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天问一号”即将飞往火星,这对我国航天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2020年你说它不平凡,它还真的是一点都不简单,有喜有忧。在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多少也受到了影响。
美国在高端芯片上针对华为的制裁更是牵动着全国亿万人民的心,这一点目前来说尤其让我们忧心,但是我国的航天事业在今年依旧稳步向前,这是值得我们欢喜的事情。
如果这次任务圆满成功,我国将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航天强国,这跟载人登月的意义一样重大,未来的2030年我们还计划实现在火星上的采样返回。
而美国也计划在同一时期完成同样的任务,这说明我们在航天事业上已经和老美有平起平坐的感觉了。
“天问一号”是我国征服外行星和深空的第一步,未来还会有土星探测的“天问二号”,木星的“天问三号”,直到离我们最远的海王星等等...
“天问一号”代表着我国进入航天强国的第一步,意义非凡。如果成功,载人登月那也是想不想去的事,而不是能不能去的事。你细品,今年7月有多重要...,大家拭目以待吧。
Ⅱ 中国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对世界局势会产生哪些影响
天问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是继美国之后第三个有条件飞往火星的国家,此前俄罗斯已经失败。这次天问一号要是顺利到达火星,中国航天事业会再进一大步。世界局势可能不会有太大影响,但中国的强大会让最强两个国家感到压力。只要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能完成“绕、落、巡”三个地狱难度级别的技术难点,咱们就能追上世界第一强国的脚步。
中国航天技术能发展那么强大,背后都是科学家日夜研发的功劳。没有他们付出,航天技术绝不会发展那么迅速。现在都已经能够有条件上火星,要知道美国发射44个火星探测器只成功8个。而中国现在只是首次发射,要是能够一次性成功登陆火星。美国在国际上地位就有点尴尬了,世界第一强国,科技水平正被其他国家追上。中国在世界上局势会越来越好,这也是美国最担心的地方。虽然中国和美国相比是还有一段距离,也不是说超越就能马上超越。但我们国家正在缩短这个差距,在世界影响力上,中国不一定比美国差。最后还是预祝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能够一次登陆火星,完美完成探测任务,只要有一次成功,技术赶超美国不是难事。
Ⅲ 哪些因素令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
国际环境: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进行了探索太空,我泱泱大国不能落后,这是世界潮流,
军事目的: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没有通讯卫星,没有导航卫星,情报间谍卫星,军队作战就失去了“眼睛”,只能被打。
经济发展需求: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包括互联网、通讯等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为了安全,不能依赖他国进行,只有自己搞航天事业才能保证经济的安全 有序 快速发展,不受制于人。
希望对你有帮助!
Ⅳ 中国的航天科技对全人类有过哪些贡献
中国进行航天飞行科学实验,打破了世界上极少数国家垄断航天技术的局面,既彰显了雄厚的综合国力,也是对人类科学与和平事业的贡献,有助于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资源、缓解地球面临的自然压力。
走向太空、探索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太空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疆域,空间资源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载人航天是人类进入太空的阶梯,也是人类开发宇宙空间、利用太空资源的必由之路,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航天技术涵盖了许多尖端科学技术,航天技术在生命科学等领域如果能够有突破性成果,那么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将可能出现质的飞跃,其价值更是用数字无法估计的。
神七是中国的,然而科学没有国界,世界各国所取得的航天成就都属于全人类,中国的航天成就理所当然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当今世界,国际航天合作越来越多,合作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中国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为人类探索太空增添了一支生力军。中国航天作为世界航天的一部分,必将为人类探索太空事业发挥积极作用。中国航天事业的终极目标就是和平利用太空资源,最终造福全人类。
中国是火箭的故乡,中华民族一直在为实现飞天梦想而不懈地探索和努力。神七升空,太空行走之后,航天器交会对接、建造大型空间实验室、月球探测、深空探测……中国在太空中的脚步将会越走越远,对人类的贡献将会越来越大。
集中来说,在中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1.载人航天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之一,它的发展取决于整个科技水平的发展。同时,它也影响这整个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同时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从而可促进和推动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国家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可以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整体科学技术和高科技产业水平,如系统工程、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系统、推进能力、环控生保技术、通信、遥感以及测试技术等诸多方面。它也能体现这个国家近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水平。没有航天医学工程的研究与发展,要想把人送进太空并安全、健康而有效地生活和工作是不可能的。美国赫赫有名的"阿波罗"计划从1961年开始实施至1972年结束,共花费240亿美元,先后完成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它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苏联的政治目的,同时也带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特别是推进、制导、结构材料、电子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能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中国科技力量的跨越式发展。
