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高铁什么时候有的

中国高铁什么时候有的

发布时间:2022-05-02 04:16:29

① 中国高铁开建于什么时候

中国首条新建高速铁路是京津城际铁路,京津城际铁路于2005年7月4日开工建设,2007年12月15日全线铺通。2008年8月1日运营。那时候正好是北京奥运会举办前期。世人瞩目。

在京津城际铁路开通之前,也就是2007年4月18日我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那时候,我国就有多条铁路改造完成,运行时速达到200KM╱小时,甚至250KM╱小时。因为按照《世界铁路联盟》的规定,凡新建运行速度250KM╱小时以上,既有线改造运行速度200KM╱小时以上的铁路都称为高速铁路。

这几年我国高速铁路跨越式发展,先后建成通车武广高速铁路,合武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沪杭客运专线,京沪高速铁路,郑西高速铁路,石太客运专线,福厦高速铁路,温福高速铁路,甬台温高速铁路,昌九城际铁路。

(1)中国高铁什么时候有的扩展阅读:

2004年至2005年——中国北车长春客车股份、唐山客车公司、南车青岛四方,先后从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法国阿尔斯通和德国西门子引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高速动车组。

2007年4月18日——实施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快速铁路达6003公里,采用CRH动车组。繁忙干线提速区段达到时速200至250公里。这是世界铁路既有线提速最高值。

2004年第四次中国铁路大提速起的快速铁路建设引进加创新,攻克了九大核心技术,探索了高铁条件。

2008年2月26日——中国铁道部和科技部签署计划,共同研发运营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水平的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2009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工程类型最复杂时速350公里的武广高铁开通运营。

2010年2月6日——世界首条修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连接中国中部和西部时速350公里的郑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2012年12月1日,世界上第一条地处高寒地区的高铁线路——哈大高铁正式通车运营,921公里的高铁,将东北三省主要城市连为一线,从哈尔滨到大连冬季只需4小时40分钟。哈大高铁将以冬季时速200公里的“中国速度”行驶在高寒地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3年以来,随着宁杭、杭甬、盘营高铁以及向莆铁路的相继开通,高铁新增运营里程1107公里,中国高铁总里程达到12000公里,“四纵”干线基本成型。

2014年11月25日,装载“中国创造”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的中国北车CRH5A型动车组进入“5000公里正线试验”的最后阶段。

这是国内首列实现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完全自主创新的高速动车组,标志着中国高铁列车核心技术正实现由“国产化”向“自主化”的转变,中国高铁列车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将大力提升中国高铁列车的核心创造能力,夯实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底气。

2014年4月3日,完全自主化的中国北车CRH5型动车组牵引电传动系统通过了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的行业专家评审。

② 动车和高铁是几几年在中国开通的呢

动车和高铁是2007年在中国开通。

2007年1月28日,中国首趟动车组列车从上海南站驶出开始区间运营,这是白色的“和谐号”首次飞驰在中华大地。

配属上海南动车运用所的首批动车组列车共有两辆,从日本原装进口。全自动控制系统、全新空调系统、先进的硬件设施对于当时只值乘过普通列车的国内铁路人而言,动车组是完全陌生的车型。

(2)中国高铁什么时候有的扩展阅读:

我国高铁自主化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规划研究、技术攻关和建设实践,但真正定下自主创新基调是在2008年。当时,关于如何发展我国高铁有过激烈的“路线之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可以用“技术换市场”,靠外国高铁巨头在国内做合资企业的模式来推动高铁发展,而科技部和广大铁路科技和产业界则坚持我国必须在借鉴的基础上研发自己的高铁技术。值得庆幸的是,自主创新路线最终获得原铁道部的认可。

2008年原铁道部与科技部启动了联合行动计划。这是我国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开展高速铁路核心装备与系统研发,涉及高速铁路全部关键系统装备。这也是我国铁路系统第一次打破封闭积习,集全国优势之力,政产学研用深度联合、协同攻关。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世界最高水平,符合中国国情。”当时联合行动计划专家组旗帜鲜明地提出这样的目标。集中力量办大事,联合行动计划如期交出了CRH380系列高速列车这份答卷。这是我国第一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且大规模服役的高速列车。自此,“十二五”中国高速列车科技重点专项、“十三五”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相继开展,中国高铁驶入自主创新快速通道。

