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大学精神包括大学文化吗
我国高水平大学率先向社会推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用免费开放本校视频公开课的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实现大学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和社会责任,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的网络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高水平大学把实现大学的使命和社会责任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将充分体现学校先进教育理念、鲜明学科特色和精湛教学水平的名师名课放在公开的网络环境下,在实现社会责任的同时,为造就一批名师、名课创造机遇,为真正具有较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人才培养的大学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在高水平大学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更加重视提高教学质量。鼓舞和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以视频公开课为突破口,推进教育理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鼓足勇气面对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新的挑战和机遇,推出、更好的视频公开课,推动教育开放,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十二五”期间,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国家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开展“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并将这项工作列入教育部和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央媒体中国网络电视台及商业网站“网易”积极支持我国教育开放,以公益为目的,免费与“爱课程”网同步推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致力于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提升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推出以后,在全国高校的参与下,将陆续向社会推出数量、质量更高、内容更加丰富的视频公开课。
‘贰’ 如何理解大学精神与中国大学的关系
大学精神体现在中国大学的身上,中国大学是大学精神的载体,大学精神又为中国大学的形象和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关系
‘叁’ 天津大学的文化与中国大学精神是什么样的关系
天津大学校训为“实事求是”,由建初期北洋大学原校长、着名法学家赵天麟首倡。赵天麟任校长期间总结北洋大学办学经验,概括出“实事求是”四个字,以之教导学生,遂成为校训。
在继承这一优良校训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办事求学,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诚实守信,并注重求索真相,开拓创新,把握规律。
也给予了当前中国大学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推动改革发展的精神,服务国家目标的精神,并且在过程中,不断赋予学校的精神气质和增强新的时代内涵。
(3)中国大学精神是什么扩展阅读:
1、创办:
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始创于中日甲午海战后。甲午战败,举国图强, 洋务运动实业派代表人物盛宣怀意识到:“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1892年盛宣怀上任津海关道后,开始筹备办学。
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址在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博文书院旧址。
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命名为“大学堂”的高等学校。
2、校徽:
天津大学校徽于1990年确定,设计者为设计院郭泉。
校徽外形为圆形,取自《淮南子·主术训》“智圆行方”之意。
校徽中间“1895”字样为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创建时间,盾形为原来北洋大学校徽的概括,二者说明了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大学。
英文为“TIANJIN UNIVERSITY(PEIYANG UNIVERSITY)”亦为天津大学(北洋大学)的英文翻译。校徽外为齿轮,象征天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
‘肆’ 何为中国大学精神之源
中国大学精神源自西方中世纪大学理念之说不甚准确。关于大学精神源头的判断是一个事实、价值兼有的判断。北大、清华、南开、西南联大的历史发展证明,中国大学精神的源头是以中国固有文化中的“士志于道”、“明道济世”为根本,吸纳包括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大学理念在内的人类多种文化的共同体。没有这种对自己文化传统的体知,就谈不上当今中国大学的创新。
论及中国大学精神,不少人无视历史地认为它纯是西方大学精神的传承.现今中国大学发展正面对一个十分关键的十字路口,要么跟潮随流;要么觉醒其自主意识。选择前者,就只需一味模仿、引进,不思任何创新;选择后者,就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自主意识,就必须开拓创新,这种创新无疑要以历史为前提和基础,这种历史当然是全人类的,其中又必然少不了中国大学的历史,尤其是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
原文来源:http://view.news.qq.com/a/20060710/000011.htm
‘伍’ 现代中国的大学精神
