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1、依山傍水,贵树名花,综合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植物、山水和建筑等组成的综合艺术品。常用观赏花木有松、竹、梅、兰菊、荷、玫瑰、迎春和牡丹等,其选栽一般与园林的地理环境和园主所寄托的性情有关。园中理水也通过类型和形式的选择来体现意趣。
园水有各种形式:湖、池、河、溪、涧、泉、瀑布。在园中有根据水源和园内地势的具体情况,加以自然疏导,在大小、动静、曲折的对比和联系中实现目的。
其造型就落实在对岸水徘,似分还连的追求上。文震亭在《长物志》对理水论述甚详,尤其是论广池、论小池、论瀑布非常精辟。的确山水的造型是提领园林的主要构架。所以有人这样认为园林之有山,如人之有骨骼:园林之有水,如人只有血脉。
2、追求立意,概括提炼,力求神似
中国园林集天下名山胜境,经过取舍并加以高度概括和提炼,虽取材于自然又非纯天然模仿,立意新颖,展示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神似境界,这种历经艺术加工得到的艺术美,富有身临其境,似曾相识,又不知其所的玄妙之感,给人以诗情画意或触景生情的美好灵感。
3、造景含蓄,那人寻味,一点方悟
中国古典园林的绝妙之处为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美人峰越细看才像;鸳鸯厅一点方悟;亭榭匾额成了赏景说明书。又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身临其境,虽无荷风,但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
(1)中国古典园林史哪些园林比较重要扩展阅读
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
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
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精神生活。
㈡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时期及与其对应的历史时段和代表性的园林作品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着名苑囿。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中,可以看出汉时的造园已经有很高水平,而且规模很大。枚乘的《菟园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西都赋》,司马迁的《史记》,以及《西京杂记》、典籍录《三辅黄图》等史书和文献,对于上述的囿苑,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干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明、清时期正是因为园林有这一特点和创造手法的丰富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时期。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从园林的建筑风格看,古典园林有西方古典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两大系统,规整园林和风景园林两种基本形式。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的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的艺术再现。如果说中外园林在艺术风格上存在基本差异的话,那就是中国古代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而西方园林则重在表现人为的力量。;西方古典园林以法国的规整式园林为代表,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它一般呈具有中轴线的几何格局:地毯式的花圃草地、笔直的林阴路、整齐的水池、华丽的喷泉和雕像、排成行的树木(或修剪成一定造型的绿篱)、壮丽的建筑物等,通过这些布局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意识,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其最有代表性的是巴黎的凡尔赛宫。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有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之水、错落之山、迂回之径、参差之石、幽奇之洞所构成的建筑环境把自然界的景物荟萃一处,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中国古典园林还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统统表现了出来,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它使人足不出户而能领略多种风情,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我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意境即理想美它是指园林主人通过园林所表达出的某种意思或理想。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表达。我国古典园林因其建筑风格和特点,一般分为三大类型:北方型,以北京为主,多为皇家园林。其规模宏大,建筑体态端庄,色彩华丽,风格上趋于雍容华贵,着重体现帝王威风与富贵的特色,如: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其中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江南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为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其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江南水乡;特点,且讲究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他善于把握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合成千变万化地园林景色,充分体现了我国造园的民族风格,并广泛吸取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如:拙政园、网师园等。