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舞狮有哪些功夫

中国舞狮有哪些功夫

发布时间:2022-05-18 18:43:09

A. 传统的舞狮团队有哪些技能

在粤北乡村,传统的舞狮团队不仅能武,还须能文。文武双全的狮团(队),才会有江湖地位。连州的客家狮团(队)的舞狮表演,除了打功夫外,还要唱“簪花歌”(阳山客家地区叫唱“花红歌”,英德客家地区叫唱“光符”),所谓“簪花”,就是主家在狮子抢青后,为狮子挂红,簪金花(“红”,红布带;“金花”,铁丝上粘上金色的纸花,寓意科举中状元,披红簪金花)。挂红,簪金花之前,主家和狮团双方要来一番诗词唱和,一般是七言四句,有基本套句,更多的是临场发挥。如旗鼓相当,“簪花”唱和长达二三个小时。

狮团(队)若被难住,对不上来,狮子就被留下,三年不得出门。

传统的舞狮采青,有一种形式叫“文学典故青”,根据着名的民间传说,或文学经典中着名人物曾经用过的物件而摆青,如《封神榜》中姜子牙用过的钓鱼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三国演义》中关公用过的关刀、赵子龙用过的枪等。此类青均以“簪花”的形式采之。

所以,舞狮团队的队员除了练武以外,还要习文。这也是客家崇文尚武的传统。

B. 舞狮的各地舞狮

舞狮在江城称为舞狮子。其中“舞”字阳江话读“懵”音,“狮子”则念“是子”,词义一样。这是避讳,因“狮”阳江音同“输”,不吉利。以下阳江舞狮介绍基本均为南狮。
江城旧时大凡有喜庆必放炮竹舞狮子,尤其是春节贺岁。大年初一清晨就有狮子拜屋。世俗认为,狮子在门前张口伸舌摇头摆脑一番,那些躲在屋角旮旯中的恶鬼邪魔就会一扫而光,因而视此有“旺屋”作用,均恭敬而庄严地给舞狮者奉送“红包”。
刚建就新屋的人家,会特意邀请舞狮者进入屋中,逐层楼房舞拜。新婚夫妇想早生男孩,还会请狮子进入卧房中,让它在自己的睡床上翻滚一番。因为阳江话中“狮子”与“是子”谐音,“狮子上床”也就暗喻 “是子(男孩)上床”的好兆头。
有钱人家和商铺会请舞狮队作专场表演。一般在空旷的场地上表演,围观者众。舞狮通常还有各种武术表演,高潮就是“狮子”“采青”。主家在楼上用竹竿高高地挑起一个大红包,旁边捆着一棵青菜,舞狮队就地搭起人梯,让“狮子”边舞边沿着人梯向上爬,攀登至顶端,张口把那红包和青菜“吃”进口中。最精彩的“采青”则是“采椰”,即是把青菜叶子换成椰子。“狮子”必须把上面悬挂的椰子打开才算。舞狮者往往要用牙齿把椰子外皮撕开,用拳把椰子击爆,这没两下真功夫不行。
今天的江城的舞狮活动,已不单为春节贺岁,平常商家开业庆典、搞促销,常邀请醒狮队助兴,醒狮队也成为广告从业者了,技艺也比唐人白居易描写的“金镀眼睛银贴耳,奋迅毛身摆双耳”精湛得多了。 河北省徐水县北里舞狮可说是历史悠久、源源流长,素有北狮狮舞之乡的美称。明清时期就以花会的形势在张家庙会逢年过节,重大事件等场合中演出。全村上至古稀老者,下到垂稚小童,人人披挂,个个练习。创造出许许多多绝活,我们村的狮舞艺术团就是在此基础上于1925年组建,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五十年代村里的狮舞团曾随中央歌舞团赴罗马尼亚参加世界第四届青年联欢节,荣获金质奖章;出访东欧六国和赴朝鲜演出大获成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改革开放以来,村里的狮舞更是如木逢春,如虎添翼,成就斐然,曾参加并荣获北京八、九、十二届龙潭杯优秀民间花会邀请赛最高奖——优胜奖;河北省音乐之春最佳奖;94年沈阳国际民间舞蹈艺术大赛金玖奖;第四届文化部群星奖;第四、五届青岛民间艺术节表演特别奖;97年中国天津龙狮赛金奖;广播电影电视部金光灿烂一等奖;并先后参加河北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制节目,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东西南北中第四十期和开播十周年庆典;演出百狮吼春,气势辉宏壮观,技艺精彩绝伦,被誉为雄狮威慑,誉满京华。在庆祝香港回归和十五大召开之际,该团应邀进京,参加由北京市和国家旅游局举办的大型节目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李铁映,钱奇琛,阵慕华、雷洁琼等接见,也受到各国使节的高度赞誉和好评,多年来该团市、省级演出数百场,足迹遍布全国十几个城市和地区,誉满中华当之无愧。
狮舞分为文狮和舞狮,文狮表现狮子的静态和性格温柔的一面,恐吓时的怕,互相亲密时的吻,期待时的盼以及搔痒,舔毛,伸腰,打滚,掏耳朵,打舒张等,形态细腻逼真,憨态可拘,真得是惟妙惟肖。
舞狮正是以技高一筹,通过狮子的出众,致使,翻山越涧,登山直立,跳、转、腾、扑等动作,表现狮子的动态和性格凶猛的一面,尤其是梅花庄、三狮踩球的表演,更是独具匠心,惊险纷呈,另人叹为观止。
从过去到现在我们村都还坚持着每逢丰年和新年,春节都舞狮庆祝,届时邻村的乡亲们也成群结队的来看舞狮子,这些狮子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幸福。村里人都随团外出打工,已经形成了舞狮产业。并被国家命名为民间艺术保护项目。
几十年来我村的狮舞艺术团在继承、发展、创新、提高的道路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为国家和兄弟省市培养输送了大批的专业舞狮演员和人才,传授帮教了大批的狮舞团体,在京津冀一带享有独一无二的美誉。 僵狮子是一种流行于湖北的黄陂和孝感两地一带元宵节的一种民俗活动,是一种舞狮的游狮活动,尤其以武汉市黄陂区的僵狮子最为有名。
