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大陆古代有哪些重臣
杨一清,历经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中枢重臣,出将入相,位列三公,历任左副都御史、左都御史,户、吏、兵三部尚书,陕西三边军务总制,武英、谨身、华盖三殿大学士,居官至内阁首辅,正一品俸,权重一时。
北魏末,王晞,历经北魏、东魏、北齐和北周,到隋朝初年逝世。
明代张辅,历经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四帝
1,西周的周公。周公即是姬旦,武王的弟弟。不仅协助武王伐纣,而且国辅助成王,平定诸候国之乱,教化国民,以礼治国。
2,齐桓公之相,管仲。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着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3,秦朝的李斯。李斯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还是个名相。李斯在秦做官曾遭排挤,但他写下了反逐客令,为秦朝吸引外来人才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方略,使秦王得一寸土即为一寸土的一统六国。他用各种手断对六国进行分化瓦解。他提出要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当然他也是个罪人,后人有对他作了“死有余辜”的评论。
4,西汉的萧何。刘邦的评功大会,十分热闹,诸将“拔剑击柱”。但是刘邦还是作出了萧何功为第一的评价,把别的将领比作狗。事实就是如此,萧何相中了韩信人为将,使以后汉军很少败过。汉建后,萧何治赋后方支持前方作战。楚灭后,萧即为了丞相,与民休养,出谋平定诸将的叛乱。
5,东汉末年的曹操。当然了也有人把他作为一个皇帝即魏武。事实上他并未称帝,故作为一名大臣来看。有人说曹操是个奸臣,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治国之能臣,乱世这奸雄”这句话的评论还是公允的。一个建安时代,没有曹操是很难想象的。
附: 有人会认为,这一个时代,没有诸葛亮是不行的。但我认为,诸葛亮的才能,更多是被《三国演义》吹棒而成。而其真正的能力,从蜀国的国力应可看一二。别说相比曹操,就算郭嘉,鲁肃恐怕也难以超过。《三国志》有云:“鲁肃者,不逊于诸葛亮也”。可见诸葛亮与鲁肃是同一水平左右。
6,唐朝的房玄龄。提到唐朝,很多人会想起魏征,其实魏征没有当过相,他是个谏官,当然是个名臣,但不是个名相了。我们也许听说过“房谋杜断”吧,这里的房和杜就是房玄龄、杜如晦。他们都是宰相。唐朝的很律令都是他们在位时制定的,中国的封建制度的完善,并走向鼎盛。他们是出了不少力的。
7,宋朝的王安石。宋朝是个既有内忧又有外患的朝代,在北宋的中期王安石力图变法,但阻力很大,他失败了。但不能否认他的确是一个有见识名相。
8,元朝的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公元119——244年)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因住在玉泉山一带,所以又称玉泉居士,契丹人。耶律楚材是我国着名的政治家,他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医卜及释道之学,并善诗文。燕京被蒙兵破后,他应召会见成吉思汗,并作为顾问留在朝中。元太宗窝阔台当政后,他任中书令(宰相),协助蒙古人管理元朝作出了的贡献。也为蒙元的汉化,文明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9,明朝的刘基。明朝卓越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生于元末,自幼聪敏,长大后博览群书,因而才干、学识大大长进。他胸怀救时济世之志,于23岁考中进士,投身仕途。后弃官归家。受朱元璋应邀而复出。刘基在统一中国创建明王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10,明朝的张居正。张居正也是个很有争议的人。对他贬也很多,甚至褒大于贬。可想而知在明朝那个走向末落的王朝,当官的确很难,当好官更是很难。张居正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当官的。他给明朝后期的政治的确带来了活力,他提出了一条鞕法,也是中国赋治一大大的进步。使得戚继光这样的人才,才有发挥之地
