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评述二十世纪第二个十年,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三项重大事件或历史现象
分别是: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使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2. 纵观中国历史,能看出哪些固定的规律与现象
有的时候,历史看起来像是一段段黑色幽默。道理大家都懂,该跳的坑还是躲不了。说下几条最简明的规律,简单粗暴。
1、寿命决定人一生的航程
身体好,寿命长,才是王道。尤其是闹革命的时候,万一被儿子气挂了或者自己的身体没扛到战争结束,一生功业俱黑。
有些开国君主,名留史书者的硬命确实是让我辈叹为观止啊。大多数人的年龄,都比同龄人的年龄长得多,身体也健康的多。
在那时候,活过50就算高寿了。刘邦同志,48岁才开始出马闹革命,论年纪能当项羽他爹。连年战场奔波,创立了大汉王朝,六十多岁了还在。
刘备同志,四十多岁以后慢慢得志,打下益州都五十多岁了。
曹操也不用说了,处于四战之地,整天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却身体倍棒,活的差不多是他儿子加孙子的寿命了。
看看这群老同志,大概真的是有天命加成,或者学过什么养生术?不过也有悲剧的,比如慕容垂,刚独立自主就遇到了拓跋鲜卑的小鲜肉,一只年轻的头狼。慕容鲜卑的事业风雨飘零。慕容垂又气又恨,吐血而亡,含恨而死。天不假年,呜呼哀哉。
梁武帝那种变态,就不多提了。
要相信自己,活得比自己的对手久,你就赢了。活得好才是王道,要想建立伟大的功业,一定要爱护身体珍惜生命。不管是在乱世,还是在治世都是如此。死得太早的,留下一个神童的名号也占不了史书多少字。
2、长者心态是成功的基石
沉住气的长者们往往笑到了最后。治世如此,乱世更是显眼。乱世是个大坑,跳的越欢,死得越快。
《汉书·卷十三·异姓诸侯王表第一》:“镌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其势然也。”
话里面有深意啊,这样说就不禁让人想到了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大起义。闹革命早的,最先称帝的,跳的欢的,基本就没有一个好结局,都是为后来者作了嫁衣。
比如陈胜吴广两个首发阵营,身首异处。率先自立为王的,也是一个比一个挂的快。还是刘邦机智,沛公,亲切的称谓,低调的逆袭。
后来的历史,大抵也都是如此。
先出来闹革命的,心态最跳,人最傲娇的,往往被死而不僵的旧王朝咬上一口,被一起造反的伙伴们除之后快。
来洛阳旅游的凉州军阀董卓,干一票大的的李?喙?幔?庇诔频鄣脑?酢U馐呛耗┑谋?缪?濉?/p>
引狼入室陷入撕比大战的翟让,大贼卢明月厉山飞,豆子岗高鸡泊那一群乱匪更不用说了,这是隋末的悲剧样本。
元末这个副本呢,先出头的韩山童刘福通体力不支,小明王淹死江中。后发的张士诚陈友谅碰上朱元璋这种猛人,团灭。
治世也是如此,耐得住气的往往比那些年少成名,耐不住性子的天才少年更容易创立大的功业。历代的状元留名史书者少,大抵是春风得意,离政治漩涡太近,反而少了那份耐性和沉稳。
3、外患只是开个伤口,内忧才是真正的祸首
内忧外患,内忧外患。所有王朝的崩灭,外患固然汹汹,内忧才是导致王朝彻底毁灭的野火。
亡秦者非胡也,赵高乱于内,屠戮秦朝皇族和大臣,王朝的秩序崩溃。黔首陈胜登高一呼,六国的落魄贵族,名士将门,汹汹而起。到最后也没见多少匈奴人的样子,别人忙着在塞外打地盘呢。
五胡乱华,天下纷乱,真正玩死晋朝的还是司马家族的内斗,王庭凝聚力的削弱和屡次大战到来,帝国强卒死去。
4、王朝兴于一代之功,而成于二代之力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而亡。隋文帝死后,隋二世而亡。在它们的尸体之上,新的大一统帝国将由占有它们的荣耀。
二代皇帝的错误策略,把本来就不太稳固的帝国一步步推向了深渊。滥用民力,为政急促,忘记了纷乱的野草还在许多人的心中生长。一个国度,如果不能平稳的过渡到第三代,它的命运也是可知的。
同样命运的还有哪些倒霉的乱世小国们,五胡十六国,唐末五代。往往都是到了第二代,家里的矛盾已经不能调和了,抡起大刀窝里斗。结果往往是身死国灭,跋扈不过几十年。
合格而又尽职的二代君王,才是王朝能够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如汉光武帝的儿子汉明帝,用政严苛,法度严密。大力打击宗藩身边的宾客,留王而去其爪牙,压制外戚。
唐太宗本来就是个打天下的军人雄主,又有隋二世而亡的鲜活样本,坐稳天下自不必说。
5、乱世是最恐怖的局面,重建大一统很难很难
乱世是最恐怖的局面,纪纲崩毁,人心肆意。
维系整个帝国的秩序开始由上而下崩坏,人们信奉的不再是基本的道德和规则。人心肆意长草,为所欲为。
乱世一旦开启,野心家的乐园到来了。践踏规则,肆意的野心和放纵的人性让大地化成了修罗场一样的存在。
屠城,分裂,杀戮,造反,邪教,胡兵,军阀。
乱世的野草在人心之中疯狂的生长着,撩拨着。每一个在乱世拔刀的人,都不知道自己下一刻的命运将在何方。
大一统是乱世必然的结局,可是这过程有多远,这代价有多大,谁也不会知道。
3.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神秘事件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神秘事件。时至今日,包括科学家在内的任何人都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在所有这些神秘事件中,有五种超自然现象尤为神秘。
秦姓农民的神奇转移事件
1880年6月15日,即清末光绪六年五月八日,湖北省松滋县一位姓秦的农民,早上四点多起床,到屋后的山上砍柴。他在山路上发现了一个五颜六色的物体。当时他很好奇,想上去抓一下,看看是什么东西。但当他靠近发光物体时,他自己的身体“飞”向天空,在云层中骑了几分钟后,他昏倒在地。
如果这件事被别人说了,那可能是胡说八道,毫无根据。但这是沈括录的。沈括是谁?沈括是宋代着名的科学家。他在历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他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他在许多学科都有很深的造诣和杰出的成就。他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他的代表作《孟西笔谈》是上一代科学成就的集大成者,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让我们考虑一下。在这样一个追求科学真理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家的作品中,他能胡说八道吗?那不是他自己的招牌吗?然后问题来了。如果这是真的,那颗大珠子是什么?真的是不明飞行物吗?
超自然第三
阎遵宪查【查】——蜀中广济
这本书是明代学者曹雪泉写的。有一本古籍《东天机》记载。也就是说,在唐朝(约664年)建造的林德殿里,有一艘船,主人约15张。听起来像是金属做的,而且很结实,没有腐烂。当时,唐朝宰相李德禹将船上的一部分截下,刻了一幅可以四处飞翔的严尊(西汉道士)画像。直到明朝(880-881),船和画像突然飞走,再也没有出现过。
