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叫高考状元
"高考状元" 一般指中国大陆地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高考成绩第一名。按照高考分数是否加分分为"裸分状元"与"加分状元"。按照高考分科分为"文科状元"与"理科状元"。另外还有"复读状元"。长期以来,高考状元作为中国各地区高考的第一名,因其特有的商业价值和教育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高考状元的光环映射着状元情结和状元文化,牵动着中国全体考生、高校、中学、老师、家长、商家、媒体乃至全社会的眼球,成为高考赛场上万人瞩目的焦点。
② 中国2位高考状元何碧玉和王端鹏:一个留美一个留国,后来怎样
“在这一生中,你得成为你自己的英雄。我的意思是说,你得用自己的力量和方式去赢,无论对你来说,会有多困难。” ——珍妮特文森特
在应试教育仍然是主流教育方向的当代,学生们就像是被关在金丝笼中的云雀,明明有能够一飞冲天,翱翔上夜空的希望,最终却被现实困顿,成为一只被拘束的雏鹰,明明可以在夜空中开始自己婉转的清啼,但是最终却成为最为暗淡的一颗徐徐坠落的明星。
学子们的价值似乎都被高考试卷上总成绩那一栏的数字衡量,跨过了,便是成功,没跨过,一切便已经全部白费。
每年都有越来越多学习成绩优异的祖国儿女选择出国留学。他们中的许多人毕业后回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有些人选择留在国外。这一切都是无可指责的。
随着我们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也有很多外国人才来到中国,为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心中有国家的人,就会有为国家服务的心。他们的选择应该让我们钦佩他们,他们也应该成为青少年学习的偶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③ 教育部禁止炒作高考状元,你如何看待高考状元炒作现象
事实上,炒作“高考状元”是对教育的误导,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高分者未必高能,如果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各中学竞相攀比高考升学率和名校升学率,毫无疑问会将教育引向歧途。
同时,炒作“高考状元”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之变得心浮气傲。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普通中学生,转瞬间被披上许多“光环”,成为众人追捧的香饽饽,很容易使“状元”们失去对自身的正确判断,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炒作“高考状元”之风禁而不止,说明我们的社会对高考、对素质教育依然缺乏正确认识。要刹住炒作“高考状元”之风,除了主管部门对炒作行为及时制止外,还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只有不断完善高考制度,倡导科学的人才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人们才能真正平心静气,才能理性看待高考和高分考生。
高考状元的热炒,在一定程度是加剧了未成年人的心理压力,也使某些学生发生心理扭曲.应该说成为高考状元是一件荣耀的事,他们的成功也是善于学习和勤奋努力的结果。请他们介绍一些成功的经验,对于很多学生尤其是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下一届学生有借鉴意义。但是,如果对“高考状元”过度追捧,甚至进行庸俗炒作,就有违初衷,这对于教育本身、对于学生本人都不会有好处。
过多地哄抬、关注“状元”,不仅容易使部分考生心态不正,急功近利、心态浮躁,很难真正用心于学业。而且也会使高校盲目追求生源的高分,而不着力在教学质量上下工夫。而对于中学来说,容易导致一心只想生产“状元”,这与中国目前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高考状元”只是考试的优胜者。
时下的媒体与某些部门,都在昭示着一个规则,就是致力于锦上添花,而绝少雪中送炭。这个规则,想起来觉得有趣,感觉像是街头巷尾下象棋的情形,两个人下棋,旁边总有几个支招的,支招人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很少有人帮助落下风的方,都在极力去帮助占上风的人,待占上风的赢棋后,重新开局时,支招的各自散去,等到棋局快分出胜负之时,再来支嘴。
省状元、市状元、县状元,上电视、上报纸,鲜花与掌声都献给了状元们。而大多数的没有考取好分数,或者落榜生,与状元相比,他们承受了极大的心理落差。“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中国“科举时代”对中举者的追捧,是畸形教育摧残人性的缩影。“高考”作为中国目前最大规模的人才选拔制度,它有可行可取之处,但它的公平、公正、合理性也一直不乏质疑之声。此外,高考状元们第一的分数也有一定的偶然性。
高考状元的热炒,在一定程度是加剧了未成年人的心理压力,也使某些学生发生心理扭曲,曾有案例:一学生,考出620分,却不去上大学,一定要复读,非北大清华不上。于是,望子成龙的家长不惜重金掏“赞助费”、“跨区费”、“择校费”……
在我看来,高考分数不主宰考生命运,高考状元不等于人生成功,故不主张失去节制地渲染、过分地推波助澜。但须承认,现行高考毕竟就是一场规则明确的竞技竞智,在角逐中登顶就是在这特定场合优于他人的证明,成就这份荣耀,登顶者可引以自豪,他人可观摩借鉴。所以,虽炒作不宜,但关注有理。
更重要的是,以积极心态看高考状元,高考状元便是一个独特的教育反思视角。目光从此切入,则考生、同龄人、家长、教师、学校、教育行政机关,都能从中觅得有益的营养。所以,我对一些“危言耸听”不以为然,比如,众议状元就等于强化应试教育,这未免太小瞧了公众辨别力。
④ 高考状元现在意味着什么
高考已经结束了,随之而来的将会是考生和家长们对分数的估算、各省的高考状元,以及每年都在上演的各大高校抢夺生源之战,高分的考生们头上被带着“天才”的光环。在“高分=高智商=天才=创新能力强=未来取得很大成就”这样的等式下,虽然陆续都有不少曾经的状元被爆出日后并未取得相应成就,但“天才更会创新”的神话,依然被津津乐道。
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现在的高考状元们,中了状元等于人生失败
创造力是我们天生就有的能力,它并不神秘。像人类所有能力一样,不同的人能力范围有所不同,但每个人都能做得到。创新是像散步一样思考的结果,决定能否成功的不是步伐大小,而是迈出了多少步。开挂的人生并不遥远,下一个爱因斯坦会不会,就是你 !
