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古代史怎么学
在把握上述各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重点内容的基础上,还需将中国古代史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若干问题进行横向的归纳、概括,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重大变革。一、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学习 从宏观上看,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原始经济→夏、商、周奴隶制经济→春秋战国转型期经济→秦至清朝中期的封建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学习中国古代经济史,应注意如下问题:(1)认知经济史领域的基本知识。如两税法、一条鞭法等。(2)思考一些史学基本现象。如:中国古代经济为何会取得辉煌成就?从中可以得到那些启示?明代中后期以后,又为何会落伍?从中又能得到哪些教训?(3)掌握一些史学基本原理。如: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同时又受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反作用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4)注意一些史学基本理论。如:①在中国古代的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经济。发达的农耕经济使手工业、商业都成为其附属,其发展也依赖于农耕经济的影响。②在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相互冲撞中,代表先进文明的农耕经济经常表现为对游牧经济进行改造、融合。③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础。二、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学习 中国古代的政治史始终是围绕着治乱兴衰、统一与分裂展开的。因此,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上的政治现象和特点时,应重点学习中国古代的政权沿革和政治制度及措施。政权严格中既包括奴隶制、封建制王朝的更替,也包括在农民反抗斗争中建立的政权等内容。 在明了中国古代政权沿革脉络的基础上,掌握中国古代历史上主要朝代的政治制度是拓展学习广度和加深历史认识的主要保证。因为政治制度是政治的载体和规则,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由阶级斗争的具体条件决定的,是和国家的社会性质相适应的。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职官制度,及其重要历史时期的变法改革措施。同时,要注重培养归纳、概括有关史实和梳理历史线索的能力,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初步理解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注重培养比较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并以次具备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三、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学习 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古代文化自成完整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可以从思想、科技、教育、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概况和取得的成就进行整理归纳。 学习中国文化史,首先要理清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同时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相对应进行分析、评价,以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其次,要对中国古代文化史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一些规律。例如:中国古代文化曾多次出现繁荣局面,且长居世界领先地位,原因是什么?原因的共性在哪里?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发展开始落后于世界,造成落后的原因有哪些?在先进于落后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经常对此类问题进行探索和思索,能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到历史的本质,发现规律,提高认识水平。四、中国古代军事史的学习 作为军事的核心部分,战争在历史上的特点、影响、性质及其重要,因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政治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战争是产生了私有财产和阶级以后才有的,是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式。 中国古代的战争,按其性质来分,可以分为:(1)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2)奴隶主贵族争夺政权的战争;(3)奴隶主争霸战争;(4)封建统治者为实现统一的战争;(5)反封建的农民战争;(6)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战争(7)封建统治者平定叛乱的战争;(8)反对分裂势力的战争战役;(9)反对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战役;(10)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11)政治集团之间的战争等多种形式。 注意把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和中国各民族共同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严格区别开来。 发生在中国古代史上的作为战争具体表现形式的战役,其性质是与该战役所属的战争性质相一致。除此之外,历代封建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在其制订推行的一系列措施中必然也有涉及军事领域的内容,包括官制、机构和若干制度等,在学习时同样应当进行归纳整理。五、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的学习学习民族关系史,主要理清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2)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3)少数民族政权如何逐步归入中华民族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六、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古代中国是个具有发达的经济与文化的大国,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同时,具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思想的中国人,也乐于同世界各地的人们交往;中国古代史上许多王朝都重视同世界各国、各个地区的友好往来。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史主要包括友好往来、反对侵略、闭关锁国三个方面。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友好往来是中外关系史的主流。
