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人怎么评价中国
我们对印度的了解几乎全部是:"印度人口也有10亿之多,但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大小,因此地少人多;近代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广大人民生活在剥削与压迫之中;科技很发达,软件业名列世界第二;天气太热,每年都热死几千人,不适合人类居住"。
到了印度,首先让人感到惊讶的就是新德里国际机场的破旧,机场大厅的四面墙都是用石灰水粉刷的,没有什么广告和宣传画,墙上面满是污渍,很多大块的墙皮已经掉了下来,露出黑乎乎的砖块。
更令人惊讶的是,从新德里国际机场望出去:唯一一条公路的两边居然到处都是破旧的棚屋,还有很多人就睡在公路边上,甚至睡在汽车下面,公路两边的地面上还有很多象下水道井盖大小的洞穴,据说这都是穷人居住的地方。沿着公路进入市中心,我们惊讶的发现,马路两边有很多穷人的房子。
所谓"穷人的房子",就是用装石灰的编织袋和几根树枝搭成的,没有四面的墙壁,一家十几口人就住在几平方米的屋顶下面;也有条件稍好一些的,住在黑乎乎的帆布做成的帐篷里面,让人联想起了电影里的游牧民族;条件再好一点的就用废弃的铁皮搭成屋子,在城里,很少见到砖瓦搭成的房子。以上信息完全正确。
进入城市,吃惊的目睹了传说中印度的一大奇景:行驶的公共汽车上,不但车厢里挤满了人,车顶上也坐着人,居然连车厢外面也挂满了人,虽然扒着车窗,神情却泰然自若,毫不紧张,其技术之高实在让人佩服,我当时就想:美国的蜘蛛侠是不是从印度移民过去的。
再仔细一看,发现在车门的位置上没有门,只有一个门框,连驾驶室也没有门,后来才听说:这边的公共汽车路过站台时是不停车的,上车的人直接扒到车窗、车门框上,下车的人就直接从车门跳下去。(不太全面,有时候车顶都做满了人)进入新德里的繁华市区,失望的发现所有的建筑通常只有二、三层,全城最高的建筑也只有4、5层楼高,实在不像一个大国的首都。后来,经过当地人确认:得知整个德里的最高建筑为9层。更令人失望的是:街上的商店大多都只有国内的一个售报亭那么大,无论店里、店外都是极其的脏乱和破旧。由于面积太小,通常每个商店只卖一类商品,种类也非常之少,没有什么挑选的余地。
比如说买鞋吧:一进门,老板就会请你坐下,服务员跪在地上仔细观察你的脚,估计一下号码,然后拿一双鞋给你,不满意就再换一双,直到大小合适为止,最多可以挑选一下颜色,基本没有样式可供选择。尽管城市如此残破,但是物价却令人咋舌:任何生活用品的价格都是国内的2-3倍,甚至10倍:洗发水要50多元一瓶,矿泉水瓶(空瓶)要6元,香皂10元1块;大白菜要10元钱1斤。。。。。。。
原因很简单:当地的穷人用不到这些东西,这些都是用来给外国人用的。是这样的,东西奇缺,还很贵,没有大的超市尽管如此,很多必要的生活用品在这里仍然买不到,比如:餐巾纸、洗洁精、一次性纸杯等。很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印度人所谓的"上厕所",就是在大街上解决问题,不论男女。很好笑的是,街边的公共厕所没有屋顶、也没有四面的墙,只有几个露天的蹲位孤零零的放在那里。
印度人的饭店就更不能提了,大家做好呕的准备。首先:在印度,餐具是不消毒的,全印度的市场也买不到消毒柜。其次,就是他们的吃饭方法,将菜肴熬成糊状,用手指将菜和米饭搅在一起成一团浆糊状,再把牛奶、饮料倒进去,继续用手指搅。看着他们用黑乎乎的大手搅拌的过程,大多数国人都会作呕;不过通常是没有这个机会的,因为他们的饭菜发出一种熏天的酸臭气,中国人闻到了都会躲在至少十米之外。
在当地,很少中餐厅,也买不到任何中国的零食,很让人难熬。吃饭是这样的,中国餐馆条件要稍微好一些,但是也都没有消毒,吃饭用的餐具,他们都是用一条黑的发亮的毛巾给你擦一下就用了印度人的穷是真正的"赤贫"。
在城市里,即使是闹市区,也随处都可以看到:一家十几口人,住在用装石灰的编织袋和几根树枝搭成的,仅有8、9平方米的房子里,没有四面的墙壁,一家十几口人就住在几平方米的屋顶下面。据说坐飞机在孟买上空可以看到地面上很大一片白色的东西,好像我们中国的塑料大棚一样,其实那就是穷人用编织袋做的屋顶。不过我倒觉得他们的治安不错,房子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居然都不会丢东西。
