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从花卉文化看民俗文化的传承
1 民俗文化传承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是多姿多彩的。但在经济全球 化的同化下, 在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下, 民俗文化的纯净性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为了使多样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必须对民俗文化的文化内涵进行发掘及宣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常重视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2001 年 11 月 2 日第二十次全体会议根据 IV 委员会的报告通过决议) 指出: “人 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种多 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的多样化。 文 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 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 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予以承认和确定。 〔1〕而各国民俗文化的多样性正是世界文 ” 化多样性的一种反映。民俗及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 具有民族性与地方性的特征。2〕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 的历史发展轨迹,也是一个地区或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根源。但在经济全球 化、旅游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民俗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许多少数民族地 区的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已不再愿意穿着本民族的服饰;按古规,苗族的芦笙 在每年春种秋收这一段农忙日子里是不能吹奏的, 可在贵州雷山县的一个苗族村 寨,倘若来了旅游团队,不论什么季节,只要付上 300 元左右的人民币,就可以 〔 观赏到全套表演。3〕从中也引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从 而保持民俗文化的多样化?要使民俗文化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传承下去,要做 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发掘并宣扬各种民俗文化中的文 化内涵。 2 花卉与民俗文化 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花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 2.1 桂花与民俗文化 关于桂花,汉晋以来,有月宫桂树之说。 《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云:“月 中有桂树。”进而有吴刚在月中伐桂的传说。比喻科举考中为月中折桂、蟾宫折 桂,且作为成语,至今使用。月亮和桂花的传说还演化出中秋赏桂、饮桂花酒的 习俗。桂花除了与中秋节相关,在其他民俗文化中也有反映。如彝族剪纸中就有 〔 桂花的图样。2〕 2.2 菊花与民俗文化 重阳节的菊花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重阳节也叫“菊节”、“菊花节”,重阳 节与菊花有关的民俗有赏菊、簪菊、饮菊酒、食菊糕等。 唐李欣《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诗:“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 恶酒,汤饼茱萸香。”宋代《乾淳岁时记》记载:“都人是日饮新酒,泛黄簪菊, 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杂物为之。”〔4〕在这些记载中可略见古时重阳节饮 菊酒、簪菊、食菊糕的风俗。 重阳节与菊花的关系如此之密切, 是与我国民众所创造出来的菊花的文化密 切相关的。菊花被认为是辟邪之物, 《续齐谐记》云:“汝南恒景随费长房游学, 长房谓之:?九月九日,汝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 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鸡犬羊牛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 ?此可代也。?”