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黄河和长江对中国有哪些用处呢
黄河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6000多年前就孕育了‘半坡文化’。5000多年 华夏族 就是在黄河领域的中原地区形成、繁衍。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维系炎黄子孙的血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的象征。
这就是我们被称为 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的原因。
长江,全长6380公里注 是中国也是亚洲第一和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古称“江”、“大江”。
和半坡文化几乎同时期 长江流域也孕育了河姆渡文化。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之前,几乎所有的出土证据都表明,中华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诞生于黄河流域。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一个依据,那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仅仅局限于黄河流域一个地方,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中华民族的摇篮虽在黄河流域,但据史载,周武王灭殷后,领域南达长江流域,此后黄河、长江两流域便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心。沿江有不少名城,如重庆、宜昌、武昌、南京、上海等。上海更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两岸有许多名胜古迹,是了解中国历史的珍贵资料,还有不少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㈡ 长江在我国农业方面有哪些贡献
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界淮阳山,南接江南丘陵。地势低平,地面高度大部在50公尺以下。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和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其中长江三角洲地面高度已在10公尺以下。平原上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着名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高邮湖、巢湖、洪泽湖等大淡水湖都分布在这一狭长地带。向有“水乡泽国”之称,盛产鱼、虾、蟹、菱、莲、苇。气候温和,无霜期240∼280天,江南可种植双季稻,粮、棉、水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平原经济发达,有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和苏州、无锡、常州、南通、芜湖、南昌、长沙等中等城市。
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界淮阳丘陵和黄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闽丘陵。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面积约20多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
气候大部分属北亚热带,小部分属中亚热带北缘。年均温14~18℃,最冷月均温0~5.5℃,绝对最低气温-10~-20℃,最热月均温27~28℃,无霜期210~270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 ,年降水量 1000~1400 毫米 ,集中于春、夏两季。地带性土壤仅见于低丘缓冈,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上海62.1%,江苏45.6% ),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 、黄麻等。
河汊纵横交错 ,湖荡星罗棋布 ,湖泊面积2万平方千米 ,相当于平原面积 10% 。两湖平原上 ,较大的湖泊有1300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万多个,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占两湖平原面积的20%以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 。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大淡水湖,与长江相通,具有调节水量,削减洪峰的天然水库作用,产鱼 、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暨豚等世界珍品,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汉市、南昌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芜湖市、长沙市等城市。
主要工业有钢铁、机械、电力、纺织和化学等,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平原居中国南北和东西交通网的枢纽地带,水陆交通都很发达。长江贯穿中部,成为一条东西向的水运大动脉 ,加上其无数支流,构成一庞大水道网。
长江中下游平原在长江三峡以东,淮阳山地和黄淮平原以南,江南丘陵及闽浙丘陵以北,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跨鄂,湘,皖,苏,浙六省和上海市,是我国三大平原之一.它包括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中平原,长江三角洲等四部分.中游平原地区比较宽广;下游地区的平原多沿江伸展,形状狭长.这里地势平,河道弯曲,湖泊密布,向有"水乡泽国"之称.是我国主要农业区.平原上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是我国着名的五大淡水湖.
