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鸠摩罗什的故事是什么
鸠摩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于是备受瞩目和赞叹。在东晋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今陕西西安石井阿姑泉欢乐谷)从事译经,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维摩诘》、《阿弥陀》、《金刚》等经和《中》、《百》、《十二门》和《大智度》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由于译文非常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无碍,所以深受众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对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着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时称“四圣”。另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释僧,释昙影,释慧严,释慧观,释道常(恒),释道标被称为什门十哲。 中国之佛教由鸠摩罗什而面目一新。有鸠摩罗什而有良好之译本,系统之教义,佛典汉译之泰斗。
编辑本段鸠摩罗什“破戒”
关于鸠摩罗什的传记,最主要的有三篇:南朝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卷十四的《鸠摩罗什传》;梁慧皎撰《高僧传》卷二的《晋长安鸠摩罗什》和《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鸠摩罗什》。此外,在佛教典籍中亦有部分摘要记载。以上三篇文献,《出三藏记集》与《高僧传》内容大部相同,少部分有差异。而《晋书》内容是以上两篇的摘录和缩编,但有很大的增添和删减。关于鸠摩罗什“破戒”的记载,《出三藏记集》与《高僧传》是相同的,只是词字略有差别。按上述两篇所记,与鸠摩罗什“破戒”相关的有两次事件,兹引《高僧传》所载。
介绍
第一次是在苻坚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吕光破龟兹获鸠摩罗什后。【光遂破龟兹,杀(白)纯,立纯弟震为主。光既获什,未测其智量,见年齿尚少,乃凡人戏之,强妻以龟兹王女,什拒而不受,辞甚苦到。光曰:“道士之操,不逾先父,何可固辞。”乃饮以醇酒,同闭密室。什被逼既至,遂亏其节。】另一次是前秦灭亡后,后秦君主姚兴迎罗什入长安,拜为国师。罗什主持庞大译场,译出大量佛经,获得极大成就和声望。姚兴视罗什为奇才“圣种”,唯恐断后,便强迫罗什接受女人,以“传种接代”。【什为人神情朗澈,傲岸出群,应机领会,鲜有论匹者。笃性仁厚,泛爱为心,虚己善诱,终日无倦。姚主常谓什曰: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后世,何可使法种无嗣。遂以伎女十人逼令受之。自尔以来,不住僧坊,别立廨舍,供给丰盈。】
罗什吞针
姚兴常常异想天开,对鸠摩罗什大师说:“法师才学超众,海内无双,只是已经年近六十了,却无子嗣,难道欲令法种断绝吗?我有宫妃数百,想以其中二人送与你,如能生几个儿子,也好继承你的智慧才学。不知法师意下如何?”鸠摩罗什一听此言,立即想起了十几年前吕光逼婚的事。但吕光的逼婚是戏辱,而姚兴逼婚即是尊敬。罗什无可奈何,便苦笑一声说:“我经常感觉到好像有两个小孩站在我的肩上,妨碍我的修行。看来只好遵奉您的命令了。”鸠摩罗什大师为了译经大业,只得忍辱。从此之后,鸠摩罗什不住在佛寺僧房,另外迁往他处。 这事在当时的僧人中引起震动,有人对于鸠摩罗什大师生起轻慢心,有些僧人羡慕罗什的艳福,也妄想仿效。罗什大师便召集众僧,示以一满钵的针说:“你们若能与我同样,将一钵银针吞入腹中,我就同意你们娶妻蓄室。否则,绝不可学我的样子。”说罢,将一钵银针吃到了肚里,与平时饮食一样。诸僧见罗什有此异能,不敢效仿,遂罢却了娶妻之意。鸠摩罗什仍不放心,他每次登座讲法,必要对大家解释说:“我被逼无奈,娶妻蓄室,行为虽同常人,精神却超越俗事。譬如莲花,虽生臭泥之中,却能出污泥而不染,你们要像采撷莲花的芬芳一样,但取其花,不要取其泥,我的戒行有亏,但是我翻译的经典,如果有违背佛陀的本怀,让我深陷地狱。如果我翻译的经典不违背佛陀的本怀,那么让我的身体火化之后,我的舌头不烂。” 鸠摩罗什大师圆寂后火化,有舌头舍利。罗什大师的舌舍利,在甘肃麦积山附近的武威,市中心有鸠摩罗什寺,还有他的舌舍利塔。
