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如何看待中国文如其人

如何看待中国文如其人

发布时间:2022-05-01 16:17:18

㈠ 回顾中国的文化进程,文如其人的列子很少,你能不能举出文如其人的几个特列

李白和杜甫最有代表性了
李白诗风浪漫飘逸,也和他的放荡不羁的文化性格相呼应
而杜甫诗风沉郁顿挫,充满现实关怀,也和他身处晚唐衰败凄凉的文化背景有关,他的性格中的忧国忧民更是在他的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还有楚国诗人屈原,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诗歌和他的人性融为一体,体现了深深的忧国忧民但又不得志的愁苦情怀。

㈡ 中国有一句老话“文如其人”,究竟是什么文

中国除了民间的一些俗语以外,还有一些从文人诗书中提炼出来的成语、名言等,“文如其人”就是其中流传较广并且为人们所不断提起的一句。

这句话出自苏东坡的《答张文潜书》中的一句话:“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知;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

其实,不论是什么文体,散文也好,诗词也好,小说也好,“文如其人”的说法都是可以通用的,只要你用心品读,你就会发现作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在文中注入自己的个人感情。当然,真要论的话,私以为可能散文和诗歌对作者的体现更直接一些。

㈢ 怎样理解“文如其人”、“风格即人”的观点

中国古已有云:有德之文信,无德之文作。充分强调了写文章的人品于文品的相对统一。与布封所说的“风格即人”,颇为相似。因此在我国古代,把文章放到与做人同等重要的地位。"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男人的要求。“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盛世”为曹丕的文章定义。两者的结合,则指出要写文章先学会做人。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章。李白的文章狂放不羁就如“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陶渊明从容淡定,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文如其人”,“风格即人”

㈣ 中国每一个文字都有其不同的来历,其中有关人字的来历有什么传说故事

人字的传说故事: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部落互相仇视,一场大战后,只有2个人站了起来。他们互相看着,准备最后一搏。然而这时野兽出现了,不同物种的出现,必然促成同一物种的联合,即使仇深似海。

于是两个人背靠背互相依存,互相防守,于是挨过了危机。朴实的人们懂了一个道理,背靠背的力量是成为人这个物种的必要。于是,古老的部落以背靠背的方式来诠释“人”这个物种。

(4)如何看待中国文如其人扩展阅读:

汉字大和人,所表示的都是人,但是有区别:前者追求体骼、肌肉的强大,崇尚的是体力、武力。而后者,崇尚的是脑力。

人之所以能够鞠躬,是因为内心会思考,明白个体力量的不足,需要与他人合作。日本人最喜欢鞠躬,就是因为日本人此前学的汉文,他们一直沿袭着这个汉字所传达的智慧。

最早的“人”字,是出现于公元前1400年商代的甲骨文。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记载道:“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像臂胫之形,凡人之属皆从人。”“人”是象形字,“ ”像一个侧立的人(见下图),因为是侧立的,所以可以看到他的一臂一胫。对“人”还有一种象征意义的理解——“人”通过描绘出一个侧面站立的人,象征着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人能直立行走。

㈤ 辨析“文如其人”