③ 中国首趟高铁和动车分别是什么时候开通的

分别是:2008年8月1日和2007年4月18日

④ 高铁是从什么时候创立的

高速铁路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有不同规定。中国国家铁路局的定义为:新建设计开行250公里/小时(含预留)及以上动车组列车,初期运营速度不小于200公里/小时的客运专线铁路。特点:新建异于既有线提速,时速不低于250及客专性。[1]
区别:欧洲早期组织即国际铁路联盟把旧线改造时速达200公里、新建时速达250~300公里的定为高铁;1985年日内瓦协议做出新规定:新建客货共线型高铁时速为250公里以上,新建客运专线型高铁时速为350公里以上。
广泛误解:很多人把欧洲早期标准误认为中国标准,只比较高铁普铁,误以为CRH是中国高铁(两种高速不同),以为高铁属国铁Ⅰ级,把客货共线快速铁路称为高速铁路,如沿海铁路里的厦深铁路等,把要开行集装箱货车的厦深铁路称为客专;称兰新二线为兰新高铁。误称深茂快铁为高铁,其项目批文明确定位为客货两用的快速铁路,不是客专和高铁。
所比对象:中国不是用高铁直接比普铁,而是分高速铁路—快速铁路—普通铁路,2012年《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有区分且设立快速铁路专栏,2015年中国铁路总公司说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1.8万多公里而快速铁路网达4万多公里(铁路总共12万公里)[2] ,三个数据不同。东南亚国家爱说中速铁路。
所居等级:中国的高铁级高于国铁Ⅰ级(近似高速公路高于一级公路),国Ⅰ标号用于快铁和骨干普铁。
世界上公认收支平衡或盈利的高铁线路仅有两条:1964年通车的日本东海道新干线与1981年通车的法国巴黎—里昂TGV东南线。[3]

⑤ 中国第一辆高铁

京津城际高铁。京津城际铁路于2005年7月4日正式动工;于2008年8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 于2015年9月20日开通运营延伸线工程。

京津城际铁路由北京南站经天津站至滨海站,全长约166千米, 设7个车站(其中1个暂缓开通),设计的最高时速350千米/小时。截至2018年8月,京津城际铁路的运行速度为350千米/小时。 截至2018年7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累计运送旅客2.5亿人次。

历史沿革

2002年2月,天津南开大学教授刘秉镰在“京津经济一体化战略研究与建议”的课题讨论上,首次提出在在北京和天津之间建设高速铁路。

2003年6月起,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和北京市、天津市政府开始进行初商。

2004年1月,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京津城际铁路被列入其中;同年10月24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与北京市、天津市政府联合确定了线路规划;同年12月3日,《京津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中国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讨论通过,京津城际铁路正式立项。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建设高铁的

1.中国的高速铁路研究从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广深铁路作为准高速铁路的试点铁路是中国高速铁路的试验田。
2.中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是1999年开建,2003年建成的秦沈高速铁路。
3.京津城际高速铁路代表着中国350Kph级别高速铁路的开始,它于2005年开工,2008年建成。
4.至少在十二五期间,新建设高速铁路项目还是相当多。首先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宝兰高速铁路、郑徐高速铁路、京沈高速铁路还没有开工建设。四纵四横一定要早日完成的。另外200Kph以及以上级别的高速铁路覆盖范围依然还有很大的空白地带,在十二五期间也需要通过这些铁路完善整个快速客运路网。同时也有许多普通铁路的建设以增强路网的运输能力。

⑦ 高铁什么时候开始运行

2003年10月11日,秦沈客运专线全段建成通车,设计速度250千米/小时,为中国第一条高速国铁线路 。

一、建设背景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以1964年日本新干线铁路建成使用为标志,全球开始发展商业运营高速铁路。

1978年,邓小平同志访问日本,乘坐新干线铁路上的高速列车,高速铁路因此正式进入中国大众的视野。

20世纪80年代,中国铁路面临运输能力不足困境,列车行驶速度低于120千米/小时,客货混跑矛盾增加。

经原中国铁道部研究院相关专家分析:受限于当时经济科技以及市场环境,中国发展高速铁路需分阶段进行,先完成常速范围内的列车提速和扩编组,直至21世纪初待各方面条件成熟后,才有可能新建高速客运专线铁路。

