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师傅方便面怎么走红中国市场的
个人主为简而言之,就是在中国各种资源还算不怎么丰富的时候推出了一款高油脂,还有肉粒的面,并且附送略显高端的一次性泡面碗——这两个东西完全颠覆了当时全国对方便面的看法,无论在造型口味新鲜感上完爆当时市面上的所有面(包括我最爱的红包四川麻辣面和黄包华丰三鲜),3.5的售价普通人民也能接受--我记得当年我妈把我寄养的食堂吃顿饭是两块钱左右。所以它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并导致油料包系泡面肆虐中国20年--我从小就以为国外高档泡面就是这样的,直到多年以后出国了才知道原来国外的泡面还是粉包系的天下。
2. 康师傅方便面在中国的龙头地位主要是什么因素造就的营销口味品质价格信誉
一.入行早,先入为主。
二.有效地营销,通过有效媒体扩大品牌效应。
三.优质的产品质量。
四.不断地产品创新。
五.关键是在行业增长时候(1992-2000年)抓住机遇,首先占领了全国市场。
现在看来康师傅已经是方便面的行业代名词,以上几方面很重要。
3. 原本在日本流行的自制泡面,为什么会突然在国内火了起来
很多人其实是每个月都会吃上几天的泡面的,毕竟现在的人大多数都是月光族,有的人甚至是不到月底就已经把钱给花完了,所以他们到了月底的时候就只能以泡面充饥了,所以在我们国家泡面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热销的零食了,因为它既可以当做零食来吃,也可以当作主食来吃,就让很多人都比较喜欢泡面。毕竟泡面制作起来比较简单,吃起来也是比较可口的,所以说泡面在我们国家可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零食之一了,但是最近有一款日本的泡面却在我们国家卖的比较火爆,虽然他卖的比较贵,卖到了8元1桶,但是很多人却是非常想要尝试一下的,毕竟是国外的泡面,总是想要看一下和我们国家有什么不同的。
那么这种日本泡面,因为它里面有一块非常大的牛肉,所以说很多网友在听说之后也是更想要尝试一下来,很多网友都是在买了这个泡面之后甚至还会在网络上面直播吃这种泡面,但是有一位网友的回答却是很犀利的,他也是看到别人的回答说这个泡面里面有很大块的牛肉,也就去买了一桶,想要尝试一下,但是当他尝试过后才发现,虽然看起来牛肉很大,但是真正的把泡面泡好之后就再也没了胃口,因为这个泡面实在是看上去太清汤寡水了。
大多都是因为好奇,所以会去买。
4. 为什么"康师傅“那么火呢
康师傅卖得好是有原因的,第一,营销好,康师傅出新品,一周内可以在中国大部分市场有得卖,第二,质量好,冰红茶自己喝了就知道了,但近年来质量有所
5. 康师傅红烧牛肉面是怎样走红并成为中国主力方便面的
怎么说呢第一,他们切入大陆市场的时候开始有“红烧牛肉面”做排头兵,这个是十分贴近中国人的口味第二,他们有很好的生产线,最基本的圆面并第三,管理好了销售的渠道第四,口感不错。
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康师傅或康师傅公司),主要在中国从事生产和销售方便面、饮品、糕饼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的经营。
2012年3月底,康师傅与百事可乐公司的战略联盟已经被商务部批准,“康师傅可乐”将现身于众。2015年1月1日起,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公告表示,一手创立康师傅品牌的顶新集团创始人魏应州正式从行政总裁的位置上退下。
已任命集团食品事业执行长韦俊贤接替魏应州担任行政总裁,任命自2015年1月1日起生效,魏应州将继续担任董事会主席,他将专注于集团的整体发展策略规划及高阶团队计划。顶新集团证实,台湾康师傅决议自2017年1月1日解散。
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总部设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从事方便面、饮品、糕饼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的生产和经营。康师傅自1992年研发生产出第一包方便面后,迅速成长为国内乃至全球最大的方便面生产销售企业。1995年起陆续扩大产品范围至糕饼及饮品,先后在中国四十余个城市设立了生产基地。2009年全年度业绩,年内集团总营业额同比上升18.94%至50.81亿美元。