文如其人的意思是观其文知其人。人常说文字是人的第二门面,一个人的谈吐、文章完全可以体现这个人的心态、思想、为人出世的作风等等。读到一篇好的文章,我们会惊喜会赞叹会有心灵的共鸣,对作者其人,自然先是敬慕了几分。其人的文字一路看下来,多多少少也会有了些隐约的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确实可以通过文字来体现出来。若文章气势十足善于旁征博引,读来又沉实厚重,那作者想来肯定是学识渊博的;若字字婉约句句隽秀,必想象着躲在那文字背后的心事该是多么的清丽脱俗„„这种相处方式是美好的,一点点朦胧一些些神秘,以自己感觉的来揣摩文章后面的人。 读了诸葛亮的《出师表》,这篇文章的风格宛如作者之为人,而且更由于作者倾注了真挚的思想情感和写入了以身许国的政治经历。因此它才具有如此深切的感人力量。北宋的大文学家苏轼,他的词开豪放派一宗,他的诗青雄高远,他的散文如滔滔江水,恣意纵横,另外他还是自成一派的书法家和画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苏轼的文章中我们充分领略到他的才情,他的情趣。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能感受到他那种激愤的心情,他关注落后中国的精神文化面貌,痛恨封建官僚专制制度。他大声疾呼,辗转奔走,力求唤起国人的觉醒。读他的文章,我们能看到他嬉笑怒骂的神态、铮铮不屈的傲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敢为孺子牛”,鲁迅先生的伟岸人格矗立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无限敬仰,并不断的激励我们前进。这正是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的所感所想,是作者的生活阅历的间接体现。 文如其人,言为其声。一个对自我缺乏认识,对生活没有发现,对生命没有感恩的人如何写得出一篇好的文章?一篇好的文章不是靠单一的技巧和方法就可以写好的,从某一方面看,它是最好的人品和素质的体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文与做人如出一辙。作文要先懂得如何生活,敢于走出自己思想中的那片狭隘的天地,在与外界事物的接触中学会欣赏和感动,同时去领悟做人的真谛,学会包容、宽恕、感恩,去正视一切事物。看文章的人往往从一篇文章去了解作者,或是一个故事的表达思想语言里去审视作者的人文风貌与精神,他也会因此了解作者的快乐与忧伤。如果对生活的感悟甚少,那么你拿什么去感动这些人?缺少了对生活的感动和对生活的发现,也就失去了写作的真正意义。

㈥ 2015年语文浙江高考作文。

题目: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材料详细解读:
1.材料本身的重点词句及关键信息: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这则材料前后两句话中心意思相反。而每句话,都可分为三层来理解:一是观点态度,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还是文章中的声音失真,要判断一个人的人品,不能光看他的文章,更要观察他的为人;二是人与文的具体表现,前一句表现为人个性的偏急澄淡与为文的急促悠远,而后一句第二层具体表现为人与文的趣味问题,即雅俗问题;三是对第一层观点态度的具体阐述,即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一致,或者是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背离。
2.思考材料可以写作的角度与立意:
a.侧重于谈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即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文章的风格即昭示着作者的人品与人格。当然,海风陆老师提醒大家,文章最好不要只论述这一点,而对材料中后一句话的意思避而不谈,否则就很难体现出一个高中生该有的思辨性。
b.侧重于谈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背离,即文章中的声音失真,要判断一个人的人品,不能光看他的文章,更要观察他的为人。跟上述角度与立意一样,文章最好不要只论述这一点,而对材料中前一句话的意思避而不谈。
c.综合前面两者,谈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的是一致的,有的是相背离的。因此,判断一个人的人品,既要研究他的作品,更要看重他的为人,即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不要被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浪漫或高尚所蒙蔽。
d.综合前面两者,谈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在一个人身上,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相背离的。因此,更多地应该知人论世,看作者作品中所发表的言论是在何种情境下出于何种目的才发表的。
e.超越材料中所给出的“人品与文品”的关系来谈,开掘两者新的关系。比如,文品,将引起一个有良知的作家的反思,进而促进他的人品转向高尚,转向个性的从容,转向趣味的高雅。
f.文以载道,道因文而生,文道相依,自古如此,有高的人品,才有高的文本。但是,却不能将人品与文品等同而论,希望考生们能将此作为最佳立意。
其实要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先了解人品与文品的含义。何为人品,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归结一点,落实到每个灵魂深处,就叫人品。而文品指文章的品格和风格,即人品理论的变异与总结的不同阶段。应该指出的是,“人品”与“文品”,其中的“品”,应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胸襟、趣味等。

