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指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大精髓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蕴涵着优秀的传统,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内诸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迁徙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文明认同始终如一。而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其根本因素就是国家统一的理念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人们一致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
第二,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民本思想萌生于西周初年,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思想领域提出了“敬德保民”的命题。春秋时期,“重民轻神”、“恤民为德”成为较为普遍的思潮。儒家继承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秦汉以降,“重民爱民”成为历代王朝宣称的基本政治原则之一。这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系社会相对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社会秩序建设上的和谐意愿。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阐发。比如,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海涵宽容,从而建立起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序一体、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
第四,伦理关系处理上的仁义主张。仁义是中国古代处理人际关系、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一整套的伦理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可以用“仁、义、礼、智、信”五个字来概括。以此为基础,确立了一系列解决和处理各种复杂社会关系、满足封建社会伦理基本需求、完成个人人格健全的道德规范。
第五,事业追求态度上的自强精神。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事业追求上的奋斗精神。孔子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倡舍生取义,推崇大丈夫精神,这些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认同。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塑造了无数志士仁人的高尚人格,磨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
第六,解决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选择。“中庸”就是合宜的分寸、合宜的“度”,恰到好处,收放恰宜。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在孔子看来,凡事都必须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不走极端。孔子把这种“中庸”之德定位为极高的道德境界与政治智慧,以之为人们处世接物的高明艺术。
第七,个人理想追求上的“修齐治平”。《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儒家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当以修身为本。正心诚意的修养,个人道德的完善,是治家、治国、稳固天下的根本。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理想,影响了中国一代代的志士仁人,它也是古代读书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追求。
第八,社会理想上追求“小康大同”。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和追求。
Ⅱ 你觉得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哪
要讲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国文化的精髓,必须在《四书五经》中贯穿五千年血脉中寻找!
《尚书》记载,中国人是一个敬天法祖的民族!《尚书》说: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中国人的老祖宗,是肆类于上帝的民族!这是中国人的灵魂!
然后,才是禋于六宗!
肆类于上帝的场所,就是北京现在的天坛!
但是中国人已经忘记了肆类于上帝了。只有在农村,还保留禋于六宗。祭祖的风俗习惯。
当时上古的中国人,夏朝和商朝,中华民族是能歌善舞的!《尚书》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这是祭天时,颂歌共咏,天地共唱,天人合一,圣灵充满,正能量满满的情况!
《尚书》还说: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
老祖宗告诉子孙:顺天行道!不要替天行道!
老祖宗告诉子孙:德是天的属性!天是上帝的另一个称呼。
老祖宗告诉子孙:肆类于上帝!才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Ⅲ 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深层次的性格,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精华集中体现。通常她是隐性的,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张扬的外表,只是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中、举手投足间,只有在国家和民族面临严重威胁、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和疾病磨难时,才会引起人们注意,得到充分展示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永远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民族前进的动力。 民族精神代代传——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贯通,缺一不可,辩证统一在先进文化的建设之中。静思民族精神的发展进程,弘扬很重要,但培育更根本。一般来说,弘扬相对于已有的,而培育则带有创造性与新生性。没有“培育”,何来“弘扬”。因为民族精神不是内部自发生成的,也并非外部简单植入,而是民族共同体自觉长期培育的结果,并在培育中弘扬,在弘扬中培育,永无止境地螺旋式运行,凸现出弘扬与培育融为一体、相互信赖和相互促进的鲜明特色。弘扬、培育好民族精神,必须确立全面发展、开拓前行的新思路,克服固守一方、不思变异等片面性与形而上学,在推进民族精神的发展中,驾驭规律,把握特点,弘扬培育,同频共振,一齐着力,演奏一曲优美动听、催人奋进的民族交响乐。
Ⅳ 中国能屹立几千年不倒的精髓是什么
中国几千年的精髓就是以爱国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只有民族爱国,才能够持久为国家进步提供动力。
Ⅳ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是中华传统美德,概括起来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个字,而其中“孝亲尊师”则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根本救起。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肖群忠认为,本书强调“孝是中华文化的根,敬是中华文化的本”,提出弘扬中华美德要从孝亲尊师做起,确实抓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之所在。
(5)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扩展阅读
习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格,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五千多年之久,仍然充满生机。在当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首先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Ⅵ 我们中华上下5000多年的文化遗产,究竟有何精髓
我们中华上下5000多年的文化遗产,我觉得其中最重要得精髓就是文化精神也可以说是思想精神,作为有着5000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曾经征服过别人,也被被人征服过,但之所以我们能传承这么悠久的历史不是因为武力,而是靠着传承数千年的思想文化精神。
战国末期韩非对前者进行了总结还有归纳,集合了各国法家的成就,所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科学等等。这些都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思想精神,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就不能一一赘述了。这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太多太多,我觉得留给我们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思想当然还有文化。
Ⅶ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是中华传统美德,概括起来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个字,而其中“孝亲尊师”则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根本救起。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肖群忠认为,本书强调“孝是中华文化的根,敬是中华文化的本”,提出弘扬中华美德要从孝亲尊师做起,确实抓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之所在。
(7)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格,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五千多年之久,仍然充满生机。在当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首先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Ⅷ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中华文化的精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是多种哲学思想完美融合的文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而包容性就意味着这是一种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中国文化有强大的同化和改造外来文化的能力,将外来文化的精华,吸收为中国固有的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强大的再造改造和吸收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道家的自然,有儒家的仁爱,有墨家的无私大爱,有法家的严谨,有佛家慈爱和奉献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
2、中国文化中有温情脉脉的仁爱文化。这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仁者爱人的文化。儒家文化更注重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更注重人伦之间的关系,他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的忠恕之道,是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金科玉律。
3、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现实的、强调脚踏实地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相对于印度哲学的神学化,相对于西方的自然哲学,中国文化具有强调精神境界追求人的身心和谐的特征。
4、中国传统文化有以民为本的优秀传统。在西周时期,以民为本的思想已经开始出现了萌芽,到了儒家学说的第二号人物,孟子那里,以民为本的思想达到了顶峰。孟子的仁政和王道理想,就是建立在以民为本的思想上的。
5、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崇尚诚信的优点。中国人推崇诚实,在论语、中庸、大学和孟子等儒家的典籍中,诚是一种自然法则,而追求诚则是人的做人的法则。因此,诚信是中国文化中的人伦法则。
Ⅸ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中华传统美德。
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我们要积极传承发展。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要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和源泉。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仁义礼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等,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生生不息的主要支撑,必须努力传承和弘扬。
中华文化中还有许多思想理念对当代人类面临的冲突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孔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态度与“和而不同”的精神,有利于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有利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也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处理人类难题的智慧,值得深入发掘和阐发。
(9)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最核心的就是其中的一套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主要包括:
(一)天人合一。
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和天道的一致,不是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和人的对立,而主张天和人的协调。
(二)以人为本。
主张“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者,天地之心”,肯定人是宇宙的中心。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不重视彼岸世界,始终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的有序和谐与人生理想的实现。
(三)崇德尚义。
重视人的德性品格,重视德性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历来高度推崇那些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士。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都是认为道德信念的信守和道德理想的坚持可以不受物质条件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比生命还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