⑵ 我不是学生,也不是为了考试,只想更加了解世界,怎样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
1、首先,掌握一些系统的历史知识、史学理论还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凭兴趣,“跟着感觉走”,读了再多的书,看了再多《百家讲坛》中的历史讲座,你都未必真的理解历史,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
那么,怎样掌握基本的系统历史知识和史学理论?你可以根据你已有的基础,选择比较权威的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着作下点功夫来啃。为什么要先读权威的通史着作,因为它的作者治学严谨,写的书史料翔实,论述、论证比较科学,会启迪你如何正确地观察、分析问题,这就让你初步学习到基本的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加上它们是通史,这就使你的历史知识不会是支离破碎的,而是系统的有规律的东西。有些新潮的年轻人会说,那些“公认的、权威的”历史着作保守,观点不新。是有这种情况,但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才是最值得学的,至于观点、结论本来就不可能永久不变的,否则历史学就不会发展了,就不是一门科学了。
2、其次,在吃力地啃通史名着的同时,为了张弛结合,也为了培养兴趣,可结合阅读些既生动又严肃通俗历史着作。这些科普型的历史着作必须是公认的、久经检验的,如过去吴晗编的“历史小丛书”以及以后的《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初学者最好不要迷于一些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的历史书,例如大量充斥于书店的什么什么“大帝”的书。也不要迷信外国历史学家的着作,它们当中即使质量较好较权威的往往也是一西方为中心的,对东方包括中国历史或者有成见、偏见,或者并不真的了解中国历史。当然,看看人家是怎么看世界看中国还是有好处的,我只是说:不要迷信,不要人云亦云,其实对自己中国人写的书也一样。
3、争取多看些原始史料。例如,你要学好中国古代史,像《史记》、《资治通鉴》之类的古代史学名着都没有接触,只是读后人写的历史书,实在太不够了。当然,你不想把历史当作自己的专业,读多读少要根据你的时间和精力,但有可能读多点是有好处的,至少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会相信那些不负责任的胡诌。
4、把读历史与观察世界和国内的时事政治结合起来,能从历史找根源的就去找,这样学习就更有实际用处了。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就像别人可能提出的其它看法一样,都只是供你参考罢了。
⑶ 历史不容篡改,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是如何描述中国历史的
外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很多国家,这些国家情况千差万别,对中国历史的描述也不尽相同。各国历史(中学历史)主要学习自己国家的历史,对于外国史介绍的都很少。
一般而言,东亚和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对中国历史介绍不多,只是泛泛而谈,中国是一个不能不提的文明体,但是隔得太远,所以只是简单提及,但是一般甲骨文、青铜器、长城、孔子等还是有简单介绍的。比如房龙《人类的故事》这种书籍可以推荐看一下。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对于中国历史稍微详细一点,但也有限。
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中对于中国历史介绍的比较详细一点
⑷ 世界各国历史课本如何论述中国历史
美国
《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这么一描述我国古代发明的历史:
唐宋的机械钟表与今天的石英表;古人用硫磺、硝酸钠和木炭混合制成火药至今被用于制造武器和烟花;天花疫苗引发免疫学的产生,活版印刷发展到今天的电脑印刷。
这本书还注重国家间的横向对比,通过一些表格和图形,让学生对同一时期各国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先进、落后一目了然。
书中提到中国的孔子和印度的释迦牟尼、希腊的苏格拉底几乎是同一时代的。通过这一横向对比,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到当时的世界思想家辈出,在不同文明中闪光。这或许是历史的巧合,或许是不同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对于中西文化和贸易的交流,教科书也大书特书。从“丝绸之路”的产生到葡萄、无花果、黄瓜、核桃从西亚传入中国,从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1271年来到中国再到郑和下西洋从非洲带回长颈鹿,书中颇下笔墨。书中摘录了《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忽必烈皇宫的描写:“宫殿屋顶很高,大厅都由金银镶嵌,墙壁上雕刻着龙、鸟、牧马人和各种野兽以及战斗的场面。天花板上也是如此,满眼都是黄金和图画。厅很宽很长,可以容纳6000人的宴席。”
书中还格外重视妇女在各个时期的社会地位,几乎各个章节都有特别提到。其中说,考古发现证明商朝时期的贵族妇女社会地位很高,有土地,还领导自己的军队;汉代贵族妇女穿着漂亮的丝绸长袍;唐代,中国出现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她召贤纳才,对诗人骆宾王不计前嫌;在唐宋初期,妇女地位较高,她们主持家务,负责理财和管理佣人;在“五四运动”中,妇女参加了示威游行,她们反对包办婚姻、裹脚,呼吁提高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不过,书中也有中国女婴被遗弃的描述。
与此同时,美国历史教科书还关注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它称公元前500年左右。编辑成册的《诗经》是当时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上翻译了《诗经》的第100首(丈夫外出打仗)、122首、124首和127首(士兵思乡)。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鼎盛时代,书中翻译了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歌《静夜思》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中的一段。
课本还十分注重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评论历史事件的同时也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历史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作用,以唐明皇的“开元盛世”为参照,让学生思考究竟是“英雄造时世”,还是“时世造英雄”的辩证问题。再比如说,书中讲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教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同时又向学生提问 “你认为今天的老师应不应该教这些,为什么?”
