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钢琴如何弹出好音色
② 古典钢琴音乐的特点
典主义时期在钢琴艺术史中是一个核心时期, 它传承了巴洛克时期的理性, 预示了浪漫主义时期的
情感。这时期的钢琴音乐更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 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它以其真挚
的感情、朴实的语言、理性的步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在审美思想方面
(一) 博爱主义理想下的世界主义思想
18 世纪爆发了启蒙思想运动, 众所周知, 启蒙运动对思
想领域的进步,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启蒙思想的主
题就是“平等、自由、博爱”。它启发人们反对封建传统思
想和宗教的束缚, 提倡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博爱主义的理
想是希望全人类的人们互相间都成为兄弟姐妹, 这种理想迅
速遍及欧洲, 许多统治者们不仅赞助、保护艺术和文学, 而
且也热衷于社会的改良。如诗人歌德以及作曲家们, 莫扎特
的《魔笛》、施莱尔的《欢乐颂》及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
都是博爱主义的硕果。
博爱主义的广泛传播自然而然的带来了世界主义, 18 世
纪是世界主义的年代, 国家间与民族间的差别与人类共同的
人性相比, 被极度地轻视了, 1952 年奎恩慈在柏林试图创作
一种理想的音乐—能汇集人类各民族音乐特点的音乐, “一
种理想的音乐不应当只被一个民族所理解所接受, 应为许多
民族所共享, 它必须是基于理性与情感表达的, 是超越一切
争论的佳作”。1785 年咖贝农宜称“今天欧洲只有一种语言,
是我们大陆的普遍语言———它只能是音乐”。音乐打破了局
域的限制, 成为了一种世界语言。
(二) 崇尚自然、淳朴、充满激情又合乎理性的审美理
想
18 世纪上半叶, “启蒙运动”在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
“反对神权”的人文主义(即以人为本, 尤其是以个人的兴
第29 卷第3 期怀化学院学报Vol1291No13
2 0 1 0 年3 月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 Mar . 2 0 1 0
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 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了反对
君权的口号, 提倡回归自然, 崇尚人的理性思考, 西方音乐
从此由巴洛克时期转向古典时期。“回归自然”将人民引领
到一个淳朴的思想境界。要求作曲家们在写作时尽量去除多
余的修饰和繁琐的进行, 恢复到自然般淳朴、简洁的状态。
使人一目了然, 易于理解。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在内容上用
人文主义代替了宗教性, “人”代替神成为作品的主角, 音
乐尊重人的理性, 众多作曲家们的天才与个性得到了自由展
现。音乐作品开始追求客观的美, 摆脱了对教堂中的神、宫
廷中的君主的依恋, 着重描绘自然界中的人。音乐家们对这
种客观美的追求不是随意的, 也不是自己私人的主观表现,
而是以一种理性的姿态表达了他们对平等、博爱、自由的资
产阶级理想的追求和强烈的自信精神。但这种理性并不等同
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 它是一种情感上的理性控制, 理性分
析, 但同时, 这种理性中又充满了激情。特别是贝多芬的作
品, 洋溢着火一样的热情, 显示出“第三等级”、市民阶层
