,主要是更符合人们的精神需求,在于意境的创造。而意境的创造源于园林情感空间的营造。在园林发展初期并不是着重于意境的创造。早期的园林是聚物的阶段。最早的造园是史书记载的“灵台”——供帝王游玩的场所,供帝王狩猎游乐。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一些文人志士开始在江南营造以山水为主的园林景观。到晚唐时期,园林开始讲究本身的形态,而不是纯粹模仿自然,由于受当时山水田园文学及山水画的影响,园林开始注重诗情画意的情感空间的营造。至元代典型的园林形象已经形成,造园之风非常盛行。园林空间环境注重“神理兼备”,园林之“神”可与绘画相媲美。到晚清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顶峰,着意于创造园林的意境,表达一种诗情画意的情感,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园林情感空间的营造,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达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界。“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矣。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景,诗中酒中有情,闲上闷中有伴,非为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矣。”客观的空间环境,给了郑板桥丰富的联想,意境无限,让人回味无穷,仿佛在你的面前展开的是一幅中国水墨画。这种情感空间给人的感受,也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令,有着不同的意境在里面,这只有观赏者清楚。
营造意境的手法
园名明志
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山水园林多为仕途坎坷或贬官谪居的文人所修建,参与造园点题立意的又多是怀才不遇寄情于山水的才子,这就使山水园林立意较高,表达一种理想和情趣,达到托物言志的效果。如苏州名园拙政园,取自晋潘岳《闲居赋》“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以拙者之为政也”句意,表现了园主人王献臣在仕途上受排挤回乡又自鸣清高的心情。
园林风景题名园林风景题名也是园林情感空间营造的重要手法之一。“感物吟志”,园林的匾额、题记等最能反映出园主人高雅的志趣和园林风景的意境。进入拙政园,踏入远香堂,周围环境开阔,可环视四面景物,面对一池荷花“香远益清”的感觉,定会让你心旷神怡;登上绣绮亭,杜甫诗句“绮绣相展转,琳琅衾青荧”就会涌上心头;再如西部的扇面亭,只有一几两椅,取名“与谁同坐轩”,是借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之句,表达园主人洒脱旷逸,孤傲自赏,不落尘俗之意;留听阁以观赏雨景为主,取意“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听雨轩庭院,院内一角遍植芭蕉,取意“雨打芭蕉”的声响效果来渲染雨景的气氛。
㈣ 中国古典园林构景四大要素及其特点
1、山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最主要的构景要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开创了人工造山的先例。东汉梁翼开创了从神仙世界的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模仿的先例,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了一步。唐宋以后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明清造山艺术更为发展和普及。
2、水
为表现自然,水也是造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自然是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幽远的境界取胜。
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一为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二为隔。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隔水浮廊可渡,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如此则可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三为破。水面很小时,如曲溪绝涧、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
3、花木
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二讲色美,三讲味香。古树名木对造园气氛非常重要,除花木外,竹子在园林装饰中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草皮也十分重要,平坦或起伏或曲折的草皮,也令人陶醉在向往中的自然。
4、鸟兽鱼虫
中国古典园林重视饲养动物。园中动物可以观赏娱乐,也可以借以扩大和净化2自然境界,令人通过视觉、听觉产生联想。
(4)中国古典园林如何表达诗情画意扩展阅读:
构景手段:
1、抑景
先扬后抑,欲扬先抑,采取抑景的办法是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如园林入口常迎门挡以假山、花木等。这种处理叫做抑景。常采取的方法有山抑、树抑、墙抑、房抑等。