可用素材推荐:
1.拜伦: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据说他的个性很容易急躁,但他写作时,往往是非常安静沉稳地写作。
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孔子强调“诗教”,认为诗与乐可以对培养人的道德有巨大作用,而孔子的这一切都在其弟子和他一起整理的《论语》中体现,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记录了下来,正是因为孔子自身对“仁”与“礼”的追求,对“诗教”的追求,他的《论语》,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乃至现在都有很深刻的影响。
3. 文章《人品和文品》有很多很好的。
人品的说法由来已久,有人称为人格,有人名为品质,我们本地俚语叫“底”,或者叫“料”。一个人到底有没有人品呢?回答是肯定的。但是仅凭一个人的言论就能断定他(她)人品的好坏吗?特别是网络时代的言论有多少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人品问题,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范文:谈文品与人品
人们常说“道德文章”,将道德与文章并称,强调立人对为文的影响,追求文品与人品的统一。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曾经说过:“有德者必有言。”将言语与品德联系起来,认为德行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言辞的好坏,言辞被认为道德修养的自然流露。汉代扬雄在《法言》中则更形象地描述道:“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认为从作品的格调高低可以直接判断出作者的品质的高尚与卑下。南朝刘勰在其集大成的文学理论着作《文心雕龙》中也指出:“世远莫见其面,文辄见其心”。可以说“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影响深远的命题之一,俨然成为一个格言,一条定律。

的确,纵观历史长河,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是文品与人品的高度统一。正因为性情高古清正,陶潜唱出了一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远之歌;正应为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杜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悲壮的喟叹;正因为经历世事沧桑看淡人生起伏,苏轼写下了“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深有禅意的词句。

然而每个命题的都不是无条件成立的,清代叶燮之论:“功名之士,必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厚大雅之响”中两个“必”字,就下得过于片面、轻率了。文如其人的说法也不是在所有人身上都能完美的体现。无论中外,文品较高而人品不佳,甚至十分底下者,亦累见不鲜。西晋潘岳性情轻浮急躁,趋炎附势,曲事权臣贾谧。他常同劣迹昭彰的石崇一起等候贾谧出门后,“望尘而拜”。这样一个精于逢迎拍马,阿谀奉承的人却留下了恬淡高洁,清新淡雅,为人称赞的《闲居赋》。对此,金代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不禁发出这样的反问:“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怎信安仁拜路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着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出“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在其着名的《培根论文集》中,论友谊、讲人生、谈真善美的绝妙好句俯仰可拾。但他却是一个德行有亏的人,身为大法官,却公然接受贿赂;为了博得女王好感,而出卖对自己有恩的好友。其文品与人品完全分裂,公然背叛了自己主张。

由此可见,文品与人品既可以和谐统,又有可能全然矛盾。“文如其人”,是我们大多数人美好的愿景。我们不能因为文人无行就否定文人的写作成就,甚至视其作品为洪水猛兽;也不能因为其文学成就而将某位无行文人的一切缺点都掩盖起来,给他带上巨大的光环。

录取啦独家,转载请注明出处

㈦ 如何理解“文如其人”

【拼音】:wén rú qí rén

【解释】: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

【出处】:宋·苏轼《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

【示例】:古人每爱说“~”,然如像光慈的为人与其文章之相似,在我的经验上,却是很少见的。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分句;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

中国古已有云:有德之文信,无德之文作。充分强调了写文章的人品于文品的相对统一。与布封所说的“风格即人”,颇为相似。因此在我国古代,把文章放到与做人同等重要的地位。"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男人的要求。“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盛世”为曹丕的文章定义。两者的结合,则指出要写文章先学会做人。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章。李白的文章狂放不羁就如“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陶渊明从容淡定,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文如其人”,“风格即人”

文指一个人所表达的内容,俗称说的话,书面语言就是写作的内容。
这话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很有才华。

㈧ 文品与人品(转)

中国古代历来都重视人的德行,讲究品行修养的重要作用。“文如其人”这是强调文人的道德品质,是中国传统的人文观。因为文字所承载的就是思想,而思想决定着一个人的品质,身为文人,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要写出好的文章,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德之不立,无以立言,有了超人之品德,方有超人之文章。