〔5〕因菊花传说有此辟邪之功效,所以重阳节簪菊、饮菊酒、食菊 糕等习俗一开始不免有辟邪的意思。菊花有药用价值。 《神农本草经》将菊花列 为百草上品,认为“久服利血,轻身耐老延年”;菊花的药用价值更被追求长寿成 仙的道教借用,认为菊花是食之可以不老的仙品,东晋道士葛洪《神仙传》云: “康风子服甘菊花,柏实散,乃得仙。” 菊花除了与重阳节联系密切,在其他民俗文化中也有反映。如壮族的壮锦花 〔 纹图样就有菊花等纹样。2〕现在,菊花茶也是大众普遍饮用的饮品。 2.3 牡丹花和民俗文化 牡丹的栽培历史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有记载。传说唐朝武则天冬日醉酒, 令百花开放,唯牡丹抗旨未发,被贬洛阳。牡丹不惧淫威,不畏权贵,不为困苦 2 〔 逆境所折服的品性,正与中华民族的气节相吻合。6〕牡丹的国色天香,更寓意富 贵吉祥。锡伯族的门框、窗、屏风、相框上所雕绘的图案就多有牡丹。壮族的壮 锦也有“凤穿牡丹”等图样。土家族织的土花被面的花纹也包括了“蝴蝶扑牡丹”、 〔 “四凤抬牡丹”等。2〕 2.4 石榴杜鹃和民族文化 除此之外,在我国文化中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是彝族剪纸的图样,也是苗 族蜡染的主要图样;象征傲雪高洁品质的梅花是彝族剪纸的图样;象征爱情和幸 福的羊角花(即杜鹃花)是羌族人民的最爱,也被羌族妇女广泛应用为挑花和刺 〔 绣的花卉图案。2〕 转贴于 中国论 3 民俗文化的传承 在我国民俗文化中,花卉包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要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 避免经济全球化及旅游活动等对民俗文化的冲击, 就要在发掘这些民俗文化的同 时,做好民俗文化内涵的宣扬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3.1 避免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而失去了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经济全球化冲击着多彩的民俗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掘并宣扬 民俗文化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很有意义。比如,现在情人节的玫瑰花、圣诞节的圣 诞树等西方民俗文化的象征物在我国年轻人中间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中秋节的桂 花、重阳节的菊花等中国民俗文化的象征物却在人们心目中慢慢地淡化。长此以 往,很容易造成民俗文化被同化的现象,同时失去本国民俗文化的底蕴,也失去 民俗文化创新的根本。在中秋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如果报纸、电 视等媒体适时宣扬桂花、菊花等内在的民俗文化内涵,有条件的公园适时组织桂 花展、菊花展,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将会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 3.2 避免旅游活动对民俗文化的冲击 在我国的一些旅游地,“旅游经营者们往往对旅游者持一种迎合的态度,旅 游者喜欢什么,他们就提供什么,艺术品、手工艺品,甚至某些建筑样式和风格 〔 都以游客的趣味为标准, 缺乏恰当的引导和可贵的守护精神”。3〕这样做的后果, 3 就是造成民俗文化的扭曲、失去真我,旅游者看到的也不再是真正的民俗。在旅 游活动中,应让旅游者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并使旅游者了解这些文化的内 涵。在广州的茶楼喝茶应可以喝到菊花茶,而不是八宝茶;去彝族看到的剪纸中 应有石榴、桂花、梅花图样,而不是玫瑰花的图样;欣赏羌族的挑花和刺绣应可 以看到羊角花(即杜鹃花)的图案,而不是郁金香的图案。而且,导游应讲解相 应的花卉的民俗文化内涵。 这样, 游客不仅会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有所了解、 尊重, 认识多样化的民俗文化,而且当地的民俗文化会得以传承、繁荣。当然,在避免 旅游活动对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不良影响的同时,也要尊重外来游客的民俗文化, 〔 就拿菊花来说,在德国、法国等国家,菊花是葬礼上用的花。 7〕如果在接待来自 这些国家的游客时,遇到旅游地适逢菊花展,或预计参观壮锦时会看到菊花花纹 图样等情况,都需要导游事先向游客说明我国的民俗文化,说明绝非有心冒犯, 并征求游客的意见是否去参观,以表示对外来游客的民俗文化的尊重。 我国的民俗文化绚丽多姿,要在全球经济化的大潮中,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 现代, 避免民俗文化逐渐式微, 甚至消亡; 保持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并不断繁荣, 就需要我们发掘出民俗文化的内涵,让人们了解民俗文化丰富的内涵。这样,处 于这种民俗文化氛围的当地人会珍惜本地的民俗文化,发展本地的民俗文化;而 慕名而来的旅人则会欣赏到地道而多彩的民俗文化,尊重这种民俗文化。如此, 民俗文化才能保持其多样性。