没有人能理解中国历史上的五大神秘事件
这就像一部奇怪的小说,但曹雪泉的《蜀中广济》是一本乡土理论书。地理是一门知识,即科学。科学着作中出现这样的描述,不是很奇怪吗?除非是真的。
太湖分为两部分
这件事发生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一场大雨过后,太湖中间突然出现了一道裂开的湖水。距宜兴20公里
4. 中国古代历史有哪些大事件
1、沙丘之变
沙丘之变,又称沙丘之谋,秦始皇在沙丘宫(今河北省广宗县)去世后,赵高与李斯杀害公子扶苏,拥立秦二世即位的事件。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生平最后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从行,去疾留守。巡游时在途中突然去世,遗诏令公子扶苏主持葬礼,意即使之返都即位。
此时扶苏正在上郡监督蒙恬的军队,管理诏书的赵高却发动了阴谋,威胁丞相李斯,矫诏处死扶苏与蒙恬。隐瞒秦始皇死讯,以咸鱼放到秦始皇车上,遮挡秦始皇尸体发出的臭味。回到咸阳后,他们拥立公子胡亥为皇帝,就是秦二世。
不料始皇于沙丘暴卒,宦官赵高胁迫左相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为秦二世。
2、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3、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
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两次党锢之祸都以反宦官集团的失败而结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党人被残酷镇压。
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一党,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4、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
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
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5、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
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
经过长期的斗争,在李渊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为了挽回局面,最终李世民搏命一击,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沙丘之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七国之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党锢之祸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八王之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玄武门之变
5. 请分别列举五个中国近代和现代的政治方面的历史现象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国共合作斗军阀,联合抗日,集体所有制经济
6. 收集一些有争议由趣味性的中国古代历史故事或现象,如武则天无字碑这一类的
中国古代历史上七大未解之谜
[ 2007-8-1 21:51:00 | By: yihaixiongfeng ]
3
推荐1.老子的出关之谜
有史实记载,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而着书,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着五千言《道德经》。而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则没了消息。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则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有人说出散关,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历代不少人认为此说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而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而又有人胡乱猜测,说那时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导之意外身亡。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老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问礼”。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有在儒家着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说明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比较可靠。
而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而又有人胡乱猜测,说那时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导之意外身亡。
中国历史悠久,人物众多。既有英雄壮士的慨慷悲歌,又有帝王将相的传奇经历。而有些故事,就象谜一样牵动史学家和大家的兴趣,至今仍有很多人为此废寝忘食的进行考证和研究。现在本人经过认真筛选,特列出七大谜一样的悬案。也请各位历史爱好者和网友给予补充和指正。
2.西施的生死之谜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中国第一位女间谍。而做为越之功臣,吴之罪人的西施最后的结局如何,则众说纷纭。有人说被勾践沉江,《墨子·亲士》篇就说:“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太平御览》引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中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随鸱夷以终。” 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鸱夷”,就是皮袋。在后人的诗歌里,也多次提及了西施沉水的事,李商隐的《景阳井》诗云:“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皮日休《馆娃宫怀古》诗:“不知水葬归何处,溪月湾湾欲效颦。”这说明在唐代,人们是认可了西施被沉水的说法的。