岭南型,以广东园林为代表,既有北方园林的稳重、堂皇和逸丽,也融会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形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如:广州越秀公园;杭州西湖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园林建筑一般具有多曲、多变、雅朴、空透四大特点。多曲是为了和风景环境和谐组合,设计曲径、曲桥、曲廊、飞檐翘角等;多变是为了适应山水地形的高低曲折,因地制宜,灵活布置;雅朴指追求宁静自然、简洁淡泊、朴实无华、风韵清新的风格;空透是为了使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环顾四周,尽情赏景,以达到“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字浪漫”的观景效果。需要补充的是,除了上面罗列的一些文化、历史名胜之外,还有诸如革命纪念地、名人故居等,他们以特有的纪念意义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㈢ 跪求中外园林史的资料 谢谢
30、魏晋、南北朝园林特点:1、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思想影响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表现自然,从简单的模仿自然山水到概括、提炼、抽象;2、游赏活动成为园林中的主导功能;3、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反映了该时期的造园活动的成就,呈现两种倾向,以贵族官僚为主的崇尚华丽,争奇斗富的形式和以文人名士为代表的表现隐逸,追求山林野趣的风格,成为后世文人园林的先声;4、皇家园林的建筑纳入了都城总体规划之中,大内御苑位于都城的中轴线上,成为城市的一部分;5、寺观园林的出现开拓了造园活动的领域,对后朝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着主导作用,从此,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私家、皇家、寺观园林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32、魏晋南北朝皇家园林的特点:1、规模较小,规划设计趋于精密细致,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一定水准。2、从摹似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以人间现实取代仙界的虚幻。3、受私家园林的影响,文人参与造园(园有诗情画意)。4、创作方法由秦汉的写实向写意相结合转变。5、称谓上除“宫”“苑”外,称“园”较多。33、园林的全盛时期—隋唐总结: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角成,标志着以皇权为核心的集权政治进一步巩固,封建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出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2、私家园林的艺术性有所升华,着意刻画景物的特征和局部、小品的细致处理。3、寺观园林的普及及宗教世俗化的结果,促进寺观园林的建设及山岳风景名胜区的开发。4、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的艺术渗透,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三个特点—诗情画意。5、作为完整园林体系的造园活动,开始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造园活动产生影响。23、宋成就的小结:1、三大园林中,私家园林最为突出,文人园林大为兴盛;2、皇家园林受文人园林的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而更少皇家气派,寺观园林世俗化而进一步文化;3、置石、叠石均显示其高超技巧,山水结合构成园林地貌骨架;4、唐代园林的写意与写实相结合,已完成两宋的写意创作转化;5、三大类型的园林所显示的蓬勃进取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境地。34、唐代别墅园的建置,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1、依附于庄园,王维的辋川别业(原为初唐宋之间的完庄园别墅)。2、单独建置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方便,风景优美的城郊地带:李德裕的“平泉庄”,杜甫的“浣花溪草堂”。3、建于风景名胜区内,白居易的“庐山草堂”。27、元、明、清小结:1、士流园林的全面“文化”,文人园林涵盖了民间活动,导致私家园林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高峰。2、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出现了一大批优秀造园家。3、元明文人画胜极一时,波及于园林,相应地巩固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4、皇家园林规模宏大,皇家气派观浓郁。5、在某些发达地区、城市、农村聚落的公共园林已作为一个园林类型比较普遍了。37、明末清初,皇家园林小结:1、明代皇家园林建设重点在大内御苑,明初在离宫御苑。2、清初的离宫御苑融揉了江南民间园林的意味,皇家园林的气派,大自然生态环境的自然美为一体,畅春园既显示高度的人工造园的技艺水平和浓郁的诗情画意,又表现出宛若大自然生态的环境气氛。避暑山庄则力求保持大自然的原貌,建筑少而疏郎,着重绿化植物造景,把自然风景融汇于园林风景观,开创了园林化风景名胜区的规划。31、园林生成期-先秦、两汉总结:1、造园活动主流是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虽有记载,但两者未有明显区别;2、园林功能由早期的逐渐转化的游憩、观赏为主,但建筑只是散步和罗列于自然环境之中;3、造园活动并未完全达到创造的境界;4、动汉洛阳城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宫殿建筑群集中于城中心,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都规划开创了先型。