情感世界中特有的博爱精神和民主意识。[2 ] 如贝多芬的《热
情》《悲怆》奏鸣曲等都表现了一种崇高的情感。
二、在创作原则上: “适当的比率”和自然平衡的原则
18 世纪后半叶的欧洲, 思想上和政治上都发生了巨大的
变革。当时兴起的启蒙运动提出反对君权, 反对封建君王特
权的口号, 提倡回到自然、合乎人性和崇尚人的理性思考。
在这种资产阶级启蒙精神的影响下, 所有创作都信奉一种
“适当的比率”和自然平衡的原则, 即无奇特或标新立异,
而是遵循规范的原则。[1 ]力图冲破宗教、历史、宫廷的局限,
达到“返回自然”的和谐状态。因此, 作曲家们在考虑音乐
创作的时候基本上都遵循这一概念, 如能使听众明确音乐进
行的调性间平衡、段落之间的平衡等等。
三、在创作手法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以明晰的、和声形式的旋律为主体的主调音乐
18 世纪后半叶的欧洲, 人们在资产阶级启蒙精神的影响
下发生了重大改变: 新兴市民阶层要求艺术作品的体裁冲破
宗教、历史、宫廷的局限, 去表现日常生活事件和普通人的
感情, 并要求艺术表现手法通俗易懂。在风格上, 人们刻意
反对过于严肃的巴洛克音乐, 倾向于轻松、愉悦的主调音
乐。在崇尚自然、淳朴, 充满激情又合乎理性的审美理想的
指导下, 明晰的旋律从以前多声部的复调形式中解放出来:
以往不分主次、几条旋律线同时并行的复调织体, 改变为以
旋律线为主、其他声部作陪衬的主调织体; 以往连绵不断地
模仿一个主题核心的复调结构, 改变为整齐均匀、句读分明
的主调结构; 以往繁缛花巧、装饰性很强的复调风格, 改变
为简洁、晶莹剔透的主调风格。[3 ] 这种主调音乐大多都旋律
清晰, 虽然偶尔会有较为厚重的和声进行(如贝多芬第16
奏鸣曲) 。但在和声中我们还是能找到突出的旋律高音。
同时, 这时期的旋律还有一个小的特点, 那就是它大多
是和声形式的, 即旋律的进行包含在功能和弦内。如贝多芬
《f 小调奏鸣曲》的第1、3、9 等小节运用了都是规整的三和
弦, 再如莫扎特K457 第一乐章第1、5 等小节, K330 第5、
6、9、10 等小节也是运用了重复音的规整三和弦。
(二) 清晰的功能性和声语言
古典时期的大小体现已经确立, 功能和声体系也得以完
善。当时的和声主要以“主———下属———属———主”的方向
进行伴奏, 非常规整, 很少使用和弦外音。和声的进行和走
向也都是非常清晰, 作曲家们在考虑和声进行时大多遵循了
“自然平衡原则”这一基本概念, 有种和声间的平衡感, 给
予听众明确的感觉这音乐如何进行。当时最常见的和声织体
形式就是块状和弦以及“阿尔贝蒂低音”音型。这种方式的
和声编配使得旋律凸显出来, 也得到了大大的简化, 非常符
合启蒙运动“返回自然”的思潮。和声功能体系的成熟使得
和声成为旋律的最佳背景。
(三) 均衡、规整的结构
这种“适当的比率”和自然平衡的原则还体现在结构段
落方面。与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不同,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结构更加方整, 更加均衡。大多数古典主义乐曲都是建立在
“4 + 4”的乐句结构上。即四小节为一句, 第二乐句是同样
四小节的平行乐句, 八小节为一个乐段(如莫扎特K282 第
一乐章、贝多芬的《f 小调第23 奏鸣曲》) 。当然也有少部分
是以“8 + 8”的乐句结构。这些都是非常方整的, 而两个方
整的乐句构成对比就是“单二部曲式”(AB) ; 后面再加上再
现, 就是“单三部曲式” (ABA) 。如果每个部分本身再扩大
为一个单三部曲式“ (A (aba) + B + A’ (aba) ’) ”, 就是复
三部曲式。当然, 小节数不是呆板的, 可能扩大或缩小。[3 ]
如贝多芬《f 小调奏鸣曲》(作品2 之1) 第一乐章主部就是8
+ 12 的结构, 其中第二乐句12 就是8 小节的扩大。虽然有
小幅度的小节数滑动, 但并不妨碍乐曲总的结构的均衡性。
(四) 音阶、琶音线条式的句法
该时期又一大特点是经常运用音阶和变化的琶音形式来