有一次,我在车上看到路边一个走路的年轻女孩,身上的"衣服"质地很特别,朦朦胧胧的似隐似透,还发出闪烁的天蓝色光芒,我当时就很奇怪这衣服是什么做成的,在中国没见过这样的布料。走近一看,大吃一惊,原来她根本就没穿衣服,只是在身上抹上了一层蓝色的颜料。我估计:她可不是为了时尚而裸奔,也不是完全是为了遮羞,主要是为了防晒:当地的气温通常都有45度,下午可达到50度,半夜也有40度,如果不穿衣服,肯定会把人晒死。
当地人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白天上班或睡觉,晚上拜佛,就连世界五百强企业里的员工也一样。包括那些搞软件的,离开计算机就开
‘贰’ 新印度报纸和媒体怎么看中国
去年去印度旅行的时候我常看《印度斯坦时报》(Hinstan Times)、《印度时报》(The Times of India),这是两份英文日报,主要城市都有出售。在报摊买这两份报纸的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人士和游客,也就是那些坐得起一等、二等火车车厢的人,而买土着语言报纸的似乎多是中下阶层的小店主之类,当然,更多的人不买也不看报纸他们更喜欢看有歌舞剧的电视。 印度媒体有新闻报道自由,我喜欢看他们吵吵嚷嚷纵论天下大事的热闹劲。难免,我会特别关注涉及中国的报道、评论,可有点惊讶的是报纸上对中国的看法如此负面涉及中国的环境污染、拆迁争议之类的新闻我倒觉得正常,毕竟这是中国实际存在的问题,但是我感到惊讶的是很多印度的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和评论家对中国怀有的强烈戒备心理,比如,中国参与斯里兰卡的工程,他们就认为这是中国在印度洋牵制印度,华为在印度出售电信设备也被怀疑有碍他们的军事安全,他们似乎认为中国人在南亚的每一个动作即使外人看来是商业性的都是针对印度的阴谋。 这些报纸上的发言者一点也不讳言他们最大的假想敌是巴基斯坦和中国,前者似乎正越来越远地落后于印度,但后者则是个强劲的对手。他们对中国过分在意甚至可以用怨恨来表达,让他们焦虑的主要是三件事:1962年两国发生的冲突,中国和巴基斯坦的伙伴关系,而现在则是经济发展方面和中国的比较。 我想怨恨的源头是1962年,在那次边界冲突中印度遭到挫败,但就对那片荒僻土地的战友而言他们现在并不吃亏。可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总是对最近一次重大挫折耿耿于怀,就像今天在中国不少愤青也对日本有仇视一样。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今天的中国和日本并非你死我活的关系,同样,印度和中国也不是。尽管在国家利益上有局部冲突,但是目前的和平和商业合作对双方的利益更有好处。比如,尽管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外交关系更为亲密,经济合作也得到政府强力支持,但贸易额却还不到100亿美元,而在全球市场的自发作用下,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年度贸易额已经超过了500亿美元,各自给对方提供的就业机会、税收收入是巨大的。 对中印经济和发展模式的比较不仅仅是印度人喜欢说的话题,实际上《金融时报》、《经济学家》这些有国际影响的媒体在过去几年做过很多这方面的报道,这些比较在印度引起的反响要比在中国强烈的多,印度人非常在意里面提到的内容,比如印度在信息产业上的优势、印度的民主制度的优劣等等,他们的媒体也经常把孟买和上海做比较。但就我在北京的生活经验而言,我接触的媒体圈、文化圈的人士大多对印度并不了解,也没有和印度比较的欲望,北京、上海人喜欢和伦敦、纽约、巴黎看齐,而不是和孟买、新德里拉关系。 在孟买海边的小餐馆我曾经和从班加罗尔来度假的塔鲁探讨过这个问题,这位电子工程师并没有去过中国,但他说的话却深得我心,他说别太相信媒体上的胡扯,那是新德里的政客和编辑的看法,因为他们需要树立一个敌人,他们就不断说那就是我们的敌人,人们相信了,就真的以为有了敌人。 问题是,如果双方都真的以为对方就是敌人,那可就不妙了。 让我们无言,他喝了一口咖啡,这是英国人传入印度的饮料,而我喝马沙拉茶,茶源自中国,也由英国人在印度普及,不过当地人喜欢煮茶的时候加上牛奶、香料和糖,类似巧克力奶茶,浓稠甜蜜。
‘叁’ 印度人怎么看中国人
有不少印度人参与其中总结自己同中国人交往时的只字片语,想总结出其中大致的轮廓。
