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最好的博客网站是什么
博客网(www.bokee.com),原名博客中国(www.blogchina.com),是IT分析家方兴东先生于2002年8月发起成立的知识门户网站。
作为第二代互联网门户,博客网是中立、开放和人性化的精选信息资源共享平台。2003年底,博客网已经成为全球中文第一博客网站。2005年7月,曾经为全球第一博客门户立下汗马功劳的博客中国正式更名为"博客网"。
博客的定义:
"博客",译自英文Weblog/blog(也译作"网络日志"、"网志"或"部落格"等),它是互联网平台上的个人信息交流中心。
2002年方兴东和王俊秀将Blog音译为博客。经过几年发展,博客已经从小群体应用走向大众,由一种新型的网上信息内容的组织和传播形式变成了使用者在虚拟社会的标签和缩影,从一种工具理性升华为一种价值理性。博客呈现给世界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日记和枯燥日志,而是个人的思想精华和成长轨迹。
如何定位博客?
博客的繁荣,标志着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第一代门户,开始正式过渡到以"思想共享"为特征的第二代门户,开始真正凸现网络的知识价值,标志着互联网发展开始步入更高的阶段。
第一代门户由于仅仅是信息的门户,它虽然可以有多层的链接,都是信息之间的链接,还是属于"平面的""单维的"的门户。
第二代博客门户由于"以人为本",它不仅仅有博客的人和机构的门户为基础,还有博客的人和组织之间的多种关系,并多种关系构成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博客圈。这样,第二代的门户保护就从"平面的""单维的"门户发展到"立体的""多维的"门户了。
由于博客门户的以人和机构为基础导致的功能的多样化,使博客门户向着"虚拟社会"的方向演化。
博客的精髓:越分享越多!
博客发展的内在驱动是什么?博客的魅力在哪里?我为什么要博客?为什么人人需要博客?为什么博客网的成功是大势所趋?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我每天遇到的。我想博客的解释已经很多很多,都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丰富多彩地进行了阐释和演绎。那么,能不能最概括地总结一下。
“越分享越多”,大概是最好的概括了。对于博客本人,对于阅读博客的人;对于自己,对于他人,对于社会;对于工作,对于生活,“越分享越多”的博客精髓注定了它的发展是势不可挡。
为什么中国需要发展博客,首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博客可以美好一个人的生活!而所谓的新媒体革命,所谓的人际交往和知识传播的革命,都是第二层次的。通过分享,美化每一个博客,美好每一个人的生活,自然美好整个社会。
分享可以是沟通,可以是人际关系,可以是文章,可以是音乐和声音,可以是图片和视频,可以是阅读和推荐,“博客网,让你随心所欲”,这个随心所欲主要就是在超越时空的虚拟世界中,可以随心所欲分享你愿意分享的一切(当然,任何随心所欲都应该在法律法规和道德的范畴之内)。
博客的繁荣,不仅仅是书写的繁荣,而是分享的繁荣,改变的不仅仅是少数爱好者,而是所有人,是整个社会。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都将因为博客的新分享文化,而实现变革。变革的最终方向,就是美好我们的生活!
在分享自己和分享别人中美好生活,何乐而不为。“越分享越多”,就是博客无与伦比的魅力精髓!
2. 博客中国衰落有什么原因
就一个原因,删帖封号
3. 博客中国怎么样 不怎么样 骗子
听说很有用,多去看看就知道了。
4. 博客中国为什么会面临倒闭
自2005年融资千万美元,不到三年就会面临倒闭,不能说不是博客中国的悲哀,燃烧速度太快,如果中国是一个视频博客网站,该燃烧率可以理解,作为一个博客运营商,老杳想不出足够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博客中国千万美元资金会燃烧得这么快。此外,虽然到目前为止的博客运营商不能自负盈亏,好歹也可能是广告费部分收入。一个老板曾从莆田荣担任来到3000万元资金,也是公司宣布破产不到三年的时间,如果博客中国可能崩溃的区别,主要是在中国普天作为主要股东,广大员工终于凑够补偿,从网上获取新闻博客中国的员工现在提赔偿,最严重的后果甚至可能会得到他们的工资是不完整的。不少企业家认为经营一家新公司最重要的目标是融资,一旦融资前成功将意味着辛勤工作终于得到了回报,不知道一家公司经营,融资是在长征的第一步,博客中国所以,在谈到莆田投资公司面前,也为什么两种不同类型的公司,但结果是如此的相似,最重要的原因是,老杳倒觉得疏于管理和盲目乐观的成功融资后。先驱往往成为先烈,博客中国能够成功融资应该感到幸运,毕竟,今年包括投资者并不清楚,从现在起,工业发展博客的未来运营商,博客是难以独立运作作为一个行业,经过一切,只是一个新的博客辅以媒体的内涵吧,只要各大门户充分的重视,与独立经营的小空间中生存的博客,博客中国的sns既不抓住救命稻草,天边的吸引人的眼球不同,不出现困境是奇怪。