[编辑本段]组成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位于湖北宜昌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系由两湖平原(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总称)、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1)两湖平原包括湖南的北部和湖北的南部。远古时代这里曾是个烟波浩渺的云梦泽,后来被长江及其支流冲刷下来的泥沙所填平。它的面积有5万平方公里,分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两部分。平原上水网密布,向称“鱼米之乡”。
(2)鄱阳湖平原位于江西北部至安徽西南边缘,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地势低平,海拔在50米以下。
(3)皖中平原位于安徽中部的长江沿岸,以及巢湖附近,面积较小。
(4)长江三角洲位于镇江以东,运河以南,杭州湾以北,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由长江和钱塘江冲积而成,这里的海拔只有10米左右。三角洲上,河网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素称“水乡泽国”。这里盛产稻米、鱼虾,粮食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曾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巫山以东的长江及其支流的两岸,被周围低山丘陵(见江南丘陵)交错分割成四部分:两湖平原、鄱阳平原、皖中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面积30万平方公里,海拔在50米以下。长江三角洲在江苏镇江以东,杭州湾以北,通杨运河以南,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海拔多在10以下,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两湖平原以荆江为界,其北称江汉平原,其南为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主要由长江和汉江冲积而成,自公元1300年前后荆江北堤分流入江汉平原的穴口完全堵塞后,汉江所带泥沙对江汉平原的发育起主要作用,其三角洲即成为江汉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江三角洲地势亦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湖泊成群挤集于东南前缘。洞庭湖平原主要则由通过荆江南岸太平、藕池、松滋、调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下的长江泥沙冲积而成。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大部海拔50米以下,地势北高南低,水网密布,土壤肥沃。 鄱阳湖平原除边缘红土岗丘外,中部的泛滥平原主要是由赣、抚、信、鄱、修等河流冲淤而成,其中又以赣江为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地势低平,大部海拔50米以下,水网稠密,地表覆盖为红土及河流冲积物。苏皖沿江平原主要指湖口以下到镇江之间沿长江两岸分布的狭长的冲积平原,其中包括芜湖平原和巢湖平原。平原宽窄相间,江流时束时放,流速平缓;自大通以下,每受江潮顶托,流速更缓,泥沙沉积加强,尤当河道越过岩丘逼岸的矶头后,江流分汊,汊河间出现沙洲。沿江两岸湖泊众多。
自镇江以下的河口段发育了长江三角洲。三角洲以北即为里下河平原。平原为周高中低的碟形洼地。洼地北缘为黄河故道;南缘为三角洲长江北岸部分;西缘是洪泽湖和运西大堤;东缘则是苏北滨海平原。
[编辑本段]地貌
两湖平原以为界,其北称江汉平原,其南为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主要由长江和冲积而成,自公元1300年前后荆江北堤分流入江汉平原的穴口完全堵塞后,汉江所带泥沙对江汉平原的发育起主要作用,其三角洲即成为江汉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江三角洲地势亦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湖泊成群挤集于东南前缘。洞庭湖平原主要则由通过荆江南岸太平、藕池、松滋、调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下的长江泥沙冲积而成。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大部海拔50米以下,地势北高南低,水网密布,土壤肥沃。
鄱阳湖平原除边缘红土岗丘外,中部的泛滥平原主要是由赣、抚、信、鄱、修等河流冲淤而成,其中又以为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地势低平,大部海拔50米以下,水网稠密,地表覆盖为红土及河流冲积物。