这与上述记载相同。而民间传说较多的是被越国大夫范蠡暗暗接走。《越绝书》却如此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在《史记》这部具有权威性的史书里,尽管有范蠡的详尽记载,却找不到有关西施的只言片语,难解的谜团让人倍感缺憾。又有人说被仇恨的吴国人民乱棍打死,至今史学界也没有统一的结论。
3.徐福的东渡之谜
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全国后,位高权重,而最盼望的就是长生长寿,后来听人说东海上有蓬莱仙鸟,那里有服后可以长生的灵芝草,就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和三千工匠,东渡大海,后来秦始皇至死也没盼来徐福的消息。徐福到底去了那里呢?有人说那时航海技术差,碰到大风浪,全部覆没。而史籍中最早记载徐福史事的是司马迁,可是没有讲明徐福浮海到了何处。后人以为是台湾或琉球,也有说是美洲,但大多数认为是日本。最初提出徐福东渡日本的是五代后周和尚义楚。称:“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
义楚称这一说法来自日本和尚弘顺。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认为徐福东渡到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献诗,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清末驻日公使黎庶昌、黄遒宪等人,都参观了徐福墓,并诗文题记。而徐松石在《日本民族的渊源》中说,战国先秦时期,中国东南沿海民众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率领的童男童女是其中一队,“徐福入海东行,必定真有其事。”香港卫挺生着《徐福入日本建国考》,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的开国者神武天皇仲田玄,并认为他是颛顼之后徐驹王29世孙。台湾学者彭双松着《徐福即是神武天皇》一书,进一步充实卫挺生的观点。
至今日本保存着不少徐福活动的遗迹,如和歌山县徐福和他的传员七人墓、徐福宫,九洲岛佐贺县“徐福上陆地”纪念碑、徐福的石家、徐福祠,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等等。有些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日本只是传说,找不到可靠的历史文献来证明。更有人认为,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是日本10世纪左右的产物,并非最先由中国人提出来的。徐福当时到的只是渤海湾里的岛屿,他在日本的事迹、遗迹、墓地,均属后人虚设。另外,又有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是历史事实,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去的美洲,回为徐福东渡的时间与美洲玛雅文明的兴起相吻合,而日本与中国大陆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费巨资,数年才能抵达。人海茫茫,徐福东渡究竟去了何方,至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4.杨贵妃生死之谜
杨贵妃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位绝代佳人。她那传奇的一生曾触发无数骚客文人的才情,为之吟诗作赋。然而,这位国色天香的美女究竟归宿如何呢?史书记载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阳沦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狼狈地与众臣逃跑,其爱妾杨贵妃死于马嵬驿。可是,文人赋咏与史家记述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因此杨贵妃的最后归宿,至今还留下许多疑问。
一种观点认为,杨玉环或许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以“后患仍存”为由,强烈要求赐杨玉环一死,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后只得下令。杨贵妃“遂缢死于佛室”。
也有人认为,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这可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看出。杜牧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的“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很多诗句,都认为杨贵妃被乱军杀死于马嵬驿,而不是被强迫上吊而死。一些人称,杨贵妃之死存在其他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实际上是吞金而死。这种说法只出现在刘禹锡所作的《马嵬行》一诗。还有一种说法是,杨贵妃没有死在马嵬驿,只是被贬为庶人,并被下放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着》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本人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蕴含着另一种意思。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最后逃亡到日本。1984年出版的《文化译丛》第五期,张廉译自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一文说,当时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为贵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海上漂泊,辗转来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终在日本安度晚年。但其生死情况究竟如何,至今仍令人难解。
5.宋太祖暴死之谜
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归西了,正史中没有他死亡的明确记载,《宋史·太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也只有简单的两句话: “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为历史留下了又一桩悬案。一种意见是,宋太宗“弑兄夺位”。持此说的人以《续湘山野录》所载为依据,认为宋太祖是在烛影斧声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当晚又留宿于禁中,次日便在灵柩前即位,实难脱弑兄之嫌。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宋宫十八朝演义》都沿袭了上述说法,并加以渲染,增添了许多宋太宗“弑兄”的细节。