僵狮子在黄孝的各个村庄的活动都风格各异,一般都是以湾(村的组成单位)为单位,举行独立的游狮活动。游狮之前,数个壮年男性赤身裸背(现在提倡文明,黄陂很多湾的僵狮子都穿黄、红马褂)跪 在“头人”(当年玩狮子牵头的人)家堂屋里, 头緾红巾,然后四周锣鼓齐敲,鞭炮轰鸣,搞得满屋硝烟弥漫,持续十余分钟到数十分钟不等,只见头缠红巾者猛然立起,不住抖动,口中念念有词,好象自称自已是刚下凡的某神,接连会僵下几个“马 脚”(也有的村叫“将军”),于是游狮活动开始。在游狮过程中,僵下的马脚们一直跟着狮子,好似神仙,他们半赤着背,抖动着,丝毫没有俱冷的感觉,有时停下耍几下木棍刀剑之类,有时手捧着鞭炮炸, 毫无惧色。
每年的正月十三到十六,僵狮子就开始在武汉黄陂的一带农村活跃了,这时候城里 的很多人都会到农村去看僵狮子。僵狮子 也称“将军狮子”(舞狮者叫“将军”或“马脚”),中国的其他地方的舞狮一般都是俗称的“醒狮子”。僵狮子很特别,他们的跳跃在很多人看来仿佛是在打太极,僵狮子 即“马脚”在香熏过后,处于半清醒状态,仿如天上神仙附身,舞狮者就变得非凡起来,很有祭祀的味道。特别是十五的夜灯最热闹最精彩,僵狮子不仅会爬到堆成山的桌子上,还会叼咬蜡烛,从煮开的柴油里拿取吉祥物等等;狮子还会到每家每户去游玩,每家的当家人都会拿出烟花和爆竹迎狮,然后旁边有个长老说灯彩以图吉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故热闹非凡,这在世界的其他任何地方都是绝对看不到的特有景观,是湖北黄陂独特的文化遗产。 田阳舞狮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早在1000多年前,在田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就有舞狮活动。明嘉靖34年(1555年),瓦氏夫人抗倭胜利归来,田州群众扶老携幼到城府外面去迎接,以舞狮助兴。每到逢年过节,田阳群众以舞狮为乐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与其他地方民间舞狮不同的是,田阳由世家组建的舞狮队在县政府的重视下改为田阳舞狮艺术团,并列为事业编制单位管理。每到逢年过节,田阳舞狮艺术团深入街道、乡村、厂矿、学校等为群众表演,还参加各种开工竣工庆典、歌圩、文化下乡等活动,坚持义务表演,为群众服务。其先后参加百色地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会、广西民运会、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均获得一等奖。1996年,田阳舞狮艺术团在参加“八桂龙城狮王”大赛中获“金狮王”奖;1997年9月,在福州、厦门举行的中国民间绝技艺术节中,田阳舞狮表演被公认为此次艺术节最好的节目。
田阳舞狮艺术团成立以来,已在大大小小的场合表演不下6000多场,观众近千万人次,其中参加市级以上各种比赛和表演800多场次;共获得各种奖牌67枚,其中金牌30枚,银牌22枚,铜牌15枚,先后被评为地区(市)、自治区及全国先进集体单位。
最引人注目的是,田阳舞狮不仅名震中华,在国外也引起了人们的赞叹。1992年,田阳舞狮艺术团受邀远赴德国波恩市表演,现场的观众反响强烈,喝彩不断,当地媒体图文报道,并高度赞扬为“天下第一技”,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田阳舞狮极大的关注,并因此吸引了日本、荷兰、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舞狮爱好者多次来田阳学习舞狮、录制舞狮录像。
技艺精湛却窘于失传
田阳舞狮具有世家相传的特性,传统特色保持相对完整,最难能可贵的是,田阳舞狮在近代的发展中,不拘泥于单一的传承,而是在传统舞狮套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高了技术含量,增强了观赏性。舞狮艺术团成员每天坚持练功8个小时以上,从学马步、练跳、踢腿、打桩、腾跃,到学习南拳、气功,到学习舞狮的各种套路等,都进行严格的训练,将武功和舞蹈融于舞狮中,力求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田阳舞狮在传统舞狮腾、跃、翻、滚等套路的基础上,通过挖掘、整理、改革和创新,创作出“双狮戏球”、“狮子上金山”、“刀尖狮技”、“狮游梅花桩”等数十个节目。这些节目造型美观,动作变化多样,技艺高超。国内研究人员称田阳舞狮具有“高、难、惊、险、奇、美”的艺术效果,田阳舞狮把中国传统舞狮技艺推向了新的高峰。田阳壮族舞狮,有高难、惊险、奇美的特点,体现浓郁的民族特色。有史料记载以来,它已经流传了450多年,并逐渐由建国初期以拜年、庆典、助兴为主的地面舞狮发展到拥有“狮子上金山”、“狮子过天桥”、“刀尖狮技”、“高桩飞狮”、“金狮雄风”等一系列绝技的高空表演,并频频涉足体坛,誉满全国及海外。
田阳壮族舞狮套路多,节目丰富,技术精湛,融武术、舞蹈、杂技于一体。它从性质上分为地狮和高空狮两种:地面舞狮属文派舞狮,以活泼可爱的顽皮形象为特点,主要在地面表演闪、扑、挪、腾、滚或滑稽动作逗引人们,狮子由戴着顽皮马骝和满脸笑容的大头佛面具的队员一前一后带路引逗,在爆竹声和锣鼓打击乐的配合下表演,一般用于节日庆祝、拜年、祝贺、集会、婚庆、参军等活动中;高空舞狮属武派舞狮,主要特点是把武术、杂技、舞蹈动作融进舞狮中,以高台表演为主,一般由一名手持狮珠的引狮者带路、逗引狮子表演各种扣人心弦的造型动作,可攀上20多张高凳叠起的金山上施展雄姿,可在半空高悬的钢索绳子上翻滚跳跃如履平地,可在刀尖上表演顶肚旋转等。
由于种种原因,田阳舞狮艺术团从高峰走进低谷,舞狮艺术团人数大减,舞狮绝技濒临失传,形势十分严峻。最直接的打击来自于人才的流失。由于舞狮收入过低,因此舞狮人员纷纷离团到外地去打工。另外,外地一些舞狮团体高薪吸纳走田阳部分舞狮队员,造成人才外流。过去,田阳舞狮艺术团有近百人,仅剩下12人。人才大量流失,造成田阳舞狮锐气大减,难以发展。
希望倾全社会之力 共同传承田阳舞狮文化
值得庆幸的是,田阳县政府对田阳舞狮的窘境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号召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舞狮的发展,积极为舞狮艺术团排忧解难,为重铸田阳舞狮辉煌而献计出力。
