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1949年 开国大典在京举行 新中国成立
·1950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抗美援朝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河北省政府公审刘青山、张子善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1954年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54宪法”颁布
·1955年 海陆空三军大授衔 十大元帅、十大将军
·1956年 “解放”牌第一批国产汽车试制成功
·1957年 马寅初在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新人口论》
·1958年 大跃进、全民炼钢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 大庆油田被发现
·1960年 苏联单方面召回全部在华专家
·1961年 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从善战犯获特赦
·1962年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1963年 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 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成立
·1966年 文化大革命爆发
·1967年 八个样板戏风行中国
·1968年 各地开始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1969年 中苏爆发珍宝岛武装冲突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
·1971年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年 尼克松访华 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1973年 文革“白卷英雄”张铁生被推到“台前”
·1974年 秦始皇兵马俑被发现并开始发掘
·1975年 中国农林科学院鉴定并推广杂交水稻
·1976年 粉碎四人帮 十年文革结束
·1977年 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 对越自卫反击战
·1980年 最高法院公审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
·1981年 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
·1982年 计划生育定位基本国策
·1983年 中央台首届春节晚会举办
·1984年 新中国代表团参加洛杉矶奥运会
·1985年 邓小平宣布我国政府裁军100万
·1986年 863高科技发展计划开始实施
·1987年 大兴安岭特大火灾
·1988年 价格闯关
·1989年 团中央、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
·1990年 上海证交所成立
·1991年 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1992年 邓小平南巡并发表重要讲话
·1993年 “汪辜会谈”
·1994年 全国足球甲级(A组)联赛开始
·1995年 双休日改变生活
·1996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进行陆海空联合演习
·1997年 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8年 长江、松花江嫩江全流域大洪水 全国抗洪救灾
·1999年 全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
·2000年 成克杰、胡长清、厦门远华贪腐事件被处理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2年 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
·2003年 众志成城 抗击非典
·2004年 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 保护私产入宪
·2005年 神舟六号载人飞行圆满成功
·2006年 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2007年 十届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物权法》
·2008年 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
㈡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事件有哪些
我给你列个年代表吧,自己列的,我只挑重要的什么会议之类的我就不列了
1949新中国成立
1950朝鲜战争爆发,土地改革完成
1956 1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提前超额完成第一个5年计划
1958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的发展道路进入歧途
1959~1961 三年自然灾害,饿死数千万人、
1966文化大革命
1976文革结束
1977关于真理标准的探讨
1978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邓小平为第二代领导核心
1979文革平反
1982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
1987十三大.提出具体路线
1992南方谈话,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7香港回归
1999澳门回归
2001三个代表提出
然后是科学发展观了
手打辛苦,给分吧,谢谢,如满意,请采纳
㈢ 清王朝覆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中国经历了哪些大事件
有张勋复辟、护法运动、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
1、张勋复辟
丁巳复辟,又称张勋复辟、溥仪复辟,是民国六年(1917年,丁巳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于6月14日进北京。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拥戴已退位的清末代皇帝溥仪复辟。
6月30日,张勋在清宫召开“御前会议”,于7月1日撵走黎元洪,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改称此年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改挂龙旗,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康有为被封为“弼德院”副院长。张勋复辟是指由张勋一手策划,于1917年(民国六年)7月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的政变,前后历时共十二天。因发生在丁巳年,亦称丁巳复辟。
复辟消息传出后,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组成讨逆军,防守的“辫军”一触即溃,张勋在德国人保护下逃入荷兰使馆,复辟仅仅上演了12天。
2、护法运动
护法运动是指1917年7月到1918年5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
又称护法战争。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倒北洋军阀专政的虚假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
3、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4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注意这里的“封建”一词是泛化的封建观),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4、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
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九·一八事变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5、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
提出抗日救国八项政治主张,逼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㈣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
1、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
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
大泽乡起义因为陈胜得势后骄傲,加上秦将章邯率秦军镇压而失利。
2、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最终,楚汉之争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3、王莽篡政
公元6年,王莽改年号为居摄元年。三月,王莽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号称“孺子婴”,以效仿周公摄政旧事,为代汉做准备。
此后数年间,关于王莽代汉称帝的符命图谶频繁出现。公元8年(居摄三年),梓潼人哀章制作铜匮,内藏《天帝行玺金匮图》与《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伪托汉高祖遗命,令王莽称帝。
于是王莽便到高帝祠庙接受铜匮,然后戴上王冠觐见太皇太后,坐在未央宫前殿,即天子位,定国号为“新”。至此,西汉灭亡,王莽达到了他的托古改制、篡汉自立的政治野心。
4、西晋八国之乱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
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
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5、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后北方被前秦统一,中国呈现出前南北朝特征。
㈤ 新中国成立后有哪些叛逃事件
飞行事故还是叛逃?
