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简述中国歌剧发展的历史。
1、探索阶段:(1919--1944)的新歌剧,或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或是为了适应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斗争的需要。
前者,如:黎锦晖的儿童歌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在倡导科学、民主精神上,在艺术形式通俗化、民族化上,都做出了有益贡献。
后者,如: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向隅的《农村曲》、冼星海的《军民大生产吧》等,都在反映群众革命斗争的内容上、在借鉴西洋歌剧的经验上、在艺术形式民族化的问题上作出了宝贵的尝试。
2、奠基阶段:(1944----1955)是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新秧歌运动为起点的。那是,一大批秧歌剧,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为新歌剧的创作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此后,《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又获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进一步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歌》等相继问世。
3、深入探索阶段:(1956---)是遵循“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方针,进一步大胆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的。
(1)什么是中国民族歌剧扩展阅读
歌剧《白毛女》
《白毛女》是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也是由中国共产党指导创作完成的宣扬红色文化的第一部歌剧,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开山之作、代表之作,是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石,开创了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史上具划时代的意义。
《白毛女》由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帜作曲。
艺术特色
《白毛女》是创造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它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它以中国革命为题材,表现了中国农村复杂的斗争生活,反映了民族的风俗、习惯、性格、品德、心理、精神风貌等。
同时,它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借鉴了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在秧歌剧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为民族新歌剧的建设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在音乐上,《白毛女》采取了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和地方戏的曲调,加以改编和创作,又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处理方法,塑造了各有特色的音乐形象。
杨白劳躲账回来所唱的“十里风雪一片白”,是根据山西民歌《拣麦根》改编的,曲调深沉低昂,是刻画杨白劳基本性格的音乐主题。
刻画喜儿性格的音乐主题主要来自河北民歌《青阳传》和《小白菜》,并贯穿全剧,随着喜儿性格的变化而变化。如“北风吹”一段,选用的是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比较欢快轻扬的曲调;当在奶奶庙与黄世仁相遇时,为了表现喜儿强烈的阶级仇恨,就采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的曲调。
在歌剧的表演上,《白毛女》借鉴了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者有机结合的传统,以此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推动剧情发展。如喜儿出场就是用歌唱叙述了戏剧发生的特定情境:“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爹出门去躲账整七天,三十晚上还没回还。
大婶子给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然后用独白向观众介绍了身世和家庭。其他人物,如杨白劳、黄世仁、穆仁智也都在出场时,通过歌唱作自我介绍,有的地方也用独白叙述事件过程。人物对话采用的是话剧的表现方法,也注意学习戏曲中的道白。
② 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作有哪些
中国民族歌剧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包括40年代在延安出现的《白毛女》。新中国成立以后,向戏曲和地方戏借鉴中,逐渐形成了既区别于传统戏曲又与西方歌剧有一定差异的民族歌剧。代表作有《兰花花》、《小二黑结婚》、《窦娥冤》、《洪湖赤卫队》、《江姐》、《苍原》等。
③ 中国歌剧的简介
歌剧是一门集诗歌、戏剧、声乐、器乐、舞蹈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以后逐渐传遍世界各地。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音乐工作者借鉴西洋歌剧开始了中国歌剧的探索之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后,出现了盛极一时的新秧歌运动。随着第一部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到后来的《一朵红花》、《夫妻识字》等数十部秧歌剧的先后上演,全国上下掀起了创作演出新秧歌剧的热潮。40年代中期,民族风格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开创了中国歌剧发展的新阶段。 取材于长篇小说《红岩》的歌剧《江姐》是中国民族歌剧的丰碑之作。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剧团1964年首演于北京。该剧由着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担任编剧,着名作曲家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该剧优美的音乐旋律,鲜明的人物形象,强烈的艺术力,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在全国歌剧舞台独领风骚,成为久演不衰的民族歌剧精品。1964年后,歌剧《江姐》四次重排,在全国各地广泛上演,享誉国内外,其中《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五洲人民齐欢笑》等经典唱段影响了几代观众。
