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1世纪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吗
历史上,中国人曾以为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然而,那时中国人眼中的世界只是一个小世界,在那个世界中,皇权是高于一切的。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的曾锐生博士说,中国曾经是一个势力庞大的帝国。但随着1840年英军的入侵,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历经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屈辱。但中国一基本观点是中国一直是个世界强国。如此看来,中国是在通过重振经济以及加强军事力量,来洗刷过去的耻辱并恢复其世界强国的地位。25年前,中国实行经济改革并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在这期间,中国由一个贫穷保守的国家逐渐转变成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如今,西方普通人的居家生活中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同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中国则不得不转向南美和非洲,以寻求原材料供应。此外,中国公司也开始进军全球市场,在海外收购跨国公司,打造中国名牌。简而言之,在现代历史上,中国的发展第一次对全世界人们产生了影响。
广交朋友 如此看来,中国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某一地区的范围。问题在于,中国想成为什么样的强国?到目前为止,中国一向满足于谨慎的外交影响,也很少会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引发口舌之争。对此,曾锐生博士认为,中国愿意像以往一样,与其它不太强的国家和平共处。问题就出在这个“不太强”上。以日本为例,中国的崛起势必会使日本为自己亚洲盟主的地位担心,而日本是曾经试图通过武力来寻求自己的区域霸权的。但中国的做法有所不同。伦敦皇家三军国防研究所亚洲研究计划负责人安德鲁?甘乃迪说:“中国希望成为亚洲地区的强国,并削弱美国的影响力。”他还说:“中国需要取得邻国的支持和来自国际社会的广泛友谊。为此,中国领导人不断出访世界各地。欧洲各国,尤其是英、法、德三国无疑也是中国外交中的重要环节。”随着新年伊始英国《泰晤士报》一篇署名评论文章的发表,有关“21世纪是中国世纪吗?”的争论又开始热乎起来了。这篇评论题为《这是中国的世纪》,作者威廉?里斯?莫格是该报的前总编。据他自己说,他是在岁末年初看电视时,灵感顿生,同时捕捉了这篇专栏文章的主题和这个关于本世纪大国兴衰的预言。里斯?莫格这样描述他的预言形成过程:“上周末,我看了许多着名经济学家对2005年全球经济的预测。我还收看了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的类似预测。当我们从一个频道换到另一个频道、从一个话题换到另一个话题、从一位经济学家的预测换到另一位经济学家的预测时,就会发现它们的一致性令人震惊:美元的前景如何?取决于中国;欧元呢?取决于中国;石油价格?取决于中国;工业产品?中国;全球股票市场?中国;债券价格?中国;世界贸易?中国;世界发展?中国。”
Ⅱ 进入21世纪中国有哪些变化写感想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修改了法律。
Ⅲ 21世纪的中国到底是怎么样的 军事
武器大量从俄罗斯进口那都是99年前为了装备过渡和借鉴所做的权宜之计,21世纪的中国军队完全可以靠自主研发来为... 那是很不道德的,不要眼红现在的农民,我们只是在还过去的债.我相信未来的中国会是经济军事都强大的国家.