38、避暑山庄设计成功之处:1、景区建筑巧妙而恰当的与水域的开合聚散、洲岛桥堤和绿化种植的障碍通透结合起来。2、动观与定观相结合,给游人以步移景异的观赏效果。3、点、线、面相结合。39、岭南的私家园林:岭南主要指我国南方五岭以南的地区,如广东、台湾、福建等地。粤中四大名园: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偶的余荫山房、佛山的梁园(岭南园林的代表作)。40、艮岳:又名华阳宫,历史沙上最着名的园林之一,宋徽宗亲自参与规划,属人工水图。1、目的、以山水创作为主景,“放怀适情,游心赏玩”。2、布局:是一座集叠山、理水、植物、建筑相结合的,具诗情画意的而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它代表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A、筑山:主山(万岁山)、侧岭(万松岭)、余脉(芙蓉城)、宾位(寿山)构成,“宾主分明,有远近呼应,有余脉远展”的完整山系。B、置石:大理运用石的单块“特置”,西宫门的御道两侧辟为太湖石的特置区。C、理水:北、曲江,白龙沂,凤池、濯龙峡,雁池:由东西方向流出。D建筑:洄为游玩性的,无朝会议典,居住建筑,建筑种类与地形相吻合(如山上、岛上建亭,水畔设合、榭、山坡、平地建楼阁等)。E植物配置:植物有数十个品种,包括乔木、灌木、果树、藤本、水生植物、药用植物、草本花卉、木本花卉及农作物等,其中不少是从南方引进驯化的,主要有枇杷、橙、柚、荔枝之木、虎耳草、凤尾、素馨、茉莉、含笑之草等,景区、景点,以植物之景为主题命名,如植梅万物的“梅岭”,在山岗上种丹杏的“丹纳”,水畔栽种龙柏万株的“龙柏坡”,万岁山西侧的竹林“斑竹麓”等(种植方式有弧植、丛植、片植、混交等)。41、避暑山庄布局:1、三大景区:山岳景区、平原景区、湖泊景区(由其自然地形地貌决定景区划分)。2、三大水源:大小山泉、武烈河、热河泉(因水成景)。3、山庄体现了“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原则(风景山水好)。42、圆明园布局:1、宫廷区,共三进院落,共分布在同一轴线上。2、水网地带,利用多泉的沼泽改造为河渠串缀着许多小型水体。3、东胡拓宽为福海。4、沿北宫墙的一条狭长地带,整个山形水系的布列是对基址的自然地形的顺应,同时反应了风水学说的影响。
㈣ 中国古典园林史上一共有几次飞跃分别在哪几个朝代
3次飞跃,分别在秦汉、唐宋、明清。具体如下:
1、秦汉时期:此时期或可称为“自然时期”,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山林的原始状态的存在,而是日趋专门化了。帝王们在这里建“宫”设“馆”,除了为游猎所需要,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园林”性质。
2、唐宋时期: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时期,由于疆域的扩大、经济的发达、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园林增加了休憩、游赏,甚至宴乐之功能。
3、明清时期: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时期,明代及清代初期,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是个辉煌的时期,在建筑艺术中促进了国内各民族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各民族丰富奇特的建筑形式更添异彩。
(4)中国古典园林史哪些园林比较重要扩展阅读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1、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着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古典园林
㈤ 主要园林着作及其作者 主要园林匠师及其作品 着名园林的主人、建造年代 着名园林的地点、主要内容及其景点
(1【园林经典着作】第一部古代园林着作 又名《园冶》作者:明代 计成
(2)不详
(3)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
(4)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以“林木绝胜”着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着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阴路曲的柳,批把园、嘉实亭的批把,得真亭的松、竹、柏等。有东园,中园,西园,园内着名景点有香洲,小飞弘和远香堂,主要集中于中园。
详细见 拙政园当地介绍
http://www.9tour.cn/Scenic/City16/1_Content/
㈥ 秦汉时期的造园特点和发展 500字左右(中国园林史)主要是讲园林建筑造园的内容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一池三山”的布局初步形成。
特点(利用自然):
(1)面积大,周围数百里,保留囿的狩猎游乐的内容;
(2)有了散布在广大自然环境中的建筑组群。苑中有宫,宫中有苑,离宫别馆相望,周阁复道相连。
秦始皇的阿房宫、汉武帝的上林苑。
㈦ 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9世纪,中国古典园林演进脉络主要有哪些方面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五个分期。
中国园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自我完善,只是在园林的某些要素如植物、动物各类方面受到外来园林文化的影响,因而表现出稳定的、缓慢的、持续不断的历史演进风格。
1.我国园林的兴建,是从奴隶社会经济相当发达的商殷时期开始的,是以帝王狩猎为主流的时期。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造园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过渡阶段,也是山水园的奠基时期,出现了以再现自然山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奠定了以后中国山水园历史发展进程中艺术风格的基础。
