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看待中国地缘政治环境
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战略环境:
中国是位于东半球欧亚大陆东部的国家,面临太平洋,陆海兼备。中华民族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内,即北边是冰天雪地的荒漠,西北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西边是号称世界屋脊的微微大山,西南是难以通过的深山老林,丛东到南则是弧形的汪洋大海。 因此在中华民族那里形成并强化了中华民族整体的“大一统”思想,中国拥有十五个陆上邻国,六个海上邻国,陆地边界有2.2万多公里,海岸线有1.8万多公里。这意味着中国的地缘安全变数大,遇到麻烦的几率高,解决边界问题的负担重。另外,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外加一个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美国。它是中国东面海上最大的“邻国”。
从国家的安全的角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陆海邻国最多的国家,这些邻国中有超级大国,军事大国,经济大国,地区大国,而且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水平以及内外政策各不相同,难免发生矛盾。笔者认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发展所执行的政策,主张与世界共赢,加强互信合作,促进共同安全。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发展周边关系,建立睦邻友好的地缘政治关系,争取为我国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一)中国位于全球以及欧亚大陆与世界海洋的交汇边缘地区
1、从全球的角度看,中国是位于东西世界政治地图的基本中心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
2、从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域和世界海洋太平洋地缘战略区域的角度,中国是“世界陆海的主流汇合”与“海权与陆权”之中的边缘地区,成为陆地大国与海洋大国双方争夺的对象。 (二)21世纪中国地缘战略环境
21世纪初,亚太地缘战略环境虽然有多种变化趋势,但其中最根本的趋势是亚太正在迅速崛起为全球政治、经济与实力中心。国际上甚至有人据此推断21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如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最近就曾预言:“过去属于欧洲,现在属于美国,未来则属于亚洲。”
亚太加速崛起为世界经济、政治与实力中心对中国而言,既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 就机遇而言,亚太崛起与中国崛起同步,中国的崛起是亚太崛起进程的一部分,而亚太崛起则为中国崛起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2. 中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地缘优势
中国的地缘优势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距离世界的舞台不远不近,刚刚好。
回顾文明史,世界舞台的中心,毫无疑问是东半球北温带。
东半球北温带是一个代号,并不是精确的温带。
中华文明最危险的时候无疑是近代,然而东亚的地理位置又让东亚这几个国家最晚受到西方冲击,使得殖民时代很短。
1500左右地理大发现,美洲、非洲沿海印度洋主航道地区的殖民时代就开始了。
1683后奥斯曼衰落,中东相继进入殖民时代。
1763后,英国几乎独霸了印度,随后南亚全面进入殖民时代。
他们作为殖民地的历史动辄三四百年计,中国只有一个一百年多的半殖民历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有地理位置带来的幸运,当然还有其他因素,不一一叙述了。
这样的地理位置又不太远,中国强盛时,可以辐射大陆。
大唐同当时70多个国家建立了往来,长安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元朝的影响力可以散布到欧洲,明朝可以组织起船队,让非洲都感受到天朝上国的强大。
随着本朝的崛起,这样的盛况又将到来。
衰落时可以避祸,强盛时足以进取,这就是中国的一大地缘优势。
3. 我国的地缘环境有哪些特点
我国的地缘环境特点:
1、三面陆地,东面海洋。陆地三面北边是荒原和冰冻之地,西边是戈壁、沙漠,南边是崇山峻岭、大河和热带雨林,在历史上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
2、陆海兼备,陆地边界和海岸线漫长。陆地边界全长约2.2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84万公里,另有岛岸1.4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超过3.2万公里。
3、地缘战略地位重要。现在社会随着海陆交通的发达,东面和西面已经分别成为中国经济和能源的战略要地,处于对外交流的前沿。
4、大国众多。三面陆地、一面海洋面对十几个邻国,其中日本、俄国、印度、韩国等均为世界大国或中等强国,与我国存在各种领土、领海和资源明确或潜在的争端,整体地缘环境不容乐观。
中国区域位置: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陆上边界2万多千米。领海由渤海(内海)和黄海、东海、南海三大边海组成,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千米。
中国陆地边界长达2.28万公里,东邻朝鲜,北邻蒙古,东北邻俄罗斯,西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西和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东部和东南部同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
4. 中国的地缘关系是怎么样的