1990年8月25日下午,我正在军区空军政治部值班室(徐秉君,时任秘书)值班,突然接到指挥所的一个电话通报,说黑龙江某航空兵团飞行一大队的一架歼-6飞机,在中午12时左右起飞后不久失踪,飞行员是该大队的王宝玉,经空中搜寻未发现任何踪迹,无论是飞机还是飞行员都下落不明。
当时我估计最大的可能是发生了飞行事故。因为如果是驾机叛逃,周边环境并不具备条件。朝鲜是友好国家,韩国当时正在酝酿与我国建交,如果直飞台湾这种轻型歼击机的油料根本就不够,最后一个方向就是北面的苏联。可是,自1989年5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华之后,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苏方正想借机恢复同我国的友好关系。一个普通的飞行员,怎么能同一个国家的利益相提并论呢?
然而,当天晚上,苏联塔斯社播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一架中国军用飞机于当天中午12时45分,在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崴)附近的克涅维契军用机场降落,飞行员要求到美国政治避难。我们这才确认王宝玉驾机叛逃已成事实。
降落前未被苏军发现
原来,王宝玉因多年升迁无望,加之与妻子产生矛盾,遂将精力转向研习西方哲学,开始向往西方的“民主、自由”。1990年8月25日中午12时09分,他驾歼-6飞机正常起飞进行训练,科目是低空特技。到达预定空域后,他便右转弯,以100米左右高度超低空飞行,不久就飞过边境。他原本计划直飞苏联鸟格洛沃耶机场,但到达机场上空后发现,这个机场正在维修不能着陆,便又改飞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的克涅维契军用机场。
由于超低空飞行耗油量大,到达机场上空时油料也快耗尽,好在这个机场是个轰炸机机场,跑道既长又宽,他便直接对准跑道强行着陆。12时45分,飞机降落在克涅维契军用机场。当他将飞机滑出跑道,再转到一个停机坪停稳后,仍没有引起苏军的注意。
过了10多分钟,王宝玉看到一名苏联士兵走了过来,便向他招手示意,这才引起苏军的注意。那名士兵旋即离去,可能是向他的上级报告去了。不一会儿一辆汽车开了过来,从车上下来一名军官和几名士兵,当他们确认这的确是一架中国飞机时,不由得大吃一惊,那种惊异的眼神分明是在问:“这架中国飞机怎么会飞到这里呢?”随即,他们架好梯子,帮助王宝玉下了飞机。当苏联军官找来翻译,得知王宝玉的意图后,感到事情重大,立即向上级报告。
苏联因此撤换将领
事件发生后,人们不由得联想到1987年5月28日,发生在苏联莫斯科的“红场飞机事件”。那天傍晚,一位年仅19岁的德国青年马蒂亚斯·鲁斯特,驾驶一架单引擎“塞斯纳”172运动飞机,穿越当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严密的苏联防空体系,嘲弄般地降落在莫斯科红场,令苏联当局感到震惊、尴尬和恼怒。不过,这次事件在苏联当局引起的震动和影响,远远超过了鲁斯特莫斯科“红场飞机事件”。因为,当年鲁斯特驾机飞入苏联领空时,苏联防空军还是在第一时间发现了目标并做出反应。而这次却大不相同,严重性在于中国的一架军用战斗机飞入领空,并轻而易举地降落在他们的军用机场,而苏联的防空系统竟然没有作出任何反应。与此同时,还从反向证明了中国空军飞行员高超的飞行技术和过硬的训练水平。这一事件足以说明,苏联“防空体系存在的漏洞”不仅没有堵上,而且“漏洞”还“很大”。为此,苏联当局又撤换了苏军的一批高级将领和与之有直接责任的军官。
引渡回国与审判
王宝玉驾机叛逃事件发生后,中苏两国马上启动了外交程序,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与苏联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分别赶赴哈尔滨,就“8·25”事件进行紧急磋商。双方经谈判交涉,很快达成引渡协议。根据协议,中方安排一架图154专机直飞苏联克涅维契军用机场引渡王宝玉,同时将其驾驶叛逃的那架歼-6飞机空转回国。
然而,在具体细节上还是遇到了麻烦。苏方认为,王宝玉已经提出政治避难问题,因此中方不能在苏联领土对其实施逮捕。最后,双方商定,正式移交以中方图154专机舱门为界,舱门以外的各项事务由苏方负责,舱门以内的事务则与苏方无关。
为了保证顺利引渡移交,苏方对王宝玉讲,苏联军方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如何处理他提出的到美国政治避难的要求。为了保证安全,决定给他换一个地方等候消息。由于保密的原因,需要在转移途中给他蒙上眼睛,希望他能谅解。王宝玉欣然同意。