⑸ 中国的历史该怎么系统的学
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知晓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的历史,时间长,内容多,如果面面俱到,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也会有教不完之感。因此,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是十分必要的。
《标准》中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限定在“重要的”范围内,这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主要的、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物、事件和现象,这些重要的人物、事件和现象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是学生在学习中必须掌握的。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最先学习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史。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还要使他们初步学习如何去了解历史和认识历史,掌握一些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中国古代史,也为他们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导言在这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识读历史图表,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较为清晰地叙述相关的史事,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
(5)各国是如何学习中国历史扩展阅读
历史不是尘封的记忆,也不是埋没于故纸堆的故事。毛泽东同志说过,“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领导干部学习历史,是为了创造新的历史,重在以史资政、古为今用。
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
比如,不追求一时显绩,多下打基础、利长远的苦功;不依赖个人主观,多做察实情、汇民智的工作。“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读史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要不读死书、经世致用,才能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句话说得好: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千年未有的大变革中,从全面深化改革蓝图的落实,到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考验,再到破解种种现实问题矛盾,各级领导干部格外需要镜鉴启迪,格外需要从历史这部教科书中汲取继往开来的力量。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不断提升历史素养、增厚历史底蕴,我们就能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写下勿忘昨天、无愧今天、不负明天的雄浑篇章。
⑹ 如何理解多学科多角度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
就是要多看别人的看法,然后才能弄清楚真相,理解历史:
1 共产党看近代史:屈辱史,人民革命史。
2 国民党:屈辱史,教化人民史,驱除外族,抵御外族史。
3 清:抵御外侵,打击反政府武装,维护国家统一史。
4 日本:帮助汉人恢复正统统治 /帮助满清维护国家统一/帮助世界让中国文明进步。
5 英国:帮助中国商人发展自由贸易/帮助世界发展经济/给中国人带来文明和希望。
⑺ 中国古代,哪些国家派使者来中国学习
东瀛 (日本) ,朝鲜(高丽),天竺(印度),波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在元朝之前就已经与到中国学习。等到清朝之后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世界上有能力到达中国的国家都有人来中国学习。像:英法美德意等国。
⑻ 世界各国如何写中国历史的真实吗
你没有可能在任意一个国家抑或组织中找到绝对公正的历史的,有人就会有主观。没有情感的人,就是神了。
相对来讲可以找香港与日本的,比较近,比较了解,注意对比。
如果难找,你就上维基吧,“比较”客观,毕竟他们都写明该词条中立性有失偏妥。
其实到处都有消息封杀,即使被国内右派愤青们所推崇的欧美国家,都有讳莫如深的一页,至于是什么,谁都不好意思讲出来……
⑼ 唐朝就有外国留学生来我国学习,他们是如何学习生活的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极度开放的历史朝代,它的开放程度之高以及它的强盛和包容性,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员纷纷来到中国学习。这主要包括两种留学人员一是留学生,另一种是留学僧。
唐朝为此设立了专门的鸿胪寺,该部门就是负责和留学生有关的相关事项的。另外,还设立了一个叫国子监的机构,这个机构是让留学生来天朝学习和上课的地方。于是在唐朝时期,来朝学习的留学生人数以及国家数量达到了顶峰,例如日本、高丽(今韩国)、天竺(今印度)、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等。而唐朝的文化和传统在世界范围内在其他各国的影响程度较其他朝代更广,例如,日本接受唐文化的洗礼较深,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诗歌、建筑、政治制度以及茶道书法等方面都能感觉到我国的影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