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特征
这个问题……我试试粗浅的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字多勿怪。
理解写意,首先要理解粗笔与细笔(写意与工笔)之间的区别。单纯的去谈其中的一种,是茫然没有比对的。
工笔讲究的以线勾形,类形而艳色,要求的是精细密整,以纯粹的视觉角度去表现一种艺术美感。但由于其较长的绘制时间,相比而言更像是一种类似匠人般投入大量时间的水磨工夫,更甚者在于其过度的投入精力,所以颇为熬人。
而写意,无论是半工半写的小写意,还是粗狂泼墨的大写意,其本质与工笔的最大区别,就是在于意。在这里,对于写意中意的理解有三,心意笔意画意。
心意,讲究的是作者创作时自身投入的情感,也就是意抒于形,单纯从笔法上去观看,可以逐渐看出作者在绘作时那种一气呵成的快感。由此感受作者想要给予观者的创作欲望和心情。而工笔则由于之前提过的时间问题,所以并不能很好的表达渲染创作者的情感意图。很多时候看工笔,只是单纯的去享受一种精致的笔法和细腻的晕染,以及整洁干净的画面,当然还有艳丽的色彩这些东西。
笔意,工笔用笔大多是中锋或小毫,对于运笔只讲究工整整洁。但作为写意,尤其是大写意,对于笔的使用纯粹是随心所欲,收发自如。那么如果尝试用过毛笔,以茵染来说,会发现墨渍的晕染是很需要火候的,单纯的干笔或湿笔的组合,或者像工笔那样的水色赶开颜色,并不能很好的表达运笔所能体现的笔力和笔趣,那么谈笔意自然是残缺苍白的。
画意,指的是画中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鸟所带来的情趣,譬如鱼虾相斗、钟馗捉鬼、远近成景的这些妙趣。直白些讲就是画活,将画中所表现的一切组构成一个完整的可以相互关联的、甚至于可以令人回味的一幅场景,也就是一静不如一动的道理。当然,关于这句话经常被人理解为工笔不如写意……因为很多时候,工笔的作者由于过度投入对形的讲究,而忽略了画的活性,久看无味,不如写意百看百味的感觉。
===========
上述这些单纯就理论而言是苍白的,因为写意对形的脱离,所以有了小写意,也因为工笔对形的拘泥,所以有了小写意。那么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的体现作者自身的创作视角和意图。
但世事无绝对,不能说写意就没有颜色的跃动,诸如墨分五彩色子斑斓的追求一直都是存在的。而工笔也有脱形随动来求取形神兼备的艺术追求。
而我刚才所说的这些,都是一些粗浅的基础理解罢了,还是个人性质的。
2. 写意在文学详细的解释
中国画画法上可以分为工笔、水墨、写意和半工半写。
写意画俗称"粗笔"。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精神内涵,而忽略所描写对象的外貌形态。一般认为,写意画的创始人是徐熙,后人评伦他的画落笔纵横,意不在似,是第一个将写意画法载于画史的人。写意画又可分为小写意和大写意。小写意多结合一些工笔的画法,工写结合,如南宋法常的花卉画;大写意则一路狂写,轻松洒脱, 如南宋梁楷的人物、"八大"的禽鸟、石涛的山水和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人的作品,笔墨酣畅,将写意画发挥到极致.
