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脊梁有哪些人
中国脊梁有:
1、朱英富
朱英富的名字想必大家不是很清楚,他是我国辽宁号航空母舰总设计师,为我国水面舰艇总体研究设计工作了近50年,是我国大型复杂水面舰船研制的领军人物。1996年起他主持了我国新一代两型驱逐舰研制,为我国在水面舰船等多项关键技术攻关上取得重大突破,他值得我们所有人称赞。
2. 你觉得哪些人真正可以算是中国的脊梁
中华民族脊梁应是李世民、铁木真、康熙大帝,他们将中华国土扩展到中亚威震世界。
3. 10个当代中国脊梁人物的事迹有哪些
中国的脊梁人物事迹有朱自清、袁隆平、于敏、钱三强、屠呦呦、钱学森、莫言、林清玄、鲁迅、张金麟。
一、袁隆平。
袁隆平 (1930.9.1 -2021.5.22)。籍贯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生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今中国最着名的科学家”、“当代神农”、“米神”等。
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2005年并入西南大学)。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
4. 100 年以来,哪些人成为了中国的“脊梁”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上
袁隆平院士是从始至终的“农民本色”——瘦小的身躯,微驼背,小平手,再配上条纹衫、棉麻裤,一身简单朴素。而就是这样的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荣誉。
袁隆平院士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为了这两个梦想,在90多岁高龄时,他仍在海南基地里坚守岗位。袁隆平院士为国为民舍得一生,不畏艰辛险阻,解决了大半个中国的温饱问题,国之重器当之无愧!
2、“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着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青蒿素的发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67年,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当时实验设备陈旧,且科研技术水平也相对落后,然而在屠呦呦的夜以继日的坚持下,终于发现了抗疟效果100%的青蒿提取物,并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而为了确保青蒿素的安全性,屠呦呦甘当“小白鼠”,以身试药。对于她的选择,丈夫李廷钊既心疼又理解:“一说到国家需要,她就不会选择别的,她一辈子都是这样。”屠呦呦教授舍小我,为的是万家幸福。
3.“特种水泥专家”李运北:舍得一生,只为国家做好这一件事
特种水泥专家李运北,也是“国之栋梁”中的一员,最近全网刷屏的正能量大片《以舍得敬舍得》就为观众呈现了他的舍得故事。
50年前,我国的建筑业水平比较落后,市面上尽是外国人的发明。
“为什么没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东西呢?”李运北带着这份不甘,投身基建领域的研究,经过40多年风雨无阻的兢兢业业,重复成百上千次的数据推算,他终于攻克了一道道世界性的技术难题,助力我国基建技术在短短50年里,赶超最发达国家水平。李运北舍得一生,只为让中国特种水泥生根、发芽、结果。
正是因为有袁隆平、屠呦呦、李运北等科技先锋恪尽职守,为祖国为人民舍得一生的安逸,才换来了如今国泰民安、繁荣富强的局面。这份舍得,十分难能可贵。
而作为《以舍得敬舍得》短片的制作方,舍得酒业也在身体力行地践行“舍得精神”,推动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进程。数十年来,舍得酒业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打造生态酿酒工业园,时至今日,终于建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酿酒生态工业园——沱牌舍得文化旅游区。
园区占地面积650万平方米,园内有近400万株植物,绿化率高达98.5%,绿色自然的生态环是最适合酿酒微生物繁衍生息,为打造高品质老酒奠定扎实基础。
迄今为止,舍得酒业已经在“生态酿酒”路上坚守了40多年,而这也成为其最广为人知、最为重要的品质和品牌基因之一。同时舍得酒业这一举措,还为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树立了学习样本,推动行业蓬勃发展。
正是一代又一代舍得人不计回报,不断奋进,用使命担当的力量支撑起国家的脊梁,才换来了如今崭新天地的无边辽阔。是他们,守着信仰的光,不负韶华,奔赴山海。而他们的“舍得精神”,终成时代中的最亮的星,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5. 你还知道那些人物可以称为"中国的脊梁"
冉闵、文天祥、史可法、蒋介石
6. 民族英雄是中国的脊梁,在中国历史上都出现过那些民族英雄
中国民族英雄有:
一、管仲、蒙恬、李广、卫青、霍去病、赵充国、陈汤、马援、班超、冉闵、祖逖、谢玄、檀道济、陈庆之、李靖、薛礼、苏烈;
二、徐世勣、高仙芝、郭子仪、杨业、狄青、曹玮、李继隆、种师道、宗泽、岳飞、韩世忠、吴阶、刘锜、李显忠、虞允文;
三、辛弃疾、毕再遇、孟珙、余玠、王坚、张珏、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徐达、常遇春、冯胜、傅友德、于谦、胡宗宪;
四、戚继光、俞大猷、孙承宗、袁可立、沈有容、邓子龙、李成梁、熊廷弼、袁崇焕、卢象升、史可法、阎应元、何腾蛟、夏完淳;
五、张煌言、李定国、郑成功、林则徐、刘永福、刘铭传、邓世昌、冯子材、孙中山、节振国、赵尚志、张自忠、马占山、杨靖宇。
中国着名民族英雄有:
一、卫青
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 ,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
元封五年卫青逝世,起冢如庐山,葬于茂陵东北1000米处,谥号为“烈”。
二、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着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抗金英雄,民族英雄 ,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赵构、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飞班师。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入狱。
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
岳飞的代表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后人另辑有文集传世。
三、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符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着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6)中国的脊梁有哪些扩展阅读:
民族英雄是指维护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主权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
民族英雄:捍卫本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无比英勇的人。
民族英雄分狭义的与广义的两种类型,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解释为狭义的民族英雄。
