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有新制造就能引起全球轰动,美国专家怎么看待
中国现在在国际上认可度比以前高了很多,许多国家对于中国现在的发展也是很看好的。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地位也是很高的,许多国家的一些生活用品都是中国生产的,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发展也很迅速。
之前法国就直接将反应堆运用到了航母上面,这种效果非常不好,也促使航母的战斗力大打折扣。所以现如今中国在核动力方面的探索也引起了法国的关注。中国现在在制造业方面的发展是很不错的,就像那位美国专家说的那样;不是谁的新制造都能够在全球引起轰动的。
⑵ 中国制造又火了,我国的制造业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在国际上从体量这方面来讲,已经达到了第1位的水平,但是从产业链的方面来讲,我们国家依然是处于低端制造业的阶段。
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快的发展,就是因为我们国家制造出来的产品在国际上拥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我们国家在制造业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但是也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们国家的制造业依然属于低端制造业的水平。
制造业的转型是我们国家必须要考虑的一个方面,高的制造业是每一个国家都想要发展的,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有这个能力的,我们国家不仅仅拥有着大量的财富,而且拥有着大量的人才,只要能够把这些资源整合,那么我们国家的转型是能够取得成功的。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在发展的第一阶段注重的是制造业的体量,我们国家的体量已经达到了要求,我们国家在下一个阶段将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我们国家制造业的转型这方面。
⑶ 为什么中国要和全世界的高科技比科技
20分钟后,男子终于被围观群众和前来交警叫醒。
这种现象已经存在了两周,引得不少村民前去拍照。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世界首款石墨烯产品出炉,中国石墨烯技术领先全球》《英国&自然&杂志密集关注中国科技》《中国真牛!这8个行业领先全世界》《外媒:“中国式创新”将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制造”力保全球竞争力》……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为中国创新“点赞”的文章在网络热传,让关心中国科技进步的网友激动不已。
中国科技创新成果密集引发世界关注,是中国政府长期注重科技投入的结果。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正式发布,科研创新被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未来必将有更多令世界“点赞”的科技创新成果涌现。
然而,对于世界各国的赞誉和肯定,我们必须保持理性。我们有理由感到自豪,却没有必要因此变得自大;我们可以保持自信,但更应该在席卷全球的科技创新大潮中保持自醒。
第16期“议事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和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他们对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进行了客观评价,并对中国成为科技强国还缺什么、如何加快创新驱动给出了建议。
采写: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周琳
主题访谈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品先
北京大学教授 饶毅
“我们被国际社会“点赞”最多的,是我们的科技投入和发展速度,而不是我们在科研方面的创新能力论文数量并不是科学研究追求的目标,甚至不是衡量科学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论数量,中国论文已经占世界第二,但水平上却离“世界第二”还差得很远科学发展路上也有与“中等收入陷阱”类似的现象 。如果科研创新不能转型,就会掉入陷阱,只不过这种危险仅仅从 SCI 数量上是看不出来的获点赞的主要是速度,还不是创新能力
记者:英国《自然》杂志引用的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15年,中国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占全球总量的比例从13%增长到了20%,这个比例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引用率较高的论文中,大约每5篇中就有一篇有中国研究者参与;不少中国顶尖的科研院校,已进入各种世界最佳科研机构排名榜单……关于中国科技进步的积极评价,似乎越来越多了,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种变化?
汪品先:中国科技创新确实有很大进步,但让国际社会“点赞”的主要是“中国速度”。20多年前,美国人还在问“谁来养活中国”,但他们现在惊叹于中国的高效率,认为“集体主义的中国赢了个人主义的美国”,甚至有人建议让中国模式在美国“试运行一天”。
被“点赞”的还有中国对科技教育的重视程度。中国科技投入的增长举世瞩目,在过去30多年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投入增长了300倍,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议论的热点。几十年前,中国一度是一个“白卷英雄”走红、“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国家,但现在是在校大学生3700万、在外留学生50万,从政府到民众无不重视教育、尊重科学的科技大国。
整体说来,我们被国际社会“点赞”最多的是我们的科技投入和发展速度,而不是我们在科研方面的创新能力。但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和欧美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任何国家都是先有了数量的进步,后来才有质量的飞跃。
“创新”在中国还只是方向,尚未成为优势。比如,在谈到中国科技进步时,很多人都会把中国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居全球第二当作证据。我不反对SCI本身,但问题是有时候我们把它看得太重了,实际上,SCI反映的只是一个期刊的平均影响力,这与其中单篇论文的分量没有必然的相关性。
我非常反对公式化地用影响因子乘文章数量,更荒唐的是根据这个数值去发奖金。这是在试图量化一些无法量化的东西。做科研需要钱,但钱多并不能保证高质量的研究。如果每个人都忙着找钱、忙着发表论文,大部分人只不过是在重复已经做过的研究,也许他们根本什么都没有做成,但是大量经费就这样花掉了。低质量的绩效评估,也和中国整体较低的科学评价标准有关。总体来说,有独立思维和优异专业能力的科学家数量还很有限。
记者:不可否认的是,虽然中国每年有大量论文发表,但具有高影响力的论文不多,重大和原始创新成果出现的比例还不够高,离全球科研创新的“风向标”之地还有些距离。出现这种局面,说明了什么问题?