一些经常往返于中国和印度城市的印度人纷纷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人喜欢看印度宝莱坞的电影,比如说《三傻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等电影在中国知名度很高,但是中国人认为印度女性很不安全,印度的种姓制度制约了印度的发展。在中国人的眼里,印度有宝莱坞出品的优秀电影,盛产全球知名科技公司的CEO,IT行业比较发达,印度人英语水平高以及在印度女性很不安全。
印度人
发言中大部分印度人不太相信中印能够发生战争,但是中国人有部分人会有军事教训印度的想法。但是实际上,两国都知道爆发战争意味着什么,因此这不是一个可行的选项。
印度人坦言,印度媒体总是告诉他们,中国是他们最大的敌人,中国的媒体总是在辱骂印度。但是实际上,中国并不怎么关注印度,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真正的对手美国,中国的媒体也能如实专业的报道印度发生的事情,比如印度废钞的举措和印度成功发射卫星,但是在社交媒体,中国网友总是在嘲笑印度,甚至是不屑于嘲笑。
事实是,印度对中国的关注远超于中国对印度的关注,这种不成比例的关注度,不仅在中印两国国内如此,在美国网站上也是如此,对中国感兴趣的印度人远超对印度感兴趣的中国人。印度人认为,中国人对印度了解的不全面对他们有利,因为这是印度向中国展示自己的一个契机。
‘肆’ 印度网友热议:中国的生活水平是不是和我们印度一样
China's economy is very developed, it is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but I do not know what the living standard of China looks like, should we not exceed our India?【中国经济确实很发达,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的生活水平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应该不会超过我们印度吧?】
I heard that many places in China can't afford to eat rice, even tea and eggs can't afford to eat. We should not have a good standard of living in India. Our staple food can also eat meat regularly 【听说中国很多地方还吃不起饭,连茶叶蛋都吃不起,应该生活水平没有我们印度好,我们的主食还能经常吃肉】
No, we haven't seen it. Do you often see Chinese tourists visiting India? If China's standard of living is really good, why would he come to India? It must be India that attracted him 【没我们好,你没看过经常会有中国游客来我们印度旅游吗?如果是中国生活水平真的好,他为什么会来我们印度?肯定是印度吸引到了他】
The last time I received a Chinese tourist, he said he admired Indians to have no scruples to eat with their hands. In China, if someone wants to kill their hands, they have to be reprimanded by their elders 【上次我接待过一个中国游客,他说他很羡慕印度人可以毫无顾忌的用手抓饭,在中国如果有人要死手抓饭的话,要被长辈训斥的】
I have been in China's network. They have a general called Zhang, who likes India very much, even their generals like India, and it is definitely better to live in India than in China 【我进过中国的网络,他们有个叫张什么的将军,很喜欢印度,连他们的将军都喜欢印度,肯定是印度的生活水平比中国更好】