作为旋律或经过句。音阶和琶音成为旋律的一部分, 而很多
旋律的连接、调式的转换也都是用音阶来过渡。如莫扎特
K330 的12、14 小节; 贝多芬第八奏鸣曲的4、10 小节; 第七
奏鸣曲98 - 113 小节; 第十六奏鸣曲30 - 45 小节等, 都大量
的运用了音阶(或半音阶) 和变化琶音式的快速跑句作为音
乐的过渡。使得旋律衔接的非常自然、流畅。
(五) 以“对比原则”为主的古典奏鸣曲式占优势, “说
话原则”成为快板乐章表现歌唱性的要求
古典主义时期器乐音乐的发展成绩比较显着的是它完善
了一些器乐的大型曲式: 独奏奏鸣曲、室内乐、协奏曲、交
响曲等。但在钢琴领域, 最重要的就是奏鸣曲。奏鸣曲经过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改善, 不断的完善起来, 成为应用
得最多的曲式之一。奏鸣曲式在音乐表现上的主要特点在于
有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 以及由此引起的展开, 最后要有主
第29卷第3期宋彦斌:“理智与情感的碰撞” ·113 ·
题的再现。对比和展开极大地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而这种
对比原则间接的来源于喜歌剧。
18 世纪20 年代, 在意大利形成了一种新的歌剧形式
———喜歌剧。这种形式的歌剧以取悦观众为目的, 以风趣、
幽默的形式进行表演。由于它的通俗化趋势, 使其很快在欧
洲流传开来。这一时期钢琴音乐的风格深受这种喜歌剧的影
响。作曲家们认识到, 钢琴不仅要塑造自然界的音响形象,
还要模仿歌剧中人物的唱歌和说话, 特别是模仿表现普通人
情感的说话和唱歌。[4 ] 旋律的歌唱性和宣叙性应运而生, 由
于这两种旋律性质呈对比关系, 因此建立起“对比原则”和
“说话原则”。即在旋律上、结构材料上既有对比, 又有对
话, 从而使音乐更加丰满, 生动有趣。这种“对比原则”随
着奏鸣曲式的完善而更加清晰。而“说话原则”在莫扎特、
海顿作品的旋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在贝多芬作品中则幻化
成内在情感的“说话”, 而不是旋律语言的“说话”了。贝
多芬的旋律大多不适合唱, 作品的情感大多在心里, 情感上
有明显的对比, 类似于一种精神的对话, 将“说话原则”表
现得更加内在。
四、在钢琴演奏风格上的特点
(一) 有明确标记且稳定而匀称的速度
由于信奉“适当的比率”和自然平衡的原则, 以及其均
衡方整的结构, 所以乐曲的速度要匀称。古典时期的演奏速
度比巴洛克时期有很大的提高, 这也是主调音乐发展的必然
结果。速度标记也顺势出现, 每个速度的更改都注明了。如
贝多芬第十七奏鸣曲就有不同的速度换动, 然而在换动前都
有清晰的速度记号标明。速度开始往两头扩张, 贝多芬的快
板乐章比海顿、莫扎特又快的多, 一般介于一分钟120 - 126
之间; 而表现力深刻的慢板乐章往往更慢。[5 ] 但当前的总趋
势, 却是快乐章不要弹的太快, 慢乐章不要弹的太慢。古典
音乐中也有自由节奏和华彩段。这些地方可以自由发挥, 我
们要十分小心的运用渐快减慢延长自由等节奏修饰手段, 但
绝不能演奏得象浪漫主义音乐那样。古典主义只能在很小的
尺度内使节奏有所松紧, 掌握好适当的、有限度的尺寸是非
常主要的。总之, 演奏古典主义作品速度要有定量, 在整体
上要贯穿相同的、稳定的、匀称的速度, 不要忽快忽慢, 不
要渐强时快, 减弱时慢, 充分保持统一的速度, 不要夸张,
不要过分, 不要弄巧成拙。[4 ]
(二) 丰满而有控制的力度
当时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在“对比原则”下进行, 在音
量上充满了对比, 如贝多芬第十一奏鸣曲第一乐章, 就有14
个p , 11 个pp , 4 个fp , 17 个f , 61 个sf , 13 个ff , 其中还有
很多渐强、渐弱等, 这么多的力度变化, 使得音乐变得异常
丰满, 但这种丰满并不是现代概念上的丰满, 而是有控制
的。
这种控制是建立在当时的制琴技术之上的。古典主义前