有专家指出,田阳敢壮山歌圩已名声在外,如何有效利用敢壮山景区的知名度提升田阳舞狮的美誉度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可在每年的敢壮山歌圩期间举办田阳舞狮艺术节,让田阳舞狮节目在歌圩期间闪亮登场,吸引游人,扩大影响,打造舞狮品牌,使田阳舞狮形成田阳文化新的冲击波。
有关部门提出明确舞狮艺术团的隶属关系,舞狮艺术团可由县文化和体育局统一管理,由县文体局一名领导兼任舞狮艺术团名誉团长。舞狮艺术团要实行企业化管理,走“以狮养狮”和以经济实体“养狮”相结合的发展路子。改革现行的家族式管理模式,改革利益分配机制,建立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基本工资制度,充分调动队员的积极性。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市场化运作,主动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和合作,广泛、合理地吸纳社会资金扶持,倾全社会之力共同传承田阳舞狮文化。
关于壮族舞狮还有着这样的传说:相传远古时候,人们生活在丘陵和深山密林地带,野兽出没,壮族先民们常受其骚扰,农作物被破坏。为了赶走野兽,确保人畜安全、粮食丰收,壮族先民们想出了“以兽赶兽”的办法,仿制兽中之王狮子,鸣锣擂鼓,舞动狮子,夜间还燃起火把,以驱赶群兽。狮子于是成为了壮族先民眼中的功臣和吉祥象征,逢年过节都舞起狮子庆贺祝愿。 “中国醒狮之乡”---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
遂溪县政府决定从2005年开始,每年12月8日都举行“遂溪醒狮艺术节”。
“遂溪醒狮艺术节”就2005年举行过一次;后来就没举行过。
2004年首届“遂溪醒狮艺术节”于11月26日开幕。当天,在该地的文化广场和县城主要街道,举行了精彩的醒狮展演和“狮乡之夜”文艺晚会,11月27日至12月8日,各地醒狮队轮番表演,切磋技艺。此外,还举办了与醒狮有关的书法摄影展。
遂溪的民间醒狮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当地政府遵循“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鼓励竞争”的原则,坚持“现代与传统并重,推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的思路,积极发展民间醒狮艺术,醒狮队伍不断壮大,民间醒狮团队已有255个,其中高桩狮28个,地狮227个,表演者过万人。
舞狮是一门集武术、舞蹈、锣鼓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遂溪的舞狮队中,有男子、女子醒狮队;单狮、双狮;地狮、高桩狮;高桩单狮、高桩双狮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醒狮艺术风格,多支舞狮队在全国大赛上获奖,其中的文车醒狮队还到法国巴黎参加“中法文化年”展演,2003年12月遂溪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醒狮之乡”。
遂溪醒狮属于南狮,享有醒狮之乡之美誉,曾代表中国出访多个国家。
并担任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醒狮表演特约嘉宾。 新昌的狮舞资源也极为丰富,也爱用“舞狮”这种方式来期盼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年景。所以,县域内的舞狮队众多,较有名气的有儒岙镇的洪塘狮舞和上道地狮舞、城南乡的下洲狮舞、大市聚镇的寨岭黑毛狮子等等。
上道地村的狮舞活动自清代干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已成气候,至今一直从没间断。上道地狮舞班一般有13-16人,其中乐队3-5人(可转换交替)。一般在晒谷场上表演:一位队员荡起一个抛向天空的彩球,两位队员忙钻进狮子皮里面,一个舞起狮头,一个把好狮尾,一头凶猛的雄狮就腾空而起追逐彩球,踏着鼓点乐声,摇头摆尾,威风凌凌,狮子诙谐有趣的生活化状态以及狮舞班高超的舞狮功底即刻淋漓尽现。
洪塘村有80%以上的人都会弄拳舞狮。洪塘村的舞狮也常和武术表演连在一起,程式有三:首为耍狮者握戏绳绣球引出狮子,作镇四角的模拟舞;次为武术表演,武术分行拳与器械二部分,表演者摩拳擦掌、操棍弄拳,刀光“棒”影,令人眼花缭乱;最后表演“狮子叨绣球”,以耍狮者用绣球为诱饵与狮子搏击。整个表演过程以打击乐伴奏始终。
城南乡下洲村的狮舞在长号声中伴着《急急风》的锣鼓声开始,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的双人狮跳跃出场,它时而暴跳,时而文静,或蹲或坐,或立或行,摇头甩尾,左顾右盼八方,头尾动作协调,连若一体的表演栩栩如生。在节奏紧凑的锣鼓声中,“狮子钻桥洞”、“狮子吞锏”等绝技一一舞出。舞狮人使尽浑身解数,把平时练就的真功夫发挥得淋漓尽致。
大市聚镇的寨岭村,四周环山,周边人称“小梁山”。寨岭的狮子与其他地方的狮子不同,皮毛全是用黑桐麻做的,故称黑毛狮子,意为勇猛威武、天下无敌。寨岭黑毛狮子班,一共20人左右,表演时随着锣鼓敲起“急急风”,并吹起嘹亮的目连长号。武士装束的年轻小伙子手持绣球,引导狮子登场表演,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一头十分勇猛的黑毛狮子腾空而起,以各种高难度动作和幽默诙谐的生活形象化动作,尽显舞狮者的武术功底。在狮子叼住绣球后就另换武术表演,当年的“小梁山”好汉就一个个登场亮相,“大鱼拳”、“小鱼拳”、“单腿”、“双腿”、“单边腿”、“双飞腿”、“倒爬虫”、“鲤鱼过沙滩”等。