中国处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南是高山大川,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雄踞西部,北面是茫茫大漠和高原,东面、东南和南面则是浩瀚的大海。广阔的陆地空间的存在,以及四周天然屏障造成的限隔,使得中国既有腹心地带即黄河、长扛等主要河流中下游的广阔平原,以及分布于大河流域的大小不等的河谷地带,又有着一望无际的高山、草原、大漠等构成边缘,地形通达性良好,具有极强的内聚性,形成一个连续统一的地缘结构。同时,气温呈南北递减而降雨量呈东西递减,又造成了中国的东部和南部人物繁富,农业发达,而西部和西北、北部则依次为广大的半干旱、干旱、高寒地区,人口稀少。而且,农牧分界线清楚,秦长城以北成为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业的自然分界线。
这一地缘条件对于中国传统的边疆经营的影响是多重的。
5. 简述我国周边地缘环境的特点有哪些
1、疆域辽阔,边界线漫长,周边相邻国家众多。
2、周边地区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3、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是世界热点冲突地区。
4、战略地位十分突出,为众多大国利益的交汇点。
(5)如何评价中国地缘扩展阅读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领土辽阔广大,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为美国。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地、高原面积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
我国位于两大火山地震带交汇处,虽然地震频繁,造成了我国复杂的地形,同时也给了充分的成矿条件,在新华夏的沉积带和隆起带蕴藏着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等,矿种齐全,为我国今天工农业发展和高新技术发展提供了原料。
6. 简述中国地缘环境的基本情况
一、大陆东缘,海陆中心。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北接西伯利亚,南与东南亚、大洋洲相望,在东方版世界地图上,恰好位于世界的中心(西方版世界地图上的中心是大西洋)。
这样的海陆兼备又与欧洲、北美拉开距离相互鼎立的位置,使得中国便于与世界交往,又有条件成为世界的重要发展极。
二、纬度适中,适于发展。
在地球上,中纬度地区是最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地区,历史上强大的国家也都诞生于中纬度地区,纬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适于产生强大的国家。而我国大部分国土恰好都位于中纬度地区。
三、背山面海,有利有弊。
地理课本上介绍过,我国的地理形势,西高东低,大致分为三级阶梯。
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我国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汇流入海,在东部广阔的冲积平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和发达的经济。
北边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西边青藏高原、西南云贵高原围成的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客观上促进了形成统一的国家,阻挡了来自亚欧大陆西部、中部的外敌入侵。
东面和南面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港口,又适合开展对外贸易。
但同时,西部北部西南的高山高原,也阻碍了对外经贸交流和运输通道的建设,在海上通道也必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等有限的几条通道。
四、邻国众多,责任重大。
四面邻居众多,这些邻居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各异,体制、制度、愿景各有不同,在历史上的相互交往中也发生过各种各样的小插曲。
(6)如何评价中国地缘扩展阅读
怎样拓展周边战略平台
一、上下结合,鼓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焕发
中国虽然不是世界的中心,但天然是东亚的中心,与中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东北亚等次区域都有着直接的地缘联系。这种地缘核心地位为中国参与区域多边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巨大的地缘优势。
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使得中国与任何一个周边国家的双边行动都可能被其他国家看作是对本国的威胁,从而要求中国在周边外交必须确立多边主义精神。
近年来,中国在周边外交除了本着互谅互让、公平合理的原则,通过磋商与谈判,与俄罗斯、越南等国全面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参与态度越来越积极,程度越来越深,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另外,地方政府参与周边外交的积极性也被广泛动员起来。比如云南省作为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和前沿,在推动该区域的经济合作方面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如广西在泛北部湾次区域合作中扮演了中国与东盟的重要合作纽带角色。
二、官民并举,构建政府外交与公共外交两翼齐飞的格局
除了政府官方的外交之外,中国周边外交需要更加重视公共外交,重视政党、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和普通民众的作用,鼓励其积极参与地区合作,为推动周边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目前,中国共产党已与世界上14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政党和组织建立了联系和往来,其中多数为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新格局,包括高层往来、工作访问、专题考察、理论探讨、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形式的政党外交日益丰富。