苏皖沿江平原主要指湖口以下到镇江之间沿长江两岸分布的狭长的冲积平原,其中包括芜湖平原和巢湖平原。平原宽窄相间,江流时束时放,流速平缓;自大通以下,每受江潮顶托,流速更缓,泥沙沉积加强,尤当河道越过岩丘逼岸的矶头后,江流分汊,汊河间出现沙洲。沿江两岸湖泊众多,按其成因有构造湖,也有河迹湖。
自镇江以下的河口段发育了长江三角洲。三角洲以北即为里下河平原。平原为周高中低的碟形洼地。洼地北缘为黄河故道;南缘为三角洲长江北岸部分;西缘是和运西大堤;东缘则是苏北滨海平原。
[编辑本段]地形
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由长江及其支流所夹带的泥沙冲积而成,总面积约20多万平方公里,绝大部分的高度都在海拔50米以下,境内港汊纵横,湖泊密布,向有“水乡泽国”之称。大约距今二三千万年以前,长江自镇江以下的河口还像一个喇叭形的三角港湾,水面辽阔,潮汐很强。在潮水的顶托下,长江带来的泥沙大部分被沉积下来,首先在南北两岸各堆积成一条庞大的沙堤。
北岸的一条大致从扬州附近向东延伸直达南通附近。这条沙堤以北主要是古代淮河和黄河所输出的泥沙冲积而成的里下河平原。长江南岸的一条沙堤大致从江阴附近向东南延伸,直到金山的漕泾附近,并同杭州湾北岸的一道沙堤相连接,构成一个包围圈,把三角形港湾围成一个基本上与外海隔开、但还有一些缺口与海洋相通的潟湖,这就是古太湖。后来由于顺着沙堤缺口倒灌的潮水和古太湖上游河流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陆地不断扩大,古太湖日益缩小、分化成目前的淀山湖、阳澄湖等许多小湖。与此同时,长江的泥沙又在沿海一带继续堆积形成新三角洲。
如今在上海市区西部,北起嘉定的外冈,经上海县的马桥至金山的漕泾一带,还可以见到一条断续的古贝壳沙带,这就是五六千年以前的古海岸线。这条线以东的土地就是5000年以来由泥沙淤积而成的新三角洲的一部分。如今,上海市东部的南汇嘴以及崇明岛的东端土地还在不断增长之中。
长江中下游平原年均温14~18℃;1月均温0~5.5℃;7月均温27~28℃,绝对最高温可达38℃以上。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季节分配较均,但有“伏旱”。无霜期210~270天,10℃以上活动积温达4500~5000℃。作物可一年二熟,长江以南可发展双季水稻连作的三熟制。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亦为中国水资源最丰富地区。长江天然水系及纵横交错的人工河渠使本区成为全国河网密度最大地区。本区是中国淡水湖群分布最集中地区,着名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及巢湖等。湖沼地区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是中国水生植物分布最广、产量最丰地区;淡水水生动物也属全国之冠,除有静水性的、鳊、鲴、、鲢、 鲤、鲫、 青、草、外,还有多种河口洄游性鱼类,主要有鲚、鲥、香鱼、银鱼(有大银鱼、短吻银鱼、细银鱼、尖头银鱼等多种)、鳗鲡、花鲈和松花鲈(又名四鳃鲈)。至于中华鲟、扬子鳄、白暨豚等更属世界珍品。
[编辑本段]中药资源分布
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由低山丘陵、盆谷、湖泊洼地和沿海滩涂等地貌类型组成,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长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等。平原上湖泊众多,江湖串连。广阔的冲积平原和盆地土壤深厚、肥沃,为家养和野生药用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从气候状况来讲,江南、江北有一定差异:冬季江南比江北温度略高,江南具明显的亚热带特色,而江北则呈现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特点。
(1)常用药材种类
本区内分布有一些重要的和常用的药材种类,可供应全国并出口。其中产量大而质量好的野生草本种类有土茯苓、益母草、明党参、葛根、虎杖、夏枯草、白花前胡、乌药、野菊花、地榆、茵陈、淡竹叶、何首乌、女贞子、南沙参、百部、瓜蒌、桔梗、丹参、牛蒡子、淫羊藿、白前、白花蛇舌草、玉竹、夏天无、太子参、鸡血藤、白药子、猫爪草、北柴胡,南柴胡、马兜铃、射干、艾叶、积雪草等;乔木类有樟树、女贞、冬青、枸骨、枫香、梧桐、合欢、乌梅、南酸枣等;灌木类有覆盆子、檵木、金樱子、木芙蓉、棕榈、山胡椒、冻绿、野山楂等;栽培药材有杜仲、厚朴、山茱萸、半夏、板蓝根,红花、补骨脂、桔梗等。