中国大学精神源自西方中世纪大学理念之说不甚准确。关于大学精神源头的判断是一个事实、价值兼有的判断。北大、清华、南开、西南联大的历史发展证明,中国大学精神的源头是以中国固有文化中的“士志于道”、“明道济世”为根本,吸纳包括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大学理念在内的人类多种文化的共同体。没有这种对自己文化传统的体知,就谈不上当今中国大学的创新。论及中国大学精神,不少人无视历史地认为它纯是西方大学精神的传承.现今中国大学发展正面对一个十分关键的十字路口,要么跟潮随流;要么觉醒其自主意识。选择前者,就只需一味模仿、引进,不思任何创新;选择后者,就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自主意识,就必须开拓创新,这种创新无疑要以历史为前提和基础,这种历史当然是全人类的,其中又必然少不了中国大学的历史,尤其是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一、中国大学精神来源之众说近期与这﹁问题有关的典型论述如下:“尽管我国早在公元前15—16世纪的殷商时代就有了大学的雏形‘右学’,其后又有冠名为‘学宫’、‘太学’、‘国子学’、‘书院’等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大学;尽管《大学》中也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理念;但严格说来,近代大学发端并发展于西方,大学理念的形成、展现与完善也根源于西方,而中国近代大学的学体制亦是从西方引进而来,因此,在考察大学理念时,我们必须首先对西方大学理念的历史发展进程作一考察。”“中国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都是西方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传入中国的产物。中国的大学理念萌发于清朝末期,经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家的发展而逐渐确立”。“要在具有几千年集权传统的中国,找回或者重塑产生于西方的大学精神,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他多篇文章大多沿用或认同这一典型论述,与上述观点相左的有陈平原提出:“中国大学的历史,不是‘百年',而是‘四千年'。"并列举教育史家伍振(族+乌)、熊明安、高奇、曲士培、毛礼锐等人的观点为证。如此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有四千年的大学却没有四千年的大学理念或精神?或中国根本就没有四千年的大学?或依一些论者所言中国现代大学理念与精神源自西方,那它又是如何传承的?二、对大学精神源头的判断不只是事实判断回答上述疑问首先要弄清大学精神形成、传承的机理。依据对中外古今大学精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这一机理就是积淀与认同。所谓积淀,一般是指人的社会实践历史在人的心理深层所形成的一种定型的功能结构。没有人类文化的积淀,就没有人类精神的生成,更不可能有人类大学精神的形成,所以文化积淀是大学精神生成必不可少的前提。正是积淀为新的精神创造储备了源头活水,源头越丰,活力越足。从当代大学人的角度考察,大学精神传承必须通过认同。认同是不同历史时期大学精神相互关联的内在纽结,是大学精神传承和发展的线索和依据。所以大学精神的产生与发展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超越时空性。文化认同是大学精神产生的根基。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一种价值系统,这种价值系统的最初形成不可能是个别个体短期内所能完成的,而必然需要特定的群体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共同生活来确立,每一个体相对于群体的价值系统而言,其内在的心理机制便是认同,例如中国古代学人对“道”的认同,先秦初起的三大学派——儒、墨、道——尽管各道其所道,但他们在代表“道”说话这一点上却并无例外。大学精神认同的具体方式常常是特定时代的人通过文本及其他线索与此前产生的原初的智慧与哲学进行对话,文艺复兴及欧洲近现代大学与古希腊文明的关系建立如此,孔子“从周”也是如此。范仲淹一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朱熹、欧阳修、蔡元培等众多后世士人反复认同与解读,并不断生成新的士人精神。蔡元培对中国古代“士”的价值与德国大学理念的认同也是如此。在这种对话中,后来者会对原初的价值进行“损益”,如中国“古代的礼乐具有宗教性(‘天道')的成分”,郑国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孔子更是将其方向"转入了“人道”领域",以至春秋以来,中国文化已日益明显地有从天道转向人道的倾向。总体地看,大学精神形成、传承的机理即是积淀与认同,积淀是前提,是基础;认同是后人对积淀的再选择。无积淀则此精神无从产生,没有认同则此精神失去传承的机会。由于认同在其中起作用,对中国大学精神源头的判断本身不只是事实判断,必然是包含价值的判断。认同西方中世纪的大学精神,则认为中国大学精神源自西方;认同中国古代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则可认为中国大学精神源自春秋战国的百家思想。然而这样的判断只能对于当前的判断者成立,若要具体到上个世纪初的中国大学精神源出何处,则要做更为具体的分析。
‘陆’ 请问中国各大着名高校的校训是什么国外着名大学的校训又是什么呢
这就是校训。校训既能用来激励和劝勉教师和学子们,同时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 校训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于造就和培养学者和学人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因为非常优秀,且几成清华办学历史的标志性话语,所以一直被今天国内的大学奉为楷模,各个大学纷纷效法以确立自己的校训。 1、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2、北京大学精神: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3、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4、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5、东南大学:止于至善 6、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7、复旦大学校风:文明团结健康奋发 8、复旦大学学风:刻苦严谨求实创新 9、浙江大学:求是创新 10、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11、天津大学:实事求是 12、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12、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3、暨南大学:忠信笃敬 14、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15、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16、同济大学精神:同舟共济自强不息17、北京化工大学:宏德博学,化育天工 18、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19、四川大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20、吉林大学:求实创新励志图强 21、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22、华东师范大学: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23、东北师范大学:勤奋创新为人师表 