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时薯仔最早是什么时候引进过来的
根据陕西省兴平县县志的记载,16世纪时薯仔已传入中国。
薯仔也叫马铃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蔬菜,也是继水稻、小麦、玉米后,中国的第四大主粮。但就是这一常见蔬菜,其实它并非产于我国,而是原产于南美洲,而将薯仔带到全世界的,并不是征服了印加帝国的西班牙人,而是英国海盗。
关于中国引进薯仔的确切时间目前已无从考证,而我国有关薯仔的记载最早是出现在明朝末年,据说薯仔在万历年间属于漂洋过海而来的难得一见的稀罕之物,仅有达官显贵方能享用,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并无此等口福。
明清之际,薯仔的栽种技术提升,产量不断提高,开始向平常百姓的餐桌靠拢。特别是在清朝建立后,政府取缔了明代皇室的蔬菜供应系统,供应皇室视为菜户已转向普通农民,各种作物的种子及培育方法也不再是机密了。于是,薯仔向全国各地大规模地传播开来。
至道光年间,薯仔已传播到山西中、北部,其后山西发展为中国薯仔的主产区。薯仔受到了山西人民的极大欢迎,当地人亲切地称这种花白茎大的薯仔为“山药蛋”。历经三百年的传播,跨越明清两个朝代,外来的薯仔终于在中国落地生根。直到今天,薯仔已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薯仔的营养价值
薯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其营养素丰富,含有蛋白质、矿物质(磷、钙等)、维生素等多种成分,营养结构也较合理,有“地下苹果”之称。它所含的蛋白质和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比苹果高得多。
1、维生素C是苹果的10倍。
2、B族维生素是苹果的4倍。
3、钙、磷、镁、钾含量是苹果的几倍至几十倍不等,尤其是钾的含量,可以说在蔬菜类里排第一位。
4、富含大量碳水化合物,能供给人体大量的热能。
5、薯仔的皮富含绿原酸和硫辛酸。绿原酸有抗氧化和抗癌的功效,硫辛酸可淡斑、防止皮肤老化。
6、含有能够帮助预防老年疾病的膳食抗氧化剂以及有大量的优质纤维素,有预防便秘和防治癌症等作用。
2. 薯仔 玉米 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两者传入中国的时间分别是:薯仔是在1628年前;玉米是在1531年。
1、薯仔
17世纪之前,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徐光启 (1562—1633) 所写的《农政全书》中记载有“薯仔”。在《农政全书》卷二十八记载有下述一段话: “土芋, 一名薯仔, 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 洁白如玉。”
由此可见, 薯仔的引进在1633 年前无疑;更准确地说,马铃薯在1628 年前已传入中国,并且广为人知、普遍栽种, 因为1628 年为《农政全书》出版的大致时间。
2、玉米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
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2)薯仔什么时候进入中国扩展阅读:
1、中医认为马铃薯“性平味甘无毒,能健脾和胃,益气调中,缓急止痛,通利大便,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肠胃不和、脘腹作痛、大便不畅的患者效果显着”。现代研究证明,马铃薯对调解消化不良有特效,是胃病和心脏病患者的良药及优质保健品。马铃薯富有营养,是抗衰老的食物之一。
2、玉米传入中国己经有400多年,在我国种植的玉米主要是推广引进品种,结合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获得适应中国环境的品种。1950年以前,中国仅进行了极少的杂交种选育研究,没有在生产上应用。实际上,玉米杂交能增产的理论研究在美国早在1909年就己经开始。
3. 薯仔什么朝代传入中国
铃薯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
这个问题目前尚无定论,
各种各样的说法均有:
第一种说法是,
马铃薯引种到我国的时间大约在16
世纪,
但它成为粮食作物的时间却很晚;第二种观点认为,
大约在17
世纪的明朝末年,
马铃薯传到了我国;第三种看法是,
马铃薯传入我国的年份还没有定论,
但在1700
年以前的福建省松溪县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换言之,
1700
年以前,
马铃薯已引种到了我国;第四种意见是,
马铃薯大约在16
世纪传入欧洲,
17
世纪传入中国.最早在华北、京津和山东一带栽乏憨催窖诎忌挫媳旦颅培,
以后推广到内蒙;持第五种说法的是美国学者德·希·珀金斯,
他认为,
马铃薯传入中国的时间是由欧洲人发现美洲和太平洋群岛的时间而定的.马铃薯在17世纪被引进中国,
它是经菲律宾群岛到达福建海岸,
并且首先在福建种植的;第六种意见认为,
马铃薯在徐光启以前已传入中国,
因为徐光启
(1562—1633)
所写的《农政全书》中记载有‘薯仔’.在《农政全书》卷二十八记载有下述一段话:
‘土芋,
一名薯仔,
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
根圆如鸡卵,
内白皮黄,
……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
洗腻衣,
洁白如玉.’由此可见,
薯仔的引进在1633
年前无疑.更准确地说,
马铃薯在1628
年前已传入中国,
并且广为人知、普遍栽种,
因为1628
年为《农政全书》出版的大致时间.
4. 薯仔哪个朝代传入中国
薯仔明朝传入中国!