汪品先:如今的科学研究和经济一样,都已经全球化了。学术界也和世界经济一样,发生了两极分化:许多国家只能输出“原料”,另一些国家对原料进行“深加工”,得出理论认识。后发国家为原料能出口而高兴,科学家也为其数据能为国际所用而庆幸。
而事实上,大部分论文只是科学史上的过眼烟云,并不会进入人类的知识宝库,而这恰恰就是智力生产与物质生产的重大区别。因此,论文数量并不是科学研究追求的目标,甚至不是衡量科学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论数量,中国论文已经占世界第二,但水平上却离“世界第二”还差得很远。不过,量变可以引起质变,当务之急是要抓住大好时机,促进科学转型。
科学转型也可以和经济转型进行类比。一些国家如墨西哥、马来西亚等,20世纪70年代就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直到现在仍然停留在发展中国家的阶段,原因在于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阻止了发展高端制造、走向发达国家的通道。
科学发展路上也有与“中等收入陷阱”类似的现象。特别像地球科学和宏观生物学这类地域性强的科学,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和发达国家一样重要,而且有些自然现象比如说季风,主要分布在“第三世界”,因而发展中国家也会拥有独特的“原料”优势。尤其是国土大、人口多的发展中国家,不但可以提供“原料”还可以输出劳务,做“劳动密集型”的分析工作,由此产生的文章数量相当可观。
这好比经济,低端制造业也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污染、低质、低价等恶性循环伴随而来,不能转型的就会掉入“中等”陷阱。科学发展的道路与此类似,不能转型就会掉入陷阱,只不过这种危险仅仅从SCI数量上是看不出来的。
“科学进步的评价难以量化,而在一个诚信不足的社会里似乎只有量化的评价才显得公平,不能量化也得量化。于是,很多科研机构都把论文数量作为评价标准
我们招聘到很多科学潜力很好的年轻科学家,但是,他们将在什么环境中工作,他们在竞争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是变成了优雅的科学家还是变成了狼,恐怕也是令人担忧的
⑷ 外媒对"中国制造2025"怎么看
参考消息网3月12日报道境外媒体称,11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驳斥了外企就中国产业升级会带来市场准入障碍的担忧。苗圩的这一表态是为了回应中国欧盟商会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该报告称“中国制造2025”战略危及在华外企。中国欧盟商会担心中国政府会补贴本国企业,并迫使外企对华转移技术以换取市场准入。
⑸ 如何看待中国制造现象
我认为,我国政府在提出创新产品,这个提法是正确的如果从发展的动力因素看,但是从真正走向制造强国,还是要修炼内功,犹如创新是打天下的,管理是保天下的;所以国外的产品设计、制造工艺、质量控制这些都已经完成了,他们竞争的是产品性能、营销模式,所以我们可以创新一时,但是最终是被别人占有。从国际制造业竞争历史上看,管理的竞争是根本,创新只是一时之快。所以我国制造业还要扎扎实实的从制造管理、制造工艺、制造质量、制造设计入手,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才能结合我们的地缘优势、时代给我们的机遇,实现真正的腾飞。
⑹ 又一中国制造被德国人抢购一空,中国制造商品为何如何受欢迎
因为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全世界的竞争力是非常明显的且拥有非常多的优势,在国外销售一筐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在国外受到的欢迎都确实是非常高的,而且得益于我们国家所具有的优势,我是认为这种现象对于我们国家的工厂来说,确实是一件好事情。
中国工厂制造的产品其实在全世界的销路都是非常好的,而且国外的老百姓对于我们国内的产品是非常认可的,我们国内的产品不仅仅物美价廉,而且设计感也是非常十足的,这也是其他的国家喜欢我们商品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一、中国制造已经变成了中国创造。中国制造在全世界其实都是非常有名气的,早在十几年之前中国制造其实已经走向世界了,在那个时候其实中国的产品的质量其实并不太好,但是价格却是非常便宜的,现如今我们国家的产品已经进行了转型,而且质量和价格都是有非常大的优势的,所以国外的老百姓对于我们国家制造和创造的产品都是有非常大的需求。
我们国家能够发展到现在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我们国家最近几十年能够崛起,也是因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很多其他行业的发展,老百姓所能够得到的工资也比之前能够拿到的工资多很多的,所以我们国家必须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只有制造业才能够产生出更多的财富。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必须要向创造发展在制造的过程当中,能够加上一些创造的元素,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可的。
⑺ 中国制造”遭遇最严禁令,西方消费者为何对中国产品有如此深的“偏见”
针对中国制造遭遇最严禁令,其实这个和外国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很大一部分外国人还是认为中国制造是以前的那样,劣质且廉价,但是俗话说的好,“一如不见,如隔三秋”。如今的中国制造早已不是曾今的那般,若是外国友人不信的话,可以看看自己国家有哪些东西是中国制造。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西方人对我国并不是很了解,他们对我国的很多东西保留的思想都是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所以会对我国有很大的误解和“偏见”。但是不管偏见有多少,多了解我国的历史发展,迟早有一天会对我国刮目相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