同一时期,广九铁路广深段启动电气化改造工程,计划引进摆式动车组列车,提速至160千米/小时,成为中国发展准高速铁路的择优试验线路。

截至1990年,世界高速铁路行车速度目标从原160千米/小时提高到200千米/小时以上,部分国家高速铁路上列车试验速度已超过400千米/小时。同一时期,中国人口总数量已达11亿人,仅有5300多千米铁路承担全国70%以上货物周转量和50%以上旅客周转量。

其中,中东部地区铁路6条干线铁路承担全国铁路80%客运量,日均使用能力缺口50多万人次、缺少旅客列车220余对,部分列车超员100%以上。全国客运列车平均旅行速度40千米/小时以内,客货运输能力互相制约矛盾严重。

二、建设历程

1、探索试验阶段

1990年至1991年期间,中国开始高铁技术攻关和试验实践规划,提出分期分段兴建客运专线、实现客货分流的建设理念,以广深铁路为准高速化改造试点线路,并优先选择在京沪线京津段和沪宁段设计高速铁路 。

中国专家还提出“高中混跑”“货中有客”观点,建设可供临时快运货物列车行驶的高速铁路,既有线仍保留客运。

1991年,《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发布,设计“八五”和“九五”科技攻关课题,独立研发中国高速铁路关键技术 。

12月28日,广深铁路启动准高速化改造,成为中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工程。同一时期,原中国铁道部组织专家完成《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兴建高速铁路。

1994年,中国科学界、工程学术界对京沪高速铁路项目“兴建高速新线”“改造提速旧线”两种方案产生分歧,致使该项目被搁置。12月22日,广深铁路完成准高速化改造,列车最高运营速度达160千米/小时。这一时期,中国春运问题日趋突出,加速中国国内发展高速铁路的需求。

1996年,中国与韩国共同研制高速列车,并在广深铁路上进行试验。

1998年8月28日,广深铁路营运列车最高行驶速度200千米/小时,成为中国第一条达到高速指标的铁路。

12月,京沪高速铁路项目出现“传统轮轨技术”“磁悬浮轨道技术”两种互斥争议方案,导致该项目长期搁置,同时也一度左右着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方向。

1999年4月23日,广深铁路200千米/小时电气化新技术通过原中国铁道部鉴定。8月16日,秦沈客运专线开工建设,作为中国第一条轮轨高速动车组的试验线路。

2001年3月1日,上海磁浮列车示范运营线开工建设,作为中国高速铁路磁悬浮技术线路的试验性工程。

2002年12月31日,上海磁浮列车示范运营线建成,设计速度430千米/小时,为中国首条高速轨道系统。

2003年10月11日,秦沈客运专线全段建成通车,设计速度250千米/小时,为中国第一条高速国铁线路。

2、发展成熟阶段

2003年,中国高速铁路确立“市场换技术”基本思路,通过与外国企业合作建设发展中国高铁技术。

2004年1月21日,中国国务院审议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规划建设“四横四纵”客运专线,设计速度指标200千米/小时以上。

2005年6月11日,石太高速铁路开工建设,中国正式进入标准化建设高速客运专线铁路阶段;此后,一大批干线高速铁路和城际高速铁路项目相继启动,当时的中国高铁工程以“客运专线”或“城际轨道交通”名义立项。

2007年1月5日,台湾高速铁路通车试营运,成为中国第一条投用的设计速度300千米/小时级别高速铁路。4月18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启动,部分路段列车最高运营速度250千米/小时,中国首次在全国局部地区初具规模开行运营速度200千米/小时动车组列车,中国铁路开始迈入高速时代。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成为中国内地第一条设计速度350千米/小时级别高速铁路。

2009年12月26日,京广高速铁路武广段开通运营,列车最高运营速度350千米/小时,首次打破中国铁路春运瓶颈,高铁运输在干线铁路上占据重要地位,为中国正式进入高铁时代标志。

2017年12月28日,石济高速铁路开通运营,至此,中国铁路“四横四纵”快速通道全部建成通车。

2010年至2018年期间,中国已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城市群建成高密度高铁路网,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区域之间完成高铁互联互通。