C. 舞狮运动分为哪几种

它从一种以自发性、娱乐性、随意性为特点的中国民间传统文体活动,逐步发展成为一项具有健身功能的体育运动项目。舞狮运动是一项集体健身运动,它充分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展示出一种团结力量,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象征。舞狮分为南狮、北狮。

北狮表演以写实为基础,模仿狮子为主,双狮在引导员的引导下,无固定主题,以训狮娱乐为主,互相嬉戏,爬山等,表现狮子的威武神勇、无忧无畏的精神,给人们带来快乐。
北狮,民间习惯称为圣狮、狮子舞、狮灯等,(活跃在全国各地,较为分散,表演五花八门)北狮以在平地上表演为主,同时也可以在梅花桩、高台、彩球、高梯等器械上表演。是由引狮员引逗两头狮子进行表演
北狮传统的舞法在讲究技巧和武术基本功的同时,更强调画面的艺术布局结构、特色套路的编排、引狮员和狮子的配合。在引狮员的引领下,双狮的动作随着鼓点的节奏,或快或慢、或进或退、或高低或翻滚或跳跃,展现姿态万千的狮形狮态。
北狮在制造与设计方面,则尽量的模仿狮子的形状,它的外表,多数像一些站立在庙堂前或古典式的宫殿建筑物门前的雕刻石狮差不多,而舞北狮则要狮头与狮尾并重,不能作单独式的替换人手。它的动态、舞法、仿佛与真的狮子一模一样,非常逼真。
北狮常见的基本动作有:礼拜、伸腰、挠、舔、擦、探、吃、洗、抓、叼球、坐肩、钳腰、高台前、侧滚翻、双狮的配合有互跃、滚背、转花、搭爪立转等各种造型。
2、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

D. 舞狮的七种步法是什么

分别是麒麟步法、交义步法、弓步、丁步、虚步、靠步、反步。而狮头狮尾之动作有必要恊调合拍。狮子更须与鼓乐之节奏合作,动作共同,鼓乐节拍明亮、轻、重、快、慢有序,才干扮演一场精彩的狮艺。

狮子怎么体现八态;

喜—狮子为了采青,不吝含辛茹苦,排 除万难,当采得青时,笑容可掬。

怒—狮子遇到物体阻挠或外物打扰,便会愤怒,舞狮者须体会表达。

哀—狮子遇到困难,未能处理,便会暴露忧愁,怎么表达,全赖舞狮者。

乐—狮子在桩上自在跳动,落脚抓水尽显快快乐乐神态。

动—狮子好动,喜欢跳动,舞狮者在桩上跳动,更能体现其动态。

静—狮子通过含辛茹苦,困难重重,身心感到疲倦,便须静下来歇息。

惊—狮子遇到风险,便会发生惊怕的动作,舞狮者便需要将其惊怕动作表达给观众。

疑—狮子多疑,对身边每相同新的事物,皆发生置疑,故舞狮者有必要做出疑虑神态。

舞狮分为几种;