3.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写意特征
理解写意,首先要理解粗笔与细笔(写意与工笔)之间的区别。单纯的去谈其中的一种,是茫然没有比对的。
工笔讲究的以线勾形,类形而艳色,要求的是精细密整,以纯粹的视觉角度去表现一种艺术美感。但由于其较长的绘制时间,相比而言更像是一种类似匠人般投入大量时间的水磨工夫,更甚者在于其过度的投入精力,所以颇为熬人。
而写意,无论是半工半写的小写意,还是粗狂泼墨的大写意,其本质与工笔的最大区别,就是在于意。在这里,对于写意中意的理解有三,心意笔意画意。
心意,讲究的是作者创作时自身投入的情感,也就是意抒于形,单纯从笔法上去观看,可以逐渐看出作者在绘作时那种一气呵成的快感。由此感受作者想要给予观者的创作欲望和心情。而工笔则由于之前提过的时间问题,所以并不能很好的表达渲染创作者的情感意图。很多时候看工笔,只是单纯的去享受一种精致的笔法和细腻的晕染,以及整洁干净的画面,当然还有艳丽的色彩这些东西。
笔意,工笔用笔大多是中锋或小毫,对于运笔只讲究工整整洁。但作为写意,尤其是大写意,对于笔的使用纯粹是随心所欲,收发自如。那么如果尝试用过毛笔,以茵染来说,会发现墨渍的晕染是很需要火候的,单纯的干笔或湿笔的组合,或者像工笔那样的水色赶开颜色,并不能很好的表达运笔所能体现的笔力和笔趣,那么谈笔意自然是残缺苍白的。
画意,指的是画中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鸟所带来的情趣,譬如鱼虾相斗、钟馗捉鬼、远近成景的这些妙趣。直白些讲就是画活,将画中所表现的一切组构成一个完整的可以相互关联的、甚至于可以令人回味的一幅场景,也就是一静不如一动的道理。当然,关于这句话经常被人理解为工笔不如写意……因为很多时候,工笔的作者由于过度投入对形的讲究,而忽略了画的活性,久看无味,不如写意百看百味的感觉。
上述这些单纯就理论而言是苍白的,因为写意对形的脱离,所以有了小写意,也因为工笔对形的拘泥,所以有了小写意。那么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的体现作者自身的创作视角和意图。
但世事无绝对,不能说写意就没有颜色的跃动,诸如墨分五彩色子斑斓的追求一直都是存在的。而工笔也有脱形随动来求取形神兼备的艺术追求。
4. 中国写意画的特点是什么中国写意画分哪几
中国写意画是特指以毛笔在生宣纸(任何的基材)上表达作者心境与绘画技法的表现。写意顾名思义乃画其意,不求其实,而是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写意可以分为大写意和小写意两种。
下面两种是大写意
5. 何谓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写意精神”是绘画艺术自由表现和情感抒发的一种内在冲动和表现形式。中国的写意画能在世界艺术之林经久不衰,是因为它始终遵循主客观的统一,对自由的追求恰到好处,又不摒弃客观的制约,这和中国的人文关怀、中庸思想有关。我们说的“写意”绝不是写我们脑子里完全凭空生发之“意”,而是写“实”所引发之“意”,写“实”之意趣。“写意”要在主客观之间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个性审美的“度”,这个“度”就是画家自己的个性与风格。
从整个世界范畴来看,中国水墨画是最具有“写意精神”的,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继八大山人、黄宾虹、扬州八怪、石涛等写意大师之后,仍然能稳步向前,这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写意精神”的实质就是在制约中张扬自由表现,强调主客观的辩证统一。离开鲜活的客观世界制约,中国绘画可能会无所依据,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写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难道绝对的自由就是“写意”的本质吗?西方现代主义把这个问题抬到一个高度,他们认为画家的绝对自由至高无上。但是,西方现代主义走过一百年后,人们总结它的得失:它所强调的那种个人“恣情纵意”的绝对自由精神,是否达到了我们追求的那种“写意精神”的典范高度?完全没有。西方现代主义画家那完全摆脱客观因素制约的自我张扬,得到的只是表面的自由,并没有使人类绘画艺术得到提升,反而更加低迷。实践告诉我们:“写意精神”的本质不单是自由,而是自由加制约,真情流露,有感而发,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只有遵循这个艺术规律,我们才有可能进入艺术表现的自由境界。