另一种意见认为,宋太祖的死与宋太宗无关,持此说的人引用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开脱。据《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后,已是四鼓时分,孝章宋后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赵德芳人宫,但使者却径趋开封府召赵光义。赵光义大惊,犹豫不敢前行,经使者催促,才于雪下步行进宫。据此,太祖死时,太宗并不在寝殿,因而不可能“弑兄”。毕沅《续资治通鉴》即力主这一说法。还有一种意见,虽没有肯定宋太宗就是弑兄的兇手,但认为他无法开脱抢先夺位的嫌疑。在赵光义即位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系列的反常现象,即据《涑水纪闻》所载,宋后召的是秦王赵德芳,而赵光义却抢先进宫,造成既成事实。宋后女流,见无回天之力,只得向他口呼“官家”了。
7. 列举中国近代史上(五四后)20个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并分别写出它们的意义
我提供的有关事件意义的答案内容比我实际回复的要多,引文有字数的限制,因此我删减了部分内容,如果你需要的话,可以给我邮箱,我将省略的部分邮给你。
1 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使中国革命有了马列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2 八一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新时期。以南昌起义为起点,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创建人民政权和人民军队。中国革命在经历大革命的严重失败之后重新兴起,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南昌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历史。南昌起义锻炼造就了人民军队的杰出将帅。 南昌起义培育了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伟大精神。南昌起义不仅创造了革命史和建军史的奇观,而且铸造了伟大的八一精神:听党指挥,敢为人先,百折不挠,为民奋斗。
3 918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历史均具重大影响。
4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它对推动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和团结抗日起了重大作用。西安事变是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民族战争的转折点。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被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转折关键。
5 77事变:
是中国8年抗战的起始,其历史含义不言而喻。
6 长程:
首先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军队历史上的一个丰碑。
第二个方面就是跟新局面的开展联系在一起。
第三个意义,长征的胜利,从我们党本身来讲,也是一个转折。这个转折就体现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第四个方面的意义,那就是宣传队的作用,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也就是播种机,后来再到我们解放战争的时候,我们播下了革命战争的火种在那儿。
第五个方面的意义,长征的胜利虽然我们遭受了重大的牺牲,但是我们到最后,长征胜利的时候,到抗战爆发之前,大致我们的红军在45000左右,这些人都是经过长期考验的、坚定的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都是宝贵的中国革命的骨干,而这些人后来除了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牺牲的之外,建国后基本上都成了治党、治国、治军的骨干,这个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
最后一个意义,就是长征它还有一个世界意义,它昭示的是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是干什么的、中国的红军是干什么的、中国人是什么事都能干好的是永远不可战胜的,尽管我们现在经济文化还很落后,其他帝国主义亡我自心还不死,但是中国确实在世界上的地位空前的提高,应该说当时长征就有国际影响。
7 延安整风运动:
延安整风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和各根据地开展的一次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它的历史功绩巨大,现实意义深远。
8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有几点功绩比将为人民牢记:首先是坚持了华北敌后根据池,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减轻了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压力,对国际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贡献。
这次大战充分显示了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的强大力量,振奋了民族精神,坚定了全国抗战军民的胜利信心,提高了我党我军在全国人民中的威望,赢得了世界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9 论持久战: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关于持久抗战的思想与中共提出的持久战理论有本质区别.毛泽东立足20世纪30年代的世情、国情,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出了持久抗战的特点和规律,揭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胜利根本原因之所在.持久抗战思想中蕴涵了毛泽东系统科学而又深邃宏博的国情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具有恒久意义.
