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中国成立前的背景
政治比的是谁更擅长欺骗,谁更狠毒!
农民以血泪代价参与合伙抢劫后,所获得的土地等不动产十年后又被强制“合作化”收回了!民国政府还未来得及推行土地改革政策,到台湾后才实行。
对知识界先用m主来忽悠,一旦政权稳固后,再来个三反五反、反右,秋后算帐。真正能看穿其本质的也就胡适、梅贻琦、钱穆(历史学家)等真正的大家。
国际上,得到了苏联实质上的强有力支援
与表面上相反,东北阻止政府接收,大量日军装备物资给zg,协助在浑春、大连(当时苏联占领)建立兵工厂,用军舰保护从大连转向北朝鲜再到山东的军火运输线。有军事常识的人们就知道:武器装备可以缴获,弹药就无法靠缴获了,不然抗日、抗美援朝怎么不能靠缴获呢?当然,苏联的支援不是无条件的,代价就是蒙古。http://..com/question/77185580.html
大兴军工: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战力猛增的秘诀
发信人: blueseasea (不厄菩提),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战力猛增的背后
发信站: 两全其美网 (Sat Mar 17 11:43:57 2007), 本站(lqqm.net)
谈到解放战争,通常的说法是:解放军依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美式飞机大炮武装的国民党军队。然而经历过战争岁月的人都知道,“小米加步枪”只是解放军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一个比喻。真正打起仗来,战略战术固然重要,武器更是不容忽视的条件。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赢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辉煌胜利并解放全中国,与在东北解放区建立的相当规模的军事工业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1从72天打下临汾到3天攻克济南
1948年3月,徐向前指挥华北兵团攻打临汾,国民党军依托城墙固守。解放军没有重炮,只好采用挖地道炸城墙的方法,整整费时72天,才把临汾拿下。但是到了年底,形势巨变。9月的济南战役,解放军重炮齐发,国民党将领王耀武被打得失魂落魄,从地道中逃跑。坚固的济南城仅仅三天就被攻克。10月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集中五百多门重炮猛轰国民党军事重镇锦州,守军司令范汉杰东躲西藏。这次城市攻坚战仅用了30个小时。
解放军的大炮是从哪里来的?国民党人一口咬定,解放军的重武器都是苏军从东北撤退时暗中送给共军的。当年的一位接收大员在回忆录中写道:“东北的日、伪军几乎全部被俘,俄军所获武器无数。当时据莫斯科称:共计步枪80万支、轻机枪2万支、重机枪5000支,各种不同型包括迫击炮5000门、战车1500辆、坦克车600辆、飞机800架,以及松花江中舰艇等。从东北逃出的难胞所见:如许战车武器,俄军除已随时补给共军外,络绎不绝地已运向佳木斯途中,那里是集中之所。”
这位接收大员的说法无疑是为国民党军队的失败寻找借口。当年任四野参谋长的刘亚楼上将在1962年12月13日的一次讲话中澄清过这个问题。他说:“一般人总认为苏军留给了四野不少武器,这是误解。这个战史(指编写中的四野战史)既然是存档用的,可以把这个问题写清楚。当时不仅不给我们武器,还吃掉了我们不少部队。也可以写一下当时斯大林为了照顾与国民党的关系。还有个重要问题:当时我们曾向中央建议,以中央的名义向苏军要些武器。毛主席当即电示:中国革命主要靠中国自己的力量,禁止用中央的名义向他们要东西。这个电报,我亲自看过,要查一下。后来以四野的名义,用粮食和他们换了一些武器。”
那么,解放军是怎样从“小米加步枪”转变为拥有强大炮兵、具备大规模野战和攻坚能力的呢?除了战场上缴获国民党军的武器外,主要是靠创办自己的军事工业完成了这个重要转变。说到军工,很多人都看过吴运铎在建国初写的《把一切献给党》。在这本小书里,真实记录了新四军在抗战期间是怎样白手起家,建立自己的军工厂的。山东根据地的牙山有八路军最大的军工厂,约百余间房,月生产手榴弹8000个,当时可算不小的产量了。
解放战争初期,军工事业比抗战时大有发展。邯郸、临沂、烟台、德州等一批城市的解放,解放军通过没收敌伪工厂,建起一批军工厂,能生产子弹、手榴弹和迫击炮弹。华东军区在鲁南和胶东的军工厂每月能生产子弹16万发,迫击炮、山炮弹13000发、无烟火药3000斤。这个规模比以前是很大的进步,但还不够华东野战军打一次中等规模战役用的。因为没有重炮,解放军进攻时主要依靠战士突击到前沿,用炸药包摧毁国民党军的堡垒和工事。这样的战斗伤亡大、进展慢,而且弹药质量不过关。1948年5月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打潍县的时候,用自造的迫击炮攻城。炮弹出膛后,尾翼在飞行中脱落,剩下光秃秃的弹体失去平衡,半截就掉到地上。这样的质量怎能保证战斗的胜利呢?