众所周知,西方美术也有很多绘画作品具有“写意”成分,欧洲绘画开始从“形而上”造型向“辩证造型”自由过渡,到印象派绘画,后印象主义时期,画家的自由表现精神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到现代主义,画家不再平衡地表现主客观,而是无限夸大自由,逐渐削弱了客观因素制约的滋养与磨砺,绘画内容也就越来越苍白空泛。但是,不管怎样,西方绘画在内在精神上也是追求“写意”的,只不过他们没有明确的叫法而已。“写意”这个词是中国美术理论独有的,但“写意”的内容和精神却是所有绘画普遍存在的。
以上所述,从世界绘画大的范围中去探讨,对绘画的“写意精神”有更多的思考,加深对其本质的认识,应该有更高的学术起点和更宽的学术视野。这样我们才能对绘画“写意精神”的哲学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中国水墨画“写意精神”也会有更透彻的理解。
当下,中国画家要有宽广的胸怀,在自尊、自信、自强发展自己绘画艺术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国绘画的规律。任何绘画都不是完全与客观世界隔绝的封闭之物,它在本质上是人类追求自由,歌颂真善美的一种变现方式,只有全面认识问题,把中国绘画的独特表现规律放到世界绘画(人类绘画)的普遍规律中去比较,研究,发现,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6. 什么是中国写意画
写意画(freehand brush work)即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写意画多画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用中锋侧锋逆锋来表达。
写意画是融诗、书画 、印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写意画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文人参与绘画,对写意画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相传唐代王维因其诗、画俱佳,故后人称他的画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他"一变勾斫之法",创造了"水墨淡,笔意清润"的破墨山水。五代徐熙先用墨色写花的枝叶蕊萼,然后略施淡彩,开创了徐体"落墨法"。之后宋代文同兴"四君子"画风,明代林良开“院体”写意之新格,明代沈周善用浓墨浅色,陈白阳重写实的水墨淡彩,徐青藤更是奇肆狂放求生韵。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写意画代已进入全盛时期。经八大山人,石涛,李鱓,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汪亚尘的弟子汪德祖,安平义君等并,
南山乐山写意山水画
李苦禅,朱宣咸,李可染,范曾等发扬光大,如今写意画已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画法。
写意画主张神似。董其昌有论:“画山水唯写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质毕肖,则无气韵;彩色异具,则无笔法。”明代徐渭题画诗也谈到:“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据皆吾五指裁。”
写意画用意第一。当代书画家南山乐山认为:“李太白有诗云: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意境极妙。一个引去加上一个衔来,用意极其饱满。画面张力足矣。是故,因无万里之心,故无万里之画。是为用意。夫写意者,无意而写何为?故用意第一。故曰笔不到意到。笔断意连,意断神连。尝闻米南宫用笔八面出锋;八极拳曰,拳打八方极远之地。其理一也。故此,其绘画的内涵更注重文以载道、遗形写神,其形式上更讲究个性的笔情墨趣、诗书画印的配合。”
参考----网络·写意画
7. 到底什么是中国画的写意