10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的意义在于: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1 淮海战役:
长江以北的华北、中原地区基本解放,为平津战役的不战而胜提供了条件。
12 平津战役:
意义:平津战役中产生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随后产生的“绥远方式”,对尔后解决国民党残存军队,加速解放战争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国内意义,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独立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国际意义,在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里,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14 抗日战争胜利:
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共同取得的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坚持下来的基础。
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各派系,在抗战爆发前基本上掌握着国家政权,有蒋政权参加,才有全民抗战。共产党先把“反蒋抗日”改为“拥蒋抗日”,抗战实现以后又反复强调国共合作,强调全国团结抗战,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兴起、壮大,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共产党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导者,军事上领导着敌后战场,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参加,全民抗战才有了力量重心。西安事变后,蒋政权由“攘外必先安内”转为准备抗日。抗战开始不久,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应有地位和国共合作抗日,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国共两党合作成为一个历史关键。中国内部新的团结格局由此确定下来。全国各阶级,各民族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救亡。中华民族使自己的觉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战争就是这样实现的和虽然经历惊涛骇浪终于坚持到底了的。从双方合作奠定抗日战争的基础来看,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们这时都站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关键位置上,力挽日本军国主义汹涌而来的狂澜。
15 解放战争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场全民族抗御外来侵略者的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百多年来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开始团结起来,为全民族的利益共同奋斗了。
16 皖南事变:
是国共内战的序幕,皖南事变使国共合作几乎只剩形式,中共在此之后得到美国等的同情票。这是毛赤裸裸的阴谋,以牺牲项英部队来换取苏联同意他革命。
17 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会师,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在南方和陕甘地区建立了十几个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军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19个大型根据地;解放战争中建立了东北根据地,发展了华北、华东、华中、西北等广大解放区。这些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建立与发展,逐步扩大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对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这条革命道路,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史上仅有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暴力革命的学说。
18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注意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注意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汇总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19 七大召开:
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党在理论上的成熟,也标志着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结合产生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它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从此,毛泽东思想成为党和人民的一面旗帜,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20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第一,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缓解了解放区军事压力。
第二,开辟了新解放区,缓解了老解放区经济压力。
第三,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第四,锻炼了官兵,造就了一支顽强的部队。
8. 中国古代政治史发现过程中有哪些属于历史现象,可以具体说说嘛
从奴隶社会进入农业社会在进步的民主,这都属于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