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国的语法与中国的语法有何不同为什么这两个很两个像似我们现在学英语是按中国语法学得吗
英国没有语法,语法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总结的规律
Ⅱ 英语语法和中文语法有什么区别
1、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
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2、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
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英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3、主语,宾语等名词成分“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在句子中,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汉语多用动词。英语不仅有we、you、he、they等人称代词,而且还有that、which之类的关系代词,在长而复杂的句子,为了使句子结构正确、语义清楚,同时避免表达上的重复,英语往往使用很多代词。
汉语虽然也有代词,但由于结构相对松散、句子相对较短,汉语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词,使用名词往往使语义更加清楚。
中文语法的特点:
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没有印欧语言那样的形态变化,没有用词的不同形式来表示不同语法意义。同一个词处于不同的语法位置、表示不同语法意义时,词形本身并无任何变化。
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由于汉语不依赖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于是语序、虚词就成为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汉语表示语法和语义关系的主要手段是语序和虚词。
汉语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汉语中,词类和句法成分的关系不是简单对应的,而是错综复杂的,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具有多功能性。
Ⅲ 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上有哪些差异
差异:
1,句子长度: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
汉语则正好相反,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
2,句式差异: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
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英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3,成分差异:主语,宾语等名词成分“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在句子中,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汉语多用动词。英语不仅有we、you、he、they等 人称代词,
而且还有that、which之类的关系代词在长而复杂的句子,为了使句子结构正确、语义清楚,同时避免表达上的重复,英语往往使用很多代词。汉语虽然也有代词,
但由于结构相对松散、句子相对较短,汉语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词,使用名词往往使语义更加清楚。
4,句子形式差异:英语多变化,汉语多重复,英语表达相同的意思时往往变换表达方式。汉语对变换表达方式相对简单很多,很多英语中的变化表达可以译成重复表达。
5,句子成分差异: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汉语虽然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
因此,英语中的被动在汉译中往往成了主动。
(3)为什么英语句型和中国不一样扩展阅读:
英语时态:
共分为是16种。
在语法里,时或时态表示行为发生的时间和说话时的关系。一般分为过去式、现在式、将来式,通常也有与表示动作进行或终止的进行式和完成式等体貌一起相连用的情况。
时态连同语气、语态、体貌和人称为动词形式至少可能能够表现出的5种语法特性。
有些语言,没有时态的使用,如分析语的中文,但必要时,仍有时间副词的辅助。也有些语言,如日文,形容词的词形变化能表达出时间上的资讯,有着类似动词的时态性质。
Ⅳ 为什么英语翻译过来跟中文不同,为什么英语翻译有些要倒过来
英语翻译过来与中文不同、英语翻译有些要倒过来原因在于:语法、语言环境和使用习惯不同,也受文化差别影响。
最常见的倒装句式:
一、全部倒装
在全部倒装的句子中,要把整个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去而构成倒装语序。
1、当there等副词在句首,且谓语是come等动词时,句子一般要全部倒装。其意义在于引起他人的注意。如果这类句子的主语是代词,则不用写成倒装句。如:
Now, here goes the story.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2、表示方向或位置的副词或介词短语放到句首,该句要用全部倒装。如:
High up into the sky went the kite.
风筝高高地飞向天空。
二、部分倒装
在部分倒装的句子中,只把谓语的一部分(如情态动词、助动词、或是系动词be)放到主语的前面去,构成倒装语序。
1、为了避免句子部分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常用“so + be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或“neither / nor + be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的倒装句式。
其中第一个句式表示“与前面所述的肯定情况相同”, 第二个句式表示“与前面所述的否定情况相同”。如:
His brother is a college student; so is mine.
他弟弟是大学生,我弟弟也是。
2、具有否定意义的词或短语置于句首时,除否定词修饰主语外,句子一般要写成部分倒装句。
Hardly had she sat down when she heard someone knocking at the door.