简单点说工笔就是细致写实。 亦称“细笔”。与”写意”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用细致的笔法制作,工笔画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是工笔画的特色。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画等。工笔画的技法有,描,分,染,罩, 所谓描指的是白描,画者分别用浓磨,淡磨瞄出底稿,分是指用磨色上色,用清水分蕴开来,表现出画面的层次,染和分是一个意思,只不过用的不再是磨色,而用彩色来分蕴画面,罩色指的是整体上色,比如整片叶子上的绿色。 写意 俗称“粗笔”。与“工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通过简练放纵的笔致着重表现描绘对象的意态风神的画法。 属于简略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故名。如南宋梁楷、法常,明代陈淳、徐渭,清初朱耷等,均擅长此法。清代恽寿平说:“宋人谓能到古人不用心处,又曰写意画。两语最微,而又最能误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处;不知如何用意,乃为写意。”宋代韩拙说:“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前者乃指“写意”。 在粤语中,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之意。
8. 中国画的写意是指什么
中国画的构图、笔法、色彩有别于西画,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它的术语叫做“写”,写形重在写意,写意的至高境界是传神,因此,“神韵”就成为中国画的法宝。
9. 解释写意
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中国画一般特点
要想简明地用几句话回答以上的问题并不容易。传统的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适应中国的文化土壤而生根开花,在立意、构图、技法和程式化的表现诸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正是目前国画理论家正在讨论总结的问题。这里试举数点。
一、首重立意胸有成竹- -中国画的构思
中国画创作,以立意为先,许多绘画理论家都首先强调这一点,不管是画山水、画人物、还是画花鸟。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一段关于"六法"的论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大意而归乎用笔。"他认为立意在完.画中才能有变态、有奇意。
宋代以画梅花着名的华光和尚,法号仲仁,传为华光着作的《画梅指迷》中,有一段"画梅全决", 开头就是"画梅全决,生意为先"。到了清代的方薰,着有《山静居画论》.在这里也强调了立意与作画之关系,他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他认为平庸者作画必平庸,俗气者作画也俗气,因为缺乏画家最宝贵的"立意",所以作品平庸。
意人利文艺复八时期的画家达·芬奇,也有近似的近在他曾说:"一个画家应当描绘两件最主要的东西,人和人的思想意图。"这与我国晋代人物画家顾消之所提出的"巧密于精思"是十分一致的。
"意"是从哪里来的?一是画家对现实生活的丰富体察、创作经验的充分积累;另一点便是画家本人的修养,这样在创作之先,画什么,怎么画,在头脑中形成了成熟的构思。
宋代画家文与可,别人称赞他"胸有成竹",即在他没有落笔画竹之前,头脑中已经有了竹子的形象,在胸中、笔下跃跃欲出,这时便能落笔而就。"'胸有成竹"遂成为我国赞誉善于计划安排事情的成语。
在张彦远提出的"立意"之前,南产时代的谢赫即有'创意"、'明意"之说。创意之画,不落陈套,用意精当,借景以生境,笔少而意多,在这一意义上讲作为一个画家,不仅要在平时注意练笔、锤炼个人的表现技巧,更为重要者,还要认真地加强练意之功。很多习画者,常常只是注意在练笔上下功夫,而忽略了练意,这是值得注意的。
二、以线造型以形传神——中国画的造型规律