编辑本段鸠摩罗什生平
鸠摩罗什,是后秦高僧、国师、大翻译家。 最早一鳞半爪地听说他的故事,是从老弟处;然后诵《妙法莲华经》,译者即是鸠摩罗什,亲身感受其译笔之美妙圆润,令人叹为观止;后来才注意到,我们平常所读到的诸多佛教经典,不少是他所译:《阿弥陀经》及最流行本的《金刚经》等等。 鸠摩罗什,其人真实生平,颇具传奇:公元385年,姚苌杀掉苻坚,于长安确立后秦。不久姚兴即位,横扫前秦、西秦、后凉,雄霸北方,国势大增。姚兴推崇儒学和佛教。于是,后秦逐步发展成为十六国中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公元401年,姚兴打败后凉吕隆,迎请鸠摩罗什到长安,尊奉为国师。 鸠摩罗什是天竺人,汉语译作“童寿”。他七岁时就跟随母亲出家,每天诵一千偈,三万多言。二十岁时,受戒,学习《十诵律》,后赴龟兹(现为新疆),习学大乘。其母曾告之,他将去往东土传经说法,途中将历尽坎坷磨难。 两晋列国混乱,其中人才争夺成为一大热点。公元382年,苻坚派骁骑将军吕光攻打龟兹,临行前在宫中对吕光说:“帝王应天而治,以爱民如子为本,并不是贪爱人家的地盘就去攻打,实在是因为那里有怀道之人。听说西国有个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明阴阳,是后学的宗师,朕非常想念他。贤哲是国家的大宝,如果打下龟兹,立即用快马把他送回来!” 吕光却没有法眼,俘虏了鸠摩罗什后,看不出他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其时,鸠摩罗什三十出头,吕光见他如此年轻,就当作凡人戏耍,硬逼着鸠摩罗什与其表妹龟兹公主成亲。鸠摩罗什怎么也不肯答应,吕光就设计,给他灌酒,灌完后将其与表妹关在一间密室里,可怜鸠摩罗什酒后破戒。 习学大乘的鸠摩罗什,愧悔万分,痛不欲生,求死不得,后为弘法,忍辱而生。 吕光又让鸠摩罗什骑牛、骑烈马,想把他摔下来。但鸠摩罗什忍辱负重,没有一句怨言。吕光也觉得不好意思,只好罢手。回军途中,吕光听说苻坚兵败淝水,就在姑藏(现甘肃凉州)建立后凉国。鸠摩罗什为他谋划军机,尽管无法传授佛法,但志心不改,仍潜心学习汉语,直至精通圆熟,为以后弘法传教做准备。 公元401年,后秦姚兴为延请鸠摩罗什弘法传教,而发兵后凉,大败凉军,迎鸠摩罗什入长安,并拜奉为国师。 至此,鸠摩罗什到达东土传经之路,长达十六年!时年五十八岁。 从此,鸠摩罗什在长安逍遥园和西明阁译经说法,招收弟子,由国家出面,他组织、主持三千多人的佛经译场。 鸠摩罗什为人仁厚,待人诚恳,空虚我见,善循循善诱,佛行事业,终日不倦。 国君姚兴常常对鸠摩罗什叹说:“大师聪明超悟,天下无双,可不能使法种无嗣啊!”总觉得鸠摩罗什如果不能留下后代,是极大遗憾。为能让其留下"法种",姚兴遂强逼鸠摩罗什接受伎女十名,不让他再住僧坊,另立一座房舍,殷勤款待。 当时众人对此议论纷纷,毁誉渐起,甚至有人以此效仿。为能弘法传经,鸠摩罗什仍然忍辱负重,每到讲学时,总先语重心长:“好比臭泥中开莲花,只采莲花,莫取臭泥。” 鸠摩罗什不仅培养了大量人才,最大伟绩就是翻译佛经。从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到长安至公元413年圆寂,十一年中,他在弟子的帮助下译经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他的译笔忠于原文,圆通流畅,典雅质朴,并纠正了四百年来他人译经之误,成为后世流传最广的佛教经典。 公元413年,感知大限即近的鸠摩罗什,对众人起誓:“假如我所传的经典没有错误,在我焚身之后,就让这个舌头不要烧坏,不要烂掉!”不久,鸠摩罗什圆寂,在逍遥宫依佛制焚身,火灭身碎后,惟有舌头完好无损。 三寸不烂之舌,证显鸠摩罗什之誓。 (鸠摩罗什生平故事,依据《佛教的故事》一书(无碍编着)及新疆电视台《丝路的发现》栏目“鸠摩罗什”,综合杂糅。谨以此文向高僧鸠摩罗什致敬!)