2、添景
风景点在远方,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植以乔木、花卉作过渡景,这些乔木和花卉便叫做添景。
3、夹景
风景在远方,视线两侧空荡无物,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蔽起来,使远处风景显得更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
4、对景
造成在甲点观赏乙点,从乙点观赏甲点的构景方法叫对景。
5、框景
园林中建筑的门窗或乔木树枝合抱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美景包框其中,似一幅图画,便是框景。
6、漏景
园林中常设露窗为装饰,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这种叫漏景。
7、借景
借远方的山林亭台叫远借;借临近的大树建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浮云叫仰借;借池塘中的游鱼浮萍叫俯借;借四季之花或春夏秋冬自然之景叫应时而借。
㈤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表现在什么方面
中国古典园林以“藏不尽,春不尽”为特点,清幽幽深,博大精深。它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吸引了众多学者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中国古典园林”是集建筑、园林、花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作品。它蕴涵着道家玄学的诞生思想,表达了传统诗画观念,寄托了对自然的怀旧。它给人一种宁静、清新、意味深长的美感。它既有一般艺术美的规律,又有其独特的风格。
三.自然美“有真有假,有真有假”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
老庄儒家的“物以类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善如水”、“德如谷”、“智如水,仁如山”等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的“法贵真”思想。从秦汉的“一池三山”,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的“如果自然”,隋唐的“城市山林”,到宋明的“巧借”,再到满清的“密山林”对自然美的追求,逐渐在园林中显露出来,形成了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把握自然、开发自然美的园林美学观。
当然,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美的主要特征之一,它不是对自然的机械复制,而是对艺术高度集中的再加工。”“取自然,超越自然”注重表现其内在气质和魅力,真正体现自然。如春、夏、秋、冬的岩石。过去,人们常说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睡。石笋直立,意为春山;湖石细腻,意为夏山;黄石垂直坚硬;秋山:玄石洁白,轻如冬山。堆山调石的方法寓意着真山。它遵循四季制,别出心裁。它有向大自然学习的深刻品味。
㈥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境
杜道明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
意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物质表现精神,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的无限丰富形象相统一,使真实景象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中国古典园林在处理时空的问题上,与诗画有相通之处。由于园景和诗境、画境一样,在美学上共同追求“境生于象外”的艺术境界,因此这三者都具有以有限空间描写无限空间的艺术创作原理。
园林的意境和风貌主要取决于造园家的文化素养,这也是许多名园出自文人画家之手的原因。而着名的造园家几乎都工于绘事,擅长诗赋。在造园过程中,诗赋、绘画艺术的合理运用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这就使园林艺术和山水画、田园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往往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匾额、楹联等,又常常受到山水田园诗的启发。这种特殊的关系使中国古典园林每每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但园林的意境与诗、画又有不同,诗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构成的;而园林的意境是借助于实际景物与空间构成的。不过在美学上三者又有共同之处,即都追求境生象外,情景交融。