B. 中国具有代表性的花卉有哪些
菊花。它原产我国,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菊花,都是从我国引种的。菊花性喜温凉的气候,耐寒性强,需要在肥沃湿润及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栽培。菊花品种繁多,色彩丰富,但以黄、白色为主。菊花开花时期,依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及品种不同而有所区别。云南、广西等地的一些品种,一年四季都能开花;其他地区的,一般只在秋季开花。
中国兰花。它是我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原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性喜半阴潮湿、空气流通和微酸性土壤。兰花最大的特点是清雅,花开时,香气四溢,因而有“王者之香”之誉。兰花品种繁多,仅台湾一省就有100多种,其中的蝴蝶兰驰名世界,曾在第三届国际花卉展览上被评为“群芳之冠”。兰花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的云南、四川、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的山区。浙江钱塘江的兰溪、姚江的惠水,都因历史上盛产春兰、惠兰而得名。
兰花芍药。它原产于亚洲东部,我国亦盛产。芍药耐寒性较强。在华北一带,可以露地越冬,喜土层深厚肥沃和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芍药花的直径为12~15厘米,盛开于5月,色彩很鲜艳。
牡丹。它有“花王”之称,原产于我国西北部,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花卉。河南洛阳栽培历史最久,达1500多年,曾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称,目前以山东菏泽栽培最盛。
水仙。它原产于我国,以上海崇明岛和福建漳州生长的最有名。尤其是漳州产的,具有鳞茎大、形态美、开花多、香味浓的特点。
梅花。它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花卉之一,原产于我国,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以武昌东湖的梅岭、苏州的邓尉、无锡的梅园、安徽的歙县等地的梅花最着名。梅花可成片栽培或单株培植,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梅桩盆景更是我国的传统技艺。
腊梅。原产于我国中部,因花色似蜡,并在农历腊月开花而得名。性喜阳光,比较耐寒、耐旱。腊梅花瓣多片,外部为黄色,内部为紫褐色。寒冬腊月,百花凋谢,唯有腊梅独放,并且花期较长,香味幽雅沁人,是花卉中的珍品。
月季。月季原产我国,性喜温暖的气候,要求肥沃疏松及微酸性土壤,对环境适应性强,我国南北地区均能栽培。
江苏常州种植很多,有“月季城”之称。月季花颜色多样,香味芬芳,四季常开,不仅有观赏价值,而且可以用它提制香精,因此在国外被誉为“观赏皇后”。
丁香。原产我国,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和长江流域各省,属落叶灌本或乔木,是北方春季着名的园林庭院观赏花木之一。性喜阳光,较耐荫、耐寒。丁香花呈圆锥花序,适宜栽培在路边或草地的角隅,也可盆栽观赏。
山茶花。主要产于我国和日本。性喜温暖潮湿,耐寒怕炎热,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以云南最为着称。山茶花花大色艳,花型丰富,冬季开花,花期可以长达两三个月,为我国珍贵的花卉之一。
桂花。原产我国西南部和南方各省,现在长江流域广泛栽培,苏州西部湖滨和杭州满觉陇盛开桂花,广西桂林的桂花更是闻名于世。桂花树性喜温暖,要求阳光充足,宜在通风的沙质土壤中栽培。它四季常青,花香馥郁,不仅是名贵的观赏花卉,而且经济价值较高。
木芙蓉。木芙蓉原产我国,是我国传统名花。《木镜》说木芙蓉“清姿雅质,独殿群芳,乃秋色最佳者”。我国历史上很多人推崇木芙蓉,它在秋天开花,气质高雅、美观大方、色泽鲜艳。在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外,其他地区都有分布。木芙蓉于10~11月开花,花期约一个月。在大地一片萧条景象的深秋,而木芙蓉花却越开越盛,无视霜侮风欺,表现出无畏的顽强精神,这正象征着中国人民的骨气,故人们赞美木芙蓉花,称之为“拒霜花”。木芙蓉在中药里,早有显赫的名声。治痛肿疮疖的玉露散,是用木芙蓉叶的粉末制成的。治烧伤的芙蓉花油,是用木芙蓉鲜花浸麻油制成的。木芙蓉叶是民间广泛应用的止血消炎的单方,现代医药工作者试验,在多种止血药中,芙蓉叶止血效果最好。
C. 花卉与中国文学有何联系
千万年来,花深深地渗透进了中国文化之中,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花文化。美丽的花儿代表了人类许多的情感,如爱情、亲情、友情、敬仰之情;鲜花还象征了人类的许多精神,如自由、高贵等;鲜花更是人类美好愿望的寄托,如长寿、幸福、吉祥等等,赏花、咏花、赞花、论花,花和中国文学有着说不尽、道不完、评不够、议不厌的不解之缘。