编辑本段命运坎坷
罗什一生命运坎坷,而且当时汉地的佛教水平和接受能力还相对不足,也限制了他的才能的充分发挥。曾有熟悉罗什的外国沙门说,罗什译出的经典,还不到他所精通的十分之一。鸠摩罗什赠友人的一首诗或许是他一生的最佳写照:“心山育明德,流薰万由延。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
⑵ 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
鸠摩罗什大师,于后秦姚兴弘始三年(401年),来到中国长安,从事译经事业,前后所经论,凡三百八十余卷,由于译文非常简洁晓畅,妙义诠显无碍,深受大众喜爱,广为流传,对佛教的流传发虽,有很大贡献。大师于后秦弘始十五年(413年),示寂于长安,寂后火化,舌不焦烂,表示他所翻译的经典,绝对可靠无误。
⑶ 鸠摩罗什是什么人何时候来中国的
鸠摩罗什(梵语 Kumarajiva )(西元 344 ~ 413 年)
意为“童寿”,后秦高僧。与真谛、玄奘 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 出《摩诃般若》、《法华》、《维摩》、《阿弥陀》、《金刚》等经和《中》、《百》、《十二门》和《大智度》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着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睿,时称“四圣”。
禅宗传法前六祖为初祖达摩,二祖惠可,三祖曾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⑷ 关于鸠摩罗什法师的一些故事
接上:
不听良言 吃亏眼前
吕光灭了龟兹国,把鸠摩罗什法师就给抢来了!
那个吕光嘛!还看不起出家人,他心裏想:“我们这个皇帝呀!真是没有知识!这麼劳师动众,耗费国帑,抢来这麼一个穷和尚干什么?智人有什么了不起?他也是有鼻子,有眼睛,有嘴巴,和我们一样要吃饭。”心裏不佩服;吕光总是不佩服这个鸠摩罗什法师,觉得他没有什么了不起。不佩服呀,一路上就有一些个问题发生,这些个细节,大约历史也不记载。
可是,走到半路上,经过一个地方,晚间就在那儿扎营下寨。那是在一个山谷裏边,地势非常洼下。罗什法师因为有他心通,知道这天晚间会有大水来,就对吕光说:“这地方很危险!不要在这地方扎营!如果大水来了,甚至于都可以把我们全军淹死!”吕光根本就对罗什法师不生信仰,他不相信,就说:“你懂什么!你出家人只懂得讲经说法,你懂得什么排兵布阵!你不要管!淹死?怎么就会淹死呢?”也就不接受他的建议。
这天晚间,到半夜的时候,说巧不巧?嗐!果然山就啸了!山啸就是山洪,山洪暴发,从山裏流出水来;这水不知多大,把吕光的军队淹死了五、六千人。他带着七万人马到龟兹国作战,大概死了几千,回来,在这裏又淹死了一部份。
由此之后,吕光才知道鸠摩罗什法师是有一点来历的,是有神通的,是个不可思议的人;以后不敢那么轻慢,也就很相信鸠摩罗什法师了。
不可思议 神通境界
那么再往前走,走了一段时间,到了凉州,就是现在新疆燕安一带。在这个时候,吕光就听说长安发生了政变,苻坚被姚苌给杀了;姚苌取而代之,做了秦的皇帝,因为他姓姚,所以就叫“姚秦”。“姚秦”和“嬴秦”、“苻秦”是不同的——秦始皇那时候叫嬴秦,苻坚的时候是叫苻秦。
吕光一听说国内政变了,姚苌做了皇帝;这个时候,他也不回去了,就在凉州这地方,在这半路那儿独立了,就称起皇帝来,国号凉,这就是所谓的“西凉”。
鸠摩罗什法师在凉州这地方的时候,吕光有一位最宠信的臣,叫张知。张知生病的时候,就来了一个婆罗门教的骗子;怎么骗呢?他说他能治好张知的病。于是吕光就给了他很多钱,叫他治病。