We haven't seen it in China. Who knows? Bu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really fast, and its living standard is not high enough. 【这个我们又没到中国去看过,谁会知道?不过中国的经济发展是真的快,生活水平高不高就不知道了】
‘伍’ 印度网民怎样评价中国
中国是世界第一强国啦
‘陆’ 印度网民谈中国援助称不想低人一等,不懂感恩的人有必要帮助吗
其实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予理会,因为这件事情本来就是我们国家愿意去帮助他们的,所以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也没有想着去得到印度政府的回报。这仅仅是我们出于人道的一种心理而去选择帮助他们,既然他们不愿意去接受中国的好意,那么我们在之后的时间里也不会因此去拒绝帮助他们,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大国的风范。我们国家的人是不会因为旁人一些错误的认知而选择去落井下石,这是我们做不到的事情,不是吗?
‘柒’ 印度人怎样看中国
在中国的印度人,主要居住在北京、上海两等地,他们是这样看中国的:
1、上海印度人协会主席阿密特·怀卡尔认为:上海很安全
上海印度人协会主席阿密特·怀卡尔的老家是印度中部的那格浦尔。2009年,怀卡尔当时所在的一家德国企业把他派遣到上海,担任亚太区销售高级副总裁。现在,他11岁的大儿子和7岁的小儿子都在上海上学。2012年,怀卡尔被选为印度人协会主席,这个2006年由“上海印度女性联盟”和“上海印度商人联盟”合并的印度人社团,在他负责的这3年里,会员从700人增加到1500人。在印度人协会的网站上,能查到所有委员会成员的手机号和电子邮箱,协会成员的名字和手机号也都在年度刊物上公开。
怀卡尔说,印度人协会经常组织公益活动,联络在华印度人的感情,比如一年一度的印度排灯节公益晚会。此外,他们也愿意为上海市民做些贡献。去年11月,上百名印度人协会的成员在上海市血液中心参加献血。等到今年6月14日“世界献血日”时,协会还会举行这样的活动。怀卡尔说:“我们很高兴这样做。”采访中,怀卡尔再三称赞中国人的守时和勤奋,他还说:“每次遇到新来的印度人,我都会告诉他上海给我们的安全感超过世界很多地方。我们应该给上海颁一个‘安全奖’。”
普拉迪普·库马尔和太太安·丽塔住在上海世贸滨江花园的高层公寓里,天气好的日子,从他们家的客厅能俯瞰黄浦江。在这个高档社区,总共住着七八十户印度人。库马尔来自印度首都新德里,有在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的香港、上海等地做跨国企业高管的经历。2006年,库马尔看到中国咨询行业的机遇,创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同时也是另一家咨询公司的合伙人。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那时中国的GDP增速很快,相关政策使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和运营非常容易,商业发展前景很好。
上海的生活让库马尔一家感到满意。谈到在广场跳舞的中国大妈,已经当上奶奶的丽塔说:“中国老年人比印度老年人更活跃,也更快乐,退休仿佛是他们新生活的开始。”由于一家人都是素食主义者,丽塔还教会来家的钟点工做印度菜,这大大提高了他们在上海生活的幸福感。现在,丽塔是上海一家名为“米饭妈妈”的公益组织成员,她们致力于帮助上海的弱势儿童群体。丽塔说:“印度人与西方人差别很大。中国人把我们看成半个外国人,因为我们的语言、相貌,也因为我们的亚洲特性。我很高兴,当地人接纳了我们。”
2、北京泰姬楼印度餐厅总经理麦赫诺·帕斯塔卡亚说:“印度要向中国学习