我国是花的国度,也是诗的国度。自古爱花的进趣闻轶事不胜枚举,屈原以兰喻己,陶潜采菊东篱,诗佩醉卧花阴,杜甫对花溅泪。在众多中国文人心中,花是诗词歌赋取之不尽的吟咏题材,是名词佳句闪耀灵的源头所在。花的出现成就了一个文学国度,使得文学的殿堂姹紫嫣红、精彩纷呈。
从《诗经》中描绘桃花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到晋代陶渊明脍炙人口的品评菊花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宋代叶绍翁笔下“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那烂漫的杏花,到元代王冕“不用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干坤”那清丽素洁的梅花。千百年来,这些优美的诗句众口相传,诗中优美的意境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
花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中,人品和花格的相互渗透是这一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人格寄托于花格,花格依附于人格,二者不可分离。中国文人赏花时并不是单单欣赏花儿美丽的外表,他们常常把花木当作与人类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的灵性之物来对待。因此,他们在对花木的审美过程中,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情、感受借助花木表达出来。
从古至今,许多骚人墨客都为花写下动人篇章,在这些文学作品中,花已经成为一种向往与崇敬的精神境界,成为德行品性的象征。“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谢弄妆,杏娇疏丽,菊做严霜,水仙冰肌玉肤,牡丹国色天香,玉树亭亭皆砌,金莲冉冉池塘,丹桂飘香月窟,芙蓉冷艳寒江”。不同的花成为不同德行的象征,是不同品性的人喜爱、崇敬的对象。
文人不仅以花入诗,很多词牌名、曲牌名也与花相关联。《采莲子》、《醉花阴》、《山花子》、《荷叶杯》、《木兰花》、《一剪梅》、《桂枝香》,由此可见花与诗词的深厚渊源。
花不仅使诗的国度璀璨多姿,在中国成语和俗语中以花做比喻的条目也随处可见,“丁香结”、“步步莲花”、“笔下生花”、“闭月羞花”等都和花有关。在戏曲、小说、散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花的踪影。戏曲中有明代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现代评剧《花为媒》。小说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有许多篇章与花相关,如《葛中》、《黄英》、《莲花公主》等等,其中的主人公均以花仙、花精的身份来塑造文学形象。其他小说作品如《海上花》、《镜花缘》、《红楼梦》、《梦里花落知多少》,从书名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花的魅力。花令我们的文学更加摇曳多姿,花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D. 有关中国传统花卉的概论
论工艺美术中的花卉纹样,称得上姹紫嫣红,风姿绰约,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与应用价值,受到人们喜爱。而作为文学与艺术的题材,由于它们饱蘸着中国的文化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审美理想标准之一,也常常是人格风范的象征,故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崇仰和追慕。文化精神规范着人们的审美创造;而绚丽多姿,蕴涵丰富的艺术形态,也反过来改造和陶冶人们的心灵。中国的花卉植物装饰艺术,正是在这样一种与文化的相互依存和滋润的关系中,从远古的萌芽时代逐渐步向成熟,向世界展现其优美而独特的风华。 中国的农业文化与花卉植物中国人向来喜爱花卉。 从古至今,有关花的佳话和轶事,流传既多而广:屈大夫滋兰九畹、陶渊明采菊东篱。 李白进章解语、杜甫感时溅泪、白居易咏莲吟柳、林和靖梅妻鹤子……。至于中国人从事花卉栽培、并用以观赏的历史,可以远溯几千年以上。近年在河南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发现梅核。这暗示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不仅已经食用梅子,而且已经观赏梅花了。因为人必先见花而后摘其子。在河南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大批彩陶器上,描绘着许多题材不明显的花叶纹样。虽然学术界目前对此解释不全一致,但从审美与实践的一般关系来看,花叶纹最具可信性。因为以采集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民族,必然特别关注植物的特征。随着主体审美意识在生产实践中发展,把与生产活动有关的植物作为审美对象而加以描绘和表现,最自然不过了。从字源学上考察汉族的祖先——华夏民族的按形态特征分类
