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传统绘画有哪些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 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代表了东方民族特殊的艺术审美观念。纵观中国绘画史,我们会清醒地发现,创新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问题。从隋代的展子虔到清代“四僧”再到近代的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等,哪一个不是在创新中崛起、发展、壮大的呢?艺术贵在创新。对于这一点,中国画家似乎没有太大的分岐。但关于中国画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怎样把握、如何去创新等问题倒是众说纷纭,因此,我们很有探讨的必要。对于传统,多数画家仅把画史上几个着名画派的技巧及风格当做传统的本质而加以继承。画派的技巧和风格是形成与发展传统的重要因素,是传统的具体体现,但绝不能代替传统。所谓传统,笔者认为,指的是对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观点、艺术方法、艺术形式、艺术风格等的概括,具有本质性。什么是中国画的传统?根据中国画发展的特点,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五点: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画讲究气韵、追求意境。一个画家应具备“画得像”的功夫。但如果作品有形无神,那么即使画得再像也不是中国画所要达到的目的。有形无神的画是存在的,而有神无形的画是不存在的。写形是为了传神、为了畅神。形可在“似与不似之间”。我们要知道,“以形写神”的最终目的是“达意”。苏轼曾言:“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没有“形”的支架,“神”无处依附。相传五代荆浩为松写生的画集达几万册,所以用笔能够“运转变通”、“如飞如动”,用线既不专以浑朴胜,也不专以娟丽胜,而是达到了所谓“神化”的境地。中国画历来要求以“形”这个支架表现“神”。这个“神”指的是客观对象的生命力、生动气韵和本质特征。“形”是次要的,而“神”是主要的。现代大家齐白石、黄宾虹都提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画才算是好画。也就是说,画得太像就太俗了;画得一点儿也不像,更不是中国画。所谓“意象造型”就是这个道理。而从西方绘画史来看,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以后的绘画着重于形的逼真再现;发展到现代派,则走上了另一极端。现代派画家主张绘画是“自我表现”的凭借,因此,可以随意摆弄“形”。既然如此,“神”就更谈不上了。二、中国画以线、墨为主,讲究笔法,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讲究骨法用笔。这些都是对笔墨内涵的要求。“骨法”又作“骨力”,指书写点画中蕴蓄的笔力。它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也是表现神情的依凭。画家以挺劲的笔法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到形象中,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在造型过程中,画家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在一起。笔所到之处,留下的尽为画家感情活动的痕迹。用笔中的“骨法”、“骨力”也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画的重要特征。虽然西方画家也用线条,现代派绘画更追求曲线美,但西方画的线条不像中国画这样具有丰富的变化,同时又有严格的用笔规律和用笔方法。黄宾虹这样总结中国画的用笔:“用笔须平,如锥画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坠石。”这是对中国画笔法的高度概括。中国画中虽然有“没骨法”,但此法在着色过程中仍然很注重笔法。要知道,点是有体积的,点是力量的积聚,积力而成的线也有内在之骨。三、中国画在色彩上以墨为主,强调“墨分五色”、“尚纯而戒驳”。中国画虽也讲究随类赋彩,但最重要的是画面整体效果。为了整体的需要,对象的色彩可以做大的变动。在中国画中,无论是平涂的重色,还是晕染的轻色,都“尚化而戒驳”。墨是中国画必不可少的基本色。墨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种。每一种墨色若运用得巧妙、适当,则会呈现丰富的变化。创作中国画时,如何继承传统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创新的前提是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当然,对传统绘画的继承并不是不加思考地继承,而是有选择地继承,且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关于这一点,“扬州八怪”认为,绘画“不能死摹、死守古法”,对于前人的绘画,应该“师其意不迹象间”;或者说,要“学一半,撇一半”。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四、中国画的构图讲究气势,不受透视规律束缚。画家取景时,要步步移、面面观;要善于利用纸的空白,做到疏中有物、密而不闷。“画意”是画家精神感受的传达。构思“画意”是创作的开始。它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画意”在构思之后并不是不可变化,而是可根据需要在作画过程中不断调整。画家边作画边改变自己的“画意”,在逐步完善绘画中寻找创作的乐趣。因此,作品的“画意”产生于作画前,完善于创作中。构图是因得势而称尽善的,是因所欲得之势不同而变化的。构图、布势有两种,一张一敛。张的力量是向外扩散,呈辐射状,能给人一种画外有画的感觉;敛的力量是向内集结,能给人一种画中有画的感觉。一张一敛以求其变、求其势。宋王微《叙画》载:“夫言绘画者,意求容势而已。”而西方画的构图有严格的透视规律,不太讲究对画家情感的抒发。五、诗书画印有机结合,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一个特征。传统的形成,取决于一个民族独特的历史经历和生活习惯,以及特殊的审美观念。它是在历代画家的不懈努力下演变而成的。而这种传统反过来又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是民族的东西,才越是世界的。中国画之所以被许多国家的人民所喜爱,也正基于这一点。