2毛泽东指示东北大规模建立军工
毛泽东把眼光放到了东北。那里是当时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毛泽东1947年7月10日在给各解放区的《一年作战总结及今后计划》指示中,特别指示林彪、罗荣桓:“东北军事工业应全力接济关内,目前开始的一年内,你们必须用大力建立大规模军事工业。”四个月内他三次电示东北局,全力加强军事工业建设。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1945年年底八路军、新四军进入东北后,原来打算通过苏军的帮助获得日军的武器装备。但苏军借口与国民党政府有协定,东北要移交给国民党政府,对八路军的行动加以限制。苏军把东北主要的工厂设备、缴获的武器和大量财物,通通当作“战利品”运回苏联。我军的愿望基本落空。10万大军在东北,没枪、没钱、没冬衣、没有根据地,处境相当艰难。
当时各部队自己想办法,收集苏军遗留和没来得及拉走的物资。东北各中小城市和农村,到处可见日军遗弃的武器和军用物资。负责筹建炮兵学校的朱瑞果断地决定:分散炮校干部,搜集物资。炮校上至校长,下至伙夫、马夫,通通派出去,无论是城市、乡村,还是山沟、荒野,只要有炮就去。没听说有炮的地方也要去看看能否找到意外收获。
有一次接到老乡报告:日本人撤退时,曾将几门大炮推到镜泊湖里。朱瑞得知后,亲自率领一个连赶到湖边搜寻。大家用镐刨开冰层,发现了炮身。朱瑞高兴地喊叫:“快去找绳子,把它拽上来!”大家拉紧绳索,喊着号子,齐心合力拉上三门大炮。
在这一带还找到了日军的秘密仓库,一下就找到了15万发炮弹。到1947年2月,朱瑞领导炮校共收集大小火炮700多门。其中加农榴弹炮49门、野炮97门、山炮108门、步兵炮141门、迫击炮约300门、高射炮(包括高射机关炮、飞机用机关炮)137门。另外还有坦克及牵引车65辆。这些火炮经过修理之后,成为东北野战军炮兵部队的基础。
自行搜集的武器弹药,成为东北民主联军前两年作战的主要来源。
3斯大林援助了东野一部分武器
1947年夏季攻势后,随着解放军日益壮大,战役规模越来越大,仅靠搜集的弹药是不够用了。当年6月,解放军猛攻四平,国民党军队在陈明仁指挥下顽强抵抗。解放军集中了7个主力师,上百门火炮,攻了半个月没拿下来。后来林彪才知道,炮兵只有8000发炮弹,火力没有占到优势。为此,6月25日,林彪以个人名义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强调指出:“目前缺的唯一条件就是武器,尤其是弹药(特别是炮弹)的不足。为此,我请求你给我们以武器弹药的帮助,将红军缴获的现存在远东的日本武器弹药交给我们,并希望还能将德国的武器弹药尽量拨给我们。”
不久,斯大林指示苏军从缴获的日军武器中拨了一部分给解放军。何长工回忆:1947年10月,他刚当上军工部长,李富春交给他一个重要任务,当时中苏边境的满洲里存放着一大批武器,是苏军缴获日本关东军的,准备运回苏联去炼钢。这批武器对苏联来说是废铁,却是解放军极其需要的。何长工去与他谈判,开始谈不通。他工以硬对硬,说:“关东军这批武器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你为什么不给我们?你们不能拉走。我们用废钢铁对换,一吨换一吨。”卡瓦洛夫还是不答应。何长工急了,对他吼道:“你是个保守分子,没有一点国际主义。你如果不答应,我只好来抢,我推着你走在前面,看守武器的苏军开枪,先打死你。你硬要拉走,我就跟你拼命,我给斯大林打电话,告你的状,告你没有国际主义。”卡瓦洛夫看这个中国人不好欺负,态度软下来,终于同意移交这批武器。