Ⅱ 中国古代大陆哪个朝代存在的时间最长,是不是汉朝
中国古代大陆相比存在时间比较长的应该就是汉朝,因为我觉得汉朝应该属于是盛世时期
Ⅲ 中国大陆古代有哪些厉害的民族英雄
比较厉害的民族英雄,我认为有林则徐,虎门销烟,岳飞,抗击金兵,还有卫青,霍去病。
Ⅳ 中国大陆古代有哪些名臣
1,西周的周公。周公即是姬旦,武王的弟弟。不仅协助武王伐纣,而且国辅助成王,平定诸候国之乱,教化国民,以礼治国。
2,齐桓公之相,管仲。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着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3,秦朝的李斯。李斯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还是个名相。李斯在秦做官曾遭排挤,但他写下了反逐客令,为秦朝吸引外来人才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方略,使秦王得一寸土即为一寸土的一统六国。他用各种手断对六国进行分化瓦解。他提出要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当然他也是个罪人,后人有对他作了“死有余辜”的评论。
4,西汉的萧何。刘邦的评功大会,十分热闹,诸将“拔剑击柱”。但是刘邦还是作出了萧何功为第一的评价,把别的将领比作狗。事实就是如此,萧何相中了韩信人为将,使以后汉军很少败过。汉建后,萧何治赋后方支持前方作战。楚灭后,萧即为了丞相,与民休养,出谋平定诸将的叛乱。
5,东汉末年的曹操。当然了也有人把他作为一个皇帝即魏武。事实上他并未称帝,故作为一名大臣来看。有人说曹操是个奸臣,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治国之能臣,乱世这奸雄”这句话的评论还是公允的。一个建安时代,没有曹操是很难想象的。
附: 有人会认为,这一个时代,没有诸葛亮是不行的。但我认为,诸葛亮的才能,更多是被《三国演义》吹棒而成。而其真正的能力,从蜀国的国力应可看一二。别说相比曹操,就算郭嘉,鲁肃恐怕也难以超过。《三国志》有云:“鲁肃者,不逊于诸葛亮也”。可见诸葛亮与鲁肃是同一水平左右。
6,唐朝的房玄龄。提到唐朝,很多人会想起魏征,其实魏征没有当过相,他是个谏官,当然是个名臣,但不是个名相了。我们也许听说过“房谋杜断”吧,这里的房和杜就是房玄龄、杜如晦。他们都是宰相。唐朝的很律令都是他们在位时制定的,中国的封建制度的完善,并走向鼎盛。他们是出了不少力的。
7,宋朝的王安石。宋朝是个既有内忧又有外患的朝代,在北宋的中期王安石力图变法,但阻力很大,他失败了。但不能否认他的确是一个有见识名相。
8,元朝的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公元119——244年)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因住在玉泉山一带,所以又称玉泉居士,契丹人。耶律楚材是我国着名的政治家,他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医卜及释道之学,并善诗文。燕京被蒙兵破后,他应召会见成吉思汗,并作为顾问留在朝中。元太宗窝阔台当政后,他任中书令(宰相),协助蒙古人管理元朝作出了的贡献。也为蒙元的汉化,文明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9,明朝的刘基。明朝卓越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生于元末,自幼聪敏,长大后博览群书,因而才干、学识大大长进。他胸怀救时济世之志,于23岁考中进士,投身仕途。后弃官归家。受朱元璋应邀而复出。刘基在统一中国创建明王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10,明朝的张居正。张居正也是个很有争议的人。对他贬也很多,甚至褒大于贬。可想而知在明朝那个走向末落的王朝,当官的确很难,当好官更是很难。张居正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当官的。他给明朝后期的政治的确带来了活力,他提出了一条鞕法,也是中国赋治一大大的进步。使得戚继光这样的人才,才有发挥之地。
Ⅳ 中国古代大陆哪些皇帝在位时中国的邻土面积最大