鸠摩罗什法师知道这人是个骗子,就对吕光讲:“你就用了多少钱,也治不好张知的病。我可以用一种玩耍的性质,来证明他这个病不会好。我现在用五色线,把它烧成灰,放到水裏,如果这条线的灰,还能恢复成五色线的形状,那么张知的病就不会好;如果这个灰放在水裏,不能恢复成五色线,那他的病就会好。你如果不信,我们就试验试验!”于是就用五色线烧成灰,放在水碗裏,果然灰就浮起来,又变为五色线。
在这个情形之下,吕光还是给张知治病,但是始终也没有治好;没有好久,张知就死了。吕光虽然用了很多钱,也没有一点益处。
这是鸠摩罗什法师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种神通妙用,不是一般人所可知道的。
鸠摩罗什法师种种的经历和神通妙用,说起来很多,我们先知道个大概,慢慢研究佛法的时候,就会完全都明白了。
什师东来 过程曲折
等到姚苌做了几年皇帝,死了,他的儿子姚兴继位。姚兴知道以前苻坚派吕光,去抢鸠摩罗什法师这件事,于是就向吕光要鸠摩罗什法师,吕光不给;吕光死了,儿子吕隆继位做皇帝,姚兴又向吕隆要鸠摩罗什法师,吕隆还是不给,姚兴就发兵去征吕隆。一作战,吕隆战败了;姚兴这才把鸠摩罗什法师请到长安来,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翻译经典的工作是很艰钜的。
为什么吕光去抢鸠摩罗什法师?为什么姚兴又派兵去接鸠摩罗什法师?因为当时鸠摩罗什法师德高望重,一般人都崇拜他、相信他,所以姚兴把他抢到中国来,才翻译很多的经典。这就是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来的因缘。
吃得了针 结得了婚
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来,姚兴就想:“鸠摩罗什法师智慧太大了,没有人可比的。如果这样有智慧的人,不留下一个后人,这实在是太可惜了。”于是就强迫鸠摩罗什法师结婚,赐两名宫裏头的美人,给鸠摩罗什法师做太太;他的目的就是要鸠摩罗什法师生出一个有智慧的儿子,好继续他这种的学问。鸠摩罗什法师因为在皇帝的势力压迫之下,没有法子推辞,也就接受了。
可是,接受这个条件之后怎么样呢?因为鸠摩罗什法师对中文不太清楚,但是他对梵文很精通,所以当时就有八百多个出家人,聚会在一起,帮着鸠摩罗什法师从事翻译经典。鸠摩罗什法师主张出家人没有太太,那么现在他自己有了太太;在这个时候,这八百多个出家人,他们不知道这是环境的压迫,他不得已,所以就不佩服鸠摩罗什法师;于是这一些个法师就很不服气,很生气说:“哼!你看!你教我们不接近女人,教我们没有太太!你现在这样子!你尽讲,你尽骗我们!”
鸠摩罗什法师在一早过堂——出家人吃饭叫过堂,过斋堂吃饭的时候,每一个法师面前没有旁的东西吃,只有一包用纸包着的缝衣针,被放在每个人的面前;做什么呢?鸠摩罗什法师就对大家讲:“今天我们没有饭吃,就吃这个针!”这麼一讲,你说怎么样呢?这一些个和尚,你看看我,也不敢吃;他看看你,也不敢吃。你望我,我望你,没有一个人敢吃这个针:“怎么吃针呢?他真是胡闹!真是发狂发颠了!怎么叫我吃针呢?”有一些更发脾气了:“这针怎么能吃呀?你叫我们吃针?你先吃看看!”
鸠摩罗什法师说:“哦!你们不能吃啊?好!拿来我吃!”把这八百多和尚的八百多包针,都拿到他面前;他打开了纸包,就像吃面那样子,把这八百多包针都吃了。这一些和尚:“咦!他在做什么?他是不是会变戏法?这针真能吃吗……?”
针吃完了,鸠摩罗什法师就对他们说:“你们各位都不能吃针吗?现在我告诉你们各位:‘吃得针,结得婚;若吃不得针,就不能结婚。’谁要结婚,那就得先吃一包针!”这八百多个法师一看,喔!自己没有这麼大的道业,都是不可以的。于是对鸠摩罗什法师也不敢轻看了,也不敢再不佩服了!