一、草本花卉 花卉的茎,木质部不发达,支持力较弱,称草质茎。具有草质茎的花卉,叫做草本花卉。草本花卉中,按其生育期长短不同,又可分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几种。
(一)一年生草本花卉 生活期在一的以内,发年播种,当年开发、结实,当年死亡。如一串红、刺茄、半支莲(细叶马齿苋)等。
(二)二年生草本花卉 生活期跨越两个年份,一般是在秋季播种,到第
二年春夏开花、结实直至死亡。如金鱼草、金盏花、三色等。
(三)多年生草本花卉 生尖期在二年以上,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有永久性的地下部分(地下根、地下茎),常年不死。但它们的地上部分(茎、叶)却存在着两种类型:有的地上部分能保持终年常绿,如文竹、四季海棠、虎皮掌等;有的地上部分,是每年春季从地下根际萌生新芽,长成植株,到冬季枯死。如美人蕉、大丽花、鸢尾、玉簪、晚香玉等。
多年生草本花卉,由于它们的地下部分始终保持着生活能力,所以又概称为宿根类花卉。
二、木本花卉 花卉的茎,木质部发达,称木质茎。具有木质的花卉,叫做木本花卉。木本花卉主要包括乔木、灌木、藤本三种类型。
(一)乔木花卉 主干和侧枝有明显的区别,植株高大,多数不适于盆栽。其中少数花卉如桂花、白兰、柑桔等亦可作盆栽。
(二)灌木花卉 主干和侧枝没有明显的区别,呈从生状态,植株低矮、树冠较小,其中多数在适于盆栽。如月季花、贴梗海棠、栀子花、茉莉花等。
(三)藤本花卉 枝条一般生长细弱,不能直立,通常为蔓生,叫做藤本花卉。如迎春花、金银花等。在栽培管理过程中,通常设置一定形式的支架,让藤条附着生长。
三、肉质类花卉 肉质类花卉的茎或叶生长肥大,含水分较多,呈肉质,叫做肉质类花卉。
(一)仙人掌类 这类花卉,由于原产沙漠地带,长期适应干燥环境,茎和叶多有变态,茎变得肉质粗大,能贮存大量水分和养料,叶变成刺状,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腾。如仙人掌、三棱箭、令箭荷花等。
(二)景天类 景天科植物中,有不少种类可以作为花卉,它们的茎或叶脆嫩肥大,含水分较多。如景天、石莲、燕子掌、落地生根等。
按生物学特性分类
不同的花卉,其生物特性各不相同。它们对光照、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的要求也不同,习惯上常根据这些不同,把花卉分以下四种类型。
一、喜阳性和耐阴性花卉
(一)喜阳性花卉 象月季、茉莉、石榴等大多数花卉,它们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这种花卉叫做喜阳花卉。如果光照不足,就会生长发育不良,开花晚或不能开花,且花色不鲜,香气不浓。
(二)耐阴性花卉 象玉簪花、绣球花、杜鹃花等,只需要较弱的散射光即能良好地生长,叫做耐阴性花卉。如果把它们放在阳光下经常暴晒,反而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
二、耐寒性和喜温性花卉
(一)耐寒性花卉 象月季花、金盏花、石竹花、石榴等花卉,一般能耐零下3-5°C的短时间低温影响,冬季它们能在室外越冬。
(二)喜温性花卉 象大丽花、美人蕉、茉莉花、秋海棠等花卉,一般要在15-30°C的湿度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它们不耐低温,冬季需要在温度较高的室内越冬。
三、长日照、短日照和中性花卉
(一)长日照花卉 象八仙花、瓜叶菊等,每天需要日照时间在12个小时以上,叫做长日照花卉。如果不能满足这一特定条件的要求,就不会现蕾开花。
(二)短日照花卉 象菊花、一串红等,每天需要12个小时以内的日照,经过一段时间后,就能现蕾开花。如果日照时间过长,就不会现蕾开花。
(三)中性花卉 象天竺葵、石竹花、四季秋海棠、月季花等,对每天日照的时间长短并不敏感,不论是长日照或短日照情况下,都会正常现蕾开花,叫做中性花卉。
四、水生、旱生和润土类花卉
(一)水生花卉 象睡莲,一定要生活在水中,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叫做水生花卉。
(二)旱生花卉 象仙人掌类、景天类等,只需要很少的水分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叫做旱生花卉。
(三)润土花卉 象月季花、栀子花、桂花、大丽花、石竹花等大多数花卉,要求生长在湿度较高,排水良好的土壤里,叫做润土花卉。润土花卉在生长季节里,每天消耗水分较多,必须注意及时向土壤里补充水分,保持湿润状态。
对于花卉的分类,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例如还可以按照不同的花卉对土壤酸碱度、肥料等的不同要求,把花卉分成其他的一些类型。
在分类的基础上,我们能够了解到花卉的一般形态牲和生活习性,不但有利于对花卉进行栽培管理,还有利于对它们进行改造和利用。例如,我们掌握了花卉的阳性和阴性,就会自觉地做到把花盆旋转在适合它们生长的位置上。如果不论什么花卉,一概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暴晒,或者一概放在室内光线不足的地方,就会使花卉因得不到必须的环境条件而造成生发育不良,不仅不会开出绚丽多彩的花朵来,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另外,我们可以利用花卉的其他特性,如对光照的要求不同,人为地控制花期,使花卉按照人们的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如节日前后)开放。例如,延长八仙花每天的日照时间,使之不少于12个小时(可以利用白炽灯泡的光照射),能促使其提前一个半月至两个月开花。如果人为采用遮光处理,缩短每天的日照时间(不超过12个小时),能促使菊花、一串红提前开发。反之,增加每天的日照时间,还可使菊花延迟开花。