随着中国与周边地区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民间外交在周边地区更是多渠道、多层次地广泛开展起来。中国对外友协与周边十多个国家都建立起了双边友好协会,近年来举办了一系列社会文化交流活动。
此外,要鼓励中国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网络拓展海外联系,并加强组织协调,加强规范管理,使之健康有序地参与外交。
三、立体操作,打造政经文互动、全方位推进的外交共同体
适应对外开放和区域化全面发展的要求,中国周边外交需要改变以往过于偏重政府交往和政治层面的习惯,努力平衡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外交,特别是大力拓展经济和社会文化层面的外交,构建政经文互动、全方位推进的周边外交共同体。
要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军事交流,大力开展反恐、维和、打击海盗、岛屿安全、海上磋商、联合搜救、增信释疑及信任创造等内容的军事外交。中国在开展周边外交时,要高度重视并准确评估军事外交的效果,既要增加信任,又要提升信誉,使之成为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一环。
要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磋商,积极开展政策对话,优化经济环境,为贸易、投资、金融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要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充分鼓励大学、智库、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团体加强交流,以亚洲精神为统摄,鼓励多宗教、多民族、多文化之间的对话,为文化理解和融合创造条件。
四、内外联动,创造中国与周边地区有序互动的命运共同体
区域化的深入让中国与周边地区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升,特别是诸如自贸区、货币互换、境外结算、区域合作协议等众多制度的深化令中国与周边地区日益趋向唇齿相依,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
为适应这一变化趋势,中国的周边外交需要向政策、执行、监管等深层领域拓展,在提高透明度和增强责任与信誉上下功夫,努力打造中国作为一个令周边地区信任和依赖的负责任大国。要加强中国与周边地区国家宏观政策的协调。
在区域化不断深化的同时,一国政策对他国政策的敏感度和脆弱性均随之上升,一旦一国发生风吹草动,其他国家都会受到冲击。
因此,中国对周边国家外交已经突破了外交部门的范围,其他政策部门也被卷入外交游戏圈中,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政府决策部门在具体政策上的沟通、磋商和对话,已经越来越成为周边外交的必然选择。
要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执法领域中的合作。推动执法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建设,加强公安、民政、环保、质检、工商、税务、安检、海关、出入境等部门之间执法网络,促进有关行业和领域对口部门的执法系统对接。要在既有的地区性组织、论坛和机制的基础上,创设新平台,拓展和深化执法合作领域。
五、统筹兼顾,打通国别和领域、双边与多边、国内与国外的外交协调机制
在2010年处理钓鱼岛问题、延坪岛炮击问题、南中国海问题等议题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被动反应的倾向。之所以在外交上显得日益被动,关键在于中国外交目标设置能力跟不上国家发展的需要,没有站在日益拓展的中国国家利益格局的战略高度,拓展世界眼光。
在统筹国内外大局的基础上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规划目标,以便更有效利用外部机遇充实壮大自己,更好利用内部发展优势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要统筹地区国别外交与议题领域外交。防止各自为战的“分散主义”外交倾向,明确主次配合机制,推进地区外交战略化、国别外交政治化、领域外交专门化,构建外交统一布局,部门梯次搭配,人员复合联动的网络外交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崛起与周边地缘战略依托
7. 我国地缘环境的特点和状况是什么
我国地缘环境的特点:地缘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邻国众多,边境线漫长,大国集中
我国地缘环境: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
1、三面陆地,东面海洋。陆地三面北边是荒原和冰冻之地,西边是戈壁、沙漠,南边是崇山峻岭、大河和热带雨林,在历史上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
2、陆海兼备,陆地边界和海岸线漫长。陆地边界全长约2.2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84万公里,另有岛岸1.4 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超过3.2 万公里。
3、地缘战略地位重要。现在社会随着海陆交通的发达,东面和西面已经分别成为中国经济和能源的战略要地,处于对外交流的前沿。
4、大国众多。三面陆地、一面海洋面对十几个邻国,其中日本、俄国、印度、韩国等均为世界大国或中等强国,与我国存在各种领土、领海和资源明确或潜在的争端,整体地缘环境不容乐观。
(7)如何评价中国地缘扩展阅读:
南海争端
南海争议的核心是南沙岛礁领土主权争议和南海部分海域的划界争议。按照国际法的规定,国家对海洋的权利基于大陆,即海权基于陆权。
整个南中国海海域的面积为350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海九条断续线之内,中国主张拥有主权、管辖权的海域面积为200多万平方公里。