鸠摩罗什法师下了座,回到自己的房裏,有两个侍者跟着他;鸠摩罗什法师对他们说:“你们帮我做一点工。”这两个侍者说:“做什么工?”“你们把我这针都给拔出来!”在毛孔裏头,针针往外出,又都出来了,啊!就像变戏法、做魔术或幻术似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鸠摩罗什法师有两个儿子;可是他的神通妙用,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不能因为他有儿子和有太太,就来看轻鸠摩罗什法师;鸠摩罗什法师真是菩萨示现的。
传译正确 舌根不坏
因为,当时有八百多位出家人,聚会在逍遥园,跟着鸠摩罗什法师一起翻译经典;所以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经典,非常正确的。怎么知道他翻译的经典是正确的呢?
鸠摩罗什法师一生,翻译的经典,有三百卷。他圆寂的时候,对大家讲:“我这一生翻译了很多经典,我自己也不知道正确不正确?有没有错误?不过我现在给你们一个证明:如果我翻译的经典都是对的,没有错误,我死之后,用火焚化,我的舌头不会被火烧化;如果翻译得不对,经典翻译错了,那么我的舌头就会烧化了。”
等到鸠摩罗什法师圆寂荼毘的时候——就是用火来焚化,这个舌头果然一点也没有烧坏,完完整整的,没有被火烧化。由这一点证明,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都是正确的,没有错误的地方。
又有一个证明,在中国唐朝的时候,终南山有位道宣律师,是专门修持戒律的;因为他持戒精进,感应了天人给他送饭,他所吃的饭是天上的人给他送饭吃。有一天,道宣律师因为年老,走路就跌倒了,北方多闻天王的儿子,就来把他扶住了。他一看,是天人来护持他,就问:“为什么世间人都欢喜读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那是什么道理呢?”
天人就对道宣律师说:“鸠摩罗什法师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过去七佛所说的经典都由他来翻译——因为他生生世世都发愿:‘有佛出世,我就要来翻译经典!’从过去七佛到现在,都是他翻译经典;也因为这样,所以他所翻译的经典,一点错误都没有。”
过去七佛是哪七位呢?第一位是毗婆尸佛,第二是尸弃佛,第三毗舍浮佛,第四是拘留孙佛,第五拘那含牟尼佛,第六是迦叶佛,第七就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
由这一点证明,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是特别正确。
继承志愿 翻译佛经
因为这个,所以我们现在能得到明白经典,讲这个经典,听这个经典,都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功德。如果他不翻译过来,我们就不容易闻到佛法;所以我们都要对鸠摩罗法师存一种感恩报德的心。怎么样感恩?怎么样报德?我们就要发愿,也要弘扬佛法,也要想法子把经典多翻译一点,这就是继承鸠摩罗法师的志愿去做。
怎么样翻译呢?佛说的经典,鸠摩罗法师所翻译的,和佛的意思一点都不差的;所以啊!我们现在翻译经典,一定要合佛意,合法意,合僧意,不能用我们个人的知见来翻译经典。
为什么要把翻译的人放在经的前边?因为如果不是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来提倡翻译经典,经典就不会这麼快传到中国;为纪念鸠摩罗什法师的功德,所以就把他的名字记载到经的前面。一方面是纪念他的德行,一方面是要鸠摩罗什法师负起这个责任,有什么错的地方,翻译不对了,因果在他的身上。有这种种的意思,所以把鸠摩罗什法师的名字记到经的前面,作为后人一种的永远的纪念,永远不忘鸠摩罗什法师的功德。
恩播法界 大教流通
过去七佛译经师 颖悟绝伦善知识
日记三万六千句 月印八百七俱胝
畅显神源符圣意 挥发幽致契玄机
恩播法界泽后世 大教流通永护持
“过去七佛译经师”:鸠摩罗什法师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是过去七佛都是由他来翻译经典。“颖悟绝伦善知识”:他这种聪明智慧呀!一般的人都比不了他;他真是一个善知识。
“日记三万六千句”:他一天记三万六千句。“月印八百七俱胝”:印,是印可、印证。因为他当时翻译经典,有很多人在那儿翻译的时候,都要经过他的印证,他给证明过这个是对,是不错的;也就是初译、修正、润色、证明,他丝毫不马虎,一定很慎重地审查,一字也不放过去。所以就有个印,就像盖上一个印似的,不是假的啦!八百,就是大家翻译的经典很多,很多的语句,他都给印证。七俱胝,是个大数目,就是那么多。
“畅显神源符圣意”:畅是畅通,显是显明,畅通而显明;把佛法这个不可思议的源流都形容出来了,都表露出来了。符圣意,符是符合,圣是佛的意思,符合佛的意思;佛说这个经典,他所翻译的,和佛的意思一点都不差的。所以,我们现在翻译经典,一定要合佛意,合法意,合僧意,不能用我们个人的知见来翻译经典。“挥发幽致契玄机”:挥发也就是发挥,发挥那最精奥的、最看不见的那种道理;人不能懂的那种道理,他都给发挥出来了。契是契合,也就是符合;玄机就是玄妙裏边的那个意思,真是其味无穷。
“恩播法界泽后世”:法界是无边的,他对我们佛教徒的恩,也是无边的;他的功德,真是对后世的佛教徒是特别的深厚,报答不完的。“大教流通永护持”:大教也就是佛教,佛教能以流通到各国去,这都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这种力量所成就的,也就是他的功德庄严所成就的。