生活在中国的印度人,有时愿意把两国做对比。北京泰姬楼印度餐厅总经理麦赫诺·帕斯塔卡亚来中国24年了,1997年他娶了中国妻子,1998年在北京国贸开了第一家印度餐厅。帕斯塔卡亚学的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后在印度创业,想出一个“工业厨房”的点子,和做外卖差不多,但不太顺利。几年后,他决定出去闯闯,曾考虑过到颇受印度人欢迎的中东地区,那里有700多万印度人,直到一个朋友问他“要不要一起去中国”。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帕斯塔卡亚对中国一无所知,但他还是做出了选择。来中国不久,就认识了会说英语的郑女士,用帕斯塔卡亚的话说:“印中文化真的有很多不同,我们认真交往、磨合了好几年,1997年才结婚。”那时候,他想买咖喱等家乡的调料要去友谊商店,但现在方便多了,网购就可以解决。说起北京的变化,帕斯塔卡亚侃侃而谈:“那时刚修完的二环路、三环路没过多久就又拥堵了。以后北京有七环也不奇怪。”对于北京的雾霾,他也会抱怨,但他觉得“污染和发展有关,哪个国家都一样,印度也有污染”,而且北京近几年已经好多了,几乎没有沙尘暴。
帕斯塔卡亚在北京开的印度餐厅很受欢迎,吸引了很多社会名流。短短几年内,他又开了两家分店。生意走上正轨,让帕斯塔卡亚更热衷于传播印度文化,他说:“很多中国人对瑜伽的印象就是减肥美体,其实它更强调呼吸冥想,是用来修身养性的。我希望能尽一己之力,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印度。”
来自印度南部城市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的珊妮,是独生女,她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字“月光”,是当年一个去印度的中国女孩给起的。月光很喜欢这个名字,来中国后,她得知“月光”有了新的含义,不过,这个开朗的女孩笑着说:“在中国发展不可能成‘月光族’的,这也是我来中国的原因。”月光说,印度人口多,很多人都有兄弟姐妹,所以像她这样的独生子女很少见。
月光的父亲曾在英国、中国香港经商,她13岁首次来中国时第一站就是香港,然后又去了广州和深圳。月光说:“你问100个印度人刚来中国时是否适应,可能99个都说不适应,因为印中的文化差异很大。可是我很适应,我想是因为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和中国有联系的原因。”现在,她最喜欢的中国小吃依然是粤菜系中的虾饺。一年半前,月光到北京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MBA。谈到为什么放弃美国名校而选择中国大学时,月光说,印度以前是英国殖民地,印地语和英语都是官方语言,她在印度的商学院里学到的知识也都以欧美为范本,因此,选择去美国留学意义不大。相反,她认为,再过二三十年中国肯定能超越美国,因此,她想“毕业后留在中国工作,见证历史”。月光说,印度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很多,我注意到中国商场里的售货员、旅游景点咨询处和高速公路收费站等服务场所的工作人员多是女性,而这些工作在印度都是由男性来做。
来自印度班加罗尔的尼廷·达尼在意大利读研时,一次到上海实习的机会让他对中国产生兴趣。2011年毕业后,达尼来到上海,现在,他是一家名为“绿色倡议”的环保组织负责人,同时兼职做室内摄影和建筑咨询。“绿色倡议”经常组织宣传环保的活动,如每月邀请环保产业的相关专家和高管讲座,每次参加的人数都有上百人。达尼对政治话题不感兴趣,但更关注中国政府的环保举措。达尼说:“在印度,环保问题还没有像在中国这样被重视。印度政府面临的主要挑战仍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大气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最近才被重视。”
达尼认为中国政府的治理很出色。他举例说:“与上海相比,班加罗尔的交通很差。10公里的路程,我需要花一小时甚至一个多小时。”但他觉得,印度在旅游业上有优势,景观和风俗仍保持原貌,但在中国,“所有的东西都被装点过,越来越西方化”。对达尼来说,他希望可以简化来中国的签证手续。
3、印度学者:“印中不要因为纠结过去错过良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博士说:生活和工作在中国的4.5万印度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着推动作用,通过人员往来可以增进了解,促进中印两国经贸、文化发展。但是人口大国印度在中国的人数还不够多。
