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哪一年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1970年成功发射。在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此卫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那么,”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意义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首先,我国拜托了美国、苏联、法国、日本的科技垄断。人造卫星的研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里面包含了大量的数学、物理计算和生化知识,也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考验。但要成功发射人造卫星,除了需要准备卫星之外,还需要准备良好的火箭发射器,火箭发射器的研究也是重中之重,如果没有好的火箭发射器,那么很可能在发射的过程中发生爆炸,也会在全球的注视下,成为所有人的笑柄。我国卫星的研发成功,也正好代表了我国也有能力自行制造卫星。
如果有建议,欢迎再下方评论留言。
㈡ 中国的第一个人造卫星叫什么几几几年发射的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按当时时间先后,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㈢ 我国第一次发射卫星上天是哪一年
1970年。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Dong Fang Hong I/The East is Red 1),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卫星重173公斤, 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绕地球一周需时114分钟,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该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3)中国第一次发射卫星有哪些扩展阅读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
卫星设计的工作寿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了联系。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因此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仍在轨道上。
㈣ 1971年三月三日中国成功发射了什么卫星
1971年3月3日,长征一号火箭将“实践一号”科学探测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入轨。
“实践一号”是一颗自旋稳定卫星,总重量达221千克,由结构、天线、跟踪、电源、遥测和热控6个系统以及空间科学探测仪器组成。
外形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相似,不过,“东方红一号”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而“实践一号”的设计寿命是一年,实际上直到1979年卫星轨道寿命才结束,在太空中工作长达8年之久。
在这八年间,卫星上长期工作的探测系统一直清晰地向地面发回探测信号,通过对接收到的遥测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卫星上的电源系统、遥测系统、温控系统等系统工作性能良好。
在这种情况下,它进行了太阳能电池供电系统、主动式无源热控制系统等长寿命卫星技术的试验,为中国设计和制造长寿命卫星提供了宝贵经验,尤其为卫星的电源、热控制和无线电测控系统的研制开辟了成功的道路。
除此之外。“实践一号”卫星在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等方面也同样做出了一些开创性的贡献。在轨期间,它进行了高空磁场、X射线、宇宙射线和外热流等空间物理环境参数的测量,并使用20009兆赫和19995兆赫的频率成功地向地面发回了各项科学实验数据,使得我国第一次直接的得到了一些关于宇宙空间环境的数据。
意义
在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至一九七九年六月十一日期间,太阳能电源系统、热控系统以及长期遥测系统的性能一直保持良好,经受住了长期空间环境的考验。卫星以其寿命长、可靠性高而引人注目。它的研制实践为中国设计和制造长寿命卫星提供了经验。
它在太空正常运行了8年多,这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研制的卫星中也是不多见的,实践一号卫星为设计和制造长寿命卫星提供了宝贵经验,尤其为卫星电源、热控和无线电测控系统的研制开辟了成功的道路。
实践一号在运行的8年间,卫星上长期工作的遥测系统一直清晰地向地面发回遥测信号,对接收到的遥测数据分析表明,太阳电池、镉镍电池、辐射式主动热控制系统和遥测系统能够经受长时期工作的考验,卫星还取得了空间物理环境的数据,为卫星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和无线电测控系统的研制提供了重要资料。
实践一号卫星在太空正常运行了8年多,远远超过原定1年的设计寿命。这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研制的卫星中也是不多见的。实践一号卫星为我国研制长寿命卫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78年,实践一号卫星的长期电源系统、长期温控系统、长期遥测系统获得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实践一号卫星
新华网-1971年3月3日 “实践一号”发射成功
㈤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什么时候发射的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名字是:东方红一号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该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卫星设计的工作寿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了联系。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因此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仍在轨道上。
(5)中国第一次发射卫星有哪些扩展阅读: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
1965年9月,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取得一定进展的情况下,中国科学院开始组建了由赵九章任院长、代号叫“651”的卫星设计院(公开名称为“科学仪器设计院”),并把中国第1颗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从此,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正式开始。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召开了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最后确定东方红一号卫星属于科学探测性质。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时间定在1970年,成功的标志,即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要求是:“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
所谓“上得去”就是首先要保证卫星飞上天;“抓得住”就是卫星上天以后地面设备能对卫星实施测控;“听得到”就是卫星要播送音乐,且可被地面接收和听到;“看得见”就是卫星在轨飞行时能让地面上的人用肉眼直接看得见,以便鼓舞人心。
1967年初,中央正式确定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播送《东方红》乐曲,以便让全世界人民都能听到中国卫星的声音。
1967年底,中央最后审定了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方案,规定该卫星不小于150千克(最终确定为173千克),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并正式命名为东方红一号。该卫星上天后要“上得去、抓得住、测得准、看得见、听得到”。为此,后来想了不少办法,攻克了不少技术难关。