可是,计划空转的歼-6飞机由于王宝玉是强行着陆,因而造成轻微损伤需要修复,虽然苏方利用机场的现有条件积极给予了保障,但歼-6飞机仍未能修复。后来担负空转任务的一位副团长硬是凭着自己过硬的技术和顽强的意志,将飞机安全地空转回了祖国。
王宝玉被引渡回国后,立即被开除党籍、军籍。后被空军军事法院以背叛祖国罪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不久,空军通过这起事件,制定和完善了各项措施,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了这类问题的发生。因此,这次事件便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后一次驾机叛逃事件。
㈥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对外侵略战争
秦朝:蒙恬30W大军北击匈奴,拿下河套地区。
尉屠睢发兵卒五十万南征。
汉朝:[西汉]:
三大败仗:1,高祖时白登山之围,先锋骑兵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达七天七夜,靠计谋脱困。2,吕后时征讨南越赵佗之战,两万汉军在东南山地中几乎全军覆没,吕后本人也气病,不久后去世。从此南越得以割据东南地区达三十年。3,汉武帝时征讨匈奴的燕然山战役,汉军原本节节胜利,谁知汉武帝在后方办了前线统帅李广利的罪,导致李广利孤注一掷,带领汉军蹈入死地,后只身投敌,此战后汉武帝停止了北追匈奴的步伐,停止了对外用兵,匈奴得以在漠西地带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
三大胜仗:1,汉武帝时的漠北大会战,卫青霍去病率十万铁骑与匈奴会战,消灭匈奴骑兵十万多人,几乎是匈奴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由漠北迁徙到漠西,再无力与中国对抗。而鲜卑族却西迁蒙古草原,填补了匈奴留下的空白。
2,汉武帝征南越之战,此战先败后胜,先是终军的两千汉军被全歼,使汉武帝下定了扫平南越的决心,程不识的两万大军经浴血奋战,终于平定南越,从此,东南沿海尽为中华版图。 3,陈汤灭匈奴之战,此战杀死了匈奴单于,使匈奴归附于汉朝,匈奴对汉朝的侵扰彻底解决,汉武帝若在天有灵,也可含笑九泉了。
[东汉]:
三大败仗:1,光武帝时湖南五溪族反叛,汉朝四次讨伐均告失败,老将马援也染病身亡,五溪的侵扰从此困扰东汉二十多年。
2,明帝时羌族反叛河西,作乱达六年,东汉损兵折将难以平服。此战延缓了东汉反击匈奴的步伐,中国的势力被阻止在玉门关外几十年。
3,章帝时南越叛乱战,叛乱四年之久,汉朝军队死伤无数。不过最终还是平定,算是惨胜里有大败。
三大胜仗:1,和帝时燕然山战役,大将军窦宪消灭俘虏匈奴近二十万人,北匈奴遭受沉重打击,不得不退到葱岭地带。
2,和帝时金微山之战,消灭匈奴近万人,匈奴单于只身西逃,此战宣告了北匈奴的最终灭亡。也使得匈奴残部西迁欧洲。
3,马援平定交趾之战,印度支那领土尽为中华版图,马援被越南人敬奉为“木头公”,直到今天许多越南人依然将其敬奉为神,每日朝拜供奉。
.隋朝:三次征讨高丽战役,几乎是全军覆没。
唐朝:
唐武德三年(620年)九月至显庆二年(657年) 唐与突厥战争
唐武德三年(620年)九月 突厥攻唐凉州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三月 唐击突厥石州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四月 唐击突厥雁门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五月 唐李叔良击突厥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八月至九月 突厥攻唐代州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九月 唐杨师道击突厥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三月 突厥与高开道、苑君璋合兵攻打雁门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四月 突厥攻唐新城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五月 唐击突厥忻州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至贞观九年(635年)五月 唐与吐谷浑的战争