舞狮分南狮及北狮。黄飞鸿舞狮表演,中国每当节日,多以舞龙舞狮庆祝。北狮摇动时多以跳动为主,与南狮的威猛,各异其趣。而北狮中多以男女一对,配以一对小北狮。

在扮演中男女二狮,配以驯狮郎跳动翻腾,以娱观众。若配以小北狮,则以小北狮嬉戏戏弄大败狮,而大败狮则以弄儿为乐,体现温馨家庭乐。

南狮外形威猛,摇动时多注重马步。早期多配以大头佛引领摇动,如今则配以椿阵为主,调集了南狮的长处,再采纳北狮的跳动,演绎成如今的南狮扮演方法,称之为南狮北舞。

E. 舞狮头有什么技巧

1. 狮头很重5~10斤,所以你需要有一定的上肢力量。

2. 初学者肯定无法学到很多难度,所以要快上手,就要在狮子的活性上下功夫,也就是石头要“活”。因此比如眨眼、摇头都是很讲究的,多用。

3. 狮子的“亮相”很重要,练好,可以给人以雄壮之感。

4. 再就是狮头在“跳举”的时候,不能怕,头摇向上看,身体不要下倾,这样子跳的才高。包括站腿,也是一样的道理。

5. 狮头要能体会到狮子的感觉,你是狮子的灵魂,没事看看网上舞狮的视频,端详一下狮子的形态,你也可以自己在训练的时候,对照着镜子进行练习,观察狮头的形态。

F. 舞狮子一些动作的名字

传说在浙江金华县有一座奇灵山,山下有一条名叫“灵溪”的大溪流。人们每天都用灵溪的水来浇灌稻田。有一天,县老爷和随从正在巡视乡野的时候,忽然看见几名大汉扛着一个大笼子,上前一看,才知道笼中是一只大蛇,而且大蛇还在留着泪;县老爷看了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对几位大汉说:“壮士们,这只大蛇能否卖给我?”几位大汉见县老爷要买这只大蛇,连忙应允。县老爷将大蛇带回家中饲养,起初县老爷命人喂食生肉给大蛇吃,结果大蛇都不吃,后来才知道大蛇只吃米粮,和人类一样,让县衙府中的人啧啧称奇。

日子一天天过去......,这年夏天特别炎热,又不曾下雨,灵溪渐渐干涸。百姓天天对神明祈祷,希望老天爷能够天降甘霖,以解干旱之苦。县老爷见到这种情形,心中十分忧虑,天天对上苍祈祷:但愿上天早降甘霖,解我一县百姓干旱之苦啊!......一天夜里,县老爷作梦梦到本县的土地公,土地公对他说:“由于你的善心感动了玉帝,明天中午把大蛇放入进灵溪,自然就会有雨水降临。”县老爷醒后,便马上派人到灵溪烧香祝祷,并将大蛇放入灵溪当中。过了几天,果然下起雨来了,解了百姓的干旱之苦。 后来,人们为了答谢大蛇,不但烧香祭拜,还将大包大包的米丢进溪里,希望来年又有个大丰收。......就在人们用米祭拜大蛇的同时,天气变得很奇怪,不是一连几天出大太阳将人晒伤,就是大雨连绵不断,此景让百姓们忧心忡忡。

一天,县老爷这在书房为这几天来的怪天气烦恼时,忽然瞥见大蛇回来了,并对他说:“我原本是奇灵山的巨龙,也是掌管米粮的天神。由于不慎犯了天规,被玉帝贬到人间来;后来由于你的善心感动了玉帝,才让土地公放了我。......但是,大家都把米粮丢进溪中祭拜,糟蹋了粮食,玉帝知道后大怒,要罚金华县大旱两年。”县老爷一听,大吃一惊,连忙问说:“有没有补救的方法呢?”大蛇说:“只要今后祭祀只用清水便可,不要用鸡、鸭、鱼、肉,以免玉帝动怒。”县老爷听完之后,谢过大蛇之后,便下令全县老百姓照大蛇的话去祭祀。但是,县里还是有些人并不遵照大蛇的指示,依然用鸡、鸭、鱼等荤食祭祀。玉帝知道后,更加的震怒,说:“灵溪巨龙你不是说金华县的人民已经知道悔过了吗?金华县的人民还在继续糟蹋粮食!来人!将灵溪巨龙斩了!”......就在巨龙被斩后,金华县天天下红雨,简直和血一般;属下将这奇怪的现象禀告给县老爷,并说:“还有一件奇怪的事,就是在灵溪的岸边,从天上落下一条被分割的巨龙身体。”县老爷听完连忙赶到溪边,一看,大声惊呼:“这不是我的大蛇吗?只知道人间难辨忠奸,岂知天上也是是非不分,巨龙啊巨龙!都是我们害了你!”......

后来,人们知道后都十分后悔,所以每逢正月十五便舞龙,希望巨龙的身躯能接合起来,这个习俗就一直流传至今

舞 狮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舞狮大约始于汉代后,也是我国民间喜庆节日的传统表演项目,春节、元宵最为多见。中国原不产狮子,《后汉书》载汉章帝时月氏国(西域的一个小国)贡狮子,当时名为“狻猊”。从那时起人们就把雄健、威武的狮子视为吉祥、勇敢的象征,又模仿狮子的形象和动作,逐渐形成狮舞,庆典喜日以此为乐,并期望驱魔辟邪,故有“辟邪狮子”之称。

明清时期,狮舞流行更为广泛,且花样更多,形成了许多流派。一般由两人合作舞一大狮子(有的地区称“太狮”),或一人舞一头小狮子(有的地区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或大头佛持彩球逗引。在表演上可分“文狮”和“武狮”二种。“文狮”主要刻画狮子温顺的神态,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则表现狮子勇猛的性格,有跳跃、扑腾、登高、翻转、踩球等动作。舞狮时一定要有锣鼓奏乐,狮踩乐点,节奏分明。

民国舞狮铜像是铜铸塑成的一组舞狮群像,共有十二人,人高约4.6厘米,纵队排列,固定于红木座上。前组舞狮,狮身分节,顶有一角,下颌活动。舞狮者二人,一前一后,钻入狮身。狮之左右各一人护狮,左旁的持叉,右旁的手托狮身,最前方的大头佛,戴大圆的头罩,两手拿铲状物,逗引狮子。

中间一组五人,敲打乐器。紧随舞狮的两人,左边的敲锣,右边的打钹。后面又有三人,其中二人长杠抬大鼓,中有一人击打。尾随队伍的二人,一手拿兽面盾牌,一手持刀,作护卫姿势。