她还没来得及坐下来,就听见有人敲门。
3、当so...that, such...that中的so...和such...放在句首时,句子一般要倒装。如:
So serious was the situation that everybody faced a test.
形势如此地严峻,每个人都面临着一场考验。
4、only修饰的状语放到句首,主句要形成部分倒装。如:
Only in this way can you come up with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想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4)为什么英语句型和中国不一样扩展阅读
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由于语法结构的要求,或是由于修辞的需要,往往要改变句子的自然语序,把一些本应置于主语之后的句子成分提到主语之前。
我们称这种语序的变化为“倒装语序”这样的倒装语序可能使句子的内在含义产生细微的、甚至明显的改变。
倒装句一直是英语学习中一个难点和痛点,倒装句的原理就是把想强调的句子部分提到句首。为了强调、突出等词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
Ⅳ 英语和汉语的区别
一、含义不同
汉语,即汉族的传统语言,又称华言、华语、唐话,是中国通用语言、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属汉藏语系,与藏语、壮语、侗语、黎语、彝语、苗语、瑶语等都是亲属语言。
英语(English)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下的语言,是欧盟以及许多国际组织以及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拥有世界第三位的母语使用者人数,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母语使用者人数。
二、发展历史不同
1、英文字母渊源于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渊源于希腊字母,而希腊字母则是由腓尼基字母演变而来的。
英语由古代从丹麦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及德国、荷兰及周边移民至不列颠群岛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朱特部落的白人所说的语言演变而来,并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由于在历史上曾和多种民族语言接触,它的词汇从一元变为多元,语法从“多屈折”变为“少屈折”,语音也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
2、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藏语系起源尚无定论,一说汉藏原始语言源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大约六千年前分化形成了汉藏语系的各种语言。另一种假说则认为该语系来自当今中国的西南部四川,大约在一万年前就已开始分化。汉语是从汉藏语系中分化出的语言之一。
三、地位不同
1、英国以及美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科学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使得英语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如今,许多国际场合都使用英语作为沟通媒介。
英语也是与电脑联系最密切的语言,大多数编程语言都与英语有联系,而且随着网络的使用,英文的使用更普及。英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2、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世界上使用汉语的人数至少15亿 ,超过世界总人口的20%,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新加坡的四种官方语言之一,亦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主要流通于中国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的华人社区。
Ⅵ 为什么同样一句中国话,用英语翻译出来都不一样呢
翻译时,涉及翻译者遣词造句的基本功,用语表达习惯,语言转换能力等因素,加上英语词汇和短语,句型的丰富多样性,表达出来自然就有多种选择。
例如
我爱看电视。
I like/enjoy watching TV.
I am fond of watching TV.
I feel like watching TV.
Ⅶ 英语句子中的单词排列顺序为什么和中文句子中的排列顺序是不一样的Why is your nose
摘要 你好,因为英语句子和中文句子,它的语法结构不一样,中文是按照主谓宾把你放在前面,但是对于英语句子的话,它有语法结构,一般是why,what,where 放在最前面的。所以Why is your nose bleeding是 why放最前面。