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 唐李长卿击吐谷浑之战
武德五年(622年)八月 吐谷浑攻唐岷州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八月至九月 唐击突厥汾州、三观山之战
唐武德六年(623年)六月 突厥攻扰唐边之战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 唐与吐蕃战争
唐武德六年(623年)六月 岷州之战
唐武德七年(624年)二月至五月 唐平蜀中僚人叛乱
唐武德七年(624年)六月 唐平泷、扶二州僚人叛乱
唐武德七年(624年)六至七月 唐蒋善合击吐谷浑之战
唐武德七年(624年)八月 五陇坂之战
唐武德八年(625年)四月 唐击睦伽陀所引突厥军凉州之战
唐武德八年(625年)六月 唐反击突厥的作战
唐武德八年(625年)七月 唐击睦伽陀且渠川之战
唐武德九年(626年)三月 唐平眉州山僚叛乱
唐武德九年(626年)三月 唐击突厥凉州之战
唐武德九年(626年)四月 唐与突厥硖石之战
唐武德九年(626年)七月 唐柴绍击突厥秦州之战
唐武德九年(626年)八月 泾阳之战
唐贞观二年(628年)正月 唐退吐谷浑岷州之战
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 唐击突厥河西之战
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 唐灭北突厥之战
唐贞观五年(631年)四月 唐平斛薛部叛乱
唐贞观五年(631年) 冯盎平僚人叛乱
唐贞观六年(632年)正月 唐平静州僚人叛乱
唐贞观六年(632年)三月 吐谷浑攻兰州之战
唐贞观七年(633年) 牛进达平僚人叛乱
唐贞观七年(633年)至八年 张士贵平僚人叛乱
唐贞观八年(634年)六月 唐段志玄击吐谷浑之战
唐贞观九年(635年) 唐击党项羌之战
唐贞观九年(635年)闰四月 唐击吐谷浑之战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 齐善行平僚人叛乱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八月 霸州山僚叛乱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八至九月 松州之战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 唐灭高昌之战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十二月 唐击薛延陀之战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 唐击西突厥伊州之战
唐贞观十八年(644年)九月 唐击焉耆之战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至高宗总章元年(668年) 唐与高丽战争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 唐太宗攻高丽之战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至二十年 唐灭薛延陀之战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唐攻龟兹之战
唐永微二年(651年)七月至三年 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反唐之战
唐显庆元年(656年)八月 唐程知节击西突厥之战
唐显庆二年(657年)闰正月 唐灭西突厥之战
唐显庆四年(659年) 乌海东岱之战
唐显庆五年(660年) 唐灭百济之战
唐显庆五年(660年)至光启年间(885—887年) 唐与契丹、奚等之战
唐龙朔元年(661年)至二年 平壤之战
唐龙朔二年(662年)三月 唐与铁勒天山之战
唐龙朔三年(663年)八月 唐倭白村江之战
唐乾封元年(666年)至总章元年(668年) 唐灭高丽之战
唐总章三年(咸亨元年,670年)四月至八月 唐与吐蕃大非川之战
唐咸亨元年(670年)至仪凤元年(676年) 唐与新罗战争
唐上元三年至仪凤二年(676年—677年) 吐蕃攻扰鄙、廓、河、芳、叠等州 唐仪凤三年(678年)正月至九月 唐与吐蕃青海之战
唐调露元年(679年) 裴行俭破西突厥之战
唐调露元年(6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 唐与突厥朔州、黑山之战