(2)水生药用植物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中国东部平原区,也是中国湖泊密度最大的地区。中国着名的五大淡水湖一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都分布在这里。这一地区濒临海洋,地处东南亚季风带,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湖区水生植被面积大、种类多。水生药用植物在湖泊内,从沿岸浅水向中心深水方向呈有规律的环状分布,依次为挺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挺水型水生植物指根扎生于水底淤泥,植物体上部或叶挺生于水面的种类,多分布于内湖浅水、浅溏、沟汊及水田中,主要药用种类有芦苇、水烛、东方香蒲、莲、菰、慈菇、泽泻、黑三棱、菖蒲、石菖蒲、水葱、雨久花、鸭舌草和中华水韭等、浮水型指植物体悬浮于水上或仅叶片浮生于水面的种类,多分布于湖缘、池塘、沟汊等静水水域,主要药用种类有芡实、菱、野菱、莕菜、浮萍、紫萍、满江红、四叶萍、凤眼莲、空心莲子草、莼菜、睡莲、萍蓬草、水蕨、水龙等、沉水型扎根于水底淤泥中或沉于水中的植物,多分布于水深4米以的暖流静水水域中,主要药用种类有眼子菜、菹菜、竹叶眼子菜、金鱼藻、黑藻、水车前及苦草等、在平原的沟溪长期积水处或土壤潮湿的沼泽地,还分布有水生药用种类灯心草、谷精草、矮慈菇、牛毛毡、节节菜、圆叶节节菜、水苋菜、丁香蓼、水芹、半枝莲、水苏、薄荷、鳢肠、蔓荆子、水蜈蚣、鱼腥草、三白草、毛莨,半边莲、猫爪草和白前等。湖区重要的栽培药材有芡实、泽泻以及食药兼用的荸荠、菱、莲、蕹菜等。
(3)动物性药材
本区的动物性药材有珍珠、珍珠母、蟾酥、地龙、刺猬皮、土鳖虫、鳖甲、龟甲、僵蚕、蝉蜕、水蛭、鸡内金,蜈蚣、牡蛎、青娘虫、虻虫、蛴螬虫、蜣螂虫、蝼蛄和守宫(壁虎)等;山区有蕲蛇、乌梢蛇、白花蛇,穿山甲、水獭、豹、猴、鹿、熊及灵猫等动物。
(4)矿物性药材
矿物药种类不多,主要有萤石、磁石、滑石、紫石英、秋石,无名异、赤石脂、青礞石、代赫石、寒水石,自然铜、阳起石、云母、赤石脂、禹粮石,琥珀、鹅管石和石膏等。
[编辑本段]水环境现状
(1)长江三角洲的水环境特征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范围介于北纬28°45′~33°25′,东经118°20′一123°25′,行政区域包括上海、南京、杭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及舟山市共15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土地总面积为9.96万km^2,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全区总人口约为7 404.71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05%。长江三角洲东濒海洋,地势低平坦荡,河网如织,湖泊众多,其水系包括长江河口水系、太湖水系、运河水系、钱塘江水系和甬江水系,构成特有的水乡泽国的三角洲水系。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湖泊是太湖,它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环湖出入的河道220余条,其中人湖70余条,出湖150多条,湖水蓄量达46.7亿m^3。
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渠交叉,河道相连,水系发达。由于平原地区水位落差小,流速不大,受水利工程的高度控制和闸门启闭及引排水的影响,水流流向不定。河湖除承受当地地表水径流外,还承受上游15个省区面积约200万km^2范围的来水。大水年份,长江三角洲就是上游各水系的洪水走廊,由于面临海洋,易遭台风暴雨及风暴潮袭击,常出现外洪、内涝或外洪内涝同时并发的水灾;枯水年份,上游来水少,往往造成严重干旱并加剧河湖水质恶化。另外,部分河流含沙量大,河道淤塞,河床坡降变缓,水库泥沙淤积使泥沙吸附污染物,加重了水环境的污染,增加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难度。
(2)长江三角洲的水污染现状
长江三角洲是闻名遐迩的水乡,水资源是一大优势,本来不应该缺水,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水、土、大气等方面的环境质量普遍比20年前下降了许多。太湖流域是长江三角洲的心腹之地,是该区域的“心脏”。太湖水质在20世纪60年代为I~Ⅱ类,70年代为Ⅱ类,80年代初为Ⅱ一Ⅲ类,80年代末全面进入Ⅲ类,局部为Ⅳ~V类,90年代中期平均为Ⅳ类,1/3湖区水质为V类或劣V类,蓝藻、水花生频发,湖泊富营养化严重,饮用水安全难以保障
㈢ 长江对人类的贡献有哪些
长江源远流长,孕育了华夏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和黄河一起并称为“母亲河”。
长江流域为人类居住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在安徽省江北发现直立人化石,数处包含人类遗迹的遗址,尤其是在太湖周围,也已被发现。虽然中国政治史多以华北和黄河流域为中心,长江地区却以其农业潜力而对历代王朝始终具有重大经济意义。
长江流域是中国巨大的粮仓,产粮几乎占全国的一半,其中水稻达总量的70%。此外,还种植其它许多作物,有棉花、小麦、大麦、玉蜀黍、豆等等。