这批武器的数量,据林彪1947年12月28日给斯大林的信中说:“我们用你们给我们的那批武器装备了30个步兵团、2个山炮营。”当时为了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东野组建了30万人的二线兵团。林彪向斯大林请求更多的武器支援,“设法给我们解决20万支步枪、15000挺轻机枪、7000挺重机枪、700门团营迫击炮、1000门连迫击炮、100门高射炮、200门山野炮以及较多数量的弹药和20个师用的通讯器材(主要是无线电和电话)。这批武器望从英勇的红军所缴获的日本武器中拨出,如日本武器所存无多,则望从德国战利品中拨出。”
但是,斯大林没有答复。一次次的教训表明,苏联的援助是靠不住的。要取得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因此,东北局决定大力加强军工生产体系的建设。李富春说:“过去靠日本留下的炮弹打,现在须要自己来造了。”
4白手起家,全力创建自己的军工企业
1945年年底进军东北时,中共中央从延安和各解放区抽调了一批军工干部到东北去开展工作。他们在沈阳、鞍山、通化等城市收集了一些机器设备,打算在通化建立军工基地。1946年夏季,国民党军大举进攻南满,占领了通化和丹东。时任东北军工部长的韩振纪带领大家将机器和物资运到朝鲜境内,还带着一批沿途招收的工人和技术人员。7月底他们到了中朝苏三国交界的小城珲春。珲春是个山间盆地,图们江和珲春河在此汇合,与朝鲜仅一江之隔,交通便利。这里到苏联边境仅30里,到朝鲜仅10里,有公路和铁路通行。大家认为这里隐蔽的条件好,资源、动力和交通情况也都不错,决定在这里建立东北的军工基地。
根据现有条件,韩振纪决定把重点放在生产部队急需的子弹、手榴弹和迫击炮弹上。枪炮生产的技术太复杂,不是短时期能办到的。他们在珲春先建起了机器厂、子弹厂、手榴弹厂、炼铁厂、装药厂和木材厂,这6个厂是东北解放区最早的军工基础。
子弹厂是在日本人遗留工厂的基础上建立的,在延吉郊外。原来有300多部机器、日产量40万发。抗战结束后,这个厂遭到毁坏,机器被人偷盗,所剩无几。韩振纪组织把这个厂剩下的东西搬到珲春,共有子弹机14部、半成品弹头300万粒、空弹壳2000万发,还有二十多个日本技术工人。经过一个月紧张的装机与试生产,到9月初生产出第一批子弹。头一个月统计下来,共生产三种型号的子弹近13万发。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干部和设备、原料的问题解决后,最重要的就是工人和技术人员的问题。珲春基地的工人和技术员来自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国,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政治和政策性问题,军工干部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思想政治工作上付出的精力,甚至比生产本身还多。机器厂建成后,需要七八百名技术工人。但是当时只有240名工人,真正懂技术的就更少了。凡是有一技之长的人,领导上都给予重用,让他们担任各级生产部门的负责人。这些技术工人有的是从鞍山、本溪、通化带来的,有的是在当地招收的。子弹厂的股长于震密是招聘来的技工,享受薪金待遇。他看到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供给制,还处处干在前面,受了感动,主动要求取消薪水,与干部们一样吃供给制,当股长后工作一直很出色。