部分还是使用大键琴或翼琴, 至1709 年才产生第一台现代意
义上的钢琴, 音量和音区都得到了扩展, 不过由于当时制琴
条件有限, 其力度比现代钢琴整整低了一个等级, 如古典时
期的ff 等于现代钢琴的f , p 等于现代的pp 等等。所以在演
奏古典主义的作品是要将力度控制在pppp 到f 之间。因此即
使在演奏音响最宏伟的贝多芬奏鸣曲时, 也得有所保留, 这
样才能还原到作曲家真正赋予的音响效果。此外我们还要区
别作品的年代, 分清哪些是为大键琴或翼琴而作, 哪些是为
钢琴而作的。大键琴或翼琴作品的音量要控制得轻, 变化不
宜太多, 而为钢琴而作的作品则在音量上有所提高, 但不可
弹得太洪亮, 声音间延续不宜过长等。总之, 考虑到当时的
钢琴特点, 我们在弹奏古典主义音乐时, 既要鲜明, 又要恰
当, 避免过分, 切忌夸张。掌握好风格限度与分寸感觉, 不
要弹的太响。
(三) 以“指力派”为主, 以身体式弹奏为发展趋势的
弹奏方法
说到这个时期的钢琴演奏方法, 那么我们不得不追溯到
巴洛克时期巴赫的触键———弗尔凯尔曾记载: “巴赫的运指
方法几乎是漫不经心地轻微动作, 无论怎样难弹的经过句都
是用那种自然的手型, 手不离开键盘, 只用第一关节来弹
动, 即使弹奏颤音, 也只是一个手指的颤动, 而且他的手指
不过是随着微微抖动而已。身体的其他部分是完全不动的。”
就是这种只用手指动作的弹奏奠定了钢琴古典主义弹奏法的
基础。这种弹奏都是用指尖触键, 在重量弹奏法产生后, 被
统称为“指力派”, 这也是古典主义时期的独特风格。[6 ] 但万
事万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 由于钢琴制造业的发展, 钢琴的
质地发生了改变, 出现了声音宏大的槌子琴, 这种大音量并
不是手指能发挥出来的, 必须用上身体的配合, 在莫扎特晚
期, 海顿的最后五首奏鸣曲, 以及贝多芬第七奏鸣曲之后的
钢琴作品都是用身体式的弹奏, 这种弹奏方法成为浪漫主义
的先驱。
总而言之, 古典主义时期键盘音乐特点简单概括起来就
是: 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 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
形式的高度统一。创作技法上, 继承欧洲传统的复调与主调
音乐的成就, 并确立了近代奏鸣曲曲式的结构体裁和形式。
它冲破了传统的枷锁, 使新的钢琴音乐得以重建, 创作了钢
琴艺术史上光辉的一页。
③ 古典音乐,用钢琴等演奏的疑惑
单一乐器肯定远远不如乐队有气势,但与改编情况和演奏家的水平也有直接关系。比如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听霍洛维茨演奏的超高难度钢琴版感觉其实毫不亚于乐队,比原钢琴版更加酣畅淋漓。像理乍得弹的命运只是一个低难度改编版而已,没什么技术含量,听听就完。所以要多听大师演奏,理乍得之流永远只能作为娱乐。
④ 中国古典音乐有没有可以用钢琴演奏的
这是一张中国钢琴作品的CD曲目,但这些作品,除了其中有完全的创作作品外(如牧童短笛),有些是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素材进行写作的(如浏阳河),至于谱子,在大型书店或音乐书店中就有中国风格钢琴曲合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的钢琴基础教程,其中也很好的逐进度引入中国作品,是一套不错的教材。
推荐曲目:
1. 浏阳河(Liuyang River) 王建中
2. 牧童短笛(Chinese Cowboy With His Flute) 贺绿汀
3. 珊瑚舞(Coral Dances) 杜鸣心
4. 绣金匾(Rreparing Gifts For The Red Army) 王建中
5. 共产儿童团歌--变奏曲(Song Of The Communist Children's League) 甘壁华
6. 水草舞(Swing, Float Grass) 吴祖强、杜鸣心