中国画是以线存形的,通过线勾出轮廓、质感、体积来。德国的诗人歌德称美术有用光表现得神态活现的那种本领,说明西洋画用光为造型手段之一。但中国画主要是以线为造型之基础,这就使中西绘画在造型手段上有明显之分野,但这并非说西洋画完全排斥用线,而是说光可以作为绘画的主要语言而用于绘画的。法国的罗丹曾经强调过:"一根规定的线通贯着大宇宙",是说造型艺术从宇宙如何分割出来的问题,也并非以此作为绘画的主要表现手段来看待。而中国画无论对山水的破线或是衣服的纹线,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线型,巧妙地描绘着各种形象。
"以形写神"是晋代画家顾恺之的一句名言,从而确立了中国艺术神高于形的美学观。它与纯以抽象性为高的近代欧洲美学观具很大的区别,即画人不仅仅于形似.还要升高于神似,画出人的精神面貌,不停止于外形之模拟,不拘泥于自然之真实,这一论见为艺术家建立起艺术应竭力企求之高度,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历代出现许多传神写照的佳作,成为指导绘画的一个重要准则。
三、多点透视 计白当黑——中国画的构图法则
中国画既用焦点透视法,也用散点透视法,既有严守真实的画面空间和布白.也有打破真实按构图需要而平列的空间和布白,这样就使物象在画面出现时,可以按实物在画面上的艺术需要.伸长或缩短变化其形象,更换其位置。一株低于视平线的牡丹花.也可架高于祝平线之上,而取得透视的最佳效果。
中国画在空白处尤其注意经营,常常借用书法上的计白当黑.即没有画面的部位要象有画面的部位一样作认真的推敲和处理。
四、随类赋彩色彩相和- -中国画的色彩法则
中国画的色彩,不拘泥于光源冷暖色调的局限,比较重视物体本身的固有色,而不去强调在特殊光线下的条件色。画那一件物品,就赋予那一件物品的基本色,达到色与物、色与线、色与墨、色与色的调和。
五、情景相生气韵生动- -中国画的意境
中国画要求笔与墨合,情与景合、现实中无限丰富的景象,绘画家以强烈的形象感染力。画家凭借着这种感受,激起描绘这些景象的激情,于是作品作为情景相生的复写而重现,使情景交融在一起。
至于气韵生动,即是画家所创造的艺术灵境,不同于一般的写生画,应成为富有生气,新鲜而活泼,有诗一般的韵味,使观者神往无穷。如果没有表现出如此生动、如此韵味丰富的内涵,当然,就不能给予人这一些感受,而达不到中国画富有引人入胜的意境。
六、诗书画印纸笔- -中国画的独特形式
可以说只有中国画,才有题字盖印的做法,不仅文人画,可以显示其诗、书、画三绝之长,即是一般的画作,也总要题字盖印,这样才有传统艺术的浓厚风味。
题字和诗句,可以提高或补充观者对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也丰富了构附的变化,起到互相衬映,互为显彰,点缀与平衡构图的多方面作用。
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之性能,也决定着中国画的特色。中国画是运用绢和纸作画,特别是生宣纸的出现,更加发挥了笔趣和墨彩。宣纸的渗性,毛笔的尖锥,使得笔锋无穷变化,产生出奇妙的效果。同时形成了各种效法和描法,画法和笔法。
从写生到写意
国画在初学时以临摹作为入门的手段,逐渐地对物写生。再转而对物象写意,不仅粗笔的写意画是如此,就是细致的工笔画,也有其写意的成份。因为中国画在描绘物象时,不管是为工笔或为写意,其处理手法都带有写意性,不是简单复写一遍,而是要得其精而忘其粗,繁其所当繁,而简其所当简,对物象提炼加工的程度较高,不以光色外型的逼真为能事,着重于内在的认识。
根据董其昌的记载,好多着名的山水画家,都是以真山水为稿本进行创作的,如"李思训写海外山,马远夏圭写钱塘山,赵吴兴写营雪山,黄子久写海虞山"。当后人看这些画幅时,感到他们既是在写生,又是在写意;既师法于自然,又不为自然现象所困。拿黄子久的《富春山居图》来看,作者取材于富春山,并不就是富春山的环境地理图,他表现的是黄子久理想化了的境界。
由此说明古代画家对自然界各种物象是如何认识并表现出来,使真实物变为艺术形象,并且逐渐使之规律化、程式化,同时可以看出他们丰富的表现技法。
对照《芥子国画传》及其它画谱,再对照历代画家对这一程式的运用,读者便可以摸到从自然生态变为国画中的艺术形态,如何加工和概括的过程。从中也可理解到从写生到写意的处理加工手法,从技法上掌握中国画的造型特点。
主题突出