④ 中国创作了哪些民族歌剧
创作特色:
《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
第一,歌剧情节结构,吸取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
第二,歌剧的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
第三,歌剧的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第四,歌剧的表演,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同时,又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既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重要意义:
《白毛女》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牌式的作品,它是中国民族歌剧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奠基石。它的成功演出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并为我国歌剧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部作品不仅对中国歌剧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产生过广泛影响,而且对他后来的创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⑤ 中国民族歌剧的特点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中,中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几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马可等作曲)、《红霞》(张锐作曲)、《红珊瑚》(王锡仁、胡士平作曲)、《窦娥冤》(陈紫等作曲)。
一种是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黎氏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一种是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
一种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 (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望夫云》(郑律成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
最后一种是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
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足可证明其卓有建树。
(5)什么是中国民族歌剧扩展阅读: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
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黄安伦曲)、《伤逝》(施光南曲),随后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长啸》(萧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归去来》(徐占海曲)。
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又有《马可孛罗》(王世光曲)、《安重根》(刘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孙武》(崔新曲)、《张骞》、《苍原》(徐占海等曲)、《鹰》(刘锡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
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高层次营杂邙论,《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另一种是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
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刘振球曲)、《风流年华》(商易曲)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徐克曲),此后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但鲜有成功者。
⑥ 分析民族歌剧的音乐风格和唱腔特点
歌剧集诗歌、喜剧、声乐等为一体,通过表述故事情节来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自《白毛女》1945年首演以来,中国民族歌剧经历了60多年的光辉历程。虽然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历史较短,但是其在发展中,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格局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试图借助歌剧这种载体,通过外来的艺术形态来反映我国的社会动态、群众生活现实以及人类的情感和思想。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主要的代表作有:三十年代的《扬子江暴风雨》;四十年代的《白毛女》;五十年代的《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等;六十年代的《刘三姐》《江姐》;以及后来的《护花神》《屈原》《原野》《党的女儿》等等。本文主要从歌剧题材、歌剧的音乐风格及民族歌剧演唱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和表现,分析中国民族歌剧的构成特点。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元素特点
中国民族歌剧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从《白毛女》到《党的女儿》,在歌剧的题材选取方面都具备了各自的特点,但题材大多来源于生活,都共同的显现了中华民族儿女的斗争生活和现实写照的特质。具体表现为:[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一) 反映近代历史的革命战争
中国民族歌剧,特别是发展初期和中期,题材大都以民族战争为主,反映了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力求解放和自由,要求推翻“三座大山”。这类歌剧革命色彩浓厚,意在激发民族斗志,表彰艰苦卓越和勤劳勇敢的的时代精神,给人民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和动人事迹。
(二) 改编历史人物和传统民间故事