再如,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花卉对湿度不同要求,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让喜温性花卉安全越冬,达到一年育成,多年有花。否则,一到冬季,喜温性花卉全被冻死,来年还得重育新苗。
参考资料: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7050301119.html
E. 花卉在中国精神文化的体现
梅花――不怕寒冷,体现人们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的精神,
荷花――出于污泥而不染,体现人们不同流合污,不忘初心的精神,
还有菊花、兰花等都是能体现某种精神的花卉。
F. 花卉在中国古代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作为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用自己的绚丽装扮着世界,也装扮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对花的喜爱也深深的溶进了文学、艺术中,并被赋予人格化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花一直贯穿在传统文化的各个时间各个方面,从先秦的诗经到后代的歌赋,再到近现代的小说散文,从文化习俗到思想艺术,花无不以独特的姿态穿梭在浩瀚的文化之海,并在历代文人逸士的作品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花总与生活、艺术思想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G. 如何拍摄花卉
如何拍摄花卉?花卉是很多人追捧的拍摄题材之一,其实不止春天,花卉一直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摄影题材。那么,到底如何拍摄“吸睛”的花卉照呢?
1、拍摄时间的选择
早晨和午后是一天中比较好的拍摄时间,这时候光线比较柔和,色彩也比较鲜明。
▲少女与花是永恒的主题。
以上思路供大家参考。如果在拍摄中注意到这些思路,能灵活应用,相信实践出真知,只要勤拍多练,认真总结,悉心积累,总能拍出好的作品。
以上内容如有帮助,欢迎点赞,留言,转发!想了解更多摄影技巧,欢迎关注【墨染印画】
H. 中国的花卉文化,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花卉文化是花卉本身由于天生的美好外在而吸引人感官的种种美的欲望,这种审美功能 久而久之形成了文化。构成中国的花卉文化的主体是花卉,是人们各种心理欲望的一种重要归属物。从这个意义上看,花卉应该是人们心理需要的折射与延伸。例如审美的需要,摆设的需要,修养身心的需要,心灵的寄托等不一而足。一句话,花卉应该是人类智慧与灵感交汇的集结载体,更是生活素养提高的精神消费物。中国花卉文化主要特征:
一、观赏启智性。花卉文化首先注重以视觉引人。很多花卉以很强的观赏性赢得人们的呵护。例如,白牡丹以自己的洁白直抵人的内心。再加上本身发出的浓郁的香味,更是让人赞叹不已。当观赏动作遍及生活每一个角落时,人们就学会带着欣赏的姿态来看待自己的生活,以期从中得到美好的启迪。世界上很多有创意的消费品之开发无不得益于此。
二、陶冶净化性 。花卉文化氛围一旦开成,让人一转入其中,就深受震撼。并自然而然地激发出人本身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从而净化提升人的灵魂。例如,当人们把荷花作为品质超群的标志物时,人们一看到她,就自然而然地萌生很多关于美好品质的追求,并激励自己不断向这个方向努力.形似座右铭了。
三、交际励志性。 花卉文化,其本质意义已经不局限于上述主要传统特征。它还能发展当代社会人特别注重交际的作用。通过这种花卉文化精神的传递促进作用,使人们生活的更健康,更和谐,更有情趣。而这些变化完全是借助于花卉这个无声的语言内省地完成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语言。因为,人人无法拒绝对美好事物,美好品质,美好人生的期盼与追求。花卉文化因不同的花之文化向不同的人们传递不同的高级文化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好花卉文化其实也是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助推器。例如,在各种交际为,为适宜对象送上得体的花卉,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标准,同时,也传递和寄托送花人的美好祝愿或者对对方美好品质或者行为的很好的承认。