2.发展载人航天是当今各国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各发达国家都在发展战略上都将增强综合国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核心就是高科技的发展,而载人航天技术就是其主要内容之一。一个国家如果能将自己的宇航员送入太空,不仅仅是国力的体现,而且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前民众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特别是“神舟飞船”计划一旦获得成功,将如同60年代的“两弹一星”工程一样,引起全世界的注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毫无疑问,在地球资源日渐枯竭的未来,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日渐重要。而载人航天技术显然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已知浩瀚的太空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巨大宝库,载人航天事业就是通向这个宝库的桥梁。“太空工厂”可以几乎像是在变魔术一般,在微重力、真空和无对流的条件下,制造出地球上难以形成的合金材料和其它的相关产品,可以想象如果说前三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那么这次由太空技术引发的“新工业革命”最终将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现有模式,“Made In Space”的字样将充满整个市场的各个角落。中国要想在未来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离不开开发太空资源的基础——载人航天技术。
除了以上几点,载人航天事业的从分发展将标志着人类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以往只有在科幻电影中才能见到的镜头,将一步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实现。人类转移到其他星球上居住和生活将不再是幻想,完全可以开发出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间,来解决生活空间越来越拥挤的现状,特别对于中国。到了那个时候,人类又将面临着更多新的考验和抉择。
Ⅳ 分析一下我国航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创新探索、开拓中国特色航天发展之路的30年。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要求航天科技工业把力量集中到发展实用、急用的应用卫星上来,实行军民结合。我国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技术获得长足进步,航天技术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党中央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仅11年的时间就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先后作出实施月球探测工程、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大力协同和无私支持下,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立足基本国情,充分利用国内的材料、技术和产品,按照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和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系统集成,掌握了型号研制发展的规律和关键技术,在研制中真正做到了“少花钱、办大事”,又好又快地发展。 回忆起中国人首次遨游太空的21小时,杨利伟感慨万千:“是改革开放托起了神舟,是千千万万人把我送上了太空。”航天事业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航天事业在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用自主研制的运载火箭发射美国、欧洲制造的卫星,跻身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与巴西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航天生产力,为航天科技铸造新时期的辉煌业绩创造了体制和机制优势。”马兴瑞说。 三十年铸就航天精神时代丰碑 中国航天科技成就的背后,是不断锤炼孕育着的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些精神同时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 数据显示,在载人航天科技人员队伍中,青年一代占到了2/3以上,飞船系统中副主任设计师、副总指挥中40岁左右的年轻科学家占到80%。绕月探测工程研制队伍平均年龄不到40岁,54名正、副主任设计师中,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占65%。这些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年轻科技人员,不仅秉承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还烙上了改革开放的精神印记。 王翔是载人航天队伍中为数众多的留学归国人员之一。本来他在国外的一家公司有着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但是当得知中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消息后,他毅然回国。 “为国争光与实现个人价值并不矛盾。”现在已是飞船系统副主任设计师的王翔说。 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联系在一起,年轻的航天人在为祖国赢得荣誉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每当神舟飞船上天,神州大地上总会掀起一阵航天热。神舟六号先进事迹报告团全国巡回报告时,每到一地无不引起轰动。航天英雄的故事,被写进了多种版本的教科书。“与一切尖端科技一样,航天事业从来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多次拒绝高薪聘请的火箭系统年轻的副总设计师张智说。 正是凭着为国争光的信念,正是凭着敢于超越的意识,正是凭着脚踏实地的作风,中国航天人用一系列科技奇迹告诉世界:中国人同样能够摘取高科技皇冠上那耀眼的明珠。 “每一个航天人,都是载人航天事业的螺丝钉;而载人航天事业,又是祖国这艘巨轮的螺丝钉。”神七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说,同舟共济、团结协作,使我国的航天事业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跨越,攀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采纳哦
Ⅵ 中国航天即太空探索问题
我认为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研究利用电磁炮发射卫星,原因有如下几点:
1.卫星的轨道最低也要500公里,而500公里也是在大气层上方的500公里,即使用电磁炮发射,卫星也需要大量的燃料。电是不可能的了,物体摆脱万有引力速度也需要每秒11.2公里。卫星可以使用核燃料棒做动力,但如何释放动力出来?即使能释放出来,就要增加大量的装置。此时,电磁炮打出的距离就大大减少,就难以在电磁炮打出的距离内发动机器。
2.物体在穿越大气层时如果没有整流罩会发生燃烧,卫星进入太空也要进行多次变轨……也就是说,想做到以上的一切都要有火箭上的一大部份装置这就会影响卫星能携带东西的重量也就会影响卫星工作能力。
3.中国目前为止电磁炮还没研究好,不可能用电磁炮能将卫星把打上太空。
Ⅶ 中国在宇宙探索还有哪些不足
探索宇宙,永远都缺很多东西,这些问题不解决,探索深空并无可能!