Ⅷ 现代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的区别
一、汉语语法研究现状
自1898年《马氏文通》面世至今,汉语语法研究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和
进步,从一开始的模仿到今天的自觉与成熟,从一开始着眼于语言共性到后来着
眼于语言个性再到今天将共性与个性并重,汉语语法的研究发展到现在,无论是
视野、队伍,还是方法、成果,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
但是,与其他语言,特别是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汉语在语法上有太多的例
外和特殊。当我们努力揭示汉语语法原貌的时候,发现汉语在语法中还存在着许
多说不清的问题和现象,汉语语法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
(一)本位问题
“本位”问题是汉语语法研究百年来的中心问题之一。
《马氏文通》(1898)模仿拉丁语语法体系,接受词法的重要性,认为通过
各种词类的说明和解释就能够说明汉语语法的规则,马建忠先生提出“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
读焉”,采用“字(word)”本位的语法体系。
1924年,黎锦熙先生的《新着国语文法》则采用句成分本位的语法体系。
黎锦熙先生是继马建忠先生之后用西方传统语法理论来解释现代汉语白话文语
法最有成就的学者,他在1924年出版的《新着国语文法》的“引论”中说:“诸
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么?简单说,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195
年重版序言中,黎锦熙先生又说:“《新着国语文法》的优点就在于把‘句本位
做中心,把组成句子的六种成分做出发的重点”。
1982年,朱德熙先生在《中国语文》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语法分析和语法
体系》,提出了反对“句本位”的观点,他认为“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
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句子不过是独立的词组”,“把各类词组的结构都足
够详细地描写清楚了,那么句子的结构实际上也就描写清楚了”。同年的《语法
讲义》和1985年出版的《语法答问》,都更加明确了先生“词组本位”的语法体
系,对以后的中国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4年,徐通锵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连续发表了《“字”和汉语的句
法结构》和《“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两篇论文,异军突起,提出了字本位
的研究思路,他认为: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其特点就是一个音节关联一个
概念,形成一个“1个字-1个音节-1个概念”的基础性结构格局。
同年,邢福义先生在华中师大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提出的是“小句中枢
说”,第二年(1995)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论文《小句中枢说》,第三年(1996
出版《汉语语法学》,他在导言中明确提出“本书的语法系统,是‘小句中枢’
语法系统”,认为小句在汉语语法系统中处于中枢地位。
除了这些单本位的语法体系主张之外,还有复本位的语法体系。比如张志公
的词和句复本位体系,还有马庆株提出的词和词组复本位体系,等等。
(二)语法单位的划界问题
语法单位的划界问题是本位问题的另一种表现。一般都认为汉语语法单位有
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但是在对这些语法单位划界区分的过程中,会有
归类两难的情况;因此,为了解释这些语法现象,也有其他关于汉语语法单位的
认识。
首先是关于叫“词素”还是叫“语素”的不同认识。“词素”和“语素”
两个术语均是英语“morpheme”的汉译,起初译作“词素”,1958年吕叔湘先生根据朱德熙先生的建议改译为“语素”
①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词素”
“语素”两个术语便普遍出现于研究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的论着和相关的教材之
中;70年代末以来的着述采用“语素”的越来越多,并出现了不少阐述选择理
由的论着。
其次,吕叔湘先生在区分短语和复合词时,把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单位叫做
短语词。他认为在词和短语的划分上,语法原则和词汇原则有时候有矛盾;这种
矛盾可以用“语法的词”和“词汇的词”这样不同的名称来解决;可是这种做法
还不能办到,因此,在语法上可以认为是一个词、而词汇上宁可认为是一个短语