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一九九六年二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巿。目前最大股东为顶新(开曼群岛)控股有限公司,占有股份达33.27%,其次是日本三洋食品株式会社,占股33.18%,最大个人股东为康师傅品牌创始人魏应州,持股0.4%,剩余33.15%的股份由公众持有。
2008年11月25日,康师傅控股公告表示,该公司股东朝日啤酒及伊藤忠的合资公司AIB以2.8亿美元(约21.84亿港元)向公司主要股东顶新出售康师傅饮品控股约9.999%权益。而康师傅将就有关转让授出豁免。由此,顶新拿回康师傅饮品控股权。
6. 康师傅是咋火起来的
楼上说的有道理,不过其它方面也有,zhong国铁路上,基本人人都吃康师傅。。。
今年玉树地震,灾区送去的食物中,我看到了一个特写:康师傅碗面。。。。
很多东西是在无形中慢慢被接受的,我吃桶面,只认康师傅。。。红烧牛肉味的。
7. 康师傅饮料为什么那么火
康师傅卖得好是有原因的,第一,营销好,康师傅出新品,一周内可以在中国大部分市场有得卖,
第二,质量好,冰红茶自己喝了就知道了,但近年来质量有所下降
第三,理念好,康师傅出的每一种产品都乎合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8. 康师傅品牌在中国的地位
康师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良好的市场营销策略,由于近些年方便面市场的不断扩大,各种品牌也随之多了起来,从质量上来讲,都差不太多,但是消费者的认可还在于多年来消费者自身的体会。所以说,康师傅在我国的地位不能说最高,但是老百姓的熟知程度算是很高的。
9. 为什么康师傅喝开水在这个夏天火了
炎炎夏日,瓶装水饮市场进入到销售旺季,各大品牌卯足了劲,试图在这一战中争得一席之地,其中康师傅喝开水犹如瓶装水届的黑马,以迅猛之势遍地开花,引发了夏季喝开水潮流。他的逆袭进一步说明:熟水时代即将到来!
康师傅喝开水这个夏天引发终端沸腾,激发了市场参与者的活力,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熟水市场将会迎来更多的玩家,对于康师傅喝开水来讲,强大的品牌力和产品力已经让更多消费者愿意为其买单,随着熟水市场的不断扩大,熟水产品的不断丰富,熟水市场才能得以良性可持续发展。
10. 康师傅为什么能够引领中国的方便面市场
康师傅方便面在中国已经是妇孺皆知,其市场占有率已近半壁江山;几年后,康师傅推出的茶饮料,又引领时代潮流,首开饮料市场“茶”之先河。据说,康师傅的缔造者魏氏兄弟两闯大陆,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是谁鼓起了他们再闯大陆的勇气,策划出“康师傅”而一炮走红?又是谁引领康师傅进入饮料市场,开创“茶”之新品?
今年5月,《商界名家》记者与亚洲管理大师白崇贤的一次交谈中,白大师首次袒露了他12年前在台湾为魏氏兄弟策划“康师傅”,尔后担任康师傅顾问又为其战胜竞争对手的全过程。他声称他就是康师傅的师傅……
两闯大陆的魏氏兄弟找到了我
那时,我在王永庆台塑集团旗下的台育企管顾问公司当董事长。康师傅还没有出世,康师傅的缔造者魏氏兄弟经营着从父亲魏德和手里接过来的“鼎新油坊”。1988年,大陆向台湾开放,一直想将父亲的“鼎新油坊”做大做强的魏氏兄弟,推荐兄弟中的老么魏应行到大陆考察市场。魏应行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因为他家的企业是油坊,办企业的思路总离不开食用油,在考察中,他总是把眼睛盯着食用油市场。他发现大陆市场几乎全是散装油,上等食用油在大陆市场是个空白。于是,决定在大陆开发“顶新清香油”。
1989年,魏家与北京农工联合公司合资成立了北京顶好清油公司。
接着在中央电视台进行广告轰炸。然而因大陆的老百姓习惯了廉价的散装油,对十几块钱的瓶装“清香油”难以接受,使得魏氏的油品销售失败,接着,魏氏兄弟,又开始试推“康菜蛋酥卷”和一种蓖麻油,结果又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和瓶装油一样,高估市场。从1989年至1991年,魏应行从台湾带到大陆的1.5亿元台币,一大半都打了水漂,他不敢再往前走了,他准备打道回府。
那天,他在北京至深圳的火车上,肚子饿得咕咕叫,于是从旅行袋里掏出一包方便面充饥。这时好几个乘客问他:“这方便面在哪儿买的?”然后用一种好奇的目光盯着他手里的方便面。这一“问”一“盯”,使他脑子里灵光一闪:方便面有市场,为何不生产方便面呢?