航天器:要制造出先进的航天器,耐温耐压强度大的材料是关键,目前中国在航天材料上可能面临问题!
生物工程领域:虽然神舟系列成功在轨运行,但可维持生命系统还是太短。如果不能在生命自持领域有强大的突破,恐怕登月都有困难!
最重要的是:以现有的科学理论知识,至多能提高一点点技术!要探索宇宙,真的要借助“神学”。
其实科学走到尽头,就寸步难行!所有的理论架构,都必须要有合理、完善、精确计算结果,凡超过可解释的,都称之为:超自然现象!
我们要实现宇宙探索,光靠科学,显然不可能!光速度就会制约我们前进的步伐,还有生命体的自持能力……,这些我们都无法解决!
Ⅷ 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有何重大影响
1.增强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2.加强了国防,拥有航天火箭的发射能力,是一个国家拥有核威慑能力,远程核打击能力的前提条件。现代战争,是以海陆空天为一体的,立体复杂信息化战争。拥有制空权,制天权是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
3.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发展。随着世界上可利用资源的逐渐减少,开发空间资源,逐渐的成为一种全世界大国争相竞争的项目。寻找更好的可以用资源,航天事业必不可少
4.打开国际市场。成为中国制造的标志,吸引外资投资中国,为本国赢得发射订单
5.极大的增强了国民的信心。促进全民的爱国热情。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航天事业
Ⅸ 请问有谁可以替我简介一下中国航天科技发展
苏联心理学家别列戈沃伊等人将载人航天科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主要解决飞往太空的技术装置问题。第二个时期,解决生物学问题。第三个时期,解决心理学问题。虽然迄今为止尚未见到因航天中的不良心理反应而引起明显功能损害和任务损害的报道,但美、苏航天领域的大量科学文献和轶事信息均记载着许多不利的心理反应。因此一些专家相信,随着载人航天时间的延长,飞行任务的日益复杂,相对常规的飞行以及乘员的增多和异质性等因素,可能产生相当大的心理应激和导致目前无法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或危
及生命安全与飞行任务的完成。而且有些心理应激可能是致命的,英国的苏联空间活动分析专家曾认为几名苏联航天学员已在训练期间死于这种心理应激。本文就载人航天和地面模拟研究中发生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
航天中的心理应激和激源
应激是一个普遍令人感兴趣的问题,许多学者从医学、生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的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少研究,因为应激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关专家认为,人类疾病一半以上与应激有关。一些文献估计,在西方社会普遍流行的所有疾病中,约75%~90%的疾病与应激有关。对于应激的概念自1936年提出后有很大发展,观点各异,大致可归纳为三类:(l)应激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这是有的学派从反应角度对应激的研究;(2)应激是有害环境对机体的刺激,这是心理学界从刺激角度,重点是心理社会刺激对应激的研究;(3)应激是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这是比较综合的应激相互作用理论。按此理论观点,心理应激的概念是个体察知的需求和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所表现的心身紧张状态。这里的“察知”是强调个人的认知评价,“需求”是包括生理方面的,也包括心理社会方面的应激刺激因素,“能力”是指个体内部的、外部的资源(如个体特征、应对能力、社会支持),心身紧张状态是应激的结果或反应。