发射成功:
1970年4月1日,装载着2颗东方红一号卫星和1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专列抵达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场。4月2日下午,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听取即将发射的中国第1颗人造卫星及其运载火箭情况的汇报。4月24日凌晨,毛泽东主席批准实施发射。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遨游太空:
因为化学电池寿命有限,所以东方红一号设计的工作寿命只有20天,但它实际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至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了联系。在运行期间,卫星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料传回地面。
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因此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仍在轨道上。观测表明,到2009年2月,东方红一号还运行在近地点430千米、远地点2075千米的轨道上。
㈥ 1970年4月24日我国发射成功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什么
概述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按当时时间先后,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主要参数
卫星重量:173公斤
卫星外形:直径1米的球形72面体
近地点:439公里
远地点:2384公里
用途:广播“东方红”乐曲
卫星目前状态
2008年1月3日根据NASA的数据写出来的。
近地点:430公里
远地点:2075公里
轨道倾角:68.4度
运行周期:110.6 分钟
设备
星上的仪器舱装有电源、测轨用的雷达应答机、雷达信标机、遥测装置、电子乐音发生器和发射机、科学试验仪器等。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向太空播放《东方红》乐曲,同时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
卫星上采用银锌蓄电池作电源,电池寿命有限,卫星运行20天后,电池耗尽,“东方红”乐曲停止播放,卫星结束了它的工作寿命。但是,卫星的轨道寿命没有结束,根据轨道计算,大约能在太空运行很多年。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诞生
“东方红一号” (Dong Fang Hong I/Red East 1)卫星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当时共做了五颗样星,结果第一颗卫星就发射成功。该院制定了“三星规划”:即东方红一号、返回式卫星和同步轨道通信卫星,而孙家栋则是当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负责人。1967年,党鸿辛等人选择了一种以铜为基础的天线干膜,成功解决在100℃至零下100℃下超短波天线信号传递困难问题。“东方红一号”卫星因工程师在其上安装一台模拟演奏《东方红》乐曲的音乐仪器,并让地球上从电波中接收到这段音乐而命名。
1956年,中国把开发火箭技术纳入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1957年着名科学家钱学森等积极倡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1958年毛泽东同志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根据这一战略考虑,中国科学院把研制发射人造卫星列为1958年第一次重点任务,揭开了中国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埋头苦干,克服困难,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踏上了征服太空之路。当时受到“大跃进”影响,曾提出过研制高能推进剂运载火箭、发射重型卫星和要在1959年国庆节将中国的第一颗卫星送入太空的设想。但这种设想脱离了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因而缺乏实现的可能。1959年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传达邓小平同志指示:卫星明后年不放,与国力不相称。据此,调整任务部署,提出“以探空火箭练兵、空间物理探测打基础、不断探索卫星发展方向,筹建空间环境模拟试验室,研究地面跟踪接收设备”的具体方针。通过贯彻这一方针,中国在火箭技术、航天器技术、有效载荷技术、姿态控制技术、轨道设计和发射技术的研究和试验,以及人才的培养和训练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发射过程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 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东方红一号”卫星以火车运输时,铁路沿线每两根电线杆间由一位荷枪实弹的卫兵守卫。于1970年4月24日 21时35分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CZ-1)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卫星为近似球形的72面体,质量173千克,直径约1米、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转速为120转/分,外壳表面由按温度控制要求经过处理的铝合金为材料,球状的主体上共有四条二米多长的鞭状超短波天线,底部有连接运载火箭用的分离环。卫星飞行轨道为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为倾角68.5度的近地椭圆轨道,运行地球一圈周期为114分钟。“东方红一号”卫星除了装有试验仪器外,还可以以20兆赫的频率发射《东方红》音乐,该星采用银锌电池为电源。
“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工作寿命20天(实际工作寿命28天),期间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料传回地面,至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
成就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虽比它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晚了13年,它的质量超过了前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质量的总和。从此中国正式加入了“太空俱乐部”,发射成功后,钱学森向中央提出中国应该发展载人航天,并提交发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报告,得毛泽东亲笔批示“同意”。
东方红一号卫星,反映着当时我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和军事能力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外纷纷发表评论指出,这颗卫星发射成功,“体现了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是中国科学技术和工艺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中国掌握了先进火箭技术和制造出大型火箭的技能”。东方红一号卫星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的杰出贡献。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主要归功于党中央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卫星事业自始至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等指示,已成为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座右铭。