若用以上的传统精神来审视我国绘画史上的各种流派,我们可以发现,一切优秀流派的画家都在艺术上既继承了传统精神,又有独特的画风,正所谓“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家之生面”。而守旧派大多是把前人的技法当做传统来继承,以此代替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表现,使艺术失去了朝气蓬勃的生命力,正所谓“只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传统就像大树的主干,一切创新的流派是它无数的分枝。这些创新的分枝一方面从主干获取水分和养料,另一方面又从外界获得阳光和空气,在光合作用下形成更丰富、更充足的养分提供给主干,使其成为葱郁茂盛的参天大树。因此,当代画家要创新,不能仅从传统的技法和表现形式出发,而是要结合中国的绘画理论,紧跟时代步伐,并融入自己的审美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
❷ 中国传统三大画科
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
一、人物画
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
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
(2)中国的传统画种是什么扩展阅读:
山水画的几种画法:
1、浓墨法:墨中掺水较少,色度较深,用以表现物象的阴暗面、凹陷处和近的景物用浓墨不可过量,过多容易板滞、不生动。所以用浓墨必须沉着洗练。
2、淡墨法:墨中掺水较多,色度较浅,用以表现物体的向光面、凸出处和远处的景。淡墨容易产生软弱无神之弊,所以用淡墨要明净无渣,要“淡不浮薄”。
3、泼墨法:顾名思义泼而成之,如泼水一般,一遍或者少遍墨。干、湿、浓、淡同时进行,用书法的方式一气呵成,是典型的大写意之墨法。
4、破墨法:是指墨与墨重叠的方式,它是两种色度不同的墨、不同水量的墨在尚未干时的重叠,渗化处既分明又模糊。
5、蘸墨法:将干净的湿笔笔尖蘸墨,使墨由笔尖向笔根自然渗开,形成由浓到淡的丰富色阶。这种墨法丰富而自然,富于韵律。
6、焦墨法:指以浓墨渴笔来描绘自然物象的表现方法。因笔中水分少,勾出线有“毛”的感觉,另有一番效果。
7、积墨法:古人多用此法。积墨,顾名思义多层积累、堆积,层层渍染,层积而厚。
此外还有破墨法、宿墨法、胶墨法等等。
❸ 中国的主要画种是
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亦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❹ 中国画分为哪几类
中国画:
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都市独特体系。
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
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卉)画动物画等之分。
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
在人物画方面,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料。
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元化水墨画盛行。
明、清和近代,大体录袭前规。在各个时期中,都出现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画家。
在世界美术领导或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
在描绘物象上,主动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另外中国画,还有着独特的装裱形式,起到衬托画体的作用。
文人画:
系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称,也称“士大夫甲意画”。
用书卷气作为一个评画的标准,意指诗意画或称诗卷气。
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山水、古木、竹石、花鸟等。
表现手法以水墨或谈设色写意写为多。
其代表人物有唐代王维、元倪云林、明董其昌,清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等。
他们的画大多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画好画后又大多在画中题诗,或以诗作画,故以表达画意,亦以画表达诗。
被人称为诗情画意。
宗教画:
取材于宗教之教义,故事和传说且服务于宗教宣传的绘画。
如道教中表现神仙的画像,佛教中表现佛本生故事的绘画,中国道教题材的绘画早在魏晋时代就有专门关于神仙和传说中故事场面及神仙形象的绘画。
佛教绘画兴盛于中古时代的印度,后流传入中国(随佛教流传)后,逐渐被中国古代画家用中国绘画的形式描绘而形成了中国特色佛教绘画。
院体画:
我国唐代已设徐诏、供奉等。五代时,西蜀、南唐设置画院。
宋代设翰林图画院,选优秀画家,为皇室宫廷服务。
历代画院里所画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大都是要求用笔没色,整细致、富丽堂皇,构图严谨,色彩灿烂,有的有较强的装饰性,称之为院体画。
民间画:
在中国画中指除专业画家、文人画家等之外的,专以绘画为生存手段而迎合一般市井习俗而从事绘画的街头艺人所作的种种画作。
其作品倾向艳丽甜俗细腻,不同于专业画家、文人画家,所作的画作较为讲究诗意,画境等文化内涵。
而为一般文化层次的平民喜爱。
民间画又称匠人画,比起院体画缺乏严格的技巧训练;比起文人画,缺乏文学和理论修养。
但是,它有些又趋于朴实、热烈某些优点也是文人画与院体画所不及的,也有时为文人画和院体画所吸收。
动物画:
在中国画中以动物形象作为艺术语言,以表达人的希望、幻想和各种感情的一种绘画,描绘的题材很广泛,凡动物均可入画,但主要对象为人们常见的家禽、家畜和动物园中的各种动物。
动物画不要求维妙维肖,允许夸张与变形,但要有个性,要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生活美的联想。
扇面画:
在中国画门类中,历代书画家都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或为他人收藏或赠友人以诗留念。
存字和画的扇子,保持原样的叫成扇,为便于收藏而装裱成册页的习称扇面。
从形制上分,又有圆形叫团扇和折叠式的叫折扇。
浅绛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设色技巧。
即凡以淡红青色彩渲染为主山水画,统称浅绛山水。
其方法是先用浓淡,干湿变化之墨线勾勒轮廓结构变化之后,再施以淡的赭石,(或掺少许朱砂类)染山石,树木结构处。