Ⅳ 21世纪,中国应如何更好的发展
这个问题太大,但亟待解决的问题:人口出生率降低(人太多什么事都不好搞),教育体制改革(人素质再不提高这个民族就完了),政府腐败问题(政府中部分人再腐败下去社会没法稳定)
Ⅳ 80后眼里的21世纪中国
机遇,挑战
Ⅵ 21世纪的中国是怎样的
中国确定的到2010年的远景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农业现代化建设登上一个新台阶。综合运输体系和现代化通信体系基本形成。
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建筑业等支柱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核能、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高技术产业化取得明显进展。计算机应用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有很大提高。
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向百万辆汽车、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的规模发展。进行新一代集成电路的研制开发工作,迎头赶上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科学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生产技术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下世纪初的水平。
经过15年的努力,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将有较大提高,国际竞争力将大为增强。
1992年4月中国制订了中长期科技发展纲领,用以指导到2000年以至2020年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纲领指出,科学技术的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决定因素。中国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3,淡水资源为1/4,森林面积为1/5,能源资源为1/2。
中国是世界上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社会劳动率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5%。这些差距,归根到底是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差距。
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00年,工业主要领域大体达到经济发达国家70年代或80年代初的技术水平,到2020年达到经济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技术水平,在总体上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农业科技的发展重点是: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现有耕地,开发利用尚有很大潜力的丘陵山区、草原、水面和滩涂。利用杂交优势和遗传工程技术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动植物新品种。用现代化工业技术装备农业。
工业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用现代化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对主要工业领域进行技术改造,更新装备、工艺和产品,提高大规模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能源科技发展重点:着重解决沙漠地带和海上油气田勘探和开发技术,研究开发煤炭开采、利用、安全生产和洁净煤技术;研究开发大型先进的核能技术和核安全技术,开发新能源,大力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
通信技术发展重点:优先发展卫星通信、光纤通信技术;重视发展数字微波通信和移动通信技术;逐步发展综合业务数字网络技术。
高新技术的发展重点是:集中力量加速建设微米和亚微米硅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测试中心,研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技术,大力发展通用超高性能并行计算机和软件工程,研究人工智能技术。生物技术着重研究培养动植物新品种,研制新的生物制品。新材料技术要研究开发复合材料、陶瓷材料、非晶体材料、超导材料和光电子材料。航天航空要研究开发载人航天技术。
基础研究的重点是:加强凝聚态物理、分子生物学、化学、海洋学、生态学和信息科学等前沿基础科学的研究,特别是要对高温超导的物理机理有所突破。
中国于1992年制订了2020年中国海洋开发规划,其总体构想是:建立一个体系,即以沿海主要港口为基地向外辐射的现代化海上交通运输体系;开发四大资源,即水产资源、油气资源、多金属矿物资源、海水及蕴藏的化学资源;形成五种开发区,即港口工业区、海产品养殖和加工区、海洋化工区、滨海旅游区、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
两个阶段的主要战略目标为:海洋开发产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到2000年达到860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1.15%提高到2.1%。其中港口吞吐量达到9亿吨,海运量4.5亿吨,海洋水产品总量870万吨,海洋石油产量700万~1000万吨,天然气50亿~70亿立方米,海盐产量2500万吨,氯化钾15万~20万吨,溴素1.5万~2万吨,氯化镁150万~200万吨,国内外滨海旅游人数达到1.6亿人次。
到2020年,海洋石油年产量力争达到3000万吨以上,形成独立的海洋石油工业体系;海产品养殖业初步实现农牧化;滨海旅游业形成网络;从海水中提取溴、钾、镁、碘技术达到工业化生产水平;沿海主要工业城市直接利用海水成为主要工业水源之一;争取深海采矿技术、海洋能开发技术、海洋热能转换技术、从海水中提取重水技术等取得突破。
海洋采矿是一个未来的重要产业。联合国已将夏威夷附近30万平方千米的公海划给中国作为海洋勘探区。
Ⅶ 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写出你的感想
感觉21世纪中国发生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高铁在普遍的运行,原来很多次人到其他地方要花好久啊,现在就很迅速,真的很棒。