成功的企业家总是伴随着经验和上帝的青睐的积累,但为什么神不总是青睐某个特定的人,更别说博客中国作为一个企业从操作的角度来看从来没有成功过,即使是那些谁曾经辉煌的公司一旦管理决策往往不能到几年前被市场淘汰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在上海的名气智多微电子公司今天还面临着困难就是明证封闭,作为一个综合性企业,智多微电子前几年的成功已经很难有几家公司能做到,他带领公司的倒闭最后一年,但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几个产品的开发和运营的失败,被看作是公司的管理者应该是谦虚的胜利,失败是不是饿了多么不容易。随着企业管理暂时的成功往往夸大的信心,真正做到很难保持心态的正常状态,但只有那些谁能够保持平常心的企业家会赢得最后的成功,互联网从方兴东实验室的创始人和现在的博客网,博客中国的利益,义乌小商品网等,是相当广泛的方兴东,但为什么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本场始终是一个关注的其他领域被忽略的困境博客中国现在似乎什么都不会奇怪韩元。
(作者,老杳),最及时的更新,预览,
5. 博客在中国的发展史是怎样的在外国呢
博客的历史与万维网(WWW,或Web)的历史一样“悠久”。最早的博客应该就是万维网的发明人蒂姆·贝纳斯—李(Tim Berners-Lee),他开设的第一个网站http://info.cern.ch(当然已经不复存在,而被当作古董保存着)实际上就是第一个博客网站,因为里面的内容就是列出所有出现在网上的各类网站。而后的1993到1996年间,NCSA和网景的“What’s New”栏目,也有着博客网站的雏形。当然,这一切我们都把它归于博客的“史前时期”,博客真正的历史可以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
第一阶段(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萌芽阶段,或者称为启蒙期。
追溯博客的源头,无疑是一件难事。有人认为1994年Justin Hall声名狼藉的“网上日记”可以算早期的博客形式,这个家伙在网上及时发布他对吸毒、做爱的赤裸裸体验,吸引了不少眼球。有人说,1998年Jesse James Garrett发表在Camworld的网络旅行日记,是点燃博客社区之火的导火索,从此博客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但更多的人认为博客最正宗的源头还是Pyra(就是现在Blogger.com的前身),这是一家小小的软件公司,三个创始人为了开发一个复杂的“群件”产品,编写了一个小软件,以博客方式保持彼此的沟通与协同。后来,他们觉得这个简单的小工具对别人也很有用处,于是,1999年8月,就在网上免费发布了Blogger软件。而此前,算得上博客的人大概还只有几打而已。结果,这样一来,如同干柴碰上烈火,许多人利用这个软件作为武器,进入博客队伍。博客队伍开始迅速繁衍开来。Pyra也因为这个根本没有上心的小软件而名声大振。 总之,这个阶段主要是一批IT技术迷、网站设计者和新闻爱好者,不自觉、无理论体系的个人自发行为。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群体,也没有具备一种现象的社会影响力。在悄悄的演变过程中,也有一些事件和人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启蒙与带头作用。为博客革命准备条件。
第二阶段(2000年——2006年左右):初级阶段,或者称为崛起期。
到2000年,博客开始成千上万涌现,并成为一个热门概念。在博客发展史上,911事件是一个重要的时刻。正是这场恐怖的袭击,使人们对于生命的脆弱、人与人沟通的重要、最即时最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一个重要的博客门类:战争博客(WarBlog)因此繁荣起来,可以说对911事件最真实最生动的描述不在《纽约时报》,而在那些幸存者的博客日志中;对事情最深刻的反思与讨论,也不是出自哪一个着名记者手中,而是在诸多的普通博客当中。
据不完全统计,到今天,全世界自觉实践的博客数量,已经达到50万到100万之众。虽然与3亿以上的网民相比,还显得微不足道。但是这些博客的影响力,却早已超出了他作为个人、甚至作为自己所在行业的原有范围。开始引起主流的媒体的强烈关注,并明显感受到博客崛起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同时,各个专业领域的博客如“雨后春笋”,纷纷浮出水面,越来越成为该专业关注的焦点。除了美国,英国、匈牙利、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博客也形成声势。亚洲,包括中国也开始感受到博客的脉动。估计,在最近一两年内,博客将成为互联网萧条时期最重要的新现象之一,为全社会所关注。
第三阶段(2006年—— ):成长阶段,或者称为发展期。
预测未来永远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尤其预测网络。对于博客的未来,现在要定论,的确太早!而且争议性很大。但是,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判断,我们还是冒险地认同这样的一些大胆的判断:
到2006年左右,作为一种新的媒体现象,博客的影响力有可能超越传统媒体;
作为专业领域的知识传播模式,博客将成为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作为一种社会交流工具,博客将超越E-mail、BBS、ICQ(IM),成为人们之间更重要的沟通和交流方式。