四、研究借鉴性。 花卉文化由于有以上品质,而这些品质特性正好是人类发展所关注的。一个地方形成的花卉文化一定是与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风俗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更是人们赖以从事美好生活的一种心理模式。也间接表征着它的无限生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能很好地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区域的精神文化精髓..同时,我们应当提到,里面可能还会孕育着先进的文化因子。基于这个角度,研究一个地方的花卉文化很有意义,对促进其他地方搞好这个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通过研究本地区的花卉文化特色和精髓,不仅有利于更好的推广自身的先进文化,还可以挖掘潜力,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确保自身文化常青。
此外,好的花卉文化还可以产生其他形式的综合效应。重视花卉文化的发展,的确有利于人们健康生活,也有利于社会物质文明的多元化发展。
I. 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插花艺术
学习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插花艺术和创作作品前非常有必要学习一些诗歌艺术知识。诗歌艺术知识不仅可以丰富插花的主题表现,深化意境的创设,并且有助于构设插花命题,使插花作品更富诗情画意。特别是中国的咏花诗词对插花有着直接帮助,以花明志、借物咏情的构思与主题表现方法值得插花者深入学习与借鉴(图1)。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与绘画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无论是构思、造型还是设色,基本上都是遵循中国画画论的原理和法则。比如,中国画画论和美学思想极其注重表现物象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气质,不满足于形似,而是强调以形传神,以景抒情,借物写心,追求“迁想妙得”、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中国传统插花也以此为最高的艺术追求,要求不仅表现花材组合的形式美,而且更要强调花品花格之美,强调通过花材的自然美及其象征意义表现内在神韵之美(图2)。插花与绘画艺术有共同的美学原则、艺术语言和艺术追求;不同的是,绘画是在二维空间描绘形象,而插花是在三维空间创造形象,近似雕塑、盆景,具有三维空间的实体性。中国插花艺术风格的形成也深受中国画意与画风的影响。所以,学习插花,尤其是深入研究中国插花艺术,认真学习绘画知识和理论是十分必要的。插花构图时可用绘画的方法,先将造型画出来,然后按画插作,就能更准确地把握造型与花枝之间的协调性,更好地体会插花与绘画艺术之间的亲缘关系。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与色彩植物千姿百态、万紫千红,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色彩和特性,能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与想象空间。四季更替和植物自身的新陈代谢都会产生不同的色彩:花从蓓蕾初绽到枯萎凋零,叶片从新芽翠叶到枯黄落地,颜色都在不断变化。—般说来,花朵初开时浓郁鲜艳,随后颜色逐渐变淡,最后失去原有美丽的色泽;叶片最初呈嫩绿色并带有鹅黄色,然后逐渐变为墨绿色,到生长末期转黄;果实也是如此。花卉的这种生理特征为插花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无论是中国画还是中国插花,在色彩的表现和应用上都是以和谐为重要原则。正如清代名画家方薰所言:“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以彩色相和,和则神气生动,否则形迹宛然,画无生气。”中国传统插花遵循中国画画论的原理和法则,追求淡雅清新,注重色彩的象征性和表意性。色彩以其特有的“雅”而独树一帜,起到以色彩传情达意的作用,给人以醒目、强烈的愉悦感受。
中国风格的探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插花风格,一味照搬沿袭并不可取。在插花创作时,应在承接传统插花风格的同时注入当代的设计元素,以形成独特的中国现代插花风格。是用旧木桶还是CD架,同一件器具,可以有不同的“身份”,守旧与时尚其实也只在一线之间。分寸的把握,就在品位。作为插花创作者,不可只停留在现代人的情感上,而应当积极努力地去学习历史文化,把我们的国粹一一挖掘出来。中国现代插花艺术的风格是什么?特点何在?什么是中国风格?笔者认为,中国风格应该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和东方生活方式的基础且顺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一种整体形象。挖掘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和顺应世界发展的审美设计潮流,从而建立起合适的体制和环境,是塑造中国风格的关键。