Ⅷ 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跨世纪中国的可贵有利机遇
1.美苏两极雅尔塔体制解体后、世界加快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在世界和平主潮中可望继续保持国际和平环境所提供的机遇
在这个当今世界和平大潮中, 尽管局部战争增多, 但是新的世界大战的现实可能性总的说来不是越来越大了, 而是相对缩小了。中国有可能赢得更长的世界和平的国际环境, 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大业。在新的格局形成中, 一个超级大国为所欲为的时代已经结束, 多极共存中新兴力量发展机遇增多, 有可能突破旧格局的传统框架开创新的局面, 问题在于能否及时捕捉机遇。邓小平1990年3月在谈到国际形势时说:“我们可以利用的矛盾存在着, 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利用。”〖1〗国际形势在利弊相较的总体上说是利多弊少的。
2.新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的新产业革命同步发展的机遇
当代世界的新技术革命在世纪之交已进入新的突破时期, 以信息高速公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为先导将会引起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新的革命性的变化。在这场大变革中固然现代化强国、科技大国占有基础和实力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和前两次科技革命时引起的变化一样, 后起之秀往往会异军突起的。面对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经济交往与合作更加密切,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大的总形势, 发达国家和包括我国在内的有一定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在这场新的大变革中, 在一定程度上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2〗这就给处于起飞时期中的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开发生产力的难得机遇。
3. 经济和科技竞争为主要形式的提供的机遇
和1945-1990年代时的美苏两极冷战格局以激烈的政治、军事较量不同, 走向21世纪的冷战后多极化格局, 转向了以军事、政治斗争为后盾而以经济和科技竞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形式。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意识形态的较量虽然一直存在, 但是它实际上并在许多情况下是以退居后台的形式表现的, 并不总是将意识形态因素或什么“反共主义”作为处理国际的和国家关系的固定不变的原则基础的。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求同存异, 各国有选择发展制度、发展模式的自由、不干涉它国内政等原则已越来越为国际反对霸权和强权政治的国家和友好国家所肯首。尽管西方国家不喜欢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也不喜欢西方国家坚持资本主义道路并把他们那一套制度和价值观强加在中国和世界人民头上。然而这并不是说, 我们警惕西方国家的“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就意味着要把意识形态因素夸大到其他因素之上, 以至忽略了导致苏东解体和新中国在一个相当长时期里发展不快的关键性原因。实际上对于不同会制度国家来说都不容以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关系划线的准则, 都在实际上以利于国家利益的和平与发展为准则。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力的发展和速度、社会的和谐与保持稳定情况实际上是至关重要的。在跨世纪的90年代, 世界经济在起伏中保持增长势头, 而站在发展浪尖上的是亚太地区, 这对处于亚太地区中心地位之一我国来说, 显然是一个有利的发展机遇。
4.西方国家周期性危机阴影的断续困扰、前苏东国家解体后尚未摆脱困境和某些发展中国家政局动荡危机客观上提供了中国的发展机遇
邓小平在1983年说:“要抓住西欧国家经济困难的时机”〖3〗1985年又说:“我们要抓住时机, 现在是改革的最好时机。”〖4〗1991年说:“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 就是个机遇。......机会难得阿!”〖5〗1992年他又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 关键是发展经济”“要抓住时机, 现在就是好机会。”〖6〗别国的困难或动荡自然会影响自身的发展及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当然, 这样的机遇并不总是常在的。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别国的困境和大发展缓慢的基础下, 而主要靠自身的政策调整和改革。在当代世界的改革潮中, 我国正是在世纪末改革潮中后来居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国在改革开放政策调整上有较充分的回旋余地。〖7〗
5.振兴民族和文化新精神提供的新机遇
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和多样化并存的时代, 有一个在新的条件下再创民族文化新精神并在全球发挥影响的问题。中华民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 有过举世公认的辉煌。自15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开始落后了。正如邓小平同志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 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 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 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8〗我们知道15世纪前后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这个一个由中世纪转向近代世界的时代,在这个关键时期的反差是中华民族迄今仍深受它的影响, 整整500多年的被动和挨打局面是我们永远难忘的。