24、华南师范大学: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 25、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26、西北大学:公诚勤朴 27、上海大学:自强不息 28、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29、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至人至德 30、国防科技大学:奉献求实 31、东北财经大学:博学济世 32、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33、云南大学: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 34、云南大学精神:会泽百家至公天下 35、云南大学校风:高远务实勤勉卓越 36、青岛大学: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 37、对外经贸大学:博学诚信求索笃行 38、安徽大学:至诚至坚博学笃行 39、西南联大:刚毅坚卓 40、东莞理工大学:团结守纪求实进取 41、广州大学:博学笃行与时俱进 42、西南政法大学:求实创新团结奋进 43、大连理工大学:团结进取求实创新 44、深圳大学:坚定信念,崇尚科学,团结进取,文明修身,奋发成才。 45、五邑大学:爱学、多思、求实、创新。 46、聊城大学:敬业博学,求实创新。 47、四川师范大学:重德、博学、务实、尚美。 49、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50、国家会计学院:不做假帐 51、南华大学:明德博学,求实致远 52、燕京大学: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53、黑龙江大学:博学慎思,参天尽物 54、台湾大学──敦品励学爱国爱人 55、东北大学──团结创新献身求实 56、湖南大学──实事求是敢为人先 57、河北大学──实事求是笃学诚行 58、中国科技大学: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59、霍普金斯大学:真理使你成为自由人 60、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61、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62、台湾东吴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63、华中科技大学:团结、求实、创新、进取 64、武汉化工学院:团结、严谨、勤奋、求实 65、华中农业大学:团结、勤俭、求是、奋进 66、武汉科技大学:团结、勤俭、求是、奋进 67、中南民族学院:团结、勤奋、博学、创新 68、中国海洋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69、西安理工大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70、西安交通大学: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 71、山东师范大学:爱国爱校,为人师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72、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毛泽东) 73、新东方学校:追求卓越,挑战极限,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74、柏林洪堡大学: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75、哈佛大学:让真理与你为友直译: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76、兰州大学:博学笃行自强为新 77、华南理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78、重庆大学:厚德笃学砺志创新 79、哈工程:大工至真大学至善 80、湖南大学:事实求是敢为人先 81、北航大学: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82、南航大学:团结简朴唯实创新 83、北京理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84、南京理工:团结献身求是创新 85、南京师大:正德厚生笃学敏行 86、中国矿业:勤奋求实进取奉献 87、中国药科: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88、中国石油:实事求是艰苦奋斗 89、北京科大:学风严谨崇尚实践 90、北京邮电:团结勤奋严谨创新 91、华中师大:求实创新立德树人 92、华中农业:团结勤俭求是奋进 93、南京农大: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94、西安电子: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95、成都电子:团结奋进求实创新 96、西南交大:勤奋自信遵纪文明 97、湘潭大学:博学笃行盛德日新 98、南华大学:明德博学求实致远 99、中国农大:博大精深 100、北京交通大学:信敏廉毅 101、西工大:公诚勇毅 102、西北大学:公诚勤朴 103、太原理工:求实创新 104、中科大: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 105、苏州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106、爱丁堡大学:有知识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发现其内涵 107、澳大利亚国家大学: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质 108、宾夕法尼亚大学: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 109、伯克利加州大学:让这里光芒闪耀 110、杜克大学:追求知识,信仰宗教 111、多伦多大学: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 112、哥伦比亚大学: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 113、哈佛大学:让真理与你为友 114、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 115、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真理使人自由 116、加拿大皇后大学:智慧和知识将是未来时代的稳定剂 117、剑桥大学: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118、康奈尔大学: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 119、麻省理工学院: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120、密歇根大学:艺术、科学、真理 121、牛津大学:主照亮我 122、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123、斯坦佛大学: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124、西点军校:职责、荣誉、国家 125、悉尼大学;繁星纵变、智慧永恒 126、新南威尔士大学:以人为本与时并进 127、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 128、早稻田大学:学问独立,培养模范国民 129、芝加