唐调露二年(永隆元年,680年) 唐击吐蕃河源之战
唐永隆二年(开耀元年,681年)五月 唐击吐善良非川之战
唐永隆二年(681年) 裴行俭攻伏念之战
唐永淳元年(682年) 唐与突厥云州之战
唐水淳元年(682年) 唐娄师德击吐蕃河源之战
唐永淳元年(682年)至永昌元年(689年) 骨笃禄攻唐之战
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九月 唐与突厥两井之战
唐永昌元年(689年)七月 唐与吐蕃寅识迦河之战
唐长寿元年(692年)十月 唐破吐蕃安西之战
唐延载元年(694年)二月 唐击吐蕃冷泉之战
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三月 唐与吐蕃素罗汗山之战
唐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至七月 黄麞谷之战
唐武后神功元年(697年)三月 东硖石谷之战
唐久视元年(700年)闰七月 唐破吐蕃凉州之战
唐长安二年(702年)十月 吐蕃攻茂州之战
唐景云三年(712年) 唐奚冷陉之战
唐开元二年(714年)七月 唐与契丹滦水谷之战
唐开元二年(714年)八月至十月 唐破吐蕃武街之战
唐开元四年(716年)二月 唐破吐蕃松州之战
唐开元十年(722年)九月 唐援小勃律击吐蕃之战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正月 唐破吐蕃青海之战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九月 吐蕃攻唐瓜州、长乐之战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十月 唐与吐蕃瓜州之战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七月 唐破吐蕃渴波谷之战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八月 唐破吐蕃祁连城之战
唐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 唐袭吐蕃大同军之战
唐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 唐与吐蕃石堡城之战
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六月至二十年三月 唐攻契丹之战
唐天宝六载(747年)七月 唐与吐蕃积石军之战
唐天宝六载(747年)七月 唐击小勃律之战
唐天宝七载(748年)十二月 唐与吐蕃青海之战
唐天宝八载(749年)六月 唐与吐蕃石堡城之战
唐天宝九载(750年) 唐破吐蕃树墩城之战
唐天宝九载(750年) 唐破石国之战
唐天宝年间至唐末(750—875年) 唐与南诏战争
唐天宝九载(750年) 南诏攻云南之战
唐天宝十载(751年)四月 唐与南诏泸水之战
唐天宝十载(751年)七月 唐与大食怛罗斯之战
唐天宝十载(751年)九月 唐与契丹土护真水之战
唐天宝十二载(753年)八月 唐收复九曲之战
唐天宝十二载(753年) 唐击大勃律之战
唐天宝十三载(754年)六月 唐与南诏太和城之战
唐至德元载(756年)九月 南诏攻剑南之战
唐至德元载(756年)至大历年间(766—779年) 吐蕃入侵河西陇右
唐广德元年(763年)八月至十月 吐蕃入侵长安
唐广德二年(764年)八月至十月 唐吐邠州之战
唐永泰元年(765年)九月至十月 奉天、灵台之战
唐大历八年(767年)九月 唐吐灵州之战
唐大历八年(773年)八月至十月 唐吐灵、宜、盐、百之战
唐大历十年(775年)九月 唐吐义宁之战
唐大历十三年(778年)正月 唐回阳曲、羊武谷之战
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十月 剑南、西川之战
唐贞元二年(786年)八月至十二月 唐吐汧城之战
唐贞元二年(786年)八月至十二月 吐蕃入侵陇州
唐贞元十年(794年) 南诏吐蕃神川之战
唐贞元十七年(801年)七月至十二月 维州之战
唐贞元十八年(802年)正月 唐破吐番维州之战
唐太和三年(829年)十一月 南诏入侵东西川之战
唐太和五年(831年)九月 牛李维州事件
唐会昌二年(842年)八月至会昌三年(843年)正月 唐破回鹘乌介可汗之战
唐大中五年(851年)至咸通七年(866年) 张义潮收复河西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至咸通四年(863年) 交趾之战