长江是中国主要的运输河流,客货运输密集。长江是海路的延续,将内陆和沿海的港口与其他主要城市连成一个运输网,其中南京、武汉与重庆具主要作用。长江通过大运河与可通航的黄河及渭水相通,大运河还与杭州及天津的海港联系在一起。
长江流域综合利用任务广泛而复杂,涉及国民经济各有关部门及流域内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1990年国务院批准同意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
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的任务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治涝、水力发电、灌溉、航运、水土保持、中下游干流河道整治、南水北调、水产、下流沿江城镇布局、城市供水、水源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旅游等,并指出流域规划工作要坚持“统一规划,全面发展。
适当分工,分期进行”的基本原则,正确地解决远景与“近期”,干流与支流,上中下游,大中小型,防洪、发电、灌溉与航运,水电与火电,发电与用电,整体与局部以及水土和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㈣ 长江黄河对中国有什么作用
该流域是中国巨大的粮仓,产粮几乎占全国的一半,其中水稻达总量的70%。此外,还种植其它许多作物,有棉花、小麦、大麦、玉蜀黍、豆等等。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和成都等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城市长江在四川省宜宾市和湖北省宜昌市之间为上游,水急滩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间为中游,曲流发达,多湖泊(鄱阳湖最大,洞庭湖次之);湖口以下为下游,江宽,江口有水流堆积而成的崇明岛。长江水量和水利资源丰富,盛水期,万吨轮可通武汉,小轮可上溯宜宾。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沿江重要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和上海。 都在长江流域。长江可供开发的水能总量达2亿千瓦,是中国水能最富有的河流。主要水能资源集中在我国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交界处,因为此处地势陡然下降,起伏较大,导致此处水流湍急。长江干流通航里程达2800多公里,素有三峡大坝“黄金水道”之称。
㈤ 长江对中华的贡献
自古以来,河流是文明的发源地,长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城市主要区位因素
长江也有航运价值,便利了交通
长江水灌溉了许多的田地。解决旱的问题。
㈥ 江浙沪对中国有什么贡献
雾霭主要原因:第一,污染物排放量大。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这些污染源排放量大,造成污染。第二,扩散条件不利.第三,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贡献叠加.
㈦ 写出10条 长江对中国做出的贡献,每一条要详细
1.长江水量和水利资源丰富,盛水期,万吨轮可通武汉,
小轮可上溯宜昌。
2.长江可供开发的水能总量达二亿千瓦,是中国水能最富
有的河流。长江干流通航里程达二千八百多公里,素有
“黄金水道”之称。
3.两岸有许多名胜古迹,是了解中国历史的珍贵资料,还
有不少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4.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于春、夏两季。地带性土壤仅见于低丘缓冈,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上海62.1%,江苏45.6%),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黄麻等。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湖泊面积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平原面积10%。两湖平原上,较大的湖泊有1300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万多个,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占两湖平原面积的20%以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
5.产鱼、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
鱀豚等世界珍品,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
乡.