在航天环境下,应激是多方面的,就其激源来说可分为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和人际的四类。所谓激源是指对机体构成威胁的任何刺激,统称为激源。有关物理的激源有失重、微重力、加速度、温度变化、辐射、磁场、环境噪声、光照、仪表显示、舱内大气、食物和废物排放等;生理因素有生理节律改变、体液转移、肌肉废用、骨质脱钙等;心理因素有隔离、狭小空间限制、独处、与家人朋友的别离、职业动机、时间有限或不足、自由时间的利用、感觉输入减少、感觉输入增加、担心设备失灵、危险的或紧急的事件、单调的与极度的活动交替等;人际因素有人际磨擦、乘员的异质性、乘员规模、文化与性别的差异、性格冲突、国籍以及领导关系等。
航天对航天员的心理影响和精神医学问题
【隔离对航天员心理的影响】 隔离是指其身体与社会环境相分开的意思,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一个小群体。隔离可以成为心理应激的一种重要激源。隔离意味着与家人、朋友和社会的普遍别离,各种关系的丧失,在地球上曾担任的角色的丧失,友情和尊重的丧失等。喷气机驾驶员在离开地面时曾体验到这种别离反应,有人抑郁,有人欣快,也有人未受影响。波兰的一份研究表明,约35%的飞行员诉说有孤独感和离开地面的不愉快反应,还有其它如心神不安、紧张、缺乏自信、害怕驾机出现误差、幻觉和失定向等情绪反应。
在空间探索的初期,隔离或感觉剥夺被认为是一个严重的心理问题,许多地面模拟研究(如南北极科学探险,核潜艇、海底实验室执行任务以及航天模拟器实验等)的结果表明,人对隔离的反应,不同的研究结果虽有差别,但有很一致的症状:如厌烦、焦虑、睡眠障碍、躯体症状、时间和空间的定向障碍、愤怒以及工作效率降低等。有人将航天中的反应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航天员适应航天新环境的第2~6周,这一阶段中,心理支持小组要优先帮助航天员减轻新环境带来的影响,帮助他们按日程进行活动。第二阶段为航天的其余时间,该期被 称为“剥夺效应”期,这种效应是由隔离、单调和缺乏刺激(例如缺少社会接触、乏味的工作)引起的。有人认为长期航天中的最大心理问题——“衰弱”(Asthenia)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其早期症状是过度敏感、情绪不稳定、易怒、乏力、睡眠障碍、食欲差和抑郁等。因此心理支持小组的基本目的是让航天员通过与地球上的家人、朋友的视听通讯和来访航天员带来礼品、纪念品等活动来控制单调的生活和可能发生的思乡玻联盟T-14航天员瓦休提金因焦虑、食欲差、睡眠不好,整天呆在床上不干工作达半月多,情况未见好转而提前返回地面。
【时间知觉时】 间知觉是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它的反映、判断和估计却有个体差异。在航天时,失去了地面上习惯的时间信息,又受航天诸因素的影响,正确了解航天员的时间知觉特点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因航天的成功与按航天的日程表操作和对紧急事件的快速决策处理能力等有关。一些美苏航天员曾主诉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航天日程表安排的活动。这种使航天员在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工作的现象被称为“时间压缩”。美国天空实验室在三次进行选择作业时,都出现过这种情况。例如第三次天空实验室飞行中,航天员的几次实验时间都落在预定日程时间表之后,并开始出现错误,还导致了航天员和地面控制人员间的意见不合;又如1985年发现航天飞机上的,航天员在飞行中对短时间的时间估计出现过长估计的情况,而对8、12、16秒这样长时间的估计则没有明显的影响。航天员季托夫对再现长时间间隔的实验结果也如此。关于造成时间压缩现象的原因,可能与超心理负荷、信息过载和数据不足以作出推理、判断和决策的认知过程等因素有关。