唐咸通十年(869年)十月至十一年(870年)二月 成都之战
唐朝前期和中期中国最为强势的一个时代,对外战争无数,基本上都是胜利的,但是对大食(也就是阿拉伯)对西域控制权的争夺战的失败,让大唐的扩张写下了休止符,同时的安史之乱更是让唐朝一蹶不振。
剩下来的,基本不是汉民族主导的拓展史。
明朝有在朝鲜和日本打了一仗,但是基本上和新中国的抗美援朝一个性质,就不提了。
㈦ 1917到1927中国所有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7月中 共二大召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5月)
1925年孙中山逝世
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28日李大钊就义
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国民革命失败
8月1日南昌起义
8月7日八七会议
9月三湾改编
9日湘赣边秋收起义
10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2月广州起义
㈧ 中国历史的转折性事件有哪些
黄帝打败炎帝,华夏族形成
夏启建立夏朝,家天下
平王东迁,春秋开始
郑庄公初霸,诸侯开始争霸
初税亩,土地私有化
齐桓公称霸,五霸时代开始
三家分晋,战国开始
商鞅变法,秦国开始崛起
长平之战,秦国确立绝对优势
秦始皇统一六国,帝国时代
陈胜吴广起义,人民斗争方式的创新
汉武帝罢黜百家,儒家统治地位确立
黄巾起义,汉王朝的终结
赤壁之战,三足鼎立
刘渊起兵,五胡十六国开始
淝水之战,北方进入五胡二阶段
450年南北之战,南北均势
隋朝灭陈,结束三百多年的分裂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石敬瑭称儿皇帝,出卖幽云十六州,辽确立对中原的军事及地理优势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结束藩镇乱相
元朝灭宋,结束近五百年分裂局面
红巾起义,元朝崩溃
土木之变,明朝转衰
吴三桂降清,汉服终结
鸦片战争,屈辱的开始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五四运动,新文化的胜利
中 共一大,中国 革 命的希望
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
四一二事变,大革命结束
张学良易帜,国民党形势统一全国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苏区斗争失败
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解放战争开始
三大战役胜利,解放军取得战略优势
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泛滥
粉碎四人帮,纠正极左错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㈨ 50年代的中国发生什么事件
1、1950年10月-1953年7月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2、1950年12月-1951年10月镇压反革命运动
镇压反革命运动简称镇反运动,是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清查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
3、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1959~196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部队平息西藏地方上层反动集团发动武装叛乱的作战。1956年底,中央人民政府考虑到西藏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明确宣布在6年内不进行民主改革,国家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是否改革还要征求西藏各阶层人士的意见。
4、1953年-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5、1953年-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