东方红一号卫星文化是“两弹一星”精神和航天精神的体现。在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全国大协作,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善和健全的航天科学技术研究、设计、试验、制造及质量保障和管理体系,锻炼和造就了一支又红又专、技术水平高、能打硬仗、善于攻关、专业配套、老中青相结合的航天技术队伍。历史会记住钱学森、赵九章、郭永怀、钱骥、陈芳允、杨嘉墀、王大衍、王希季、任新民、孙家栋等“两弹一星”元勋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杰出贡献。
模型展览
2005年4月21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召集了当年曾参加设计、研制、生产和管理的航天科技人员,在“东方红一号”卫星诞生地北京卫星制造厂为纪念碑揭幕,制造厂为配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周年纪念,亦制作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1:1模型,在北京天文馆展出。
㈦ 中国的第一个卫星是什么时候发射的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了太空。
㈧ 中国第一次发射人造卫星是什么时候
在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该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卫星设计的工作寿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了联系。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因此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仍在轨道上。
㈨ 中国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发射时间是什么
1984年4月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了东方红二号试验卫星,4月16日成功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是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星上配置2个C波段转发器,可在每天24小时内进行全天候通信,包括电话、电视和广播等各项通信试验,开始了使用用我国自己的通信卫星进行卫星通信的历史。
(9)中国第一次发射卫星有哪些扩展阅读:
东方红二号卫星的主体为圆柱形,高为3.6米,直径为2.1米,重441公斤。卫星上装有4个C波段转发器,等效全向辐射功率为36分贝瓦。卫星采用自旋稳定,其轨道保持精度为:南北±1°,东西±0.5°。
东方红二号A卫星则采用抛物面通信天线,置于星体上部;采取机械消旋装置,以保持通信卫星天线始终定向地球;表面贴有近2万片太阳能电池片以提供卫星工作的电源。
㈩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什么是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按当时时间先后,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主要参数
卫星重量:173公斤
卫星外形:直径1米的球形72面体
近地点:439公里
远地点:2384公里
用途:广播“东方红”乐曲
卫星目前状态
2008年1月3日根据NASA的数据写出来的。
近地点:430公里
远地点:2075公里
轨道倾角:68.4度
运行周期:110.6 分钟
设备
星上的仪器舱装有电源、测轨用的雷达应答机、雷达信标机、遥测装置、电子乐音发生器和发射机、科学试验仪器等。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向太空播放《东方红》乐曲,同时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
卫星上采用银锌蓄电池作电源,电池寿命有限,卫星运行20天后,电池耗尽,“东方红”乐曲停止播放,卫星结束了它的工作寿命。但是,卫星的轨道寿命没有结束,根据轨道计算,大约能在太空运行很多年。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诞生
东方红一号” (Dong Fang Hong I/Red East 1)卫星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当时共做了五颗样星,结果第一颗卫星就发射成功。该院制定了“三星规划”:即东方红一号、返回式卫星和同步轨道通信卫星,而孙家栋则是当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负责人。1967年,党鸿辛等人选择了一种以铜为基础的天线干膜,成功解决在100℃至零下100℃下超短波天线信号传递困难问题。“东方红一号”卫星因工程师在其上安装一台模拟演奏《东方红》乐曲的音乐仪器,并让地球上从电波中接收到这段音乐而命名。
1956年,中国把开发火箭技术纳入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1957年着名科学家钱学森等积极倡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1958年毛泽东同志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根据这一战略考虑,中国科学院把研制发射人造卫星列为1958年第一次重点任务,揭开了中国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埋头苦干,克服困难,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踏上了征服太空之路。当时受到“大跃进”影响,曾提出过研制高能推进剂运载火箭、发射重型卫星和要在1959年国庆节将中国的第一颗卫星送入太空的设想。但这种设想脱离了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因而缺乏实现的可能。1959年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传达邓小平同志指示:卫星明后年不放,与国力不相称。据此,调整任务部署,提出“以探空火箭练兵、空间物理探测打基础、不断探索卫星发展方向,筹建空间环境模拟试验室,研究地面跟踪接收设备”的具体方针。通过贯彻这一方针,中国在火箭技术、航天器技术、有效载荷技术、姿态控制技术、轨道设计和发射技术的研究和试验,以及人才的培养和训练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发射过程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 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东方红一号”卫星以火车运输时,铁路沿线每两根电线杆间由一位荷枪实弹的卫兵守卫。于1970年4月24日 21时35分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CZ-1)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卫星为近似球形的72面体,质量173千克,直径约1米、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转速为120转/分,外壳表面由按温度控制要求经过处理的铝合金为材料,球状的主体上共有四条二米多长的鞭状超短波天线,底部有连接运载火箭用的分离环。卫星飞行轨道为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为倾角68.5度的近地椭圆轨道,运行地球一圈周期为114分钟。“东方红一号”卫星除了装有试验仪器外,还可以以20兆赫的频率发射《东方红》音乐,该星采用银锌电池为电源。
“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工作寿命20天(实际工作寿命28天),期间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料传回地面,至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
成就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虽比它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晚了13年,它的质量超过了前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质量的总和。从此中国正式加入了“太空俱乐部”,发射成功后,钱学森向中央提出中国应该发展载人航天,并提交发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报告,得毛泽东亲笔批示“同意”。