回台后,魏应行把在列车上的“发现”,很快变成了现实,四兄弟开始改行做方便面。当时,在台湾,方便面是统一集团的天下,而魏氏的企业小而无名,生产出来的方便面无人问津。怎么办呢?创业一败再败的魏氏兄弟,找到了我,向我讨教创业方略。我见四兄弟个个血气方刚,正是人生创业的最好年龄,于是,我很愿意帮“四兄弟”一把,便建议他们到大陆去闯。
魏应洲却摇着头说:“两次闯大陆,我们都失败了,我们想还是先从台湾做起。”
我问:“在台湾你们能做什么?”
四兄弟都望着无言可对。我告诉他们:“台湾的食品业已经有了味全和统一,水泥业有“台湾”,塑化业有台塑,金融保险业有国泰人寿,所有行业的市场几乎都被强势企业占领了,无论在台湾创办什么企业,其市场空间都是很有限的,再说,小河难养出大鱼,要做大,就得到大陆去发展,那里市场宽阔,起点是平等的。”他们听我这么一说,觉得有道理,但两次在大陆实践的失败,又使他们心有余悸。
我看出了四兄弟的心思,又继续对他们讲:“你们在大陆的失败不是创业本身的失败,也不是产品的失败,而是策划的失败。”我这里强调“策划”,是想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推销自己,又点醒处于企业迷雾中的魏氏兄弟。第一个目的达到了,魏氏兄弟是明白了企业失误的病根,在于没有策划好;第二个目的没有达到,几天之后,当魏氏兄弟决定挑选策划大师为顶新做策划方案时,并没有直接选择我,而是采取市场化操作,在台湾媒体上登出招标启事,征求“顶新方便面”进入大陆的策划方案,公开向社会竞标,我只能是竞标者之一。
我的方案一举“中标”
在接触魏氏兄弟之前,我已经为东南亚近500家企业进行过策划、咨询。我对这次竞争夺标非常自信,并认真地写好了“顶新”的策划方案。在策划方案里,首先对顶新进入大陆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我认为,顶新进入大陆已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天时——中国政府需要大量引进台资,并提供一些优惠政策,良好的政治气候,大大地降低了关系成本;地利——大陆生活水平在提高,而大陆生产的方便面包装简陋,食之无味,而顶新的方便面若能以大容量,精选调料和精美适用的包装进入大陆市场,加上台湾的产品对大陆人很有吸引力,势必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人和——创业就靠一口气,而兄弟四人“团结一心,共谋大业”所凝成的一股盛气容易取得突破性的成功。进行可行性分析后,我又对顶新的战略布置进行了设计:先在北方建立根据地(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市场大于南方)打开突破口,再通过京广线向南方挺进(由北方人来影响南方人的食品爱好),然后向东、西部辐射(由南、北方人爱吃方便面来使东、西部人产生从众心理也跟着吃),最后占领整个中国。在企业形象设计上,我强调产品命名最好避开“顶新”,因为“顶新”在台湾没有名气,也不要用“顶益”,“顶益”在大陆遭遇两次失败。应该用一个通俗易记的与老百姓接近的名称,因为方便面是大众产品,名称也应该大众化。后来他们用了“康师傅”做产品名,其理由是:大陆北方老百姓喜欢把一些比自己水平高的人都叫师傅;在南方的工商企业,一般称年纪大的人叫师傅,是一种“尊称”。 “师傅” 既通俗又专业还能受人尊敬。每个师傅都有姓,姓什么呢?最后他们用了健康的“康”字,因为“顶新”的方便面不含防腐剂和人工色素,以此塑造“讲究健康美味的健康食品专家”形象,随着,广告词也呼之欲出:“香喷喷,好吃看得见。”