薯仔原产于美洲,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开始传入欧洲,最后在明朝晚期被欧洲人带到亚洲、中国,但是作为口粮大规模种植是在清朝。
5. 薯仔是从哪里传入中国的
薯仔是华侨从东南亚一带引进中国的。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马铃薯传入中国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裸燕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马铃薯和玉米、番薯等从美洲传人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对维持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马铃薯产量高,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现已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甚至在冬季或凉爽季节也可栽培并获得较高产量。
薯仔的渊源及发展
“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中国东北、河北称薯仔,华北称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
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为“薯仔”。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16世纪中期,马铃薯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那时人们总是欣赏它的花朵美丽,把它当作装饰品。
6. 请问一下是谁把薯仔引入中国的
薯仔又叫马铃薯
第一路径:十六世纪,可能由荷兰人从海路引进京津及华北地区。当时,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外国的政治家、商人、传教士纷至沓来,特别是荷兰使臣经天津入京觐见皇帝,可能会把马铃薯作为珍品奉献。
明万历年间蒋一葵撰写的《长安客话》中记述北京地区种植的马铃薯名为薯仔。文章描述:“薯仔,绝似吴中落花生及番芋,亦似芋,而此差松甘。”据《古籍书目》注释,《长安客话》所记述的为明代中叶北京城郊史迹。明代中叶应在1500—1550年之间。因此,可以认为马铃薯引种北京的下限时间应在1550年以前,距今已有400多年。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编纂的《畿辅通志》物产部中记述:“土芋一名薯仔,蒸食之味如番薯。”干隆四年(1739年)编纂的《天津府志》记述:“芋,又一种小者,名香芋,俗名薯仔。”干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正定府志》物产部记述:“土芋,通志俗呼薯仔,味甘略带土气息。”由此可见,清朝时,马铃薯已经是北京及附近州县普遍种植的农作物了。
第二路径:由荷兰人从东南亚引种至台湾,尔后传入福建、广东等沿海各省。劳费尔着《美洲植物的传播》一书中谈到,荷兰人斯特鲁斯1650年访问台湾时看到当地人种植马铃薯。当时(1622-1662年)的台湾为荷兰的殖民地,故称马铃薯为荷兰薯;或由荷兰人从爪哇引入,又称为爪哇薯。台湾与闽粤地区交往频繁,可能将马铃薯从台湾引入沿海地区种植。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福建《松溪县志》食货部记述,康熙十八年县府刊布文告,晓谕民众种植马铃薯,并称当地种植马铃薯“菜依树生,掘取之,形有大小,果如铃,子色黑而圆,味苦干。”干隆二十五年(1760年)的《台湾府志》中还称马铃薯为荷兰豆。《兴化府莆田县志》中谈到马铃薯:“近有一种,来自台湾,形似菜菔,肉松而色黄,味同甘薯。”由此可见,福建人是在种植甘薯之后认识马铃薯的。
此外,我国十七和十八世纪的文献中,四川、陕西、甘肃、云南、湖北等省方志中记述马铃薯的最多。由此可推出第三第四条路径。
第三路径:西域陆路传入我国。十七世纪中期,西班牙人把马铃薯携带至印度。或有可能西域商旅往来中,通过陆路传入我国。《天水县志》物产蔬菜类记述:“马铃薯俗称洋芋,又名蹲鸱。”
第四路径:西南茶马古道商旅带入我国。十七世纪,荷兰人把马铃薯传入新加坡、爪哇等地,我国商旅或从西南茶马古道将马铃薯引入云贵川地区。
第三路径和第四路径仅仅是薯界猜测,目前还没有发现可佐证的文献资料。
7. 世界四大主粮之一的“薯仔”,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薯仔,是马铃薯的俗称。
马铃薯何时从何地传入中国,尚难确切断定。根据陕西省兴平县县志的记载,16世纪时马铃薯已传入中国。万历以后,马铃薯逐渐跻身宫廷美食的行列,但由于其品种上的特殊与罕见,仅有达官显贵方能享用。
薯仔祖籍南美洲,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当时的印加族人,不仅食用薯仔,还把薯仔当药用。
当首批欧洲人来到美洲这块富饶的大陆以后,印第安人就向他们介绍了当地称为“扒扒”的一种地下生长蔬菜,就是薯仔,但当时的殖民者眼睛盯在了黄金和珠宝上,把土生土长的蔬菜没放在眼里,直到1537年传入欧洲。
薯仔得以在欧洲广泛种植,首先应归功于法国农学家安·奥·巴曼奇。他为举荐薯仔的食用价值,千方百计请国王在他的薯仔田里亲自耕一犁。并在宫廷的宴席上,献上20多种用薯仔烹调的美味佳肴。如今世界上160多个国家中,就有130个国家种植薯仔,我国的薯仔也是从外国引进的,但它已成为我国人民生活中喜欢的饮食之一。
8. 薯仔何时传入中国的
薯仔大概在17世纪的时候传入了中国,因为其产量高,便于储存,后面慢慢推广到全国,
9. 薯仔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16世纪时,薯仔马铃薯已经传播到中国。
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马铃薯和玉米、番薯等从美洲传入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对维持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9)薯仔什么时候进入中国扩展阅读: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安第斯山脉海拔3800米之上的的的喀喀湖区可能是最早栽培马铃薯的地方。在距今大约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东部迁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脉,在的的喀喀湖区附近安营扎寨,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是他们最早发现并食用了野生的马铃薯。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裸燕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马铃薯和玉米、番薯等从美洲传入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对维持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薯仔-网络
10. 薯仔在什么朝代传入中国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