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中国和诺贝尔奖无缘
谈及中国科学史,不能不提到一个英国人,他就是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37年,他招来了3位中国留学生:王应睐(后来成为我国研究人工合成胰岛素课题的主要负责人)、鲁桂珍和沈诗章,他们的聪明才华令李约瑟惊叹不已,并开始向往有着古老文明智慧的中国。他当时已是着名的生物化学家,却努力学习中文,在后半生不惜放弃自己的专业,专门研究中国科学史。他在数十册的巨着《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以大量的史料证明:“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在元代以后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对科学技术不重视,多少年流传的说法都是把知识分子排在“第九”,位置仅高于要饭的。长期的科举制度严重干扰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追求。最近四五百年,特别是从明末清初开始,中国封建王朝实行“闭关锁国”,不仅关闭了与世界交往的大门,而且与世界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失之交臂,使得中国积贫积弱。在世界发展的洪流面前,中国明显地落后了!
从世界科学发展看,现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才100年左右的时间。那时,科技革命已经在欧洲蓬勃兴起,诺贝尔奖已开始吸引世界的目光,而我国还基本上没有现代科技,在此之前还没有一所大学。有人统计过,那时懂得微积分的全中国不超过10名。100年间,中国饱经沧桑,特别是新中国诞生前,世界列强对中国的蹂躏,无休止的战乱动乱,带来至今难以抚平的创伤。
我们往前看一看古代中西方科技文化思想的比较。古代中国和古希腊自然哲学思想理论比较接近。中国古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结为阴阳、八卦及金、木、水、火、土“五行”,古希腊人则认为是干、湿、冷、热和水、火、土、气“四因”,实质上都是认为世界是由某种实物演变发展而来的。但发展结果是:西方逐步形成了严密的逻辑系统,并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形成了自然科学理论;而我国则形成远离自然科学的社会政治伦理观念系统,终究未形成以有控制的科学实验和严格的数学推理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技术。
从中西方文化传统比较看。西方文化倾向于具体、精确,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思维,有良好的求异、求新传统。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更多地表现为直观的、类比的形象思维方式,思维缺乏逻辑和数学的传统,模糊而不求精确,而且功利主义比较严重,不够注重基础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形成实验科学传统和完整的科学体系,导致了科技缺少应有的地位,并且缺乏通过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机制。
众所周知,传统的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最大。儒家文化的保守性,被许多人看成是中国300年来不易吸收西方科学思想的最大原因。我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思想的“守一”和“齐一”,这种大一统的思想促成的价值观,又抑制了人们进取创新的精神。厚古薄今、顺天承命、安于现状、跟随大流等意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又多是经验型的,研究自然现象往往观物比德,使之人性化、伦理化,科研又过于注重实用性,而缺乏对客观事物原理、规律的深入探索。
前面提到的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意义十分重大的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这个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对此,他有一些很着名的观点: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产生,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一些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八股文扼杀了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致,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实际上,这种影响至今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国社会中,强烈的官本位意识对科学和创新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李约瑟对中国科学史的研究,在学术界见仁见智。关于“中国本土为什么没人拿到诺贝尔奖”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当代的“李约瑟难题”。两个难题既相区别又有联系,有许多相似之处,确实值得人们深入思考。李约瑟在我国抗战时期,任过英国驻华大使馆的科学参赞,他写了一本名为《科学的前哨》的书,对中国科学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很可惜,这本书还没有全文的中译本。李约瑟在研究中国科学史中,表现出的客观态度,十分难能可贵。
杨振宁在讲到中国本土为什么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明确指出:“中庸之道对于科学发展不是最好。中国为何没有得出欧几里德的几何定律,在于它所揭示出的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科学精神与中国倡导中庸、不太允许标新立异的文化传统相背离,这种文化机制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对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调查表明,获奖离不开科学的接代连续性。也就是说,知识的积累与创造,不仅与前人的劳动有关,而且还与几代人之间的智力接力有密切的关系。国外有研究证明,孕育一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至少要有三代人的知识积累方能见效。这说明社会、教育、科研等环境包括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知识遗传”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对前辈的治学态度、研究方法以及思维习惯的潜移默化的继承上。
我国科学家知识积累不足、缺乏科学家群落的问题比较明显。有人对中、老年两代中科院院士进行抽样估测,结果显示,他们出身于专业世家的平均不足39%,而其下一代继续从事高层次科学研究的则不足10%。尤其是合作精神在我国科研人员中也比较薄弱,存在着不少文人相轻、难以合作的现象。这与科学研究越来越成为集体的创造的趋势很不相称。丁肇中1976年获奖前,实验中参与找美夸克证据的研究人员还不很多,到了1995年前找顶夸克存在的证据时,已有两个以上的实验组总共800多人共同工作,一起做这篇大“论文”。未来的世界正在变成一个“研究村”。而我国科技界中“论资排辈”、只愿做“鸡头”不愿做“凤尾”的现象与之极不适应。这里有体制和机制的问题,也有科学传统、科学道德等方面的原因。
诺贝尔奖奖励的是原始性创新科技,对人类整个文明、社会进步都有重大影响作用,而要得诺贝尔奖,必须具备“努力+机遇+合作精神”三个要素。不少科学家已经认识到,积极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及相当水平的大师合作,或成为他们的学生,或者认真拜读他们的论文,利用他们的成果作进一步开拓和发展,是争取诺贝尔奖的“一条捷径”。但要做到这一点,缺少积极合作的精神显然是不行的。
❷ 为什么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奖很难
中国有许多优秀的作家,也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却很少。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中西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而导致了在文学艺术上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偏差。所以在评定诺贝尔文学奖的过程中中国的作家也会因此错失获奖的机会。所以中国本土的文学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就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而,最终也导致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结果所出现的中国作家少之又少。
❸ 中国人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奖
摘要 原因是多方面的
❹ 为什么中国人得不了诺贝尔奖
得不到公平的竞争,有资源的国企央企管理非常官僚,民企也很难获得充足的自己,现在中国的投资基本是短线投资,需要可观的回报,像基础科学研究短几年,长的十几二十年,期间无任何回报,还需要巨额投资,加上国际环境都不相信中国企业,中国窃取别国技术或技术换市场也是诟病!