3.隋唐宋时期,是我国园林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唐宋艺术繁荣,文人画家描绘自然风景之风盛行,造园艺术更加倾向于追求朴素的自然美,并发展到以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创作阶段
4.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造园活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园林艺术上,技巧更为发达。
㈧ 学园林的进,有关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几个问题
一、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
这个。。。中国自然背景就是网络里面的嘛;人文条件。。。中国一直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社会形态,农耕经济的影响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古典园林的造园人与所有者都与农业生产纯朴、自然的生活形态与环境息息相关,所以基于自然、师法自然,是造园活动在相应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客观的物质制约条件,也是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向风景式发展的客观条件。深厚的政治、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的历史背景。受君子比德、仁着乐山、智者乐水等儒、释、道传统思想的影响,古典园林作为一项特殊的物化的艺术,发展出师法自然、本于自然而又高出自然的自然风景式造园手法,并最终以天人合一的意境为其终极审美意境,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政治、艺术发展的必然,是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向风景式发展的主观条件。
二、中国古典园林史的的五个发展时期及其特点
1.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这一时期像什么囿、台、园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山水的审美观念在这一时期确立使中国向风景式园林发展,最开始的台主要作用为登高、神交、夜观天象,囿就是动物园,园是植物园(囧)。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功能性逐渐向观赏性、政治性这一方向发展,主要代表作品楚国的章华台——“高台榭”的典型、吴国的姑苏台——山地园林、秦朝上林苑——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西汉上林苑、建章宫——历史上第一座具备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
2.园林的转折期——三国、两晋、南北朝;特点 以自然为主的园林手法产生,自然山水园的由来;木结构建筑完全代替了汉代的夯土台榭建筑,伴随佛教发展出现寺庙园林,并开始出现这样兰亭的风景游览地,即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和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
3. 园林的全盛期——隋、唐;这一时期皇家园林继续发展(皇帝老儿家的算是最大的私家园林),主要包括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其中唐代西苑——沿袭汉以来的“一池三山”的宫苑模式,在设计规划方面的成就具有里程碑意义,他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到来。私家园林则出现城市私园(宅园)、风景别业、文人园林,公共园林兴起,千年梳理的西湖、西安曲江形成大型的公共园林,也兼御苑的功能。
4.园林的成熟期(一)——宋代;总的特点是园林文人化。宋代皇家园林规模较小,接近私家园林,文人园林的兴盛,占着士流园林的主导地位。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简约、疏朗、雅致、天然,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四个基本特点的延伸,禅宗、诗、画艺术影响园林。公共园林和寺观园林缓慢发展。这一时期代表作品:艮岳、环溪、沧浪亭、西湖、灵隐寺等。
5.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这一时期总特点是在中国自然风景园的范围内多样化;元朝这个奴隶制封建国家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建设北京(囧),明清皇家园林园林主要特点: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突出建筑形象的私家园林造景作用、全面引进江南园林的技艺、复杂多样的象征意义。私家园林多体现园主人意志,空间变化复杂,山水关系多样,在文人园林的基础上渐行渐远。其中私家园林分为南方私家园林、北方私家园林、岭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具有群众性、开放性的特点,功能比较单一,具有公共园林的职能。公共园林依托城市水系的公共园林。
三、主要风格特征1、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2、仿自然山水格局的景观类型,3、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4、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5、巧于因借的视阈扩展,6、循序渐进的空间序列,7、小中间大的视觉效果,8、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总而言之,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主要标志我理解为相应的造园手法,如借景、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等等,也可能是相应的具体案例。