明代汪珂玉在《珊瑚纲》中说:"古人作画,皆有深意,运思落笔,莫不各有所主"。"所主"也即是主题。主题突出,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共性。一个主题思想形成了,便可决定用何题材去表现,再决定素材之选择,以至确定下作品的标题,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方法,都要取决于主题表现的是什么。象唐代阎立本的名作《萧翼赚兰亭图》(传),这个故事的曲折情节很多,但阎立本选取的是萧翼的意在"有意、机诈和骗诱"和辩才的出于"无心、善良和受骗"两个典型情节,以突出画中的主题。主题突出在"赚"字上,其他的细节则盯以减略或概括,这是完全符合《法书要录》上对这一事实所作的记述。
在国画创作中,发现了好的题材,并不等手都能突出主题。如只求人物之生动刻划,或求画面之丰富变化,或者平铺直叙,均不能算是突出主题。作者只有从国画艺术的特有规律和表现手法来考虑应该突出什么,要善于按国画形式概括题材,确定主题,把人物的刻划,细节的组织,都用来烘托主题,使观者从画面上叮以不加解释的领会到作画者的意图何在。所以郭熙认为?quot;作画先命题为上品,无题便不成画"。
主题明确了还应给作品取个最恰当的题名,大多数情况下还要题在画面之上。标题要言简意赅,寓有深意,也可以直接地揭示出主题,也可以暗示出主题的含意,以取得画龙点睛之妙。
积累素材
文艺工作者都需要在生活中积累大量的素材。文学家使用的是文字,画家有时也用文字,但主要的是用画笔写生。在画家接触自然界的风景、花卉和人物时,要经常以速写为记录,把观察到的实物用画笔随时收集。象画家齐白石,对于各种小生。的生理结构,都有非常细致的观察和了解,这样做下去,也锻炼了美术工作者观察生活和造型的能力。
鲁迅先生提到过,"作者必须天天到外面或室内练习速写,才有进步。到外面去速写,是最有益的"。
从生活中记录下来的原始材料,如同开采到的矿石,也象是活水的源头,有无限的生动和丰富,比之于拍照片,抄画报得来的素材,亲切而深刻。在深入探索自然风光和人物的实践中,积累大量素材,同时构思新的画题,会引起无穷通思。
题材 体裁
题材不同于素材,素材是未经冶炼的矿石,题材则是从大量的素材中.经过淘沙炼金找出的最适于表达某一主题的材料。如果对素材的选取不精,会使所要表达的内容,失去鲜明性和典型性。
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解释体裁,好比是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型,来剪裁不同的款式。比如一面大的壁画制作,用一幅小的册页体裁就不适当。又如前面提到的《萧翼赚兰亭》,用人物画的体裁就比较好,而《长江万里图》,当然是用山水画的长卷形式为佳。而各种咏梅的诗意画,则用花卉惊现口为贴切。
在人物、山水、花卉诸种形式和体裁中又分有工笔、写意、重彩、水墨等等的不同。作者当确定画的主题之后,都应从内容出发,跟着就要考虑所要使用的体裁。诸如长幅还是短幅,是用大场面还是用特写之笔。
两个基本功
一、中国画在其形成过程中,有许多的传统表现手法,掌握这些方法,一个经常使用的办法,是;陵墓前人作品和老师的画稿。副脚七画家王石谷,临摹宋元各大家,都有相当造诣,经数十年的临摹和体验,他才感到对青山绿水有了充分的把握,这一点在临摹一章里还要细谈。
二、生活中的丰富环境,是画家最活的画本,画家应在生活中不停地磨练自己,国画家常讲求以造化为师,只有从这个丰富的宝藏中,才能开发出艺术的瑰宝,得到自然界的启示,收集广泛的素材。
两个基本功相辅而行,不可或缺,只临摹前人的稿本,日子长了,失去独自创造的能力,如果只靠写生的东西,则常常失去传统的笔致。
在画家具有了很好的国画临摹基础之后,生活则是最重要的了。清代画家石涛说"笔非生活不神",关在屋子里瞑思苦想不行,缺点在于离开自己亲自收集来的形象,对人物的性格、精神面貌全无所知,这种形象就会概念化。反之,你在生活中画下最熟悉的人物,一闭上眼,人的精神气质、音容笑貌、都会不呼自出,就会生动得多。
就拿画人来说吧,工人和农民,虽然都是劳动者,而从个性和气质都不相同,这些就需要在生活中默默的研磨才能脱颖而出。画山水花鸟,也同样离不开实地旅行写生和体验。当然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除了笔墨和生活基础之外,对于人品道德的修养,尤其不可忽视。过去人们常讲的书如其人或者说画如其人,即指一个画家的人品和修养,常常自然流露于笔端。
清,王星在《东庄论画》一书中徽“学画者先贵立品”。清,沈宗春在《齐舟学画编》中说:“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心画形而人之邪正分焉”。都足以说明,书画评论家,对画家的艺术水平高低之外,还要全面的分析画家人品道德,只有那品艺仅高的画家才值得人们学习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