的“中间物”,可以称为“短语词”。
②
还有,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构成复句的单位可以叫“小句”;如何进
一步明确小句和单句之间的关系呢?邢福义先生的小句中枢说,便提出了语法单
位是语素、词、短语、小句的观点。
③
此外,郭锐老师根据话语片段在话语组织中表现出的相互区别的本质特征
将汉语语法单位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语素和语素组,第二层级是词和词组
第三层级是小句和小句组,第四层级是句子。
④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何划界、如何定义、如何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
一个需要不断进行研究的问题。本文要讨论的纠葛现象便源于此。
(三)语法现象归类问题
如果说划界是自上而下的研究,那么归类就是自下而上的分析。每一个语法
单位的细化研究都需要进一步分类。比如语素,一般有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之
分,在成词与不成词之间,就回到了词和语素划界的问题。
在诸多汉语语法区分归类的问题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上世纪50年代就
有过的三次大规模的讨论,一次是词类区分问题,一次是主宾语问题,还有一次
是单复句的划分问题。
传统的语法研究都是从词类开始的,但是因为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
化,所以划分词类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关这个问题的
分歧主要集中在汉语的词能不能分类、以什么标准分类,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词类
系统,对那些多功能的词应该怎样处理这样几个方面。高名凯先生就认为汉语的
①吕叔湘.语言和语言学[J].语文学习.1958(2)
②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③邢福义.小句中枢说[J].中国语文,1995(6)
④郭锐.汉语语法单位及其相互关系[J].汉语学习,1996(1)实词不能分类。
①
张斌、胡裕树二位老师则认为汉语有词类的分别,而且主张根
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做具体的分析,区分词类不能离开结构去谈意义。
②
周祖谟先
生主张按照词的句法作用和词法特点来划分词类,并对兼类词的识别问题提出了
重要看法。
③
到目前为止,划分词类的三个标准——意义、形态、语法功能——
已经取得了共识,大家对兼类词也有了一致的看法;但实词和虚词应该如何划分
副词是虚词还是实词,实词有哪些小类、如何看待区别词,叹词和拟声词又应该
如何归类等问题,都未能有统一的认识。
汉语的主语和宾语问题的讨论从1955年7月到1956年4月,历时近一年
讨论的焦点是究竟从结构形式出发确定主语宾语,还是从意义出发确定主语宾
语。最终肯定了形式与意义统一的原则,周祖谟、张志公、胡裕树、张斌、曹伯
韩各位先生都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看法:确定主语和宾语的范围必须同时顾及结
构和意义。
④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中专门谈到:“从语义
方面看,名词和动词之间,也就是事物和动作之间,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关系,绝
不限于施事和受事;主语和宾语不是相互对待的两种成分,主语是对谓语而言
宾语是对动语而言的。但是就句法成分来看,宾语和补语如何区分,状语的构成
材料的多样性的认识,也都依然存在复杂情况”。
至于单复句问题最直接的分歧就是汉语到底需不需要有单复句之分,虽然大
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区分,但是到现在为止都还存在不同的声音。单复句应该有区
分,但又没有明确界限;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直在继续。
其他语法现象的归类,在短语的结构类、句类、句型、句式中都有或多或少
的表现。归类不清是因为界限不清,界限不清是因为语法现象情况复杂。所以
现代汉语语法中便有了种种纠葛。
二、什么是现代汉语语法纠葛
这里所说的纠葛,主要就是指相邻的两个语法单位、或同一语法单位的不同
类别之间界限模糊,总有一些语法现象在归属上存在归类两难的复杂情况。
“纠葛”一词出现于语言研究领域,可见于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
(1981),他在书中第三章就提出“形音义的纠葛”,以说明存在于字中形音义
的错综复杂的情形。在语法研究领域中,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对这种错综复杂的纠
①高名凯.关于汉语的词类分别[J].中国语文,1953(10)
②文炼,胡附.谈词的分类[J].中国语文,1954.
③中国语文编辑部编.划分词类的标准[J].汉语的词类问题[C].北京:中华书局,1956.