中国历代园林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因地制宜、别出心裁地营造了许多园林,虽然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点:游览者无论站在园林中的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面。中国古典园林十分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也正是为了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要充分领略园林“入诗”“入画”的意味,不仅要熟悉中国古典园林的常见手法和布局,还要用心体会风景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园林意境的产生,离不开具体而真实的景物。这些景物由建筑、山石、水体、花木构成,是有形、有限、有比例的,是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而由景所产生的人的想象空间,却是无形、无限,无比例的。园林意境的产生,同样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的参与。无论造园家如何精心设计、布局,唯一的目的就是在特定的时空里最大限度地刺激游客的“心”,促使其生情、生意。唯有心物契合,情景合一,园林的意境方能酝酿生成。而园林景物对游人情感的激发,主要是通过人的眼、耳、鼻三个感官。作用于眼睛的主要是园林的景点,这些景点的构成要素是建筑、山石、水体、花木等。作用于耳的信息,主要反映在园林以声音为特点的景点上。如秋雨梧桐是人间说不完道不尽的悲欢离合的典型;残荷雨声代表着一种忆旧怀亲的伤感愁绪;雨打芭蕉则表达一种轻愁、一种无奈的思念之情。作用于鼻的信息,则主要体现在园林内植物的芳香。如春天有扑鼻的桃李芬芳,夏日有袭人的荷花清香,秋季有浓郁的丹桂飘香,冬天有浮动的腊梅暗香。
中国古典园林重视“写意”手法的运用,一山一石都耐人寻味,给人留下充分的联想和回味的余地。一块小石,便有山壑气象;一勺清水,便有江海气象;一草一木,便有森林气象。而园林的布局设景,又尽量避免形成一览无余的视觉效果,使人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仿佛置身于变幻的仙境中,从而形成一种含蓄幽深、形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多多,最本质者在于意境之美。(摘自《中国文化研究》2011,有删改)
㈦ 为了达到“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中国园林艺术采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和造园技巧
为了达到这种具有“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中国园林艺术创造了许多艺术表现手法和造园技巧。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自然美,几乎所有园中都有水池、假山、花草、树木等,创造一种小桥流水、荷花飘香的自然风光。如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全园占地面积约60亩,其中水面约占五分之三,池水以土山分隔,形似两座小岛,山上林木葱翠,沿池垂柳依依,山径水廊起伏曲折,古木蔽日,波光倒影,使这些人工造就的自然美,达到“虽由人工,宛自天成”的效果。另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又非常讲究亭、台、楼、阁、廊、树等建筑形式的美感,并且十分注意使这些建筑物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例如扬州的何园(又名寄啸山庄),园分东西两部分,有游廊相连接。东部有八角园门、榆木船厅、六柱亭、半月台等建筑物;西部有七间楼厅组成的一组建筑,像蝴蝶形态,通称蝴蝶厅。此外,在水池周围还有一组楼厅和复廊组成的建筑群,供游人登临鸟瞰。这些建筑物往往成为园林中的主要观赏点,人们在游览时,时而穿过长廊,时而跨过小桥,时而进入花厅,时而登楼远眺,多方面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
㈧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表现哪些方面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主要是能动模仿自然、符合形式美规律的结构。
1、能动模仿自然
能动模仿自然,是中国古代园林屹立于世界园林之林的最显着审美特征,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永不衰竭的生命力所在。因此,观赏中国古代园林,首先应该把握此一特征。
2、符合形式美规律的结构
形式美规律,是使一个事物的诸多内容要素组成为一个美的形式的规律。对园林来说,形式美规律就是把山、水、花木、建筑等要素组成为一座美的园林的规律。
形式美规律是一个规律群,它主要包括整齐与节奏规律、对称与均衡规律、比例与和谐规律、分层与有序规律、完整与生动规律、多样的统一规律。中国古代园林,都是符合形式美规律的结构。它们在形式美规律的作用下,主要形成了层次丰富、主体突出、组合和谐、变化统一等审美特征。
(8)中国古典园林如何表达诗情画意扩展阅读
能动模仿自然的要求:
1、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就是源于自然,反映自然,向自然学习。“天人合一”审美观认为,师法自然就是要讲求真(“法天贵真”),要有天然野趣(“天趣自然”)。
2、融于自然
融于自然,是把园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融于自然的目的,是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使人们获得丰富的审美对象,尤其是自然美。
3、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指园林的建造,包括筑山、理池、设置花木、建筑房屋等等,都服从于自然美的需要,而不能破坏自然美。
4、表现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草的设置与处理,很讲求表现自然。就是要求树木花草具有自然本色,无人工良迹。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古园林审美特征