⑤ 如何看待重奖高考状元
这个奖励本身是在很多年前,大部分家庭普遍不富裕的情况下,花一些钱鼓励学生努力读书,考取好成绩的,毕竟有些家庭本身家里条件不好,虽然考了个好大学却没有足够学费去上学,那么重奖高考状元,一方面激励了学生们的学习信念,另一方面也给贫困家庭有了一定的补助,上学不用愁。
但随着经济发展,大多数家庭都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在最近些年,高考状元往往是一些中产阶级的孩子,贫困家庭很难再有机会成为高考状元了,往往是有条件的家庭能请家教,上辅导班或者出国开拓视野,这给孩子成为高考状元提供了一些良好的基础条件,而家庭贫困的根本竞争不过中产阶级的孩子,所以出现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讨论。
在我看来,这个奖励在今天失去了第二个方面补助贫困家庭的作用,但其存在的激励精神还是有的,有些学生虽然家庭不富裕,仍会对学习充满希冀,对大学充满向往。也许没能成为高考状元,但有一个激励的目标未尝不是好事。即便是在一些欧美发达的国家,他们也存在着设立奖学金的项目,那我们中国重奖高考状元其实也是一样的,一方面向广大社会群众昭示,我们的社会鼓励学习,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其社会影响还是有的。
⑥ 如何看待高考状元说
因为一个学生的考试分数不只与这个学生相关,还是显示其任课教师业绩的依据,是一个班级的荣誉,是学校的荣誉,是地方政府领导人的政绩,他们都可从中获得一定的益处。宣扬高考状元是为了吸引生源;媒体领头炒作是为了赚眼球、拉广告;少数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热衷宣传高考状元,是为了凸显政绩,往脸上贴金。
⑦ 对于“高考状元”你有什么看法
中国高考状元现象成为每年高考最吸引人的新闻,很多家长、学生心系高考状元、名校,陷入了踌躇满志和求而不得的焦虑当中,似乎成为高考状元,就能获得更好的人生。殊不知,高考只是人生书本的序言,很多状元大学生在大学求学期间和毕业就业中失去优势。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试教育制度片面强调智力因素而忽视多种能力的培养,是很多高考状元沦为高分低能的制度性因素。所谓的高考“状元”,仅仅是按照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的尺度排列出来的优胜者,其中有的甚至是被应试教育制造出来的“病梅”。
第二,高校现行教学体制和管理制度滞后,从招生工作到课程设置再到教师考核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中职业能力教育的缺位,也是导致高考状元能力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高考状元在选大学时过多关注牌子而忽视考虑大学的发展前景,同时缺少良好的职业规划,挑专业时扎堆热门专业,结果进入高校之后,对所学专业没有足够的兴趣,导致学无所长。
高考是步入大学的通道,高考状元只是考场的状元,并不代表是职场状元。所以,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都要脚踏实地,勇于拼搏,不能被一时的虚名所迷惑,做到有所擅长有所建树,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精彩。
⑧ 为什么高考状元都是垃圾
中科院的秘密调查:中国1000名高考状元下场悲惨! 中央教科院调查结果: 中国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 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 “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面对这种情况,不禁有人问到:这几十年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 这说明了什么? 我经常问这个问题,高考到底考什么?对知识的把握吗?不对,因为在目前的社会下,如果仅用知识来衡量一个人将来的能力的话,显然太过迂腐。水木然一直认为学到的是知识,悟到的才是智慧。 高考,考的应该是一个人在掌握了必备知识的基础上的思考能力。所以,有一点我们应该切记:无论怎么考,无论怎么施压,任何人都不能破坏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从小学一年级起,孩子们就背起了沉重的书包,整天埋头做习题,踏上了为高考而战的征程。从此以后,分数成了衡量他们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孩子们相伴的是堆积很高的试卷和参考资料,坦白的说,孩子要在各种考试中取得高分就必须牺牲先天特征、全身心的去死记硬背的条文中来。 问题就来了: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特征和个性,也就是自己的天赋。可是这种天赋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必然被沦丧。到了最后,高分的学生出现了,可是他们真的是那种有独立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思维的优等生吗? 