中国古代大陆元世上祖忽必烈在位时中国的领土面积最大,不过要算4大汗国才行,当时元朝北起蒙古,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西藏:云南,西北新疆,。到了清朝统一中国疆土面积也不小(康乾盛世),北蒙古南南海诸岛,西南西藏云南西北新疆,东北外兴安岭,东南台湾澎湖列岛,大清国周边小国属于其保护国(朝鲜,菲律宾…)。
Ⅵ 中国大陆古代战国时中国有哪些国家
战国时期的国家还是很多的,最出名的就是战国七雄了,那是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国家。
Ⅶ 中国大陆古代有哪些有名的宰相
古代有名的宰相又秦朝的李斯,还有明朝的张居正,另外还有诸葛亮,魏征,萧何等人,都是非常有名的。
Ⅷ 中国古大陆的形成
研究表明,近十几年来各巨型古陆块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陆块所构成。古元古代末期和中元古代末期是它们增生拼合最重要的两个时期,中国各陆块早期也经历了与此大体相同的演化趋势,但基底结构区域性差异显着。中国最古老的花岗质表壳岩石见于华北和塔里木地区(任纪舜等,1990;王云山等,1990)。在冀东地区获得距今3850~3550Ma、鞍山附近有距今3804Ma同位素地层年龄数据(刘敦一,1991),在甘肃北部红柳峡有距今3488Ma、塔里木库鲁克塔格有距今3263Ma年龄数据(胡霭琴等,1992),表明华北和塔里木地区在古太古代就已出现规模不等的古陆核。在这些陆核边缘的很多地方已发现大量新太古代火山-沉积岩系,包括各类火山岩、富铝陆源碎屑岩、钙镁质碳酸盐岩和硅铁质岩。陆核间则以蛇绿岩建造为主,花岗岩、混合岩和岩石变质年龄集中在距今2500~3000Ma。华北古陆块主体和塔里木几个较大的陆块经过这一构造-热事件已经形成。古元古代末期(距今1850Ma左右)发生强烈的构造-热活动,华北古陆块最终固结,中元古界长城系成为华北陆块的沉积盖层和陆内、陆缘裂谷沉积的底部岩系(伍家善等,1991)。
在华南地区(包括扬子区和华夏区)陆核形成比华北和塔里木要晚些。该区已发现最早的角闪岩相表壳岩石,多种同位素测定年龄多数在距今3000~2500Ma,个别距今3300~3200Ma。它们主要分布在康滇、鄂西黄陵-神农架、江西东北部障公山和浙江龙泉、福建建宁等地(林金录,1989;马长信,1993;赵宗溥,1993)。在广西本洞、摩天岭,福建德化、尤溪,广东河台等地古生代至中生代花岗岩中继承性锆石,广西四堡、福建清流中新元古界中的碎屑锆石及海南岛抱板群中的暗色包体中都测得有距今3200~2400Ma年龄值。此外,在航磁上延10km平面图上,松潘、川中、云开、增城均有平稳高磁块层,推断为角闪岩相变质岩所引起。以上证据表明,在中新太古代,随着壳幔物质分异,在康滇、松潘、川中、鄂西、湘黔桂边界、云开、增城、海南岛和浙闽等地已出现大小不等的陆核。
古元古代时,上述陆核已初步成熟,沉积了石英质砂岩、富碳铝泥质岩夹碳酸盐岩。古元古代晚期是陆核增生和拼合相连的重要时期。沈渭洲(1993)据浙闽地区变质岩Sm-Nd等时年龄、锆石U-Pb年龄提出2000~1800Ma是该区最重要的地壳形成时期,“华夏古陆”已基本形成。此时上扬子(川中-鄂西)和苏北-南黄海也已形成两个较大的陆块。它们在中元古代沉积了稳定的陆源碎屑岩和镁质碳酸盐岩。在川滇和摩天岭等地则以裂谷火山-沉积岩为主。
经过距今1400Ma左右,特别是距今1000Ma左右的地热变动,华南成为统一的稳定程度低的陆块。这次构造-热事件,在扬子地区有显着的反映,中元古界地层强烈褶皱,普遍出现绿片岩相变质。广西北部、贵州东部梵净山、安徽休宁、南秦岭-大巴山、康滇-龙门山都发生了年龄值在1000Ma左右的花岗岩侵入。中元古代变质岩、花岗岩被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震旦系不整合覆盖。在浙闽地区也广泛存在距今1400Ma和距今1100~950Ma花岗岩侵入和热变质作用,并与扬子陆块在浙江绍兴-江山一线拼合。
塔里木和柴达木元古宙演化历程与华南相似,也是在中元古代末期增生为较大陆块。
至此,原先各自以太古宙陆核为中心增生的华北、华南、塔里木等陆块联合成一个大型古陆——原中国古陆,华北陆块与华南陆块的拼接,这已被分布于交接带及其两侧众多花岗岩形成年龄、混合岩化年龄和变质年龄所证实(赵宗溥,1995),也可由发育于华南、华北并由柴达木、塔里木相联系的新元古代3套冰碛岩加以确认(表1.1;图1.1,图1.2)。
图1.1 中国布格重力异常图
图1.2 中国及邻区莫霍面的分布(据吴奇之等,1997)
表1.1 中国大陆形成演化表
塔里木、扬子与华北地块对比。