舞狮铜像人物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动作洒脱,气势恢宏,民间的舞狮风情凝固其上
舞龙的由来

传说在浙江金华县有一座奇灵山,山下有一条名叫“灵溪”的大溪流。人们每天都用灵溪的水来浇灌稻田。有一天,县老爷和随从正在巡视乡野的时候,忽然看见几名大汉扛着一个大笼子,上前一看,才知道笼中是一只大蛇,而且大蛇还在留着泪;县老爷看了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对几位大汉说:“壮士们,这只大蛇能否卖给我?”几位大汉见县老爷要买这只大蛇,连忙应允。县老爷将大蛇带回家中饲养,起初县老爷命人喂食生肉给大蛇吃,结果大蛇都不吃,后来才知道大蛇只吃米粮,和人类一样,让县衙府中的人啧啧称奇。

日子一天天过去......,这年夏天特别炎热,又不曾下雨,灵溪渐渐干涸。百姓天天对神明祈祷,希望老天爷能够天降甘霖,以解干旱之苦。县老爷见到这种情形,心中十分忧虑,天天对上苍祈祷:但愿上天早降甘霖,解我一县百姓干旱之苦啊!......一天夜里,县老爷作梦梦到本县的土地公,土地公对他说:“由于你的善心感动了玉帝,明天中午把大蛇放入进灵溪,自然就会有雨水降临。”县老爷醒后,便马上派人到灵溪烧香祝祷,并将大蛇放入灵溪当中。过了几天,果然下起雨来了,解了百姓的干旱之苦。 后来,人们为了答谢大蛇,不但烧香祭拜,还将大包大包的米丢进溪里,希望来年又有个大丰收。......就在人们用米祭拜大蛇的同时,天气变得很奇怪,不是一连几天出大太阳将人晒伤,就是大雨连绵不断,此景让百姓们忧心忡忡。

一天,县老爷这在书房为这几天来的怪天气烦恼时,忽然瞥见大蛇回来了,并对他说:“我原本是奇灵山的巨龙,也是掌管米粮的天神。由于不慎犯了天规,被玉帝贬到人间来;后来由于你的善心感动了玉帝,才让土地公放了我。......但是,大家都把米粮丢进溪中祭拜,糟蹋了粮食,玉帝知道后大怒,要罚金华县大旱两年。”县老爷一听,大吃一惊,连忙问说:“有没有补救的方法呢?”大蛇说:“只要今后祭祀只用清水便可,不要用鸡、鸭、鱼、肉,以免玉帝动怒。”县老爷听完之后,谢过大蛇之后,便下令全县老百姓照大蛇的话去祭祀。但是,县里还是有些人并不遵照大蛇的指示,依然用鸡、鸭、鱼等荤食祭祀。玉帝知道后,更加的震怒,说:“灵溪巨龙你不是说金华县的人民已经知道悔过了吗?金华县的人民还在继续糟蹋粮食!来人!将灵溪巨龙斩了!”......就在巨龙被斩后,金华县天天下红雨,简直和血一般;属下将这奇怪的现象禀告给县老爷,并说:“还有一件奇怪的事,就是在灵溪的岸边,从天上落下一条被分割的巨龙身体。”县老爷听完连忙赶到溪边,一看,大声惊呼:“这不是我的大蛇吗?只知道人间难辨忠奸,岂知天上也是是非不分,巨龙啊巨龙!都是我们害了你!”......

后来,人们知道后都十分后悔,所以每逢正月十五便舞龙,希望巨龙的身躯能接合起来,这个习俗就一直流传至今

舞 狮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G. 舞狮头有什么技巧

狮头基本动作:跳,滚,踢,舔毛,了望,寻找,小碎步,金鸡独立。

狮子寻找食物:狮头要尽量向下,下巴不停上下动,眼睛有规律的眨一眨。前脚要不停地原地小跑。

狮头金鸡独立:难度有点大,但主力是狮尾,狮巴要为扎马步,狮头为金鸡独立,单脚要平稳,不然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失误,一般为右脚站在扎马步上。

了望:狮子眼睛有规律的,向右眨一下眼,然后向左再眨一下眼这个动作重复3~5次。

小碎步:有人称为小跑,但比小跑要慢得多,一般在地上,显示出狮子的着急和迫不及待的心情。

(7)中国舞狮有哪些功夫扩展阅读:

舞狮禁忌:

新春佳节,一支支舞狮队伍给节日增添了不少的气氛,但同时也有不少的禁忌,旧时如果不小心犯了禁忌,轻则被赶出门,重则惹上是非。

一、舞狮禁见神不参拜

客家传统中多神论,每村每屋都有守护神,是每村每屋中的精神支柱,舞狮队伍经过神坛,一定要参拜,否则视为不懂礼节,看不起本村人,村中乡人也不会出钱请舞狮队。

二、舞狮禁先从新屋表演

传统民俗中,不到祖屋先舞狮者,其后裔新屋,不能请其舞狮。据传此规矩与客家崇拜祖先有关。

三、舞狮禁从右边进入围屋

传统民俗中,认为右边为小片,左边为大片,围屋来龙处在左边,所以舞狮队伍一定要从左片进入围屋,左边(大片)来龙来狮,意兆龙腾狮跃,人财二旺。

所以舞狮队伍 禁忌从右边进入围屋。而且进入围屋前一定要走丁字步,敲添丁锣进入围屋参拜,意在祝此屋添丁发财,新年万事如意。

四、舞狮队员禁与围屋相对而坐

传统民俗中,舞狮队员禁与围屋相对面而入坐,相传围屋中女子一般都在屋檐下看舞狮,舞狮队员坐在屋檐下,背向着屋檐,女子站在其背后看舞狮,如果相对向而坐,会视为轻眺,而遭冷落。