建设意义

中国早期和境外的批评者一直质疑在大部分地区处于发展中,国家建设高昂的高速铁路系统的必要性,而大多数务工人员则无力承担高铁的车票费用。

然而,中国政府已经表明,虽然高铁建设造价昂贵,但这些建设项目也会推动一些政策目标。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和流动频繁,因此对作为大众化交通工具的高速铁路需求巨大,也为旅客提供快速,可靠和舒适的出行方式。

虽然中国大陆高铁的运营时间比发达国家要短,但“高铁经济效应”已明显显现,对沿线产业带和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培育,以及沿线地区人口流动速度提升和人口聚集,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在高铁规模快速扩张的时期,高铁的空间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也成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提高经济生产力和长期竞争力。

高铁开通后,一些既有线释放了运能,缓解了货运能力长期紧张的局面,全社会人流、物流周转明显加快,成本有效降低,这对于铁路更有利可图。

2、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高铁建设创造就业机会,也推动了对建筑、钢铁和水泥行业的需求,短期刺激经济。其中,京沪高铁共聘用了11万工人施工。

3、促进跨城市经济一体化及二线城市的增长

高铁的引入,使得二线城市的市场潜力增加59%,楼价也比预期平均实际增长4.5%。

高铁的开通也产生“同城效应”,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加快产业梯度转移,有效推动区域内产业优化分工,围绕构建高铁沿线产业链条,形成比较优势,促进沿线地区的产业协调互补发展。例如随着长三角地区高速铁路的不断开通;

带动了长三角地区协同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的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有效支撑并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各城市不同的产业体系等的发展。

此外,高铁也使中国人的生活半径和活动范围出现明显扩大和拓宽的现象,生活方式和节奏逐渐发生变化,催生出“星期天工程师”“假日专家”等新职业,形成了“高铁社会”。

同时使老年人异地养老变成现实,如廊坊、昆山、德州等地的养老院开始吸引北京、上海的老年人,以更低的成本享受更舒适的养老生活。

4、支持环境可持续发展

电力动车组能源使用量比其他交通工具要少,并且可以从更多种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获取电力。而汽车和飞机没有这些特点,因为这些能源更依赖于进口石油。

5、发展高铁设备产业

高铁的建设,也将中国发展成为高速铁路建设技术的主要来源国。中国的轨道装备制造商引进进口技术后,直接进入本地化生产过程,之后进行了技术转化,甚至开始准备出口海外,与外国供应商竞争。

在中车四方取得川崎重工业新干线E2型授权生产权的六年后,中车四方可以自行生产CRH2A列车,而川崎重工业也在高铁上结束与中车四方的合作。

如今,中国拥有世界上系统技术最全的高速铁路技术,可以承担从通信信号、工务工程、牵引供电、机车客车制造乃至运营管理等领域的“一揽子”出口。

6、拉动产业的发展

高铁的建成,带动了冶金、机械、建筑、橡胶、电力、信息、计算机、精密仪器等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拉动了沿线城市旅游、餐饮、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例如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使两个直辖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交流日益增多;京沪高铁开通运营后,沿线城市成为承接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区产业转移的新平台。

7、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随着一些高铁线路客流量的增长,充分说明了高速铁路对人口流动具有显着的诱增效应,使原先鲜为人知或知名度高但交通不便的中小城镇成为吸纳人口的热点。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国高速铁路

⑧ 中国最早高铁投入运营是什么时间

2008年8月1日

中国起初阶段对高速铁路没有明文规定。早期的捷运铁路秦沈客运专线的本线工程设计和试验速度都超出了既有线的工程限制和承受范围,使得铁路界在多年里争论它是否为高速铁路。2008年8月1日开通的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是第一条公认的、没有争议的高铁。

世界上第一条正式的高速铁路系统是1964年建成通车的日本新干线,设计速度200km/h,所以高速铁路的初期速度标准就是200km/h。

后来随着技术进步,火车速度更快,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就对高速铁路有了不同定义,并根据本国情况规定了各自的高速铁路级别的详细技术标准。

(8)中国高铁什么时候有的扩展阅读

复兴号高铁提速

2017年9月21日,乘客在北京南站准备乘坐G13次“复兴号”列车。 9月21日9时整,G1次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驶出北京南站,瞬间提速。历经4小时28分的飞驰,抵达上海虹桥站。