6.上游多流经高山峡谷,坡陡流急,落差5360米。干支流
水能资源蕴藏量共约2.68亿千瓦,其中可能开发1.97亿千
瓦,年发电量约1万亿千瓦时。
7.旅游业中长江三峡是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
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
谷的总称。
8。在这壮丽的山川之中,曾经闪耀着大溪文化的异彩,
诞生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才女昭君。三国时代,
这里曾是吴蜀相争的战场。唐宋以来,李白、杜甫、白居
易、刘禹锡、范成大、苏轼、陆游等许多诗圣文豪,在这
里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诗章。
我只能写出这些了。
㈧ 长江黄河对中国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关他们简介是什么
长江: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97km,居世界第三位。
黄河: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长江的水量:
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961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为黄河的20倍。在世界仅次于赤道雨林地带的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扎伊尔河),居第三位。
与长江流域所处纬度带相似的南美洲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积虽然都超过长江,水量却远比长江少,前者约为长江的70%,后者约为长江的60%。
黄河的流域气候:
一、光照充足,太阳辐射较强。
二、季节差别大、温差悬殊。
三、降水集中,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
四、湿度小、蒸发大。
五、冰雹多,沙暴、扬沙多。
六、无霜期短。
㈨ 江河对于人类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我国着名的大江、大河有哪些
中国着名的大江大河有
1、长江
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大河。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和辽宁4个省区,在辽宁盘山县注入渤海。长1,430公里。辽河上游分东、西两支。东辽河源于吉林省辽源市哈达岭附近。水从山洞中流出,经东部山地丘陵在三江口入辽宁省,长383公里。
辽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最大河流,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被称为辽宁人民的“母亲河”。 辽河有二源。东源称东辽河,出吉林省东南部吉林哈达岭西北麓,北流经辽源市,穿行二龙山水库,在辽宁省昌图县福德店与西源汇合,西源称西辽河。辽河流域总面积21.9万平方公里,河长1390公里。
拓展资料:
珠江是中国南方最大河系,是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流,按年流量为中国第二大河流。全长2400公里,为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的总称。珠江有八大入海口,从东向西为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西边注入的有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此外,珠三角也有数量众多的中小河流汇入珠江口。
珠江是中国南方最大河系,是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流,按年流量为中国第二大河流。全长2400公里,为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的总称。珠江有八大入海口,从东向西为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西边注入的有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此外,珠三角也有数量众多的中小河流汇入珠江口。
据《2014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4年,由珠江八大口门径流携带入海的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氨氮、总磷、重金属和砷等主要污染物的总量为176.60万吨。其中,化学需氧量116.28万吨,约占总量的65.83%;硝酸盐氮(以氮计)51.41万吨,约占总量的29.1%。
参考链接:珠江_南方网
㈩ 长江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便利的航运。
长江是中国主要的运输河流,客货运输密集。长江是海路的延续,将内陆和沿海的港口与其他主要城市连成一个运输网,其中南京、武汉与重庆具主要作用。长江通过大运河与可通航的黄河及渭水相通,大运河还与杭州及天津的海港联系在一起。
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加之长江沿线的航道不断得到整治,进入21世纪,长江航运迅猛发展。2005年,长江干线货运量达7.95亿吨,超过欧洲的莱茵河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上运量最大、航运最繁忙的通航河流。2006年,长江干线货运量增至9.9亿吨,2007年一举突破10亿吨大关,达到11.23亿吨,是密西西比河货运量的2倍和莱茵河货运量的3倍。
丰富的水能用于发电。
长江的能源生产资源极大,但并未得到大规模的开发。电力总蕴藏量估计超过2亿千瓦,约占中国所有江河能源总蕴藏量的2.25/5。瞿塘峡、巫峡与西陵峡附近电力蕴藏的量特别巨大,约相当于长江总蕴藏量的1/5。长江的许多具有巨大落差和水量的支流——例如雅砻江、岷江和嘉陵江——与作为洞庭湖和鄱阳湖支流的其他的河流,也拥有产生大量水力发电能源的蕴藏量。可以预期,经由开发长江流域水力发电蕴藏量而防止毁灭性洪水、开发农业新领域与改善农业条件。
庞大的渔业资源。
长江及其支流和包括洞庭湖、鄱阳湖及太湖这些大湖在内的湖泊鱼类丰富。渔业得到广泛发展,为这一地区许多人口的主要生计。在中国的河流中可找到多达500种鱼类,其中多数栖息在长江及其支流。约30种河流动物具有经济意义,特别是鲤、欧鳊、鲈、马蛤(一种大穴居蛤)和七鳃鳗;最有经济价值的是白、黑阿穆尔鱼,比目鱼及斑点比目鱼。鲟也很重要;峡谷是良好的产卵区。再往下游,可发现大量鱼子,它们被收集并分散到全国各地供人工养殖。
良好的灌溉资源。
长江以及其支流,加上沿江的湖泊、水泽,带来了巨大的灌溉资源。长江流域是中国巨大的粮仓,产粮几乎占全国的一半,其中水稻达总量的70%。此外,还种植其它许多作物,有棉花、小麦、大麦、玉蜀黍、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