狭义民族英雄是一个民族在 “反抗外来民族的侵略、压迫的斗争中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其中包括在反抗斗争中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人”。以上定义适合于任何民族,并且不受地域和历史时间限制,也不受成功失败、人物大小条件限制。
中国着名民族英雄有卫青、岳飞、文天祥、于谦、戚继光、史可法、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王铭章、张自忠等等。
广义民族英雄的定义是:在和平、变革时期,为本民族的发展繁荣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从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闪烁着民族英雄的光辉。
又比如一项发明,使本民族受益,或为本民族争光;一项为世界做出贡献的学说,以及为本民族争光的行为者,都可以称为民族英雄。如当代中国的民族英雄钱学森、邓稼先等。
7. 中国的脊梁 具体指什么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
“中国的脊梁”问题是鲁迅在完成《非攻》一个月后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934年9月)中提出的,学界一般认为它反映了鲁迅历史观的变化:在历经对中国传统的绝望之后,鲁迅不仅从历史上,而且在现实中发现了“中国的脊梁”。
8. 中国的脊梁有哪些人
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作为一线工作人员,他们为我们遮风挡雨、冲在前线。典型人物的价值取向,坚定了我们的信心、锻炼了我们的队伍、凝聚了我们的士气。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则要正己修身,塑造自己的偶像观、幸福观、荣辱观。
应树立正确的“偶像观”。偶像们有的靠颜值、有的靠人设,他们的语言、行为、思想,对青少年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富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们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最好诠释。他们成为了这个时代最“硬核”的偶像。
(8)中国的脊梁有哪些扩展阅读
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受价值取向支配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兴趣、情感作出判断。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意,也是每个人会遇到的现实问题。
第一、应树立正确的理想。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了那么多崇尚真理、坚持正义、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典型人物。他们不顾自身利益,为全局利益着想。离开人的社会价值,人也无法在社会中生活,更谈不上自身价值。
第二、应注重个人修养。修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的品格上,人生的要义,除了要诚实守信外,还应遵循坚持正义、恪守正道。好的品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自我审视、自我约束、自我调控中,不断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
9. 鲁迅说过一段话,其中有"中国的脊梁"这个东西,是什么指的是哪些人物
“中国的脊梁”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也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
作品原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斜体字为当初发表时被国民党删掉的内容)
(9)中国的脊梁有哪些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国民党的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又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在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来保佑”。
还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的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肺病已相当严重。
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病情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和关注。后收入《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属鲁迅后期杂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0. 中国古代脊梁式的人物有哪些
1、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 )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
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终年47岁。
2、苏武
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
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3、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着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4、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
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
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结了“联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
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5、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符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
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着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戚继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岳飞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苏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辛弃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文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