‘柒’ 中国农业大学精神是什么
中国农业大学的精神包括但不限于:
1、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其中所寓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
以“育天下之英才”接“解民生之多艰”充分体现了中国农大作为农业高校首府的教育特性,磅礴有力、气势不凡,上合学校百年深厚历史,下启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世纪雄心,以育"天下"英才为乐,也体现了中国农大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理想。
2、校风:团结、朴实、求是、创新。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3月,学校与东欧、中亚、非洲、拉丁美洲、北美等52个国家和地区的242所大学、研究单位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截至2021年3月,学校与世界顶尖涉农大学联盟(A5)院校、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坦桑尼亚苏库因大学、联合国粮农组织等中国国外院校和国际组织开展本科、硕士、博士联合培养、学术竞赛、夏令营、交换生和实习等各类国家公派和校际交流项目。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国农业大学
‘捌’ 中国各高校的校训的来历及含义
校训体现的大学精神
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大学校训反映出的大学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髓,更是近代以来中国一个多世纪风云变迁的生动写照。
1.“德”“学”“行”“实”“新”“济世”“强”“真善美”“诚朴勤仁”9个关键词最常被提及
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的高度凝练,从多个维度展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统计发现,“德”“学”“行”“实”“新”“济世”“强”“真善美”“诚朴勤仁”9个关键词在中国“211工程”高校校训中最常被提及。在这些关键词中,“学”的出现频次最高,为56次;其次为“德”,出现35次;再次为“实”“诚朴勤仁”“行”“新”。“学”是大学的根本使命和立校之本,高校以“学”为“业”,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恪尽职守、服务社会的“敬业”精神,更生发出大学在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最高层次价值中的责任担当。“德”是“以德为先”育人理念的集中体现,既在个体层面融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诚信”“友善”元素,又在社会层面贯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此外,“真善美”“诚朴勤仁”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为人准则交相呼应,“济世”“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时代要求不谋而合。这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尊重与遵循,也显示出大学校训与时代主旋律之间的互通共融。
2.“学”“德”是“211工程”高校校训体现的最鲜明特征
从统计的数据中发现,“211工程”高校校训体现的精神以“学”“德”为最鲜明特征:“学”是通向“德”的基础,“德”是“学”的内在体现,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构成中国大学培育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
“学”是中国大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学”体现了大学作为教育机构“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功能,不仅是大学广泛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重要方式,还包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学习,即学的风尚、学的态度、学的方法。
“厚学”是统计中出现频率很高的关键词,体现了国家、社会、学校、师生对教育的重视。倡导学习风气是社会的责任,提供学习环境是学校的使命,求学治学是师生的本分,三位一体,相辅相成。“勤学”“笃学”“励学”等关键词反映了大学对师生学习态度的要求,典型的如南京师范大学的“正德厚生,笃学敏行”,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博学”“精学”是大学对师生学习方法的要求,众多“211工程”高校将“博学”和“精学”作为校训: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辽宁大学校训“明德精学、笃行致强”。“博学”与“精学”相结合,体现了当代知识经济浪潮中,中国大学育人理念的题中之义。
“德”是中国大学精神的灵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德”从育人的角度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崇德”“明德”“立德”。
“崇德”是“明德”“立德”的前提,社会尚“德”,学校崇“德”,师生才能在求“德”上达成共识。东华大学的“崇德博学,励志尚实”,北京化工大学的“宏德博学,化育天工”即是此意。“明德”意即明晓美德的内容,只有认识了“德”的内涵,才有“立德”的方向,如福州大学的“明德至诚,博学远志”。“立德”是“崇德”“明德”的最终目标,“德”作为一种信念,融入每个人的言行中,成为人们的精神底蕴,才能说完成了“立德”的要求,如中国传媒大学的“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研究发现,“211工程”高校校训凝聚的精神与价值多样统一,除为“学”修“德”以外,还包含“真善美”“诚朴勤仁”“济世”“强”等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高的契合度。
内容的三大特色
运用内容分析、文献分析、比较分析方法,对“211工程”高校的校训进行定性研究,发现这些校训具有明显的特色,承载着历史与时代的气息,表现出趋同的共性与特质的个性。
区域特色
中国疆土广阔,不同的地域水陆位置、气候风土有显着差异,一方水土不仅养育了一方人民,也造就了一方的教育理念。