7. 二泉映月(The Moon Reflected In Erquan Spring) 储望华
8. 卖杂货(Smallwares Peddler) 陈培勋
9. 北风吹(The North Wind Blowing Hard) 谭露茜
10. 兰花花(Lan Huahua--A Flok Song) 汪立三
11. 游击队之歌(Song Of The Guerilla) 李肇真
12. 平湖秋月(Autumn Moon Are Quiet Lake) 陈培勋
13.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Red Flowers Blooming All Over The Mountain) 王建中
14. 乡土小调(All Folk Music) 崔世光
15. 红星闪闪放光彩(The Red Star Shining Brightly) 储望华
16. 彩云追月(Colorful Clouds Chasing The Moon) 王建中
17. 旱天雷(Sudden Thunder) 陈培勋
18. 序曲"告诉你"(Prelude "You Ought To Know") 朱践耳
19. 筝萧吟(Ode By Chinese Zheng And Flute) 储望华
20. 南海小哨兵(Little Guards Of the China South Sea) 储望华
⑤ 练声的时候钢琴怎么弹
1.弹12345,54321,(这时可以唱mi~或ma~或wu~或yu~等)
2.135313531 可以唱mi~(1353)ma(13531),也可以练共鸣
3.1231,3131
4.123441,411441
我是学声乐的,所以总结出这些,每一条,可以唱一遍,高一度,希望能采纳!
⑥ 钢琴艺考的时候弹中国的乐曲,不知道行不行
可以的
每个学校需要的难度也都不一样,只要选的中国作品难度够了就可以。不过也不要一味追求难度,还要能够水平表现出来。
给你推荐两个中国作品,难度都不小。《春舞》《多耶》。
摘自网络,作者吕明明
============================
陈怡钢琴曲《多耶》的研究现状
作品简介
陈怡1953年生于广州,3岁开始学习钢琴,4岁学拉小提琴。在她17岁时便担任广州京剧团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在这期间她受到我国传统艺术的熏陶,这也对后期创作《多耶》有了很大的帮助。后来她考入了音乐学院,开始了系统的学习作曲。在作曲系里她学到了“四大件”中西作曲理论,传统音乐风格并记录,采编中国民歌。她并在这期间重视学习民族音乐,这在钢琴曲《多耶》中就有充分的体现。她不仅背唱民歌和戏曲唱段,还深刻理解民族艺术的优异之处。因此她的作品与民族音乐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在她工作的时候便与传统音乐有了更进一步的接触。
1980年,陈怡参加亚历山大·葛尔(Alexander Goehr来自剑桥大学)教授的短期培训。“他在讲座中介绍了20世纪所有的作曲家和音乐流派。”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专业音乐创作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开始重视对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这对后来的作曲家提供了创作素材。此时的西方现代音乐创作的表现手法又拓宽了作曲家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创作技巧。这一新时期钢琴创作也进入了一个创新的阶段。 “民族风格与现代技法的结合”这是这个时期钢琴创作的特点。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主要体现在传统乐器,少数民族音乐的创作和应用。作品《多耶》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也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钢琴作品。