④吕冀平等.汉语的主语宾语问题[M].北京:中华书局,1956.葛现象做出了或多或少、或点或面的描述和解释,只是没有叫做“纠葛”而已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中说,“由于汉语缺乏发达的形
态,许多语法现象就是渐变而不是顿变,在语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各种‘中间状
态’。”这里的中间状态就是本文所讨论的“归类两难”的表现之一。
黎千驹先生于2005年在《云梦学刊》第26卷第1期上发表论文《论现代汉
语语法单位及词类的模糊性》,将语义学中的模糊性概念带进了语法研究,指出
语法单位及词类划界中存在的“中间状态”,明确指出语法单位和词类在划分中
的模糊性。
1993年,邢福义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上发表论文《汉语复句与单句的
对立和纠结》,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为现代汉语的单复句界限问题所困扰,企
图找到把二者一刀两断的标准。”在《语法研究入门·复句》(2003)中也说到
“客观世界中,甲事物和乙事物往往没有绝对明确的界限。事实上,复句与单句
之间既有对立,又有纠结。”这里,邢先生把这种单复句之间难以划分清楚界限
的问题叫做“纠结”。
莫超老师在1999年发表于《甘肃高师学报》上的《汉语语法单位教学的难
点及其相应的办法》一文中也提到“汉语语法单位一般认为又四级:语素、词
短语和句子。在相邻语法单位之间总有一些‘两属’的语言现象,在最复杂的语
法单位——句子中更是存在着难以理顺的定义纠结。”
“中间状态”、“语法单位的模糊性”以及“纠结”,与本文所要讨论的现
代汉语语法纠葛现象一样,都是指各级语法单位之间出现的归类两难现象。划界
也好归类也罢,其实是一回事。正如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
中所说“摆问题自然摆的是实质性问题,纯粹名称问题不去纠缠,比如‘量词’
‘单位词’、‘单位名词’,就不值得争论。”但是当名称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影响
时,“也有不纯粹是名称问题的名称问题,比如‘短语’、‘词组’和‘结构’”,
就需要摆出来说清楚一些了。
三、现代汉语汉语语法纠葛现象产生的原因
汉语语法之所以存在纠葛现象,究其根本,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汉语语法
研究的状况,二是汉语语法自身的特点。
第一,汉语语法研究状况导致汉语语法纠葛。
众所周知,汉语语法学是在西方研究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氏文
通》模仿拉丁语的语法体系,《新着国语文法》模仿英语语法体系,两位作者均以西方语法为蓝本给汉语语法浇铸了一层外壳。虽然之后的专家学者们开始逐渐
意识到这层外壳并不与汉语语法本身相贴合,但也只能是以这个并不合适的外壳
为坐标,不断地探索汉语语法的特点,做着进一步的修补工作,让这个外壳尽可
能地和汉语语法更贴合一些。
因此,无论是语法体系还是名称术语,都对《马氏文通》有着相当的保留和
继承。当汉语语法的特点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清晰的时候,学者们便开始不断
地对某些名称的内涵和外延做出进一步的调整。传统认识的影响和汉语语法现实
之间产生了差异,语素、字、词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复杂,短语和句子之间也
存在纠缠不清的现象,这就产生了汉语语法单位之间的纠葛。
在汉语语法的研究中,从相关语法单位的定义中也能够看出纠葛成因,因为
许多概念都是相互定义的。比如说到副词,一般都说大部分副词是用作状语的
而说到状语,又说状语可以由副词充当。这种状态也会造成汉语语法单位之间的
纠葛。
第二,汉语语法的特点。
关于汉语语法的特点,大家提出的观点和进行的讨论已经很多了。最基本的
特点有二,一是汉语是单音节语,二是汉语没有形态(说缺乏形态更为恰当)。
在进一步细化研究之后,目前已达成共识的汉语语法特点主要有:汉语词类跟句
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
基本上是一致的;汉语语法最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汉语中量词和语气
词的使用非常丰富。除此之外,汉语语法的特点还应包括:结构独特、灵活多变
注重意合。
②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缺乏形态。这是汉语最基本的语法特点,在三十年代就已逐渐明确。准确
地说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所以词类跟句法成分
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所以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
本一致,所以汉语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所以划分词类就显得十分复杂,所以语
法单位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产生纠葛。
2.结构独特。和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主要表现在主谓结构和动补结构的独
特性上。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可以加进去语气词,可以停顿,比如“他上
学了——他啊,上学了”。主谓结构可以作谓语,构成主谓谓语句。
动补结构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谓语中心的后边跟着的不都是宾语,这和西方
①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②龚千炎.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J].语法研究入门[M].商务印书馆,2003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汉语语法里补语类型众多,许多时候和宾语一起出现
或是与宾语的形式相同,给人带来困扰。
其他比如存现句,方位短语做主语,而施事却出现在宾语位置上;再如兼语
句和连谓句,谓语出现多个谓词性成分。这些都是汉语语法所特有的现象。
3.灵活多变。汉语句子内部的次序比较灵活,可以改变其内部次序而不改变
句子的基本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