南海周边国家侵占南海诸岛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南沙群岛,对中国南沙群岛全部或部分岛礁提出主权要求的国家主要有: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
其中,越南侵占岛屿和礁石30个;菲律宾侵占6个;马来西亚侵占3个,巡视监控4个;文莱占领1个;印度尼西亚虽未占领岛礁,但对邻近海域有主权要求;而中国本身仅实际控制8个(包括台湾驻军的太平岛和中洲岛),巡视监控21个。
8. 如何看待中国地缘政治环境特点
参考前面这位仁兄的回答,我从文化的角度试着分析哈。
东亚历史上是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体系,现实确实是“问题很多,形势很严峻”。如何实现历史回归?当然中国首先得强大富裕,这是前提,不表。其次却并非不重要的是中国要向文化传统回归,可网上看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和中国民间思想家王康的部分演讲视频,当然他们主要是讲东亚的文化认同。上古的中国或仅指秦东晋南豫西,数千年中中国的五服制或朝贡体系而竟可以南越江越五岭,北及大漠,东及朝鲜日本,西或偶越帕米尔高原,其文化的凝聚力、辐射力罕有其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赵汀阳在《坏世界研究》对远在周公制礼作乐时所规定的“天下体系”的论述和阐发,或可确认中国文化占有较多优势。文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将会越来越起主要作用,地缘政治学有一派就是这么主张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基本是按这思路来写的。
从西方的地缘政治理论看,中国的地缘政治不太好,数个大国比邻,东南至西南小国林立,美国是通过这些小国对中国围堵的。两大之间难为小,美国作为现在和将来数十年的世界头号大国不可改变,这些小国倾向美国的态度也不可改变,但他们明白利用大国矛盾谋利是危险的,所以不可能太过份。举个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的例子,晋楚城濮之战,小国郑国的使者拿着聘礼在战场旁边等着,谁胜了就去结交。中国周边的这些小国迟早也有这一天。
中美博弈中国必胜,理由是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当中国统治世界》里说的,英国工业革命是在千万级人口的规模上进行的,美国的现代化是在亿级人口规模上进行的,中国是在十亿级人口规模上进行的。道理是,十亿的人口规模不必完全仰仗外贸,外面不行可以内贸,这优势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已然显现。美国的经济,过去的一百年中军火贸易是其大宗,这路走不通了。高科技产业又如何?信息时代技术将扁平化,技术差距只会缩短而不会扩大。美国老是想着靠技术优势取得军事和经济上的主导地位恐怕再没有多大空间(鄙人感觉将来的经济竞争就是文化力的竞争和人口多寡的竞争,目前尚无明晰认识)。美国对中国军事上不能轻易打,真打也未必能占便宜,经济崛起又不可遏止,美国现在的滑落像是陷入沼泽那样,不可逆转,无法挽救。
中国在处理外患时若基本举措得当,是不会有大问题的,要防住以非军事方式的破坏,如藏、疆问题。大问题可能是内忧,中国当前状况外比外国、内比历史都不差,但中国有圣贤传统、厚古薄今传统、庶民议政传统、春秋笔法传统,三、五野老在村口晒着太阳都可议议皇帝和大臣,除非止谤、兴文字狱,再好的世道都有非议,所以有王者含诟之说。中国政治的取径非常独特,效果也不差。如果能有效缩小贫富差距、惩治贪腐,真正先贤任能,亦可无内忧矣!
9. 如何认识我国地缘安全角势700字作文
一、大陆东缘,海陆中心。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北接西伯利亚,南与东南亚、大洋洲相望,在东方版世界地图上,恰好位于世界的中心(西方版世界地图上的中心是大西洋)。
这样的海陆兼备又与欧洲、北美拉开距离相互鼎立的位置,使得中国便于与世界交往,又有条件成为世界的重要发展极。
二、纬度适中,适于发展。
在地球上,中纬度地区是最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地区,历史上强大的国家也都诞生于中纬度地区,纬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适于产生强大的国家。而我国大部分国土恰好都位于中纬度地区。
三、背山面海,有利有弊。
地理课本上介绍过,我国的地理形势,西高东低,大致分为三级阶梯。
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我国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汇流入海,在东部广阔的冲积平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和发达的经济。
北边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西边青藏高原、西南云贵高原围成的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客观上促进了形成统一的国家,阻挡了来自亚欧大陆西部、中部的外敌入侵。
东面和南面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港口,又适合开展对外贸易。
但同时,西部北部西南的高山高原,也阻碍了对外经贸交流和运输通道的建设,在海上通道也必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等有限的几条通道。
10. 中国周边地缘环境特点
1、中国地缘环境三面陆地,东面海洋。
2、陆地三面,北边是荒原和冰冻之地,西边是戈壁、沙漠,南边是崇山峻岭、大河和热带雨林,在历史上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现在随着海陆交通的发达,东面和西面已经分别成为中国经济和能源的战略要地,处于对外交流的前沿。
3、中国是当今世界陆海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多陆、海强邻,如日本、俄国、印度、韩国等;
4、中国与周边相当一部分邻国存在着复杂的领土、领海争端。如东海、南海争端;
5、中国周边地区与周边国家都存在着众多的跨界民族,以及中国周边分布着一系列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和潜在的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