钢琴独奏曲《多耶》是陈怡与1980年随音乐学院作曲系师生赴广西侗族、瑶族地区采风时所创作的,于1985年获得全国第四届音乐作品比赛的一等奖,并与1986年该作品发表于《音乐创作》第二期,1999年入选为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曲目。
“多耶”是侗族的一种民族歌舞形式。汉译“踩歌堂”是侗族文化艺术中唯一的歌舞形式。“多耶”是侗家人在庆典或祭祀中围成圈圈由领唱者即兴编“领句”其余众人以舞步应和着。由于“多耶”有“一领众和”的特点,所以在钢琴曲《多耶》中开始就呈示出“一领众和”的旋律。
个人观点
这首作品演奏中我认为节奏方面是一大难点,它既要弹出侗族音乐中一领众和的效果,又要运用好京剧的节奏特点。现阶段学术界在节奏方面的研究领域,较之其他音乐的构成要素,研究成果相对少了很多,这也同样体现在钢琴作品《多耶》中,对这部作品节奏方面的剖析仍然无人问津。
《春舞》
这首作品由于节奏多变使演奏者很难掌握它的律动。演奏这首作品时一定要了解侗族多耶的特点。以及二十世纪音乐创作的特点。还要了解如何处理传统作曲技法与近现代作曲技法的关系,因为陈怡在《多耶》中是以既不保守也不决裂的姿态出现的。《多耶》基本主题的有调性呈示,音乐材料的分裂、结合于引申、发展,音乐主题和调性分布的再现回归,旋律、音群的模进或倒影变形等都是传统的作曲手法,而以前景、中景、远景概念安排的织体分层,不同调性的并置复合,不规则重拍的音组循环以及十二音的固定和声等则是近现代作曲技法的范畴。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好的完成《多耶》。
钢琴作品《春舞》创作于中国钢琴音乐活跃的1980年,是孙以强先生在中国交响乐团工作时,应钢琴家刘诗昆之邀所写。作曲家采风来到新疆,在金秋时节硕果累累的葡萄园里,他看见了年轻人迎着朝霞,踏着晨雾,忙碌采摘葡萄,伴随着歌舞,落口而归的丰收景象,由此触发了创作的灵感。这首作品是采用复三部的曲式结构,充满想象、自然流淌出的引子,不禁让人心旷神怡、沁人肺腑,仿佛眼前浮现维吾尔族青年踏着清晨的朝露,充满希望地奔赴果园采摘葡萄的场景。主题旋律经过变化音区、加花、改变织体等手段将乐曲逐渐向前推进。乐曲中托卡塔式的双手交替八度及充满震撼力的复合和弦将乐曲推向高潮,表现出年轻人背着箩筐辛勤忙碌、满载葡萄、载歌载舞的欢乐景象。
⑦ 钢琴中国古曲《夕阳箫鼓》该如何弹奏曲子的意境是什么啊
一、夕阳箫鼓 二、花蕊散回风 三、关山临却月 四、临水斜阳 五、枫荻秋声 六、巫峡千寻 七、箫声红树里 八、临江晚眺 九、渔舟唱晚 十、夕阳影里一归舟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 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意境。 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归舟”,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意境。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⑧ 古典音乐通常可以用哪几种乐器演奏,钢琴可以吗
通常是用古典乐器演奏,比如二胡、琵琶、小提琴。钢琴可以配乐,单独使用的话可能会缺少古典味。
⑨ 古钢琴怎么弹
清代的时候进来的也是现代钢琴,只是少了几个键。那个时候叫做“大键琴”。古钢琴是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盛行的。清朝那时候早就淘汰了,都接近印象主义时期了应该不会有古钢琴了。要说弹法,那肯定是和现代钢琴的弹法一致的。不过那时候的琴弦好像不是丝状的,好像是块状的。踏板也有点不同。我也说不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