【超常体验】 一些美苏航天员都曾有超常体验的记载,如对地球的美好和宇宙的浩瀚有敬畏感和谦卑感。1977~1978年,礼炮6号的飞行中,一名航天员因对美丽宇宙的神往,决定作一次未授权核准的出舱活动,想看看地球和空间站周围的外部环境。他穿好了宇航服,当他离开空间站之前,忘了系上安全带,并发现自己飘浮在空间,幸运的是他的同伴在他出舱口时抓住了他的脚,避免了悲剧的发生。这一事实说明一个经过严格训练、有纪律的航天员可因外层空间而入迷,他屈从于他的冲动和忽视了一切警惕。同样,天空实验室的一名航天员也曾离开工作台,想更好地观看地球景色,导致了天空实验室陀螺系统的扰乱。在水星计划中,一名航天员浪费了有限的燃料去拍摄未经核准的日落风景照片,其后果是限制了飞船的演习和机动性。这种低燃料状态使 NASA工程师们大为震惊,因安全返回的误差已降到不足的水平。另外,如阿波罗15号航天员体验到宗教信仰的转变,而有的航天员则体验到空幻感和与地球分离的感觉,这与喷气机飞行员在单调的高空条件下报告“断绝关系”现象相似。这种超常体验尚需进一步全面研究,因它可干扰、危及航天任务的完成。
【睡眠障碍】 主要有睡眠困难、睡眠质量差、睡眠周期改变和失眠等。睡眠困难在任何时候都可发生,可能与物理的或生理的激源如舱内噪音或昼夜节律改变有关,也可与对飞行任务的开始或结束的期待或兴奋的心理过程有关,还可能与其他心理的和人际激源有关。当工作与休息周期、居住舱内噪声、光照等条件改进时,飞行中睡眠可以得到相应的改善。双子星座7号航天员曾在飞行期间记录过55小时的脑电图,在飞行的第一个晚上,睡得很差,第二晚就回到正常的睡眠周期,他们都感到很疲劳,每晚平均只睡5.3小时。在对潜艇和南极考察的研究中也发现最初睡眠很差,以后逐渐回到正常。有人在对一项南极考察研究中观察到三期睡眠减少,第四期睡眠消失,有严重失眠的人曾称为极地“大眼”。
【心身症状和精神病问题】 严重的焦虑、抑郁和精神病反应在航天中还未见报道,但在地面模拟研究中有描述,例如有人发现南极的海军人员(3%) 较停留在其他地方的人员易患精神病(1%),一份北极星潜艇的巡航报告指出,焦虑、抑郁和精神病反应为5%。对美国5个南极站的越冬人员研究表明,虽没有发现因精神病而住院的情况,但有明显的行为问题。如在某考察站焦虑的发生率头4个月为3次,中间4个月增加到8次,最后4个月为19次;猜疑情况分别是0、7 、16次,不合作分别是1、2和13次。作为空间站模拟的核潜艇实验研究表明,有1.2 %的人因有精神病危险而取消资格,就症状百分率而言,50%的人有焦虑,30%有人际关系问题,29%为抑郁,25%为睡眠障碍问题。阿波罗11号的一个航天员体验到返回地球后的抑郁和婚姻问题,需要精神干预,阿波罗航天员奥尔德林在登月回来不久,长期陷入沮丧中,两年后进入了空军医院的精神科。美国航空航天医学院进行36小时轨道飞行模拟实验时,一名被试人员因严重焦虑,不能耐受实验而在8小时后终止实验,另有一名被试人员,在模拟飞行22小时后,突然喊叫着火了,他相信看到了火焰,闻到了烟味,但他不能消除对事实上并不存在火的疑虑,飞行不得不终止。
【动机问题】 载人飞行中曾数次出现过动机丧失的现象。最明显的是阿波罗13号乘员组在事故发生后的即刻反应,地面人员和飞行乘员组曾几次丧失对生还的希望。如果那次飞行更复杂,乘员再丧失信心,后果不堪设想。职业动机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航天事业上,也可在心身健康方面反映出来,南极考察研究发现海军工作人员较民间的科学家在长期越冬中有更多的症状困扰,如海军工作人员失眠增加28%,敌意增加39%,抑郁增加15%,而民间科学家失眠仅4%,敌意为21%,抑郁减少了2%,其原因是科学家的动机是与工作有关,科学家要忙于做实验,书写实验报告,而海军工作人员越冬季节无事可做,这种情况与航天有相似之处。航天驾驶员与载荷科学家的职业动机是不同的。但他们又必须在单调的常规的工作条件下一起工作和相互作用。因此保障和维持良好的动机是十分重要的。
航天员的相容性问题
对于航天活动来说,一般不可能是一个人单独完成,即使由一个人在宇宙中飞行,但还必须与地面控制人员、指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密切配合,更何况多数的航天活动都是有2人以上的乘员组实现的。因此,航天员的相容性问题十分重要,正如礼炮-7号的一位航天员所说的那样:“在飞行期间最困难的事情是与地面人员保持良好的关系,在乘员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一旦关系破裂,飞行将变得更困难”。