这类歌剧大多根据史料记载的英雄爱国历史人物或者广为传颂的民间故事为创作元素,从正面刻画中华民族淳朴、勤劳、勇敢、爱国的传统美德,借以弘扬传统文化,激发人民的民族气节。[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三) 反映人民的内心生活和精神面貌
中国民族歌剧的内容有许多都是描写人民反对封建统治,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美好幸福的行为。如《小二黑结婚》,题材大多农村色彩明显,内容积极,都较深刻的反射出时代背景下人民的内心精神世界。
二、中国民族歌剧音乐的风格构成
中国民族歌剧具有非常典型的音乐艺术特点。
(一)中与西的结合
从始至今,中国民族歌剧的音乐创作都一直处于中与西的交汇点上
一方面是因为人为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充分尊重民族歌剧本体特征的必然结果。这种结果始终建立在“以中为主,洋为中用”的原则上,充分显示出各自民族音乐的独有的民族特色。
(二)古与今的融合对接
一切文化都具有历史的传承性。中国民族音乐是一条历史长河,从先秦的“十五国风”、汉代的“乐府”到明清的“小曲”,民族音乐形成一条光彩夺目的艺术链条。中国民族歌剧的音乐充分继承了历史音乐文化的优秀素材,一方面,要具有古代民族音乐的艺术风格,以体现剧作的时代背景与历史风貌;另一方面,又要融入新时代的新的创作理念、新的音乐元素,真正做到古今一体。例如《王贵与李香香》就吸收了陕西民歌“信天游”的音乐素材。
(三)新与旧的交叉点
新旧交叉是现代中国民族歌剧音乐的创作比较鲜明的特点之一。一方面是旧民族音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大胆创新,引入现代化思维和多元化精华,包括美声的、通俗的、古典的。《苍原》的音乐创作在这方面可谓范
例。它在充分吸收传统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广泛运用了美声、通俗等各种音乐手段,从而充分显示出新时代中国民族歌剧音乐的崭新风貌和崭新意蕴。
三、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唱风格和表现特点
在音乐的表现方面,中国歌剧区别于西方以个人高超的演唱为主的特点,中国歌剧打过通过表演者的演唱来塑造人物形象,带动故事情节发展,吸引观众视觉。这就要求歌剧的表演者除了具有扎实的演唱功底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表演功底,用形体动作配合演唱的效果。
在民族歌剧的演唱中,强调年做打中的唱功做功,即演唱和表演、音乐等服从于剧情。由于歌剧剧情的多样化,从而演唱风格也丰富多彩。因为每个演唱者都能博采众长、传承创新,并赋予时代感的原则,从而形成了独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演唱风格。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以抒情为主的唱段中,通常在真切感情的基础上,用纯净明亮的音色、口齿清晰的咬字、婉转的行腔音韵来抒发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四、结论
中国民族歌剧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已经逐渐的成为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歌剧一直沿着“以创作促演唱,以演唱促创作,创作、演唱齐头并进”的道路不断前进。20世纪80年代以来,歌剧题材创作的多元面貌、演唱过程中字里传情、戏歌唱法的多元融合,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
面对21世纪的今天,民族歌剧同许多民族艺术一样,面临着新的挑战。民族歌剧也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汲取以往的成功经验,借“温故而知新”来实现顺应社会的蜕变。发展是建立在突破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要总结中国民族歌剧音乐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分析其结构特点。通过分析中国民族歌剧的多元特点,才能进一步发现新的突破口,借以指导现在和未来把民族歌剧带往一个新的巅峰。
参考文献:
[1] 马跃《中国歌剧的现状和发展》,《歌剧艺术》,1987.1
[2] 陈紫《歌剧的形式与歌剧音乐的戏剧性》,《人民音乐》,1992. 1
[3] 石夫《漫谈歌剧音乐创作》,《人民音乐》,1996 年第 2 期
[4] 张雯雯.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微探[J].科教文汇,2009.7
[5] 李艳慧.中国歌剧“戏歌唱法”的美学品格[J].中国教师,2009.4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帮到您,欢迎您登陆我们的网站,查询全国各大城市最新、热门演出信息具体请点击:http://www.chinaticket.com ^_^
⑦ 什么是中国歌剧
中国歌剧
歌剧是一门集诗歌、戏剧、声乐、器乐、舞蹈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音乐工作者借鉴西洋歌剧开始了中国歌剧的探索之路。
中国歌剧特征
第一,歌剧情节结构,吸取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
第二,歌剧的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
第三,歌剧的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第四,歌剧的表演,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同时,又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既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
中国歌剧发展史
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拓荒者是黎锦晖,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共12部,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歌剧创作开了先河。1934年聂耳和田汉推出《扬子江暴风雨》,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从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庆一些专业作曲家在创造民族歌剧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现了《西施》(陈歌辛,1935)、《桃花源》(陈田鹤,1939)、《上海之歌》(张昊,1939)、《大地之歌》(钱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宾,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鉴西洋大歌剧的创作经验,力图解决音乐戏剧化问题。在这些作品中,成就较高、影响最大者,当推黄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现了《农村曲》(向隅等作曲)和《军民进行曲》(星海作曲)这两部作品。