⑸ 鸠摩罗什 生平简介
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农历4月13), 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祖籍天竺,混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家世显赫,其祖上为名门。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翻译学鼻祖,语言学大师。
东晋太元八年(384年),后凉太祖吕光取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达甘肃凉州,鸠摩罗什在甘肃凉州待一十七年弘扬佛法,学习汉文,后秦弘始三年(401)入长安,至十一年(409)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论,系统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
总计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其中“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三论宗主要依据;《成实论》为成实学派主要依据;《法华经》为天台宗主要依据;《阿弥陀经》为净土宗所依“三经”之一等。
鸠摩罗什(344~413) 原籍天竺(今印度),出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后秦高僧,与真谛、玄奘并称中国佛教史上三大翻译家。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精般若。前秦苻坚闻其名,于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遣吕光西破龟兹,以迎鸠摩罗什。前秦败亡,留住凉州。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遣使迎请鸠摩罗什到长安,奉为国师,讲译佛经。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到这时虽已有300余年历史,僧侣们也译出一批佛经,但质量不高,晦涩难懂。鸠摩罗什来长安前,曾在凉州滞居多年,精通汉语。其向姚兴说明自己愿重新翻译佛经,以弘扬佛法。姚兴选拔800多名僧侣协助鸠摩罗什译经。这些人中,最着名的道生、僧肇、道融、僧睿,被后人称为“什门四圣”。
鸠摩罗什深通佛理,又精通汉、梵两种文字,组织译出的佛经,既能明确表达梵文原意,又能做到行交流畅,字句优雅,令佛教徒无不信服赞赏。经十余年努力,共译经300多卷。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翻译外国经书,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盛举。
⑹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344年~413年),着名翻译家,龟兹国人(今新疆库车),原籍天竺,生长在龟兹,自幼聪敏,七岁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博闻强记,通大乘经论。后秦姚兴弘始三年(401年),来到中国长安,在逍遥园从事译经事业,前后所译经论,三百八十余卷,译文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深受大众喜爱,而广为流传。后秦弘始十五年(413年),示寂于长安,圆寂前曾发誓言:“如果所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我的身体火化之后,不会焦烂”。寂后火化,形骸粉碎,而舌头依然不化,表明他所翻译的经典,绝对可靠无误。对佛教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⑺ 鸠摩罗什和菩提达摩谁先进入中国宣扬佛法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鸠摩罗什,是在姚秦时代(公元401年左右)到中国长安。
达摩祖师,是南朝梁武帝时代(520年左右)到中国的。
鸠摩罗什先到中国一百多年。鸠摩罗什是翻译家,一生主要从事佛经翻译。达摩祖师是禅宗祖师,主要来中国传播佛教禅宗。两人年龄相差一百多岁,他们之间没有什么直接联系。
⑻ 佛教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佛教传入中国是由于明帝派遣使臣去天竺国迎请佛法,佛教遂在中国传播开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佛教的思想很可能在这一时期零星地经过西域的商队传播到过中国。在东汉明帝时期,明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人向他飞来。后来在朝堂之上他对朝臣讲述此事,有大臣对他言明此是天竺国的佛陀。于是明帝派遣使臣去天竺国迎请佛法,佛教遂在中国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