四、清代(清中叶、清末)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类型
皇家、私家(南方私家园林、北方私家园林、岭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公共园林、风景名胜区。
五、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在造园风格上的主要区别,及其主要代表性园林。
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三大风格主要表现在各自造园要素的用材、形象和技法上,园林的总体规划也多少有所体现。
江南园林——叠石主要太湖石和黄石,小型假山几乎全部叠石而成;园林植物以落叶树为主,配合若干常绿树,再辅以藤、竹、花草等点缀;建筑以高度成熟的江南民间乡土建筑为主,兼驻皖南、北方的风格;深厚的文化积淀、高雅的艺术格调和精湛的造园技巧,三大风格之首。
北方园林——建筑稳重、敦实,具有刚健之美;水资源匮乏,采用“旱园”的做法;叠石为假山的规模小,主要为北太湖石和青石。植物以常绿和春、秋、夏更迭不断的灌木构成植物造景。
岭南园林——园林规模比较小,庭院和庭园的组合;理水的手法多样丰富,不拘一格;植物品种繁多,以植物造景为主。
江南的私家园林
扬州有“扬州园林甲天下”的隆誉,园林建筑之独具风格,内外檐装饰之精致,花木品类之丰富,叠石筑山则更臻新的造诣,所以有“扬州以园名,名园以叠石胜”。其中多处园子都在历史上着名的“瘦西湖”带状园林集群。
苏州园林,留园(以石景取胜的名园)、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号称苏州四大名园。
杭州也是私家园林集中之地,代表为郭庄、西冷印社
吴兴的安澜园,上海的豫园,南京的随园,江宁织造署(商园)
扬州——小盘谷,小型宅园,此园虽小,用地却十分紧凑,空间有障隔通透的变化,主次分明,显示了江南小型宅园的精致而幽深含蓄的典型性格。
个园,园内有多种竹子,所以取名“个园”,他以假山堆叠之精巧而名重一时,创造了象征四季景色的“四季假山”,这个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独一无二的。
瘦西湖,一组以丁字河道为脉络的园林集群,在瘦西湖带状展开的湖上园林大集群中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组,他的四座园林各具特色,而在总体布局上则又互为对比:卷石洞天之怪石古木之胜与其西邻的西园曲水的较密集的建筑恰成对比;湖西的冶春诗社、柳湖春泛建筑疏朗,富于山林野趣,与湖东的虹桥修碶建筑分量较重形成对比。
苏州——网师园,中型宅园,整个园林的空间安排采取主、辅对比的手法,主景区周围安排若干的较小的辅助空间,形成众星拱月的格局。在规划尺度上也颇有独到之处,网师园的建筑密度高达30%,但置身园内,并无囿于建筑空间之感,足见设计的独具匠心。
拙政园,是典型的多景区、多空间复合的大型宅园,园林空间丰富多变、大小各异。有山水为主的开敞空间,有山水与建筑相间的半开敞空间,也有建筑围和的封闭空间。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空间组织上的开合变幻的趣味和小中见大的特色。
留园,园子分西、中、东三部分,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以山、水兼长,东区以建筑取胜。收集了太湖石12峰置于园内。其中以东区东部,正厅院中的“冠云峰”、“瑞云”、“岫云”三峰为主景的庭院最为有名。留园的两个突出特点:丰富的石景,多样变化的空间之景。
北方的私家园林
北京私园是北方私园的典型,王府花园是北京私园的特殊类别。如余园、崇礼花园、索家花园、那桐花园、可园、醇亲王府园(宋庆龄故居)、郑亲王府园、礼亲王府园。
大体上北京北京西郊的私园比较着名,如乐善园(后改建成北京动物园);淑春园(园中的宽大的湖面就是现在北京大学的未名湖);蔚秀园;鸣鹤园;朗润园;承泽园;集贤院;熙春园、近春园、礼王园(后为乐家花园);自得园,这些绝大多数都是别墅园林,宅与园合而为一,而且都是以山水取胜,因水成趣的水景园。
北京私园——半亩园,叠假山为京城之冠,利用屋顶平台拓展视野,充分发挥了小环境的借景条件。
萃锦园(恭王府后花园),总体格局为西、南部为自然山水景区,东、北部为建筑庭院景区,形成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之对比,既突出了风景式园林的主旨,又不失王府气派的严肃规整。叠石用材及技法是北方的典型风格。
山东私园——十笏园,风格于北方的浑厚中又透出江南的柔媚。
岭南的私家园林
园林的布局、空间组织、水石运用和花木配置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终于异军突起而成为与江南、北方鼎峙的三大地方风格。
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禺的余荫山房、佛山的梁园,粤中四大名园。
梁园——文人园林,总体规划特色在于住宅、祠堂、园林三者的巧妙合理的组合。
可园——纯建筑围合的庭院格式
余荫山房——总体布局很有特色,两个规整形状的水池并列组成水庭,水池的规整受西方园林影响。园中一些小品也为欧式风格
林本源园林——中型宅园,台湾名园,全园利用建筑划分为五个区域,各有特色。
一、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
二、中国古典园林史的的五个发展时期及其特点(五个发展时期,我知道,但是特点不知道)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风格特征)及其主要标志。(风格特征我知道,但是主要标志不知道)
四、清代(清中叶、清末)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类型
五、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在造园风格上的主要区别,及其主要代表性园林
六、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演进的主要推动力量。
同问题一的人文背景,演进的最主要推进力量我认为是中国古代文人和响应能审美的封建文人(即好的设计师和好的甲方吧),根本力量是中国古代智慧聪明的劳动人民有木有!!!
七、不同文化形态对园林产生与发展的影响。
这个是针对世界园林说的么
这么大的命题很难说啊
个人认为文化只是一方面,根本是经济方式的不同导致园林(或者艺术)的发展方向。文化若即若离于经济发展。
以上叙述包含个人主观观点,如有和主流观点相左右之处,敬请仔细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