经过绩效比较,魏氏兄弟觉得我的策划方案确实棋高一着,最后决定选择我的策划方案。
康师傅在大陆一炮打响
1991年,天津科技开发区招商,魏氏兄弟带着我的策划方案来到大陆,将北京的顶好清油公司转移到天津开发区,注册了顶益食品公司,开始转向生产“康师傅方便面”,这次,魏氏兄弟几乎把所有的家当都押进去生产适合大陆消费者口味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从此,中国的方便面提高了一个档次。
“康师傅”上市后,接着进行广告轰炸,广告画面一改过去用真人做广告的老套套,别出心裁地采用一个比较易记忆的厨师模样的动画人物做广告。当“康师傅”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一出现,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很快掀起一股抢购狂潮,这股狂潮又很快传染了批发商,一度出现顶益门前排长队、批发商提着一袋袋现金来订货的场面。于是,顶益利用批发商的预付款,很快购进一批国外先进设备扩大生产,以此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招聘员工快速培训,仅一年之内在天津上了三条生产线,迅速占领北方市场。
就在康师傅投放大陆市场的第15天,统一也跟踪康师傅来到大陆投放统一方便面。在台湾财大气粗又处于方便面霸主地位的“统一”举起“降价”的武器,对康师傅进行阻击,将与康师傅同样包装、同样内容、同样价格(3元一包)的统一方便面,降为2.8元一包,与康师傅竞争。
统一降了价,康师傅降不降价?魏应洲又找我商量。我的回答是:“不能降价!”魏应洲问我:“为什么不能降价?”我说:“康师傅是第一品牌,如果学统一降价,你的消费者就会找你退钱,因为他吃了很多3元一包的康师傅,现在降成2.5元,或降成2.7元,他就觉得以前吃亏了。降价,这不是第一名牌的人应该做的事。再说,拼价格,康师傅不是统一的对手,统一是老品牌,资金雄厚,生产规模大,康师傅若在价格上与统一抗衡,无疑是以卵击石。”
“那怎么办?”魏应洲非常着急地望着我。我斩钉截铁地说:“一点不能降价,反倒要升价!统一卖2.8元,我康师傅要卖3.2元。原价3元和2.8元太接近,应该把它拉开一个档次,升到3.2元,这样消费者心里会想,好就是好,不好的才会降价,卖不出去才会降价,康师傅不仅不降,反而还在升价,康师傅就比统一好。”
我建议他们把“康师傅”的价格抬高后,对市场又进行了调查,我发现当时大陆只能卖两种方便面,一种是进口的“高价面”,在机场饭店有售,价高难推广,另一种是低价袋装方便面,口味差。为满足大陆另一部分贪便宜的消费者,我又建议魏氏兄弟推出一种简易的纸包装方便面,售价1.8元。你2.8元,我1.8元,比你还便宜,这样消费者要吃便宜的,有1.8元,要吃贵一点的,有3.2元,另外,我还建议魏氏兄弟推出一种5元钱的牛肉面。高、中、低三个档次的康师傅同时打进市场。由此,统一阻击康师傅的结果是,康师傅不但没有萎缩后退,而且市场占有率更大了。事后,不少商家的老总问我:“白教授,你帮康师傅反击统一成功,采取的是什么战术?”我说:“这叫‘商品价格的有效组合。’其原理是:如果产品价格都是高价位,就失去了低价位的顾客,如果都是低价位,就失去了高价位的顾客,只有高、中、低三种价位有效组合,才能赢得众多顾客。”
康师傅价格的有效组合成功,我把它看成是局部的成功,因为产品的运输渠道不畅,也会影响销售额的增长。
