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全社会应该怎样努力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民主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应该做如下努力:
1、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
保证宪法的全面实施,要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特别要加强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文件,使宪法全面实施具有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2、完善立法体制机制。
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立改废释并举,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加强重要领域立法,以良法保障善治,重点解决立法的针对性不足、操作性不强、立法不及时等问题。
3、健全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保障制度。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本质上都是为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为此,必须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如食品药品、生态环保。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律师制度,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4、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
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就是要保证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依法正确行使,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坚决排除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干预。尤其要支持新形式的法律监督制度,拓宽公益诉讼范围。
加大对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严格刑事责任追究,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遏制各领域的违法行为。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以及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确保法律有效实施。
5、切实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和制度意识。
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只有各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以实际行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才能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
要将法治观念和制度意识强不强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的重要标准,推动各级领导干部从内心深处信仰法治、认同法治,尊崇制度、执行制度、维护制度,树立制度的权威,把制度运行好、执行好,将制度优势转化成治理效能,最终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❷ 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措施有哪些
1、强化依法办事的理念。
坚定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必须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全面有效实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就是捍卫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始终对宪法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
特别是司法机关作为法治建设的生力军,必须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坚定法治信仰,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思想观点的渗透,始终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法律。
2、发挥好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的作用。
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实践表明,良好的道德风尚既可以减少各种矛盾纷争、净化社会环境,使司法机关能够集中精力解决一些重大疑难案件,又可以使法律的实施得到广泛的道义上的理解与支持,减少法律实施的阻力,提高法律权威。
要通过依法打击犯罪、保障人权,厘清责任、明辨是非,平衡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充分发挥司法裁判的教育、评价、指引、示范等功能,引导全体公民切实增强法律意识、道德意识,依法行使权利,主动履行义务,做到知荣辱、明善恶、重品行,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3、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但是法治建设仍然任重道远。法律不能只写在纸上,而是要写在公民的心里。只有人心思法、人心思治,才能形成推动法治进步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以法治凝聚共识,树立全社会对法治的信仰,培育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弘扬法治精神,必须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通过依法审判处理各类案件,把法律观念、法治精神融入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心中;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让宪法和法律家喻户晓,促进在全社会形成宪法至上、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
必须引导公民以法治方式表达诉求,使大家相信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诉求,通过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从而能够发自内心地拥护法治、信仰法治。
(2)如何落实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扩展阅读
法治国家的相关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制定完备的法律制度,而且需要使这些法律制度为广大公民接受认同并遵循运用。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和法定权利义务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的统一,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能为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理念支撑。
因此,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应大力加强包括权利义务、民主法治、道德文明意识教育在内的公民意识教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法治国家
❸ 如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②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实行依法治国,人民群众是主体;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③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严格依法办事。
④只有走依法治国道路,才能保障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一,要加强立法工作,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要加强执法工作,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
第三,要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第四,要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广泛进行法制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特别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❹ 试述怎样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对于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所说的法治,不应是“治民”,而应是“民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具体来讲,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要加强立法工作,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要加强执法工作,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
第三,要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第四,要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广泛进行法制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特别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❺ 如何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推动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
立法是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的重要内容。立法的科学与否,直接关乎法律法规的权威、实施和效果。实现立法的科学性,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需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严格规范行政执法,是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的重要一环。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必须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加强“法治思维”、“法治规划”和“监督执法”三方面工作,“首要的是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必须做到依法行政。一是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行政,必须于法有据;二是要让每一个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都树立法治意识;三是行政执法人员必须有勇气严格执法;四是把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行政和满足人民需求联系在一起;五是政府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必须要有勇气接受监督。将全民守法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一并作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也体现了我们党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信心和决心。首善之地必须是法治文化之地,市民必须有很强的法治意识。惟有政府有法治思维、市民有法治意识,才能形成良性互动。推动全面守法,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要以法治政府建设为突破口和切入点,通过法治政府的建设带动全社会的法治建设,让大家都相信法律、敬畏法律,只有全民守法,才能建成法治社会。除了加大政府普法力度,用精品艺术潜移默化培育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也是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正能量的滋润,是法治中国首善之区面临的重大课题。政府、教育机构、家长、社会要形成四位一体,共同把优秀文化精品带到幼儿园、学校和社区,带到少年儿童的课外活动中。建议开展吟诵一首儿歌、唱一首童谣、看一部舞台剧、读一本好书、看一个好展览的“五个一”活动,培养未成年人对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兴趣,弘扬真善美,普及法治意识,让守法的观念深深植根于孩子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