显然,以上主要是对全球(美国为中心)博客发展阶段的简单划分。在中国,与所有的网络革命一样,继续保持着一定的“滞后度”。在博客方面也不例外,中国的发展阶段基本上差了一个阶段。也就是说,现在中国的博客发展仅仅进入启蒙期,萌芽期,可能需要2-3年,才能进入真正的初级阶段,也就是崛起期。
但是,一向对网络发展保持最密切关注的“数字论坛”成员,从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觉察,并予以极大的关注。2002年,开始义不容辞地充当“博客思想”在中国推广和倡导的先锋。“博客中国”(www.blogchina.com)网站就是这样的一个产物。
虽然给“博客”正式冠以中文名字,还是2002年刚刚完成的事情。但是在中国,最早关注、追踪并系统阐述“博客”想象的,是一直研究新媒体的孙坚华。他在98年、99年的不少文章里已经开始涉及许多博客现象,而2002年8月完成的《博客论》,是国内第一篇系统、全面阐述博客革命的文章。
6. 新浪博客和博客中国有哪些差异
新浪做为四大门户网站底蕴就不同,覆盖面也不同,新浪很全面的生活的职业的财经的医疗的国际的国内的都包含随便写。博客中国其实更多的是财经和国内新闻较多。你是要干嘛?开博客那就新浪开始吧最主要的还是你的文笔
7. 博客中国,和讯博客哪个更好一些!
速度快,操作方便,那就是网络了,绝不会出现问题。
8. 中国博客网的博客怎么样
这个博客是我见我最烂的...
听说还是中国第一个博客,烂的地方就在它更新慢得出奇,发表了日志后要N久才能在博客上看到,音乐,图片也一样,要很久才可以看的..
所以最好不要用这个..用网易吧,听说不错
9. 博客是什么东西,用来干什么的,我对这博客不了解,虽然我只问几句,但还是希望朋友们帮我们解释清楚点.
什么是“博客”?
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而博客(Blogger)就是写Blog的人。从理解上讲,博客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简单的说博客是一类人,这类人习惯于在网上写日记。
Blog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是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具体说来,博客(Blogger)这个概念解释为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
一个Blog其实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许多Blogs是个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发表,其它Blogs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
随着Blogging快速扩张,它的目的与最初的浏览网页心得已相去甚远。目前网络上数以千计的 Bloggers发表和张贴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不过,由于沟通方式比电子邮件、讨论群组更简单和容易,Blog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因为它也逐渐被应用在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中。
博客的历史
最早,是由Jorn Barger在1997年12月提出博客这个名称。但是在1998年,互联网上的博客网站却屈指可数。那时,Infosift的编辑Jesse J.Garrett想列举一个博客类似站点的名单,便在互联网上开始了艰难的搜索。
终于在1998年的12月,他的搜集好了部分网站的名单。他把这份名单发给了Cameron Barrett,Cameron觉得这份名单非常有用,就将它在Camworld网站上公布于众。其它的博客站点维护者发现此举后,也纷纷把自己的网址和网站名称、主要特色都发了过来,这个名单也就日渐丰富。到了1999年初,Jesse的“完全博客站点”名单所列的站点已达23个。
由于Cameron与Jesse共同维护的博客站点列表既有趣又易于阅读,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在这种情况下,Peter Merholz宣称:“这个新鲜事物必将引起大多数人的注意。作为未来的一个常用词语,web-blog将不可避免地被简称为blog,而那些编写网络日志的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blogger——博客”。这代表着博客被正式命名。
随着博客数量的增多,每个博客网站上编写的网络日志的内容也混杂起来,以至把每一个新出的站点主要内容和特色都不可能搞清楚。Cameron后来就只在网站上登载熟悉的博客站点了。时隔不久,Brigitte Eaton也搜集出了一个名叫“Eaton网络门户”的博客站点名单,并且提出应该以日期为基础组织内容。这也建立了blog分类排列的一大标准。
1999年7月,一个专门制作博客站点的“Pitas”免费工具软件发布了,这对于博客站点的快速搭建起着很关键的作用。随后,上百个同类工具也如雨后春笋般制作出来。这种工具对于加速建立博客站点的数量,是意义重大的。同年的8月份,Pyra发布了Blogger网站,Groksoup也投入运营,使用这些企业所提供的简单的基于互联网的工具,博客站点的数量终于出现了一种爆炸性增长。1999年末,软件研发商Dave Winer向大家推荐Edit This Page网站,Jeff A. Campbell发布了Velocinews网站。所有的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他们的目的也很明确:让更多的人成为博客,来网上发表意见和见解。