五、禁打乱鼓

传统打鼓分快锣、慢锣,狮锣与龙锣,如果乱打一通,视为不尊敬本屋,而受到驱逐。

六、参神禁吹灭神前及花灯灯盏

神前及花灯灯盏,每一盏代表一位新丁,灯火愈旺,代表新丁愈兴,如果不小心吹灭了灯火,轻则赔礼,重则驱逐出门。

七、礼让

舞狮队如果遇上本围屋的狮子,或是比自已早来的舞狮队伍,要拱三下狮头,以示礼让尊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舞狮



H. 舞狮的中国舞狮

概述
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华南,南洋及海外。近些年来亦有将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未舞看起来已经是维妙维肖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动则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
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北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配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
河北是北狮的发祥地。徐水县北里村狮子会创建于1925年,以民间花会形式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以迅速发展。徐水舞狮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春节和春季寺庙法会期间,表演时由两人前后配合,前者双手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缀成的狮皮饰盖扮演狮身,两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狮子,称太狮;另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演小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的人称引狮郎。引狮郎在整个舞狮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气概,还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过狮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桩”等动作。引狮郎与狮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狮的一个重要特征。徐水舞狮的基本特征是外形夸张,狮头圆大,眼睛灵动,大嘴张合有度,既威武雄壮,又憨态可掬,表演时能模仿真狮子的看、站、走、跑、跳、滚、睡、抖毛等动作,形态逼真,还能展示“耍长凳”、“梅花桩”、“跳桩”、“隔桩跳”、“亮搬造型”、“360度拧弯”、“独立单桩跳”、“前空翻二级下桩”、“后空翻下桩”等高难度技巧。
徐水舞狮在中国民间艺术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1953年,曾到首都北京参加中国民间艺术汇演,并代表国家多次出访演出。曾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比赛中获一等奖。河北省杂技家协会于2001年10月正式命名北里村为“杂技舞狮之乡”。现今,由于舞狮道具昂贵、培养新人不易等原因,徐水舞狮面临传承危机,亟待有关部门加以抢救、扶持。 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严格来说,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狮子头,有人甚至认为南狮较为接近年兽。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传闻以前会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传统上,南狮狮头有“刘备”、“关羽”、“张飞”之分。三种狮头,不单颜色,装饰不同,舞法亦跟据三个古人的性格而异。 红色为关公狮,代表忠义、胜利,因关羽在华人心目中又为武财神,故关公狮又代表财富;黄色为刘备狮,代表泽被苍生、仁义及皇家贵气;黑色为张飞狮,代表霸气、勇猛,故一般张飞狮只有在比赛或者踢馆挑战时才用,一般喜庆之事还是红黄为常见者。
南师的舞动造型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寳、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舞者透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故此南狮讲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狮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当中“采青”最为常见。相传“采青”原来是有“反清复明”之意,现时一般是取其意头,有“生猛”,生意兴隆的象征。“青”用的是生菜谐音(生财)。把生菜及利市(红包)悬挂起来,狮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谓之采青),再把生菜咬碎(谓之碎青),还要模仿狮子吃饱的表情神态,(谓之醉青)再把咬碎的青吐向大家致意(谓之遍地生财)。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各种采青的方式(采天青、采地青、采水青等等)并配以各种特技动作,例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 或者过梅花椿(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椿)等等。
舞南狮时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舞南狮有时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
舞狮之前通常还会举行“点睛”仪式。仪式由主礼嘉宾进行,把朱砂涂在狮的眼睛及天庭上,象征给予灵气及生命。
南狮狮头
南狮的狮头一般上可分为鹤山装狮和佛山装狮。佛山装狮的狮头较大而圆,额位宽而有势,嘴较平阔;而鹤山装狮的狮头较扁而长,嘴突出如鸭嘴状,因此内行人又称之为“鸭嘴狮”。
传统上,南狮狮头造型上有“刘备狮”、“关公狮”、“张飞狮”之分。三种狮头,不单颜色,装饰不同,舞法亦根据三个古人的性格而异,如舞张飞狮者,舞法必定勇猛霸气。
南狮舞法
在舞狮技艺中,北狮重写实,南狮重写意。在南狮表演中要体现狮子时而威武勇猛,雄壮威风,时而嬉戏欢乐,幽默诙谐,那么就要将喜、怒、醉、乐、猛、惊、疑、动、静、醒等神态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淋漓尽致。成功的表演往往让观众看到的不但是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让观众从中看出或悟到狮子在表演中的各种思维、各种动作的目的,把舞狮表演拟人化,赋予人的思想。让人们在观赏舞狮表演中时而紧张,时而惊奇、欢乐、陶醉,从而得到人生感悟和启迪,升华思想,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在舞狮表演中表演狮子的神态确实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掌握好呢?本人只是凭一孔之见,不应妄加淡论南狮表演中的神态,但此举目的志在共同将狮艺不断探索、提高与发展,纯属抛砖引玉之意,望各位前辈同行雅正。
喜:配轻、快、欢乐的鼓点,狮子高兴、快乐、眨眼、微笑、轻摆头或轻跳转身,配弓步、马步、上膝或独立步等。
怒:配重、急、快鼓点。狮子生气发怒,怒目瞪眼,开口吼叫,狮头用力抖动,配马步、弓步站立步等。
醉:配轻、慢鼓点。狮眼半开半合微抖动,精神昏迷垂首拖步,配合各种步法。
醒:配先轻后重,先慢后快鼓点,狮子恢复状态过程,狮子眼从微开、半开、大开过度,伸懒腰与打哈浪结合,开合狮口与左右观望配合。
动:根据狮动激情配与轻、重、快、慢、急、缓鼓点步法随鼓点节奏而改变姿态。
静:鼓停狮静,目光平稳,狮的安静造形突出,配仆步、弓步、马步。
乐:鼓点要求轻、快、重结合。狮子欢喜快乐、摇头摆脑、眼、嘴随鼓点节奏而开合,配小跳,秧歌步、小步跑等步法。
猛:配重、快、急鼓点。气势壮,力量大,嘴眼开合有力,抖头逞威,踏步有力,战胜困难,胸有成竹。多在远距离飞桩等难度出现。
惊:配急、快、重后突停鼓点、因突然情况产生害怕受惊而狂奔或原地瞪眼开口或合嘴,狮身抖动,特别狮后腿的抖动要突出,迫真,配弓步、马步等。
疑:配轻、慢鼓点,开眼合嘴,狮头左右慢转或前伸后缩,不轻举妄动,猜疑不信,配与仆步、弓步、马步,上膝的造型。
寻:配轻、重、快、慢结合鼓点,眼,嘴随鼓点节奏而动,狮头左右有力转动,前伸后缩寻找结合。原地转动结合有目的地寻找。
盼:配轻、快、慢结合鼓点,狮伸首开眼远望,左右慢转动盼望,配与弓步、马步、上膝、坐肩等。
探:配轻转重转急鼓点,狮子遇险探测侦察之意,前爪或后腿由高向下,由近向远试探也可上体前伸试探,嘴眼微开合与鼓点相配。
烦:配急、重的鼓点,狮子遇事不解而急躁烦恼,狮头左右摆动,老是踏步或转身,眼东张西望,嘴一开一合。
嬉:配轻、快、鼓点,狮子休闲,玩耍,眼嘴配合鼓点而一开一合,步法多用小跳交叉步、碎步、踏步、十字秧歌步等。
戏:配轻、重、急、缓鼓点,狮子戏弄、调戏、玩弄好奇之意,眼、嘴随鼓点而一开一合,狮子一进一退,前爪或后腿一伸一缩或带一擒一纵之意,步法一般急步上后突停继而慢慢探步上。
击打狮鼓、锣、钗伴奏是使狮艺神态表演达最佳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狮艺形神逼真、套路完成与否都起重要的决定作用,应突出:轻、重、快、慢、急、缓、停等种类。因舞狮表演者,两人在狮被内无法商量动作步伐,故所有动作的起止大都靠锣鼓指挥节奏,往往初期学习舞狮者都会先学习锣鼓节奏,只有熟悉了舞狮锣鼓节奏之后才能开始学习舞狮。
轻:则轻打、点打、利用手腕之力。
重:则重打高起高落,利用肘和肩、腰、腿之合力。
快:则是节拍快、拍与拍之间快,利用腕、肘之力。
慢:则是节拍慢、拍与拍之间慢。
急:则是每拍之间鼓点数多。
缓:则是每拍之间鼓点少。
停:各种击打乐不响停止一拍以上
南狮比赛
南狮比赛种类可分为高椿狮艺竞赛和传统狮艺竞赛,其中较主流的为高椿狮艺的比赛。马来西亚、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美国等地,每年都会举办世界性的醒狮大赛。而较有着名的国际比赛有两年一度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云顶世界狮王争霸赛。