最后用淡花青类色渲染即成。
青绿山水画(兼金碧山水):
系中国画中施用浓重的矿物颜料的石青和石绿颜料为主,表现山石树木的苍翠而得名。
也有在青绿山石的轮廓上勾以金石,这样的山水画又称金碧山水。
青绿山水始创于唐氏的李思训,北宋的王希孟所画的《千里江山图》也是青绿山水的代表之一。
没骨(法)画:
中国画传统花卉(花鸟)画的一种画法。
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
据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这样画法始于五代的徐熙,徐崇嗣祖孙。
其实始于黄筌,徐崇嗣仅是“郊诸黄之格”而已,《宣和画谱》着录有黄筌《没骨花枝图》一件;
《洞天清录集》说黄筌“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线”,(注:在中国古代粉即是色),这即“没骨画法。”
工笔画:
中国画传统画法之一。
画法比较工整严谨,以描绘被画对象的准确形象为准则。相对于“写意画”。
(以描绘被画对象的大意为原则)而言。
总的来讲,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刚彻入微要用极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
主题画:
在中国画中,画家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人物、场景、题材展示给欣赏者的地位、社会和人生的某种看法或感想。或对某些历史故事事件的等的形象与场景的形象刻划与再现等。具有一定的再现性,真实性,或揭示性。一般每幅画的立意比较明确。时间、事件等较为明晰。写意画:
中国画传统的画法之一,相“工笔画”而言,用豪放、简练、洒落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
写意画在表现对象上是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丰富的联想,用笔虽简但意境繁邃,具有一定的表现力。
它要有高度概括的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
界画:
中国绘画很特色的一个门类。
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起源很早,晋代已有。
顾恺之有“台榭一足器耳,难成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的话。
到了隋代,界画已经画得相当好。
指画: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的画法。
即以画家的手指代替传统工具中的毛笔蘸墨作画,别有一种特殊趣味和技巧。故被称为指画。
历史上清高其佩近人潘天涛,洪世清所作指画作画作品其影响较大。
山水画:
系中国画,特有的画种之一。
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
山水画,是禀爱自然的精华,天地的秀气,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
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他们的笔法,位置却很古拙。
到了李思训、王维、张等便较为完善了山水画的画理、画法,章法(构图), 渐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面貌。五代的荆浩、关同更有新的创新,一流陈规旧习。
出现了新的局面。到了宋代、范宽、李成三家鼎立,前无古人。
山水画法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境界
花鸟画(花卉画):
系中国绘画门类中特有的一种绘画画种。
以描绘花卉、竹石、鸟虫等为作画主体。
在我国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就出现了简单的鸟鱼图案,可以作为我国最早的花鸟画。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东晋、南朝宋时画在绢帛上的花鸟画已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画料。
到了唐代,已趋成熟,出现了以工笔勾填画风艳丽的边鸾和以墨代色,墨分五彩的殷仲容。
五代时发展有两,即“徐、黄二体”。
一宗徐熙、一宗黄鉴。明代沈启南、孙雪居等。
涉笔点染,亦追徐熙。徐青藤的花卉,超然畦迳,经清石涛到“杨州八怪”的花卉,更完善地形成了诗、书、画三绝。
小品画:
系中国画画家比较自由抒情作品,随意之作,往往在艺术水平达到较高境界。
其原因大概是出于在思想上没有过多的拘束,绝属随意发挥所致。
水墨画:
在中国画中,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
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
彩墨画:
在中国画里,以“水墨画”为基底,在其上敷色、点彩,使画面较之水墨画在色彩上较为丰富、明快、鲜亮。
界画:
中国绘画很特色的一个门类。
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起源很早,晋代已有。
顾恺之有“台榭一足器耳,难成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的话。
到了隋代,界画已经画得相当好。
《历代各画记》中评展之虔的界画说:“触物留情,备皆妙绝,尤垂生阁”;
评董伯仁的界画,赞他“楼生人物,旷绝古今”。
李思训的《九成宫纨扇图》、《宫苑图》等,也是很高成就的,到晚唐出了尹继昭,五代有卫贤赵德义,赵忠义等人,宋初有郭忠恕,元代有王振鹏,李容槿,明代有仇英,清代有袁江,袁耀等。
现存的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道西壁的《阙楼图》是目前我国最早一幅大型界画,宋代的着名界画有《黄鹤楼》、《滕王阁图》等。
❺ 什么叫中国国画 包括什么
(纯手打,勿要说复制了,不信可搜索)
国画的名称定义是中国式的传统绘画技法,以此类推,日本的就叫做和画。而地区或其创始人技法、艺术表现形式有别于常规范围的则会有单独名称。
比如我国喜好以创立者的名称命名派别,如齐白石的齐派等。亦有以地区、时代命名的,如金陵七家、唐宋八大家等等。
这一点,日本较为简单,知名的如播磨画、浮世绘等等都有迹可循。少有以人名而知名的画派、画风。
目前已知的国画分类大致有这样几种: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三大类,下属还有个别细微的分类。说清楚的话会死人的,见谅……
上述说的分类较为简单,也并不是国画本身的分类内容。不过这已经包括了几乎所有现有的国画形式。
我们常说的写意、工笔这些,不过是一些大范围的画法分类,而像动物、鱼虫这些,在总体上是被归为花鸟一类的。