不久,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产生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安波作曲)、《夫妻识字》(马可作曲)这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且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马可等作曲)的诞生。《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称为“第一次歌剧高潮”。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中,我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几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马可等作曲)、《红霞》(张锐作曲)、《红珊瑚》(王锡仁、胡士平作曲)、《窦娥冤》(陈紫等作曲);一种是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黎氏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一种是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一种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 (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望夫云》(郑律成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最后一种是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足可证明其卓有建树。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黄安伦曲)、《伤逝》(施光南曲),随后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长啸》(萧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归去来》(徐占海曲),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又有《马可孛罗》(王世光曲)、《安重根》(刘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孙武》(崔新曲)、《张骞》、《苍原》(徐占海等曲)、《鹰》(刘锡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高层次营杂邙论,《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另一种是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刘振球曲)、《风流年华》(商易曲)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徐克曲),此后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但鲜有成功者。
⑧ 哪一部歌剧最符合中国民族歌剧的定义
我认为歌剧《白毛女》最符合中国民族歌剧的定义。
中国民族歌剧其实就是在中国的戏曲中结合西方歌剧的写实手法以及舞台乐队音乐创作而形成的一个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歌剧,也有人称为民族新歌剧。它是在群众运动中产生的,是结合中国革命的现实,为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而产生的。
而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可以称得上最符合中国民族歌剧的定义。
⑨ 中国民族歌剧与西洋歌剧在风格上有哪些不同
1、中国歌剧大多以农民反抗为题材,反映中国旧社会的阶级矛盾与斗争,以农民翻身做主,过上新生活为主题。
一般以悲与喜结合的方式,慢慢的进行故事的情节发展。先悲,刻画人物之前悲惨的遭遇,到后来通过斗争赢得胜利,此为后喜,符合中国旧社会的背景及人们的愿望。在剧中,结合音乐设计,歌剧表演、各种乐器演奏及人物的唱腔,来烘托环境的变化,重在刻画不同人物的性格,从而进一步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带有很浓厚的民族主意色彩。
2、外国歌剧大多以浪漫爱情色彩为题材,描述年轻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其音乐细致地对场景的抒写和对戏剧矛盾的推动以及对各个角色性格和内心进行刻画,以浓重的交响乐和轻快的舞蹈展开人物性格及情节的勾勒,结合人物与环境,极具浪漫玄幻色彩,表现了诗一般的意境,刻划了主人公优美纯洁的性格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并以磅礴的戏剧力量描绘了敌对势力的矛盾冲突。
通过主题变形的手法,用音乐来揭示戏剧情节的发展和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思想,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共同战胜邪恶力量的主题。
1、探索阶段:或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或是为适应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斗争的需要。在倡导科学、民主精神上,在艺术形式通俗化、民族化上,都做出了有益贡献,以及在反映群众革命斗争的内容上、在借鉴西洋歌剧的经验上、在艺术形式民族化的问题上作出了宝贵的尝试。
2、奠基阶段: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新秧歌运动为起点。那时,一大批秧歌剧,为新歌剧的创作开辟了正确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进一步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
3、探索阶段:遵循“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方针,进一步大胆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这批新歌剧大致有三个创作道路:
(1)紧靠戏曲的创作道路;
(2)基本上坚持《白毛女》的创作道路;
(3)音乐语言及风格都建立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在音乐形式创作手法上又借鉴西洋歌剧经验的创作道路。
⑩ 歌剧是指什么
歌剧是综合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和美术等艺术要素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十六七世纪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后来逐渐流行到全世界。中国宋元以来形成的戏曲亦属于歌剧范畴。“五四”以后出现了歌舞剧,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在民族民间音乐、戏剧基础上,借鉴西方歌剧,创造了以《白毛女》为成型标志的中国民族歌剧。新中国成立后,又陆续涌现了《刘胡兰》、《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