当时康师傅在大陆的工厂都设在北方,产品要往南推进,运输是关键。为此,我又为康师傅献出一策——搭配术。我建议魏氏兄弟与铁路局合作,为铁路局提供500个车皮,这500个车皮由顶益来制作,**交给铁路局挂靠。康师傅方便面就摆在这500个车皮里,这个车次挂5个车皮,那个车次挂10个车皮,这样,就可顺利地将康师傅分销到大陆的东南西北各省市,然后,通知各地经销商来提货。如车皮到了武汉站,康师傅就通知武汉站的经销商来提货。提货的方式,我建议他们采取配销系统,这个配销系统也就是产品组合销售,比如康师傅今天最畅销的是牛肉面,于是,一箱牛肉面搭配一箱其它的方便面。如果经销商只要牛肉方便面,不要其它的方便面,那么一箱牛肉面贴价50元。
这种“搭配术”的实质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目的并不是硬性推销滞销产品,而是做做幌子而已。我了解经销商的心理,你越是求他买,他越是不买,你越是不卖给他,他越是想买。应用我的搭配术,康师傅在经销过程中不仅营业额在加大,而且利润也在加大。也就是说,康师傅还没有卖到终端消费者手里的时候,顶益已经从经销商手里赚了一大笔。
我的策划终于有了好的回报。只花了两年时间,康师傅就在大陆市场打开了缺口,并在天津完成了三条生产线,巩固了康师傅在北方的根据地,也是康师傅挺进大陆的第一个根据地。第一个根据地的成熟,为迅速扩大战果,打下了强实的基础,于是,我立即建议魏氏兄弟在大起点上完成战略部署,将“康师傅”在天津的成功模式向全国铺开,建立若干个根据地。魏氏兄弟采纳了我的建议,1993又在广州成立了第二家生产基地,形成一北一南的战略格局。不久,又在杭州和重庆建起了两家康师傅方便面生产基地,随后,在武汉也发展了一家康师傅方便面生产基地。这样,东西南北中五个根据地就在全国形成了。为了方便整体上的配送,魏氏兄弟甚至考虑到了每500公里设一个方便面生产基地,到1996年生产基地已在全国发展到10个,生产线发展到110条,每年销售额近百亿元。
为康师傅指引第二战场
有了钱怎么办?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仅要会挣钱,而且还要会用钱。康师傅在大陆实现扩大后,手里很快集聚了一笔巨资。于是,我又帮助魏氏兄弟玩起了资本游戏——国际化运转。我建议魏氏兄弟杀回台湾——用康师傅在大陆赚的钱收购台湾的味全。味全是台湾食品业的龙头老大,以前康师傅在味全的眼中是瞧不上眼的小老弟,现在小老弟在大陆发了财,变成了大哥大,而味全却日渐衰落。味全听说魏氏兄弟要收购它,便狮子大开口,要价“300亿(台币)”,康师傅一甩手就是“300亿”。其实,我建议康师傅杀回台湾收购味全是算过账的,这“300亿”对大陆的康师傅不但没有任何损失,而且还有更大的利益可得。因为,康师傅把味全买了之后,处理他的房地产,就可得300亿,这块地皮在台北市区办厂没有太高的值价,当房地产卖掉还是值钱的。卖掉之后,再把300亿拿到大陆,买其它的厂房,投资饮料业进行康师傅的品牌延伸——打造顶新第二艘航母,300亿就可以增涨到3000亿。
1996年“康师傅”推出柠檬茶和菊花茶。1997、1998年又推出冰红茶、绿茶和乌龙茶。2002年又推出“鲜的每日C”果汁饮品。如今“康师傅”饮品已处于中国包装茶饮料市场的领导地位,包装茶的销量及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分别达50.6%和52.3%,成为饮料业的领跑者。
康师傅的成功,我是为它做了些策划,现在回想起来,那只是一种思路,真正使康师傅走向成功的还是魏氏兄弟自己。“兵法”的价值不在于拥有,而在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