I. 关于舞狮的介绍有哪些

关于舞狮的介绍如下:

1、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2、“舞狮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3、中国本身没有狮子,在中华文化中,“狮”本来是和“龙”、“麒麟”一样都只是神话中的动物。到了汉朝时,才首次有少量真狮子从西域传入,当时的人模仿其外貎、动作作戏,至三国时发展成舞狮;南北朝时随佛教兴起而开始盛行。史书中,《汉书礼乐志》中提到“象人”,据三国时的解释,就是扮演“鱼、虾、狮”的艺人。

4、唐朝,舞狮是大型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当时的“太平乐”亦称为“五方狮子舞”出于天竺与狮子国等国。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狮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当时的舞狮跟今日我们所见的已十分相似。

5、舞狮作为表演艺术,相信成形于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时代,当时北部匈奴侵扰作乱。他们特制木雕石头多具,用金丝麻缝成狮身,派善舞者到魏进贡,意图舞狮时进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识破,使他们知难而退。后因魏帝喜爱舞狮,命令仿制,务实得以流传后世。

J. 关于舞狮的知识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古时又称为“太平乐”。舞狮有南北之分,南狮又称醒狮。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一般由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舞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舞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有华人之处,必有舞狮,这成为了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以及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影响十分深远。

阅读全文

与中国舞狮有哪些功夫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高铁为什么那么快 浏览:794
柜门印尼白是什么颜色 浏览:568
伊朗什么东西比中国便宜 浏览:106
伊朗绿松石有什么用 浏览:943
中国多少台呼吸机 浏览:539
印尼什么虫子叫得像小鸟 浏览:433
越南现在哪些城市封了 浏览:955
印度有什么着名文明 浏览:764
如何介绍越南黄花梨 浏览:70
英国人罗素多少钱 浏览:424
泰国榴莲如何进入中国 浏览:598
意大利佛罗伦萨lv在哪里 浏览:679
怎么区分印度和非洲小叶紫檀 浏览:117
印尼咖啡糖是什么 浏览:264
中国哪个省古城最大 浏览:679
中国哪个县最有机场 浏览:676
如何成为英国大学代理 浏览:775
中国龙和剑龙哪个好看 浏览:346
满洲里属中国哪个省管辖 浏览:539
越南为什么不分裂 浏览: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