博客带来了什么
现在,全世界每天传播的媒体内容,有一半是由6大媒体巨头所控制。其利益驱动、意识形态以及传统的审查制度,使得这些经过严重加工处理的内容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媒体的工业化,内容出口的工厂化,都在严重影响其发展。
比如,以美联社为例,有近4000人专业记者,每天“制造并出厂”2000万字的内容,每天发布在8500多种报纸、杂志和广播中,把读者当作“信息动物”一样。这种大教堂式的模式主导了整个媒体世界。这时,以个人为中心的博客潮流却开始有力冲击传统媒体,尤其是对新闻界多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
博客是一种满足“五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体制、零成本、零形式)而实现的“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从媒体价值链最重要的三个环节:作者、内容和读者三大层次,实现了“源代码的开放”。并同时在道德规范、运作机制和经济规律等层次,将逐步完成体制层面的真正开放,使未来媒体世界完成从大教堂模式到集市模式的根本转变。
博客的出现集中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媒体界所体现的商业化垄断与非商业化自由,大众化传播与个性化(分众化,小众化)表达,单向传播与双向传播3个基本矛盾、方向和互动。这几个矛盾因为博客引发的开放源代码运动,至少在技术层面上得到了根本的解决。
博客的崛起
这几年,对于所有新闻媒体来说,都品尝到了技术变革的滋味。如今,再没有任何人会否认互联网对媒体带来的革命,但是,好像也没有多少人感知到互联网的神奇:颠覆性的力量似乎并没有来到人间。
所有的核心在于时间。对于性急的人来说,时间如同缓慢的河流,对于从容的人来说,时间又是急流。互联网的力量的确还没有充分施展,因为互联网的商业化起始,到今天仅仅才10年;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媒体方式,从尝试到今天,也刚刚跨过10年。
对于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来说,10年实在过于短暂。但是,10年也足以让人们感受到势不可挡的力量,以及依然静静潜伏着的冲击力。而今,随着博客的崭露头角,网络媒体异常的力量开始展现了,声势逐渐发大。虽然,博客依然在大多数人的视野之外,但是,他们改变历史的征程已经启动。
1998年,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莱温斯基绯闻案;
2001年,911事件使得博客成为重要的新闻之源,而步入主流;
2002年12月,多数党领袖洛特的不慎之言被博客网站盯住,而丢掉了乌纱帽;
2003年,围绕新闻报道的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上的伊拉克战争也同时开打,美国传统媒体公信力遭遇空前质疑,博客大获全胜;
2003年6月,《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和总编辑也被“博客”揭开的真相而下台,引爆了新闻媒体史上最大的丑闻之一;
2004年4月,轰动一时的Gmail测试者大部分从bloggers中产生;
……
这一系列发源于博客世界的颠覆性力量,不但塑造着博客自身全新的形象,而且,也在深刻地改变着媒体的传统和未来走向。
博客今后的发展预测
博客秉承了个人网站的自由精神,但是综合了激发创造的新模式,使其更具开放和建设性。要在网络世界体现个人的存在,张扬个人的社会价值,拓展个人的知识视野,建立属于自己的交流沟通的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客将会变得越来越普及,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接受。2002年8月“博客中国”网站的开通,标志着“博客”(Blog)现象在中国互联网界的显露;11月18日,新闻传播学术网站“紫金网”在改版之际,推出“博客擂台”新栏目。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博客网站、频道的出现对于博客个体而言,意味着将信息采集与发布的通道最大程度的简单化与快捷化。也许你现在还不相信,但是想一想,为什么在互联网的最低潮时期,在个人网站大萧条时刻,在商业网站最凄惨之际,没有一分投资,没有大公司炒作,博客却开始如火如荼?“当然,一切还都需要时间。博客刚刚开始发展,尤其是中国,目前仅仅是博客概念普及和萌芽阶段。不能完全依据现在的状况判断未来,而要看1~2年后,3~5年后的发展步伐。当然,第一步,你自己应该首先去实践一下。”
博客作为一种新表达的方式,它的传播不仅情绪,包括大量的智慧、意见和思想。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博客的出现和繁荣,真正凸现网络的知识价值,标志着互联网发展开始步入更高的阶段。
10. 中国博客网好用吗
不好用。
用网络空间啊。最大的优点是可以知道是谁访问了你的博客,通过什么方式访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