研究表明,除扬子与塔里木克拉通化的特点和时代具有相似性外,新元古代早期发育的钙碱性富铝花岗岩、南华纪裂解型岩浆活动和同时代冰碛层的发育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但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主要处于相对宁静的构造状态,地层记录中出现了巨厚的碳酸盐岩沉积,它们与塔里木-扬子克拉通中-新元古代地质历史存在着重要差异,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克拉通化完成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克拉通化是一个地质块体从相对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稳定状态的重要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地壳的厚度增大和地表山脉的形成,而且深部壳、幔物质发生强烈交换。因此克拉通化的时间和特点是一个地质块体地史演化历程中的里程碑。华北克拉通化发生于距今2000~1850Ma之间。而塔里木-扬子克拉通化则是通过晋宁运动或塔里木造山运动完成了从相对活动状态到相对稳定状态的转变,其时间介于距今1000~850Ma,比华北克拉通化结束时间晚了近10亿年。
(2)中元古代末至新元古代早期历史存在明显差异。当塔里木-扬子地块经历这一时期的造山历程时,克拉通边缘出现了指示汇聚和碰撞带的岛弧火山岩带和大量深成侵入岩,克拉通内部则发育弧后盆地及克拉通盆地沉积。因此,在塔里木-扬子克拉通边缘保留了大量新元古代早期构造-热事件的地质记录。而此时的华北克拉通正处于从中元古代广海碳酸盐岩盆地沉积到青白口纪局限盆地的调整过程中。克拉通内部及边缘的青白口系出现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没有大量的火山喷发和深成侵入活动,其相对宁静的构造状态与塔里木-扬子克拉通所处的极为活动的构造状态形成明显反差。
(3)南华纪演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塔里木-扬子克拉通在南华纪出现了大规模裂解,这一过程经历了约100Ma,出现了指示地壳裂解和减薄的双峰式火山岩、基性岩墙群、板内花岗岩和辉长岩侵人体、A型花岗岩及裂谷盆地等。然而,华北克拉通及其边缘没有出现上述南华纪裂解事件群,其构造背景与塔里木-扬子克拉通迥然不同。
(4)冰碛层的层位及时代存在差异。塔里木-扬子克拉通南华系中发育典型的冰碛层,以南沱组(扬子克拉通)和特瑞爱肯组(塔里木克拉通)为代表,其层位位于南华系顶部,时代约为距今700Ma,而华北克拉通南缘和西缘发育的罗圈组和正目观组层位位于寒武系之下,属于震旦系顶部,时代在距今600~550Ma之间,与南沱组及特瑞爱肯组不属于同一时代的冰碛层。
(5)地壳厚度变化较大,总体西部厚,东部薄,南厚北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了中国重力和磁力异常特征,并对青藏高原东北缘进行了岩石圈结构实验研究,对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延拓和分离、构造增强和重要界面反演(沉积基底面、莫霍面)。结果表明莫霍面深度由中国东北到西南逐渐变深,鄂尔多斯地块和阿拉善地块的莫霍面平均深度为37~44km,而青藏高原祁连褶皱系、秦岭褶皱系和松潘-甘孜褶皱系的莫霍面平均深度为44~67km。同时对穿过研究区内海原-六盘山地区的两条重要剖面进行重力正反演拟合建模,发现在上地壳底部及中地壳顶部有低密度体存在,与深地震测深低速度体和大地电磁测深低阻体位置相对应,认为与滑脱构造有关。塔里木西南部莫霍面深度为58~60km。磁异常图反映各个时代磁性体分布和强度,特别体现出个地区磁性体与构造体系的密切关系。
(6)根据构造体系特征、地壳厚度、基底及沉积发育特征,将中国划分若干个地块(图1.3)。