人品的高下,直接决定着文章品位的高低,因为所有意境优美、清秀隽永的文章是由人一字一句用心去写出来的,读者要品文章所阐发出的人文精神和内涵,品作者当时的心境、思想意境乃至为人之道。古人作文,尤重立意,以“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与道俱”为己任,无论学者之文,应试之文,抑或交际之文,都追求一种“文道合一”的境界,以文施教化,以文表达心声等。《尚书•尧典》曾归结出“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的创作规律。自孔子、孟子而至杜甫、白居易,再到欧阳修、苏轼等,都强调创作的思想内容,重视作品的社会效果。为文者本身就是道德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古人说“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例如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文章,也宽厚宏博,使人感受到一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这不仅仅是单靠执笔学写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这是因为他维护天理正义、公道良心的社会责任感充于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对于塑造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精神性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再如唐代的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认为文章必须担负起“补察时政”的历史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使闻者足戒”的目地。他的文风朴实、自然、流畅,着名作品有《卖炭翁》、《杜陵叟》、《红线毯》等,他在《寄唐生》中写道“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都体现出为民请命,揭露社会时弊,为正义而大声呼喊。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同时还是一位敢直言、爱百姓、廉洁自律的清官,虽因触怒权贵屡遭贬谪却依然不改初衷。一个在恶劣环境中特立独行的高洁之士形象就矗立在人们的心中了。据说他每写一诗,必对老妪读之,老人不明白就改写,所以他的诗文连不识字的老人、儿童都能听懂,被传为文坛佳话。

宋代的陆游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认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应该是人生和文学的永恒主题,心系百姓,不辱使命,品德高尚,才能写出有感染力的文章。他一生以梅花的品格自勉,“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历史上流传千古的着作名家几乎都是具有梅一样品格的人,从《归去来兮辞》中,人们读出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操守;从《满江红》中读出了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正气;从《岳阳楼记》中读出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他们的文章传承至今,无不表达出其高风亮节、不谋—已之私的语言形象,其崇高的文学地位与其高尚的人格交相辉映,崇高的信仰是其成就的关键。而对于那些人品不好或大节有亏的人,其文亦受其人品影响,随人而逝,泯灭不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道德标准衡量一切事物,引导着人们以正确的是非观面对“善”与“恶”、“正”与“邪”这些原则性问题。而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良知,千百年来一直就具有追求真理、维护道义的传统,他们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捍卫道德、真理的勇气而倍受人们的尊重,使人们在学习、研究其作品中能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追求光明和美好,把德操作为人处世立身的准则。

㈨ 你如何看待“作品是作品,人品是人品”这句话

作品即人品,这句话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比方在什么环境下这句话才成立。如果是用在不同行业内,比如艺术创造,可以这么去做比喻,“作品”相当于你最终呈现给世人的成果,而这个“人品”是你为了达到这个成果而付出的努力,在努力中呈现出忘我的人格魅力(但并不包括私生活中的所做所为)。从这点看,这话没太大毛病。但是单看这句话,显然是有问题的,不能划等号。反过来人品即作品也一样,如果讲这话的目的是为了宣传精神文明建设,推崇品格高尚或抨击道德低下,可以这么去比喻,反之如果脱离了专门讲这话的大环境,这话就不太成立有问题了。

阅读全文

与如何看待中国文如其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尼人用什么软件复仇者联盟 浏览:79
美国推出伊朗核协议目的是什么 浏览:258
印度国歌是做什么的 浏览:258
印尼甜饼怎么做 浏览:508
伊朗击落的客机上都是什么人 浏览:620
巴沙尔和伊朗哪个厉害 浏览:911
日本人最不敢去的中国城市有哪些 浏览:191
中国怎么当猎人 浏览:821
意大利法国哪些东西值得买的 浏览:140
茶产自中国的什么地方英语怎么说 浏览:617
伊朗语山羊怎么读 浏览:719
意大利时尚品牌是什么品牌 浏览:13
万国手表在伊朗卖什么价 浏览:547
中国为什么选择关闭美驻成都总领事馆 浏览:531
印度的亚洲叫什么 浏览:195
英国挂车怎么开 浏览:433
中国总资产是多少 浏览:412
印尼巴士怎么下载最新版 浏览:38
意大利学校什么时候开学 浏览:145
意大利快递格式是什么 浏览: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