而作为现代的中国,除了继承历史和文化,还要吸收外国好的新事物,表现新形态。现在的中国是面向世界的中国,插花作品的观众不仅是中国人,还有外国人。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加入中国元素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不同视觉效果的中国元素在插花的应用上也带来了不同的认知。在许多插花表演上,不少花艺师都在花艺创作中融入中国元素,诸如中国红、藤编团状造型等,中国元素的生动运用,为插花世界带来了一股新风,例如,“西关映像”局部这件插花作品,古老文化背景里藏着时尚元素,带着岁月的痕迹,不露声色地将古典与现代融合起来(图3)。如果说,西方式的插花曾是精致生活的标志,那么因新东方古典的优雅和宁静致远的处世哲学已经越来越受人们称道,故如今中国式插花显得更有品位。“中国风格”不是将中国元素简单拼贴,而是要表现打动中国人心灵的中国精神、中国气血。它与符号无关,与时尚无关,只与中国人的精神源流和现实苦乐密切相关。任何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都受到本地区本民族的地理环境位置、历史传统、文化素质、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的影响和制约。如果创作中失去这些特质,也就无法或无从发扬民族精神和地方特色,也就自然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也不会受到海外观众的重视。那么现代的中国插花应该怎么做?就是先确立了自己,再充分地融合有利因素。因此,当前的插花创作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自己民族的风格,去掉洋味,消除不洋不中的现象。首先必须提高认识,弄懂什么是模仿、什么是创新和如何继承与发扬等问题,必须认识和学习民族传统文化,认真钻研中国古典插花艺术。模仿不是创新,创新必有本,而本就是本土(本地区本民族),只有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在优秀中华文化的哺育下,吸取营养、形成动力并认真学习外来艺术之长,取长补短,加以消化,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师古不泥反得古,创新有本始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能逐渐形成我国现代插花艺术的风格与特色,开拓既有中国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感的中国插花新体系。
中国风格的建立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受到全球瞩目,这正是插花艺术形成中国风格的大好时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挖掘的内容非常多,但遗憾的是,在现在的插花展览上我们只能看见部分作品有中国元素闪现,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中国风格。如何将传统插花的中国元素与现代插花花艺设计合理地结合起来是一个重要课题。中国元素的应用也要符合时代发展的大趋势,结合不好就容易符号化、表面化。现代插花花艺设计体现中国元素的最常见手法是:演变、搭配、个性化,简单地说就是中西结合,现代与古典相融合。老调重弹,唱出新声。如今艺术创作已经进入差异化的时代,插花作品设计也要体现个性,而在应用中国元素的过程中往往因为过于共性化而导致缺乏个性。例如,一想到中国元素就是大红灯笼、京剧脸谱、龙、旗袍、中国功夫、中国红。但事实上中国元素远不止这些,其内涵非常深厚和宽泛,表现形式也并不局限在具体的符号上,不只是表面化和视觉化的形式。中国元素的精髓在于符合中华民族的内心感受和文化认同。2008年举世瞩目的奥运会,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广为世人关注,中国元素在奥运会上兴起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势,北京申奥标识“太极拳”、北京2008奥运标识“中国印”都反映了中国元素带给当代设计领域文化灵感这一趋势。插花作品设计中应用的中国元素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那种符号化和表面化的中国元素并不能完全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未必能赋予插花作品真正的“灵魂”。毕竟这些元素不应该仅仅体现在插花作品的外观上,而是能让人在整个插花创作及欣赏过程都感受得到中国文化的存在。中国元素在设计过程中不必刻意强调,更不能本末倒置,为了“符号”而“符号”,去贴标签。有些符号可以使用,但不要牵强附会。插花作品中的“中国元素”或“民族特色”是不能刻意追求甚至硬贴在作品的外观上的,它应当是设计师对民族文化理解后的一种自然情感的流露。例如,“夸父追日”这件作品就是传统民间传说与现代花艺的巧妙融合,作品用简洁的构架,以红色为主,鲜花、枝条等多种元素组合应用表现“夸父追日”的意境,令人遐想。结构简单而主题突显,以现代插花的手法演绎中国传统民间传说(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