========================================
所以你笼统的去问国画包括什么,我只能说是包含花鸟、山水、人物在内的三大类,按技法分则应分为几小项即:写意、工笔、传统、水墨、院体(非学院)、士夫(文士)这几种。
现在出现的如水墨漫画、新文人画风等等在内,仍在争议中。
那个,顺便攻击下现在的学院派。(各位见谅,必说)
我国国画常见传承分类两类,一是学院派,二是民间派。
民间派代表如齐白石、张大千等都是,他们传承的更多的是本体流派,追根溯源的话,某些流派甚至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但是其画派风格固定,传承单一,往往写意就是写意,工笔就是工笔,不存在说有完整的不变动的画风传承下来。在历史上也大多因为门下弟子的发展而衍生出不同的画派\画风。(推荐答案中所谓的扩大了一圈就是这个意思。)
而学院派在我国起步较晚,正经追溯的话只是从建国时徐悲鸿那一代开始往下算,之前及其式微。所以,相对的,学院派更注重的是传统技法的保留和传承,不存在所谓的画风衍变。
在这一点上,传统或者说是工笔\宫廷(院体)\士夫\文人画风保留的应该说较为完整。
所以说如果你像仔细追究国画种类的差异和画法画技的区别,最根本的是要从该画家的出身着手。
如果你想收藏,最好看准了下手。莫要被坑了……
❻ 什么是中国画
中国画(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
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6)中国的传统画种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
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
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
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
在构图上,中国画讲求经营,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
❼ 美术包括几种画种
从地域看,绘画可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
从工具材料看,绘画可分为水墨画、油画、壁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
从题材内容看,绘画可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
从作品的形式看,绘画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油画,吹画、插图等。
(7)中国的传统画种是什么扩展阅读:
1、中国画
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被称为中国画,是五四以后相对西方绘画而产生的,又称国画。
2、油画
油画是西洋画的主要画种。以易于油剂(亚麻仁油、罂粟油、核桃油等)调和颜料,在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
3、水粉画
用水调合粉质颜料描绘出来的图画。水粉颜色一般不透明,有较强的覆盖能力,可进行深细致的刻画。运用得当,能兼具油画的浑厚和水彩画的明快这二者的艺术效果。
❽ 中国画有多少种分类
画分十门。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鸟兽、花木、墨竹、果蔬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元代有“画家十三科”,但内容相当庞杂,作为分类标准不适宜。
当代国画分类之说法
当代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
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
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8)中国的传统画种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传统绘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中国画、国画、宣画乃同义词。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画的分类
❾ 中国画的种类有哪些
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历史发展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商业、文化发达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广州等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即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群,如任颐、虚谷、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朱瞻、张大千、傅抱石、钱松喦、陆俨少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陈师曾、金城、陈半丁、王雪涛、李苦禅、蒋兆和、李可染等;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何香凝、赵少昂、关山月、黄君璧等人。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更迭,上述地区的画家亦有流动,如抗日战争时许多画家来到西南地区,1949年后又有许多画家如张大千、黄君璧、赵少昂等人移居国外和港台地区。今全国大多数省市成立了画院,在3个中心之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中心,画家队伍空前扩大。
在现代中国画家中,许多画家继承并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他们或以模仿、传承前代画家技巧、风范为原则,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在保存、发展传统的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前者有金城、顾麟士等人,后者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人为代表。
❿ 中国的传统画种是什么
国画,细分下来有山水画、水墨画、工笔画、线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