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似乎正面临着一场文化崛起的新浪潮。它的影响要比文艺复兴时期要广泛和深远得多, 但是人们对这场已悄然到来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的认识还相当滞后。这对于一个走在全世界全方位开放前列的中华文化无疑带来了一个极其难得的机遇。它既要在新的条件下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又可以充分地借鉴近现代西方和世界其它国家的优秀文化, 从而创造新文化,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一个团结振兴的新兴中华民族,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当代世界具有竞争力;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华文化,更具有竞争力。相形之下, 基督文化在总体上已经走过了它的高峰期, 而伊斯兰文化在一些方面与现代化的协调和创造生机的活力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 跨世纪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尽管中国发展的机遇难得, 但是面临的挑战和潜在危机同样是不能掉以轻心的。这里涉及社会生产力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能否建立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增长,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协调的良性循环机制、能否真正实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的目标、能否保持和发展健康富有活力的民族精神、以及开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等问题。客观地说,在这些方面同样面临这十分严峻的挑战。
1.实现2000年的“小康”目标是一个需要全力以赴的艰巨任务
我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多次提出到本世纪末达到人均800美元的“小康”目标。〖9〗这是按GNP10年翻一番的速度来计算的。 据1995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994年全年GDP总值是43,80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8%〖10〗按当时1美元等于8.45人民币的美元比价汇率和全国人口12亿计算为人均GDP3,650元,合432美元。〖11〗而按1995年10月的通常1美元等于8.31人民币的美元比价汇率计算为439美元。从1995年1月1日到1999年12月31日结束后的2000年只有5年。以199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同样是11.8%来预测, 则到1995年底为48,968万亿人民币。这样“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将于1995年提前完成。”〖12〗
按此测算, 1980年时的国民生产总值13,686亿人民币左右。1979年时我国大陆总人口为97,542万。据此当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411元人民币。<<建议>>提出:要在“2000年, 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 这一目标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为,按“九五”计划年增8%的速度计算, 则到2000年时国民生产总值预计达74,483亿元人民币, 按到1999年底我国人口预计12.75亿计算则人均5,841人民币, 超过比1980年翻两番的5,644元。而如果“九五”年增速在9%--11%之间, 则超过更多。
然而, 形势还是不容乐观的, 第一, 控制人口增长是个严重的任务, 原定2000年人口控制在12亿, 现在到1995年初就被突破, 如果2000年全国大陆人口到13亿形势就相当严峻。〖13〗
第二, 这是按人民币计算的, 但如果按美元计算,则人均800美元的目标则就相当困难了。如到进入2000年时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比价为8:1计算, 则应为人均6400元人民币, 则12.75亿人口共81600亿人民币。按“九五”年增11.8%的速度计算, 到2000年时为76,505亿人民币, 实际人均750美元, 而如果到2000年时为12亿人口则人均为797美元了。而人民币和美元汇率如何直接影响到人均人民币和人均美元的计算。第三, 还有一个相当严峻的通货膨胀问题, 即必需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位数之内, 因为连年的两位数通货膨胀率使11.8%的GNP增长率大打了折扣。当然, 到2000年时香港已经回归我国, 按全国人均计算会有所提高但是原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并未计算香港在内。
2. 实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是一项新的攻尖任务
中共中央14届5中全会<<建议>>提出今后15年“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宏伟目标。这是一项世代人梦寐以求的伟大事业。现代化的内含在不同历史时期标准是不同的, 有近代时期的现代化,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的现代化, 90年代的现代化水平, 也有根据预测下世纪中叶时的现代化水平。根据世界银行历年提供的全世界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三类GNP和GDP来分析, 至少达到上中等国家发展水平时才够格称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而在现代化国家中又有上中等国家、发达国家和最发达国家之区别。这里面的幅度和弹性是相当大的。中共中央<<建议>>:“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保持年均增长率7.2%的情况下就可达到。这时如设定2,000年是GNP为8万亿人民币, 人民币与美元比价为8:1不变, 则到2010年时为16万亿人民币合2万亿美元。这个数字比1992年的德国GDP的数字