军工厂由于缺乏中高级技术人员,所以只能从留用的日本人中挑选。在珲春的军工厂里,日本人担任的都是关键性的技术工作。如手榴弹厂有六十多名日本人,几乎都在重要技术岗位上。制造科科长是个小资本家,原来在日本开工厂。美军炸毁了他的工厂,才到中国来谋生,对手榴弹制造技术是内行。手榴弹装配的主要工序拉火精药股,股长也是个日本老头,思想很顽固,但工作很认真,对拉火技术很有研究。精药组的装配工人也全部是日本人。
这些日本人由于生活困难,情绪低落,经常在一起酝酿回国,消极怠工。1947年8月,东北遣返日本侨民回国,日本人得到消息,就秘密开会,在厂房里写标语:“我们回国,你们回家!”由于语言不通,道理讲了不少,但收效甚微。干部们软硬兼施,不听劝就下命令,在车间里建立严格的统计,每天产量高的就表扬,产量低或质量差的就批评。在大会上严厉指责坏人的活动,不许法西斯的思想抬头。日本人服从意识较强,也就不闹事了。
5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的炮火发威
1946年是在艰苦奋斗中度过的,到了1947年,东北的军工生产已初具规模,部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弹药补充。韩振纪领导的珲春基地是北满地区规模最大的,在其他地方也陆续建起了若干军工厂。罗荣桓政委亲自抓军工生产工作。1947年8月,东北局任命黄克诚为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总管后勤的供应、军工和军需工作。1947年9月东北局在哈尔滨召开东北军工会议,会上任命何长工为军工部长,伍修权为政委。韩振纪、王逢源为副部长。东北军工生产告别了分散和小规模经营状态,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1947年的生产情况:每月生产5万颗手榴弹,迫击炮弹全年完成10万发。利用旧子弹壳复装子弹,完成500万发。生产掷弹筒弹10万发,打下了炼钢和化学厂明年生产的基础。
为了完成1948年军工生产任务,东北局从财政上拨款180万东北币,折合粮食9万吨。再抽调一批干部加强军工部门。这次重要的军工会议,将东北的军工生产统一组织起来,形成了有领导、有计划的联合生产部门。在有军工厂的地方设立办事处,直属军工部领导。当时在珲春、兴山、鸡西、东安、齐齐哈尔、牡丹江、吉林、哈尔滨和大连设了9个办事处。
东北军工生产了充足的弹药,为东北野战军进行大规模战役提供了物质保证。所以东北最先进行战略决战,歼灭国民党重兵集团,解放东北全境。但是北满生产的弹药由于路途遥远,还不能满足关内解放军的作战需求。中央军委作出了在大连建设军工生产基地的决策。
北满和大连军工体系的建立,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解放军的火炮有了充足的弹药,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在1948年年底的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的炮火发挥了巨大威力。辽沈战役结束后,解放军又接管了沈阳的几个大兵工厂和弹药仓库,获得大批军火,生产能力大为增强。随着东北的解放和铁路线的贯通,满载物资和弹药的火车昼夜不停地运往关内,支援中原地区和渡江作战。淮海战役中,中原野战军将黄维兵团包围。黄维凭借众多的美式火炮,收缩成一个圈圈,用密集火力让解放军无法接近。他自称是个啃不动的“硬核桃”。华东野战军调集了重炮猛轰,终于敲碎了这个“硬核桃”。粟裕大将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要感谢山东老乡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