一位在中国生活了8年但不愿透露姓名的印度学者说:印中两国媒体有时会有关于对方国家的负面报道,如炒边境话题,其实印度普通百姓不太关注这些报道。他认为,欧美媒体也经常有对印度的负面报道,这很正常,西方不愿接受其他国家崛起的事实。说起1962年的那场战争,他认为,印中合作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因为纠结过去错过良机,就太可惜了。他还谈到,“莫迪总理对华友好访问,希望印中往前看”。以前印度的领导人喜欢把耳朵捂上自己做决定,但莫迪不是,更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比较开放,亲和力强,因此赢得很多海外印度人的心,有不少印度人为投莫迪一票而特意回国。
库马尔表示:“民间层面,印中两国之间可以说相互信任。但在政府层面,彼此有些过于谨慎。我之前想把一些中国公司带到印度,但印度政府花了很长时间才完成相关程序。在中国,美国公司注册很容易,我的公司在中国注册时也很容易。”他认为,中国稳步增长,印度也迅速发展,“两国应以新的思维方式实现共同繁荣”。
在华印度人体验中印差异 感叹中国机会多更安全--国际--人民网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415/c157278-26846086.html
‘捌’ 中国800台制氧机运抵印度,我国在印度网友眼中是怎样的
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4月26日发推表示:800台制氧机已从香港运抵印度德里。很多印度网友在这条推特下热情留言,对中国表示感谢。还有人感慨“远亲不如近邻”:“印度应该认真想想和所谓的‘最好的朋友’美国的关系了,这是地球上最自私的国家。”
中国800台制氧机运抵印度,我国在印度网友眼中是友好的,印度网友纷纷点赞中国助力印度。
‘玖’ 印度人怎么看中国人
有不少印度人参与其中总结自己同中国人交往时的只字片语,想总结出其中大致的轮廓。
一些经常往返于中国和印度城市的印度人纷纷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人喜欢看印度宝莱坞的电影,比如说《三傻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等电影在中国知名度很高,但是中国人认为印度女性很不安全,印度的种姓制度制约了印度的发展。在中国人的眼里,印度有宝莱坞出品的优秀电影,盛产全球知名科技公司的CEO,IT行业比较发达,印度人英语水平高以及在印度女性很不安全。
印度人
发言中大部分印度人不太相信中印能够发生战争,但是中国人有部分人会有军事教训印度的想法。但是实际上,两国都知道爆发战争意味着什么,因此这不是一个可行的选项。
印度人坦言,印度媒体总是告诉他们,中国是他们最大的敌人,中国的媒体总是在辱骂印度。但是实际上,中国并不怎么关注印度,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真正的对手美国,中国的媒体也能如实专业的报道印度发生的事情,比如印度废钞的举措和印度成功发射卫星,但是在社交媒体,中国网友总是在嘲笑印度,甚至是不屑于嘲笑。
事实是,印度对中国的关注远超于中国对印度的关注,这种不成比例的关注度,不仅在中印两国国内如此,在美国网站上也是如此,对中国感兴趣的印度人远超对印度感兴趣的中国人。印度人认为,中国人对印度了解的不全面对他们有利,因为这是印度向中国展示自己的一个契机。
‘拾’ 在中国定居的印度人,都是怎样看待中国的
在国内定居的印度人,他们是如何看待中国?可能会让你感到意外!
这几年来,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快,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国人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国内也相继涌现出一批经济强市。很多外国友人都对中国的发展感到十分好奇,纷纷前往中国旅游,见识中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