一位教育家这样下了结论:“通过我这几十年的观察,班级里将来有成就的学生往往都是那些成绩中等的学生!“这是为什么呢? X 以下水木然十年前写下的分析:在中国一个学生要想取得高分,就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到和考试的战斗中,要牺牲自己的天赋、要麻木的接受一切理论被人牵着走。而有一种学生,他们既懂得保留了自己的天赋,又适当的学习了一定的知识,能觉察到自己个性和天赋所在, 他们一边学习一边怀疑,还给自己留有适当的发挥空间。并且形成了独特的思考方式,这他们虽然不会取得很高的分数,但是在将来他们的终究会发光。 中国恢复高考以来,涌现了近千名高考状元,这支精锐部队如今全军覆没,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状元能在自己的行业闪光过。而那些成绩平平,沉默、独立的学生让人刮目相看的太多。成绩中等的学生未必人人都很厉害,但是中间潜龙甚多。所以未必考上好大学的学生就一定优秀,水木然更看重那些掌握了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又不愿苟同各类考试的学生。他们是一流人才,但中国没有一流大学。中国大学千篇一律,早已失贞。 相比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我宁愿把希望寄托在那些成绩中等的学生身上。经过那么多年的洗礼,我已经不愿再唱高调。我喜欢看到学生们身上有一种不苟同的精神,这才是最难得的。他们内敛,善于思考,甚至特立独行就更好了。而我们的老师在扶植他们的这种性质的同时,更应该打造他们良好的品行,注重多元化和兴趣化,如果做到这一点教育大业的振兴指日可待!
⑨ 为什么要热炒“高考状元”
年年都有高考,高考之后都要热炒各地的高考状元。各大媒体报道,各大高校抢人,各大企业争相赞助打广告。实话实说,高考状元确实相当不简单,不但有些课程满分,而且门门课都接近满分。相信让所有高中老师都去考,也不可能考出更好的成绩。语文老师的数学可能不行,数学老师可能英语不行,英语老师可能语文不行等等。
我相信中国的高考状元已经达到考试的极限,就算Google公司花费比开发AlphaGo系统的更多的投入也开发不出来超过高考状元得分的机器人。如果Google公司不服,可以尝试一下。 我的观点是大家不要羡慕高考状元,因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是有限的,难以成为创新的大才。我的理由有以下三点:
1)高考状元面面俱到,没有明确的兴趣爱好。真正热爱数学的,把语文同时学得非常好的概率是很低的。同样,对语文特别感兴趣的,数学一般都难以学得太好。比如,钱钟书语文特优,数学15分被清华录用,要是在今天,能否上211还成为问题。这样的例子特多,凡是特殊人才,或者大才,都被兴趣吸引而不能自拔,导致偏科现象严重。 一个没有明确兴趣的人,能指望取得大的创新突破吗?具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科学改革高考,而不仅仅是统一试卷,不分文理科这么简单粗暴。应该采用课程难度分级、兴趣自由组合等方式,生成大量不同试卷套餐选拔不同类型的天才、人才和怪才。具体参见我的博文“高考的中国特色与改革畅想“
2)高考状元斤斤计较,难以看到宏观大局。高考状元对分数非常敏感,每分必争,才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这与智能控制理论中的IPDI(Increasing Precision with Decreasing Intelligence) 原理冲突。该原理是智能控制理论创始人GeorgeN Saridis教授在在研究智能控制系统时发现的,该原理的基本思想就是精度与智能是不兼容的,随着控制系统的精度提高,它的智能性将会下降,反之亦然。追求高精度的高考状元,必然难以看到学科发展的宏观大局,如何成为大才?本科招生如此,研究生招生也如此,具体论述,请参考我的博文“太科学的研究招生制度与IPDI原理的不兼容”
3)高考题目较为简单,缺乏挑战性。高考一张卷几十道题,没法考难度太大的题目,只能是基本概念题,一般难度的题目,答案已知的题目。要知道,真正的难题要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解得出来。高考状元在题海中浸泡多年,通过大量训练,过度Overfitting 才取得的高分。 Overfitting最大的坏处就是泛化能力不强,难以解决新的问题,也就是会削弱创新性。具体论述请参考我的博文“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
由以上三点可见,高考状元,不过是一个没有特殊兴趣、片面追求高分、过度Overfitting的Answering Robot,实在不值得过度追捧。尽管如此, 我还是希望我的观点是错误的,高考状元都能成长为引领创新的大才。
⑩ 讲一下,你怎样看待高考状元“混”不好的情况
混的好不好要看每个人的思想,追求,和已定发展方向,所以高考状元们自己的活法只仅仅代表他们自己 ,并不能代表所有人,也不代表他们要一直处于一种高姿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而我们只要从他们的生活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帮我们的路剔除了部分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