❷ 从新中国成立前到成立后的生活,教育有什么变化
解放前素质教育;然后应试教育 一、更新教育理念、探索课程改革。 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推动了教育教学的改革。
❸ 新中国成立前做了哪些准备内容是什么意义如何
我觉得中国近现代史里有两个问题没有被大多数人所理解:
1,新中国的建立是民国时期最重要的成就。
2,建国后的革命事业要比建国前更艰难。
民国,源于辛亥,是争取民族复兴的革命。
革命失败了,进入北洋军阀时期。
于是又兴起了国民革命,继续争取民族复兴。
革命又失败了,进入国民党时期。
于是又兴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继续争取民族复兴。
新中国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的成果,新中国建国后的革命,正是民国革命的延续。(新中国禁烟,民国也禁,中国破四旧,民国也砸,新中国搞文化革命,民国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搞汉字改革,民国也有汉字改革,新中国的各种事业,相当多的部分本来就是在把民国半途而废的工作继续推进的)
所以,新中国的建立,对于民族复兴的意义就在于民国的政治实践终于获得了一个满意解(满意解不一定是最优解)。中华民族已经充分认知到——他们确实获得了中华民族复兴所需要的政、经、社系统的核心理论——于是中华民族复兴从探索和争论阶段进入了建设阶段。
这个建设,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是继续了民国半途而废的革命。有些人说得好像是只有新中国破四旧,这不对。民国也有,只不过民国半途而废了。即使破四旧之类的事有错误,但是民国——民国的四万万人民做出了选择,他们选择的是民族复兴。他们选择了能够坚持走民族复兴道路的党派。
这个复兴道路是革命的道路。没有革命,就不能确立更先进的体制,就不能教育普遍落后的人民甚至知识分子。坚持走这个革命的道路,因而被人民选择的党派,又因为他们的坚定而继续革命。因此,不能割裂新中国和民国,民国不是一段失败的历史,民国是曲折的但最终取得了胜利的历史。新中国的建立,就是民国——是民国四万万人民的胜利。
ps:可能有些人还要问某时代前后的不同,某时代前后都属于现代体制。和国民党那种说是法西斯蒂,但实质上只不过是半封上套个半资面具,实质上改革完全处于停顿的伪现代体制有根本性的不同。既然谈民族复兴,就可以暂且不用纠结这些差别。
(至于第二条,社会主义革命当然比新民主主义革命更难,但是因为不宜讨论的某些问题,目前给人的感觉就好像闭着眼听飞龙骑脸的解说一样)
❹ 新中国没成立之前的时候是什么样
建国之前吗?工业啥都没有,农业基本上遇到点天灾(基本上三年又一次)赤地千里,十室九空。
❺ 新中国在成立之前是怎样的
内部军阀混战
外部各国不停渗透势力,N多租界
土匪遍地,
没有工业基础
教育匮乏,文盲到处,血吸虫病等传染病肆虐
也不能说新中国成立前没有机会安定下来建设国家,有3次机会可以定国
1.洋务运动,可惜甲午战争破坏了.