【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紧张在载人航天或地面模拟环境下均有发生,许多因素如乘员的异质性、乘员的人数、文化背景、种族、国别和性别等都可影响人际关系。双子星座-7号,阿波罗9、13号,天空实验室�4号,礼炮7 号等航天员都有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紧张问题,如天空实验室4号的乘员飞行不久就变得容易激怒,并逐步上升到彼此间持续的不愉快,还和地面控制中心的人员产生不和。在飞行中期,所有乘员曾坚持全天放假不工作来解决他们之间的敌意,这种坚决的主张以后被NASA当局的高级官员称为“反叛”。阿波罗9号航天员虽然也显示出惊人的好战性,但他们还能克服他们之间的冲突,所以飞行末期仅留下紧张的意识,一位体验到人际冲突的航天员曾预言:“未来飞行的时间越长、乘员越多,人际紧张、敌意将更多。”苏联航天员在训练中也曾发生过敌对行为,虽然还没有发生斗殴,但这种不良的心理发展已需要心理支持小组予以慎重处理。礼炮-7号两名航天员在211 天飞行中也偶有人际关系紧张问题。他们承认必须“克服心理困难”,并主张长期飞行时应作更多心理准备。
【人际关系剥夺】 人际关系剥夺是航天和地面模拟环境下人相互作用的另一表现,即因人少,身处隔离的狭小空间而孤独寂寞以至不能形成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如礼炮号及和平号航天站的飞行中均发现过人际关系剥夺的现象,在礼炮6号飞行中,留在航天站上的航天员殷切盼望访问航天员的到来,当访问飞行因发动机点火出现故障,访问航天员还未登上航天站就被命令返回地面,致使这次访问中途夭折时,留在航天站上的航天员就产生抑郁情绪。这是孤独寂寞或人际关系剥夺的一种症状。在礼炮7号飞行中,一名航天员也因与家人分隔而感到悲伤,这也是人际关系剥夺的表现。
【渲泄】 狭小航天环境下乘员有将怒气转泄于外部人员的倾向,因为对远离自己的人(如地面的控制、指挥人员)发脾气比对周围的人发脾气要安全。如1983年12月航天飞机空间实验室上载荷专家对地面控制人员发火,天空实验室4 号的航天员也有类似情况,1985年礼炮号185天飞行中,航天员也因和地面人员恼怒而终止了2天的无线电、电视通讯。又如,德国航天员克雷蒂安在和平号飞行中,要进行一系列生理功能测试,测试时需安装一些仪器,这位航天员抱怨实验太复杂。他在飞行报告中说,他要花费2.5小时来安装这些仪器,复杂的实验使人完全和实验动物一样,如果和平号上的窗开着,他将把这些仪器扔到太空中去。
结 束 语
随着航天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飞行时间越来越长,乘员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复杂,心理问题将越发突出,航天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新的学科分支也将逐步建立、形成和发展起来。大量的航天心理问题,例如长期航天中如何保证和维持航天员的良好动机和相容性;长期飞行中航天员心理状态的监测方法,心理应激缓解技术和心理支持保障;适于长期飞行航天员选拔训练的方法和标准;航天员返回地面后的再适应和心理康复,以及航天环境下心理现象的机理探讨等问题,无论从理论到实践都需深入研究和解决,其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证人的安全、健康和开发利用空间,造福于人类。
Ⅹ 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对我国航天有什么影响
就在近期,嫦娥5号探测器发射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开启了我国航天史上的5个首次。
每一次嫦娥探测器的发射都将带来中国航天史的巨大飞跃,每一次探测器的发射都吸引着全国人民的目光,这一次也不例外,在凌晨5点发射的嫦娥探测器中,拥有很多中国人在见证着这一历史性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