“复兴号”最高时速达到355公里。350公里时速的正式运营,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复兴号”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美、欧、日、俄的很多主流媒体竞相报道此事。有海外媒体认为,“复兴号”跑出最高商业运营速度,是全球高铁里程碑。

业界专家认为,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和“复兴号时代”的到来,中国先进列车“出海”的大门已经打开。

⑨ 中国第一条高铁何时建成

京津城际铁路是2008年8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

京津城际铁路是一条连接北京市与天津市的城际铁路,是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环渤海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标准、设计时速为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也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的第一个开通运营的城际客运系统。

京津城际铁路于2005年7月4日正式动工;于2008年8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京津城际铁路由北京南站至天津站,全长200千米, 截至2018年8月,京津城际铁路的运行速度为350千米/小时。 截至2018年7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累计运送旅客2.5亿人次。

(9)中国高铁什么时候有的扩展阅读:

京津城际铁路采用全自动电子控制驾驶系统,在恶劣气候条件下,可以安全运行。京津城际铁路设计最小发车间隔为3分钟,动车组列车运行由中央集中控制系统发布列车运行信息。

京津城际铁路不仅培养出一批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和建设的探路人、先行者,还为中国高铁领跑世界提供了技术积累和宝贵经验;再者,京津城际铁路以运行安全平稳、乘坐舒适快捷、消耗节能环保等优势,推动了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革。

⑩ 问我国第一条动车通车时间、第一条高铁通车时间

何谓“第一条动车”?动车只是一种铁道车辆模式,动车组模式本身并没有任何高大上的地方(比如很多人都不了解地铁列车就车辆模式而言也属于动车组)。如果是中国最早的“动车”,那么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建国前的抚顺电铁和滇越铁路米其林动车组,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口的柴油动车组……这些最早的“动车”或是“动车组”在当时的中国显然只是昙花一现没有推广开来,这个冷门的历史问题并没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所以题主想问的应该是“动车组列车(D字头)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如果是问最早的D字头列车,那么倒可以明确回答,D字头在2006年4月的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中第一次启用。但是实际上,在2006年1月的春运期间,CRH动车组就已经在沪杭线第一次担当了载客运营的任务,只不过当时充当临客列车的CRH动车组并没有使用D字头而是用了N字头(“N”字头表示管内列车,现在已经不用)。因此,CRH动车组的第一次运营是2006年1月,D字头的第一次使用则是不久后的4月。但是,在CRH之前就已经有多种其他型号的动车组在中国铁路上投入商业运营过了,如广深线的“新时速”、“蓝箭”,沪宁线的“新曙光”,它们并没有采用D字头,这些早期的动车组列车也基本未能像CRH那样推广开来。
中国的第一条高铁是2001年通车、最高时速250公里的秦沈客运专线(秦皇岛-沈阳),第一条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是2008年通车的京津城际高铁,第一次使用代表“高速动车组列车”的“G”字头是2009年通车的武广高速铁路(先前的京津城际使用代表“城际动车组列车”的C字头)——G字头在90年代的广深铁路第一次被使用,不过当时的含义是“高速列车”,与现在代表的“高速动车组列车”并不同,因此可视为两个概念。

阅读全文

与中国高铁什么时候有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和捷克哪个足球厉害 浏览:530
现在伊朗气温多少度 浏览:393
哪些单位有意大利语需求 浏览:487
印尼的猫为什么没尾巴 浏览:810
中国凶历的多少 浏览:277
去意大利旅游需要注意些什么 浏览:69
娶个印度女人怎么样 浏览:18
中国着名户外品牌有哪些 浏览:476
英国表演专业艺术留学需要多少钱 浏览:910
印度师级编制多少人 浏览:901
美国是英国的殖民地多少年 浏览:856
如何检测印度疫情 浏览:799
为什么伊朗北部人口那么多 浏览:467
印度有哪些国宝级男角色 浏览:473
没有qq微信怎么玩和平精英国际服 浏览:526
英国硬币先令价有多少高清图片 浏览:128
越南被拉黑名单都怎么解决的 浏览:945
伊朗的山为什么不长树 浏览:700
他在中国学舞蹈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398
伊朗河流特征是什么 浏览: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