2.辛亥革命,可惜袁世凯称帝导致内战
3.北伐胜利,可惜派系纷争导致军阀混战,其中马日事变等一系列排共斗争导致了国共反目武装对抗
❻ 新中国成立前的重要会议和主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的重要会议,分为四个时间段:
从一大到五大属于共产党成立到国民大革命时期(1921-1927)
从八七会议到遵义会议是属于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6)
从洛川会议到七大属于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从杨家沟会议到政协第一届全会招开属于三年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重要会议和主要内容具体如下:
一、共产党成立到国民大革命时期(1921-1927)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举行。
主要内容: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员的条件;规定党的纪律;规定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产私有制,以及联合共产国际;规定党成立后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人;选举产生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
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7月16日—23日在上海举行。
主要内容:通过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状况分析,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现阶段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动力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提出“民主主义联合战线”;规定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族革命阶段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到群众中去”。(第一次明确反帝反封)
3、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6月12日—20日在广州举行。
主要内容:决定全体共产党以个人名义加入国名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讨论国共合作,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
4、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1月11日—22日在上海举行。
主要内容: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5、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4月27日—5月9日在武汉举行。
主要内容: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二、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6)
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湖北省汉口举行。
主要内容:纠正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把发动秋收暴动,建立工农革命政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为党当前的最主要任务;提出整顿队伍,纠正错误,找新道路;选出中央临时政治局,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为政治局常委。中国革命从此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1月17日在贵州省遵义举行。
主要内容: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小组负责军事行动。标志着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危急中挽救党、红军和革命。成为中共党史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17日在陕北瓦窑堡举行。
主要内容:会议通过《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等决议案。27日,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会议关于政治形势的决议和毛泽东的报告,圆满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提出重建统一战线,批评左倾错误, 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做了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洛川会议:1937年8月22日—25日在陕北洛川举行。
主要内容: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议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2、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举行。
主要内容: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四、三年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1、杨家沟会议: 1947年12月25日—28日在陕北县杨家沟村举行。
主要内容:会议讨论通过了毛泽东的 书面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指出,人民解放军已转人战略进攻,“这是一个 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 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报告阐明了 中国共产党在军事、土改、整党、经济、统一战 线等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组成最广泛的民 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纲领。
2、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5日—1949年3月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
主要内容:全会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强调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应该由乡村转向城市,实行由城市领导乡村的工作方式。然而这不等于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而应当城乡兼顾,使城市工作和农村工作、工人和农民、工业和农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但是,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确定党在全国胜利后的一系列基本政策。全会规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21日—9月30日在北京举行。
主要内容: 这次会议代行了中国的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了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定于北平(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国歌未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国旗定为五星红旗。会议选出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同时选举出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56人。会议还选出了由180人组成的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北平改名为北京;纪年采用世界公元;10月1日为国庆节。毛泽东在会议上宣布,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会议还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前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于9月30日举行了奠基典礼,毛泽东主席宣读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
制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使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组织上完备和固定下来。
❼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变化
变化:
1、企业数量、从业人数、产品产量极大增长,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2、服装店数量、购买方式和产品种类与企业数量和产品产量同步发展。
3、纺织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产品出口大幅增加。
4、地方重视,国家扶植。
2008年,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5955亿元,比上年增加1637亿元,增长37.9%,其中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达1030亿元,比上年增长一倍。三次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提价幅度超过20%。
(7)新中国还没有成立前是怎么上课的扩展阅读: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❽ 新中国成立前的教师采用的外语教学方法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前的教师采用的外语教学方法是翻译法,课堂上采取五段教学法
翻译法,也有称它为语法翻译法,它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母语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母语与所学外语经常并用。例如:老师说“apple”,学生马上说出“苹果”。
翻译法是外语教学的原始方法,它是历史的产物,它的产生是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它培养了大批符合当时社会需要掌握阅读外语能力的人材。它在外语教学法方面的主要成就是:1、创建了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2、主张讲授语法知识,重视理性,注意磨练学生的智慧,强调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3、主张通过阅读外语名着学习外语,进而培养学生阅读外语的能力。
❾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小学数学教育有什么不一样
好问题。
实际上不用新,比较好。不然,什么是旧的,什么是新的。很麻烦。
如果能读英文,找英文资料。如果不能读,参考这一份:
Editorial Group《中学数学教师手册》编写组. (1986). 中学数学教师手册A Handbook f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中国上海Shanghai, China: 上海教育出版社Shanghai Ecational Press.
主要是49年后基本照抄前苏联,后来跟老大哥不好了,就自己胡编。70年代后才少许引进些教材的。
❿ 新中国还没成立时怎么上学的
走路去的~~哈哈,你要把问题问清楚点~~那时能上学的人非富则贵,学校也没有现在这么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