(7)地壳厚度急剧变化带。①阿勒泰山地壳厚度急剧变化带;②天山地壳厚度急剧变化带;③北祁连山北缘地壳厚度急剧变化带,在这里分布有北祁连山北缘(或酒泉盆地南缘)新近纪-第四纪陆内前陆盆地;④西昆仑山北缘地壳厚度急剧变化带,在这里分布有西昆仑山北缘(或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新近纪-第四纪陆内前陆盆地;⑤东昆仑山北缘地壳厚度急剧变化带,在这里分布有东昆仑山北缘(或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新近纪-第四纪陆内前陆盆地;⑥喜马拉雅山南缘地壳厚度急剧变化带,在这里分布有喜马拉雅山南缘新近纪-第四纪印度河、恒河和阿萨姆周缘前陆盆地;⑦四川西部至云南西部地区地壳厚度急剧变化带,沿此带从南至北分布有楚雄和川西晚三叠世弧后前陆盆地;⑧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壳厚度变化带,沿此带分布有晚侏罗世陆内前陆盆地;⑨中国台湾西部地壳厚度急剧变化带,沿此带分布有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弧后前陆盆地。
在国外喀尔巴阡、亚平宁、安第斯和扎格罗斯造山带前缘分布的前陆盆地下面也可见到这种地壳厚度急剧变化的现象。
图1.3 中国地块划分示意图
Ⅸ 中国的古称有哪些
华夏、中华、中夏、诸华、神州等。
1、华夏
华夏也称"夏"、"诸夏"。是中国古代周王朝的自称 。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圣洁,华夏是礼仪之邦,与外族胡人相对。
2、中华
中华China。中原华夏大地,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3、中夏
释义:1、指华夏;中国。2、指中原地区。3、夏季之中,指农历五月。后亦指盛夏。4、即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就是阴历五月。
出自:《文选·班固》:"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吕向 注:"中夏,中国。"
译文:眼睛中原而广布恩德,俯瞰四方而抗棱。“吕向注:”中国,中国。
4、诸华
由于周朝人自称为华,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许多诸侯国,就称作诸华。
出自:晋代杜预为《春秋左传》作的注释上说:"诸华,中国也。"
译文:华夏,中国的。
5、神州
古时称中国为"赤县神州" ;后用"神州"做中国的别称。
在《淮南子》中所列的九个州 中,其中位于东南方的神州即是中国 ,因为中国是位于一块被大海所包围的大陆的东南方。
先秦的华夏之域仅限于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 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汉代在先秦诸国的基础上萌芽出后世汉族九州的概念 。
汉代以后的华夏之域与九州之域的地理范围等同 ,其范围相当于汉地,又有"东夏" 、"南夏" 、"西夏" 等词称呼汉地内的局部地区。
作为名山大川的四渎五岳五镇也是在神州(汉地)的范围之内 。
Ⅹ 中国大陆在古代叫什么
“中国”“华夏”、“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九州”、
“海内”“中原”“四海”
据史书记载及现有的考古文物证实,“中国”名称约在三千年前就有了。据一九八三年出土的西周文物上记有“余其宅兹中或”。专家考证,“中或”就是中国。所谓“中”就是“居天下之中”的意思;所谓“国”,在古代意指“城”。
“中国”一名,古代含义不尽一样。有的指京师为中国;有的指帝王所在的都城为中国;有的则指华夏族和汉族所在的地区为中国;也有的指我国华夏族所建的国家在黄河流域一带,以为黄河流域为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古时的“中国”与史书记载的“华夏”、“中土”、“中原”、“中夏”、“九州”、“神州”、“中华”一词的含义是相同的,都是中国人民对自己伟大祖国的共同称谓。从秦以后,“中国”名称的含义则指我国各族人民共有的疆域的全部领土。《史记·天官书》称:“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汉书·陆贾传》曰:“皇帝(指刘邦)起丰沛,讨暴秦,诛疆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天下,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自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名称则是指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全部疆域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