❺ 诺贝尔为什么中国一个都没有
自然科学类,中国没经济实力供科学家研究。
人文科学类,诺贝尔评选是以西方价值观去审视的,他不懂东方尤其是深奥的中国文化。所以中国夹在这个位置很尴尬。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没和诺贝尔奖接触一次。
❻ 诺贝尔文学奖,为何中国的获奖人却那么少
诺贝尔文学奖,为何中国的获奖人却那么少?这里面肯定有西方文学的价值观在起作用,经常还有政治偏见,冷战意识形态的作用。但如果中国人以中国文学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也举不出自信能与东西方一流作家比肩的中国作家,那就不用在乎文学文化差异了吧。比方说王安忆,勤奋写作,写的东西也很有意思,保持着较高的水准。但如果说这就是当今世界文学最高水准,我可不敢认同。
西方汉学界和中国文学界觉得目前可能问鼎的大概是王安忆,北岛,最近闹出个残雪,但国内认同并不很高吧。先锋写作深度或有,但也存疑,宽广度肯定不够。我个人认为如果要颁奖,王安忆比较适合。莫言得奖是何缘故,可以讨论。
❼ 为什么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怎么中国人没几个啊
楼上的胡说,那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无论从理念观念、科技水平、知识水平以及经济资源上都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很难培养出各个领域有实力的科学家。
至今为止共六人:
杨振宁、李政道
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丁肇中
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
李远哲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
朱棣文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
崔琦
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
下付简历:简历一览
杨振宁生于1922年,父亲留学美国,后长期任清华大学数学教授,杨振宁1942年大学毕业于西南联大,跟吴大猷做过毕业论文,再在清华跟王竹溪做过研究生后于1944年获硕士。46至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跟有“氢弹之父”之称的特勒(EdwardTeller)获博士,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时做的研究得1957年物理奖。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一商人家庭,1943年中学毕业于江西赣州,入浙江大学后并入西南联大。46年赴芝加哥大学念博士学位,后在伯克利加州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有短期工作,1953年起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始做助理教授,56年29岁时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正教授,57年李政道31岁获奖时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第二年轻的获奖者。
丁肇中生于1936年,父母都是中国的教授,后在台湾念书,1956赴美,在密执安大学读完大学和研究生,62年获博士。以后欧美来回多次,再在麻省理工学院呆下。
李远哲也是1936年生,不过是在台湾新竹。55至59年念台湾大学,59年在台湾的清华大学做硕士论文,62至65年在伯克利加州大学念博士,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后,1968年开始在芝加哥大学任助理教授,73年成为正教授,74年后任教于伯克利加州大学。
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1957年毕业于香港培正中学,以后留学美国,1967年于芝加哥大学获博士,此后先到贝尔实验室工作,1982年至今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朱棣文,1948年出生。他的父亲也是中国留学出来的物理学家,当时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市任教,朱棣文因此出生在圣路易斯市。他在罗砌斯特大学毕业后,1976年从伯克利加州大学获博士,以后在贝尔实验室工作过,1990年起为斯坦福大学物理学的教授,他的哥哥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教授。
美籍华人
杨振宁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
李政道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
丁肇中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
朱棣文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
崔
琦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
李远哲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
美籍华人
高行健
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
❽ 为什么中国大陆获得诺贝尔奖的少之又少
不是中国人笨,而是中国人都在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没有更多的经历去改变世界,所以获奖的少,但是如果没有中国的杂交水稻,世界会有很多的人挨饿的。
❾ 为什么有人说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少
中国的诺贝尔奖确实很少,近期这几年才打破零记录,但是原因也有很多方面,其中语言翻译是很大的原因,对于一些高端学术,翻译起来十分麻烦,而且对于文学等项目,语言理解以及翻译障碍让国内很多大师无缘诺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