“学”“德”“行”构成我国七大地理区域大学校训共同的主线。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华中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的“211工程”高校校训涉及到“学”的高校占本地区的比例分别为45.2%、50%、40%、54.5%、54.5%、53.8%;涉及到“德”的高校占本地区比例分别为29%、30%、20%、45.5%、36.4%、38.5%。华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的“211工程”高校校训涉及到“行”的高校占本地区的比例分别为19.4%、30%、27.3%、30.8%。华南地区“211工程”高校6所中,涉及到“学”“行”的高校分别有4所。
在其他关键词中,不同区域各有侧重。华北地区有32.3%的大学校训中包括了“实”;华东地区有23.3%的大学校训涉及到“新”,华南地区的6所高校大学校训中有2所涉及到“新”;西南地区大学校训涉及“诚朴勤仁”的高校占比为40%,西北地区则为30.8%;华中地区的大学校训涉及到“济世”的占比为36.4%;东北地区的大学校训涉及到“强”的高校占比为27.3%。
从区域特色来看,华北地区重“实”,东南部地区(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重“新”,西部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重“诚朴勤仁”,华中地区重“济世”,东北地区重“强”。
历史特色
按照校龄来划分,112所“211工程”高校的建校时长主要集中在51至100年(共有77所,占比68.8%),其次是100年以上(共有23所,占比20.5%),50年以下最少(共有12所,占比10.7%)。华北地区的“211工程”高校历史都在50年以上。百年以上的“211工程”高校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共有10所,其次华北有5所,西北3所,西南4所,华南、东北各1所。按照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节点来划分,前后成立的“211工程”高校数量基本相当,后来成立的有58所,占比51.8%,以前成立的有54所,占比48.2%。
“学”是不同校龄的“211工程”高校的校训的共同特点,在23所百年老校中,有8所大学校训涉及到“学”,在77所校龄在50至100年之间的“211工程”高校中,校训涉及“学”的占比为53.2%,校龄在50年以下的“211工程”高校校训涉及到“学”的有7所。
有的历史名校的校训,是历史人物制定的,如有89年历史的中山大学,校训是孙中山所撰,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不同大学所经历的时代不同、所沉淀的历史底蕴不同,校训所呈现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校龄在百年以上的大学,即在清末成立的大学,校训有30.4%涉及到“诚朴勤仁”。对校龄在50至100年之间的大学按照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间节点进行进一步划分,发现此前成立的大学有31所,“新”字出现频率仅次于“学”,为35.4%,“德”排在第五位,占比25.8%;此后成立的大学有46所,“德”字出现频率仅次于“学”,占比37.0%,“新”排在第五位,占比17.4%。校龄在50年以下的“211工程”高校的校训中“新”字出现的频率为25%,改革开放后成立的高校对“新”的重视程度又有提升。
自身特色
研究发现,大学自身的学科倾向、师资配备与该高校校训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从院校类别看,专门类的大学在校训中注重体现学科特色,如北京林业大学的“养青松之正气,法竹梅之风骨”,大连海事大学的“学汇百川,德济四海”,上海财经大学的“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等。
从生师比看,在可以统计到准确数据的87所“211工程”高校中,生师比最集中的区间是11至20,共有66所大学,其校训以“学”为主,占48.5%,其次为“实”“新”,占比皆为25.8%;次集中的区间是21至30,共有13所,其校训以“德”为主,占比61.5%,其次为“学”,占比为46.2%,再次为“行”,占比22.7%,涉及到“新”的学校只有一所。
践行与传承
2002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在《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一文中对大学校训作了这样的概括:“所谓校训,不过是一个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校训的订立遵循本校的风格特色与历史传统,是大学文化精神、制度精神和理想主义精神的抽象表达。例如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蕴含着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的精神气质,反映出北京大学从建校之初就担负着民族复兴的愿景,与国家、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传统。
大学校训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育人效果。校训中蕴含的大学文化基因通过入学教育、持续育人、终生影响的链条一以贯之地渗入学生的内在世界,塑造其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
学生早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对校训所凝聚的大学精神产生共鸣。大学的精神气质在校风学风、历史传统、名师校友、基础设施等诸多外显标志中得以凸显,在社会上形成特定声望。学生对既定大学的选择蕴含着对其精神的接受与认同,校训在学生与学校达成共识、产生共鸣的良好开端中发挥着显着作用。
学生入学后,首先通过入学教育感受校训所凝聚的大学精神,先于专业教育建立起对整个大学的亲切感和价值认同。以北京大学为例,学校史知校情是入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参观校史馆,学生感知到北大校情与中国命运同兴同衰的水乳交融,进而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所包蕴的北大精神产生更全面的认识、更深刻的认同。
学生在校期间,校训以其内在的精神气质和外显的物化标志实现持续育人目标。校训包蕴的内在精神具有导向作用,精神价值转化为强烈的实践动机,推动更多学生在以校训为核心的大学精神的召引下奋发有为。外显的标志物化了以校训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内化为师生的观念形态和心理状态,使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受到持续感召。
校园文化在青年学生身上烙下了终生的影响,成为其大学时代的见证与一生眷恋的情感源泉。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将校训所凝聚的大学精神辐射到生活和工作的各个场合,使与校训相契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范围内传播,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不竭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