㈨ 中国古典园林史 如何与诗词相结合的
中国园林,名之为“文人园”。它是饶有书卷气的园林艺术。北京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先生的匠心。因为建筑与园林结合得好,人们称之为有“书卷气的高雅建筑”,我则首先誉之为“雅洁明净,得清新之致”,两者意思是相同的。足证历代谈中国园林总离不了中国诗文。而画呢?也是以南宗的文人画为蓝本。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归根到底脱不开诗文一事。这就是中国造园的主导思想。
南北朝以后,士大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避嚣烦,寄情赏,既见之于行动,又出之以诗文。园林之筑,应时而生。续以隋唐、两宋、元、直至明清,皆一脉相承。白居易之筑堂庐山,名文传诵。李格非之记洛阳名园,华藻吐纳。故园之筑出于文思。园之存,赖文以传。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园实文,文实园,两者无二致也。
造园看主人。即园林水平高低,反映了园主之文化水平。自来文人画家颇多名园,因立意构思出于诗文。除了园主本身之外,造园必有清客。所谓清客,其类不一,有文人、画家、笛师、曲师、山师等等。他们相互讨论,相机献谋,为主人共商造园。不但如此,在建成以后,文酒之会,畅聚名流,赋诗品园,还有所拆改。明末张南垣,为王时敏造“乐郊园”,改作者再四。于此可得名园之成,非成于一次也。尤其在晚明更为突出。我曾经说过那时的诗文、书画、戏曲,同是一种思想感情,用不同形式表现而已。思想感情指的主导是什么?一般是指士大夫思想,而士大夫可说皆为文人,敏诗善文,擅画能歌,其所造园无不出之同一意识,以雅为其主要表现手法了。园寓诗文,复再藻饰,有额有联,配以园记题咏,园与诗文合二为一。所以每当人进入中国园林,便有诗情画意之感。如果游者文化修养高,必然能吟出几句好诗来,画家也能画上几笔明清逸之笔的园景来。这些我想是每一个游者所必然产生的情景,而其产生之由就是这个道理。
汤显祖所为《牡丹亭》而
㈩ 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山旁水,贵树名花,综合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植物、山水和建筑等组成的综合艺术品。常用观赏花木有松、竹、梅、樟、兰、菊、柳、荷、玫瑰、茶花、迎春和牡丹等,其选栽一般与园林的地理环境和园主所寄托的性情有关。园中理水也通过类型和形式的选择来体现文人的意趣。园水有各种形式:湖、池、河、溪、涧、泉、瀑。在园中根据水源和园内地势的具体情况,加以自然疏导,在大小、动静、曲折的对比和联系中实现目的。其造型就落实在对岸曲水徊,似分还连的追求上。文震亨在《长物志》对理水论述甚详,尤其是论广池、论小池、论瀑布非常精辟。的确山水的造型是提领园林的主要构架。所以有人这样认为园林之有山,如人之有骨骼;园林之有水,如人之有血脉。
在园林艺术中,纯粹的人为景观亭台楼阁,虽然对追求“人化自然”的园林来说不是主要要素,但是某些具体景区中还是可以成为主景的。园林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如榭、楼、斋、亭、舫、阁、馆、廊、厅、堂、殿和轩等。无论哪种类型的建筑物,其形状、大小、比例、位置、疏密、高下,都随园景主题需要而随机应变。这就要求:造型轻巧淡推不求瑰玮庄严,装修精致灵动不求富丽华瞻,空间开敞流通不求封闭森严。另外色彩和质感对于园林来说也是重要的。红色热烈,蓝色沉静,金色华贵,白色洁净,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情调。造园者为了模仿自然,体现文人的志趣,基本采取了自然色态。质感有两种:一种是材料本身的,比如木材温馨,玻璃通透,石材古朴;另有一种则来自对材料的处理,比如石材打磨得粗糙就厚重粗犷,打磨得光洁就文雅华贵。不同的质感也有着不同的美感。这些不同的美感在园之山、水、建筑物、花草树木中均有所表现。可见,质感和色彩,再加上体量和线条,和轮廓、比例、尺度一起,构成了园林造型的艺术要素。
2.追求立意,概括提炼,力求神似
中国园林集天下名山胜境,经过取舍并加以高度概括和提炼,虽取材于自然又非纯天然模仿,立意新颖,展示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神似境界,这种历经艺术加工而得到的艺术美,富有身临其境,似曾相识,又不知其所的玄妙之感,给人以诗情画意或触景生情的美好灵感。
3.造景含蓄,耐人寻味,一点方悟
中国古典园林的绝妙之处为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美人峰越细看才像;鸳鸯厅一点方悟;亭榭匾额成了赏景说明书。又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身临其境,虽无荷风,但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再如拙政园西部的扇面亭,仅一几两椅,却凭借宋代大诗人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佳句,在感受诗人孤独心境的同时,会萌生一种高雅的情操与意趣。
4.动态布局,犹如画卷,百看不厌
动态序列布局,使园林空间成为连续序列的写景,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以苏州留园为例,其空间处理之妙当列它园林之首,无论从鹤所进园,经五峰仙馆区,至清风馆,曲楼到中部山池;或从园门曲折而入,过曲楼经五峰仙馆而进东园,其空间大小、明暗、开合和高低参差对比,皆形成有节奏的空间联系,有起有落,犹如一幅高雅的画卷,百看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