17,893亿美元要多. 比日本当时的36,701亿美元要少。但是按预测2010年时人口控制在14亿, 则人均GNP只有1,429美元。(未把香港的GNP计算进去), 而1992年时在中等收入国家中的上中等收入国家和下中等收入国家是按1992年人均GNP2,695美元划分的, 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NP是4.020美元, 全世界人均GNP是4,280美元。〖14〗
我们不妨以达到1992年时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NP是4.020美元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如果人民币和美元汇率比价不变, GNP年均增长率保持7.2%不变, 人口在10年间增长1亿不变, 则2020年时为GNP 4万亿美元, 人均2,667美元; 2030年时为GNP 8万亿美元, 人均5,000美元。2040年时为GNP 16万亿美元,人均9,412美元。这超过了1992年时高收入国家人均GNP在8,356美元的标准。如果把香港、澳门的GNP计算在内, 如果在下世纪上半期内实现和台湾的统一, 无疑是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15〗
但是, 第一人口的增长控制每年增长在1%内, 2040年前稳定在不超过17亿人口是十分艰巨的任务。第二, 连续60年保持年增长率为7.2%以上的增长速度,这在世界历史上, 包括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美国最快发展阶段的1869-1901年GNP在30年间翻了两番, 即15年翻一番。第三, 保持人民币和美元的稳定比价,使人民币成为国际上的硬币同样是十分艰难的。第四, 通货膨胀率务必控制在两位数以下, 否则GNP和人均GNP的实际增长率在相当程度上被抵消了。最后还有一个国际激烈竞争因素, 世界在发展,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是以包括发达国家的停滞发展为条件的,世界银行几乎每年都提高了划分上中等国家人均GNP的标准。1983年上中等国家人均GNP标准为2,050美元,1992年为4,020美元,几乎翻了一番。〖16〗因此要到达21世纪中叶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准, 当付出更加艰巨的努力才行。
上面说的只是GNP和GDP数字, 还有一些指标是同样需要重视的。如:能源使用石油当量人均用量1992年中国600千克, 美国7,662千克, 全世界平均为1,447千克, 我国为世界平均数的41.5%; 1970年每个医生负担的人口中国为1,500人, 美国为630人; 高等教育占年龄组的百分比1991年中国为2, 美国为76;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970年为18,1992年为27, 在22年中增加9个百分点,据此速度城市人口超过50%将在21世纪的40 年代, 而美国1920年城市人口即占全国的51%, 1970年为74%1992年为76%。〖17〗
现代化最发达国家当推美国, 把中国的GNP和美国作一比较。1992年我国的GNP是5462.34亿美元, 而美国是59,355美元, 中国是美国的9.2%。按美国GNP年增长率为2%计算则36年翻一番。这样2028年时美国的GNP为118,510亿美元, 2030年时为123,298亿美元, 这时,中国的GNP为美国的65%。2040年时美国的GNP为150299亿美元, 中国为美国的106.45%, 超过了美国。但是如果美国的GNP年增长率为3%, 则24年翻一番, 2016年GBP为118,510亿美元, 2040年为237,020亿美元, 那时中国为美国的67.5%。2050年时, 美国的GNP为318,535亿美元, 那时中国的GNP为32亿美元, 略超过美国。不过美国人口只为中国的五分之一, 所以按人均GNP来说只是美国的20%左右。尽管如此, 再经过半个世纪的持续奋斗拼搏, 到2140-2150年间,在NGP方面超过美国, 这是中华民族世代英灵梦寐以求重振中华的宏伟大业!
Ⅸ 在21世纪,中国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您认为应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中国经济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已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发展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大的局限性之一是目前的成功主要集中在非主流企业。这些企业不是不重要,它对GDP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创造都是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在主流行业和价值的获取方面进展比较有限。
中国企业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不可持续性。原因是制造成本没有充分考虑,最重要的成本之一就是环保。“中国制造”是在补贴全球,如果考虑到环保成本,笔记本电脑价格可能会增加20%、30%甚至更高,中国企业对全球带来的正面贡献没有进行足够宣传。
缺少造富的伟大的商业机构和世界级的领军人物。国家真正的强大必须要出一批真正伟大的商业机构,在世界主流行业有全球竞争力。
对于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我是看好美国和中国,美国会持久独霸全球,美国在国家层面以全球应对全球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看好中国,因为它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可以一个一个的放松管制,向民企开放,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中国企业和企业家要赢得全世界同行发自内心的尊重,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关注。首先是财富的创造,同样重要的是财富的使用。一个真正的世界同行发自内心的尊重不仅是你拥有了财富,同样重要的是财富的获得、财富的使用、财富的组织。(作者为长江商学院院长、教授)
除此之外,我认为,中国的大企业缺乏创新的精神,小企业的自主产权的意识浅薄,大小企业的崇洋媚外的思想比较严重。要改变这种情况,中国教育任重而道远。我国的教育体制,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统一性比较强,标准性突出,把学生的个性创新抹杀了。创新人才应该从小培养,为他以后的创新思维打下基础。只要有自己的特色,不仅仅是个人的特色,更是民族的特色,中国的经济一定立于世界之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